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登革熱、腸病毒來襲 落實防疫12招

登革熱、腸病毒來襲 落實防疫12招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正值炎熱的夏天,也是登革熱、腸病毒流行的高峰期。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今(101)年5月29日公佈新增八例腸病毒七十一型重症病例,相較於去年七月後才出現重症個案,今年提早進入腸病毒流行期。而對抗傳染病最有效方法除注重個人衛生外,將「防疫12招」方法,如勤洗手、清理積水容器,將環境衛生落實日常生活中,減少傳染病的發生。勤洗手是防範疾病最好的方法,並應正確完成濕、搓、沖、捧、擦五步驟。咳嗽時帶口罩。可以避免傳染結核病、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給其他人,亦可保護自己免受傳染病侵襲。每道傳染病流行季節,應按時打疫苗。除了嬰幼兒應按時程完成各項常規疫苗接種,家中如有長輩亦鼓勵於每年10月接種流感疫苗,以預防流感侵襲。若不慎感染流行病,最好生病在家休息,不上班不上課,並避免出入公眾場所。流行病傳染季節需清除病媒孳生源,預防登革熱,最好的方法並非環境消毒,而是每週清除戶內外積水容器,避免蚊蟲滋生才是根本之道。出門在外正確使用防蚊液、穿長袖衣褲,避免蚊蟲叮咬,是預防蟲媒傳染病最好的方法。夏天生鮮食品未妥善處理容易感染病菌,建議吃熟食、喝開水,是預防A肝、痢疾等腸胃道疾病最好的方法。若連續咳三週、快驗痰。長期咳嗽,是結核病主要症狀之一,咳三週就應該驗痰,可早診斷、早治療,並能避免傳染給其他人;不共用針具、餐具、牙刷。養成「每人一套」的良好衛生習慣,是預防腸胃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最佳方式;確保安全性行為。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避免性傳染病上身。若疑似任何傳染病的徵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活動史,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

正確洗手保衛生 「乾」淨不染病菌

正確洗手保衛生 「乾」淨不染病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不少公共場所都倡導「勤洗手」,不管吃東西、擤鼻涕、揉眼等都容易讓手上的細菌進入體內,很多研究報告都指出,手部是散播微生物的最佳媒介,而「正確洗手」確實可以有效預防感染!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預防疾病,從洗手開始。民眾應在進食前、如廁後、接觸幼兒前、看病前後,養成使用肥皂依著濕、搓、沖、捧、擦的順序完成洗手動作,以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許明倫局長表示環境中存在許多看不見的細菌、病毒,許多傳染病的病菌如:腸病毒、感冒等,會透過咳嗽、打噴嚏等方式排出病人體外而附著於病人身邊的物品,如桌、椅、門把,或是公共場所的扶手等,而我們的雙手在不知不覺中接觸、沾染到,如果不洗手的話,很可能藉由揉搓眼睛、觸摸鼻子等行為感染到病菌。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指出,養成用肥皂洗手的習慣,可以降低腹瀉及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腸道寄生蟲等疾病,強調洗手是降低病菌傳播之主要關鍵。因此將「洗手」的動作推展成全球性、普遍化的衛生習慣。在醫療機構,所有醫療照護人員及探病家屬都應該要正確地洗手以防止病菌傳播;日常生活中民眾應養成肥皂勤洗手的好習慣,才能減少感染病菌的機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拯救生命:清潔雙手」活動,推廣醫護人員手部衛生運動,維護院內工作人員及病人的健康。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共同重視手部衛生,落實正確洗手習慣,打造全民健康家園。許明倫局長提醒民眾,「乾」、「淨」的雙手是預防病菌散播的關鍵。洗手時,塗抹肥皂在手心、手背、指縫搓揉20秒,洗完手後立即用擦手紙或毛巾擦乾,較能達到殺菌效率。

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恐與生蠔有關

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恐與生蠔有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有關近日發生多起民眾於「饗食天堂」連鎖餐飲店中,用餐後,陸續發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疑似食品中毒症狀乙案,相關衛生局均已啟動調查,至供餐營業場所進行稽查,針對缺失要求業者限期改善,並抽驗可疑食材進行檢驗中。初步調查疑似食材中的生蠔均由韓國進口,目前已將嫌疑生蠔封存,並已通知台灣駐韓單位協助調查。為確保國人食品衛生安全,食品藥物管理局已自6月9日,針對自韓國輸入的生蠔類產品,採取逐批查驗管制措施,經查驗合格者才可以進口。食品藥物管理局也提醒,生鮮魚貝類易受諾羅病毒、腸炎弧菌等微生物污染,若生食有可能造成食品中毒。食品藥物管理局呼籲餐飲業者或民眾選購生鮮魚貝類應注意產品之衛生及保存狀況,注意個人衛生,確實洗手,食用前並將魚貝類清洗乾淨,避免生食,澈底煮熟再食用。

戒菸就贏比賽頒獎 宣告戒菸成功!

戒菸就贏比賽頒獎 宣告戒菸成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2012戒菸就贏比賽自3月25日開跑以來,吸菸者及不吸菸的見證者聯袂報名參加,報名組數創歷屆新高,共吸引了3萬多組參賽者為愛決定戒菸。經過連續四週不吸菸的比賽,101年6月10日首獎及貳獎得獎者齊聚一堂,在律師見證下,依國際標準公開進行尿液檢測,再次確認是否符合得獎資格。依100年調查,男性吸菸率仍高達33.5%,其中,以青壯年及社經階層較低之民眾吸菸率較高,因此為對抗菸害對國人健康的威脅,除禁菸以外,包括推廣戒菸、大眾宣導等其他策略,亦非常重要,而菸害防制策略要能成功,有賴民間團體、縣市政府及各部會的共同努力,「2012戒菸就贏比賽」就是一項中央與地方、民間與政府共同推廣戒菸的全民活動。經過一連串公平公開的程序後,「2012戒菸就贏比賽」結果終於出爐,得獎者遍及中壯青各世代,每人戒菸前都是每天至少一包菸,而在家人、女友或朋友的見證下決志參賽戒菸,雖然戒菸的動機各異,但多為自己心愛的女性(媽媽、老婆、女友或女兒)而戒菸,並在親情、愛情及友情的支持下,戒菸成功。菸齡最長的貳獎得獎者林先生表示18歲時因為好奇而嘗試吸菸,從此開始了40年的吸菸生涯,這次因為女兒鼓勵、幫忙上網報名,心想一定要達成對女兒的承諾,加上本身有糖尿病,每次回診時,醫生總是苦口婆心地勸戒,所以更下定決心戒菸。由於家人的愛、自己的承諾、醫護人員的關心,讓林先生克服菸癮的不適,現在可以很驕傲地對朋友說「我戒菸了,我家是無菸家庭」。另一位菸齡最短也是最年輕的李先生表示因為吸菸使感冒咳嗽不止,看過多位醫生的共同醫囑都是「戒菸」!女友因為擔心還提出「如果戒菸,我就跟你求婚」的條件,但當時只維持了三天不吸菸,錯失被求婚的機會!而今下定決心報名參加戒菸就贏再度嘗試戒菸,戒菸前兩週,李先生用忙碌、和女友懇談的方式來減緩不適,兩週後狀況逐漸穩定,現在把戒菸省下來的錢都存入結婚基金,準備以更健康的狀態邁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為了解決像林先生這樣罹病的吸菸者,行政院衛生署已於今年3月1日推出二代戒菸治療試辦計畫,全國約有2,000家醫療院所、遍及各地,提供全人全程全面服務,以菸品健康福利捐的收入,取之於吸菸者、用之於吸菸者,擴大戒菸補助的涵蓋範圍,每次戒菸所須負擔的藥費不超過200元,且包括門診、住院、急診,都可提供戒菸服務。另為強化個案管理與衛教,提高戒菸成功率,減少對菸品與藥物之依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亦於今年開辦「戒菸衛教師」的專業培訓與認證,預定於下半年開始補助戒菸衛教費,孕婦與青少年皆可受惠。戒菸衛教並將深入到職場、學校、社區,主動出擊,讓青少年與勞工朋友可以獲得更便利且專業的服務。為能使我國成人吸菸率減半的目標早日達成,國民健康局呼籲所有的吸菸者能以所有得獎者為榜樣,勇敢地對抗菸癮的阻撓,並善用多元的戒菸服務資源,期待宣告戒菸成功、贏回健康的一天到來!

做出愛的決定 對抗菸癮成功

做出愛的決定 對抗菸癮成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2012戒菸就贏比賽今天得獎名單揭曉!得獎組中有見證人是為了籌措出國基金、有參賽者為了得到「女友的主動求婚」、也有人為了考上司法考試,不管是誰,他們共同點都是見證人發揮「愛的行動」,讓參賽者做出「愛的決定」,今天共7組等得獎候選組齊聚一堂,在律師見證下、接受台北榮總賴志冠醫師的公開檢測,確認得獎資格並接受頒獎,分享戒菸過程的甘苦及成功戒菸的撇步。根據本屆參賽者的資料顯示,參賽者的性別比例為男性90.5%、女性9.5%,參賽者年齡平均為41.3歲,與上一屆相仿。而根據過去五屆的資料顯示,參賽者在五月份比賽期間的確實戒菸率平均為六成五,也就是說此屆戒菸比賽可能幫助兩萬個家庭至少在5月是零二手菸害的無菸家庭;而過去五屆參賽者一年後仍持續不吸菸的戒菸成功率皆達三成以上,所以合理推測一年後仍有將近一萬個家庭因為這次戒菸比賽而持續免於菸害、贏得健康。首獎得主的李清賢先生,今天特地帶著目前讀國一的獨生女兒出席,表達因為女兒及太太的不斷鼓勵,自己才可以在最難過的戒菸第一周,靠著工作上跑來跑去的、加上喝大量的水及多吃蔬果,才安然度過戒菸初期的不舒服。鼓勵所有還在吸菸的朋友們,為了您的家人做出愛的決定戒菸吧。而6萬元得獎參賽者李建瑋先生才24歲、最高菸量就一天三包,因為女友祭出「向他求婚」的誘因,努力以忙碌及懇談的方式度過難熬的戒斷期,並把戒菸省下的錢都當作結婚基金,女友也履行承諾,現場開口「我們結婚吧!」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表示,目前我國仍有350萬的成年吸菸人口,吸菸可謂國人健康頭號殺手,國人18%的死亡、三成癌症都和吸菸有關,吸菸與罹患肺癌或慢性阻塞性肺炎相關性更高達八成以上。健保只能在生病後救健康,而戒菸才是可以預防生病的法寶,而戒菸不只是讓自己獲得健康也是讓家人遠離菸害的不二法寶,可說是最有效益的健康促進投資。  

乳癌術後及早復健 可預防併發症發生

乳癌術後及早復健 可預防併發症發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行政院最新資料顯示,乳癌發生率為女性十大癌症的第一位,其死亡率為女性癌症的第四名,每年新增超過八千名患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宣宏說,治療乳癌的外科手術不僅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患側乳房,大多數需合併摘除同側腋下淋巴結。手術後伴隨而來的不良影響,術後可能會造成患側手臂疼痛、淋巴性水腫、冰凍肩、感覺麻木、肌肉無力、關節活動度受限,以及手臂功能障礙等合併症。根據國民健康局2010年的資料顯示,台灣乳癌患者好發年齡介於41至50歲,此年齡層的婦女大都是兼顧家庭的職業婦女,需要家庭與工作兩頭忙,心裡又害怕丈夫嫌棄,因此常常伴隨有恐懼、沮喪、焦慮不安與無助等症狀。由此可知乳癌術後影響婦女生理及心理層面,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活動的執行,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如何幫助她們走出創傷與提升手術後的生活品質,術後身體復健與心理重建是現在應該著重目標。陳宣宏表示,乳癌術後的復健運動在增加肌力、肌耐力、身體組成的瘦肉量增加、體脂肪及腰圍降低,以及生活品質量表中,身體功能面向有顯著效益。更重要的是,接受復健運動訓練並不會增加淋巴水腫及運動傷害風險。因此,乳癌術後及早復健運動對於乳癌術後患者而言相當重要,不僅可以預防併發症產生,進一步有助於幫助恢復自信,適應家庭及社會生活。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率先於99年組成全國首支乳癌患者龍舟隊,經過復健活動、中醫療養、心靈成長、人物分享、營養食譜、划船技巧訓練後,並參加端午節比賽,增加了乳癌術後患者的身心健康。

重大傷病克隆氏症 多次手術腸子越切越短

重大傷病克隆氏症 多次手術腸子越切越短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般人對克隆氏症很陌生,此症屬於嚴重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因不明,可能與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遺傳基因有關。東方人罹病機率遠低於西方人,但近年發生率與盛行率普遍上升,推測與高脂、高糖的西化飲食有關;而環境衛生改善,致使腸道免疫系統在成人期之前少受衝擊,發展相對較少有關。此症造成患者身心折磨,影響生活、就學。一經確診,患者可申請重大傷病卡。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患者發病時多是未滿廿歲的青少年。常見症狀是發燒、腹痛、腹瀉、血便,一般人的腸道光滑,可清楚看到透明黏膜後方的血管;克隆氏症患者的腸子因為長時間發炎、潰瘍,淋巴腺嚴重水腫,腸壁看似長滿鵝卵石。甚至因腸道阻塞,腸鏡無法經過,大便也無法通過導致腹部劇痛。王輝明指出,隨病程進展,患者腸子逐漸潰爛、穿孔、阻塞,導致腹部嚴重絞痛、甚至排便時血流不止嚇得掛急診。由於國內醫師對克隆氏症較陌生,有患者被當成盲腸炎、懷疑是癌症。待術後切片結果出爐,才發現是克隆氏症。王輝明說,過去沒有好的治療武器,患者若惡化為腸子潰爛、出血、穿孔、甚至嚴重阻塞,只好透過手術切除腸子。但手術只能治療症狀,即處理腸阻塞、潰爛等疾病併發症,並非治療疾病,甚至製造新的問題,「開刀本身會誘發發炎機制,使得手術位置日後又復發。」依國外研究,克隆氏症患者術後一年內復發率高達九成。平均術後三年多,患者因腸穿孔、阻塞、出血、潰爛等因素再度推進手術房,導致腸子越切越短。」王輝明舉例,一般人腸子長度接近三公尺,克隆氏症患者經過多次手術,有的患者腸子剩下不到原來的一半,形成「短腸症」。患者因腸子過短,導致吸收不佳、營養不良,「這些十幾、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外觀比同年齡的人矮小,瘦骨如柴。既影響生活,出社會後也難找到理想工作。」在治療選擇上,醫師優先進行內科治療,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藥物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生物製劑去年納入健保給付,用於傳統治療無效的中度至重度克隆氏症患者,須經事前審查。健保給付後,為患者每年省下四十萬元的藥費。王輝明提醒,若腹部絞痛、反覆腹瀉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達到數個月,症狀時好時壞、無法改善,合併貧血或體重減輕,應尋求腸胃科評估克隆氏症的可能性。醫師會進行內視鏡等檢查,經切片確診,患者可申請重大傷病卡,並積極配合醫囑接受治療。

整頓二仁溪效果佳 變成生態環境教室

整頓二仁溪效果佳 變成生態環境教室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高雄市茄萣區投入二仁溪河川污染整治民間討論座談會,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與當地文賢社區發展協會、二行里河川巡守隊、二仁溪沿岸發展協會等30人,共同商討二仁溪生態環境教室的建立。與會代表熱烈討論,認為二仁溪水質越來越佳,出海口白砂崙溼地具有優先建置生態環境教室的優勢與需求,除可提供民眾親近自然生態的休閒活動場所外,亦藉由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可以共同營造環保永續家園。今晚在長榮大學星辰廣場,葉副署長與各大學學生進行二仁溪未來展望與願景座談會,葉副署長表示,由講臺上的環境教育教授變成政策的推動者,也藉由瞭解新世代的聲音,讓政府更清楚施政的方向,環保署將與南、高二市政府、地方志工與學校,積極推動二仁溪的整治。二仁溪早年因廢五金拆解業發展造成河川嚴重污染,環保署自91年起積極與經濟部水利署、工業局、農委會、積極推動整治,並協調民間團體的力量,開創二仁溪沿岸活化新風貌。多年來二仁溪河川巡守隊積極投入河川整治工作,在河川保育上的辛苦付出,對於南部流域水質改善貢獻甚大。如長榮大學協助整合南部縣市民間巡守,推動河川保育及環境教育;臺南市社區大學積極投入環境保護及通報,有效守護大臺南河川環境;高雄市茄萣區舢筏協會巡守污染嚴重的二仁溪下游,為國內河川巡守隊優良義工的典範。且近年來二仁溪沿岸溼地已陸續出現招潮蟹、彈塗魚、白鷺鷥等生物,更為二仁溪自然生態添加生物多樣性,成效頗佳。

中市成立腸毒防疫小組 避免疫情爆發

中市成立腸毒防疫小組 避免疫情爆發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六月份是腸病毒高峰期,為有效控制疫情不蔓延,臺中市政府6日下午召開今年度第二次腸病毒會議,除了趕在暑假前全面要求學生加強洗手,以及暑假中各文化場館加強消毒外,也將強化對老師及醫師的衛教宣導。此外,市府也將成立「腸病毒防治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由市長胡志強擔任召集人,以因應疫情隨時可能爆發。 目前全國腸病毒重症通報案例共60人,其中臺中市有9人,因六月份是腸病毒好發的高峰期,為落實法令,日前更針對一家未依規定停課的幼兒園開出臺中市第一張罰單,處以新台幣三千元罰鍰。而趕在暑假來臨前,市府6日下午邀請多位防疫專家及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代表來到新市政中心,與市府各相關局處舉行會議討論如何讓防疫措施進一步強化。 擔任市政顧問的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醫師王任賢也提醒,除了小小孩的保護外,如何避免年紀較大的「大小孩」將腸病毒從學校帶回家中,再傳染給小小孩,衛生局表示,王醫師建議很寶貴,其實臺中市自今年2月份起已開始要求幼兒園應每日播放洗手操歌曲,也就是在「用餐前」、「如廁後」、「擤鼻涕後」、「看病前後」、「與小朋友玩前」等關鍵「洗手五時機」,應落實洗手,才能有效打擊腸病毒。 台中市副市長蔡炳坤也提出「不要把腸病毒帶回家!」的防疫口號,他也認為,要做好學校防疫工作,老師是重點對象,因此他請教育局研議利用全市各級學校的   校務會議,請校護對學校老師加強衛教宣導,進而落實在每一個學生身上。擔任臺中市腸病毒防治諮詢召集人的臺中榮總醫師遲景上也建議,建立門診時完整的防疫網相當重要,衛生局應加強輔導各醫療院所對腸病毒重症之轉診時機。為了倡導防範腸病毒,胡市長也特別錄製一段防疫「貼心叮嚀」,屆時利用民眾倒垃圾時播放。蔡副市長說「這是最直接有效的宣傳方法!」必要時,他可協助錄製「台語版」,讓更多民眾接收到防疫訊息。胡市長並擔任「臺中市腸病毒防治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若發生常毒重症或死亡,臺中市指揮中心會自行啟動,發揮迅速因應疫情的功效。

看中醫須正確觀念 中西藥併服恐傷身

看中醫須正確觀念 中西藥併服恐傷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傳統的中醫與中藥為我國具優良文化特色,也是健康服務的模式之一,中醫藥也包含在全民健保制度中,民眾可自由地選擇中醫或西醫。不過民眾普遍有「吃中藥,有病可治病,沒病可補身」之錯誤觀念,甚至同時服用中西藥,但卻不知藥理的交互作用影響下,無形之中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為提供民眾正確中醫就醫用藥安全資訊,特別邀集國內中醫藥的專家及學者,針對民眾常見中醫藥問題所需具備的認知與辨別,以容易記頌的口語方式,提出中醫正確就醫用藥教育五大核心能力「停、看、聽、選、用」,期望藉由五大核心能力宣導,配合各種社區、校園推廣活動深入各階層民眾,推廣正確中醫藥就醫觀念,確保國人中醫藥服務品質。未來各中醫藥安全衛生教育資源中心將陸續與各縣市之中醫師公會、藥師公會、社區醫療群、學校等結盟合作,利用衛教模式發展設計教材、舉辦志工培訓並進行資源共享,以達到中醫就醫用藥安全知能校園化、社區化及普及化。各資源中心相關訊息將陸續公佈於本會網頁,屆時民眾如有中醫藥相關就醫用藥疑問,可就近詢問各資源中心。中醫藥委員會指出,中醫用藥安全五大核心能力為「停、看、聽、選、用」,分別是停止不當看病、購藥及用藥行為(停)、看病找合格中醫師診治,並應向醫師說清楚(看)、聽專業醫藥師說明(聽)、選購安全、有效中醫藥品(選)、用中藥時應遵醫囑講方法(用),把握這些原則,就能做到正確的就醫觀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