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定期洗掃 拒絕塵土飛揚空氣汙染

定期洗掃 拒絕塵土飛揚空氣汙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地區每年五月起將逐漸進入夏季,因氣候乾燥及日曬強烈,容易產生道路揚塵逸散,若逸散性粒狀污染物排放源10大行業別業者,例如:砂石採取處理、預拌混凝土製造、水泥製造、瀝青拌合、鋼鐵鑄造等,未做好相關空氣污染防制措施,容易造成揚塵現象明顯,影響附近居民健康。上述10大行業別業者普遍認為防制措施需花費龐大費用安裝防制設備,但其實只要配合良好的監督及管理機制,因地制宜選擇適合之防制措施,不必花費高昂費用安裝設備,亦能達到良好防制效果;雲林縣環境保護局呼籲相關業者,除落實各項污染防制措施外,同時亦須定期於廠內外道路進行洗掃作業,並落實其運輸車輛之輪胎清洗,以減少引發明顯揚塵污染。雲林縣環境保護局再次呼籲,請業者落實相關污染防制措施,善盡維護空氣品質之責,並請民眾若發現任何污染之虞,可自行上網進行通報。

濫用K他命 除膀胱炎外還恐有尿毒症

濫用K他命 除膀胱炎外還恐有尿毒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近日署立彰化醫院發現多名因愷他命(又稱為K他命)濫用,導致嚴重慢性膀胱發炎的患者,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林易霆醫師說,,K他命會造成泌尿系統病變,一開始是無菌性膀胱發炎,長期發炎後膀胱變厚且容量變小,再嚴重患者的膀胱由原來有400c.c.的容量,已縮小到40 c.c.,同時也影響到腎臟,因為膀胱太小太硬,腎臟生產尿液無法順利注入膀胱,會讓尿液累積在腎臟內,造成腎水腫,嚴重者會產生尿毒症。林易霆醫師表示,K他命膀胱炎患者都是年輕人,症狀有下腹部疼痛、頻尿、偶爾會有血尿,平均一天小便高達30至40次之多,幾乎每半小時就要上一次廁所,導致白天完全無法專心做任何事情,晚上睡眠更受到影響,夜尿多達6次以上,導致夜晚睡不好,造成白天精神更差,這些症狀影響患者持續數月的時間。  至於K他命會產生膀胱慢性發炎,目前原因不明,治療多為症狀控制,以止痛藥、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目前也有報告指出以玻尿酸膀胱內灌注,可以有效緩解頻尿,如果膀胱實在太小,只好以小腸來擴大重建膀胱,但術後可能需長期自我導尿,會讓患者苦不堪言。就算當下戒掉K他命,膀胱是否就會恢復,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認為嚴重者是不可能恢復的,輕微者較有恢復的可能,不過戒掉後至少不會再惡化。林易霆醫師也呼籲,年輕人正確認識毒品、不要碰毒品,才能避免毒害。

教導孩子正確性知識 避免錯誤第一步

教導孩子正確性知識 避免錯誤第一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來,媒體報導未成年少女廁所產子事件,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玥好指出,研究顯示僅一至兩成的未成年孩子會告訴大人自己懷孕。小浩(化名)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始了探索男女關係;小凱(化名)曾經交往過女生,後來發現較喜歡男生肌膚相親的感覺,於是上網找尋一夜情的對象,結果二人送給自己的成年禮竟是感染性病,告知其父母親後,皆極為震驚,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小孩一直都很乖,也從未聽聞有喜歡且交往的對象,都乖乖放學回家,怎麼可能有時間發生性行為。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曾經認真的跟小孩談談性教育,還是認為只要有關教育就是學校的責任?學校會幫我們教,不用我們自己教小孩,跟小孩講性教育,很丟臉,結果導致大多數人的性教育都是從A片中錯誤學習。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提醒父母親們「獲得正確且豐富的性知識,擁有開放的性態度,才會創造一個負責任的性行為。」關心青少年的身、心狀況及綱路朋友交談情形,可以從中瞭解新世代的思維與心境,降低父母未知的恐懼。

K他命致膀胱病變 日小便數次苦不堪言

K他命致膀胱病變 日小便數次苦不堪言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 K他命在1964年發明,主要用來做為麻醉劑,但低於麻醉劑量時會有快感及與現實脫離感,因此到1990以後全世界濫用的情況逐漸增加,醫學界也慢慢開始注意到因為K他命長期濫用,引起的膀胱症狀。自從2007年,加拿大報導了第一例因K他命引起的膀胱病變後,各國的報告也如雨後春筍般的紛紛登在國際醫學期刊上。 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林易霆醫師表示,到目前為止,相信台灣多數泌尿科醫師手上都多少有濫用K他命造成膀胱症狀的病人,且大多都是難以治癒的,2011年國內三軍總醫院更以動物實驗證實了K他命對於老鼠膀胱的傷害,跟人類一樣,接受K他命注射8週的白鼠也產生了頻尿、膀胱變小、膀胱慢性發炎的現象。今年,香港中毒資訊中心更再度報導了284位K他命急性與慢性中毒的患者,發現急性中毒的患者有32%有膀胱症狀,而慢性中毒的患者約使用K他命4年的時間,88.9%有膀胱症狀,63%有慢性腹痛、憋尿就腹痛,每天小便數十次,嚴重膀胱容積縮到如乒乓球的大小,生活苦不堪言。   林易霆醫師呼籲, K他命的濫用不只對泌尿系統有毒性,對許多其他器官也都有毒性,在此奉勸時下年輕人遠離毒品,要High不用嗑藥,嗑藥雖然不會馬上死亡,但它產生的副作用卻會讓人生不如死。

肥胖及缺少運動 當心三高找上門

肥胖及缺少運動 當心三高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20歲以上民眾,有四成患有三高之任一項疾病,以此估計全國20歲以上民眾目前約有715萬人罹患這些疾病。但並非所有民眾都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疾病!年輕族群的自知率都是最低的,提醒三高患者,肥胖、有吸菸習慣、缺少運動及有家族遺傳心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須特別注意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預防及保健。基隆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如果您已經是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或是有抽煙的習慣、缺乏運動、肥胖者,平常應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每次心跳達到一百三十下的保持長期規律的運動,如年輕人可多做慢跑、游泳、競走運動;中壯年人可多從事爬山、健行、太極等培養耐力活動;至於老年人不妨鍛鍊氣功來養生。此外,每天花兩小時盯著電視、電腦螢幕的人,罹患心臟疾病致死率是平常人一倍。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要加強眼睛保健,建議在電視、電腦、電動玩具等高度用眼力的時間,在每隔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並以不超過兩小時為原則,以免眼睛過度疲勞。勿緊盯電腦、電視螢幕,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相對增加。預防方式除定期檢查控制已有的慢性病外,切勿長時間久坐,並適時活動四肢,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

肥胖兒童增 當心兒童糖尿病

肥胖兒童增 當心兒童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為慢性病,若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提早引發「多重的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自主神經失調、腎臟病變及心臟血管疾病,不僅對病患生理和心理健康影響深遠,更成為國人健康照顧的負擔。許多人都認為糖尿病只會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兒童糖尿病」逐漸的威脅到我們下一代的健康。兒童肥胖的人口愈來愈多,主要的原因還是受到飲食西化及生活型態的改變,高熱量、高膽固醇、低纖維的食物,加上久坐在電視、電腦及電動玩具前,運動的時間太少,使得小胖子愈來愈多。「兒童糖尿病」解決之道,和成人一樣從飲食、運動及生活型態的調整,透過規律的運動可以控制血糖及體重,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藥物劑量增加心肺功能及耐力,將正確健康的生活觀念傳達給兒童、青少年及其家人,才能達到糖尿病防治的效果。而第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的原因,多為高熱量,不均衡與不適量飲食及缺乏運動,造成肥胖等不良的生活形態所造成,所以要將糖尿病盛行率降低並排除十大死因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維持運動的好習慣,一週至少5次,每次30分以上。遵行3低1高飲食(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三餐要規律、定時、定量,維持理想體重,定期監測血糖、血壓、血脂。

夏日腳步近 食用冰品冷飲要注意

夏日腳步近 食用冰品冷飲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夏日的腳步近了,氣溫一再飆高,也進入夏日冰品、冷飲、涼麵的銷售旺季。由於這些食品在食用前都不需要再加熱,食品衛生和保存條件就格外重要。建議民眾在購買前,要注意販售場所的環境衛生、使用水來源,以及食材及容器具等是否適當的儲存與擺放。此外,也要注意餐飲從業人員的個人衛生,是否穿戴乾淨整齊的衣帽,且時時保持手部清潔。建議此類食品在購買後要及時吃掉,不要在室溫下放太久,以免變質。為確保夏日食品安全,衛生機關將會持續加強抽檢夏季冰品、冷飲、涼麵等食品,民眾也要確實掌握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放心度ㄧ個沁涼的夏日。購買一般食品時,要注意到販售場所是否依照食品保存條件陳列販售。冷凍食品不應有解凍或重複結凍的現象,所有食品也要依其保存條件適當擺放或冷凍、冷藏。購買與食用前要注意食品有效日期,如遇過期、變質或產生異味的現象,請丟棄且勿再食用。家中冰箱也不要放得太滿,確保冷空氣流通。

感冒十多天仍有黃膿鼻涕 當心鼻竇炎

感冒十多天仍有黃膿鼻涕 當心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何小姐上周感冒就醫,兩周後仍然鼻塞、流黃鼻涕,再度就診時,被診斷為急性鼻竇炎,究竟感冒和鼻涕有什麼不同?阮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至欣指出鼻竇位於鼻腔的上、外及後側,有頭顱骨膨大的空腔,共有四對,若是感冒超過7~10天,仍有黃或綠色膿鼻涕,就要小心得了急性鼻竇炎,其它可能出現症狀包括鼻塞、嗅覺變差、咳嗽、顏面疼痛、鼻涕倒流等。一般來說,醫師會經由病史詢問及看診即可診斷,若是症狀嚴重,或是病程較長,可能會作個鼻竇分泌物的細菌培養,有時會作鼻竇X光輔助診斷來確認是否罹患鼻竇炎。另外大部分的民眾都想知道,究竟鼻竇炎能夠痊癒?林至欣主任說明,絕大部分急性鼻竇炎治療後都可以痊癒,主要治療為抗生素,需使用至10~14天。如果急性期沒有治療,病程超過 3 個月,則稱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常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嚴重時需考慮手術治療。而急性鼻竇炎的併發症,較常見的為眼眶併發症,依嚴重程度分為 5 級,依序為眼眶周圍蜂窩組織炎,眼眶蜂窩組織炎,骨膜下膿瘍,眼眶膿瘍及海綿狀竇栓塞,因眼眶併發症在兒童身上最為常見,提醒家長要多注意。最後,林至欣主任建議可吸入熱蒸氣(可以利用熱水浴,或用溫毛巾熱敷鼻子)來減輕鼻腔腫脹、緩解鼻竇炎的不適感,此外多喝水也有助於黏稠鼻涕的緩解,另外在鼻竇炎治療期間,最好避免抽菸,以免惡化。(資料來源:阮綜合五月份月刊)

暖化高溫影響 多汗者恐併發腋臭腳爛

暖化高溫影響 多汗者恐併發腋臭腳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球暖化影響環境,潮濕加高溫讓許多患有多汗及狐臭的民眾苦不堪言!多汗症是指汗腺過度分泌的疾病,局部性多汗症一般好發於腋下、手掌及腳掌,易受情緒、環境、溫度影響,鄭國良醫師指出,近幾年由於全球暖化,造成各地溫度不斷上升,以往輕微到中等程度多汗的門診患者,都被誘發成嚴重的出汗,局部多汗症患者不僅手掌一整天溼答答,腋下、腳底更因悶住使得細菌、黴菌大量增生而產生嚴重異味,不僅自己不舒服,連家人也受不了,紛紛跑來就診。另有些門診患者在應考時,因汗水沾濕考卷影響作答,而與電腦為伍的上班族,手汗常滴在鍵盤或滑鼠上,帶來工作不便;有些職業如服裝模特兒,也因腋下汗水弄髒衣服,或細菌感染而產生異味及色素沈澱;腳掌多汗症者,因足下經常處於潮濕悶熱,細菌、黴菌孳生速度加快,衍伸出腳臭、香港腳等疾病,嚴重的甚至會罹患角質溶解症,腳部皮膚受細菌侵蝕而糜爛形成濃烈臭味。人體的汗腺分成兩種:分布全身的小汗腺與分布腋下、乳暈、會陰、肛門周圍皮膚的大汗腺(頂漿腺)。汗水本身並不會產生異味,只是當汗水量多,又在皮膚表面停留過久,皮膚及毛髮上的細菌代謝汗液中的蛋白質與胺基酸時,就很容易出現臭味。而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造成氣溫升高,讓原本極易流汗的人,不論是腋下或手、腳掌等,經常處於潮濕狀態,還來不及擦乾汗水,細菌早在體表孳生,而異味也因持續的流汗不斷發酵。當事人或許噴了香水、穿了襪子便久而不聞狐臭、腳臭,但身旁的人卻難逃池魚之殃,久而久之,也造成人際關係上的阻礙。   擁有治療多汗症臨床經驗的鄭國良醫師說,多汗症患者面臨的不只是生活上的不便,更多是在心理層面的精神壓力、不安及挫折感;除了人際關係不易建立,專業形象也會受損,較嚴重的甚至會影響正常人格發展。一般人難以體會多汗症者苦不堪言的生活,但從每年求診的人數來看,就能理解患者亟欲擺脫身體長年浸泡汗水的痛苦。    據統計,台灣多汗症的手術率偏高,症狀輕微者可先從高濃度止汗劑開始,若因刺激感無法擦拭或效果不佳,可嘗試電泳治療,一旦停做,效果便逐漸停止。鄭國良醫生表示:「內視鏡神經切除術治療手汗效果不錯,但有全身麻醉及約有70%的代償性出汗風險,病患需與醫師多做溝通,理解風險後再行治療。」至於醫學美容常見的肉毒桿菌,在抑制局部出汗效果不但快且明顯;可立即性解決多汗症造成的不便,也就是立即乾爽及解決異味,並且沒有治療後會出現代償性出汗的問題。因此,鄭國良醫師建議,面對多汗及異味,患者可多向醫師諮詢,徹底了解病因,找到個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失智症十大警訊 及早發現失智

失智症十大警訊 及早發現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阿成爺爺是一位90歲經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根據媳婦說明,爺爺自97年起就常常至附近的照相館、鞋店、滷肉飯店串門子,與老板及來店客人重複陳述同一件事情、重複發問,造成店家困擾,而且爺爺在家中待不住,頻頻要求家人帶他外出散步,導致家人沉重照顧壓力,所以帶到醫院求醫治療。透過藥物治療及接受仁愛院區失智症日間病房行為治療,由跨專業團隊,提供認知訓練、音樂訓練、感官訓練、懷舊訓練、肢體訓練、藝術訓練等相關課程,媳婦表示,爺爺有了固定的地方可以去,有同伴可以陪伴聊天,是他最開心的事情了,不但改善了爺爺的生活作息,減少家屬的照護壓力,並提升了爺爺的生活照顧品質。以臺灣地區失智症盛行率5%及臺北市65歲以上老人人口約33萬人推估,臺北市可能有1萬7,000位失智症老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如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約僅有5%,而80歲長者則提高為20%,這資料也同時告訴大家,並非每位老年人均會罹患失智症,所以,如何早期找出失智長者,並協助家屬面對,已成為當今社會重要議題。甄瑞興主任再強調一名失智症老人可能影響22.7人的生活,其中包括親人及朋友。此外,失智症長者20至30%易併發妄想、幻覺,及情緒激躁不安等精神行為問題,使得家屬在照顧過程中,經常須面臨不同種類及不同層面的問題與嚴重挫折感,這讓主要照顧者倍感壓力。研究顯示約有30至83%失智長者之照顧者有憂鬱的情形發生,早期介入提供失智照護服務,對失智長者及其家屬而言倍顯重要。衛生局亦提供失智症十大警訊資訊供市民依循,若能搭配量表在家進行篩檢,必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與早期治療」之事半功倍效果,這十大警訊包括:1、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語言表達出現問題4、喪失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憂鬱9、個性改變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衛生局呼籲「關懷失智長者一起來!」民眾透過失智症十大警訊的學習,可以及早協助失智長者及早獲得相關照護資源,以延緩病情進展。並請失智長者家屬踴躍透過家培班訓練及參加家屬支持團體,提升照顧技巧與降低照顧負荷現象,進而減輕家庭負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