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血糖偏高不在意 當心併發症找上身

血糖偏高不在意 當心併發症找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經濟環境不景氣,許多人東省西省,也把健康照顧省掉了,其實經濟越是不景氣,更要注意健康照顧,因為早期預防、治療疾病的支出相對是小錢,若是拖成大病,影響體力、與後續的醫藥費用、住院及長期復健,才是沉重的經濟負擔。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指出,門診常有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就診時發現血糖偏高,但因為之後要前往大陸工作,因此僅說會自行飲食控制便離開。之後趁返台時再次就醫時,發現血糖嚴重失控,甚至有人已經引起心血管併發症。哪些人是血糖偏高的高風險族群?洪建德醫師說,BMI值>23,患有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血症、黑棘皮症、多卵性卵巢、父母親有糖尿病、有過姙娠糖尿病史、沒有規則運動習慣、有特殊內分泌疾病(如巨人症、末端肥大症、甲亢、庫辛氏症等)、使用類固醇者、更年期後女性等,都是血糖偏高的高風險族群。洪建德提醒,血糖控制不易理想的人,長期持續數十年的血糖過高,即使只是偏高(糖化血紅素7.0%至8%),也可能引發糖尿病的併發症,像是微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大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神經病變、骨質密度、免疫力降低等全身性的影響,同時老人癡呆症的機率也會上升。甚至造成急性感染症、結核病、或急性併發症(高滲透壓高血糖症或酮酸血症等)而病危。在預防血糖失控方面,洪建德醫師指出,上班族年輕人,特別是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應多加強體能活動,注重均衡營養,保持理想體重,預防糖尿病於未然。沒有健康食品能夠取代藥品達到適當控制血糖的效果,或是讓人免除醫師診治。平時多把握健康檢查的機會,儘早發現血糖異常的現象,早期發現並立即治療。若已經罹患糖尿病時,要面對它,不要忌病求醫或是長期否認,找專科醫師長期監控與諮詢,並且指導飲食藥物運動的配合,達成正常血糖,以避免併發症。當血糖不理想或糖化血紅素高於7.0%,持續3個月以上,應使用胰島素治療。胰島素不會傷肝腎,反而會有治療與預防肝功能不好、腎臟衰竭、老人失智症的優點。在早期花小錢,僅早治療,可以避免往後發生併發症時,需要更多的金錢、時間與精神來治療。

五穀雜糧 並非人人都適合吃?

五穀雜糧 並非人人都適合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代人注重養生,首先就要從健康的飲食做起,但是什麼才叫健康飲食,又是一門學問啦。很多人對於健康飲食的觀念常常一知半解,當有人說某樣食物是好東西,就拼命去吃,最後養生不成反而更傷身!最常見的五穀雜糧,舉凡超市、大賣場、有機店的架上,除了糙米、薏仁、小米、麥片、燕麥,還推出五穀米、十穀米,甚至混二十多種雜糧,產品琳瑯滿目。營養學博士吳映蓉表示,吃五穀雜糧好處多,不只是減肥,還可預防大腸癌、降血壓、防便祕等。其他例如:小朋友想維護眼力、抗過敏,可適量吃蕎麥;而女性朋友,吃薏仁、黑芝麻、松子,對皮膚是有養顏美容、抗衰老的功效,老人家適量食用豆類,黑芝麻,核桃等,也可避免失智、強化骨骼、降血脂。雖然,五穀雜量本身是好的,但是一但吃錯,可是無法發揮它的功效。聽說,五穀飯不能跟牛奶一起食用,可能會互相干擾?中醫師羅明宇回應:穀物的植酸、草酸含量高,會抑制鈣質,尤其抑制鐵質的吸收,所以缺鈣、貧血的人,更要聰明吃。例如,牛奶不能跟五穀飯一起吃,才不會吸收不了鈣質。除了不能和某些食物一起吃之外,五穀雜糧好像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天天都可以隨便吃的?長庚醫院腎臟科林杰樑醫師也說:五穀雜糧,不是人人適合,包括:消化能力不佳者、貧血,少鈣者、腎臟病患、痛風病患、某些特定癌症病患皆不建議食用!

這裡痛、那裡痛卻找不出病因?恐是自律神經失調

這裡痛、那裡痛卻找不出病因?恐是自律神經失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病患常常有一些說不出來的症狀,比方這裡痛,那裡痛等。而這些疼痛長期困擾著病患,影響了他們的工作與生活作息。但是往往做了各種檢查,耗費了許多寶貴的醫療資源卻找不出病因,大里仁愛醫院疼痛科醫師曾揚旗指出,其實這些症狀絕大部分都是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症所引起的。曾揚旗醫師說,「自律神經失調」其實不是一個確切的病症,也不是什麼現代新興文明病,而是一種身心失調障礙的統稱,而「自律神經」,顧名思義是一種不受意志操控,獨立負責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兩者相互保持平衡的狀態,藉以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平衡狀態。它們掌控了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當自律神經系統失調(交感神經過度緊張)時便會出現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症狀,心理上會焦慮、暴躁;身體上可能從頭到腳都不舒服,病人會因胸悶、喘不過氣去看胸腔科;因為心悸、高血壓去看心臟科;因為拉肚子、脹氣而跑腸胃科;頭痛、頭暈、手腳發麻求助神經科;耳鳴、頭暈、喉嚨有異物感,經常看耳鼻喉科;頻尿看泌尿科,或是肩頸僵硬每星期去指壓按摩等等,總之全身上下都可能出現狀況,但卻又找不到生理上的病灶。殊不知,出問題的不是器官本身,而是支配它的神經或大腦。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症的病人,一開始總以為是某些器官發生了問題,而只針對各種症狀來治療,但是效果都不佳,曾揚旗醫師表示,在治療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症上,「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很可惜只有少數人知道,「星狀神經節」是位在第七頸椎及第一胸椎橫突位置的交感神經節。而「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則是在星狀神經節附近注射局部麻醉藥,暫時性的阻斷交感神經的做法。阻斷了過度緊張的交感神經後,除了可以使自律神經系統慢慢的回到平衡狀態,也可以改善頭頸部的血液循環,進而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症狀,這就是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可以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症的原因。

麻醉科人力問題 衛署:已逐年提升

麻醉科人力問題 衛署:已逐年提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昨日,台灣麻醉醫學會與立委田秋堇於立法院為麻醉醫師請命,指出健保給付制度不佳、專科培訓容額不足等是造成麻醉科人力不足的主因。今日,行政院衛生署針對麻醉科醫師人力問題表示,專科醫師制度實施二十多年以來,已有效提升專科醫師人力之成長,並達成強化醫師臨床訓練品質的目標,又為平衡各專科醫師之人力分布,衛生署已自90年度開始實施專科醫師容額管制計畫,要求訓練醫院按照核定之各專科醫師訓練容額,招收每一年度住院醫師,以調節各科之醫師人力。依據衛生署證書核發情形顯示,麻醉科專科醫師人數自2000年634人至2011年為1,027人,成長62%,已有明顯增加,且9成於醫院執業;又近五年麻醉科住院醫師招收率達87%~90%,亦有穩定之成長,另自102年起,專科醫師總訓練容額將由2,143名調整至1,670名,以貼近每年醫學系畢業生總數1,400名左右,惟麻醉科容額仍保障維持54名。至於我國人口群之麻醉相關死亡率之國際比較,衛生署採用麻醉醫學會引用之美國學者相同研究方法顯示,台灣人口群麻醉相關死亡率為百萬分之0.17,僅為美國的0.15倍,惟為促進醫病關係和諧、緩解醫療爭議訴訟紛擾及提升醫療服務品質,衛生署已積極研擬「醫療事故補償制度」。並於今年起先辦理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未來陸續優先納入麻醉手術等之醫療事故。

醫訊/健康檢查項目越多越好?那可不一定?

醫訊/健康檢查項目越多越好?那可不一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民眾已了解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因此對於健康檢查的認知及需求也愈來愈普及,但究竟自費花上萬元做較詳細的健檢,真的比較好?健檢項目也一定越多越好?健保局提供40歲~65歲民眾每3年1次免費健康檢查,這些項目足夠嗎?針對以上問題,台大醫院特別邀請到心臟內科主任林昭維來為大家解開健康檢查的迷思,另外也將告訴大家哪些健檢項目不能省,甚至被認為最高檔的高階影像,也有一定風險存在,而過多的健康檢查也可能對身體產生危害等問題,歡迎大家踴躍參加。講座時間:7月8日(日)下午14:30~16:00講座地點:台北市立圖書館11樓研究教室

我們不是草莓族!單車環台堅持到底

我們不是草莓族!單車環台堅持到底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許多人封新一代年輕人為草莓族,形容他們抗壓性低、沒有毅力及堅持,歐美大學畢業生失業率近5成時, 台灣這一代的年青人正面臨著職涯的內憂外患。但台灣有一群年青人, 想在自己成年的這一刻,用汗水及堅持來展現不同的志氣。2012年由行政院體委會特別主辦的單車成年禮,將在7、8月陸續在全台展開, 鼓勵青年學子一起用行動展現自我, 看見台灣年青人不一樣的志氣及勇氣。為了給予單車環台的挑戰隊加油打氣, 主辦單位在記者會特別邀請具有永不放棄, 有志氣敢圓夢的代表-拿下世界盃拔河賽冠軍的景美拔河隊及拿下2011年HBL女籃冠軍的北一女籃球隊代表吳昀叡, 將青年人勇敢追夢的『志氣』傳承給隊員們,雖然她們因為特訓無法陪同環台,但也希望未來這一百多位隊員,能堅持到底,除了證明自己外也可以大聲的說出我不是草莓族!2012單車成年禮將在7月16日新北市、7月23日彰化、7月26高雄及7月28日展開北中南東的500公里挑戰。1000公里的環台行程則將在8月19日到28日啟動,第一階段報名踴躍,第二階段報名延至7月6日。承辦本次活動的師大的體研中心為擴大辦理本次活動, 特別與美利達自行車結合, 在8月19日時邀請隊員的親友及一般單車愛好者, 一起以環台北56K及14K陪騎方式, 一起為成年壯遊的一百多位青年加油!或上bike101網站報名陪騎活動。

醫訊/如何與生病的家人相處?家屬也需要幫助

醫訊/如何與生病的家人相處?家屬也需要幫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從得知女兒精神分裂症的那一刻,難過、無奈、無助、害怕、不知所措等心情湧上來,得了精神病不知道是否會好?家屬的憂慮及壓力、家庭經濟負擔是可想而知的,隨著精神疾病患者的權益受重視,精神病友家屬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要,長久以來,國內的家屬教育課程嚴重不足,因此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推出家連家家屬教育課程,將辦理一系列精神健康教育講座相關活動,給家屬適當的情緒支持及疾病衛教。「家連家 家屬教育課程」一共八週,目的是認識精神疾病,學習與疾病共處、以適應社會生活,課程內容主要有澄清病因、讓家屬了解精神病是腦部的問題所造成、多了解和生病的家人相處的方法、雙向溝通的重要性、及面臨狀況的處理,並教導他們如何制定「個人」的康復計畫,此外,也告訴家屬們照顧病人不一定要犧牲自己,適度保持自己該有的喘息空間是一定要的。講座時間:7月10日~8月28日,每週二下午13:30~15:30講座地點:基隆市衛生局講座洽詢:仁愛區衛生所(02)2431-1592

炎夏代謝快多補水 避免泌尿道感染

炎夏代謝快多補水 避免泌尿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端午節過後,天氣正式進入炎熱時節,高溫造成人體不自覺的水分喪失,若又因為躲在冷氣房,享受涼意後忘記增加水分補充,許多小毛病就會悄悄出現。而很多人往往等到口渴至極才喝水,尤其年長者常因泌尿道常有頻尿、漏尿、尿急等症狀造成生活不便。醫師提醒說,為了減少症狀刻意不喝水,反而更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區林森中醫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儀蒂說,泌尿道感染常見於愛憋尿,不方便上廁所的職業工作民眾身上。尤其是專櫃小姐、商店賣家因為不方便離開工作崗位隨時上廁所,甚至為了減少上廁所次數而刻意減少水分攝取。林儀蒂提醒民眾,若是疏於補充水分,排尿次數減少,尿液滯留於膀胱時間長,就很容易造成細菌孳生,造成泌尿道感染。若女性正值生理期,悶熱環境更讓感染容易發生。另外,此期間也是痛風患者常見發作的時節,若在酷暑下狂喝啤酒,卻又忽略水分補充,造成尿酸增加且減少隨尿液排出的機會,尿酸在血液中的波動很容易誘發痛風發作,常見到患者跛著腳至門診求診,民眾不可不慎。長期為便秘所苦的民眾,大部分都知道要多補充纖維,卻忘了也要補充水分,造成吃了一堆的青菜卻仍舊為便秘所苦。纖維的食物選擇應該別忘記要多選擇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如麥片、蘋果、木瓜、西瓜等,配合水分充份攝取,才能讓腸胃蠕動順利。林儀蒂醫師也特別提醒,有長期喝茶及咖啡習慣的民眾,更需注意水分的補充。而喝水以多次少量為飲用方式,例如成人一次不須超過300CC,除非有從事大量流汗工作或運動的人,單次所需攝取量才需增加,此時亦須視情況注意電解質的補充。同時林儀蒂表示,除非心臟、腎臟功能不佳,醫師才會特別提出水分限制的要求。身體許多新陳代謝過程都與水分息息相關,讓身體更健康,運作更順暢,就從水份攝取開始。

糖尿病友當心!24型人格恐致併發症

糖尿病友當心!24型人格恐致併發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北市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見圖,攝影/陳茂軒)本(5)日指出,台灣的醫療水準和環境比起全球先進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糖尿病病友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卻遠高於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地,其原因在於患者有24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及就醫態度,導致病情不易受到控制,併發症找上門的機率當然大幅增加!記者再將這24種臨床上常見的患者人格特質,分作「自我感覺良好」型、「身心因素」型和「生活習慣」型種,讓病友能檢視是否自己也有這樣的問題,進而能改進、配合治療。按照洪建德醫師提供的資料,「自我感覺良好」型的患者最為常見。自我感覺良好型的患者多半會出現「自覺無病、置之不理」、「自覺痊癒、擅自停藥」或「有病自己醫、不想靠醫師」三種情形,這些患者自認身體狀況良好,醫師善意提醒反而遭病人白眼,當發現嚴重併發症時,為時已晚。「身心因素」型的患者因為過度擔憂或緊張自身的病情,在醫師諮詢、衛教時不是心不在焉不專心,就是語無倫次毫無邏輯,一離開診間醫師的叮嚀全都忘光光,病情當然也無法控制。甚至還有病人懷疑醫師的診斷,所有資料都要拷貝、錄音,但自我的解讀卻又與醫師大相逕庭。此外,還有患者過度迷信偏方,或每當有新藥、新治療方法或別人介紹不同醫院的醫師都一定要嘗試,導致規律的療程一直被中斷,病情無法控制。此外,也有患者將自己的病情視為「不願意面對的真相」,產生鴕鳥心態,遲遲不接受治療。「生活習慣」型的患者因工作忙碌,沒有時間看病,服藥也不規律,加上應酬、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病情惡化。再者,有患者以為補充「營養食品」就可以強身、治病,一打開抽屜琳瑯滿目的補充食品十餘種,曾有患者因服用過量的營養品,使腎臟功能急速惡化。而洪建德醫師收治的患者中,約有十分之一的病患屬於公司外派的人員,可能出國三個月才能返台就診一次,不利於病情的追蹤或藥劑調整。洪建德醫師呼籲,雖然經濟環境不景氣,許多人把健康照顧的支出省掉了,但其實經濟越是不景氣,更要注意健康照顧!因為預防及早期治療疾病的支出相對是小錢,若是拖成大病,影響體力、業務績效與後續的醫藥費用、住院及長期復健,更是沉重的經濟負擔。※臨床上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4型人格(洪建德醫師提供):01.自我感覺型:自覺沒有症狀,就放著不管。02.偷工減料型:一個月分的藥可以吃半年。03.過河拆橋型:自覺好了就好,不用再監測與用藥。04.自己醫治型:不管有沒有醫師處方,藥物劑量自己決定。05.滾石生苔型:聽到哪邊有新醫院,有新藥,就換醫師,但是滾石永遠不生苔。06.緊張焦慮型:來到診間格外緊張,什麼都忘了;醫師說什麼,出了診間馬上忘記。07.中西合璧型:中西醫都看,反正健保都給付,兩種藥都吃。08.血汗工廠型:沒有時間看病,全神、全時間投入工作。09.絕不吃藥型:打死也不吃藥,迷信吃藥傷身體,就等併發症出現,還是怪罪藥物。10.健康食品型:打開抽屜,都是健康食品,一天十來種,一口吞下。11.鴕鳥心態型:視而不見,醫師有責任指出國王沒穿新衣是會感冒的。12.缺乏運動型:很少運動,更不用說辦公室坐整天了。13.飲食偏食型:又分大口吃肉型、狂吃麵包型、嗜飲料型、暴食水果型等。14.交際應酬型:每天不規則用餐的份量與三大營養素的分配。15.用類固醇型:使用類固醇或吃了偷加類固醇的藥物。16.老邁失智型:因為老邁缺乏人們照顧生活,或年輕就開始失智。17.心不在焉型:說了一整天,回到原點。無法溝通、衛教、說明。18.明察秋毫型:抱一些無理頭刊物找醫師無理頭接話,但是沒有邏輯來發現眼前已有併發症了。19.性急暴躁型:急性子,血壓飆高,瞳孔放大,呼吸急促。20.旁若無人型:每次一到診間就敲門進來要先看或拿藥,無視前有病人隱私的存在,沒有考量旁人。21.太空飛人型:外派國外,每三個月回台看病,還可以美食訪友,好不樂哉。22.事事懷疑型:任何醫師都甭騙我,所有資料都要拷貝,每句話都要記錄,但是解讀卻不與人同。23.滿嘴英文型:說話滿口英語,但是又無理頭。24.精神分裂型:已經吃藥了,所以就很鎮靜,沒吃藥就不能來看病了。註:為配合版面編排,故名稱有些許調整,但不影響原意

娛樂場所普及 青少年勿因好奇而吸毒

娛樂場所普及 青少年勿因好奇而吸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隨著網咖、夜店、KTV等娛樂場所的普及,且目前也剛好正逢暑假期間,莘莘學子紛紛卸下課業重擔,展開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致青少年接觸毒品的管道增加,如果又出現同儕的誘惑,或是好奇心、追求刺激下的驅使,青少年很容易掉入毒品的危害世界。根據臺南市政府針對高中職以下高風險學生進行尿液篩檢結果,清查陽性人數於99年為48人,100年提升至74人,可見施用毒品的人口年齡層,已有日益年輕化的趨勢,其中, K他命、搖頭丸以及新興毒品-喵喵等三、四級毒品是青少年族群中常見的濫用藥物,而藥物的濫用除使青少年容易出現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外,亦會導致中毒症狀、戒斷症狀、情緒障礙及認知功能障礙,進而影響學業、工作及人際關係等,從此深陷毒害泥淖中,終生與毒對抗。臺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特別呼籲家長,在暑假期間應多觀察、關懷青少年,並鼓勵及陪同青少年參與正當休閒活動,另青少年應避免出入不良場所,且面對友人毒品的誘惑時,應勇敢堅定的表示拒絕毒品,勿因好奇心或追求刺激而嘗試,以成功遠離毒品危害。臺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為協助家長及早發現青少年用毒問題,進而及時處理,指出若是青少年出現情緒易怒不穩定、鬼鬼祟祟、對長輩及親人迴避、作息不正常,或經常徹夜未歸、身體有異味、目光呆滯、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經常向家長親友要錢等,都可能是青少年施用毒品的徵兆,提醒家長多注意孩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