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穴位埋線」愛美女性雕塑曲線減肥法

「穴位埋線」愛美女性雕塑曲線減肥法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近年來,由於減肥風氣日盛,「穴位埋線」在眾多減重方法中也逐漸嶄露頭角,同時配合針炙治療,為許多愛美女性找到一個新方式。有患者在接受中醫師穴位埋線一個月後,不僅體重減輕,體脂肪也下降,「穴位埋線」可說是替有需要的民眾找到另一條雕塑曲線的捷徑。中醫師劉佳祐說,對病人而言,由於傳統針灸需耗費許多時間,且易產生反覆針刺的恐懼感,許多既可以延續穴位得氣感覺,又可以延長回診時間的針炙方式於是應運而生,「穴位埋線」就是其中之一。劉佳祐解釋,透過特殊針具將羊腸線放入穴道處及脂肪層,羊腸線會在穴道內刺激調整內分泌系統,改善氣血循環、利水消腫,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率,為全身性的作用。脂肪層的線則不斷促進脂肪燃燒,雕塑曲線,為局部性的作用。穴位埋線之後,無須再取出羊腸線,人體會自動將線軟化、分解吸收,每次可挑選8-12個穴位進行埋線,其作用時間約為7-15天,每天24小時分分秒秒持續在體內不停發揮功能,因此他建議減肥患者,可每1-2星期作一次埋線,直到理想體重為止。劉佳祐指出,穴位埋線後,局部酸脹的得氣感會持續較長時間,少數患者初期會有疲勞感,無需特別處理會自行消失。重點是要作好皮膚消毒工作,且埋線部位須避免觸及神經及大血管。【穴位埋線注意事項】每次應診前,請將身體清洗乾淨,便於診斷治療。病患宜穿寬鬆衣服,女性穿兩節式套裝較為方便,請不要穿褲襪。穴位埋線時,身體放鬆,請勿搖動翻身,以免疼痛。凡大飢、大渴、飯後困倦時,皆不宜針刺穴位埋線,埋線時請保持心平氣和。穴位埋線時,如有皮下出血或瘀青腫脹等現象,須以無菌棉球在穴位加壓3-5分鐘,勿揉出血部位。穴位埋線完畢後,應在候診處休息5-10分鐘,確認身體無不適反應,方可離開醫院。穴位埋線處置治療以7-10天作1次療程較為適當。穴位埋線可能會出現疼痛、局部硬塊、紅腫、瘀青、過敏、感覺異常或感染等風險。傷口保持乾燥,穴位埋線處8小時不宜淋溼或泡澡,避免局部感染與發炎。穴位埋線處無出血後約2小時,再將棉球及紙膠取下。若有任何問題請立即求診處理。劉佳祐強調,不管何種減肥療法,都是一種輔助療法,一定要配合飲食控制及增加運動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服用中藥減重藥物,有抑制食慾、提高代謝作用,配合選擇低熱量食物,避免高熱量食物,仍要注意營養均衡,才能瘦得健康且不易復胖。飲食原則為:飲食不偏廢、三餐都要吃,早餐可適量攝取肉或蛋,中餐晚餐七至八分飽即可。若要積極減重,務必遵守以下幾點:不吃精製甜食、含糖飲料、零食、炸物。主食以白飯或糙米飯及全穀根莖類為主,少吃麵條及麵包。午晚餐飯前先喝一碗低油清湯。青菜可以多吃,肉類及水果請節制,澱粉請減半。睡前三小時不再進食、不吃宵夜。基本上,健康減肥方法必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搭配均衡飲食及適度運動。而瘦身整體療法便是藉由調整體質、改善新陳代謝速率及內分泌問題,並在專業醫師與營養師協助下養成正確、均衡且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因此即使療程結束後,也不容易復胖。【成功個案分享】埋線三個月,減重7.5公斤,個案覺得針灸埋線最大作用是幫助控制食慾,而且解決便祕問題。減重期程:5/17-5/24,體重沒有變。5/25-6/11一共17天,一減2-3公斤。6/12-6/22一共10天,一減1-2公斤。6/23-7/13一共21天,一減2.5公斤。生活作習配合晚餐停止攝取澱粉類。非用餐時間肚子餓時,偶而食用蔬菜湯或少量豆腐湯。每天起床量體重。每晚做卡路里計算,做為隔天用餐食物參考。每天最少一定運動30分鐘,如有氧操或慢跑。若食物過於油膩,用餐或餐後,喝無糖茶降低油脂吸收。【失敗個案分享】沒有時間固定每週做埋線,毅力不夠。晚上容易餓,偷吃一點宵夜,雖然沒吃澱粉類,只喝湯湯水水的東西,體重還是沒有瘦。上班有時累了,就沒有每天運動。

隱藏的病痛 多發性硬化症難被確診

隱藏的病痛 多發性硬化症難被確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知道嗎?人體會罹患的疾病,在科學發達的年代,很容易被診斷出,並且能夠對症下藥,但是,有一種有關於自身免疫系統的慢性疾病,卻是難以被診斷,可是經時間的催化之後,此種疾病卻能夠使身體癱瘓、視力模糊等嚴重現象產生,醫生稱它為多發性硬化症,全球超過一百萬人,依據健保局資料,在台灣截至八月底為止,共有1121名病患。 中華民國多發性硬化症協會理事長雷蕾說明,多發性硬化症,為人類自體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髓鞘的造成的現象。而在發炎結束之後,便會在神經纖維上形成疤痕,學術上稱之為「硬化」,而因為,疾病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多個地方隨機出現,所以多發性硬化症意為很多疤痕的意思。 而多發性硬化症,發病年齡主要在於20~40歲的青壯年時期,此病狀難以被診斷出來,且在台灣因為確診的標準嚴格,因此在病患真正確診之後,通常都以受到反覆性的永久傷害,因此雷蕾解釋,多發性硬化症主要有幾個症狀會產生,例如,平衡失調、肌肉痙攣或僵硬、聽力受損、莫名疼痛感、記憶力下降、口齒不清等症狀。她提醒,自己在家可以容易的確認是否為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泡澡對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可是一大禁忌,由於多發性硬化症是因為神經傳導有問題,而高溫可能影響神經傳導,因此當民眾在泡完熱水澡(40度以上)24小時後,如果仍持續有視覺模糊、四肢無力的狀況發生,小心是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而不自知,建議儘早尋求神經內科就診。

醫訊/糖尿病自由吃 認識食物代換

醫訊/糖尿病自由吃 認識食物代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人飲食習慣西化及運動量不足,造成慢性病盛行率增加,並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其中糖尿病佔極大的族群,因此高血糖控制更顯重要,包括飲食、藥物、運動等皆為控制重要的環節,飲食控制之重要主軸為均衡飲食及份量控制。為了幫助病友認識飲食之份量代換,使病友之飲食更具多樣性,新北亞東醫院特別規劃「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衛教講座,邀請欒家菁營養師主講。該單位歡迎糖尿病友、家屬及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時間:101年10月17日(三)上午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14樓第一教室 (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001或2002

面對癱瘓的她「不怕」 勇敢堅強走過病痛

面對癱瘓的她「不怕」 勇敢堅強走過病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多發性硬化症,為一種罕見疾病,但是只要罹患此病的病人,往往在確診之後已造成嚴重的後果。此疾病為一種自體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表面髓鞘的現象,嚴重會導致癱瘓,失明等症狀。多發性硬化症協會理事長雷蕾說,以前她發病的時候,那種痛簡直難以言喻,並呼籲國人重視此病的嚴重性。 雷蕾表示,過去她第一次發病的時候,從腳痛到腰部,下半身都在劇痛,吃止痛藥也完全沒用,之後送醫才確定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會反覆的發病,當時的她只能用大量的類固醇將病情壓制下來,但很不幸的是,在第三次住院治療時,卻罹患了乾癬症,但治療乾癬症的藥物,卻會誘發多發性硬化症的產生;因此在不能治療乾癬症的情況下,使她的皮膚一塊一塊的剝落,又紅又腫又癢。 而乾癬症,又有機會入侵到骨頭裡頭引發乾癬性關節炎,但卻不能用藥控制,那時她說,那種心情真的很複雜,好像妳遲早都是要癱瘓,差別只是選擇用什麼方式走到這一步,紅著眼眶的訴說經歷。 但盼望了好久,在去年時醫生告訴她,她有百分之九十的機會能夠排除是罹患多發性硬化症,而那百分之十不能排除的原因,是她有隨時抽蓄的可能,她表示,那種抽蓄是吃飯時拿著筷子的手,可能會頓時萎縮成雞爪的模樣;但她現在開始能用治療乾癬症的藥物,以舒緩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 雖然她歷經許多的病痛,但她樂觀的表示,就是為了讓我的器官可以撐到新藥出現的時候,試想,如果今天你都癱瘓了,新藥出現有用嗎?所以我也常常鼓勵其他病友們要撐下去,讓身體狀況維持住,才能真正等到希望的那一天。

還在咬毛巾? 台灣癲癇照護知識不足

還在咬毛巾? 台灣癲癇照護知識不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癲癇,在台灣算是不少見的疾病之一,發病時期多在兒童時期發病,而為了讓這些兒童能夠在萬聖節前夕,感受到歡樂的氣氛,以及推廣癲癇病症的照護知識,「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特別於10月14日在西洋萬聖節前夕舉辦派對,讓大家在歡愉的派對當中,也能了解癲癇病理知識的重要性。 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代表陳倩醫師表示,兒童伊比力斯症(俗稱癲癇症)是兒童神經科門診最常見的一種兒童慢性病。根據統計1000個人當中約5到10人患有伊比力斯,台灣現在約有10-20萬患者,而60%是開始於兒童時期,其實並不少見,但社會對該疾病患者的認知與照顧資源實在不足。大多數人都還認為癲癇發作時,應該要讓病人咬著東西,其實是不正確的知識。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神經科許庭榕醫師表示,現代醫學已能夠控制大部分的伊比力斯症,但萬一發作時,身旁人只要記住正確的急救方式是,保護他們的頭部、不要放東西進入嘴巴、不要抑制發作,有嘔吐時則讓他們側臥避免嗆到並保持呼吸順暢,保護他們安全直到發作結束。許庭榕解釋,只要病童配合定時服藥且按時回診報告近況與用藥後的反應,遵從醫護人員指示即能擁有正常生活。而她也建議,在體力可以負荷的情況下,伊比力斯兒不妨多參加戶外活動。但不建議參加攀岩、爬竿或騎馬等較具危險性之運動。參與一般戶外活動的時間和運動量可以慢慢逐步增加,同時兼顧孩子的體能狀況。陳倩醫師說,目前台灣伊比力斯兒童的需求與社會福利仍未受到一般社會大眾的注意和重視,希望伊比力斯兒童能在他們生活的環境中受到瞭解、尊重與應有的照顧。

醫訊/2012全國安寧療護畫展

醫訊/2012全國安寧療護畫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提昇安寧療護與緩和醫學的發展,英國電訊公司率先發起「為安寧發聲」活動。2005年全世界更正式設立每年十月第二個星期六為世界安寧日,各個有安寧的國家,這每年的這天,舉辦相關活動,推廣安寧與緩和醫學,讓民眾更認識安寧與緩和醫學,以增進以癌症為主的末期病患的權利及福祉。為了響應世界安寧日,振興醫院特別規劃「樂活至終~安寧療護-世界安寧日系列宣導活動」。內容有「第五屆全國安寧療護繪畫比賽作品展」;此外還有「傳愛樹~認同安寧、把愛大聲說出來」等活動,可以寫安寧祈福卡掛在傳愛樹上。名稱:2012年樂活至終 安寧療護~世界安寧日系列宣導活動時間:101年10月傳愛樹; 10月8日(一)~20日(六)畫展地點:振興醫院(台北北投區振興街45號)第二醫療大樓1F大廳洽詢: 02-2826-4400分機2581安寧團隊 

抽驗花草茶農藥殘留 2件超量不合格

抽驗花草茶農藥殘留 2件超量不合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了讓消費者能吃得健康及安心,並維護消費者飲食衛生安全,南投縣衛生局於9月份針對超市、有機商店、農場等販售場所,進行市售蔬果、花草茶抽驗,檢驗項目為農藥殘留,總計抽驗14件產品,驗出2件花草茶農藥殘留超量,包括貢菊花及迷迭香各檢出一件農藥殘留超量,不合格率14.3%。 抽驗結果違規原因分析,貢菊花檢出「達滅芬」農藥超量及不得使用於該類的「百客敏」農藥,而迷迭香則是檢出「亞滅培」、「福多寧」2項農藥超量。此次不合格產品貢菊花,經查來源屬於高雄市,已移請當地衛生局進行後續處辦。另針對轄內不合格產品迷迭香,將約談業者追查來源及製造流程,並通知販賣商將產品下架回收不得販售,列管不定期加強稽查及抽驗該項產品。此次抽驗不合格產品者,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將處以新台幣6萬元以上600萬元以下罰鍰。 食品安全首重源頭把關,於市面抽驗產品屬於終端的管理,只有落實源頭田間監測及產地加強輔導農民於栽種時正確施用農藥,才能有效減少蔬果殘留農藥的問題,維護民眾食用安全。衛生局呼籲農民於栽種蔬果施用農藥,應符合相關法令並提醒消費者喝花草茶之前先用冷水泡過,接著再用熱水泡一次,才能夠把殘餘的農藥去除。

青春不留白?日夜顛倒玩小心罹癌!

青春不留白?日夜顛倒玩小心罹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青春不留白!於是時下年輕人,喜歡到處遊玩,不顧身體勞累,一天只睡數小時甚至不睡,小心因為作息不正常,而罹患癌症!日前,台中慈濟醫院收到一名病患,原以為只是單純的眼睛複視到院檢查,但經由該院耳鼻喉科林世倉醫師發現,竟然是罹患了血管外皮惡性瘤。 血管外皮瘤很罕見,發生原因不明,查文獻多為四、五十歲病患的個案報告,國內臨床很少有醫師遇到過。耳鼻喉科吳弘斌主任指出,血管外細胞瘤就是血管最外層的細胞,不正常長出腫瘤,有局部的侵犯性,從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看,陳同學的腫瘤把上頷竇骨頭撐破、吃掉了,往上頂到眼睛,連眼眶的內側都有,才會造成複視。吳弘斌表示,理論上,人的全身都有血管,「血管外皮瘤」可能長在每個有血管的地方。曾經在骨頭、硬腦膜發現先例,長在上頷竇這個位置真的很少見,腫瘤的血管有時暫時收縮或從其它地方找血,必須確定是腫瘤才能栓塞,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風險。經過栓塞,手術過程中,失血少了很多。由於病人年輕,手術可能影響他的外表,吳弘斌主任與林世倉醫師決定透過內視鏡手術,從鼻腔進入切除腫瘤,耳鼻喉科團隊透過導航系統指引,腫瘤與其它腦部等神經的位置可以更精確,減少傷害到最低的程度。所幸手術既未傷到眼球,也沒留下疤痕,術後追踨半年,恢復情形良好。吳弘斌指出,陳同學,以前愛吃、愛玩,連續三、四天每天都頂多睡廿分鐘,一下班就跟朋友去看電影、到處玩、看電視,要不然就是找美食,因為大多數周遭的年輕人,生活都是這樣,以為「年輕不要留白」,想不到身體竟變這樣。因此他提醒,身體健康很重要,沒了健康哪裡來的年輕時的青春與活力呢?(照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流感開打 有「注」有保庇

流感開打 有「注」有保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01年免費流感疫苗10月1日起開打,免費施打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6個月以上嬰幼兒至國小六年級學童、住在安養養護機構者、重大傷病證明或罕見疾病患者、以及從事醫事及衛生防疫工作及禽畜養殖相關工作者,今年新北市政府更將年長者放寬至60歲以上,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林慶豐院長呼籲尚未接種者,盡快前往醫療院所接種。時序入秋,今年的天氣轉涼較往年提早,也因此早晚溫差大,感冒病人相對的明顯增加,為宣導流感疫苗施打,林慶豐院長特別挽起衣袖以身作則親自示範,期望讓民眾對流感疫苗更具信心提高注射率。林慶豐院長表示,依據統計資料顯示,今年自7月1日至9月25日,國內共計有247例流感併發症,其中94%、233例為感染A型流感的H3N2病毒株,死亡的23人當中也有22人是因H3N2喪命,而H3N2剛好是今年疫苗的涵蓋病毒株之一具有保護效果。只要是符合公費疫苗接種對象的民眾,都可以攜帶身分證、健保卡等身分證明文件,於門診看診時段掛號施打。提醒民眾在接種完疫苗之後,有些人可能會在注射部位有紅腫疼痛等現象、有的人在接種後幾天可能會出現發燒、肌肉痠痛、倦怠等類似感冒症狀,這些都是正常的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的反應,一般會在接種後一到二天內就會自然恢復,若為第一次接種者,建議在接種單位停留30分鐘,沒有不適狀況再離開。(照片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提供)

器捐展大愛 延續生命讓愛傳遞

器捐展大愛 延續生命讓愛傳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一個生命,將殞落消逝在世界上,你能同意再開啟另一段生命新的旅程嗎?器官捐贈在台灣的傳統觀念下,顯得窒礙難行,因此許多醫院都在宣導器官捐贈的重要性,希望有些不幸被宣判腦死的病患,其家屬能夠展現大愛,讓生命延續,挽救更多台灣人民的保貴生命。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在花蓮慈濟醫院大廳舉辦一場「傳承愛心,點亮生命」器官捐贈社區巡迴宣導劇,透過此方法,讓民眾能了解捐贈者家屬的大愛,以及失去親人的悲痛;而等待捐贈的病患,也正與時間賽跑,哪怕再過幾天,也要離開世間,抱著忐忑的心情,期待還有新的開始。 花蓮慈濟醫院高瑞和院長指出,整齣劇非常感人,他和許多病人一樣,感動的淚水已在眼眶中打轉,當家人發生意外,要同意腦死的家人做器官捐贈是一件很困難的決定,特別是在華人的世界,但是一個生命的終結可以協助另一個生命的再起,幫那些等待器官移植病人完成夢想,那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決定,是人類最高貴的情操與典範。在宣導劇中,有正等著心臟移植的病人,正殷殷期盼著康復的一天,能夠泳渡太平洋,還有人也期待著腎臟的捐贈,希望能夠征服台灣百岳。另外,劇中還對比了捐贈者的大愛以及悲痛,當一位剛考上醫學系的傑出青年,正要邁向人生新旅途的時候,卻不幸遇到重大車禍,而宣判腦死,家長經過反覆思考,才在悲傷中,把器官捐出,延續生命。 李明哲醫生指出,以往醫師只專注於搶救生命,但是在面對醫療也無法挽回的意外時,也開始思考要如何讓傷患有尊嚴的走完生命,如何將正確的器捐觀念傳遞給每一個人,也是希望藉由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加註在健保卡上,當萬一無常來臨時,可以讓家人了解同意器捐的意願,有機會幫助更多的人重生獲得健康的身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