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切除膽囊影響肝功能?醫師:不影響

切除膽囊影響肝功能?醫師:不影響

楊老先生因為罹患膽結石,經診斷必須切除膽囊,他憂心忡忡地問「膽囊切除以後,到底對身體有沒有影響?」在醫院門診,許多患者被告知有切除膽囊必要時,都擔心成為沒膽的人會影響肝功能,或者沒有膽汁分泌,甚至以為真的會影響「膽量」,因而猶豫不決,阮綜合醫院消化系外科倪宗亨醫師表示,切除膽囊不會影響肝功能,也不至於沒有膽汁,要病患放心。倪宗亨醫師解釋,膽囊的主要作用是暫時儲存肝臟所製造分泌的膽汁,可依飲食狀況及食物的種類,將膽汁送到消化道,來調節腸道酸鹼值,並且活化消化酵素,例如脂肪等,以達到輔助消化吸收功能,尤其對高油膩性食物的消化,更是需要膽汁的輔助,所以切除膽囊不會影響肝功能,也不至於沒有膽汁。倪宗亨醫師表示,膽囊切除的原因,包括膽囊結石、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膽囊癌、膽道癌、胰臟癌膽囊息肉或膽囊收縮不良等。將有病的膽囊切除,通常可以避免膽結石的一些併發症,造成肝損害。在切除膽囊初期,飲食上要稍微注意,倪宗亨醫師也提醒,不宜吃得太油,適應期約需三至六個月,若實在無法克制口腹之慾,可調整進食順序,先吃澱粉類食物,之後再吃肉類,接著再吃油脂食物。只要過了適應期,患者的飲食即可恢復正常。

男性結紮 不影響男性雄風

男性結紮 不影響男性雄風

對於確定不想再生育的夫妻來說,結紮是一勞永逸且符合經濟效益的避孕方式!其中男性結紮又比女性結紮方便、安全、便宜、少併發症!因此現在是好老公站出來的時候了!一般生育控制(避孕)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女性口服避孕藥、子宮內避器、保險套、女性輸卵管結紮、男性輸精管結紮…等。其中以男性或女性結紮效果最好也最無副作用,但是缺點就是得接受一次結紮的手術過程。阮綜合醫院泌尿科蔡秉儒醫師解釋,男性結紮目前被視為「新時代好男人」的說法。主要的原因是,女性結紮得接受全身或是半身麻醉風險且費用也較男性結紮昂貴,而男性結紮只需要在門診手術,接受局部麻醉且傷口很小,在雙側陰囊各開一個約 0.5 公分的小傷口,即可執行,當日離開醫院,不需住院。目前是健保不給付,得自費,一般市面上費用約5000元左右。但是術後,因為還有一些剩餘精蟲殘存,所以術後,建議得繼續帶保險套,約行房15~20次後或術後 3 個月後,等剩餘精蟲都排空後,才可以開始不保帶險套,並於 3 個月後回門診,作精液分析,看是否只有精液,沒有精蟲了。蔡秉儒醫師也說到,許多男性病患常常在門診詢問,結紮後是否會影響性功能及行房的射精情況,其實在臨床上並不會影響男性性功能、性慾及高潮的情形,而且行房時仍是會有射精的清況,只是精液中並無精蟲。因為男性賀爾蒙是由睪丸分泌,經血液輸送,與輸精管無關,故不會影響性功能。醫師也提醒,但男性結紮也是有壞處,一般要結紮的男性,醫師皆會建議病患考慮清楚及再三思量,因為男性一經結紮後,若日後又想再接通,想重新懷孕,輸精管接通顯微手術仍需自費,且費用比結紮費用更加昂貴,而且接通率會隨著年數愈久,接通率愈低,而且男性結紮後,自身也會產生自體免疫(抗精蟲抗體),導致結紮後再接通受孕率也不高,故得三思而後行之。

吃零食也要顧健康 堅果類營養多

吃零食也要顧健康 堅果類營養多

林書豪旋風讓大家知道,優秀的孩子在學業及體能等各方面,都能表現出色,而喜歡運動,又要持續在學業上求精進,需要腦力、體力的全方位支持,對於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市售點心可能含有高鈉、高油脂、高糖份的問題,不僅危害健康,更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而影響學習,長庚醫院營養師曹雅姿表示,對於正在生長發育的年輕人來說,營養豐富的堅果類,則是健康零食的最佳選擇之一。許多家長可能會想,有沒有一種食物是全家人都適合,更陪著孩子在成長路上隨時補充營養?答案是:有的!就是堅果類。2005年曾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十大最佳健康食物後,每年這類產品仍持續被全美票選為最佳健康零食,曹雅姿營養師說,堅果類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更含有纖維質、礦物質、維生素B群等,營養價值十分高。美國知名健康類雜誌「SHAPE」和「Men’sHealth」評為最佳點心食物的「莎哈立SAHALE」堅果,在美國健康食品店、超市及連鎖飯店都有設置據點,根據業者表示,產品均是以蜂蜜、天然甘蔗萃取糖份後烘焙而成,不含防腐劑,不加糖精也不加香料,營養豐富且兼具美味。且從2005年到2011年,每年都被票選為最佳健康零食代表,自此更是成為海外華人回台時經常選購的伴手禮之一。

雷射近視手術是否安全?三大因素成關鍵

雷射近視手術是否安全?三大因素成關鍵

最近某醫生宣稱暫停雷射近視手術的新聞,造成民眾恐慌,大家無不擔憂雷射手術的後遺症,爭相提出疑問,雷射近視手術到底安不安全?事件後,民眾及網友針對術後是否造成老花眼、青光眼以及視網膜老化等問題提出疑慮,但其實這類的疑慮與雷射近視手術相關性不大。眼科專業醫師張朝凱說明,老花眼屬於老化現象,會隨著年紀增長及習慣而出現;青光眼大部分是因為眼壓過高而導致;高度近視者則因眼軸較長,視網膜會較脆弱與變薄,易引起視網膜剝離的情況。上述三者皆為眼睛的病變,而雷射手術可矯正視力,無法改善老化、降低眼壓以及視網膜剝離的機率,因此只要術後不讓眼睛適度休息與保養,就容易出現此眼疾,與手術較無關聯性。民眾在似是而非的討論下,僅會出現不必要的擔憂,醫生建議不妨多了解各眼疾產生的原因,才能避免恐慌。張朝凱醫師指出,雷射近視手術僅只是矯正視力的方法之一,若民眾選擇手術做為改善視力時,可考量雷射近視手術的三大成功要素:1.病患的條件,年齡、度數深淺、散光程度、眼睛淚液和角膜厚薄等眼睛自身的情況,以此做為選擇手術的依據;2.醫師臨床的手術經驗,應考量醫生的臨床經驗是否夠多,並選擇口碑良好的院方或診所;3.適宜且精良的儀器設備,需注意雷射儀器是否跟上最新科技,並做好定期更新保養。此三項因素為影響手術是否成功的重要關鍵,民眾可將此做為術前評估的依據。任何手術都有風險,術前與醫師的溝通評估極為重要,若民眾有嚴重的乾眼症、圓錐角膜、懷孕、影響傷口癒合的疾病如糖尿病或自體免疫力不佳者等,並不適合進行雷射近視手術,民眾在考量手術前,請挑選合格的眼科醫師進行術前檢查,執行手術時,則應詳細閱讀眼科醫學會新版「雷射屈光手術同意書」,其中將手術的步驟、範圍、風險以及成功率等注意事項明確列出,內容亦提醒民眾,手術一週後應避免搓揉眼睛或嚴重外力撞擊角膜瓣,以利傷口癒合,且雷射近視手術僅是矯正視力,不能改善亦不會加重近視族群好發的眼疾:如視網膜病變、青光眼、白內障等,當40歲以上眼睛老化後,此類眼疾產生機率高,因此必須定期追蹤,將能更保障民眾眼睛的權利。雷射近視手術後可能出現的不適症,會隨著年紀以及體質,術後恢復的情況有異,約三至六個月內回歸正常,常出現的不適症有乾眼症、眩光、畏光以及夜間視力駕駛困難等,屬於輕微和暫時性的普遍症狀,個別患者的症狀可能持續,經由點眼藥、配戴眼鏡或再進行二次手術改善,直至目前為止,全球眼科界尚未出現過因雷射手術導致失明的報告。根據行政院自民國85年開始的臨床統計,施行手術病患超過20萬人,全世界接受雷射屈光手術已超過3,000萬案例。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表示,雷射近視手術是一個風險低且值得信賴的手術,併發症低至千分之一,病患術後追蹤其滿意度,期刊文獻顯示高於95%,想擺脫眼鏡及隱形眼鏡束縛的病患,雷射近視手術是一個可靠的選擇。而且它的安全性,在世界各國皆有文獻證明,民眾選擇此手術須了解眼疾成因、自身條件,並注意術前檢查和定期術後追蹤,才是保護眼睛及視力的不二法門。

走路喘不止 換主動脈瓣膜宛如重生

走路喘不止 換主動脈瓣膜宛如重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年逾六旬的連先生,走路、爬樓梯伴隨喘息年餘,狀況愈來愈嚴重才就醫,檢查是風濕性心臟病,引發危急性主動脈瓣膜狹窄合併硬化,臺中慈濟醫院心臟外科主任余榮敏表示,如不置換,兩年內隨時可能因心臟衰竭而猝死,提醒民眾動輒喘個不停,應儘快查明病因對症治療。今年六十二歲的連先生,是卅多年的老菸槍。兩年前,他走路開始會喘,短短三、四層樓梯,都得休息好幾次才走得完,他還以為是年紀大,加上常抽菸所以體力走下坡,喘了超過一年都沒有就醫。今年過年前後,因感冒引起肺炎就醫,發現心律不整,到大醫院求診,在急診待床期間還因呼吸衰竭、心臟衰竭,一度失去知覺。住進加護病房後,發現肺積水,開始服用降血壓藥與利尿劑治療,卻始終未能良好控制。去年初,連先生的健康情形每下愈況,心臟每分鐘狂跳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下,因呼吸困難、心絞痛、下肢水腫,四個月內多次進出醫院,體重整整掉了十七公斤,甚至被宣判心臟不會好了,也沒藥醫。去年三、四月,連先生到臺中慈濟醫院求診,證實連先生的主動脈瓣膜已經嚴重鈣化、狹窄,且血液無法從心臟打出足夠的量供給全身,屬危急性主動脈瓣膜狹窄,連先生的心臟比正常人大一倍半,再不手術治療,兩年內隨時可能會因心臟衰竭而猝死。經會診心臟外科,醫生考量連先生的年齡、體力,透過「主動脈人工機械瓣膜置換術」,搭配抗凝血劑,置入新的碳鋼材質瓣膜。手術後,連先生宛如重生,半年多來,體力已恢復到每天能夠快步健行一小時。余榮敏醫師也說,風濕性心臟病是小學至青少年族群最常患的後天性心臟病,輕者無法做激烈運動,重則連日常生活都會備受影響。醫學研究顯示, 這種急性風濕熱引起的組織免疫反應,會侵犯身體的結締組織,尤以心臟瓣膜為最,導致瓣膜交界處粘連和纖維化,隨著年紀增長,瓣膜被破壞得越來越嚴重,出現鈣化、狹窄問題,進而產生胸悶、呼吸困難症狀,導致昏厥、猝死的案例並不罕見。余醫師指出,此病症的典型症狀包括胸悶、胸痛如心絞痛般症狀,以及昏厥、呼吸困難、水腫等心臟衰竭現象。不論症狀輕重,當心臟打出的血流量不足,隨時都有可能因主動脈瓣膜「卡住」而猝死。他表示,以目前的醫學發展,是可以手術置換瓣膜根治的,胸悶、胸痛、心臟不適症狀的民眾,應及早就醫、對症治療,才是維護健康之道。

月經來好痛!究竟為什麼會經痛?

月經來好痛!究竟為什麼會經痛?

當發現女同學、女同事今天看來氣色不佳、臉色不對或請假,就會想她是不是小紅或大姨媽來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黃伊寧指出,臨床上在急診室也常可見到17、18歲女性抱著肚子,身體蜷曲像蝦米一樣縮在床上,甚至冒冷汗、打滾,經過檢查後原來是經痛,不過也一定有人很好奇為什麼月經會痛?黃伊寧醫師說,經痛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原發性經痛,指的是骨盆腔和子宮沒有病理原因,通常初經後1~2年開始經痛,疼痛性質類似生產時的陣痛,但程度因人而異,有些人只覺得下腹悶悶的,或是腰痠,有的人則是劇烈疼痛。可能與前列腺素造成子宮收縮與缺血有關。其他像心理因素、體質、內分泌因素也有影響,國外研究發現,社經地位愈高的女性經痛情形愈嚴重,可見心理壓力與經痛的關聯,第二類是續發性經痛,因為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細菌感染、子宮肌瘤等病理問題所造成的疼痛。黃伊寧進一步分析台灣女性經痛的狀況。根據調查,女性「每次經期來都會痛」的有23%,「經常痛」占30%,「偶而才痛」占40%,「完全沒有此困擾」的女性比例只有7%,可見經痛是相當普遍的經驗。不過什麼樣的經痛,是需要注意及看醫生呢?黃伊寧醫師表示,試過各種方法以後,仍然有嚴重經痛,甚至影響正常作息、經血量過多或過少、不規則的出血、有嚴重的經前症候群都需要特別注意,最好能就醫仔細檢查。

家長應注意 兒童也會偏頭痛?!

家長應注意 兒童也會偏頭痛?!

頭痛不是大人的專利,而是小兒神經科門診中常見的就診原因之一,為人父母常不清楚何時該帶小孩就醫?何時該作進一步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黃正憲提醒家長,因為兒童表達能力的關係,頭痛常被忽視,不過若家中孩子有反覆性頭痛的情況,宜儘早帶孩子就醫。黃正憲醫師說,很多原因都會造成頭痛,例如發燒或是頭頸部構造的發炎或受到刺激,都有可能造成頭痛。因此,病史、身體檢查以及神經學檢查就成為鑑別診斷最重要的工具。一般而言,帶小病人就診的父母,最擔心就是顱內是否有病變?黃正憲表示,如果神經學檢查有異常,或有以下危險徵兆,就要特別注意:最近新發作的嚴重頭痛、頭痛型態有改變、頭痛合併持續嘔吐或意識障礙、半夜會反覆痛醒、或早上起床時特別厲害的頭痛等,就宜速帶小朋友就醫評估。除了上述器質性頭痛之外,小朋友若經常反覆性頭痛,常常是偏頭痛所致。一般而言,7~11歲的兒童偏頭痛盛行率約為4~11%,青春期之前男童比女童多,青春期之後反以女童比男童多。兒童偏頭痛和成人最大不同是持續時間一小時以上,而且不一定會侷限在單側。但頭痛時仍會有怕吵、畏光、頭暈、嘔吐等症狀。黃正憲醫師指出,偏頭痛的治療,在急性期治療目標是緩解症狀。若發作頻率較高,意即一個星期有兩三次發作,或一個月有四次以上的發作,這時候就需要使用預防性藥物來降低發作頻率。除了藥物治療之外,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以及適度運動,都可以幫助減輕頭痛發作頻率。黃正憲醫師強調,頭痛不是成人專利,即使是兒童,也要正確診斷、有效治療才能幫助兒童和家庭生活品質提昇。

產後調理五階段 依序調理事半功倍

產後調理五階段 依序調理事半功倍

一般認為女性一生中,有三次調整養護體質的關鍵期,分別是青春期、產後坐月子期間與更年期,署立彰化醫院中醫科針對產後調理,歸納調理五階段:去瘀、健脾、補氣、強筋、婦科調理,應按順序調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中醫科邱垂澤醫師說,民俗上,產婦坐月子通常是以30 ~ 40天為主,中醫觀念中:血若出離脈道則常成為瘀血之症,所以孕婦剛生產後,就會表現為血虛、血瘀等症狀,產後的調理以脾、肝、腎為主,也就是著重於養血、補氣、去瘀。 邱垂澤醫師表示,「腎屬於先天之根本,脾屬於後天之根本」,意思是當脾胃功能不好時,消化與吸收效率就容易降低,就算吃很多的營養補品,身體也很難運作吸收,也就達不到改善體質的用意。特別是,孕婦剛生產後,氣血大有傷損。所以,民俗流傳補氣養血,在中醫上是有它的實質意義。 邱垂澤醫師指出,孕婦在懷孕中、後期,因為胎兒成長加快,營養需求提升,自然經由母體來供應,隨著孕期增加,常見孕婦有筋骨酸痛現象,另外,民俗認為產婦常發生頭髮掉落及掉牙齒的現象,以中醫觀點來看,這樣的情形多與肝、腎虛損有關。因此,產後調理就需兼顧強筋健骨方面。最後才是調整護理子宮和卵巢的機能,之後產婦才可算坐完月子,恢復日常生活。 邱垂澤醫師建議,孕婦在懷孕中後期時,就可以經由中醫師問診,由中醫師建議服用適合的食補及中藥,提早作產後調理準備,因為每個人體質不盡相同,不鼓勵服用現成的中藥包調理。 此外邱垂澤醫師也提供了產後月子期間的起居讓大家做參考,月子期間宜多平躺,減少過早站立、走動,不宜搬重與提重,過早勞動,不宜上下樓梯,以免日後容易發生子宮下垂或腰痠等虛損症,心情上保持情緒平和,不宜大喜大悲,不宜哭,可降低產後憂鬱症狀,以及傷損視力,可以溫熱水洗頭,但宜盡快先以乾布擦乾,或以熱暖爐,電熱風吹乾,避免濕髮當風,以免日後稍微吹到風即頭痛,可以適度飲用溫水,不宜食冰品或寒、涼食物,影響腹盆腔內血液循環與排除惡露,另外應盡量不食用或減少: 冰品、竹筍、喝茶、喝咖啡、香蕉、奇異果、生冷食物。邱垂澤醫師針對增加產婦月子期間奶水的食膳參考,用前豬蹄加花生燉煮,或可酌加通草;食用鮮魚湯,或自燉雞精;不宜自行食用各式參類,可能造成提早退乳;麥芽茶具有退乳作用;每次哺乳,宜使乳腺排空,可促進乳汁分泌,與減少乳腺阻塞。

糖尿病患視力降不在意 視網膜竟剝離

糖尿病患視力降不在意 視網膜竟剝離

一名43歲的糖尿病患阿美(化名),約9個月前至新陳代謝內科就診,經內科醫師診察發現病患右眼矯視僅剩 0.1,左眼0.9,因此轉介至眼科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發現除了有輕微的原發性青光眼徵兆外,右眼眼底視網膜有缺血之變化,且已影響至視網膜中央黃斑部區域,不過病患本身並不在意,直到今年1月,這名病患右眼已經產生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並已侵犯至視網膜中央黃斑部,雖已用手術復位,但後續仍須定期追蹤,以免產生其他併發症。  9個月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張庭嘉已發現,病患發現右眼眼底視網膜有缺血之變化,包括棉花絨毛樣斑點、局部出血、不正常新生血管生成、血管硬化等的情況,今年1月份,病患由內科醫師再次轉介回眼科門診重新評估,發現右眼的最佳矯正視力衰退至僅可於眼前十公分處辨識手指數,如此大範圍之裂孔性視網膜剝離需要以開刀方式治療,手術:包括玻璃體切除術、視網膜下積液排除術與矽油灌注術。此外亦安排視網膜雷術治療術。 張庭嘉醫師表示,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之主要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青光眼病史,阿美具備了後兩項,且在9個月前就未持續接受追蹤,雖然尚未發現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發生的情況,但是較為不幸的事就是合併產生視網膜剝離,視網膜剝離是一項嚴重影響視力的眼科疾病,且大範圍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無法以藥物治療,僅能以手術復位。張庭嘉醫師說,本病例中由於患眼視網膜遭受剝離的範圍,大約已占據超過 5/6 的視網膜面積,因此手術中決定以矽油灌注填塞,以便提升手術成功率。術後目前視網膜雖已成功復位,但後續仍有相當多問題,包括眼科與內科方面的追蹤,仍然需要持續的協同照護,因此張庭嘉眼科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需持續於眼科進行定期追蹤。

環保愛地球 全民響應1小時關燈

環保愛地球 全民響應1小時關燈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96年3月31日在澳洲發起「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活動,藉由小小的關燈動作來呼籲人們必須重視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影響,一同用行動守護地球環境;99年荒野保護協會開始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擔任台灣的活動發起人,時至今日,該活動已發展成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大型活動,截至100年為止已匯集了超過5,200個城市、135個國家共同響應,活動深具教育意義。(圖片取自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保署響應荒野保護協會3月31日(六)晚上8:30至9:30舉辦之「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關燈活動,將發文邀請政府單位響應,並呼籲企業、民間團體及個人一同參與共同響應。環保署表示,節能減碳的工作是要持續不斷,響應熄燈活動的目的,是要在國內起帶頭示範作用,進而影響更多人採取行動,其實,環保署平時就要求員工,做到節能減碳相關因應措施,如:午休時間12:30~13:30關閉室內照明及強制電腦休眠,室內溫度設定在26~28℃之間,並推行每週一為蔬食日,如辦理會議或相關活動時,僅提供蔬食餐等。此外,環保署目前正積極規劃「低碳永續家園推動方案」,將低碳永續概念具體轉化為生態綠化、建築節能、設備節能、再生能源、綠色運輸、資源循環、低碳生活、防救災與調適、法律與經濟財稅工具及社會行為科學與評比工具等十大面向,建構可複製的低碳永續家園模式,及早實踐我國成為低碳永續家園之目標;同時,參考國外社區永續績效認證制度,協助分階段以鄉鎮市區及村里為對象,藉助既有認證系統與資源,建立我國永續鄉鎮市區績效認證的分級要件及永續村里績效認證的分級要件。環保署再次呼籲大家,唯有全民共同致力減碳調適工作,轉化溫室氣體排放與環境破壞的危機,才能營造健康永續的新台灣。3月31日記得一起關燈一小時,將關懷地球之心意用行動呈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