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治療鼻咽癌的科學「算命」法

治療鼻咽癌的科學「算命」法

所謂「科學算命法」對鼻咽癌來說就是以科學方式分析統計,歸納出那些因素會影響到將來的預後。最近十來年許多醫學專家的努力,我們已經知道會影響預後的因素有:1. 期別高低,所以早期診治仍然是最重要的;2. 合併化學治療法,化療已經不再是消極配角而是提高治癒率的主角之一;3. 血清中EB病毒的效價,治療前後檢測血液中病毒量現在醫院已經普遍可以檢驗;4. 治療前正子照影腫瘤的SUV值高低等等重要的因素。中山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劉文山博士與李永康博士共同研究過去治療的75位鼻咽癌病患資料,五年的局部未復發存活率在第一與二期為97.6%,第三與四期為90.8%。分析許多可能會影響到預後的因素後,結果發現治療前正子照影腫瘤的SUV值高低具最高的統計學上的差異!例如腫瘤的SUV值高於5.0或低於5.0,其五年的局部未復發存活率分別為94.1%與80.5% (p值=0.001);在五年存活率則分別為97.9%與90.9% (p值=0.065)。以多變項分析,治療前正子照影腫瘤的SUV值高低在五年的局部未復發存活率與疾病未復發存活率仍是呈現有意義的差距。這些研究結果已經在今年二月份,刊登在美國放射腫瘤學會SCI最高分的醫學專業期刊(Int. J. Radiation Oncology Biol. Phys. Vol. 82, No. 2, pp. 561–566, 2012)。「算命」具有悠久的歷史,但似乎多多少少會與江湖術士、不科學、甚至是迷信等名詞劃上等號!對於不幸診斷為鼻咽癌患者來說,若是在治療前或治療後就能有效預估未來的狀況,相信對醫師與患者都是好事。因為對於醫師來說,若能預判傳統治療法對於某些患者的療效可能不夠理想時,治療團隊可以事先或事後加強治療的強度;而非等到日後復發才處理。對於病患來說,若能預先瞭解將來復發機率不高時,病患與家屬會更具信心的面對與計劃未來!類似這種在治療前後有效預估未來狀況的方法,我們可以稱為「科學算命法」!鼻咽癌在台灣的粗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28人,此癌症的發生率排名分居男性與女性的第十名與第十八名,雖然比起其他癌症的發生率並不算最高,但台灣的盛行率大約是全世界平均發生率的25至40倍,所以此病是屬於我們的國病之一。因此鼻咽癌的研究不能仰賴其他國家,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保障國人的健康。放射治療長久以來就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傳統教科書報告放射治療方法在第一第二期患者可以獲得80%以上的五年存活率,但是在第四期患者就大幅降為 40%左右。算命也許不科學,但是經過紮實醫學研究的“科學算命法”卻可以幫助醫師預估病況與適時調整治療方針!期盼不幸罹患鼻咽癌的朋友都能勇敢面對此疾病,早日治療早日脫離癌病的陰影好迎向光明的未來!   (資料來源: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幼童脾氣說來就來 情緒管理能力成教育重點

幼童脾氣說來就來 情緒管理能力成教育重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許多小朋友,脾氣說來就來,軟硬都不吃、又或者是碰到問題就哭鬧、常在學校和同學起衝突,讓許多大家憂心忡忡,加上近年來常發生的校園霸凌事件、學生跳樓事件,使得培養孩子的情緒控管能力成為現今教育的重點目標之一,而孩子的情緒議題也開始被重視。為了幫助孩童對於自己的情緒控管能夠有更佳的表現,台灣雲端健康促進協會於今年暑期開辦了相關的夏令營,特別把情緒教育當作重點主題,提供兒童覺察與適當表達情緒的方法,並用藝術創作的方式引導孩子、貼近孩子的心。有別於一般夏令營,營隊全程有諮商心理師帶隊,隨時關心陪伴孩子,替孩子打造一個多元豐富的兒青夏令營。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研究發現,有能力調節自己情緒、挫折容忍度較高的孩子,在學業成就和人際關係表現上也較佳。孩子是否擁有高EQ對他將來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有高EQ的孩子在面對生活中的刺激和挑戰時,比較有能力面對因應。如果孩子能適當覺察、表達和抒發自己的情緒時,可以減少花在壓抑情緒、困惑或衝突的力氣,可以增加孩子自我掌控感,才能更專注發展自己的其他潛能。

豪大雨造成災害 就醫權益保障措施

豪大雨造成災害 就醫權益保障措施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由於豪大雨災情,造成民眾身體或財物損害,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深表關切,並考量此期間可能有民眾需要就醫,而無法取得健保IC卡或IC卡遭毀損,健保局特別呼籲各特約醫療院所對於由上述原因而無法持健保IC卡就醫者,請仍依據健保IC卡例外就醫程序予以受理就醫。民眾如確定因豪大雨致健保IC卡毀損致不堪使用,健保局將免費換發一張新卡。申請換發新卡,僅需填妥「請領健保IC卡申請表」,並註明「豪大雨受災戶」,就近到各地郵局或親自到健保局各分區業務組、聯絡辦公室申請。如有任何疑問,洽詢專線0800-030-598。

上班族健康動一動 脊椎保健輕鬆預防

上班族健康動一動 脊椎保健輕鬆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苗栗縣政府和康健雜誌共同主辦一場「2012苗栗健康城市講座」,邀請到臺中慈濟醫院潭子分院陳子勇院長、苗栗縣物理治療師公會陳奕穎理事長,與苗栗縣長劉政鴻一起從醫學專業、物理運動、日常生活三個角度,暢談脊柱保健的正確觀念,現場更由陳奕穎理事長利用隨手可得的毛巾,示範上班族如何在繁忙之於,輕鬆動一動,隨時投資個人健康!陳子勇院長特別從外科醫學的專業經驗,提出許多關於脊椎醫療的常見問題和錯誤觀念。像是長時間坐在電腦前面的上班族,蹺腿久坐、坐沒坐相,等到感覺痠痛才要去看醫生等。而許多民眾在醫師拿出檢驗報報或X光片得知自己長骨刺時,立刻憂心自己是不是要開刀了?或者不敢置信自己會長骨刺。但其實骨刺就是骨頭老化的一種表現,是我們身體老化過程中「正常」的現象。全身的任何一塊骨頭都有可能會長出骨刺,而脊椎、骨盆是比較容易發生的部位之一。要預防骨刺其實不難,維持正確的姿勢,避免長期坐或站,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減緩老化反應。重要的是,在身體不舒服時,提早透過專業的醫師針對病因給予治療,避免日積月累讓原本單純的問題複雜化。保持身體的良好狀態,便可以大大的預防骨刺增生。搭配陳子勇院長的外科專業分享,陳奕穎理事長從物理治療的復健角度,示範國人常忽略的錯誤體態、姿勢。許多習以為常的動作,在陳理事長的介紹與指導下,給大家帶來了許多正確的知識和觀念。苗栗縣政府更特別致贈每位與會者運動毛巾,由陳奕穎理事長透過簡單的肢體伸展運動,現場教學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持身體機能的健康運作。縣長劉政鴻更在舞台上跟著大家一起學習,真正落實「健康動一動」的實際行動。

夏季炎熱潮濕 腸病毒仍持續活躍

夏季炎熱潮濕 腸病毒仍持續活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最近兩週腸病毒疫情雖略有下降,但夏季炎熱潮濕的氣候,有利於腸病毒繁殖與傳播,預期各類腸病毒近期內仍將持續活躍,該局呼籲家有嬰幼兒的民眾,以及教托育機構,應持續落實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以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 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5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其中4例為居住於北部的4個月、9個月男童、1歲女童及2歲5個月男童,另1例為居住於南部的3歲5個月男童。5人於5月下旬出現發燒、手足紅疹、口腔潰瘍等腸病毒感染症狀,並出現嗜睡、活動力差、肌抽躍、心跳過速、肢體無力及嘔吐等疑似重症病徵,就醫後均已康復出院。今年截至6月11止,已累計65例重症個案,其中64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另1例為伊科病毒感染所致。疾管局提醒家長,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應避免與腸病毒病人接觸,教托育機構應加強宣導學童確實做好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避免將病毒傳給家中其他嬰幼兒,生病請假或配合停課的學幼童,應在家好好休息,不要到補習班、安親班或其他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以免疫情蔓延。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罕見疾病多遺傳 扶輪社捐愛心助罕病家族

罕見疾病多遺傳 扶輪社捐愛心助罕病家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罕見疾病多為家族遺傳性疾病,一人發病若全家族進行基因檢測並追蹤,即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延緩疾病進程。惟受限於檢驗設備不足,將無法立即確診,錯失黃金治療時間,而檢測費用昻貴健保未給付,罕病家庭亦無力負擔。有鑑於此,扶輪社特別捐贈台北榮總醫院「罕見疾病基因檢測分析儀器-高通量即時螢光定量PRC系統」,將由龍門扶輪社朱威任社長代表捐贈,台北榮總林芳郁院長、罕見疾病研究治療中心牛道明主任共同受贈,將免費提供罕病家族確實快速檢測基因突變,期能杜絶世代遺傳,有效提升人口素質。罕見疾病罹病率雖在萬分之一以下,惟種類繁多且診斷不易,常發生誤診情事,患者更常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病友尹小姐小學時就有四肢疼痛狀況,大熱天走路像走針板灼熱刺痛,無論天熱天冷上體育課都是痛苦,經常需要沖水減痛,被誤診為維生素B群營養不足打了多年營養針,30多歲時又有其他病症發生,多年來為減輕痛苦四處求醫,最近經由基因遺傳檢驗才確診罹患罕見的脂肪代謝障礙遺傳疾病「法布瑞氏症」(Fabry Disease),家族中三代共六位都罹病。為滿足罕病病患之醫療需求,提供最快速及最完善診斷治療,扶輪社特別捐贈「高通量即時螢光定量PCR系統 (LightCycler 480 PCR System)」,免費提供病患家族基因檢測,透過高解析度解離來篩選突變的基因,並利用高解析度溶解曲線分析方法確實快速檢測基因的突變,可縮短確診的時間,而基因檢測的數據,更可協助醫療團隊針對疾病的診斷、追蹤、用藥選擇更為準確,進而制定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方針,在尚未有病灶前就做好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以及產前的診斷,減少遺傳疾病的發生,達到預防醫學的目的。

健康養生粽 三少一多低卡無負擔

健康養生粽 三少一多低卡無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童綜合醫院營養課於端午節前夕推出「少油、少糖、少鹽、多纖維與低卡的健康養生粽」,並有「健康五穀粽」、「養身紫米粽」及「創意口味粽」三種口味,且每顆粽子的熱量僅約300到350大卡。今年的健康養生粽與飯店合作並由其製作,同時,為了讓民眾在節慶能夠品嚐美味的粽子並吃出健康,特於今上午於一樓大廳舉辦「童慶端午 健康養生粽」活動,現場解說健康養身粽的特色及教民眾包粽子,讓民眾試吃。童綜合醫院營養師許冬穎說,每到端午佳節應景食物粽子總是令人垂涎三尺,但傳統粽子屬於「高油、高鹽、低纖維、高熱量」的食物,稍不控制口慾,過多的熱量就上身,體重也跟著加重。因此為了讓民眾滿足口慾又兼顧養身,特別推出了「健康養身粽」,挑選的食材以較低脂的瘦肉與少量魷魚絲取代高油脂的五花肉,有別於傳統肉粽,烹調部分使用蒸滷方式,減少一半的調用油,另外,選用多種類的全榖根莖類,例如:黑豆、山藥、核桃、蓮子與菱角等,讓粽子增加膳食纖維的含量。對於三種口味的健康養身粽許冬穎營養師一一說明,她說「健康五穀粽」選用五榖雜糧取代部分的糯米,具有特殊口感及風味,還含豐富的膳食纖維、維他命(B群、A、D、E、K)及礦物質(鈣、鐵、鎂、鉀)、微量元素(鋅、鉬、錳、鍺)、可促進身體健康的胺基酸、生物素、抗氧化物等。另外還添加黑豆及枸杞兩種保健養身的好食材,健康五穀粽讓粽子不僅好吃,同時能補充營養。「養身紫米粽」為素食粽,其紫米比一般糯米擁有較多的花青素,是很好的抗氧化劑來源。山藥含有黏液蛋白、胺基酸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份,有助於消化、血壓控制及防止血管動脈硬化。搭配蓮子、桂圓,口味微甜,養身又可口。「創意口味粽」則利用黑木耳、核桃、菱角等富含營養素的食材,取代鹹蛋黃、五花肉等,降低膽固醇及飽和油脂的攝取量;黑木耳的蛋白質、鐵質、膠質豐富;核桃含有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亞麻油酸及次亞麻油酸),皆是養生食材還能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而「健康養身粽」建議以原味食用,不要沾醬料,可搭配一份燙青菜或青菜湯,既養生又均衡。

誤信「左手香」敷眼能消腫 婦人單眼失明

誤信「左手香」敷眼能消腫 婦人單眼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眼睛是人類的靈魂之窗,當發生任何眼疾時,千萬不要誤信偏方,避免使用不當的治療,以免產生嚴重病變,甚至失明,日前一名74歲女性,因雙眼罹患青光眼,在家附近診所接受兩眼周邊虹膜切開術,術後便以家中所種植的「左手香」葉搗碎後敷在兩眼上,認為可以消腫、解毒,不料一個禮拜後左眼開始模糊,流淚、怕光,後竟造成角膜及眼球內黴菌感染,雖然右眼視力維持原來的零點四,但左眼視力則僅存光感。臺北榮總眼科部醫師陳克華指出,初診時病患左眼視力僅可辨手動,眼壓高達45毫米汞柱,眼角有嚴重感染及水腫,前房有嚴重發炎反應及蓄膿現象,右眼情況類似但較輕微,在兩眼黴菌性角膜感染及眼球內感染的診斷下,立即給予局部及全身性的抗黴菌藥物治療,三個星期後始控制病情,其間幾度因黴菌感染擴大而考慮眼球摘除,出院回家繼續點抗黴菌藥物治療,六個星期後完全停藥,而左眼又因治療期嚴重發炎及白內障導致眼壓上昇, 經手術後眼壓恢復正常,但最終左眼視力僅存光感,右眼則維持原來的零點四。陳克華醫師表示,由於植物葉片上經常沾附大量薇菌,在搗碎後敷在開放性傷口易造成黴菌感染, 此病人以左手香葉片敷在手術後眼球表面,造成角膜及眼球內黴菌感染,提醒民眾,有任何眼疾問題,最好先就醫,千萬不要使用不當的治療方式,以免造成嚴重的後遺症。 

結核病關懷員 保障病人服藥給予關懷

結核病關懷員 保障病人服藥給予關懷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自從政府開始推動結核病人「都治計畫」,經過訓練並且客觀的觀察員(非家屬擔任)服務「送藥到手、服藥到口、吃完再走」都治工作。但有許多人認為這樣的工作是在監督病人吃藥,甚至認為政府在浪費錢,但您是否曾想過當您已準備好的藥物,老人家是否可以順利服下呢?有一位關懷員至王老先生家裏準備執行當日「送藥到手、服藥到口、吃完再走」都治工作,但每次王老先生座位的地板永遠都是溼溼的,胸前衣服也是喝水留下的痕跡,詢問老先生怎麼了,此時王老先生嘴巴挪動了一下(調整假牙的位置)才用「漏風」的言語表示剛剛自己已經先吃了糖尿病的藥,關懷員關心提醒若吞藥時假牙鬆脫很容易窒息,關懷員在没有家人在場時協助注意吞藥狀況,可以保障病人順利服藥並給予關懷。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結核病之病程長達六個月以上時間,是一項長期的抗戰。要病人孤單地天天服藥,面對疾病治療所帶來的不適,以及各種可能發生的副作用,是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病患常因種種因素未能長期規則服藥,不但無法順利治癒,而有繼續傳染他人之情形,更可能產生抗藥性細菌,造成更嚴重的問題。自94年起推行「都治計畫」(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 DOTS),藉由經過訓練並且客觀的觀察員(非家屬擔任)執行「送藥到手、服藥到口、吃完再走」,關懷結核病個案服藥治療過程,確保每一個病人規則服下每一顆藥,在治療的漫長歲月中,幫助病人重拾健康,也幫助社會減少一個感染源。所以請大家一起支持結核病「都治計畫」,讓結核病遠離你、我。

擔心過敏哺乳媽媽不吃海鮮 女嬰反缺鋅致皮膚病

擔心過敏哺乳媽媽不吃海鮮 女嬰反缺鋅致皮膚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哺乳媽媽因為擔心海鮮、蛋奶等食物較易造成過敏,怕吃了後會透過母乳傳給孩子,因此很少吃海鮮等含鋅食物,讓四個多月大喝母乳的女嬰無法從乳汁中攝取到足夠的鋅,體內的鋅嚴重不足,導致嘴巴周圍、四肢、包尿布附近的皮膚起紅疹、糜爛,新樓醫院小兒科醫師陳奕吟提醒,除了母親本身會過敏的食物,以及家族有明顯過敏的狀況,餵母乳的媽媽對於食物都應均衡攝取,孩子才不會營養不均。陳奕吟醫師指出,科學研究表示,「鋅」是人體內200多種酶的組成重要部分,它直接參與了核酸、蛋白質的合成、細胞的分化和增殖以及許多重要的代謝,這些是人體生長發育、生殖遺傳、免疫、內分泌等重要生理過程中均不可缺少的反應。「鋅」也是體內抗氧化酵素的重要成份,它可強化血球細胞活性,可以抗氧化、抗癌、促進生育力,也可使皮膚、毛髮、光澤有彈性、恢復指甲的色澤等。在現今國人飲食不於匱乏之下,食物中的蛋、奶、奶類製品(起司、乳酪)、全麥麵包、小麥胚芽、南瓜子,植物性的如大豆、黑豆、花生;肉類中的豬肉、肝臟、羊肉、牛肉都含有不少的鋅;海鮮類的如蠔、蝦、蟹、牡蠣中的鋅含量更是豐富。所以只要均衡飲食就可以得到足夠的鋅,很少需要額外補充。不過陳奕吟醫師表示,確實也有少數個案報告中顯示,媽媽血中的鋅濃度是正常,但奶水中的鋅濃度低,母親的飲食無法增加奶水中的鋅含量,研究者則認為是這些特別的哺乳媽媽的乳腺組織對鋅的吸收低,而造成奶水中的鋅含量低,如果因而出現皮膚症狀,嬰兒補充口服鋅片就可改善。另外須注意的是4~6個月的寶寶,依個別的發展情形,要開始添加副食品,不能單純只喝奶,因為添加副食品可以提供熱量、鐵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如鋅、銅、鐵等,也可以幫助嬰兒適應各種不同的固體食物做準備,最重要的是訓練嬰兒的咀嚼能力,以避免日後造成偏食或拒食,陳奕吟醫師表示,健康生活從小做起,在提倡餵哺母乳的同時,也希望每個孩子都健康,因此提醒補乳婦女飲食一定要均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