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陪伴年長者渡過喪偶失落 親友為良方

陪伴年長者渡過喪偶失落 親友為良方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新聞媒體報導多則老翁因久病不癒或因喪偶導致憂鬱情緒,甚至衍生自殺意念及自殺死亡的事件。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自殺死亡統計結果,各年齡層皆呈現下降趨勢,惟65歲以上老年族群自殺死亡率增加,且年齡越高,死亡率越高。自殺行為在不同年齡層,有其不同的特性,65歲以上人口的自殺死亡率,近十年高居各年齡層之冠,隨著台灣人口結構快速高齡化,老人自殺存在多種影響因素,其「家人間情感因素」及「久病不癒」為最首要2個原因,另也包括失去配偶、家庭失和等皆是老人自殺的危險因子之ㄧ,且沮喪通常是年長者自殺的根源,而沮喪的原因經常是遭受了漠視或者虐,對男性老年人來說尤其明顯,因男性較不易對人吐露心事及表達情感,在自殺身亡的男性老年人中,其未婚、離婚或喪偶的比例,顯著高於自然死亡或意外死亡的男性老年人。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老年自殺身亡者中,在自殺身亡前曾有就醫行為,其中有近9成在自殺死亡前一個月內,曾至醫院診所就診,所以醫療人員關心其情緒困擾的問題,發揮1問2應3轉介的守門人精神,並關心是否出現自殺警訊,如焦慮不安、無助、絕望等情緒困擾,適度關懷陪伴並用心傾聽,可以協助紓解情緒困擾,及早發現自殺的危險,就有機會即時介入,減少遺憾的發生。台南市衛生局呼籲市民朋友們能多關心家中老人家的需求及關注其心理狀態,特別是面對獨居的老人家及近6個月內喪偶的朋友們,周遭的親友更應抽出時間陪伴、傾聽,以協助其度過人生的艱困時期,讓我們一起珍惜家中老寶貝,讓他們活得老更要活得心理健康。

運動預防骨質疏鬆 可選擇健走

運動預防骨質疏鬆 可選擇健走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國人30歲後骨質逐漸減少,50歲後流失更嚴重,65歲以上的人約50萬人面臨骨質疏鬆威脅;75歲以上長者,幾乎每4人中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問題;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程度更高達3成5。許多人常以為運動可以改善骨質疏鬆,但根據「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像是走路、爬樓梯或者是啞鈴操可以提升骨質密度,但是游泳以及自行車等運動,則無法提升骨密度,最主要的關鍵就是雙腳的負重力,踩自行車、游泳,雙腳都懸空,屬於非負重式運動,因此無法拉高骨質密度,騎單車雖可甩掉熱量,又可以增加肺活量,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想增加骨密度,可是白做工。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表示,想運動保骨最好是健走,走路可改善下肢骨頭骨密度,快速健走效果又比慢速散步好。慢跑可改善成年人腰椎、腳跟處跟骨等骨密度;停經後婦女多走路、慢跑或爬樓梯,能改善腰椎、大腿骨連接骨盆處的股骨頸等多部位的骨質密度,而透過雙腳直接跟地面接觸時則可以提供外來的壓力來對抗地面,才能訓練肌肉、骨骼,防止骨鬆;而除了運動,飲食也能增加骨本,多攝取鈣質食物如牛奶、起司、豆腐,少喝咖啡和避免熬夜,但還是要依個人體能調整,以免保骨不成先掛病號,最重要的是做合適的運動才能真正達到「保密防跌」。

拒絕菸品 高雄辦樂活健行運動

拒絕菸品 高雄辦樂活健行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為了使市民更加了解菸品的危害、呼籲拒絕菸害的觀念,進而從自身影響到家庭與社區,同心齊力以具體行動支持拒絕菸品,共同營造無菸健康大高雄,並為維護市民健康,特別舉辦「2012無菸防癌一身輕 健康城市向前行樂活健行活動」將於5/19週六上午八點在愛河河西路旁熱鬧展開,藉此建立民眾正確飲食觀念、養成規律運動及定期癌症篩檢之習慣,期望高雄市成為一座健康樂活的城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平均有540萬人死於菸害,平均每6秒即有1人死於菸害,使用菸品者平均壽命減少約15年;事實上,吸菸幾乎傷害身體的每個器官,即使不直接造成死亡,對於吸菸者的生活品質也多少會有影響,例如:呼吸困難、工作不便等。吸菸更是致癌的主因之一,菸草中含有超過4,000種化學物質,至少有60種已知的致癌物,所有癌症的死亡有30%都可歸咎於吸菸行為;菸草內主要引致癌症的物質來自焦油,可能直接引發的癌症包括肺癌、口腔癌、咽頭癌、喉頭癌、膀胱癌、食道癌,而間接可引發的癌症包含頸癌、血癌 (骨髓性白血病)、胃癌、肝癌、腎臟癌、胰臟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等;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有30%和吸菸有關。而戒菸,則可以降低罹患及死於癌症的風險,效益會隨著戒菸期間越長而增加,但會因每個人的菸齡和菸量有所差異;即使是已罹癌的吸菸者,戒菸都能降低罹患第二種癌症的機率;然而,每種癌症的罹患風險降低不一,例如:肺癌在戒菸5年後即大為減少,但要到20年以後才會降至非吸菸者的水準,膀胱癌則是即使戒菸25年,也只下降60%的相對危險。

婦女育齡準備 記得接種德國麻疹疫苗

婦女育齡準備 記得接種德國麻疹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醫生,我準備要結婚懷孕生小孩,不知道要先做什麼準備呢?」許多懷孕的婦女,不想因懷孕時遭到傳染性疾病影響讓胎兒受到威脅,但又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備免疫力或接種過疫苗,要避免這些問題,最好在懷孕前提早篩檢自己體內是否具備免疫抗體,並與醫師討論在懷孕前施打疫苗,好讓自己和胎兒安全又放心的度過整個幸福滿分的孕程。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提醒民眾,感染德國麻疹臨床上病人會有輕微的症狀,如輕度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並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與麻疹或猩紅熱發疹相似),疹子約維持3天。感染德國麻疹病毒者約有一半(約25%至50%受感染者)無明顯的發疹,有部分受感染的人會關節痛或發生關節炎,尤其是成年女性。若孕婦在懷孕時感染德國麻疹,對胎兒會有嚴重影響。如果在懷孕前三個月感染,新生兒將會有高達80%的機率得到「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可能留下先天性白內障、心臟病、耳聾等,其危險性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而降低,懷孕13至14週後有約54%的機率,懷孕6至7個月時,機率降至25%。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德國麻疹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98至99%的人接種疫苗後能產生抗體。但少部分的人錯過接種,或是因時間太久遠,造成體內抗體數降低。所以希望生育年齡婦女可於懷孕前健檢時,追蹤是否自己具有抗體,若為陰性則建議先接種疫苗3個月後,再預作懷孕準備;若未及時施種,則於懷孕期間,避免前往擁擠的公共場所,以防範感染德國麻疹。

篩檢活動推陳出新 盼民眾重視健康

篩檢活動推陳出新 盼民眾重視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花蓮縣衛生局與花蓮縣蔬菜運銷合作社首度合作,共同關心及支持婦女健康,辦理「來篩檢 送蔬菜」的好康活動。特別選在昨日母親節,以具體的健康促進活動,向一手撐起半邊天的婦女朋友們致上最大敬意,這樣推陳出新的篩檢活動,吸引了近千名鄉親參加。花蓮縣衛生局徐祥明局長表示,現代婦女身兼「家庭」及「職場」重責,忙碌於家事之打理及工作上處理,更須重視健康。尤其癌症目前已成為婦女生命與健康的頭號威脅,更不能掉以輕心。徐祥明局長表示,其實癌症是可以被預防,只要透過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暴露二手菸篩檢,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能發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降低癌症的發生及死亡率,因此,呼籲配偶及子女不忘提醒周遭婦女朋友,平時就要做好定期健康篩檢,常保健康。衛生局也特別安排健康溫暖關懷列車,教導現場的民眾如何吃出健康、健康減重、規律運動、菸酒檳知識大挑戰、心理諮商及腸病毒防治等,另外列車中還提供綠盆栽園藝現場教學及母乳手工皂之製作等,期望透過溫暖關懷的列車,能讓與會的民眾體驗健康的生活習慣及共同嚮應自已的健康、是家人的幸福,並讓每個與會者感受健康關懷與分享愛心的氛圍。而縣長夫人徐榛蔚也表示,衛生局能與花蓮縣蔬菜運銷合作社共同合作,在婦女朋友們經常來的市場裡舉辦健康活動,確實非常有意義。縣長夫人也藉此機會,提醒所有鄉親都應該重視健康,養成正確飲食習慣,多運動,常保心情愉快,並定期做健康檢查,便能擁有美好的健康人生。

中年視力衰退須注意 當心黃斑部病變

中年視力衰退須注意 當心黃斑部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而許多人到了中年後明顯感覺視力衰退,大多數人直覺認為是「老花眼」。其實並不一定如此!有可能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它是五十歲以上中老年人,視力退化常見的疾病之一,年紀越大,盛行率也越高,通常會由單側先發生,最後雙眼視力嚴重衰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在歐美地區,「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往往是失明的首要原因。一般人多不知黃斑部在哪裡?所謂黃斑部,是在眼球正後方,位於視網膜中心;因為此處含有黃色色素,所以被稱為黃斑部。通常眼睛直視前方,光線透過眼角膜及水晶體,影像最後就是聚焦在黃斑部。是視覺最敏銳的部位,成為我們的中心視力,辨別形狀、顏色、光度、閱讀及其他精細工作的視力都需要靠它。阮綜合醫院眼科林娟宇醫師解釋,一旦黃斑部遭受傷害或破壞,視力會急速減退,影像的中心部會變暗模糊不清、景物變形、線條扭曲、物體大小改變、色覺辨別出現問題,雖暫時不至於全盲,卻會在閱讀或近距離看東西時產生困擾。若病變只侵犯一眼;而另一眼還正常,則早期的黃斑部病變是很難被發現的。病變原因如遺傳性黃斑部退化,或與眼部外傷、高度近視、感染、發炎有關。其危險因子包括遺傳、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抽煙、及長時間強光照射,其中「年齡」是最重要的因子,約有百分之七十的病患都與年紀老化有關。林娟宇醫師也提醒,到目前為止,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無法痊癒的,任何治療都只能阻止黃斑部病變的擴散。既然黃斑部病變是無法痊癒的,預防就顯得格外重要。日常生活中應該避免日曬,外出時配戴可隔絕紫外線的太陽眼鏡,避免近視的產生或度數增加成為高度近視。控制血壓、不抽煙也有預防的效果。飲食方面,可多食用富含抗氧化功能,如:維他命C、E、β蘿蔔素的食品。(資料來源:阮綜合月刊)

止痛藥勿濫用 當心止痛不成反增痛

止痛藥勿濫用 當心止痛不成反增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許多人頭痛時,常直接吃一顆止痛藥,漸漸的會發現藥效好像不夠了,需要增加到兩顆、三顆,臨床上也因此出現了「藥物過度使用頭痛」(Medication-overuse headache),又稱為藥物反彈性頭痛或藥物誤用頭痛,它是一種因為過度使用單純止痛藥(如阿斯匹林或乙酰氨基酚)、翠普登 (triptans)、麥角胺 (ergotamine)、巴比妥鹽 (barbiturates)、咖啡因、複方止痛藥(市售成藥或感冒糖漿)等頭痛用藥所引發的慢性頭痛病症;在台灣的盛行率約1.1%,大部分為女性。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邱律諳指出,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主要治療方式是「藥物戒斷法」,亦即將止痛藥物全部停掉。在停止服用止痛藥物期間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頭痛加劇、噁心、嘔吐、低血壓、心悸、睡眠障礙、焦躁不安等,時間持續2-10 天,最長可達一個月。使用嗎啡類、巴比妥鹽、鎮定劑等容易產生嚴重戒斷症狀的病人,甚至可能需要住院治療。在戒斷時期,臨床醫師將採用症狀治療,並使用預防頭痛發作的藥物。至於預防藥物種類的選擇,則視病人原本的頭痛類型而定。最後邱律諳提醒,不論使用一種方式治療,藥物過度使用頭痛一年的復發率約為30%。因此「預防勝於治療」,雖然止痛藥物充斥市面,但醫師仍希望可藉此讓民眾了解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概念及其併發症,進而減少止痛藥物的濫用,才是最佳的防治之道。

存放藥品多留心 藥效確保才放心

存放藥品多留心 藥效確保才放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衛生署的調查顯示,約有60.6%的民眾會把藥物放置在陰涼乾燥處、12.8%放在臥室、3.7%放在廚房、2.8%放在浴室、其他地方則占21.4%,藥品不當存放,極可能讓藥品療效降低、變質、變色,吃下肚不但不能治病,還可能因此傷身或延誤病情。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提醒民眾,從醫院領回各式五顏六色的藥丸或瓶瓶罐罐的藥水,應遵從「藥品保存的重要原則」:避光、避熱、避熱,才能確保藥品療效及品質;藥品最好存放在乾燥且陰涼的環境,例如:暗處的抽屜。不可存放在潮濕、悶熱或陽光直射的地方,如浴室、廚房、窗邊等。需要放置冰箱的藥品,要與食物分開保存。藥品應放置在原有的包裝內,內服及外用藥最好分開保存,以免混淆。保留說明書與原包裝,以易於辨識其有效日期與參考其用法、用量。如有不確定藥品資訊者,則勿留存。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由於藥品特性及劑型上的差異,以至於可能有不同的儲存條件及使用方法,因此使用藥品時應詳細閱讀藥袋,或藥品包裝上的注意事項及使用說明,並詢問藥師。有些民眾習慣將藥品領回後,將藥品分裝到藥盒內,這時需注意,如果該藥品是溶液吸濕潮解者,則不可分裝。民眾如對藥品的使用或保存有疑慮時,應詢問專業藥師人員,以確保使用藥品的品質安全與有效。

醫訊/溫馨五月天 關心女性三大死因

醫訊/溫馨五月天 關心女性三大死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99年統計,女性十大主要死因前三順位,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其中女性心血管疾病常因警覺不足加上症狀不典型,容易錯失治療期;因此在溫馨五月天,為關懷偉大的女性同胞,基隆長庚心臟內科醫療團隊特舉辦本座談會,邀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運動健康與休閒系林怜利主任主講『心血管疾病的運動處方』,以及心臟內科楊甯貽醫師主講『女性心臟血管疾病簡介及預防保健』,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講座時間:5/18(五)上午8:40~中午12:00講座地點:基隆長庚醫院5樓第三會議室講座洽詢:基隆長庚社會服務課 陳政宏先生(02)24313131轉3088

精神病友可康復 重返穩定生活

精神病友可康復 重返穩定生活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精神病患者及家屬最大的心願,莫過於不再受到疾病的困擾、脫離污名化標籤,重返穩定生活,不過,決定精神疾病康復的因素有許多,包含患者的發病時間、治療時間、就醫服藥遵從性、家人社會支持系統等,皆會影響病患的康復程度。依據「精神衛生法」第39條規定設立精神衛生相關機構、團體從事病人社區照顧、支持及復健等服務。目前精神相關機構團體包括日間留院、社區復健中心、長期養護、康復之家、精神障礙者團體及家屬團體等。病友經過機構團體的協助,能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從有關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社交技巧、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心理重建等復健的治療,最後回歸社區生活。有關精神復健已由傳統的「疾病治療」轉變為「回歸社區」的方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對於精神社會心理復健的定義為「促進個人盡可能在社區獨力生活的過程,它涉及增進個人的能力與改變其環境,使精神障礙者能創造更好的生活;社會心理復健的目標在達到個人與社會的最佳功能,並且減少失能、障礙與壓力,影響個人的選擇,以使其能成功地生活於社區」。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精神病友辛苦漫長的復健之路,除了患者與家屬的努力,更需要大家的包容與協助,「少份標籤、多份關心;少份歧視、多份重視」,讓我們共同陪伴精神患者勇敢地走向復健之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