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中藥治病強身?六成民眾不知有副作用

中藥治病強身?六成民眾不知有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服用中藥能「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嗎?日前衛生署一份針對國人使用中藥習慣調查的報告揭露,僅有三成六的民眾知道中藥有副作用,且有超過四成七的民眾認為中藥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顯示國人仍缺乏使用中藥的正確觀念。為宣導正確中藥使用觀念,衛生署於29日舉辦記者會,除公布電訪民調結果外,也於活動前在台南市知名的景點做面訪調查,以影片記錄民眾對中藥用藥安全的了解狀況。衛生署指出,根據民調結果,台灣有超過八成六的民眾使用過中藥,其中有三成五的民眾是聽從長輩或親友的建議而使用中藥。但卻有四成七的民眾認為中藥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更有超過一成七的民眾,在最近6個月內同時使用中藥與西藥。對此,衛生署表示,吃中藥可以無病強身是錯誤觀念,多吃反而有害健康;中藥和西藥混吃則會有禁忌配對、加乘或降低藥效等疑慮,因此使用中藥仍需經過專業中醫師開立處方。衛生署呼籲,民眾服用中藥前應遵守「中醫藥就醫用藥安全五大核心能力」─ 停、看、聽、選、用。其中,「停」表示停止不當看病、購藥及用藥行為;「看」代表看病要找合格中醫師診治,並應向醫師說清楚主訴;「聽」代表要聽專業中醫師與藥師說明如何用藥;「選」代表選購安全、有效中藥;「用」代表使用中藥時應遵醫囑講方法。衛生署期望能藉由五大核心能力的宣導,推廣民眾正確中醫藥就醫用藥觀念,確保用藥安全。

雞精進補腥味受不了?中醫:跟雞隻選擇有關

雞精進補腥味受不了?中醫:跟雞隻選擇有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生活講求速成便利,喝市售雞精成為一種養氣補身的好方法,然而害怕腥味不敢食用的人不在少數,也有人認為「良藥苦口」,越腥應該越有效。事實上,「腥味」的產生是跟雞隻的熟成度及飼料有關,只要選用老母雞做雞精,雞精其實也可以跟「雞湯」一樣的美味。全昌堂傳統中醫醫院院長徐慧茵中醫師說明,以食療的概念來說,雞精的腥味來源多和雞隻的養成及飼料種類有關,若使用肉雞當材料,其因應大量養殖訴求故雞齡較短,約2-3個月即宰殺,且飼料多含非純素添加物,腥味由此而生。建議民眾挑選自然放牧、以植物性飼料餵養且1-2年雞齡較長的老母雞,滴出來的雞精就會潤滑好入口,而蛋白質和胺基酸等營養成分也比較不會流失。徐醫師表示,老祖宗的古老製法中,雞精是採用「滴」的,所以又叫滴雞湯或滴雞精,與一般民眾印象中的市售雞精不大相同。傳統常選用老母雞宰殺後放血,不加任何一滴水,直接滴出精華,冷藏後去油,不會吃到過多脂肪而造成負擔。一隻2斤半左右的老母雞,僅能滴出300C.C.左右的滴雞精,彌足珍貴,對於孕婦、產後母體、老人、虛弱腸胃不適者都相當有幫助。老母雞的滴雞精能安胎補血,若是產後媽媽乳汁不足,也能幫助增加乳汁,亦可改善產後疲勞問題。如果您是不喜愛吃雞肉或怕胖的產後婦女,滴雞精就是很好的選擇。但由於現在一般市面上不容易購買到老母雞,自製滴雞精耗時又費力,民眾可考慮使用現成的老母雞滴雞精產品代替,省時又方便。醫師也建議民眾平常食用滴雞精可添加其他食材,能調整多元的味覺變化,營養也能全面兼顧。例如添加:白果可改善女性白帶分泌過多;松子對氣悶、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都很有幫助;大蒜入味冬天又能補腎;蓮子搭配滴雞精夏日消暑清心火。不僅幫助體能修復,又能提味變化,不失為現代補給的好方法。

傷透的心 別寫在臉上

傷透的心 別寫在臉上

文/尹海崴最近,幾位被愛傷透心的政壇及娛樂界名女人,儘管表面上異常堅強,但還是被拍到情傷的憔悴身影,只能說當愛情離去時,毫不留情,便狠狠的在心上、臉上留下了痕跡。身為輕熟女、熟女,不管是情深、緣淺,都要好好保重,不要讓體重一下子掉得太多,讓容貌也褪了顏色。35歲的Jolly,原本比同齡女生看起來年輕,但在去年暴瘦八公斤後,發現自己的臉頰變得好削瘦,凹頰、淚溝、法令紋、下巴鬆弛,這些歲月的痕跡,也無從遮掩,讓她幾乎失去自信,好想回到瘦身前的美魔女外貌,不要再一付看起來黯然神傷、魂不守舍的憔悴模樣,而能好桃花朵朵開。Jolly 的醫師何玲嬅說,「輕熟女會皮膚鬆弛到有明顯淚溝、蘋果肌、臉頰都很削瘦,有空洞感,通常與體重急遽減少有關,輕柔施打含麻藥的玻尿酸,入針時先推一點玻尿酸,慢慢施打,可達到幾乎不痛的感覺,對治療的疼痛控制很有幫助。」。而且不會有額外施打麻醉藥的疼痛感,也更不會影響到臉部美感的評估,在不痛的狀態下,讓外表甜美、皮膚緊實,回復原有的俏麗感,在施打的過程中,質感的效果是自然的,定期治療的患者會刺激膠原蛋白的增生,皮膚也會看起來比較年輕,是幾乎無痛無痕的微整形治療。肉毒桿菌素,則可以施打在眼周,減少動態的細紋,避免皮膚因表情一再產生皺褶,搭配其它微整形治療,可提升整體美容結果的滿意度。圖文:整形達人雜誌提供

醫訊/乾癬包醫?醫師籲:恐危害健康

醫訊/乾癬包醫?醫師籲:恐危害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江先生從國中時代,開始發現手臂、腿、胸口有發紅、脫屑的狀況,病灶越來越大塊明顯,就醫後經醫師診斷為乾癬。江先生回想起學生生活,幾乎每日都在面對同學的嘲笑、排擠,根本不想唸書、畢業後他選擇去親戚的工廠打工,放棄升學。他感嘆的說,如果沒有這個病,現在的成就絕對不只如此。台灣約有六萬名乾癬患者,皮膚有大小不一的紅疹,覆蓋著白色皮屑,也有些患者會有紅疹增厚、或有膿胞的狀況。高雄榮民總醫院吳介山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系統導致皮膚發炎的疾病,與黴菌感染並沒有關係,無論是肌膚接觸或者是旁人碰到患者掉下來的皮屑,都沒有被傳染的問題。病灶帶給患者癢、痛、以及外觀的不舒適,生活品質大受影響,且容易受一般大眾排擠。高雄長庚醫院何宜承醫師進一步說明,有關於乾癬的致病原因目前醫學尚未研究清楚,因此沒有可以根治疾病的方法。診間就有聽過病友因為聽信包醫的祖傳秘方,不惜把家產變賣,花了上百萬但毫無成效,還有可能危害健康。其實目前針對不同程度的乾癬,治療包括外用膏、口服用藥、照光、以及生物製劑,對於控制病情已有不錯的成效。許多患者因為對於疾病以及治療不夠了解、且對於疾病多年來已心煩氣燥,就不惜對包醫、包根治的方法投資大筆金錢。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常常不定期的衛教講座,希望能帶給病友最新的醫學治療訊息以及營養照護訊息。台灣乾癬協會將於九月一日(六)下午兩點半,於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舉行與乾癬健康共處的衛教講座,邀請皮膚科醫師針對乾癬的疾病、治療、健康照護的議題分享。由於目前一般乾癬病友在就醫時不一定能與營養師會診,因此還特別邀請營養師針對飲食、營養問題做「最佳飲食指南」的解析。包括常見的飲食迷思、如何透過吃來舒緩症狀、以及如何透過飲食攝取來增加藥物治療時所流失的營養素。活動時間:101.09.01(六)下午2:30 (14:00開放入場)活動地點: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20號)報名可上協會網站http://www.psoat.org.tw/ 點選活動報名,或撥打協會專線(02)2952-0820。

嬰兒高燒全身起疹似花豹 這是玫瑰疹啦

嬰兒高燒全身起疹似花豹 這是玫瑰疹啦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一位10個月大的嬰兒連續三天高燒後,父母在翌日發現身上遍佈疹子,經小兒科醫師蔡孟哲診斷後表示,這是玫瑰疹,幾乎所有嬰兒都曾罹患,只要小心照護,父母不用太過擔心。成大醫院小兒部蔡孟哲醫師說,玫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主要為皰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最常見。這是一種相對良性的疾病,少數有嚴重併發症或後遺症。其主要症狀會出現發燒,溫度可高至攝氏39至40度,通常持續3至5天,平均3天。當高燒的時候,病童可能因發燒不舒服而顯得煩躁不安,也可能有輕微的咳嗽、流鼻涕之類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玫瑰疹多半發生在六個月到一歲半大的小寶寶,男孩女孩都會發生,並無特別差異。玫瑰疹整年都可發生,但傳染力並不是很強,因而很少發生大流行。蔡孟哲進一步指出,這種病最大的特性就是當發燒漸退時,會出現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這些玫瑰色的疹子通常不會癢,也不會有水泡出現,疹子隨著數目增多,在一到三天的時間內,會慢慢融合和消退,不會像得麻疹一樣有任何色素沉著或脫屑現象。蔡孟哲醫師提醒,玫瑰疹是病毒感染,屬於良性的病程,在治療上適度的給予退燒藥,可以讓孩子減緩發燒的不適。基本上,正常嬰兒得到玫瑰疹,不會有任何併發症。但對扺抗力較差,受到免疫抑制的幼嬰,則可能有較重的併發症。此外,若小寶寶有合併熱性痙攣體質,可能會因高燒而引起抽筋。要叮嚀家長的是,多注意孩子的精神活動力,有高燒時,兩到三天讓醫師追蹤檢查一次。(照片來源:成大醫院小兒部提供)

鼓勵精神病友 家屬相互來關懷

鼓勵精神病友 家屬相互來關懷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精神病友因長期遭受污名化,導致民眾對他們總是存著恐懼、排斥的態度,因此在社會復歸的路途中也困難重重。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展社區精神醫療,也修訂精神衛生法新增強制社區治療制度,期望藉著漸進式且多元化的職能訓練方案,包括:洗車美容、餐飲烘培、產業加工、清潔打掃、電腦文書等,協助康復病友們逐漸進入庇護性就業、支持性就業,最終得以正常社區化就業,使他們成為社會貢獻者而不再是社會依賴者。在過程中他們非常需要社區民眾的接納與支持,並提供居住場所及就業資源,以重新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 因此,澎湖線西嶼衛生所訂於101年8月28日上午九時辦理「精神病友及家屬座談會」,希望藉由病友及家屬座談會,以病友、家屬結盟,為照顧者及病友提供專業資訊教育,幫助病友照顧者情緒調適及給予心理支持,並透過家屬團體成員間相互關懷的方式,為家庭照顧者提供有關精神疾病等衛生教育課程,共同探討精神病人之照顧模式,以加強照顧者能力,讓家屬擺脫單打獨鬥的困境。並提昇病人正面形象,鼓勵精神病友積極接受復健治療或照護輔導,讓病友回歸社區和常人一樣過生活將不再是夢想。此次並邀請社會局人員,宣導精神病友社會福利相關政策,歡迎民眾前往參與。

醫訊/健康運動保骨本 打敗骨質疏鬆

醫訊/健康運動保骨本 打敗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骨質疏鬆的重要性在於它會增加骨折的風險,骨折的機率與跌倒的機率和骨質密度都有關係。防止骨密度下降與防止跌倒都同樣重要。高風險病人包括停經後婦女,尤其是停經較早的婦女,預防上,注意鈣質攝取,充分日曬,多運動是保存骨本的不二法門。什麼是物理治療?讓亞東醫院的丁俊文物理治療師透過演講帶領大家一探究竟,並提醒大家運動的注意事項。演講中物理治療師將帶領大家做做簡單運動,陪您一起打敗骨質疏鬆,絕不讓退化成為我們的好朋友!時    間:2012年9月4日 (二)上午 10:00-11:00地    點:亞東紀念醫院一樓思源廳          (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    詢:7728-2520 丁老師

研究:吃純黑巧克力可降低血壓

研究:吃純黑巧克力可降低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巧克力對許多人來說,有著特殊且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吃了巧克力彷彿心情瞬間都好了起來,根據早期的研究指出,黑巧克力富含類黄酮,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但根據最近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種類似黑巧克力的可可化合物也可以降低血壓。(圖片翻攝自/Medical Daily)根據澳大利亞中西醫研究所,研究员人員指出,可可中的化合物黃烷醇有助於降低血壓。因為黃烷醇可在體內形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可促使血管壁放鬆及擴張,因而降低了血壓。參與研究的856人每天需食用含有30至1,080毫克含有黃烷醇的巧克力。並以20個不同的方式試驗,研究持續了8週,研究结果顯示,巧克力或可可粉使血壓降低了2-3毫米汞柱。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還没有證據顯示這可使血壓持續下降,但在短期內血壓確實下降了,因此可可粉可以配合其他治療方式,這將有助於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表示,建議還是選擇濃度高於60%以上的天然純黑巧克力,而不是已添加了糖及大量高脂肪牛奶的巧克力,到時反而本末倒置增加肥胖及心血管疾病。

天秤將過境 災後清理注意個人防護

天秤將過境 災後清理注意個人防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中央氣象局表示,天秤颱風因受到地形破壞,暴風圈縮小,強度也減弱為輕度颱風,不過目前在屏東、高雄附近山區仍然有明顯的雨勢,民眾仍需小心防範。針對天秤颱風對台灣的影響,疾病管制局呼籲淹水地區的民眾務必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積水退後清理家園時應作好個人防護,並依「清除、清潔、消毒」防疫三步驟,做好環境衛生,避免感染傳染病。疾管局指出,災後民眾清理家園易接觸到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可能因此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及其他皮膚病。提醒民眾,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也應留意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工作結束後,應以肥皂及清水洗手,並仔細檢視有無傷口。此外,老年人、身體衰弱、免疫功能不佳、慢性病患及皮膚有外傷者,應避免皮膚接觸污水或淤泥,否則引發細菌感染,嚴重時可能需截肢。如被生鏽器物割傷或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或其他身體不適的症狀,請儘快就醫。疾管局表示,豪雨過後可能導致飲用水受到汙染,若住宅的蓄水池淹水,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疾管局建議,飲用水要徹底煮沸或飲用包裝水,泡水之廚具及餐具要消毒後才能使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也不要食用。此外,民眾可自行購買市售含氯漂白水並稀釋100倍,擦拭居家環境,而餐具部分應煮沸消毒,不能煮沸者,用清水10公升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消毒。疾管局表示,目前是登革熱流行季,颱風豪雨過後會產生大量積水容器,易形成病媒蚊孳生源,呼籲民眾及社區主動清除居家環境內外積水容器。屋頂陽台、大樓地下室應經常巡視,排除積水;住家四周環境的廢棄容器,例如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也都要加以清理,不要讓病媒蚊孳生。民眾若有災後防疫相關疑問,亦可聯絡各縣市衛生局,或撥打國內免費民眾疫情通報與關懷專線1922洽詢。疾管局表示,天秤颱風前次於屏東縣造成嚴重淹水,疾管局立即派遣防疫消毒車及調度消毒藥水,與屏東縣政府共同協助受災民眾家戶環境消毒,同時針對雨後病媒蚊孳生源列管地區進行清查與防治,持續監視災後傳染病作業。(圖片/取材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開學了!腸病毒威力不減 再添三病例

開學了!腸病毒威力不減 再添三病例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本週起各級學校陸續開學,根據疾病管制局監視資料顯示,腸病毒流行期尚未結束,且腸病毒71型依然活躍。上週國內新增4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分別為3例為居住於北部的1個月、6歲大女童及3歲10個月大男童,1例為居住於南部的11個月大女童,4人皆已康復出院。本年截至8月26日止,累計共139例重症個案,其中136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並造成2名幼童死亡。疾管局表示,各級學校將於本週陸續開學,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助長腸病毒傳播,除了增加學童感染的機會外,也會將病毒傳播至家庭及社區,感染年紀較小的幼童,增加重症發生的機會。疾管局呼籲教托育機構,開學後務必加強教導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並注意呼吸道及咳嗽禮節,如有身體不適的狀況,應通知家長儘速攜帶就醫,並讓學童請假在家休息,落實生病不上學的防疫觀念,避免將病毒傳播給其他同學,並避免間接危害家中其他幼童。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容易在家庭及教托育機構內傳播,該局再次提醒家中有5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及教托育機構,務必隨時注意個人及幼童衛生習慣,時時正確洗手,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例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疾管局提醒,民眾如有腸病毒相關疑問,可至疾管局全球資訊網詢或撥打國內免付費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洽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