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拒絕劣質油品 業者需張貼油品資訊

拒絕劣質油品 業者需張貼油品資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薯條、鹽酥雞等油炸食物因具有特殊的油炸香味,受到廣大食客的喜愛,添加油脂可增加飲食的豐富與多變性,也讓食物的口感更為滑順。但近年來健康意識逐漸受到重視,「油脂的食用量要減少、選用有益健康的油品烹調食物、選擇適合的油進行不同的烹調方式」等與油脂相關的議題也時有所聞,更是衛生單位不斷宣導的飲食健康教育重點。 衛生署目前對餐飲業者油炸油之管理原則為,餐飲業者應確立油炸油自主管理之標準作業流程(如:發煙點、油耗味、泡沫面積超過油炸鍋之1/2及換油時間點),並於販售場所中明顯張貼。檢測試劑之結果如發現不合格者,將要求業者限期改善,必要時並採樣進行相關檢測。限期後仍未改善之廠商,將依法裁罰,並公布於衛生署食品資訊網不合格食品專區。衛生署呼籲,餐飲業者應以消費者的健康為第一考量,養成「油質劣變時立即換新油」的習慣,確實做好餐飲衛生自主管理,與會業者亦達成「換油作業透明化」之共識並加強宣導。今後衛生機關於稽查餐飲業者衛生操作時,油炸用油更是稽查重點項目之一,其稽查及處分基準適用於所有餐飲業者,包括攤販與小吃店等,業者需自我管理以免影響商譽及民眾的食品安全。(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198期)

瘦不了的夏天 甩油秘辛報你知

瘦不了的夏天 甩油秘辛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炎炎夏日即將到來,不管是為了健康或美觀,減重幾乎已成為全民運動。雖然人們樂於追求完美身型,卻不想耗費太多時間、精力,於是各種訴求「輕鬆減肥」的方法因應而生,宣稱有「減肥」功效的產品平均每年以7~9%的速度成長。但事實是,減肥族嘗試各種偏方或花了大錢購買第四台廣告的瘦身產品,卻還是瘦不了。許多人認為,只要能抑制食慾,減少食物攝取量,但有些產品含有大量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的膳食纖維,吸水性高,攝食後易產生飽脹感,例如蒟蒻、寒天。大量攝取此類商品會影響礦物質、鈣、鐵、鋅等的吸收,且對原本食慾極佳,但是對於愛吃高糖、高油點心,以及進食速度過快者是無效的,而有些低熱量產品雖熱量較低,但應注意,產品所提供的熱量及營養素是否足夠。在炎熱的天氣裡,來杯涼的最消暑。不過,你可知道冷飲反而會讓人愈喝愈渴?冷飲會使口腔、食道和胃的表面迅速變冷,這些部位的微血管也因溫度下降而收縮,通過的血流量減少,連帶降低吸收水分的能力,導致瞬間清涼,才會有愈喝愈渴的現象!更重要的是,冷飲的熱量驚人,一杯珍珠奶茶就超過300大卡,而純果汁每100cc也超過50大卡。更有減肥食品會使營養無法吸收並導致腹瀉,使身體水分流失及電解質不平衡。另有些減肥食品含有利尿成份,藉由身體水份排出,造成體重減輕的假象,實際上並沒有減少身體內的脂肪,還可能引起嘔吐、暈眩、虛弱、血壓下降,引發糖尿病、破壞腎功能等副作用,甚至會危及生命。而且只要停止服用後,體重即回升。宣稱可增加身體的代謝消耗的大多是藥物,其作用是抑制體內某荷爾蒙的再吸收以降低食慾及提高代謝,吃多可能造成心悸、高血壓、焦慮。若想要在短時間內減重,就必須注意營養均衡,減重速度不宜太快,否則容易造成代謝異常,應維持每週減重0.5~1公斤,減重需維持一年,可減少復胖的發生,單依賴節食減重,減去的大多是肌肉,當身體肌肉量變少,基礎代謝率也會跟著下降,一旦停止節食,增加的反而是脂肪。惟有飲食控制及適當運動雙管齊下,才能真正達成減重目的。(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教週報第158期)

飲食影響情緒 營養均衡心情好

飲食影響情緒 營養均衡心情好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情緒會受到食物影響嗎?英國研究顯示,患有便祕的婦女較容易產生憂鬱及焦慮的情形,因此,若是飲食中多攝取富含高纖維的蔬菜類,也有助於一些精神狀態的改善。其實早在1989年時,就有學者發現血清素可以調控腦內的情緒荷爾蒙,影響並調節人類的情緒反應,發現有些人情緒不佳時吃一點蛋糕、巧克力,可以使煩躁情緒得以抒發。研究發現,若干食物會顯著地影響腦部的活動,營養不均衡是造成憂鬱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營養對於情緒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因此,穩定情緒不妨從注重營養的均衡方面來著手。有學者發現憂鬱症患者血液中維生素E的濃度較低,認為憂鬱症患者體內的抗氧化能力較弱。維生素B1能改善情緒,沒有維生素B1體內就不能生成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攝取較多維生素B2食物的女性往往情緒較佳,且對於外界壓力能更加冷靜應付。富含維生素 B1、B2的食物有肉類(特別是豬肉及其內臟)、豆類、五穀糙米類、奶製品、魚類、綠葉蔬菜、杏仁等。且心理壓力過大、情緒欠佳時,體內所消耗的維生素C會比平時多8倍。此時不妨多補充維生素C有助於情緒穩定。患有產前、產後憂鬱症的婦女,尤其是產前,為了保護嬰兒,無法以藥物進行精神症狀改善的情形下,給予高單位的魚油,其憂鬱症狀有顯著的改善。平常多吃一些富含ω-3脂肪酸(EPA、DHA)的食物,如深海魚類,可以降低憂鬱的情緒,對於記憶力也有明顯的幫助;一些富含礦物質鋅、硒的海產類,如牡蠣、螃蟹等也可選用,有改善精神疾病的功效。人類腦部在製造天然的抗憂鬱劑多巴胺(dopamine)、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時,維生素B6也不可少,並和維生素B1、B2一起作用,讓色胺酸轉換成菸鹼酸,對腦神經功能正常運作相當重要。研究也發現,憂鬱症量表指數較高的病人,約1/4是由於維生素B6及B12缺乏導致的。因此,多攝取維生素B6的食物,如豬肉、雞肉、馬鈴薯、香蕉、燕麥、及蜂蜜等,可避免憂鬱纏身,讓你天天心情愉快。(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教週報第162期)

夏日玩水防溺水 拼命掙扎易昏迷

夏日玩水防溺水 拼命掙扎易昏迷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炎炎夏日,常常會有接觸到水的機會,舉凡游泳、溯溪、泛舟、搭乘船舶、海邊戲水、甚至泡溫泉,在這些活動中,如果未能衡量自身的體力與安全,就有可能面臨到溺水的危險。在某些情況下,即便是在家裡浴缸都可能溺水,民眾可學習心肺復甦術以備不時之需,溺水時切勿慌張,一旦消耗過多力氣掙扎,很容易就早一步失去意識。當溺水發生時,溺水者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驚慌失措,並且奮力掙扎,消耗大量的體力。這時身體為了避免把水吸入體內,會產生喉頭痙攣,將呼吸道關閉;另外,大部分的溺水者會開始意識喪失,或是到達一個臨界點,此時便無法再自主的控制關閉呼吸道,水會被動的或是經由吸氣而流進入體內,影響氣體交換,再度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的升高,最後仍會進展至多重器官衰竭及死亡。在溺水的現場可以將病患分為兩類:沒有症狀及有症狀。沒有症狀的病患指的是本身沒有任何疾病,意識清醒,沒有咳嗽或是任何呼吸道的症狀;這樣的病患,在現場仍需要注意保暖,給予氧氣。送醫與否,目前的研究仍未有很好的結論,但因為病患仍有可能在接下來的4到6個小時內惡化,故仍然建議將病患送至醫院觀察治療。任何有症狀的病患,除了現場的急救外,都應該要送醫治療。現場需要處理的,首重呼吸道的維持,保持暢通;若口腔中有異物阻塞,可用手指清除,若是呼吸道中異物的清除,壓胸優於哈姆立克法。若病患的狀況危急,需給予心肺復甦術,愈早給予對預後愈好。相反的,給予病患呼吸的支持,卻應該在呼吸道暢通後立刻施行。有許多措施與方法可以減少溺水的發生。如果在旅遊前計劃參與水上或是跟水有關的活動,也應評估自身狀況或是本身疾病,是否會帶來溺水的危險;應當避免活動前飲酒或是使用不適當的藥物。游泳池、海邊等場所必須善加管理,並設有救生員;加強急救的訓練教育,特別是救生人員,因為在現場的急救,對於日後復原的好壞,扮演重要的角色。(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旅遊醫學訓練手冊)

醫藥報導更詳實 用藥教育從媒體做起

醫藥報導更詳實 用藥教育從媒體做起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一個藥品會成為新聞焦點,必定是這個藥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引起民眾的恐慌或渴求,這個藥可能人人都想要,也可能被民眾當成毒品,連碰都不敢碰,導致治療失敗。舉例來說,H1N1的流行期,民眾除了搶口罩之外,也要搶克流感。克流感在一般藥局和診所是買不到的,有些民眾想盡辦法透過高層買這個藥。這個時候,藥師應說明服用這個藥可能造成的副作用。警醒民眾不要盲目服用,避免抗藥性過早發生。 在2005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一篇更年期婦女使用5年雌激素(女性賀爾蒙)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服用雌激素會導致血拴、中風、癡呆、認知能力損壞。這樣的報導,使得原本在賀爾蒙治療中的婦女突然停藥,而發生不必要的身體不適。這就是民眾缺乏正確使用賀爾蒙的觀念,一味隨著新聞起舞的結果。如果已經設定好要談論一種藥品,必須先分析這個藥品的好處或壞處,它的特性與讓人高度關注的新聞事件有何關連。例如,王先生長期喝感冒糖漿導致腦中風死亡。如果這時能將感冒糖漿中的甲基麻黃鹼,長期使用會導致血壓上升說明出來,民眾會更想知道,為何甲基麻黃鹼會使血壓上升。當然,感冒糖漿中的有還成分不只一種,但一定要先提與新聞事件相關的那一種。每個藥都有國際通用的「學名」、各家藥廠取的「商品名」,還有民眾最熟悉的「中文名」最。原廠藥一旦過專利期,就允許不同藥廠上市學名藥,因此同樣一種學名藥,卻可能有一大堆不同的商品名。例如:Acetaminophen(Panadol;普拿疼),大概有二百個以上,包括:Panadol、Panamax、Paramol、Scanol…等等。如果不以原廠的「商品名」與「中文名」呈現,民眾真的無法確定作者所描述的就是Acetaminophen。所以,醫藥專欄作者不要怕麻煩,一定要將藥品的學名與最有名氣的原廠商品名、中文藥名介紹大家,有助於民眾更謹慎用藥。(資料來源:衛生署健康九九網站-健康專欄)

小心「菜脯」含甲醛 食用前多清洗

小心「菜脯」含甲醛 食用前多清洗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一道道菜脯蛋、菜脯雞、豆豉菜脯、菜脯碗粿讓人聞之垂涎。俗稱「菜脯」就是蘿蔔乾,是台灣民眾飲食中常見的鹽醃蔬菜,早年在蘿蔔盛產期將其晒乾製作成菜脯,具有延長保存期限的功能,更成為台灣人餐桌上佳餚之一。但先前有不肖業者為使菜脯看起來更白且不易腐壞,竟添加甲醛來製作菜脯,消費者得小心選擇市面上的菜脯。 甲醛是一種無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易溶於水,其37%的水溶液稱為福馬林。主要用於生產塑膠物料,也被用於家具、化粧品、紡織品等之生產、防霉及防腐等,自然環境中亦可發現甲醛的蹤跡。由於甲醛為部分代謝過程的中間產物,有些生物體天然含有少量的甲醛,例如蔬菜、魚類、甲殼類等,但是目前世界各國都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甲醛。早年甲醛曾被不當使用於食品製造業,作為防腐及漂白用,但近年來已鮮少發現此問題了。吸入甲醛會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咽頭充血,並有呼吸困難、蛋白尿等症狀。攝取少量甲醛並不會對身體造成急性的影響,但如攝入大量甲醛時,則可能引起急性中毒,導致腹痛、嘔吐、昏迷、腎臟受損,嚴重時甚至死亡。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根據流行病學,就工人職業性暴露量研究所得證據,將甲醛列為人類致癌物質。世界勞工組織也在2005年制定的飲用水水質指引建議,甲醛之每日安全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15毫克以下。衛生署呼籲,民眾應避免購買來路不明、過白及有嗆味的菜脯產品。選購時應挑選信譽良好廠商的產品,以確保飲食的安全與衛生。而在少鹽多健康的訴求下,低鹽度的蘿蔔乾不耐儲存,如未添加防腐劑或添加量不足時,很容易發霉腐壞,低溫冷藏是延長保存期限的必要措施,建議民眾可選購冷藏菜脯,食用前可多以水加以漂洗,去除多餘的鹽分及食品添加物。(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95期)

悠「油」生活 少油多纖固健康

悠「油」生活 少油多纖固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脂肪的來源有許多種,動物性食物包括肉類、內臟類、香腸、熱狗等相關加工產品,就含有動物性脂肪。而使用的烹調用油、奶油、沙拉醬、以及堅果類,都是我們攝取到脂肪的食物來源。每日飲食建議油脂類約需2~3湯匙,多以蒸煮滷烤的方式烹調,避免油炸、油煎。脂肪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必須透過攝取脂肪獲得必須脂肪酸。所以不是不吃油,而是要吃對油。等量的油脂產生的熱量比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如澱粉質)多出兩倍,油脂攝取過多,過多的熱量會轉變為體脂肪囤積在體內,容易有肥胖問題產生。烹調時加入適量的油,可以促進脂溶性維生素 A、D、E、K的吸收利用,增加食物的芳香味和飽足感。成年人建議每天攝取2~3湯匙的油脂類(每湯匙約15克),但要盡量避免動物性脂肪,因為動物性油脂富含飽和性脂肪酸與膽固醇,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吃入了太多脂肪,會使動情激素、雄性激素等類固醇荷爾蒙增加;這些荷爾蒙會導致腸道內膽酸(bile acid)分泌增加。膽酸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轉變為催化腫瘤成長的代謝物,加速癌症的產生。攝取過多的反式脂肪酸(trans fat ty acid)更會增加血液中壞的膽固醇(LDL-C),提高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機率。由脂肪所獲得的熱量不得高於每日攝取總熱量的30%,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血中膽固醇濃度增加,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之一。要少油多纖,可以將肉類食物的時候去皮去油,避免油炸,尤其裹粉炸更容易吸油、喝湯時先撈去浮油或將浮油撇開、減少使用黏稠度較高的醬料,因為可能含有較高的油脂、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及2份水果,保持足夠的纖維攝取。(資料來源:衛生署-衛教週報161期)

文大學生染結核病 百名學生受檢

文大學生染結核病 百名學生受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4月6日接獲醫院通報結核病個案,疫調發現個案為北市文大三年級在學學生;接著於4月25日對158位接觸者辦理衛教說明會,並於當日完成胸部X光檢查,結果均正常;後在5月15日完成156位接觸者之結核菌素測驗(餘未完成者已轉介至醫院),5月17日判讀測驗結果,其中71位結果為陽性,衛生局已轉介至胸腔科或感染科門診,由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進行預防性投藥。北市衛生局說明,將對文大肺結核學生及接觸者進行持續追蹤及關懷,並於第12個月時再執行1次胸部X光檢查。衛生局也提醒結核菌素測驗呈陽性的接觸者不須驚慌,本身並不是個案也不具有傳染性,只要配合醫囑進行預防性投藥,未來發病的機率則微乎其微。同時也教導接觸者平時可以使用簡易的七分篩檢法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凡有咳嗽二週(2分)、咳嗽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如上述症狀合計達到5分或以上時,務必儘速找胸腔科、感染科醫師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結核病接觸史,以利診斷治療。在臺北市社區中,每年約發生1,000位結核病通報確診個案,為有效執行結核病防治及個案追蹤治療管理,衛生局均依據「結核病防治工作手冊」規定辦理相關防治作為。衛生局提醒結核病最主要的傳染途徑係由飛沫傳染,但並不如流行性感冒或麻疹病毒等傳染力高,需長時間且密集暴露後才有可能染病。一般人受到結核菌感染後,終其一生中僅約5~10%的機會發病。結核病不是不治之症,只要遵照醫師的囑咐,持續接受 6 ~9個月正確有效的藥物治療,就能痊癒。

早期療育 遲緩兒3歲前治療功效佳

早期療育 遲緩兒3歲前治療功效佳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估,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同時研究也證實三歲前治療是三歲後的十倍功效,當兒童出現發展遲緩的徵狀時,應盡早接受醫療復健、特教、幼教等早期療育資源的協助,促進兒童多元刺激,幫助他們獲得學習改善,家庭也能減輕照顧壓力。100年臺中縣市合併後,1~11月間進入臺中市政府委託的兒童發展社區資源中心接受服務的發展遲緩兒童共有4,187人,弘毓基金會發現,縣市雖然合併,但城鄉差距仍然明顯存在,居住於都會區的遲緩兒僅有1~5%是未使用到療育資源協助者,然而,居住於山海屯地區的遲緩兒卻有9%以上未使用到療育資源者,甚至山線地區高達31%,也就是有三分之一的發展遲緩兒童是沒有療育資源可使用的。弘毓基金會社工組長梁斐芸表示,山線地區涵蓋了東勢、新社、和平、石岡等偏遠鄉鎮,較少完整療育的醫院及機構,許多發展遲緩兒童家庭要到醫院做復健或看醫生,一趟就需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看病來回就需要至少快一天的時間,再加上經濟不景氣、工作難找,家長雖然很希望孩子能夠接受療育、有進步,但經濟負擔加上交通偏遠的問題,常常阻礙了遲緩兒的復健教育之路。對於這些無法獲得療育資源的兒童及家庭,弘毓基金會投入早療行動專車及大量的專業團隊人力提供到宅教學與復健的服務,關懷弱勢家庭的心理,更對於醫療、教育、生活方面的困境給予急難扶助,但是,在油電雙漲的現代,需要被幫助的家庭愈來愈多,捐款做公益的所得經費卻日漸減少,弘毓基金會今年是第四屆發起「有你有希望勸募活動」,希望社會大眾看見偏鄉家庭的需要,幫助弘毓基金會,也幫助每個需要接受到醫療、教育資源的孩子,為偏鄉的孩子點亮希望!

醫訊/肺結核已非絕症 認識肺結核

醫訊/肺結核已非絕症 認識肺結核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疾管局資料指出,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結核病是全球性的慢性傳染病,尤其是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在臺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發生率比年輕人高。結核菌是一種好氧性的抗酸性細菌,進入人體後,不會立即產生反應,大約95%的病患第一次感染結核桿菌時,會因為身體免疫力所以不會直接發病,但是日後可能因為再次感染而發病 (稱為潛伏結核感染),只有5%的病患第一次感染結核桿菌時,結核桿菌會透過血液與淋巴液造成肺結核或肺外結核(例如結核性腦膜炎)。講座時間:05月23日(三) 上午08:20~08:50講座地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 四樓候診區講座主講:薛心瑜護理人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