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當心不肖業者 裝置假牙請看「三證」

當心不肖業者 裝置假牙請看「三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有媒體報導指出,部分不肖業者將原廠貨的假牙材料混裝其他來源原料後,以原廠貨之名製成假牙,疑似造成民眾到牙醫診所裝假牙後,出現口腔化膿潰爛的情形。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前往牙科診所裝假牙時,應注意診所及醫師的合格證書,假牙材料是否領有衛生署醫療器材許可證,看清以上「三證」,才能確保牙齒的醫療品質和健康。 用於診斷、治療、減輕或直接預防人類疾病,或足以影響人類身體結構及機能之產品,都屬於藥物(包含藥品及醫療器材)的範疇。假牙材料是屬於醫療器材,依據藥事法條規定,未經核准擅自製造或輸入醫療器材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10萬元以下罰金。明知為前項之醫療器材而販賣、供應、運送、寄藏、牙保、轉讓或意圖販賣而陳列者,依前項規定處罰之。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6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台幣5萬元以下罰金。 衛生局提醒大家,在醫療院所就診時可詢問醫師,詳細的診療過程及所使用的醫療器材,是否具有衛生署核准的許可證字號,並要求檢視醫療器材之標籤、仿單及包裝的標示內容,看清是否有廠商名稱、地址、品名、許可證字號、批號、製造日期等資訊,並可至食藥局網站許可證資料庫查詢,以產品名稱、廠商名稱、許可證字號等關鍵字查詢比對,確認產品的合法性,以維護自身權益。萬一在使用後發現有品質不良,或因醫療器材引起嚴重不良反應時,應依嚴重藥物不良反應通報辦法,立即向衛生署建置的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反映。

胃食道逆流狂吞藥 食道癌機率恐提升

胃食道逆流狂吞藥 食道癌機率恐提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採訪報導)一位28歲的保險業務員林先生長期受胃食道逆流問題所苦,吃甜食時容易打嗝,且喉嚨有灼熱感,吞胃藥沒立即見效仍無法入眠,長期長時間發作更造成咽喉發炎,甚至因為失眠影響工作表現。開業診所醫師蕭敦仁表示,其實近期逆流性食道炎患者有增加的現象,冬季11、12月因為氣溫下降,胃分泌異常,所以產生胃食道逆流的人也因此增加。根據一項國人胃食道逆流用藥調查發現,六成患者不清楚自己吃的胃藥是什麼療效,多數患者會尋求;九成五患者吃下胃藥後無法立即緩解症狀。新作用機轉的海藻酸鈉藥物可形成胃頂部保護膜,阻斷胃酸上衝、反覆侵蝕食道,避免食道反覆發炎而減少罹患食道癌機會。蕭醫師表示,在門診病患中,多數人會使用市售制酸劑藥品來緩解不適,但根本的成因沒有解決,胃酸逆流的症狀也不會改善。近6成民眾發生胃食道逆流時不會直接去找醫生,有超過3成會自己去買胃藥吃,但有九成五的民眾無法立即因為胃藥緩解不適。蕭醫師表示,性別、年齡為胃食道逆流的重要因素,飲食習慣不良更是影響的關鍵。吃得太甜、太油容易讓胃酸過度分泌,胃黏膜組織受到刺激,括約肌鬆弛,導致罹患食道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因此逆流性食道炎可能是食道癌的警告。一名林小姐表示,她經常在吃飽飯出現症狀,但是總是到了晚上才會尋求胃藥治療,造成胃酸逆流、胃酸過多的因素沒有解決,蕭敦仁醫師說,多數患者胃痛習慣服用制酸劑來緩解不適,但長時間發生胃食道逆流,嚴重者可能產生,吞嚥疼痛、體重下降或是腸胃道出血的症狀,若轉變成巴瑞氏食道症,患食道癌的機會會提升。蕭醫師建議,發生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多半是飲食習慣不佳,吃得太甜、太油、太飽或太快,或是飲酒過當,而減肥中的人尤需注意胃酸逆流問題,吃飽不可立即躺下,平時要注意腹部不應受到壓迫或穿太緊的衣服,可在睡覺時把床頭抬高六至八吋,讓胃液避免刺激到食道下方括約肌,醫師更提醒,若發生胃食道逆流應尋求肝膽腸胃科醫師治療,而不是一昧尋求藥物緩解。(圖/記者杜宇喬攝)

定期腸癌檢查 可降低死亡風險

定期腸癌檢查 可降低死亡風險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你知道嗎,大腸癌的臨床表現相當多,而且容易混淆及忽略,隨著大腸癌所在位置不同,臨床上出現症狀也不同,若定期檢查可降低死亡風險,因大腸直腸癌從異常病變發展成癌症組織,多半需要十到十五年時間。我們通常以橫結腸的中點來區分為左、右側大腸,左側大腸因為離肛門較近,所以容易出現肛門出血的症狀,同時也因為左側大腸較細,較容易因腫瘤長大而壓迫使糞便變細、便祕、腹瀉,甚至使腸道阻塞。右側大腸因管徑較大,很少引起阻塞,較典型的症狀為慢性大腸出血而造成貧血,但是因為血液與糞便混合,病人往往不易察覺到出血,有時候反而是便祕及腹瀉交替發生,這種大便習慣的改變是唯一的症狀,但是如果等到摸到腫塊或體重減輕時才發現,常常不是早期了。 近年來國人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加上速食文化流行,及攝取過多紅肉與缺乏運動,造成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急速攀升。而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非常大,暴飲暴食且三餐不定時,若加上吸菸及酗酒等習慣,常會出現胃酸分泌失調消化道潰瘍等情況。 根據國外研究報告顯示,若能每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直腸癌死亡。目前提供50至69歲民眾2年免費1次「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只需採集少許糞便,方便又不疼痛,民眾可多加利用。民眾可持健保卡至西嶼衛生所,填寫篩檢表後,領取採便管採集糞便,採集完畢後,儘速送回該醫療院所進行檢驗。

子宮頸癌年輕化 20至25歲高峰期

子宮頸癌年輕化 20至25歲高峰期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子宮頸癌是台灣婦女的頭號敵人。長久以來,子宮頸癌之發生率即為女性癌症的第一位。30歲以後,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急遽上升,主要之患病年齡為50至70歲。近年來,由於性開放,致使患病年齡有逐漸下降之趨勢。 近10年來,子宮頸腺癌發生率已由5%增加至25%,且根據研究,子宮頸癌的好發率已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甚至提高20%,主要是因年輕女性較無做抹片篩檢預防的觀念;且20至25歲的年輕女性正是感染HPV高峰期,不可輕忽。 因此,除了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篩檢,也可透過衛生署已核准能抑制HPV病毒的疫苗,加強防護;醫師提醒,除了年長婦女外,建議年輕女性也應提早為自己做好防護,才能有效降低罹癌風險。

與手機平板當戀人 當心視力吃醋離去

與手機平板當戀人 當心視力吃醋離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是手機與平板電腦的重度使用者嗎?由於資訊時代的來臨,加上遍布的無線網路熱點與3G、3.5G上網吃到飽的盛行、辦公室及學校雲端服務概念的普及,許多上班族或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方式就如同熱戀的親密愛人一般,密不可分,但與手機平板當戀人,久而久之恐讓你的眼睛受到傷害。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柳景豑表示,常用手機平板的低頭族們,如易出現眼睛痠澀、紅腫、脹痛、畏光、視力模糊、頭昏、頭痛、脖子扭傷、腰痠、背痛、肩痛及腕疼痛等,甚至出現全身不適、噁心、嘔吐等症狀,可能是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視覺不適症候群」。而低頭族產生眼睛疲勞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視覺不適症候群的症狀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眼睛脹痛、酸澀、乾燥、視力模糊、流眼淚、畏光等。頸、肩、腰、背、腕等疼痛症狀。精神神經症狀(噁心、嘔吐)及全身疲勞、血壓升高等。其中,對眼睛的傷害更是巨大,民眾應該要多加注意。那該怎麼避免手機平板對眼睛的傷害呢?柳景豑提供以下「用眼衛生」的建議,例如,在預算許可下,選擇螢幕較大、解像力與畫質較佳之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可讓眼睛較不易疲勞。盡量不要在行動中的交通工具上閱讀。配戴合適之眼鏡,特別是已有老花眼或工作時間較長者,需配戴合適自己度數的眼鏡等。對此柳景豑也提醒,民眾如經常有眼睛疲勞或發生的症狀與前述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視覺不適症候群相似時,應該找眼科醫師作進一步檢查,可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英國百日咳高峰期 民眾前往務必小心

英國百日咳高峰期 民眾前往務必小心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目前正值英國百日咳流行高峰期,且疫情較歷年來得嚴重許多,患者以青少年及成人為主,疫情擴散至3個月以下嬰兒。英國相關單位已於今年4月發布第三級應變,並從9月底起提供孕婦接種百日咳疫苗。由於百日咳疫苗尚無法提供終生免疫的保護,基隆市衛生局呼籲計畫前往英國的民眾可視需要再追加接種一劑,隨行的嬰幼兒於出國前至少應完成前3劑疫苗的基礎接種。百日咳為百日咳桿菌引起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飛沫傳染,常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其他年齡層亦可能發生,黏膜早期陣發性咳嗽未出現之前即具有高度傳染性,潛伏期一般為9至10天,典型症狀為持續1至2個月或更長的痙攣性咳嗽或吸入性哮聲,初期給予抗生素可減輕症狀。基隆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如計畫至流行地區從事商旅活動,建議行前至衛生署基隆醫院旅遊醫學門診醫師諮詢,評估疫苗接種需求,旅途中避免至擁擠的公共場所,適時戴口罩,如有百日咳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以及時診斷接受治療。

2-5歲幼童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 明年3月1日開打

2-5歲幼童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 明年3月1日開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減少2-5歲幼童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的機率,疾管局於102年3月1日起優先實施2-5歲幼童接種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疾病管制局今(25)日表示,民國97年至100年出生,過去未曾接種PCV13的幼童,均符合公費接種資格,應於年滿2歲後,儘早接種1劑,估計約有增加50萬名幼童受惠。依據我國監測資料顯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好發於5歲以下幼兒及65歲以上老人,幼兒又以2-5歲為最多,因此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優先於明年提供2-5歲幼兒接種1劑PCV13,並規劃103年提供1-2歲幼兒接種,104年擴及2歲以下幼兒(即已含括幼兒常規接種),105年起將列為常規接種。而原已實施之5歲以下高危險群、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等,以及99年以後出生且設籍山地離島偏遠鄉鎮幼兒,已約有6.3萬人受惠,加上102年擴大的2-5歲幼童,符合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條件幼童總數將達到56.3萬人。為減少高風險族群感染、傳播,及降低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機率,疾管局呼籲,符合接種條件幼童之家長,可於明年3月1日起攜帶幼兒併同兒童健康手冊及健保IC卡,至各地衛生所或指定醫院診所完成接種。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分開不同部位,同時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接種後少數人可能會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的反應,一般於接種2天內恢復;發燒、倦怠等嚴重副作用則極少發生。幼童接種後如有高燒不退或特殊不良反應,請儘速就醫,並立即通報當地衛生單位,以釐清病因。

甩肉促健康 花蓮縣宣導獲肯定

甩肉促健康 花蓮縣宣導獲肯定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台灣,因為民眾飲食與生活習慣不良,導致肥胖普遍發生在許多人的身上,而肥胖又易帶來許多身體上的嚴重疾病,因此,積極甩肉是民眾日常生活中,避免肥胖的主要方法。 而甩肉能夠避免多疾病上身,就連各地方政府也不遺餘力的宣導甩肉的觀念。花蓮縣政府衛生局,就因整合社區與職場力量,共同推動「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健康減重計畫,使得花蓮縣在衛生署所舉辦的「101年度社區健康生活型態營造成果暨社區健康營造成果發表會」,獲得全國性的佳績。對此,花蓮縣衛生局徐祥明局長表示,花蓮縣101年能囊獲全國性大獎,主要歸功於花蓮縣傅崐萁縣長全力支持衛生局團隊的各項健康促進議題,及花蓮縣議會所有議員熱心參與,及諸多職場與專家學者們共同努力,才能讓花蓮縣101年推動成績更加亮眼。未來仍會持續本議題,強化支持性環境,推動「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等策略實施。徐祥明局長最後也提醒民眾,減重不只是變瘦,而是建立規律運動及正確選擇食物的習慣。要維持健康體位,一定要持續「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生活型態。

諾羅病毒群聚事件頻傳 衛署籲各單位加強管理防治

諾羅病毒群聚事件頻傳 衛署籲各單位加強管理防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疾病管制局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全國急診與門診腹瀉就診病例百分比均呈上升趨勢,且高於去年同期;急診腹瀉每萬人口就診率以0-6歲兒童較其他年齡層為高,19-64歲就診人次近期上升最多且仍未見趨緩。另依據腹瀉群聚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腹瀉群聚事件以諾羅病毒感染最為常見,主要發生於學校、護理之家及醫院等機構場所。疾病管制局呼籲,目前已進入諾羅病毒等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呼籲民眾注意個人及飲食衛生,餐飲業、醫院、照護機構及學校應加強管理防治,以防範疫情發生。疾管局今(25)日表示,諾羅病毒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攝食受病人排泄物或嘔吐物污染的水或食物而傳染,也可能經由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該病原所造成的群聚事件與飲食暴露關係密切,尤其群體共同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罹病的餐飲從業人員於食品調理過程造成的污染。另,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也是諾羅病毒的傳播管道。故安全的食材來源、符合衛生條件的食品調理過程、發病廚工暫時停止從事餐飲工作與維持個人不生飲、不生食及勤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是預防諾羅病毒最重要的措施。近期國際間諾羅病毒疫情頻傳,例如日本、英國等,尤其日本發生於醫院及機構內群聚疫情,更造成死亡的事件。疾管局指出,諾羅病毒通常造成自限性、輕中度的腸胃道感染症,甚少發生重症或死亡病例,而對於老年人或免疫功能較差者,症狀較為嚴重。諾羅病毒患者應盡量避免前往醫院或照護機構探視親友,避免造成醫院或機構內傳播。由於諾羅病毒傳播迅速,醫院或照護機構於照顧病患時,要落實正確的感染控制程序,照顧病人前後務必洗手或更換手套,並注意環境的清潔及消毒。機構內疑似發生群聚疫情時,應將感染者與非感染者予以區隔,並由不同的人員照顧,以免經由照顧的過程而傳播。

董氏與國小學童一起宣誓成為「拒菸小天使」

董氏與國小學童一起宣誓成為「拒菸小天使」

調查顯示,臺北市現有的吸菸國中生中,有四分之一早在10歲以前就開始吸菸,為及早預防學童接觸菸品,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及董氏基金會特地邀請形象清新的許豪恩擔任「拒菸小天使」推廣老師,與終身義工孫越、陳淑麗、義工李明依,進入臺北市健康國小,帶著同學大聲宣示成為「拒菸小天使」,力行「我不吸菸、認識菸害、助人戒菸、支持無菸環境」,一起將「助人戒菸為快樂之本」的信念在"歲末年初"的戒菸好時機努力傳播出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林秀亮表示,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00年國中生吸菸行為調查資料顯示,臺北市國中生目前全體吸菸率約6%,吸菸同學中約2成5在10歲以前開始吸第1支菸,全體家中二手菸暴露率則約有3成。為及早預防國小學童接觸菸品,保護免於家中遭到二手菸害,希望所有國小同學都能響應一起加入「拒菸小天使」行列,力行「我不吸菸、認識菸害、助人戒菸、支持無菸環境」,讓「拒菸」及「助人戒菸」成為我們共同的行動與努力的目標,除了自己不吸菸外,也要對還在吸菸的家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鼓勵他們開始戒菸、早日擺脫菸癮,營造無菸家庭環境,保護自己及家人健康。臺北市健康國小校長楊士賢表示,我們學校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菸害防制的教育,同時我們也一直致力於提供一個無菸害環境讓同學們快樂健康的學習,所以我們在4月底開始執行全國第一條「無菸人行道」,現在我們更是要當仁不讓,率先響應「拒菸小天使」行動,努力展現「助人戒菸為快樂之本」的信念。「拒菸小天使」推廣老師許豪恩(拿鐵)表示,為了鼓勵國小學童都能成為拒菸小天使,從未當過老師的拿鐵特地歸納重點,請同學力行我不吸菸、認識菸害、助人戒菸、支持無菸環境等四步驟,就可以成為「拒菸小天使」。而且還以圖示版教導同學認識「吸菸者的身體」,讓同學了解吸菸可能導致皺紋增加、白內障、心臟病、高血壓、牙齒變黃,甚至是肺癌,所以一定要遠離菸害。拿鐵除了鼓勵同學們在歲末年初積極幫助家人親友戒菸,還進一步提醒同學,要常懷感恩的心,拿鐵強調,自己要特別感謝父親,因為媽媽懷了他時,爸爸雖然菸癮難戒但為家人還是毅然將菸戒了,因此鼓勵同學要記得大聲謝謝親愛的長輩們不吸菸,給我們一個乾淨清新的環境喔!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除了健康國小的同學帶頭加入「拒菸小天使」行列外,其他21縣市140萬名同學也可以上「華文戒菸網」或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的「無菸健康網」,進入「拒菸小天使」專區,了解如何成為拒菸小天使,而且不論你在哪一個縣市,想知道更多可以有效幫助家人戒菸的方法,像是戒菸E計畫、戒菸門診、戒菸菜單等,也可以帶著家人一起上網操作或查詢,不僅增加親子互動關係,更讓「戒菸」成為全家人共同的行動。終身義工孫越叔叔更以「最資深的拒菸小天使」身分蒞臨為同學打氣,同時帶領同學演練「戒菸四招」-- 深呼吸15次、喝一杯開水、用力伸懶腰、刷牙或洗臉,希望同學們熟練這簡易好用的四個小撇步,透過有效的方法、積極的互動,在歲末年初戒菸黃金期,實際參與幫助師長或家人戒菸正確的運用戒菸四招,幫戒菸的師長、家人克服「斷癮症狀」! 而今天終身義工陳淑麗更以聖誕精靈裝扮出現,與同學進行有獎徵答以加強學童對菸害的認識及學習助人戒菸撇步,陳淑麗同時提醒同學,目前法令已規範絕大多數的室內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禁菸,加上現在正值聖誕佳節、元旦跨年、農曆新年是下定決心、採取行動的最佳時點,許多癮君子因此心生戒菸想法,但從想法到心動、再化為行動,通常需要一點時間,因此請同學們特別加把勁,在歲末年初,對家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他們開始戒菸、早日擺脫菸癮。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無菸健康網」http://subweb.health.gov.tw/董氏基金會「華文戒菸網」http://www.e-quit.org/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