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阿兵哥有C罩杯?手術縮乳恢復自信

阿兵哥有C罩杯?手術縮乳恢復自信

23歲的阿明(化名),體型壯碩,本該雄赳赳、氣昂昂,但入伍後,他不但不敢袒露上半身,也不敢在公共澡堂與同袍一起洗澡,因他乳房外突、跑步還會上下抖動,使他成了同儕間的笑柄,戲稱他是C罩杯,後經三軍總醫院診斷為男性女乳症,這樣的狀況讓阿明產生自卑感、面對極大的壓力,所幸在接受手術改善後,終於可以與同袍「坦誠相見」,適應軍中的生活了。(照片為手術前、手術後,由三軍總醫院提供)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錫根表示,男性女乳症(Gynecomastia)是一種良性的男性乳房組織增生,發生的原因簡單說就是男、女荷爾蒙比例不正常所引起,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也可發生於一邊或兩邊的乳房,位置常在乳暈的正下方,有痛感。陳錫根主任接著說,有三個時期容易造成生理性的男性女乳症,第一為新生兒時期,因為他帶了很多母親的女性荷爾蒙生下來,第二個時期為11至17歲的青少年時期,第三為50至70歲的老年時期,尤其青少年期對於外觀的重視及自我認知的過程,這樣的乳房外觀易造成自卑、畏縮及社交障礙。治療上必須先排除病理性的男性女乳症,如心臟藥、高血壓藥、胃藥、利尿劑、肝炎、肝硬化、肺腫瘤、腎臟病、甲狀腺癌、睪丸腫瘤、先天性染色體異常等。陳錫根主任說,手術的方法,若是第一期男性女乳症,可以沿乳暈旁的切口可以直接用抽脂解決,第二期第三期男性女乳症則使用超音波輔助抽脂合併皮下乳房抓切手術(pull-through technique)。當有嚴重下垂且皮膚過多的乳房,則利用環切的方式同時切除乳暈周邊多餘的皮膚,最後將傷口設計在乳暈周圍隱藏疤痕,術後恢復良好,病患滿意度都相當高。陳錫根主任強調,以目前先進的醫學科技,男性女乳症大多都可以經由手術來改善,讓這些男性朋友們不再因胸部外型而困擾,擔心朋友及外人嘲笑的眼光,而失去了自信心,治療後,都能做個抬頭挺胸的男子漢。

以為閃到腰 卻是脊椎壓迫性骨折

以為閃到腰 卻是脊椎壓迫性骨折

已退休的老太太,儘管家事已有子女代勞,還是閒不住,家事一定事必躬親,最近,老太太只要彎腰辦動桌子,下背就痛得動不了,原以為是閃到腰,休息兩天就好,沒想到這一躺就是一星期下不了床,緊急就醫,照了X光後得知脊椎退化外,還有一節椎體變形,做了更仔細的檢查後,發現一節腰椎壓迫性骨折。(照片為聯合醫院提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馮睿哲表示,在了解脊椎壓迫性骨折之前,必須對骨質疏鬆有一定概念的認識,因此安排老太太做了兩項檢查,一是骨質密度檢查,確定是骨質疏鬆症,一是磁振造影,確定為一節腰椎壓迫性骨折。馮睿哲解釋,骨質疏鬆症的定義是骨礦物質密度降低,骨微小結構損傷與骨內非膠原蛋白蛋白質種類與量改變的代謝性疾病,馮睿哲指出,女性、高齡、亞裔、長期使用類固醇、吸菸、女性荷爾蒙缺乏、維他命D與鈣質攝取缺乏、營養不良、慢性腎臟病、肝膽疾病與甲狀腺荷爾蒙過高,都是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目前藥物上治療骨質疏鬆症有維他命D與鈣質(1200-1500mg/天)補充、活化性維他命D(Calcitriol)、投予雙磷酸鹽或動情激素(女性荷爾蒙)等方式。不過對於骨質疏鬆症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馮睿哲說,骨折除造成疼痛不適外,會使病患喪失活動力,往往造成次發性呼吸道與周邊循環等內科疾病併發症或褥瘡,消耗更多醫療資源。在過去對於患有骨質疏鬆症的病患,一旦遭受脊椎壓迫性骨折,除了去除掉危險因子外,起初多以臥床休息、藥物與復健或上述方法混合等保守治療處置。但他強調,臥床休息會加速骨質流失,穿著背架亦有不方便與時間限制情形,非類固醇性止痛藥有腸胃道與腎臟負擔的疑慮,最後只有訴諸於手術,但重大手術風險與效果不佳,也使這方法不甚理想。1984年法國放射科醫師Deramond針對脊椎血管瘤與蝕骨性腫瘤發展經皮椎體形成術(PVP)適用於骨質疏鬆性脊椎壓迫性骨折,發現良好成果,經皮椎體形成術效果不但優於各種方法,更無這些治療缺點,目前可說是保守性治療無效的骨質疏鬆性脊椎壓迫性骨折主流。經臨床評估,在與老太太及其家人商量後,決定進行經皮椎體形成術。術後當天,老太太的劇烈下背痛已有80%改善,第二天她已經可以下床步行,第三天就辦出院回家了。

年輕男性不抽菸 咳嗽兩月竟患肺腺癌

年輕男性不抽菸 咳嗽兩月竟患肺腺癌

一名37歲的年輕男性,身材高大強壯,無抽菸等不良嗜好,任職公務員,工作上也沒有接觸油煙等空氣污染,咳嗽兩個月後,前往胸腔內科門診就診,竟檢查出肺腺癌,且已是末期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家豪說,一般人對肺腺癌的刻板印象是:中年以後的不吸菸女性容易得到肺腺癌,例如前陣子著名的歌星鳳飛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家豪提醒民眾,肺腺癌並非中年以上女性的專利病,連續咳嗽兩週以上,一定要去照胸部X光片,甚至做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陳家豪醫師表示,肺腺癌一般在症狀(例如咳嗽、咳血、肺部積水、氣喘等)出現時才被發現,多半已進入疾病後期。肺腺癌的原因目前還在探討,可能和基因、飲食、環境污染、空氣品質或居住環境有關,可能是多重因素造成,許多研究也正在探討相關危險因子,正常人罹患肺癌的機率是十萬分之一,吸菸者是十萬分之五十至七十,可見吸菸會增加罹癌風險。陳家豪醫師指出,吸菸對肺部就會造成傷害,有抽菸習慣的人則屬於高危險群,癮君子應該及早戒菸,但是不吸菸的人也要注意,長期咳嗽不止、體重莫名減輕、有喘、咳血、胸痛等現象,都要特別警覺,建議40歲以上成年人,至少每年做一次包含胸部X光的健康檢查。

中西醫聯合治不孕症 懷孕機率高3.5倍

中西醫聯合治不孕症 懷孕機率高3.5倍

一對夫妻經檢查後,西醫告知女方子宮內膜偏薄,男方則精蟲數不足、精子活動力低,因此建議嘗試人工受孕或試管嬰兒,嘗試了1次人工受精及2次試管嬰兒,結果都無法成功著床,後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門診接受中醫治療,經中藥與飲食調養3個月後,終於順利自然懷孕成功。(圖片翻攝自國民健康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婦科醫師陳怡如表示,根據世界聯合國組織統計資料顯示,約8~12%的夫婦會有不孕困擾,簡單來說,每十對夫妻就有一對有不孕問題。陳怡如說,「不孕症」一般定義是指一對夫妻有正常性行為,甚至是在排卵期積極行房,約一年後仍未懷孕,或35歲以上,超過半年未懷孕,或生過一胎後,超過兩年未再受孕者。臨床上,不孕症的因素複雜,女性不孕症原因主要可歸類為無排卵因素、輸卵管阻塞、子宮/子宮頸因素、免疫因素及不明原因。陳怡如以中醫角度說明,中醫調經及治療不孕症的重點在肝脾腎,腎主生殖,主宰人體內的性荷爾蒙,整體來說,而脾胃指的是腸胃系統,因為營養都須靠脾胃吸收,才能生化足夠氣血,使月經得以正常運行,最重要是靠肝氣作用,有研究證實,在長期壓力下,會使得下視丘-腦下線-腎上腺軸活化抑制其餘甲狀腺、性腺功能而導致不孕。因此在治療上,會針對不同證型給予不同建議,但最重要是加強補腎方面以提供足夠的賀爾蒙維持正常排卵及子宮環境。她強調,生活要盡量保持作息正常,不要熬夜、過度緊張、過度勞累。經期要注意清潔,同時避免游泳、長時間接觸冷水,洗頭也要盡量吹乾,同時經期也禁止同房,最重要的是心情放輕鬆,順其自然,減少心理負擔。透過實證醫學統計多篇研究指出,不孕症患者同時搭配中醫治療,平均四個月後的懷孕機率較單純使用西醫治療患者高出3.5倍,平均懷孕率也高達60±12.5%,相較於單純使用西醫治療的懷孕率32±10%來的高許多。因此中醫搭配西醫治療不孕症,不僅可以相輔相成提高自然及人工受孕機率,同時也節省醫療支出,減輕不孕症夫婦心理及經濟上的負擔,也是未來醫學的主要潮流。

回收廢塑膠容器再利用 年產值近50億元

回收廢塑膠容器再利用 年產值近50億元

當你喝完一瓶清涼的飲料瓶罐,你會想到要將飲料瓶罐回收嗎?其實只要一個小小的回收動作,就可免除環境污染,此外這些回收資源還可能點石成金,再度變成生活中實用的物品,也可減少原物料的使用,環保署更表示,生活中的瓶瓶罐罐經妥善回收處理後,不但每年可以節省約7.6億元的垃圾清除處理成本,還可產出約16.9萬公噸再生料,同時還創造了約48.3億元產值。(照片為回收寶特瓶再生環保性產品流程,取自行政院環保署綠色生活資訊網)環保署指出,目前台灣地區廢容器回收商約有290餘家,而具有領取環保署廢容器回收清除處理補貼費資格之處理廠則有17家,回收廢塑膠容器材質包括PET、PE、PP、PVC、PS等。廢塑膠容器經過分類回收後,再經處理廠處理後之廢塑膠容器再生料,可廣泛應用於各種日常使用之塑膠製品,如PET再生料可製成紡織品、PE再生料可製成光纖管材、PP再生料可製成塑膠棧板等,循環再利用之成效豐碩,並創造更多綠金與商機。近年隨著國際環保意識抬頭及綠色消費之普及,台灣廢塑膠容器再生料品質已備受國際肯定,如寶特瓶再生酯粒,可作為國外食品包裝用途,亦可製成寶特瓶再生運動球衣,因此,妥善回收資源可創造廢棄物再利用商機,並減緩地球資源耗竭。環保署也呼籲,希望民眾平日能養成做好廢容器分類回收習慣,共同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再創綠色經濟奇蹟。

3月12日起 北市提供幼兒免費健檢

3月12日起 北市提供幼兒免費健檢

兒童期是人類成長的重要階段,其身心若有缺失,將嚴重影響學習及和外界溝通能力,且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有鑒於學齡前期(3~6歲)為兒童器官功能發展之關鍵期,將自3月12日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15家醫療機構於本市幼兒園(含改制前幼托園所)免費提供學齡前兒童視、聽力、口腔篩檢等服務,同時針對未通過篩檢之幼童進行轉介追蹤,希望藉此早期發現有異常之幼童,及早接受矯正及治療。根據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視力異常與齲齒是我國兒童常見的健康問題,研究指出,近視發生得越早,度數增加的速度愈快,弱視眼球的視力未在關鍵期之前矯正,也將永遠無法擁有正常的視力,而齲齒除造成牙齒結構破壞、影響咀嚼功能及齒列的完整性,甚至引起蜂窩組織炎,使生活品質大幅降低。另外,輕度聽障不易發現,平均診斷出來的年紀為3歲半至4歲,而多數家長發現兒童有聽力異常時卻往往為時已晚,因此錯過了矯治的黃金時期。衛生局健康管理處呼籲家長,日常生活中除養成兒童良好的閱讀及生活習慣外,應隨時觀察兒童對語言的發展及是否有不尋常的舉止(如:左邊來的聲音反而轉向右邊去找,聽電話一定只用一邊耳朵聽等),如有發現異狀,應盡快就醫檢查,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長大!台北市衛生局在今年(101年)舉辦「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篩檢」服務期程自3月12日~7月31日止,由篩檢醫療機構依排定日程至幼兒園為幼兒進行篩檢,篩檢對象及項目為:(1)中、大班(94年9月1日至96年8月31日出生):視力及斜弱視篩檢、口腔及身體檢查;(2)小班(96年9月1日至97年8月31日出生):純音聽力篩檢、口腔及身體檢查;(3)小小班(97年9月1日以後出生):口腔及身體檢查。未就學且符合篩檢年齡層之幼兒,則自今年(101年)起委由市立聯合醫院五大院區(中興、仁愛、和平婦幼、忠孝及陽明院區)依幼兒年齡進行篩檢。

健康把關 餐廳須標示牛肉原產地

健康把關 餐廳須標示牛肉原產地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自從行政院發布四項原則,提出了「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對飼料添加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的牛肉「有條件解禁」,自此大家無不聞「牛」色變,因此全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將聯手積極輔導轄內賣場、超市、傳統市場及餐廳等場所,於明顯處揭示或於餐廳菜單內著名原產地(國)訊息,提供消費者選擇。為維護民眾健康,保障食品消費安全,98年起至101年3月8日止,全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共稽查牛肉原產地標示10,171件,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再次重申落實「三管五卡」及六大措施之決心,亦擴大對市售肉品萊克多巴胺之殘留檢驗;同時,為達強制標示之成效,已研議修訂「食品衛生管理」法,未來擬強制販售牛肉需標示原產地,以進一步保障消費權益。

女性小產應調養 別忽視自身請假權益

女性小產應調養 別忽視自身請假權益

現代女性獨立自主,在職場上呼風喚雨、獨當一面,但面對因生理需求而必須請假時,卻默不作聲;職場上長期不夠開放的環境,讓女性不敢勇於爭取自己的權益,特別是流產的女性,因擔憂同事或主管的異樣眼光,往往強忍著小產後的不適照常上下班,輕忽調養的重要性,也造成身心二次傷害,故專家呼籲工作環境應當更友善。知名小產餐業者陸廣貞經理指出,超過半數女性會在深夜或是晚上來電訂餐,即使是白天,說話時也都非常小心翼翼怕被發現,探究其原因,多是不願意讓身邊的人知道其小產的狀況。事實上,小產和一般生產一樣都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婦女新知基金會徐蓓婕主任表示,根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十五條的規定,流產的婦女,依妊娠狀況的不同,可有五天到一個月不等的產假。但職場女性往往因道德規範或擔心他人微詞,認為請生理假、小產假都是不應該的而不敢請假,但請假是法律保障的基本人權,身體不適就應考慮請假。徐蓓婕主任也表示,職場女性應了解自己應有權利,不要害怕請假,若是雇主不批准假甚至脅迫可能失去工作,依性工作平等法將會受罰;而雇主們也應了解性別工作平等法的相關條文,尊重女性生育天職,對員工照顧家庭的需求應有更多同理心,真正地建立對女性更公平友善的工作環境。另外,為了因應市場需求,體貼小產女性想保有隱私的需求,市面上的小產餐業者的服務也跟著走向更客製化的方向,像是24小時護理師諮詢專線、個人資料完全保密、餐點包裝空白不打字樣讓旁人無法透視內容、送餐方式和地點完全配合客戶指示等,這些措施都是希望小產的女性能藉由食補的方式安心的調養身體,在最短的時間盡速恢復健康。

心肌梗塞無生命跡象 一站式醫療救回

心肌梗塞無生命跡象 一站式醫療救回

發生心肌梗塞,到院前無呼吸、心跳的病人,有90%會死亡或成為植物人。失去生命徵象的病人,即使經電擊後心跳回復正常,但心肌梗塞的致命危機並未解除,隨時可能產生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或再發生心肌梗塞合併症等,宛如不定時炸彈,隨時會奪走病人生命。(圖:「一站式醫療」執行混合式手術,是未來心血管疾病治療趨勢)60歲的的羅先生日前在公司簡報時突然昏倒在講台上,救護車到場時呼吸、心跳停止,救護人員沿途以CPR護送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經心電圖檢查診斷為冠狀動脈堵塞,北醫附醫心臟外科醫師緊急放置葉克膜維生系統再由心臟內科醫師以心導管治療,因羅先生冠狀動脈全嚴重堵塞,無法以冠狀動脈支架打通,在羅先生意識稍恢復後,再由心臟外科醫師進行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經過心臟內、外科醫師合力搶救,羅先生已脫離危險,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治療,腦部功能正常且能下床行走,恢復情形相當良好。北醫附醫心臟外科體循重症科主任曹乃文表示,心肌梗塞在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中佔人類死亡原因之30%,是死亡率最高的急重症之一。民眾若胸悶持續30分鐘以上,就必須注意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北醫附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姜廣興表示,冠狀動脈狹窄與飲食西化、壓力大、抽菸、家族病史及遺傳有關。多重動脈血管阻塞,單純使用心電圖、抽血或依照標準臨床指引,並不容易診斷出來,而心血管阻塞發作往往很突然、緊急,惟有心臟內、外科醫師詳細預估、密切觀察病情發展及利用完善診斷治療設備,做好萬全醫療處置,才能幫病人度過難關。北醫附醫在今年年初籌設「心臟血管中心」,提供心血管病人「一站式醫療」。北醫附醫副院長暨心臟血管中心主任翁仁崇表示,「一站式醫療」結合心臟內科的診斷、介入療法和心臟外科的手術療法,讓病人在一次就醫過程中獲得完整、全方位的診療,是一種跨科性的整合醫療。要達到「一站式醫療」須有專業的心臟內、外科醫師陣容和硬體設備配合,北醫附醫並建置「混合式手術室(Hybrid OR)」。翁仁崇副院長表示,「混合式手術室」是將高階心導管X光機裝置在心臟血管外科手術室內,因為是傳統手術室與心導管室的混合體,所以稱為混合式手術室,有了混合式手術室,心臟內、外科醫師就可聯合作業、相互合作,做到心血管病人的一站式醫療,這種由心臟內、外科醫師聯手進行的混合式手術(Hybrid Surgery),可以應用到所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瘤手術及周邊血管手術等,是未來心血管疾病治療趨勢。

蕁麻疹發癢難耐!抓過後皮膚浮腫

蕁麻疹發癢難耐!抓過後皮膚浮腫

春季天氣溫差大,許多民眾擔心心血管的問題,但其實這樣的冷熱氣候交替,則會造成蕁麻疹的發作,而且並不少見!廖小姐的女兒陳妹妹就讀國小一年級,有一天沒來由的突然手上皮膚出現一塊一塊的紅腫,癢得受不了,但卻越抓越癢、變得全身都是大大小小的紅腫,甚至皮膚只要抓過或劃過的地方就會出現一條條浮腫,後來陳小妹妹無法專心做好每件事,無時無刻都在抓著四肢,抓不到的地方就只好靠在牆邊摩擦皮膚,希望舒服一點。(圖:皮膚劃紋症)萬芳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李惠婷醫師表示,像這種皮膚抓過出現線狀膨疹,出現「皮膚能寫字 」的現象,即稱之為 「皮膚劃紋症 」,也是物理性蕁麻疹最常見的表現。皮膚劃紋症通常在幾分鐘內出現,15~30分鐘逐漸褪去。但也有少數延遲性表現在幾個小時後才出現,且持續1~2天。正常人出現皮膚劃紋症約有2~5%的機率,這並非是一個特定的疾病,會造成這樣皮膚反應的原因還不是十分了解,目前普遍認為可能和外來刺激有關,使肥大細胞釋放大量組織胺及其他發炎物質所導致。大部份人是沒有症狀的,但部份有症狀患者可能會有皮膚搔癢的症狀,到了夜裡就會更明顯,嚴重者會影響生活品質。皮膚劃紋症在任何年紀都可發生,但較好發於年輕人,發病原因可以是自發性或因感染、藥物造成;而可能使症狀加劇原因包括溫度(熱水澡)、壓力(搔抓、較緊的衣褲壓迫、毛巾摩擦)、情緒(焦慮、情緒不佳或過度壓力)、運動等等。沒有症狀的皮膚劃紋症不需要特別治療的,但若症狀持續,導致搔癢難耐,則必須找出病因,治療方面可以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在平日預防方面,李惠婷醫師建議盡量避免較緊的衣物、皮帶、鞋襪、減少皮膚摩擦和物理性壓迫、緩和焦慮情緒和調適過度壓力,以降低症狀發作的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