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老年多重病症 可藉周全老年評估治療

老年多重病症 可藉周全老年評估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生命年老走到路的盡頭時,病痛開始纏身,許多上了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因長期經過藥物的治療,還是無效的情況下,都會想放棄治療,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而奇美醫院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陳炳仁表示,此年齡層之老年人,可經過老年醫學的整合照顧,提升生活品質恢復健康,直到帶著笑容進入末端的安寧時期。 日前,一位八十八歲的師姓老榮民,被女兒推著輪椅,送進奇美醫院接受診療。老伯伯對於醫院所進行的治療已失去信心,而多重的病症也讓他非常痛苦,甚至出現想輕生的念頭;經過診斷之後,發現罹患攝護腺癌、巴金森氏症合併輕度失智、高血壓及消化性潰瘍等疾病。陳炳仁說明,進一步的利用「周全性老年評估」之後,更發現具有癌症及巴金森氏症相關的疼痛、憂鬱、失眠、便秘與尿失禁,智能退化引起行為精神症狀等,因此醫師評估則需要「複雜的照護需求」。而在全面性的照護之後,經過老年專科醫師、居家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藥師、營養師、復健治療師等跨專業的老年醫學團隊討論及醫療介入、照護指導之下,個案的疼痛、憂鬱和生活功能大為改善,不再有輕生的意圖與行為,病人及家屬跟醫療團隊也因此成就了良好的互動關係。陳炳仁解釋,老年醫學涵蓋的範圍包括各種老人身體保健與預防醫學,常見急慢性疾病的診斷、治療,慢性疾病長期照護的諮詢與轉介,因此老年醫學特別適合80 歲以上老人、65 歲以上罹患多重慢性疾病及使用多重藥物的老人家或出現各種老年症候群的老人個案就診。(資料來源:奇美醫學中心電子報第52期)

醫訊/秀傳認識BC肝炎與肝癌講座

醫訊/秀傳認識BC肝炎與肝癌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民眾對肝炎與肝癌聞之色變,但是對各種肝炎的種類差別卻不是很清楚,對肝癌的防治方法更是陌生。 有鑑於此,秀傳醫院特舉辦「愛肝病友保健講座-B、C肝炎與肝癌」,邀請腸胃肝膽科主任顏聖烈醫師主講「肝癌」,同科陳忠宏醫師主講「B、C肝炎知多少」,最後讓病友分享與有獎徵答活動。名額有限,請先預約報名,以免向隅,歡迎社會大眾踴躍報名。名稱:愛肝病友保健講座-BC肝炎與肝癌時間:101年10月13日(六)下午09:30~11:30地點:彰濱秀傳醫院人文藝術館洽詢: 04-781 3888轉70109 謝個管師 林個管師

醫訊/心素食儀維護健康守護地球講座

醫訊/心素食儀維護健康守護地球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許多最新醫學研究報告顯示,定時定量均衡的吃素對人體的健康及營養,有很顯著的精進與利益,尤其是攝取有機蔬果,少吃加工素料是最營養健康的飲食方式。此外對維護地球環境生態也有非常卓越的貢獻,相較於吃葷(肉)食,吃素可說是百利而無一害。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為此,邀請胡芳晴營養師,主講「心素食儀」講座,介紹吃素的營養與健康,推廣素食的美味與新鮮,歡迎對吃素有興趣、想要增進健康與營養的民眾共襄盛舉。名稱:心素食儀時間:2012年10月9日(二)上午09:30~10:30地點:慈濟醫院台北院區門診候診區(新北市新店區建國路289號)洽詢:02-66289779

抽血檢查別驚慌 腫瘤指數高未必罹癌

抽血檢查別驚慌 腫瘤指數高未必罹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很多人看到體檢報告腫瘤指數偏高,都會惶惶終日,心想「我得癌了嗎?」不少人依賴體檢報告,監測了解身體是否健康,容易陷入腫瘤指數的迷思,以致於太快下結論,因為腫瘤指數不能單獨當作癌症診斷的標準,更不能當成早期診斷的依據。阮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冠誠表示,抽血檢查就好比用孔洞很大的「篩子」或「漁網」去篩東西或網魚,很方便但不精準,總需要專業醫師配合其他影像醫學檢查,才有可能早期偵測腫瘤或復發。  腫瘤指數(一說是癌症指數),其實是身體內正常細胞,在某些疾病發生時,如癌症或是嚴重發炎反應,這些細胞會分泌較多的「不正常」蛋白質或是醣體進入血清裡面,用儀器去測定這些物質的量,稱之為腫瘤指數。腫瘤指數只能視為參考數據而非判讀數據,單單抽血檢查腫瘤指數多半是不夠的,不過,腫瘤指數用來作為癌症治療追蹤指標,卻是相當好的工具。若指數下降,代表治療有效,反之則是病情沒有獲得控制,必須考慮更換藥物,但這必須和X光、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或是超音波配合,不應濫用。  要提醒的是,不同病患指數高或是低,並非代表嚴重度,指數的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治療後是否下降。大約在治療期間兩到三個月,追蹤檢查一次,並非每次門診或每週檢查。包括抽菸、消化性潰瘍、肝硬化或一些器官組織發炎等情況,都有可能造成血液檢驗時腫瘤指數升高,但指數偏高不一定代表受檢者罹癌。相反的,有些人腫瘤指數敏感性不高,因此檢查結果在正常數值範圍內,卻可能是癌症患者。目前在坊間,有許多標榜「癌症指數篩檢」,但是真正在實證醫學上有意義的「癌症篩檢」項目,相當有限。例如,四十歲以上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以預防子宮頸癌;五十五歲以上婦女或高危險群(有家族史)婦女,每年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檳榔族每年口腔篩檢;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每年糞便潛血檢查。總之,腫瘤指數是醫師用來追蹤的工具,不能做為「早期診斷」。但腫瘤指數上升過高時,必須要謹慎檢查所有可能性,做為進一步診斷的參考。

「微笑」的力量 讓男子揮別肝癌

「微笑」的力量 讓男子揮別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週六上午,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在新時代購物廣場舉辦「擁抱幸福Happy Life心理健康月嘉年華活動」,由副市長蔡炳坤與民眾,2人1組抱著微笑氣球,並以笑聲來增加生理正面能量,朝向健康、幸福、樂活城市邁進。根據衛生局100年9-10月市民壓力指數調查:20歲以下的青少年壓力來源以生涯規劃佔18.89%、情緒問題佔11.28%、學業及人際關係占11.09%,51歲以上中老年壓力來源則以疾病困擾佔17.36%、工作佔16.69%、家庭互動13.06%。像66歲的蔡繼斌表示:27年前,待在自來水公司擔任工程師,每天有看不完的計畫書、接不完的電話,就連下了班腦袋瓜也裝滿工作的事,心根本靜不下來,跟家人的互動少之又少,工作壓力大到連帶身體也出現狀況,造成血壓飆高到170mg/dl肝癌找上門。退休後的這2年,學習開懷大笑,身體不只漸漸變好,血壓也恢復到110mg/dl,甚至還能天天煮晚餐給老婆吃,飯後還會陪老婆到住家附近散步談心,微笑讓他猶如回到年輕時代,沉靜在戀愛與幸福之中。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培養正向思考、保持樂觀態度,每天用微笑面對每一件事物,不僅能讓自己擁有更多快樂的人生,即使民眾遇到不順遂的事情,想找人聊聊也可透過7家衛生所及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沙鹿兒童福利服務中心、大里兒童青少年福利服務中心都有提供民眾定點諮詢。  

年輕人嚼食檳榔 將唾液腺結石誤認口腔癌!

年輕人嚼食檳榔 將唾液腺結石誤認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年輕嚼食檳榔的病人因脖子持續性腫塊慌張的進入診間看診,深怕自己染上口腔癌,但經詳細檢查後,其實病人脖子腫塊是因唾液腺結石所造成,並接受唾液腺結石的手術治療!奇美醫學中心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廖國安表示,在台灣,平均每10 位男性中就有1.5 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成為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和死因統計,近十年,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400 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而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廖國安說,事實上,大部分頸部腫瘤都是因淋巴結腫大,而淋巴結的腫大又可分為發炎性與腫瘤性。造成淋巴結發炎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頭頸部的感染所造成,包括細菌性、病毒性或是結核性頸部淋巴腺炎。另外,少部分頸部腫塊是因唾液腺結石而造成。什麼是唾液腺?唾液腺是指在口腔、上呼吸消化道中分泌唾液的腺體,可分成三對大型腺體及許多小腺體,大腺體分別是腮腺、下頜腺及舌下腺各一對。唾液腺結石會造成唾液腺管阻塞而影響了唾液的分泌,所以會造成唾液腺腫大。當結石不大時,被塞住的唾液會隨著腺體的壓力增大而慢慢從唾腺管的縫隙流出,因此腫脹通常過段時間就會消退。但是隨著結石越來越大,塞住的唾液將更不易排出,也更易造成細菌滋生而化膿感染,尤其發生於下頜腺時更容易誤以為是腫瘤。頸部腫瘤是一種門診很常見的徵候,發生的背後常隱藏著各種的疾病,從良性的發炎疾病到惡性的原發或轉移癌都有可能。廖國安醫師強調,由於國人的鼻咽癌發生率特別高,再加上口腔癌的病例數逐年增加,所以一旦摸到了頸部腫瘤,一定要找專業的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或耳鼻喉科醫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資料來源:奇美醫學中心第52期電子報)

醫訊/照顧新生兒聽力 定點服務開跑

醫訊/照顧新生兒聽力 定點服務開跑

據醫學研究顯示每一千個新生兒中就有3到6位聽損寶寶,無論何種程度的聽覺機能障礙,皆會影響其語言、思考、認知及閱讀的遲緩,造成學習、社交障礙,智能及社經發展受限。天性或早發性聽力損失的寶寶,若能在出生3個月內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可及早發現異常,並在出生後6個月內就開始治療和復健,其未來的語言、認知及溝通技巧等發面發展,幾乎與正常小孩相當。為照顧基隆市新生兒能早期發現早期矯治聽力異常,除在署立基隆醫院、王孫斌婦產科診所、王立文婦產科診所出生的新生兒可於該醫療院所完成篩檢外,王孟俊診所也加入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團隊,除於該診所提供服務外加入外展服務,將於10月11日下午12點至14點於暖暖區婁診所及10月12日下午12點至14點於安樂區衛生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服務對象為設籍本國未滿3個月之新生兒(尚未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當日服務可預約,歡迎來電洽詢語預約。

靜脈曲張及早治療 術後傷口小復原快

靜脈曲張及早治療 術後傷口小復原快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許多久站的人擔心自己有靜脈曲張,為何會產生靜脈曲張?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是因為我們的血液積存在血管裡,造成靜脈高壓,進而變形浮凸出,腿上可見青紫色彎彎曲曲浮出像是蚯蚓或蜘蛛絲般的血管。阮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趙廷光表示,患者應避免站立不動、避免長時間靜坐、睡覺時將腳稍微墊高、避免抽煙、小心食用避孕藥,某些避孕藥可能引起這種問題、穿著彈性襪等避免靜脈形成血栓。靜脈曲張在發生之初,往往是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人會小腿皮膚癢、腿部腫脹、酸痛、腿部沈重感,站立時在小腿的後面及腿部的內側會出現明顯的藍色、腫大的靜脈,會愈來愈明顯。女性特別是在月經來前及經期中會變得更嚴重。尤其是站了一整天下來,小腿酸痛、腳踝腫脹,把腳抬高就比較舒服。站著的時候下肢靜脈血要回到心臟,主要靠二個機制:靜脈血管主要靠周遭的肌肉組織協助,以及靜脈血管裡杯狀的靜脈瓣膜會交替地開合讓血液通過,然後關上以防血液倒流。除適當運動外,要避免久站或久坐不動,可選用下列方法:壓迫治療法:穿彈性襪或以減少靜脈逆流及鬱血現象;最好早晨一起床就穿,晚上睡覺時不必穿硬化劑治療;硬化劑打入靜脈,破壞內皮細胞、發炎反應而形成血栓、纖維化,達到消除靜脈曲張目的;手術治療:目的在去除曲張的靜脈,靜脈曲張嚴重時醫生會建議開刀,因開刀是最令人滿意治療方式。趙廷光表示,應儘早治療已發生的靜脈曲張。以通電閉合術治療靜脈曲張傷口小、復原快。傳統手術傷口大、住院天數長,術後帶給患者生活較多不便。維納斯電燒灼靜脈閉鎖治療的手術方法是只要在患者的足踝間開一個針頭大小的孔,將一根導管經由小孔穿入患者腿部靜脈內需去除的部分,整個過程醫師會以超音波掃描器密切監視。由於傷口很小,也大幅降低了術後發炎的機率,通常患者可於48小時內復原。

別給孩子錯誤生死觀 先了解兒童心智

別給孩子錯誤生死觀 先了解兒童心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死亡」一詞只是大部分成人的禁忌,但幼童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對死亡產生疑問與好奇,這讓某些家長招架不著,但死亡有可能遠不如爸媽外出、同學般家來得令他難過,孩子為什麼還會害怕死亡呢?答案是,這是學習而來的。孩子對死亡的概念,大部分來自父母和家人,譬如父母親常會對孩子說:「你不乖,媽媽最好死掉算了!」等言詞,如此易使孩子將死亡和「悲傷」、「拒絕」聯想在一起而產生恐懼,片面的說詞容易讓孩子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在回答孩子有關死亡的問題之前,應先了解兒童心智發展的過程。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曾對兒童的「死亡概念」做過深入研究,發現四至六歲的孩子是自我中心期,常會把周遭的事物擬人化,縱然是布偶娃娃,也會視為活的,幫她穿衣、餵食、甚至和她說話。6、7歲時,則會以為會動的就是活的,反之就是死的,如茶杯、水果。8至10歲時,則認為「自己會動」的就是生命,如太陽、月亮、雨等。11歲之後,孩子對於生死的觀念才會慢慢步入穩定及成人化。建議家長在回答孩子有關死亡的問題之前,首先應減低孩子的死亡恐懼,勿以「死」作為威脅,也不要將死形容極其可怕的東西,也就是父母不要將錯誤、不正當的死亡概念傳給孩子。有些父母喜歡告訴孩子死亡就跟睡覺一樣,有學者不贊成這種說法,因為如此會令孩子轉而害怕睡眠,或害怕黑暗的情境,使他們與「分離」產生情緒的聯結。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近期接觸少數的諮商個案,都因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對「死亡」有更深入的疑問,家長擔心青少年面臨的壓力產生憂鬱的情形、或是自我傷害,必須透過醫療的專業協助加以評估,如青少年長期情緒低落、活動力降低、對許多活動失去興趣等等,合併其的診斷標準,則有疑似憂鬱症的可能,建議可先求助地區醫院以上的的「兒童心智科」醫師。衛生局也持續開辦「高關懷心理會談服務」,提供心理會談服務;親職教養諮詢、資訊提供,共同尋找改善的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