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腎照護成效佳 早期治療找回健康

腎照護成效佳 早期治療找回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洗腎發生率曾經高居世界之冠,讓許多民眾相當吃驚!而早期預防、早期治療,是免除洗腎命運的最好方法,健保局從95年實施「腎臟病患照護計畫」,執行兩年後,洗腎發生率降低,得以擺脫世界第一的惡名,但台灣慢性腎臟病患者約有203萬人,在健保資料中,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卻只有約30萬人,顯示有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了慢性腎臟病。由於慢性腎臟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被發現;等到腎臟功能持續下降,最後必須依賴俗稱洗腎的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來代替腎臟功能,甚至必須進行腎臟移植時,病情就更難控制,生活品質也會大打折扣。如能建構完整的慢性腎臟病照護網絡,更積極的對初期慢性腎臟病患進行疾病管理,由醫療團隊提供完整且正確的照護,監測腎功能、提供治療及衛教措施,以預防疾病惡化,就能提供慢性腎臟病患更好的照護,提高生活品質,也減輕了健保醫療的負擔。如果民眾擔心自己的腎臟是否健康,可上台灣腎臟醫學會的「腎利人生」網站,提供很多腎臟相關知識;也可利用一般成人健檢常有的血清肌酸酐值,再加上性別及年齡等,利用網站上的訊息計算出自己的eGFR,就能知道自己的腎臟是否健康、或是屬於第幾期的慢性腎臟疾病。如果計算出來有「可能」屬於初期慢性腎臟病患者,也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因為還必須配合檢查尿蛋白等條件,此時最好找合格的專科醫師檢查,才比較準確。

上腹部反複疼痛 當心膽結石作祟

上腹部反複疼痛 當心膽結石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很多人上腹部的疼痛,容易當成是胃痛處理,但要小心可能是膽結石作祟。身體反覆疼痛是重要警訊,而腹部疼痛更可能潛藏的沈默殺手。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曾譯諏醫師表示,最近有位五十歲患者,過去十幾年來,因胃酸過高,飽受腹部悶痛困擾,近日卻出現針刺般的陣痛反覆發作,且持續長達一個月之久,每次發病都讓他冷汗直冒,即使吃胃藥、求醫,都無法改善,直到有次在晚餐後不久,這名患者竟然痛得暈了過去,送急診才發現,原來是膽囊有多顆結石,導致嚴重疼痛。事實上,胃、膽、十二指腸的位置十分接近,很多人會將上腹部疼痛,誤認為是胃痛,而延誤就治時機。  膽結石病患在急性疼痛發作時,會出現發燒、起寒顫,上腹部反覆疼痛等典型症狀,有人則會在吃飽飯後,不久即感覺上腹部及右上腹部漲痛,有時還會痛到右肩及背部,伴隨著噁心,嘔吐等症狀,甚至嚴重到半夜痛醒。大約三分之二的膽結石患者,在第一次膽石症發作後的一至二年內,會反覆發作,為了避免反覆發作及嚴重的併發症,需要接受治療。在治療上,傳統的剖腹式膽囊切除術,傷口大,術後休養時間較長,傷口感染和心肺併發症的機率也較高。如果患者年老體衰,或罹患糖尿病、心肺疾病、肝硬化、慢性腎病變等疾病,手術的風險性也相對提高,目前只保留在下列情況下選擇剖腹切除,包括不適合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發現膽囊嚴重發炎、沾粘,或膽管受損需修補。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引進,對飽受膽結石作弄的人無異是一大福音。只要全身麻醉後,在腹壁上開四個小洞,不僅傷口小,美觀,術後一至二天即可出院,一星期後即可正常生活,且傷口感染和心肺併發症的機率也降低,成為膽囊切除術的優先選擇方式。曾譯諏醫師也叮嚀,有下列情況不適合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侵襲性膽囊癌、凝血病變,以及腹腔內沾粘。

你是腎病高危險群嗎?腎也是沉默器官

你是腎病高危險群嗎?腎也是沉默器官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腎臟與肝臟都屬於沈默的器官,直到腎功能更是快要到衰竭、洗腎的末期(腎絲球濾過率,縮寫為eGFR,小於15),才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台灣更有兩百多萬人罹患慢性腎臟病而不自知。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高血壓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機會會增加,若是有長期服用藥物,更是可能成為腎病的高危險群,保護腎臟必須從生活中開始做起。為了擺脫洗腎發生率世界第一的惡名,健保局除了自95年11月起針對中期與末期慢性腎臟病(eGFR小於45)患者實施「腎臟病患照護計畫」,由腎臟科醫師加強照護病人。更自100年1月起針對初期慢性腎臟病(eGFR大於或等於45)患者擴大實施「初期慢性腎臟病患照護計畫」,由基層醫療院所及受過腎臟病治療訓練的內、外、婦、兒、家醫、神經科醫師,為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進行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腎功能惡化。而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包含了,年紀大於60歲者、曾發生血尿或尿蛋白、有腎結石或攝護腺腫大、高血壓、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長期服用藥物(西藥、中藥、草藥都算)、家族中有人洗腎或有腎臟病。此外若患有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常要戒菸、控制飲酒量、鹽分攝取量,更要注意規律運動,而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或男女腰圍分別大於90、80公分者應該減重,避免長期、大量使用止痛藥,也不服用來歷與成分不明的藥物。(資料來源:健康九九 健康專欄)

塑膠容器裝熱食 小心產生雙酚A

塑膠容器裝熱食 小心產生雙酚A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衛生署食品管理局於先前曾對各類塑膠類食品容器具之雙酚A含量進行分析,結果雖均未檢出,不過食管局呼籲,業者生產製造供食品使用的塑膠容器(具),應符合衛署公告「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之「塑膠類」相關規定,並對產品可使用的溫度嚴格把關,以免不良產品流入市面。塑膠容器是塑膠單體經聚合所製成,並含有可塑劑,不宜長時間盛裝高溫或油脂含量高的熱食或飲品。日前媒體報導市面上盛裝熱飲的塑膠容器杯蓋,遇熱時會釋出環境荷爾蒙雙酚A (bisphenol A),其實塑膠材質大不相同,該類容器上的塑膠杯蓋多為聚苯乙烯材(polystyrene,簡稱PS),回收辨識碼6號,應無溶出雙酚A的疑慮。一般塑膠類的材質編號及分類共分為7類,可由容器底部或標籤上的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來加以辨別。相關訊息可參考塑膠食品容器宣導網站。建議消費者改以陶瓷杯、鋼杯、玻璃杯等盛裝熱食或飲品,如無可避免購買塑膠容器具盛裝高溫飲品時,在飲用前可將塑膠杯蓋打開,避免杯蓋與熱飲直接接觸,微波加熱超商販賣的熟食便當時,也應將上蓋拿掉再加熱,以減少溶出有害物質或造成塑膠材質變形的機會。

癌症對家庭的衝擊 親子溝通適應改變

癌症對家庭的衝擊 親子溝通適應改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癌症造成家庭揮之不去的陰霾,若家中有一人罹癌,全家的心情都跟著沉下去,許多父母因為罹癌怕孩子擔心,也不知如何開口,這時,與孩子的溝通格外重要,要讓知道家中正面臨一項壓力,有些人生病會自怨自艾,甚至自己已經生病管不動孩子,不僅給自己增加煩惱,也忘了給孩子多點空間去適應。罹癌之後,身體及生活都會改變。某些事要靠時間來調適,但您也可以實際行動來幫助自己及孩子適應這些改變。其中將會面臨:(一)不確定感增加癌症之所以是個大難題,因為其中包含了許多未知的因素。得到癌症後,不確定感成為生活中的常態。很多問題不僅您無法回答,有些過程或結果連醫護人員也無法預期。「讓自己接受它」、「也幫助孩子接受它」,試著去了解癌症,盡量去除癌症帶來的不確定感。(二)生活被迫改變即使您壓抑自己,盡量不表露太多的情感,家中的成員還是會因為您得了癌症受到影響。即使您希望一切如常、盡量和家人在一起、盡量保持生活的原狀;但實際上,有些事您過去能做、現在卻沒辦法了,身體外觀也有了明顯變化,例如掉髮。這時候,您更需要有規律的生活,也需要在生活中做一些取捨,做必須先做的事。家中的成員必須接手您無法做的事情,身為家庭的一份子,孩子也要學習在困難的時間彼此扶持和分擔。如果接二連三的治療副作用影響您的身體、讓孩子擔心,在必要的情況下,建議您透過外援,讓日常起居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三) 教養難度增高父母疏於照顧時,孩子可能會變得很不聽話。如果疏於管教,等於釋放訊息給孩子:「我們家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為了全家好,貫徹前後一致的管教非常重要。告訴孩子,您了解、關心他們,但是您不能夠接受乖張的行為。對於孩子好的行為要予以鼓勵,並且讓他們知道,您特別感謝他們在這個非常時期的合作。教小孩非容易的事。請記住,在您生病以前,管教孩子也不是天天順心如意的。(資料來源:健康九九 健康專欄)

婦女健康很重要 多攝取鈣質、葉酸

婦女健康很重要 多攝取鈣質、葉酸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衛生署在2008年的國民營養調查顯示,臺灣地區19歲以上女性,大約每6人中就有1人鐵質攝取不足,雖然就目前的調查結果看來,女性平均壽命總是高於男性,但整體的健康狀況卻未必比男性理想。女性在家庭中往往扮演照顧一家健康的角色,同時還要與孕育下一代。因此,婦女朋友的健康對整體社會的影響甚鉅,是值得被關注的議題。由於時空環境及社會結構的改變,目前的生活型態已和二、三十年前大不相同,尤其是外食人口比例已明顯地大幅提升,達到七成以上,而且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也不再是主流,雙薪家庭的比例已接近五成,婦女朋友生活在壓力如此大的環境下,在工作家庭兩頭燒的情況下,要花更多的心力維持健康。2008年的國民營養調查臺灣地區19歲以上女性,發現約每6人中就有1人鐵質攝取不足,與1993年所進行的調查比例相當接近,可得知婦女缺鐵情況尚未改善。缺鐵性貧血會引起頭暈、畏寒及容易疲倦等症狀,攝取足量的鐵質即可獲得改善。補充鐵質又以動物性的來源吸收較佳,例如動物肝臟、貝類、禽畜血製品及紅肉類(瘦肉)皆含豐富鐵質,植物性的來源則可考慮深色蔬菜、紅豆等。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約為男性的2.5倍,適度的維生素D與鈣質攝取再搭配運動,可有效預防骨骼中鈣質的流失。由於夜生活的人口增加及防曬的美白護膚觀念風行,使用洋傘及防曬乳液隔絕日照,將會造成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不足。其實人體皮膚接受適度的陽光照射時,即可自行合成維生素D,建議可於早晨或傍晚陽光最柔和的時間出門散散步,約10~15分鐘即可,亦可幫助消耗熱量。此外,受到現代審美觀念崇尚體態纖細的影響,一般婦女在飲食上很容易只注重熱量的控制,而忽略了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五花八門的減肥偏方,或是不正確的飲食控制,往往只會讓人賠上健康。建議女性朋友應多方吸收食品營養的相關資訊,聰明的進行飲食控制,才是通往健康生活的捷徑。婦女飲食控制,最好能把握少量多樣化的原則,在避免攝取過多熱量的同時,也能補足各類營養素。如果是自己一人用餐時,可選擇吃自助餐,多取用各類的菜,或與三五好友一起上餐廳時,點幾道不同營養類型的菜色。盡量選擇蔬果及原態(未經加工的)食品,以多樣的五穀根莖類取代精製的白飯及麵類。對孕婦而言,尤須注意葉酸的攝取量,因為缺乏葉酸會影響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顧名思義,葉酸主要存在於蔬菜中,特別是深綠色的葉菜類(菠菜、蘆筍及青花菜等)。補充鈣質則可多多攝取乳製品、豆製品、帶骨小魚、紫菜等食物。建立並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讓自已活的健康有品質,才能使整個家庭一起活出幸福,健康久久。(來源:健康九九 健康專欄)

家庭「煮」婦注意!油煙讓肺不健康

家庭「煮」婦注意!油煙讓肺不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近年來,公共衛生學界發現「女人不抽菸,肺癌居然是頭號致死癌症」,「廚房油煙」侵入肺部可能是主要原因,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抽菸與鱗狀細胞癌相關性較高,而肺腺癌則與油煙相關性較高。「廚房油煙」是油脂受高溫加熱,產生氧化反應,分解成揮發性的氣體,油煙多寡主要與油脂飽和度有關,含飽和脂肪酸的油品,像豬油、牛油比植物油安定,化學性質愈安定愈不易起油煙,因此適合高溫炒炸。除了油品所含的脂肪酸成分之外,油品的發煙點(開始冒煙的溫度)也很重要,一般食物煎到熟約140℃,炒或小量油炸約140℃~180℃,大量油炸則約180℃~200℃,因此用來油炸的油,應選發煙點大於190℃~200℃以上比較恰當。另外,烹調食物時應該在油已經夠熱(插入竹筷,竹筷周圍會冒小泡泡),但還沒冒煙之前放入(冒煙表示油品已開始劣變)。不管是油炸或煎炒,如果開始冒出薄煙,就應降低加熱溫度,同時,做菜時最好使用排油煙機,以減少油煙對身體的傷害,並且食材在下鍋前應把水分完全瀝乾。如果想用炒的方式可使用水油炒,就是在冷鍋時,倒入半碗水及約半湯匙的油,開火加熱至微滾後放入食材翻炒,煮熟起鍋前加鹽調味即可。

選對油保健康 從色、香、味下手

選對油保健康 從色、香、味下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現代人講究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而店家所販售的「食用油」琳瑯滿目,讓人看得眼花撩亂,連烹調用的油品都有學問,許多研究也證實,油品所含的脂肪酸的確會影響人體健康,雖然許多營養專家都推崇植物油的好處,但想要吃得健康,除了多選擇植物油之外,還應該瞭解各種油脂的特性,以免買了好油,卻用錯方法,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食用油主要的成分為脂肪酸,可分成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油脂所含的脂肪酸成分與比例不同,對人體的影響也不同。在選用良好的食用油方面,除了須注意不買來路不明的產品之外,也可從色、香、味、形等方面判斷油品品質。從色澤上來看,品質好的花生油應為淡黃色或淺橘色,大豆油為深黃色,油菜籽油的顏色則為黃中帶綠或金黃色,氣味的辨別則是,抹一點油在手心搓幾下後,聞其散發的氣味;品質好的油,應具有不同品種各自的香味,不應帶有異味或油耗味(臭油味)。而滋味上,只要將一小滴油放入口中品嚐就知道,良好的油不應出現苦澀、焦臭、酸敗的異味。然而烹調時該用什麼油?其實每種油各有優缺點,雖然不飽和脂肪酸有益健康,但可別以為油脂愈不飽和就愈好,卻忽略了油脂愈不飽和、也愈不穩定的特性,因此,事實上也沒有「最好」的油,挑選油品必須依烹調手法而不同。不飽和脂肪酸有許多不穩定的雙鍵碳原子,一經高溫煎、炒、炸,或接觸氧氣、曝曬紫外線,就容易產生自由基,反而變得不安全,易引發老化、癌症等疾病。 根據衛生署建議成年人每人每日烹調用油總量是2~3湯匙,因此想遠離慢性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威脅,應從減少油脂攝取量開始,購買小包裝油品,盡量少吃油炸類食物(最多兩週一次),烹調時將每道菜的用油量減半。另外,烹調用油與食物所含的油脂應一起考量,食材本身如肉類等油脂較多,則烹調用油量應再減少,且多使用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吃全素者,雖然完全食用植物性油脂,較為健康,但也要注意素食加工品及烹調方式,避免高溫油炸或用油過量。(資料來源:健康九九 健康專欄)

醫訊/「認識精神分裂」講座

醫訊/「認識精神分裂」講座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南投醫院衛教文章指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會影響腦部從四週接收訊息、表達訊息的模式。這種疾病會使你很難組織你的想法,可能會使你很難與其他人相處。而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目前仍不明,可能的原因包括遺傳(基因)、化學物質不平衡、以及懷孕、分娩時的併發症。目前已知精神分裂症會在家族間遺傳,若近親有人罹患精神分裂症的話,就會比其他人容易罹患此病,為讓民眾更認識精神分裂症,耕莘醫院將舉辦「認識精神分裂」講座,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時間: 5/1上午11:00~12:00講師: 門診組 高玉芳護理師地點: 新店耕莘醫院 A棟1樓內科候診區洽詢:分機65116門診組

女子「壓手霸」比腕力 竟比到骨折

女子「壓手霸」比腕力 竟比到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千萬別小看「壓手霸」這種兩人較量臂力和腕力運動的威力,可能一不小心就會骨折!日前一名26歲的陳小姐凌晨至友人店面聊天,一時興起與朋友互相較勁腕力,比賽過程中突然聽到明顯骨頭斷裂聲響,接著右手感到劇烈疼痛,緊急到院急診才發現,右手竟然肱骨幹閉鎖性骨折,經醫護人員詢問之下才得知,原來是與人不當比腕力所造成,且陳小姐骨頭屬於偏纖細,才會因「壓手霸」施力不當而導致骨頭斷裂。經由聖馬爾定醫院骨科主任裴有成以手術方式做內固定治療後,已逐漸復原返家休養。回想事發過程,陳小姐無奈的苦笑,因當時未稍加留心,現在反成為親朋好友揶揄的話題。裴有成醫師表示,比腕力時因上臂肱骨需抵抗不當的旋轉扭力,就會導致肱骨斜狀骨折,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撓神經的損傷,所以千萬別輕忽看似稀鬆平常的遊戲,因與外來力量抗衡時所造成的骨折,臨床上並不常見,日前也有男大學生在夜市與機器比腕力時而骨折的案例,但女性例子確實較罕見。裴有成醫師同時也提醒,雖然運動傷害無分性別,但是女性骨頭較脆弱纖細,只要用力不當便容易造成傷害,且外表強壯不代表骨頭就強健,比腕力時除了力道上要拿捏分寸外,絕對不要因好勝心而逞強,使手部超過支撐的負荷量,否則輸了面子不打緊,還會賠上了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