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天氣潮溼哈啾連連 中醫食補改善過敏體質

天氣潮溼哈啾連連 中醫食補改善過敏體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哈啾!哈啾!」最近天氣不穩定,除了豪雨連連外,日夜溫差大等問題,讓許多人早上起床時,為打噴嚏、流鼻水問題所苦,甚至還會不停地揉眼睛、搓鼻子、注意力不集中及睡眠品質不佳,甚至感冒一旦流行,也很容易被傳染,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陳柏全表示,其實只要透過飲食的調理、遠離過敏原以及適度運動,就能有效改善過敏體質。陳柏全主任說,過敏性鼻炎以氣候及遺傳為主因,在中醫屬「鼻鼽」之範疇,症狀包含鼻塞、鼻癢、打噴嚏及流鼻水等,以陣發性及突發性為其特點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但多見於青少年,主要為臟腑功能失調,又因風寒邪氣侵襲鼻竅所致。臨床上常見以肺、脾、腎虛損為主,其中幼兒多為肺氣虛及脾氣虛,成人則以腎氣虛較多,在治療上,分別以玉屏風散、香砂六君子湯、桂附八味丸為主方,再加上緩解症狀的藥物作為輔助。因過敏症狀主要為濕氣與寒氣結合所致,在用藥上多選擇化寒濕藥物,治療上可視個人病情所需,由醫師加減處方用藥,或配合針灸、薰蒸、敷貼等治療方式。陳柏全主任解釋,透過中醫「補藥」能有效調整免疫失調狀況,並減緩過敏症狀,有效降低血液中的過敏指標,食療方面,建議可選用山藥、薏苡仁、芡實、蓮子、扁豆、大棗、芝麻、核桃等食品,並可在症狀緩解期選用四神湯、黃耆紅棗枸杞湯、十全大補湯或冬蟲夏草等藥膳調整免疫力,同時也可以透過專業中醫師調配中藥來調理體質。中醫對於過敏性鼻炎的治療講求治標治本,因此陳柏全主任也提醒,建議患者平常應避免過敏原的刺激,如塵蟎好發的沙發、地毯、窗簾等,遠離寵物及絨毛玩具,常換洗床單或改用防蟎床組,使用除濕機維持空氣乾爽,增加空調過濾網的清理頻率,外出時盡量攜帶口罩並注意溫差變化適度著衣。在飲食方面則應避免油炸或冰冷食品,並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就可減緩過敏症狀找上身。

野草也有大妙用 蒲公英能排毒保肝

野草也有大妙用 蒲公英能排毒保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蒲公英,看起來雖然只是不起眼的野草,根據醫藥作家同時也是美國香草師協會(AHG)會員的郭姿均指出,蒲公英在西方的草藥學中,代表是cleaning,意思是能夠幫助身體清除廢物,促進肝臟的功能,還能降低膽固醇,有助血糖穩定,甚至有實驗室在研究在老鼠身上對抗乳癌的作用。蒲公英除了提供排毒、保肝以及降膽固醇等功效外,本身還含有豐富的纖維、礦物質、維他命及卵磷質,郭姿均說,重視養生的西方人會在沙拉中加入一些蒲公英金黃色的花瓣,但她也提醒,記得要將花托去除,不然會有苦味,除此之外,蒲公英在未開花前的嫩葉也是排毒健身的好食材,根部也可以烤來食用,建議在晚秋時挖起根部使用,這時根部已吸收較多的藥性能量,根據目前研究顯示沒有毒性的蓄積性,所以連美國的有機店都有販售蒲公英嫰葉,一小把就要二塊至三塊美金。「蒲公英」,從台灣到美國,四處都有,不用肥料照顧,自己就會順利生長,有時還被園藝專家認為是頭痛雜草,在美國小朋友眼中,它有一個美麗的小名,叫做「許願花」(Wish flower),美國小朋友喜歡一邊想著自己的願望,一邊吹拂蒲公英的棉絮般的種籽,看著它隨風散播的模樣。其實蒲公英在中西醫上,都有其貢獻,根據維基百科指出,本草綱目中也記載蒲公英可清熱毒、化食毒、消惡腫等,另外包括神農本草經、中藥大辭典等歷代醫學專著都顯示出蒲公英對人體的保健功效,沒想到不起眼的小小蒲公英,也能有如此妙用,甚至成為各種美味又營養豐富的菜餚。

志工愛心傳粽 獨居老人佳節不孤單

志工愛心傳粽 獨居老人佳節不孤單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社區內獨居老人日趨增加。童傳盛文教基金會考量到海線地區有很多老人面臨一人過節的情形,特別號召童綜合醫院的員工擔任一日志工,至社區與老人家聊天,並贈送端午健康養生粽與應景禮盒,加上近日天氣悶熱又下雨,志工們攜手協助老人家們清理居家環境,老人家看了連連說謝謝又開心。訪視的社區長輩中,其中一位住在清水區的80歲蔡爺爺,自95年即接受居家服務,蔡爺爺因為沒有結婚,年紀漸長後加上脊椎開過刀,獨居的生活需要有人協助照料。經由該基金會安排居服員至家中協助繕食與環境打掃等服務,蔡爺爺的生活品質改善了很多。爺爺常說很感謝大家的協助與幫忙,不僅生活有了照料,居服員來訪的同時還能陪原本就健談的他聊聊天,生活著實比從前開心、踏實許多。老年人的生活飲食起居特別重要,佳節的食物要讓他們吃得開心又健康,而童綜合醫院今年研發的「健康養生粽」適合老人家食用的口味,如「五榖健康粽」強調豐富的膳食纖維、維他命及礦物質;「創意口味粽」則降低膽固醇及飽和油脂的攝取量,還能使得排便順暢;另外也為茹素的長輩準備了「紫米養身粽」,讓老人家可以應景吃粽子。基金會社工課長張心怡表示,童傳盛文教基金會於93年起承接居家服務計劃,至今已服務超過千位在社區中需要照顧的失能老人與身障者;在服務的過程相當了解老人家很需要與人互動,因此「愛心傳粽活動」特別召集了23位愛心志工,關懷他們讓老人家心中充滿著喜悅。「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中有長輩的要珍惜!而獨居的老人家雖沒有親人,今天在大伙志工的陪伴下,也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端午佳節。

超級愛健康/寶寶不斷奶 媽媽傷神又傷身

超級愛健康/寶寶不斷奶 媽媽傷神又傷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報導)隨著寶貝逐漸成長,吸吮媽媽的乳頭,已經從生理的必須供給,逐漸變成心理依賴感,尤其乳頭是幫助寶寶入睡和安撫情緒的最佳利器,因此斷奶對媽媽和寶寶來說,都需要莫大決心和勇氣。職能治療師徐瑜亭說,應以緩慢、循序漸進的方式斷奶,不僅能避免孩子產生不安全感,透過吸吮頻率降低來告訴媽媽的大腦減少乳汁分泌,才能避免因為突然的斷奶而導致媽媽乳腺塞住等問題。離乳對孩子與媽媽都是個必經且重要的過程,因此一旦決定開始訓練孩子離乳,媽媽請記得採取溫和但堅定的態度,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斷奶,才不至於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而影響他日後的情緒或人格發展。劉沁瑜營養師表示,母奶中所含的某些能夠保護小孩免於感染的免疫因子,它們的含量在哺乳第二年所分泌的的乳汁中比第一年還要多。這個事實其實反應出幼兒生命過程中自然的需要,因為超過一歲的幼兒比一歲以前的幼兒,活動範圍大得多,也曝露在更多的感染源之中。母乳仍然含有必須的成份,能夠持續幫助一歲以上幼兒的免疫系統逐漸發展成熟;這些成份也有助於大腦,消化道及其他器官的發展及成熟。徐瑜亭老師說:家長在給嬰兒吃副食品時,普遍都太早讓寶寶吃果泥及全蛋,太晚嘗試肉泥,前者易造成寶寶腸胃不適、過敏,後者可導致幼兒缺鐵影響智能與動作發展。研究發現,77%寶寶過早吃果泥,恐致腸胃不適;87%太早吃全蛋,因為含蛋白,恐引起過敏;31%延遲吃肉泥,減少鐵質攝取。營養師劉沁瑜建議,嬰兒吃副食品應以漸進方式 從液態、泥狀、半固態到固態食物。且應每一次添加一種,觀察5至7天之後確定不會造成寶貝過敏(例如有拉肚子或紅疹現象),再嘗試下一種食材。徐老師說,常有家長向我抱怨寶寶吃副食品時不肯乖乖坐好、用湯匙玩食物甚至丟湯匙,通常不肯坐好都是因為大人拿著湯匙而非孩子,導致孩子失去主導權而感到無趣。家長可採取以下幾個要點:包括掌握吃副食品的時間點、製造單純且一致的用餐環境,讓孩子不易分心,保持愉快的用餐氣氛、及大人的用餐示範,再把決定權(餐具)交還給孩子。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129

超級愛健康/重油重鹹外食族 小心高血壓年輕化

超級愛健康/重油重鹹外食族 小心高血壓年輕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報導)高血壓可以說是台灣地區盛行率最高的慢性疾病。根據衛生署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有一半的慢性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高血壓)和高血壓有直接或間接的相關。調查顯示,發現20至39歲年輕上班族血壓異常高達6成,出現高血壓年輕化現象。究竟高血壓跟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有什麼關係呢?潘懷宗博士說明,以行政院衛生署建議國人每日油脂跟鈉攝取量,但是國人普遍都會超過標準值許多。如每日油脂的攝取量大約45公克的油脂及每日鈉的攝取量約2400毫克(6公克的鹽巴)。而油脂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對心臟有害,且容易導致肥胖。少吃油煎油炸類食物,最好改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如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等。而鈉攝取過量,一般中菜多用鹽、醬油、味精調味,容易吃到過多的鈉。如果活動量少,難以靠流汗代謝掉,鈉積存在體內增加血液量,心臟和動脈就必須花更多力氣工作,造成血壓上升。而且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問題,都是到醫院量血壓才發現自己有高血壓問題,其實可以先從生活中的小症狀來查覺是否有高血壓?潘博士回應,包括肩部僵硬、頭暈、頭痛、心悸,及臉部潮紅、視力模糊、流鼻血等;而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容易讓您血壓高,如喝酒抽菸、生活壓力大、不運動、生氣易怒,及激烈運動和感冒(因為感冒會造成血管收縮,而引起血壓高)或常進出冷氣房,由於三高患者血管長期彈性不足,室內外的溫差若是太過懸殊,很容易因為熱脹冷縮的應變不足,而出現腦溢血或是腦栓塞的情況。了解飲食習慣與高血壓的關係後,究竟有哪些食物可以幫助降血壓呢?以含硫化物的有洋蔥、大蒜、高麗菜、含鉀的蔬菜,如香蕉、胡蘿蔔、香菇,及含膳食纖維的番茄、木耳、玉米、蘿蔔,還有不飽和脂肪的堅果、植物油等,都是降血壓的好食物。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130

醫訊/搶救記憶力 銀髮族如何防失智症?

醫訊/搶救記憶力 銀髮族如何防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隨著現代醫療進步,台灣已走向高齡化社會,在正常的老化過程中,記憶力也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失智人口也隨著增加,衛生署也曾呼籲大家均應重視失智症對於家庭、社會與國家的衝擊與影響,並應即早準備,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此廖永祥醫師之友會特別邀請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副教授邱銘章教長者如何預防失智症,且現場也邀請到台大專科醫生團隊為長者們做免費的記憶力健康篩檢,歡迎年輕朋友帶著家中長者一同參加。講座時間:101年6月17日 中午12:10 ~2:30講座地點:雙連大樓804教室(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11號 , 大門位於錦州街口)

醫訊/難以啟齒的痛 攝護腺保養之道

醫訊/難以啟齒的痛 攝護腺保養之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攝護腺肥大是許多中年男性心中難以啟齒的痛,許多人更是將攝護腺與性能力劃上等號,這樣的迷思在我們周遭更是屢見不鮮,因此亞東醫院特別邀請劉潔儀藥師帶領大家認識攝護腺,瞭解治療藥物的用途與保健之道。講座時間:6月20日(二)下午13:00~14:00講座地點:亞東醫院1樓思源廳講座洽詢:(02)7728-2123

楊志良挺罹愛滋乾兒子 呼籲共同防治愛滋

楊志良挺罹愛滋乾兒子 呼籲共同防治愛滋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為罹患愛滋的乾兒子再站出來,父子二人共同欣賞舞台劇「DAYLIGHT」,並與疾病管制局共同呼籲:拒絕誘惑、忠實性伴侶並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讓愛滋stop on me「到我就停」。楊志良與瓢蟲的父子情,始於兩年前,楊志良當時以衛生署長身份出席一場愛滋防治活動,認識愛滋帶原者瓢蟲,瓢蟲開玩笑地問他:「署長我可以當你乾兒子嗎?」楊志良當場允諾,後來不但認了乾兒子,還送了瓢蟲一台機車作為禮物。根據疾病管制局截至5月底之統計資料顯示,臺灣愛滋感染者已超過兩萬人,69%是透過「性行為」感染,性行為中又以同性間性行為佔最多數;另年齡層主要集中在20至29歲的青壯年族群(40%)。且感染者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有鑑於此,疾管局今年特與耀演劇團合作,把該團公演之音樂舞台劇《DAYLIGHT》拍攝成為影片,提供全國高中、職及大專院校校園播放宣導。《DAYLIGHT》舞台劇是曾慧誠導演有感於好友的弟弟感染愛滋病,不但自暴自棄且完全封閉自己,為了鼓勵他走出來,也讓社會對愛滋病有正確的認知而創作,舞台劇前年首度公演後反應熱烈,今年重製繼續推出。劇情描述一個男同志發現被自己的愛人背叛,進入夜店放縱自己,與不同的人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因而得到愛滋病的經過,及男主角罹病後親友的反應,帶出「關懷」愛滋患者及正向面對愛滋的重要。楊志良與瓢蟲首度以父子身份一起出席觀賞,楊志良指出:乾兒子瓢蟲被證實罹患愛滋病時,也曾面對生死、親友及工作等諸多問題,所幸家人、同事都接納並關懷,很高興乾兒子瓢蟲如今很陽光,不但積極,更可以站出來鼓勵更多的愛滋病友勇於面對疾病。基於這一份勇氣,他這個當乾爸爸的就更應該支持,希望社會對愛滋病患不要歧視,要接納與關懷。疾管局亦持續將愛滋防治向下紮根,並結合各界的力量共同為愛滋防治而努力。

端午健康養生粽 減少身體油膩負擔

端午健康養生粽 減少身體油膩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了民眾的健康,童綜合醫院今年特別精心研發推出「健康五穀粽、養身紫米粽及創意口味粽」三種「健康養生粽」,不但口味多變化,且具有「高纖、低油及低卡」的特色,吃起來清爽不油膩,美味十足。為了推廣健康飲食的概念,將傳統吃粽子的習俗與健康結合,教導民眾健康包粽。童綜合醫院營養師許冬穎表示,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粽子,常不知該如何選擇,才特別研發出「健康養生粽」並提供食材與做法供民眾參考,希望民眾以「健康」為前提來享受應景食物,而這次榮獲行政院衛生署舉辦的「臺灣101躍動躍健康--端午節健康粽大集合」推薦的「養身紫米粽」,特色在於選用紫米取代糯米,紫米較糯米擁有較多的花青素,不僅色澤鮮豔,同時也是很好的抗氧化劑來源。食材加入山藥含有黏液蛋白、胺基酸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份,有助於消化、血壓控制及防止血管動脈硬化;加上蓮子含有維生素B2、維生素E及豐富的膳食纖維,搭配口味微甜的桂圓,讓素食的「養身紫米粽」有別於一般粽子,高纖、養身又可口,也符合低碳飲食的原則。近年來政府不斷的宣導健康管理的概念,希望國人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吃出健康,身體無負擔,以遠離肥胖及慢性疾病。今年端午節就來個健康粽吧!民眾有興趣可至童綜合醫院網站下載食材及做法,自行DIY包健康養生粽,享受健康身體零負擔。

重油重鹹外食族 小心高血壓年輕化

重油重鹹外食族 小心高血壓年輕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高血壓可以說是台灣地區盛行率最高的慢性疾病。根據衛生署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有一半的慢性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高血壓)和高血壓有直接或間接的相關。調查顯示,發現20至39歲年輕上班族血壓異常高達6成,出現高血壓年輕化現象。究竟高血壓跟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有什麼關係呢?潘懷宗博士說明,以行政院衛生署建議國人每日油脂跟鈉攝取量,但是國人普遍都會超過標準值許多。如每日油脂的攝取量大約45公克的油脂及每日鈉的攝取量約2400毫克(6公克的鹽巴)。而油脂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對心臟有害,且容易導致肥胖。少吃油煎油炸類食物,最好改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如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等。而鈉攝取過量,一般中菜多用鹽、醬油、味精調味,容易吃到過多的鈉。如果活動量少,難以靠流汗代謝掉,鈉積存在體內增加血液量,心臟和動脈就必須花更多力氣工作,造成血壓上升。而且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問題,都是到醫院量血壓才發現自己有高血壓問題,其實可以先從生活中的小症狀來查覺是否有高血壓?潘博士回應,包括肩部僵硬、頭暈、頭痛、心悸,及臉部潮紅、視力模糊、流鼻血等;而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容易讓您血壓高,如喝酒抽菸、生活壓力大、不運動、生氣易怒,及激烈運動和感冒(因為感冒會造成血管收縮,而引起血壓高)或常進出冷氣房,由於三高患者血管長期彈性不足,室內外的溫差若是太過懸殊,很容易因為熱脹冷縮的應變不足,而出現腦溢血或是腦栓塞的情況。了解飲食習慣與高血壓的關係後,究竟有哪些食物可以幫助降血壓呢?以含硫化物的有洋蔥、大蒜、高麗菜、含鉀的蔬菜,如香蕉、胡蘿蔔、香菇,及含膳食纖維的番茄、木耳、玉米、蘿蔔,還有含不飽和脂肪的堅果、植物油等,都是降血壓的好食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