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7-11御飯糰 檢出大腸桿菌群超標

7-11御飯糰 檢出大腸桿菌群超標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在5月份針對餐飲店、便利商店、學校、超市、賣場及攤商販售的米類製品進行抽驗,抽驗內容包括壽司、飯糰、油飯、米漢堡等米類製品共29件,檢驗結果發現7-ELEVEN的「御飯糰培根蛋沙拉」大腸桿菌群超標,檢驗合格大腸桿菌應為陰性;大腸桿菌群則每公克中最確數須在1000 MPN/g以下,但檢驗發現7-ELEVEN「培根蛋沙拉御飯糰」的大腸桿菌群大於1100 MPN/g,製造商為統一武藏野(股)公司台北廠,目前已要求業者限期改善。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長林冠蓁指出,大腸桿菌及大腸桿菌群常被用來作為監測食品是否遭受污染,或製程有無衛生缺失的重要指標。如檢出超過標準,則表示食品在製作過程中,可能因人員的衛生、疏忽、食材、器具或包裝過程受到污染,常溫下不當保存更易助長微生物的繁殖。衛生局也呼籲民眾,挑選食品時應選擇販售場所整潔衛生的店家,購買後應儘速食用完畢,吃不完也要存放冰箱冷藏,冰箱冷藏溫度應低於7℃,以確保食品新鮮安全;業者則須重視水源及食材品質、儲存溫度、製作過程、環境衛生(刀具、鉆板、抹布)等管理以確保產品之衛生,避免消費者在炎炎夏日將病菌吃下肚。

高齡化社會來臨 基隆將打造友善城市

高齡化社會來臨 基隆將打造友善城市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基隆市衛生局於今年(101年)由張通榮市長帶領市府團隊共同宣誓「2012打造基隆高齡友善健康城市」啟動,緊接著基隆市衛生局開啟「高齡健康照護服務行動專車」,每週至少一次巡迴本市偏遠或交通不便地區,主動監測獨居長者健康狀況、提供健康諮詢與關懷訪視服務。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醫院裡各個角落都會發現年長者的身影穿梭其中,依身體功能維持程度的不同,從健步如飛、手持柺杖、旁人攙扶、輪椅推送到推床搬運或是獨自一人或是兩老相互扶持,也有外勞陪同或是眾多家人圍繞相伴。詢問長者的就醫經驗與感受,有的長者語出無奈表示「要不是因為身體不舒服,誰願意往醫院這個地方跑?出門坐車是很不方便的事!」、「想要找人作伴,但是年輕人忙著賺錢度日,誰有時間帶我這個老太婆(老頭子)到醫院看病?只好拖著病痛,自己來啊!」、「到沒來過的醫院好像在走迷宮,人來人往的轉到頭都暈了?」、「有的人說話又快又大聲,聽不懂又不好意思問,結果自己也看不懂手上的單子是做甚麼用的,還是要開口問人,麻煩別人覺得很不好意思」。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地說:「誰說老了看病一定要人陪?我有能力照顧自己,不需要麻煩別人」、「醫院裡工作人員和志工都很熱心,有人主動告訴我甚至是帶我去我該要去的地方」。基隆市衛生局局長許明倫表示,今年將與醫療(事)機構聯手合作打造服務長者的友善醫療環境,希望提供長者友善的軟硬體醫療照護服務,如改善行走通道的平整與無障礙空間、適當的增加照明與方位標示、加強訓練工作人員滿足長者醫療照護需求的技能,並顧及長者尊嚴的前提下,與長者做良性的溝通與互動、免費血壓監測與疾病諮詢等。藉由點、線、面的結合與推動,加速本市成為「敬老、親老、無礙、暢行、安居、連通、康健、不老」的高齡友善健康城市!

糖尿病患手腳麻木 恐不全是神經病變

糖尿病患手腳麻木 恐不全是神經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0歲的王先生是第二型糖尿病病患,已服藥控制五年,血糖控制尚可。求診前兩年多起出現四肢末梢麻木的現象,診所醫師告知為糖尿病常見的週邊神經併發症,僅給予症狀治療;然而,求診前幾個月起,王先生的手腳麻木範圍逐漸延伸,甚至造成雙腳無力、走路不穩,行動需使用拐杖。檢查診斷為慢性去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給予血漿置換術治療後,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於門診治療追蹤,肌力恢復良好,感覺症狀也大幅改善,已恢復正常生活。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三個主要併發症之ㄧ,其中對稱型遠端多發性神經病變為最常見的一種,在糖尿病病患中盛行率隨著罹患糖尿病的年數而增加,總體約30%至50%。這類病患的代表性症狀為四肢末梢起始往近端延伸的感覺異常,通常足部比手部先開始,包括感覺遲鈍、麻木或感覺變異,一些病人會有自發性的疼痛,可能在四肢末端會有肌力輕微下降的情形;也有部分病人並無自覺,但神經傳導檢查便已顯示神經功能的傷害。目前糖尿病相關的週邊神經病變目前尚無根治辦法,主要著重於儘可能良好控制血糖,以及針對麻痛等感覺症狀予以症狀治療。 慢性去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容易與糖尿病常見的多發性神經病變混淆,但兩者病因及治療大不相同。醫學文獻上也指出,約有10%的糖尿病病患其週邊神經病變,原因不只是糖尿病,可能是接觸神經毒素藥物、腎功能障礙、維生素缺乏等等引起。因此,當糖尿病患產生週邊神經病變症狀時,除了再次檢視血糖控制狀況之外,最好能尋求相關專科醫師的協助,以期及早得到適當的診斷及治療。

雨後的恙蟲危機 做好自我防範措施

雨後的恙蟲危機 做好自我防範措施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歷年的疫情資料分析顯示,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的病例發生,於4至5月間病例數開始呈現急遽上升,7月時到達最高峰;尤其以金門縣、臺東縣、花蓮縣及澎湖縣等縣市病例數較多。澎湖縣政府衛生局表示最近恙蟲病通報病例有急遽上升趨勢,因春雨過後四處雜草叢生,民眾或部隊倘若進行雜草剷除或在郊外活動時,可能接觸到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將增加感染恙蟲病的風險,衛生局疾病管制科呼籲民眾應做好自我保護措施,以降低感染恙蟲病的機會。 澎湖縣政府衛生局鄭局長鴻藝表示:恙蟲病是經由帶有立克次體之恙蟎(恙蟲)叮咬而感染,此種疾病不會由人傳給人,目前尚未有疫苗。動物宿主以囓齒類(鼠類)為主,恙蟎幼蟲喜歡爬行於土面,或喜歡停留於草叢中,伺機落入經過之動物或人類身上,因此行走於草叢中遭恙蟎叮咬而罹患恙蟲病的機會較高。通常被恙蟎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潛伏期常為9-12天,伴隨有發燒、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在軀幹出現暗紅色的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高達60%。 澎湖縣政府衛生局再次呼籲民眾務必落實「自我保護」措施,在郊外活動時,請儘量不要進入草叢地帶,如需進入草叢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長靴等保護性衣物;皮膚暴露部位塗抹經衛生署核可之驅蟲劑(含化學成分DEET),以防止恙蟲叮咬;離開草叢後應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剷除住家周圍、道路兩旁以及田埂等草叢區域的雜草,並封住鼠洞及空隙;居家環境保持清潔,食物收藏妥當,以避免鼠類孳生,可減少感染恙蟲病的機會。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的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提供醫師臨床診斷之參考。

陳水扁今戒護就醫 證實攝護腺腫瘤為良性

陳水扁今戒護就醫 證實攝護腺腫瘤為良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近來因健康狀況堪慮的前總統陳水扁先生,今天清晨四度前往林口長庚醫院戒護就醫,在台大醫院醫師柯文哲、台北榮總醫師郭正典陪同下完成健康檢查,包括攝護腺核磁共振、膝關節核磁共振、超音波、心電圖、640切電腦斷層,根據柯文哲指出,在詳細檢驗過後,確定攝護腺附近有3處腫塊,為良性,不用進行切片,而心血管方面在做過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後,只發現有一些阻塞,但沒有生命危險。北監方面則表示,沒有腫瘤的問題,陳水扁先生他心情也比較平靜,另外,對於陳水扁常反映噁心、喘、胸悶等問題,經超音波與心電圖檢查,疑似胃食道逆流所致,北監目前也已開藥給陳水扁吃,未來仍會持續觀察。而柯文哲醫師另指出問題所在就是北監只有1.3坪,沒有桌子、椅子,都趴在地上寫字導致膝蓋靭帶受傷,以及胃食道逆流,因此要改善上述兩個症狀,必須改善居住環境,另一位陪同醫師郭正典則說,陳水扁這個月也沒吃藥,以及心情也不好,膽固醇自然就偏高,盼北監住的大環境應給予改善。下午北監則對此回應表示,未來會將陳水扁每天運動的時間從半小時增加為1小時,以改善膝蓋韌帶問題,而空間方面也將盡量改善。

腎細胞癌末期老翁 靠標靶藥物抱孫子

腎細胞癌末期老翁 靠標靶藥物抱孫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腎細胞癌大多發生在50歲以上男性,其中60-70歲為高好發年齡層。在過去腎細胞癌診斷不易,治療效果也不佳,不過,近幾年健康檢查選擇包含影像學檢查的民眾越來越多,再加上標靶藥物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使得病人的存活期拉長,並獲得較佳的生活品質。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馮盈勳主任分享,在台南奇美醫學中心有一位近七十歲的老翁,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加上罹患腎細胞癌,原本接受干擾素治療,但因為毒性太強,無法承受而中斷治療,停止治療後癌細胞立即轉移至肝臟、骨頭,直到開始接受紓癌特標靶藥物治療後情況才逐漸穩定,至今已可正常生活。腎細胞癌的治療原則可依有無轉移來分,早期腎細胞癌均無轉移至其他器官,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晚期腎細胞癌近年來以標靶治療為主。馮主任解釋在腎細胞癌的標靶治療原理有兩種,一種是抑制血管新生,阻斷癌細胞的養分來源,代表藥物有紓癌特與雷莎瓦。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藥物是紓癌特,副作用有毛髮顏色改變、高血壓與手足症候群等,停藥後毛髮顏色就會恢復,高血壓可搭配其他藥物控制,而手足症候群只要多保暖並配合使用含有尿素的乳液,就可降低病人的不適,提高生活品質。在美國最新的癌症研究報告中,發現病人使用紓癌特後,有手足症候群或是高血壓等狀況,表示此藥物對病人來說會更有效的,治療效果會更好,因此建議病人應謹慎處理副作用,並持續積極治療腎細胞癌,才能戰勝病魔。雷莎瓦則是第二線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有手足皮膚出疹、高血壓與疲倦等。醫師提醒紓癌特及雷莎瓦的健保給付條件不太一樣,紓癌特規範在亮細胞癌限制下,雷莎瓦則是免疫治療介白素使用失敗後才可使用。另一類是阻斷癌細胞訊息傳遞,讓癌細胞無法分裂生長,此類的代表藥物如特癌適及癌伏妥,特癌適於民國101年1月1日起,健保開始給付在高危險群晚期腎細胞癌的第一線治療,病患因此每月可節省將近13萬元的醫療費用,讓病人家庭的經濟負擔得以紓緩。最後馮主任提醒,腎細胞癌早期無任何徵兆,容易忽略。故如發現不正常的血尿症狀,應立即尋找合適醫師做進一步檢查,早期治療的預後效果也較佳。

腎細胞癌末期老翁 靠標靶藥物抱孫子

腎細胞癌末期老翁 靠標靶藥物抱孫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腎細胞癌大多發生在50歲以上男性,其中60-70歲為高好發年齡層。在過去腎細胞癌診斷不易,治療效果也不佳,不過,近幾年健康檢查選擇包含影像學檢查的民眾越來越多,使得腎細胞癌這類過去難以發現的疾病,也因此可以早期發現,再加上標靶藥物治療,使得病人的存活期拉長,並獲得較佳的生活品質。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馮盈勳主任分享,在台南奇美醫學中心有一位近七十歲的老翁,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加上罹患腎細胞癌,原本接受干擾素治療,但因為毒性太強,無法承受而中斷治療,停止治療後癌細胞立即轉移至肝臟、骨頭,直到開始接受紓癌特(Sutent)標靶藥物治療後情況才逐漸穩定,甚至有體力開刀除去骨頭上的腫瘤,這位老翁至今仍可正常生活,終於可以抱孫子享天倫之樂。腎細胞癌的治療原則可依有無轉移來分,早期腎細胞癌均無轉移至其他器官,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晚期腎細胞癌因有遠端器官轉移,如肝臟、骨頭、肺部或腦部等,此時已無法手術,而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的效果相當差,在過去最常使用的是免疫療法,而近年來則以標靶治療為主。馮主任進一步解釋,傳統的免疫療法常使用的藥劑為干擾素(IFN-α)與介白素-2(IL-2),是治療轉移性腎細胞癌的標準療法,但介白素為強效的免疫激素,通常伴隨發燒、發抖等嚴重的副作用,病人往往無法承受;後來標靶藥物問世,副作用相較於傳統療法較輕微,並且可藉由其他藥物改善副作用,加上預後效果佳,以整體存活期來說,免疫治療的存活期約在8-12個月,而標靶治療可達一年以上,甚至超過兩年,所以目前標靶治療已逐漸取代過去的免疫治療。在腎細胞癌的標靶治療原理有兩種,一種是抑制血管新生,阻斷癌細胞的養分來源,此類已通過健保給付的代表藥物是紓癌特(Sunitinib,Sutent)與雷莎瓦(Sorafenib,Nexavar),在腎細胞癌病人中有75%是屬於亮細胞癌,而這種藥物就是使用在這類病人。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藥物是紓癌特,副作用有毛髮顏色改變、高血壓與手足症候群等,停藥後毛髮顏色就會恢復,高血壓可搭配其他藥物控制,而手足症候群只要多保暖並配合使用含有尿素的乳液,就可降低病人的不適,提高生活品質。在美國最新的癌症研究報告中,發現病人使用紓癌特後,有手足症候群或是高血壓等狀況,表示此藥物對病人來說會更有效的,治療效果會更好,因此建議病人應謹慎處理副作用,並持續積極治療腎細胞癌,才能戰勝病魔。雷莎瓦則是第二線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有手足皮膚出疹、高血壓與疲倦等。醫師提醒紓癌特及雷莎瓦的健保給付條件不太一樣,紓癌特規範在亮細胞癌限制下,雷莎瓦則是免疫治療介白素使用失敗後才可使用。另一類是阻斷癌細胞訊息傳遞,讓癌細胞無法分裂生長,此類的代表藥物如特癌適(Temsirolimus, Torisel)及癌伏妥(Everolimus, Afinitor),如預後不佳的高風險病人,建議可使用特癌適,此藥物經臨床研究證實,使用在預後較差晚期腎細胞癌的病人身上,有明顯的療效。而且特癌適(Temsirolimus, Torisel)於民國101年1月1日起,健保開始給付在高危險群晚期腎細胞癌的第一線治療,病患因此每月可節省將近13萬元的醫療費用,讓病人家庭的經濟負擔得以紓緩。此外,腎細胞癌的標靶藥物因為有兩種治療原理,在醫學研究中發現,當病人使用第一線藥物紓癌特失敗後,改用另一類的藥物又失敗後,再回來使用紓癌特,這樣的治療方式對病人來說仍舊有效。最後馮主任提醒,由於腎臟在人體的後腹腔,腎細胞癌往往都是症狀相當嚴重才被發現,此時已是晚期。腎細胞癌早期無任何徵兆,可辨別的頂多是血尿,但與結石的血尿有別,不痛且不易察覺,所以民眾容易忽略。民眾如有發現不正常的血尿症狀,應立即尋找合適醫師做進一步檢查,若不幸發現是罹患腎細胞癌的民眾,在現在藥物及手術都相當成熟的狀況下,應勇於面對,早期治療的預後效果也較佳。

全球不到七十例 罕見剝離性腸中風

全球不到七十例 罕見剝離性腸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般人對腦中風,甚至耳中風,都時有所聞,六十歲的楊先生卻罹患少見的「剝離性腸中風」,所幸經及時放置腸支架,平安出院。臺中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長嚴寶勝醫師指出,文獻顯示,全世界記錄過這類的腸中風案例僅七十例,成功放置支架不到十例。楊先生是退伍的職業軍人,長年有胃潰瘍病史,因為很能忍痛,胃都出血了,他都不覺得有什麼很明顯的不適。一天,他突然腹部劇痛,忍到臉色發白、手腳冰冷才送醫,臺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余榮敏經由電腦斷層影像,懷疑他的動脈血管剝離,進一步做血管攝影,確診是罕見的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引發腸中風,由影像醫學部嚴寶勝主任緊急放置動脈支架,術後平安出院。 動脈剝離是急症,死亡率達七成以上,楊先生能死裡逃生可說是十分幸運。余榮敏醫師指出,上腸繫膜動脈剝離的病患,以往傳統手術治療的方式,是由心臟外科醫師採取類似心臟繞道手術的作法,從腸道動脈接一個管子出來,但開腸剖肚合併症的風險較高,而裂掉的血管變得很脆,重建血管有一定的難度,還得搶時間,如果沒辦法在黃金六到八小時內及時接上血管,上腸繫動脈無法供應整個小腸加上右半邊大腸的血液,就會出現腸壞死,未能及時切除壞死的部份,可能引發腹膜炎,這時的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就算是成功切除壞死的腸子,病患也將面臨無法吸收營養的問題,是一個十分棘手的病症。 幸好,近年來,因應全球邁向老年化社會的趨勢,導管支架技術愈來愈進步,臺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余榮敏表示,遇到這類腸動脈剝離,第一選擇是先用導管治療,從右大腿動脈放入導管,置入支架,重建腸子血管,一旦成功就不必動用外科手術,減低以往開腸剖肚的大手術,麻醉、手術當中的風險。動脈剝離的預防之道是控制血壓,高血壓、血管硬化都是病因,在鬼門關前走一趟的楊先生,感恩醫療團隊爭取時間搶救生命,直說未來一定要多注意生活起居,少量、多餐、多運動,以八分飽為目標。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 正確落實勤洗手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 正確落實勤洗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目前已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期,各地區的腸病毒疫情均在升溫中,社區流行病毒株仍以腸病毒71型最多,克沙奇病毒次之。天氣逐漸炎熱,腸病毒仍將持續活躍,該局呼籲家長需持續保持警覺,尤其是家有嬰幼兒的民眾,以及教托育機構,應落實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以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疾管局公布新增7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其中6例為居住於北部、另1例為居住於中部。7名個案於5月上旬出現發燒、手足出現紅疹、口腔水泡潰瘍等腸病毒感染症狀,並出現嗜睡、活動力差、肌抽躍、心跳過速、肢體無力及嘔吐等疑似重症病徵,就醫後7人皆已康復出院。今年截至5月21日止,已累計45例重症個案,其中44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疾管局提醒家長,應避免嬰幼兒與腸病毒病人接觸,教托育機構應加強宣導學童確實做好個人衛生,並定期進行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同時配合落實執行疫情通報及停課機制,以降低感染與擴散的機會。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孕媽咪有福了!衛署提供乙型鏈球菌篩檢補助

孕媽咪有福了!衛署提供乙型鏈球菌篩檢補助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蘇琇瑯醫師表示,乙型鏈球菌是周產期嚴重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因此為預防早發性新生兒乙型鏈球菌感染 ,99年起衛生署即針對低收入戶提供乙型鏈球菌篩檢補助,為能讓更多懷孕婦女受惠,自101年4月15日起,國健局全面提供35至37週孕婦乙型鏈球菌篩檢補助,每位孕婦補助500元,但對經濟弱勢(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設籍山地原住民地區、離島偏遠地區)之孕婦,則不再收取差額。為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衛生署以「孕婦全面進行乙型鏈球菌篩檢」及「產程中使用抗生素治療」為主流,希望懷孕35~37週的孕婦可多多利用。根據衛生署的資料顯示,台灣孕婦產道帶菌率約有18%,新生兒感染率約1%,而乙型鏈球菌可能會引起新生兒的敗血症、腦膜炎、肺炎等嚴重感染或是神經系統後遺症,甚至死亡;其中,神經系統後遺症者為15%,致死率為10%至13%,一旦感染則需長期提供照護, 蘇琇瑯醫師表示,乙型鏈球菌為腸道內的細菌,因為產道口與肛門口的距離很近,因此很容易在解便的過程中,導致乙型鏈球菌感染產道。篩檢的目的就是希望早期找到孕婦是否有乙型鏈球菌帶源,若確定帶源,就可以在產前4個月給予抗生素治療,以大幅降低感染,呼籲民眾不可不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