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癌症病友在面對重大疾病與治療過程時,常因壓力或是其他情緒反應造成失眠問題,為協助癌症病友與家屬了解中醫在治療過程中能提供的協助及調理方式,林口長庚特別邀請中醫部針傷科中醫師陳彥融,提供癌症病友失眠的中醫治療與保健,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講座時間:6/21(四)下午2:00~3:00講座地點:林口長庚醫院病理大樓3樓癌症資源中心講座洽詢: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張小姐(03)3281200轉3563、5176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癌症病友在面對重大疾病與治療過程時,常因壓力或是其他情緒反應造成失眠問題,為協助癌症病友與家屬了解中醫在治療過程中能提供的協助及調理方式,林口長庚特別邀請中醫部針傷科中醫師陳彥融,提供癌症病友失眠的中醫治療與保健,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講座時間:6/21(四)下午2:00~3:00講座地點:林口長庚醫院病理大樓3樓癌症資源中心講座洽詢: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張小姐(03)3281200轉3563、5176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般在考季越來越近時,考生因為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加上天氣開始炎熱,常常會有一些讓人不舒服的現象出現,如頭昏腦脹、食慾差、緊張則胃痛、腹瀉、頻尿、熬夜則口唇破、咽喉乾痛、女生還有現月經紊亂的現象等。 彰化醫院中醫科張煒東醫師說, 考生如果用腦過度,導致食慾不振,體虛疲倦,這樣會出現睡眠不佳、倦怠、胃口不好、容易感冒等現象,這時候就需要補養心脾,如西洋蔘、龍眼肉、黨參、當歸、茯苓、白朮、山藥、遠志、益智仁等中藥材如歸脾湯之類。 如疲勞倦怠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不振,這就需要提升元氣的中藥,如黃耆、人參、升麻、柴胡之類,最有名的方劑就是補中益氣湯。而長期熬夜讀書,容易陰虛內熱、心神不寧,這時候就可使用如人參鬚、麥門冬、天門冬、柏子仁等中藥材如天王補心丹等,若是口乾嚴重、有牙齦腫痛、便秘等熱燥問題,就可以酌加如元參、生地、連翹、梔子、淡竹葉、銀花等清熱涼血潤燥的中藥材來改善。若是純粹只有輕微頭暈腦脹、身熱、眼酸的現象,不妨可以將淡竹葉、薄荷、菊花、枸杞、蜂蜜等藥材熬煮當成飲料,有助於清熱滋陰潤燥、紓解心情。 考生平時就容易緊張,情緒不穩,在中醫來說是屬於肝氣運作不順的問題,女生就會有月經不調的現象,這時候就需要能疏肝理氣健脾的中藥材如柴胡、白芍、白朮、茯苓、香附、鬱金、青皮、薄荷等來幫助消除緊張、穩定情緒。 張煒東醫師說,考生會因爲緊張而出現腹瀉情況,就可以使用白朮、白勺、陳皮、防風等中藥材如痛瀉要方來緩解腹瀉的情況。但如果是因爲喜歡喝冷飲又喜歡吹冷氣所造成的腹瀉、腹痛、嘔吐等腸胃不適的狀況,這就可以服用霍香、紫蘇、陳皮、厚朴等中藥如霍香正氣散之類來改善。 張煒東醫師也呼籲,在考試期間,考生應該維持平時的飲食與習慣,不應突然改變飲食方式與生活習慣,以免因身體與環境的不適應而造成不好的效果。
隨著時代進步,現代人對於性都更為開放,近年來諮詢女性私密整形的比例也逐年增加。整形外科李久恆醫師表示,陰道鬆弛對於許多產後婦女最常見的困擾之一。常聽到許多女性詢問,「為何生了小孩,性愛滿意度會下降?」李久恆醫師指出,在生產過程中,產道被胎兒給撐開了,就像是橡皮筋彈性疲乏一樣。但是就算知道問題的癥結點在哪,許多女性也會羞於啟齒、諱疾忌醫,甚至會迴避跟先生發生親密行為,進而影響夫妻關係。針對產後婦女的陰道鬆弛的治療方式,傳統作法是透過陰道整形手術來獲得改善。陰道整形手術是先將陰道黏膜下的結締組織縫緊,再將鬆弛的黏膜組織切除並縫合表皮。但若是縫得太緊,會導致陰道口角度改變,導致進入困難,容易影響陰道口彈性及改變陰道口角度跟傷口疤痕等問題,術後恢復期更長達1~3個月。其實目前有更方便又不需動刀的治療方式。李久恆醫師表示,10年前從美國引進了「自體脂肪陰道緊實術」,自體脂肪陰道緊實術是以針筒抽取大腿或腹部脂肪與結締組織約60CC,經過萃取純化之後將其經由注射及特殊的擠壓技巧來改善,治療時間只需40分鐘,透過注射方式幾乎不會有傷口,可以避免疤痕形成、影響陰道口彈性及改變陰道口角度等問題。自體脂肪陰道緊實術只須局部麻醉,可免除開刀的風險及傷口困擾,與一般的陰道整形手術最重要的差異是,有別於只把緊實的範圍局限於陰道口或前端的做法,「自體脂肪陰道緊實術」則是由裡到外都能改善。李久恆醫師表示,自體脂肪陰道緊實術的滿意度調查中發現,滿意度相當高,且治療後可隨即恢復一般日常生活,只會有些許的腫脹感,前3天冰敷陰道口,3天後改採溫熱敷,只要術後的腫脹消除即可行房。女性接受自體脂肪陰道緊實術既保有私密,又能增進伴侶間的美滿性生活,對於有此困擾的夫妻不外是一大福音。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知名餐廳饗食天堂食物中毒案件未落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今日公布饗食天堂27件食品、環境檢體及23件人體檢體檢驗結果,有1件「生蠔」檢出仙人掌桿菌,超出標準值4倍,另3件生魚片抽驗衛生標準不符規定。23件人體檢體病原體檢驗結果均為陰性。該局前已採樣2家分店的6件生蠔,送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檢驗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目前檢驗中,並已通知駐外單位協助調查韓國輸入生蠔類產品是否遭受污染。抽檢饗食天堂4家分店,共27件食品及環境檢體(包含1件食用冰塊、3件生蠔、7件生魚片、16件環境檢體),有4件檢驗結果不符規定,包含「生蠔」檢出仙人掌桿菌(460MPN/g)、「鯛魚生魚片」、「鮭魚生魚片」、「旗魚生魚片」分別檢出生菌數及大腸桿菌群衛生標準不符規定,已通知限期改善,將擇期複抽。饗食天堂生蠔檢出仙人掌桿菌病因性微生物超過100個,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1條第1項第4款食品中「染有病原菌」之規定,將處分饗食天堂6萬元罰鍰。仙人掌桿菌分布於自然界,極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污染食品,食品中毒症狀可分為嘔吐型及下痢型兩類,嘔吐型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大都與米飯或澱粉類製品有關,蒸煮或炒過之米飯放置室溫,貯放時間過長為最常見的污染途徑。腹瀉型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是香腸、肉汁等肉類製品。造成食品中毒的原因主要是冷藏不夠,保存不當,預防方法包括避免食物受到污染、烹調後儘速食用,避免長期保存,尤不可於室溫下貯存,如不立即供食,應冷藏保存。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生鮮海產及魚貝類易受生長環境中的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污染,腸炎弧菌是一種生長在海水中的細菌,在30~37℃環境下繁殖速度很快。諾羅病毒是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傳染力及散播力非常快速廣泛,病毒顆粒非常少量(1~10個)即可致病。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及頭痛等。由於生食受污染的生鮮水產易造成食品中毒,故避免生食水產品,生鮮及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使用,以避免交叉污染,勤洗手,以預防發生食品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來接連鋒面帶來豪大雨,造成山區及平地嚴重災情,衛生署呼籲偏遠、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民眾應留意氣象及路況資訊,如有豪大雨或颱風發生,盡量避免留滯山區,以確保自身安全。泰利颱風警報已經發布,為保障民眾之健康安全,衛生署已通知有可能被颱風侵襲之各地方衛生局,針對轄內可能發生居民受困之山地或偏遠的地區,就必要救援之醫護人員與醫品藥材,備援待命,若有緊急救護需要,應即提供必要援助。另對於颱風警戒區之縣市衛生局應做好易致災地區之慢性病患照護,及孕產婦緊急後送工作,部分地區可能因為大雨受圍困之民眾所衍生之醫療相關問題,也請持續加強必要援助,若需緊急後送就醫,各縣市衛生局亦應配合當地緊急應變機制,請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提供緊急救援。對位於可能發生豪大雨地區之各衛生所,為不中斷其提供之醫療服務,應立即進行確認內部發電機、抽水機可正常運作,儲備足量之蓄電池與柴油,並測試衛生署補助之衛星電話,保持對外通訊,加強衛生所內之應變措施,以維持有效運作,保障病人之就醫權益。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總是大魚大肉、喜吃辛辣食物又抽菸喝酒的朋友要注意了,一名46歲林先生喜愛吃大魚大肉及辛辣食物,加上抽菸、喝酒、嚼檳榔均不忌口,去年年底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開始出現間歇性的血便,就診後經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個3x2.5cm惡性腫瘤,台中林新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許格豪指出,初期大腸癌一般無症狀,等到出現大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等症狀時,可能已是大腸癌第三、四期,因此在面對直腸癌上,民眾應該要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少吃大魚大肉。發現惡性腫瘤後,經過「癌症腫瘤整合討論會」後,因腫瘤較大,為了保留林先生肛門的功能及完整性,將先行採用放射線治療(萬能刀)合併化學治療(CCRT),待腫瘤縮小後,再視情況手術切除腫瘤。後經台中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詹建勝給予5週25次的放射線治療後,正子攝影檢查(PET)顯示腫瘤已完全消失,肛門指診也完全摸不出突起腫瘤。 詹建勝主任解釋,第二、三期直腸癌手術前「放射+化學治療」可提高手術成功率及治癒率,林先生的腫瘤較大,位置接近肛門處,若先執行手術切除,怕會影響肛門擴約肌功能,並可能造成日後排便控制出問題。因此便建議林先生使用放療及化療方式。若日後需執行手術,也可縮小切除範圍。不過詹建勝主任提醒大腸癌患者,該選擇何種治療方式,必須根據每個人的癌症部位及擴散程度,並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後才能決定。 許格豪主任也指出,近年來,許多名人陸續罹患大腸癌,例如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導演楊德昌先生,高雄縣長楊秋興,影劇圈楊烈、賀一航、邢峰等,大腸癌發生率頗高,民眾實不可輕忽,且林先生經過此次罹癌的教訓,他知道健康的珍貴,下定決心要改善飲食習慣及戒菸戒酒、戒檳榔,不再殘害自己的身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隨著夏天的到來,天氣越來越熱,夏天是沙門氏菌腸胃炎好發的季節,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小兒科醫師王竣禾在近月來的門診中發現,因感染沙門氏菌而腹瀉發燒有增加趨勢,甚至有一位小朋友更因合併菌血症而住院治療超過10天。因此王竣禾醫師提醒,平時應注意飲食環境的清潔與衛生,食物與飲水皆應煮熟才可食用,且記得要時時勤洗手。沙門氏菌在天氣潮溼酷熱時容易繁殖,傳染途徑是經由糞口傳染,當吃下被污染的水或食物時就有可能被感染,王竣禾醫師說,由於嬰幼兒胃裡酸性不如大人,更容易被感染,且若家中若有成員罹患沙門氏菌腸胃炎,因為感染後的排泄物仍可帶菌長達五週,嬰幼兒會更久,因此,要特別注意病人的排泄物處理,並要切記勤洗手。王竣禾醫師指出,感染沙門氏菌後約在6~72小時會出現有發燒、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在嬰幼兒糞便中,有時可見黏液或是血絲,腹瀉嚴重時,有可能造成脫水或是電解質不平衡。此外, 沙門氏菌腸胃炎若無併發症,經過症狀治療,大部分都可以在1~2週內康復,不需給予抗生素治療,且切勿使用止瀉藥物,否則,不但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會延長沙門氏菌排泄的時間。 如果感染者是菌血症的高危險群,或是已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包括敗血症、腦膜炎、腸穿孔,腸道外局部感染等,則應使用抗生素並依據病況給予相關治療。最後王竣禾醫師叮嚀,若發現家中幼兒有腹瀉、持續高燒3~4天不退,尤其是合併有血絲便或腥臭黏液便時,需特別小心留意是否感染沙門氏菌,當幼兒有以上情形發生時應及早就醫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端午節屆近,為使市民吃到衛生安全的粽子,嘉義市政府衛生局針對轄內傳統市場、生鮮超市及大賣場等,進行衛生稽查及節慶應景食品抽驗,共計抽驗50件粽子、餡料與材料等檢驗二氧化硫、防腐劑、硼砂及其鹽類含量等項目,檢驗結果全部符合規定。衛生局稽查人員於抽驗過程中發現,粽子的大小有別以往,走向精緻小巧、少油少鹹的趨勢,不過也別因為體積變小,不自覺中而多吃了幾顆,根據市面上調查一顆「肉粽」熱量約含450至600大卡,「鹼粽」因體積較小,相對熱量較小,沾糖後約含120至150大卡,嘉義市衛生局局長孫淑蓉也提醒民眾,粽子是糯米製品,腸胃不易消化,熱量極高不宜過量食用,享受粽香美食之際,也要注重均衡飲食,搭配青菜與水果等其他高纖維食物的攝取,讓端午佳節過得快樂又健康。另有些傳統鹼粽為增加韌性和保水性,會加入少量的硼砂(俗稱「冰西」),由於硼砂具有毒性會蓄積體內導致慢性中毒及增加致癌風險,因此已經全面禁用,衛生局建議市民可以使用三偏磷酸鈉來代替,有需要的市民可至嘉義市衛生局索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般聽到腸胃道有惡性腫瘤時,大家會直觀地認為是常見的胃癌、大腸癌,但您可能不知道有一種惡性腫瘤稱為「 腸胃道間質瘤」(簡稱GIST),常因症狀不明確而延誤診斷及正確治療的時機。目前因為醫界對於 GIST 有較正確而深入的了解,當有反覆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適時,應與醫生詳細的溝通,且需服用特別藥物控制時,要耐心不間斷地配合,才是提升治癒效果的最佳良方。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蕭吉晃主任說明,曾有位70多歲的伯伯,先被判定為胃癌轉移,因為腫瘤位在胃及小腸附近,可藉由按壓摸到上腹處有硬塊,但經開刀過後,仍舊未改善,腸胃還出現阻塞的症狀,後來經由病理報告的確認, 患者係得了「腸胃道間質瘤」,服藥後才明顯改善。一般所熟知的胃癌、大腸癌病發於上皮,會造成器官的阻塞及疼痛出血。然而,間質瘤是在腸胃組織第二層之平滑肌層裡的惡性腫瘤,目前認為是因為細胞的c-kit基因發生突變所導致的疾病,局部症狀不明顯,難以早期發現;且早期也不易轉移到腹腔內其他器官,又較少轉移至淋巴結,當傳統的胃鏡檢查不出結果,卻又時常輕微悶痛、消化不良而困擾您的時候,或許就得小心,可能是「腸胃道間質瘤」在搞鬼了!蕭吉晃主任表示, GIST目前以開刀及標靶藥物治療為主。蕭主任說明,治療首要追求治癒,當以開刀切除腫瘤為主要醫治的方式,間質瘤越小時,開刀後復發的機率也相對降低,萬一不幸術後復發轉移,則需要藥物治療。所幸近十年的藥物學進展神速,目前已有兩種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一種是抑制C-KIT及CD117突變的基利克,另一種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紓癌特,此兩種藥物治療不僅能使部分腫瘤縮小,且能使其生長活性變低,是GIST腫瘤治療重要的里程碑。蕭主任補充,基利克與紓癌特的作用機轉不同,造成的副作用也不一樣。第一線使用基利克約八至九成病患對藥物有良好反應,可能會出現眼皮、眼周水腫及腹膜積水等副作用,平均有效控制GIST的時間可長達四至五年。一旦患者開始對基利克產生抗藥性,可轉而使用第二線紓癌特,將能更廣泛性抑制復發的腫瘤。無論是家人及病患都應該保持正面的心態,耐心配合醫生的叮囑,只要謹慎追蹤及適當的治療,仍然會有良好的治療成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般聽到腸胃道有惡性腫瘤時,大家會直觀地認為是常見的胃癌、大腸癌,但您可能不知道有一種 惡性腫瘤稱為「 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簡稱GIST),常因症狀不明確而延誤診斷及正確治療的時機。目前因為醫界對於 GIST 有較 正確 而深入的了解,當有反覆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適時,應與醫生詳細的溝通,經由正確診療,特別是當需要服用特別藥物控制時,需要耐心及不間斷地配合,才是提升治癒效果的最佳良方。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蕭吉晃主任即有多個案例可以說明正確診療的重要性。曾有位70多歲的伯伯,先被判定為胃癌轉移,因為腫瘤位在胃及小腸附近,可藉由按壓摸到上腹處有硬塊,但經開刀過後,仍舊未改善,腸胃出現阻塞的症狀,造成無法進食及上腹時常劇痛的現象,但經由病理報告的確認, 患者係得了「腸胃道間質瘤」,服藥後才明顯改善。一般所熟知的胃癌、大腸癌病發於上皮(亦稱為上皮癌),會造成器官的阻塞及疼痛出血,常在體重急速減輕或腸胃道出血等不適症出現時才發現。然而,間質瘤是在腸胃組織第二層之平滑肌層裡的惡性腫瘤,目前認為是因為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卡哈爾)細胞的c-kit基因發生突變所導致的疾病,由於來自於人體的結締組織,可能對於腸胃蠕動並未造成影響,局部症狀不明顯,難以早期發現;且早期也不易轉移到腹腔內 其他器官,又較少轉移至 淋巴結,當傳統的胃鏡檢查不出結果,卻又時常輕微悶痛、消化不良而困擾您的時候,或許就得小心,可能是「腸胃道間質瘤」在搞鬼了!蕭吉晃主任表示,由於腸胃道腫瘤較不適合栓塞, 化學治療及放射線的治療效果有限,GIST目前以開刀及標靶藥物治療為主。蕭主任說明,治療首要追求治癒,當以開刀切除腫瘤為主要醫治的方式,間質瘤越小時,開刀後復發的機率也相對降低,萬一不幸術後復發轉移,則需要藥物治療。所幸近十年的藥物學進展神速,目前已有兩種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一種是抑制C-KIT及CD117突變且有療效明確的基利克,另一種是藉由抑制多種酪胺酸激酶的磷酸化,及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紓癌特,此兩種藥物治療不僅能使部分腫瘤縮小,且能使其生長活性變低,使之處於休眠或沒有代謝活性的狀態,是GIST腫瘤治療重要的里程碑。蕭主任補充說,基利克與紓癌特的作用機轉不同,造成的副作用也不一樣。第一線使用基利克約八至九成病患對藥物有良好反應,可能會出現眼皮、眼周水腫及腹膜積水等副作用,平均有效控制GIST的時間可長達四至五年。一旦患者開始對基利克產生抗藥性,傳統作法是將基利克的劑量增強至800毫克,但副作用亦相對提高,且效果也不明顯。而今使用第二線紓癌特,將能更廣泛性抑制復發的腫瘤。紓癌特的副作用以皮膚、手足症候群及口腔黏膜的破損等現象為主,病患需費心思來照應生活之品質,可使用輔助性塗劑、乳液於局部皮膚,鞋襪穿戴特別保護,盡量避免食用較刺激性的食物,減少口腔破皮以免細菌感染,療效可增加八至九個月以上。醫師強調,現在分子醫學的進展越來越快,患者切莫諱疾忌醫,受到過去癌症難以治癒的不好印象干擾,積極面對治療的副作用,不要輕言放棄,一旦不規則用藥,癌細胞的抗藥性將急速衍生,之前對抗病魔的努力將化為烏有。蕭主任說明,第二線紓癌特療效強,也會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發生,但由於第二線藥物的出現,可說對積極性的病人是一大鼓舞;基利克如同"先發投手",後面有優秀的"中繼及救援投手"—紓癌特,不僅可以增加信心,使得GIST病患在整個使用口服的藥物過程中,更能提升病患的配合度。無論是家人及病患都應該保持正面的心態,耐心配合醫生的叮囑,只要謹慎追蹤及適當的治療,仍然會有良好的治療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