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包裝產品標示不符規定 當心受罰!

包裝產品標示不符規定 當心受罰!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年來國民營養知識提升,健康意識抬頭,為因應國內消費者需求,衛生署在96年5月公告要求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依規定應明確標示營養成分及含量以供參考,讓消費大眾可以安心選購各類產品。 自101年8月9日起行政院衛生署修正下列未有營養宣稱之類別:1.飲用水、礦泉水、生鮮水果、蔬菜、家畜、家禽和水產品、沖泡用且未含其他原料或食品添加物之茶葉、咖啡、草本植物等、非直接食用之調味香辛料(如:八角、花椒、滷包等)、鹽及鹽代替品,得以免營養標示。 衛生局也將不定期稽核,包裝產品標示如不符合規定,應依法下架回收改正標示,並處3萬至15萬罰鍰。相關規定可至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查詢。食品業者也應依法提供符合規定的包裝食品標示,供消費者選購時參考,民眾在選購食品時,最好選購完整包裝的產品,購買前更要先看清楚標示內容,以免買到不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醫訊/認識止痛藥 癌症用藥知多少

醫訊/認識止痛藥 癌症用藥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症症末期病患一般常見的身體症狀有,疼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軟弱、食慾不振、失眠、吞嚥困難、排尿困難、頭暈及意識不清等,許多人擔心若使用止痛藥會不會上癮,或是劑量需求量愈來愈多,其實止痛劑的使用在良好的規範下,是可以有效地減輕病患的痛苦。為協助癌症病友與家屬在治療過程中提升對於藥物的知識與了解,如化療藥、口服藥、標靶藥等,林口長庚特別邀請藥劑部鄭吉元藥師主講「認識癌症止痛藥」,歡迎病友與家屬踴躍參加。          講座時間:8/22(三)下午2:00~3:00講座地點:林口長庚醫院病理大樓6樓化療等候室講座洽詢:(03)3281200轉3563、5132,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張小姐

攝取過多的鈣 將導致腎臟和心臟問題

攝取過多的鈣 將導致腎臟和心臟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鈣一直被認為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骨質疏鬆症、經前期綜合症、孕婦孕期大多覺得需要好好補充鈣。甚至還有研究顯示,體內鈣含量低的人往往容易發胖,所以可多補充鈣。但根據最近發表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國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體內攝取過高的鈣卻會導致腎結石,心臟疾病,及冠狀動脈硬化。(照片/翻攝自Medical Daily)因此,建議民眾每日攝取的鈣約1000毫克,但如果是9至18歲的青少年兒童,和孕婦或是在哺乳期間的母親,及51歲以上的更年期婦女和7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日攝取則可攝取1300毫克。     因為身體一次只能處理600毫克的鈣,過多的鈣質會跑到血液中,經過腎臟過濾最終由尿液排出,但這個過程中鈣質便會積累在腎臟內,導致腎結石。過量的鈣質不僅會造成腎結石問題,現在更出現心臟問題。牛奶是美國人最愛的飲品之一,也是大部分人認為的補鈣最佳管道,但問題是過多的鈣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不好的。因為過多的鈣會刺激心臟導致冠狀動脈硬化。雖然不是對每個人的健康都產生影響,但對心臟不好的人來說,卻會因此加重病情。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也建議,平常如需要吃含鈣的保健食品,適度就好。不然也可從天然食物當中攝取,包括堅果類、甘藍菜、黑芝麻、小魚干等都將是不錯的健康選擇。

關懷自己 女性朋友應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

關懷自己 女性朋友應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分析,子宮頸癌是全球婦女第二常見的癌症,台灣也算是高發生率國家之一,雖然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的癌症,但也是最適合透過癌前病變篩檢,以預防發生侵襲癌導致死亡的癌症,透過篩檢政策研究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提醒30歲以上婦女每3年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查」,有助於了解自己是否為罹患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根據研究文獻顯示99%以上的子宮頸癌和人類乳突病毒有關,它是導致子宮頸癌的主因。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非常微小的DNA病毒,女性一生約有5至7成的機率感染到HPV,感染後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約9成會在1年內消失,但若感染HPV沒有消失的話,未來得到子宮頸癌的機會較高。國民健康局指出,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是預防子宮頸癌最好方式,子宮頸抹片檢查過程簡單,大多不會感到疼痛,採檢過程,係將擴陰器置入陰道,再以小木棒或小刷子在子宮頸上,輕輕刮取少量剝落的上皮細胞,塗抹於玻片上,經過染色後,透過顯微鏡檢查是否有可疑性的癌細胞存在。基隆市衛生局提供36歲以上、且6年以上未做過抹片者免費的「人類乳突病毒自我採檢棉棒套組」,檢查結果為陽性,需至醫療院所進一步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確定是否已經有子宮頸癌前病變,但檢查結果為陰性,仍應至少每3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

高血壓「藥」不得!當心致命疾病上身

高血壓「藥」不得!當心致命疾病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資料指出,全球每3個成年人當中,就有1個罹患高血壓;以台灣地區而言,20歲以上民眾,平均約每4個人就有一個人患有高血壓,以此估計目前全國約有430萬位高血壓患者。醫師指出,高血壓患者必須要按時服藥控制,但根據調查發現,高達7成2高血壓患者曾經忘記服藥、2成4患者曾經自行減藥、3成患者曾經自行停藥,實在是「藥」不得!此外,醫師也說,若血壓控制不當,很可能引發心肌梗塞、中風及心臟衰竭等致命性疾病上身。根據一份2011年針對超過9000名高血壓病患的大規模調查顯示,高達7成2高血壓患者曾經忘記服藥、2成4患者曾經自行減藥、3成患者曾經自行停藥。對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幸榮表示,未定期量血壓與按時服藥是高血壓無法良好控制達標之主要因素,根據調查,有4成5高血壓患者無量血壓習慣,渾然不知自己有高血壓。若血壓長期居高不下,會引起動脈硬化病變,也會導致身體多處標的器官損傷,包括心臟肥大、蛋白尿、腎衰竭等,據統計,7成的初次心肌梗塞、8成的初次中風與9成的心臟衰竭等,都與高血壓有關。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指出,高血壓病患自行忘藥、減藥、停藥是常見的「服藥順從性」問題,也是控壓的三大「藥」不得行為。根據研究,高血壓患者若未按時服藥,血壓無法良好控制達標,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15%、中風風險28%。林幸榮醫師則進一步說明,高血壓患者多伴隨有其他慢性疾病需長期同時服藥,服藥顆數與頻率增加,容易忘記或輕忽服藥,此外,擔心副作用也是患者未能按時服藥的疑慮之一。資深本土劇演員「鳥來嬤」吳敏今(15)日也現身記者會和大家分享,吳敏表示,10幾年來高血壓控制得並不好,因為拍戲工作一忙就忘記吃藥,也承認沒有正視服藥的重要性,常常拍戲時面對強光就會頭暈目眩,背台詞也常感到力不從心,更曾經在拍戲現場血壓瞬間飆高到200毫米汞柱,差點昏厥。為提醒高血壓患者按時服用藥物,藝人吳敏、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台灣高血壓學會共同提出「天天135,血壓金安穩」口號,並指出三項控制血壓的準則,盼能協助高血壓患者有效控制血壓。其中,「135」為目標血壓值,再細分「1」為「這次藥有跟上次『一』樣嗎?」(提醒養成確認用藥與按時服藥的習慣);「3」為「遵循飲食『3』少-少油、少鹽、少加工」;「5」為「每天都問自己:我(5)量血壓了嗎?」,希望能幫助高血壓患者養成好習慣,促進身體健康。圖:資深本土劇演員「鳥來嬤」吳敏今(15)日現身記者會,呼籲高血壓患者應定時測量血壓及規律用藥。(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三合一複方血壓藥 提升患者用藥順從性

三合一複方血壓藥 提升患者用藥順從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根據統計,全台灣約有430萬高血壓患者,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但血壓控制良好的比例卻不到三成!對此,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醫師指出,高血壓病患自行忘藥、減藥、停藥是常見的「服藥順從性」問題,若高血壓患者若未按時服藥,血壓無法良好控制達標,會增加15%罹患心肌梗塞風險、28%中風發生的風險。而政府日前通過健保給付之新一代「三合一」複方血壓藥物,可降低個別藥物的副作用,且一天只需服用一次,相信能提升患者的服藥順從性,進而達到控制血壓的目標。根據一份2011年針對超過9000名高血壓病患的大規模調查顯示,高達7成2高血壓患者曾經忘記服藥、2成4患者曾經自行減藥、3成患者曾經自行停藥。對此,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幸榮醫師表示,未定期量血壓與按時服藥是高血壓無法良好控制的主要因素,如血壓長期居高不下,會引起動脈硬化病變,也會導致身體多處標的器官損傷,包括心臟肥大、蛋白尿、腎衰竭等。醫師指出,傳統高血壓藥物的不良反應包含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造成的下肢水腫、利尿劑以及「β-型受體阻斷劑(β-blocker)」可能造成的糖尿病風險及性功能障礙、血管收縮素反轉酶抑制劑(ACEI)引起的乾咳等副作用。針對病患對於藥物副作用的疑慮,目前國內醫師處方多以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類降血壓藥物為主,改善了傳統藥物的不良反應,也提升服藥順從性及血壓控制達標率。根據美國一項研究顯示,使用ARB類藥物的病患,較CCB、利尿劑、ACEI類藥物有更佳的服藥順從性;而新一代以ARB為基礎的單錠複方藥物,結合多種不同作用機轉藥物治療,可讓同時需要多種藥物治療的病患血壓控制更穩定,服藥更方便。醫師表示,我國政府於今年也通過健保給付新一代合併ARB、CCB和利尿劑三種使用最為廣泛之降血壓藥物之「三合一複方藥物」,不但一天僅需服用一次,亦可減低其藥物個別使用時的副作用,且可提高服藥順從性,幫助病患控制高血壓。王宗道醫師表示,按時服藥除了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目前也已有研究顯示,遵照醫囑服用降血壓藥能幫助病患延長壽命,建議患者為了自身健康,切勿自行減藥或停藥。而藝人吳敏、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台灣高血壓學會共同提出「天天135,血壓金安穩」口號,並指出三項控制血壓的準則,盼能協助高血壓患者有效控制血壓。其中,「135」為目標血壓值,再細分「1」為「這次藥有跟上次『一』樣嗎?」(提醒養成確認用藥與按時服藥的習慣);「3」為「遵循飲食『3』少-少油、少鹽、少加工」;「5」為「每天都問自己:我(5)量血壓了嗎?」,希望能幫助高血壓患者養成好習慣,促進身體健康。圖:藝人吳敏、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及台灣高血壓學會共同提出「天天135,血壓金安穩」口號,並指出三項控制血壓的準則,盼能協助高血壓患者有效控制血壓。(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類固醇濫用加運動傷害 壯男股骨缺血壞死

類固醇濫用加運動傷害 壯男股骨缺血壞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現年46歲的于姓男子,三個月前出現走路疼痛,甚至左腿無力而臥病在床,就醫檢查竟然發現左腿髖關節已出現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周圍長滿骨刺,加上軟骨磨損造成疼痛無法走路,在接受手術之後無礙。據了解,于先生過去曾持續使用類固醇藥物治療過敏性鼻炎,加上當兵時受到運動傷害,兩個因素加在一起使他的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股骨頭崩蹋,最後只能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于先生的主治醫師, 振興醫院骨科部主任敖曼冠指出,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常見於國內三十至五十歲的男性族群,臨床上常見原因包括長期酗酒、類固醇濫用、潛水夫病、血液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風、股骨頭創傷後遺症等。于先生過去因過敏性鼻炎服用類固醇藥物,當兵也受過運動傷害,造成股骨頭血液微循環障礙、血液供應不足,導致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以及股骨頭崩蹋。事實上于先生早在22年前就接受過敖曼冠醫師的治療,于先生當兵時,進行500公尺障礙訓練,爬過高牆跳下沙坑時,突然覺得左腳一陣不適,之後走路開始出現疼痛、扭曲,接受半年針灸也沒效。經敖曼冠醫師評估後,診斷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當時採用股骨頭切骨轉位手術治療讓于先生可以正常走路。不過今年五月間,于先生又開始出現走路疼痛,甚至左腿無力而臥病在床,檢查發現左腿髖關節已出現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周圍長滿骨刺,加上軟骨磨損造成疼痛無法走路,最後採用巨頭陶瓷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讓于先生可以再次正常走路,恢復正常生活。敖曼冠醫師解釋,巨頭陶瓷人工髖關節手術所使用的巨股骨頭,是最接近人體原本的股骨頭大小的器材,術後活動範圍大,角度可達123度至145度以上,且不易脫臼,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而巨頭型陶瓷人工髖關節採用陶瓷股骨頭加上陶瓷內襯做為磨擦介面,取代傳統塑膠以及金屬介面,有極佳的生物相容性,可避免體內金屬離子濃度升高的後遺症。相較於傳統人工髖關節材料而言,巨頭陶瓷人工髖關節可明顯降低磨損率,大幅降低破裂及再置換機率,延長人工髖關節的使用壽命。圖: 振興醫院骨科部主任敖曼冠醫師解說于先生病情,患者因曾經服用類固醇藥物,又受到運動傷害,導致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股骨頭崩蹋,最後只能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賈伯斯胰臟神經內分泌瘤 健保首付

賈伯斯胰臟神經內分泌瘤 健保首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去年蘋果電腦賈伯斯(Steve Jobs)病逝造成社會一陣譁然,引起大眾對胰臟惡性腫瘤的關切。據衛生署統計,胰臟惡性腫瘤在台灣為癌症死因第8位,死亡率高達95%,有「沉默的殺手」之稱。其中,胰臟腺癌占大部分,帶走賈伯斯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之病患數雖相對較少,但近10年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發生率大幅增加,民眾實在不可忽視。臺大醫院胰臟外科楊卿堯醫師說明,胰臟有二大主要的功能:第一個是外分泌腺功能,由胰臟外分泌腺細胞分泌出胰液酵素,此酵素能幫助消化食物,如澱粉、蛋白質及脂肪等。當輸送胰臟酵素外分泌液的胰臟外分泌導管壁細胞產生病變、癌化,就是大家口中的「胰臟癌」或「胰臟腺癌」。楊卿堯醫師表示,胰臟第二功能是內分泌的功能,有控制血糖穩定及其他重要功能。若內分泌細胞產生癌化,會形成胰臟的「神經內分泌瘤」,這也是賈伯斯得的癌症。楊醫師提醒,所有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都是惡性的,目前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式,近五年高階微創腹腔鏡開始運用在胰臟外科的手術治療,手術傷口小、復原快,但因胰臟手術本身困難度高,加上微創手術是新的治療方式,建議病患若想接受微創手術,可尋求受過高階微創手術訓練且胰臟外科手術經驗豐富的醫師。楊醫師指出,因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的分化分期狀況,有低至高不同的復發風險,所以手術後,一定要長期追蹤,而且針對進展型或轉移復發型之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可搭配其他多重整合型的治療方式,如標靶藥物治療、生物內分泌荷爾蒙治療、射頻燒灼(RFA)、栓塞治療(TAE)或化學治療等。大家最關注的標靶治療,目前美國FDA核准使用的藥物有兩種,其中紓癌特(SUTENT)是第一個通過台灣健保給付,已於今年5月1日開始有條件的給付。且根據2011年美國臨床癌症醫學會資料顯示,晚期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使用紓癌特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可達30.5個月,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12.6個月,相較未使用紓癌特的患者,壽命可延長近兩倍,顯示紓癌特除可大幅減輕癌友的家庭經濟負擔,也提昇癌友的生活品質。楊醫師勉勵癌友,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就如同胃腸道基質瘤,因為分子醫學及手術技術和藥物的進步,已不是不治之症,漸漸變成類似慢性病,只要建立信心,配合醫師的治療追蹤策略及建議,勇敢面對癌症,接受治療,都能有一定的展望與光明。

選擇配方奶 認清媽媽抱寶寶標章

選擇配方奶 認清媽媽抱寶寶標章

文/阮綜合醫院   產後護理之家副護理長  劉秀玲餵寶寶喝母乳是媽媽的天性,但是有些媽媽在產後,可能因自身疾病或因疾病須服藥無法哺餵母乳,或者因為體質、負面情緒及壓力的關係,導致母乳不足;或可能因寶寶本身因素,如半乳糖血症、苯酮尿症的嬰兒,或其他原因的情況下,無法餵食母乳。因以上種種的因素,讓許多媽媽無法餵寶寶喝母乳,便需以配方奶粉替代;雖然配方奶可以讓寶寶吃飽,又不影響寶寶的健康,但如果配方奶使用不當,就有可能影響寶寶健康,甚至導致疾病。曾有新聞指出,配方奶粉中檢驗出有阪崎氏腸桿菌及毒奶事件(三聚氫胺),讓許多家長相當擔心,所以,在選擇配方奶時應有行政院衛生署檢驗合格標章─『媽媽抱寶寶』的圖案標章,另外營養標示應詳盡,合乎世界衛生組織依母乳的營養標準所配製的。還有應該選擇大廠牌,越大廠牌越注重研發與品管,售後服務也較負責,唯有這樣才能確保寶寶的健康安全。◎泡牛奶步驟知多少?準備及調奶之前應徹底清潔洗手(尤其是更換尿布後應徹底洗手,以免有害細菌黏在手上,經泡奶時帶入寶寶口中) 注意配方奶是否在有效期限內。 先清潔奶粉罐及奶粉蓋後,再打開奶粉蓋。 使用已消毒過的奶瓶調製配方奶。 將水煮沸後,略微冷卻至70℃的熱水沖泡配方奶。(依美國食品衛生處檢驗嬰兒配方奶中,發現有14%的Enterobacter Sakazakii阪崎腸桿菌,此種細菌在多個國家引起新生兒敗血症腦膜炎的病例和新生兒一些致命疾病可能有關聯。WHO也指出配方奶並非無菌產品,建議泡製配方奶粉時應該使用70℃的熱水沖泡,以殺死可能含有引起嚴重疾病的病原體。) 調奶時需依照調製所規定水量調配,先加水,再加入奶粉,依正確調奶比例,若太多或太少水,都有可能造成寶寶腹瀉或便秘,故須謹慎。 均勻左右搖晃奶瓶至底部無奶塊為止,勿上下用力搖晃奶瓶,以免產生過多氣泡。 以熱水調奶後,將奶瓶在水龍頭下沖涼或放置在冷水的杯子裡降溫,待冷卻到適合的溫度,先將滴入手腕內測試溫度,在不冷不熱、溫溫狀況下,再給寶寶喝。 若調配好的配方奶沒有使用,迅速冷卻後,在 5℃以下的冰箱冷藏最多可存放24小時,待要食用時,再取出隔水回溫(回溫時間勿超過15分鐘),千萬勿使用微波爐加熱,因為不均勻加熱可以產生〝熱點〞,燙傷嬰兒口腔(WHO,2007)。 調配好的配方奶應該在2小時內喝完,加溫過的配方奶或部份食用過的配方奶,一定不能放回冰箱,且不應留到下一餐使用。 寶寶喝完配方奶應注意其反應 , 例如大小便的狀況,有無溢奶或吐奶情形。若調奶方式正確無誤,寶寶出現腹瀉、便秘或偶發的吐奶,勿任意更換奶粉,應請教專業的醫師診視後再決定。◎清洗奶瓶小訣竅將奶瓶用清水刷洗乾淨,奶嘴及奶嘴固定圈分開清洗後置於消毒鍋中。 奶瓶放入不銹鋼鍋內後加水蓋過奶瓶(玻璃奶瓶須在冷水時置入煮沸,以免破裂)。 待水煮沸後,轉小火繼續煮沸10分鐘,再放入塑膠奶瓶、奶嘴及奶嘴固定圈、奶瓶蓋,再煮3~5分鐘即可(勿煮沸過久,以免變形)。備註:以奶瓶夾將奶瓶、奶嘴及奶嘴固定圈、奶瓶蓋取出放至於有蓋容器內倒扣晾乾。

注意!女大生日夜顛倒恐成「百香果妹」

注意!女大生日夜顛倒恐成「百香果妹」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時下年輕女性力求苗條身材,不過根據國內一家健康管理機構的調查發現,「體重超重」已成為亞洲地區十大健康警訊的榜首,在台灣、香港、北京、上海及馬來西亞五個地區,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是胖哥或胖妹!此外,醫師及營養師也提醒,有些女性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雖然正常,外表也看起來瘦瘦的,不過再細部的測量體脂肪,竟然都高得不像話,儼然成為外表乾瘦卻內在多汁(脂)的「百香果女孩」,其中又以19至34歲這個族群最為嚴重。健康管理中心院長張盈寬解釋,一般人只要是BMI值正常或偏低,但體脂肪率偏高的話,就屬於「隱藏性肥胖」。根據統計,女性隱藏性肥胖比例高出男性甚多,以台灣地區來說,年齡層45至54的女性就幾乎是男性的6.5倍之多。以台灣而言,隱藏性肥胖的族群佔28.2%,相當於每三人就有一人屬於「外乾內多汁(脂)」的「百香果族」,需留心日後演變成「真」肥胖的可能,以及多種慢性病的風險。若就年齡層來看,19至34歲是最需要注意防範的年齡層,此年齡層的隱藏性肥胖比例的女性均明顯高過其他年齡層許多,可能是由飲食、生活習慣所導致,值得注意。營養師詹恩慈進一步說明,根據國民健康局的建議數據,個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值)維持在19.8至24.2為正常範圍,但如果BMI值正常,體脂肪率過高的話,就屬於「隱藏性肥胖」。若民眾屬於隱藏性肥胖可能會出現雙下巴、蝴蝶袖及小腹微凸等情形,發生率約為30%,若不加以矯正體脂肪率,年過四十以後恐怕就會演變為「真」肥胖,且會伴隨代謝失衡。詹恩慈營養師指出,不運動、生活不規律、飲食習慣不佳甚至是反覆減重,都有可能是隱藏性肥胖的高危險群。調查發現,現代人吃得多、動得少,尤其是外表看不出肥胖、內臟脂肪偏高的隱藏性肥胖,就常是因為運動量明顯不足所造成,且平均每十人之中,就有七人缺乏運動。此外,營養師指出,現在有很多年輕女生,正餐不吃,卻在下午要來一點零食、下午茶,吃進的脂肪、澱粉、醣類遠超過正餐所攝取的量,長期營養失調、缺乏重要營養素,反而是肥胖的主要原因。詹恩慈說,隱藏性肥胖其實最大的族群是大學女學生,舉凡日夜顛倒、作息不正常或吃進不好的油脂、食物,會使身體出現「慢性發炎」的情形,又或者是有「腸漏症」的情形,大分子蛋白質跑到身體裡面,也會形成慢性發炎。營養師表示,有這些症狀的女孩,除了會造成隱性肥胖外,膚質狀況也會不好,甚至會有脾氣差、容易暴怒的情形。此外,營養師指出,肥胖是造成慢性疾病最大的元凶。根據統計,肥胖症與許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尿酸、高血脂肪等的罹患率有關,而隱藏性肥胖的人,因外觀看起來不胖,反而常被忽略了,在此族群中,慢性疾病的發生率也比正常族群明顯高出許多。因此,詹恩慈建議,百香果妹平常可做一些「燃脂運動」,或藉由提高蛋白質攝取量、適量的好油、低GI(升糖指數)、高鈣、高植化素(抗氧化劑等)的飲食,都對脂肪的減少都能有幫助。而張盈寬醫師也強調,要有效控制體重必須確實做到「減脂」,一般人以飲食治療來減重,可能只會消耗體內的肌肉組織,而非脂肪組織,而運動訓練所減少的體重卻以脂肪為主。少吃只可能讓體重短暫下降,一不留心即可能復胖;唯有配合強而有力的有氧運動、加速新陳代謝,才能燃燒到脂肪,達到長期控制體重的目的。圖:醫師及營養師建議,隱性肥胖的民眾平常可做一些「燃脂運動」,藉以減少體脂肪率。(照片/記者陳茂軒攝)影音新聞請參閱 http://youtu.be/4h3jrtGrW1I。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