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服用帕金森氏症藥物 日常飲食怎麼吃?

服用帕金森氏症藥物 日常飲食怎麼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帕金森氏症是盛行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每千人就有1~3人罹患,平均發病年齡接近60歲,50歲以前發病屬於早發型。根據資料顯示,60歲以上者盛行率1%,80歲以上者爲2%,顯見「老化」是導致帕金森氏病的最主要危險因素。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林志豪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是腦神經退化疾病,因製造多巴胺細胞退亡,導致靜止性手抖、全身僵硬、動作遲緩等動作症狀,臨床上診斷的要件是動作緩慢,但因爲一般認爲老人本來動作緩慢,所以患有帕金森氏症時常被忽略。除了緩慢,老人憂鬱是另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問題。通常被診斷帕金森氏症的前 20年或出現動作障礙前,就先有嗅覺障礙、自律神經失調、便秘、憂鬱、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等非動作症狀。帕金森氏症藥物與飲食 搭配4原則當確診爲帕金森氏症,一定要按醫囑用藥,林志豪說,帕金森氏症用藥不是越少越好,適量才能延緩病程,因爲根據研究,帕金森氏症延緩用藥並不會延宕用藥的併發症,相反的,任意暫停服用會影響其生活品質,即使病程已達第五期需臥床,也不要中斷用藥,因爲僵硬的症狀會讓病患不舒服。帕金森式症藥物與飲食搭配妥適才能確保藥物的效用,應注意四原則:1.含左多巴的藥物可以在餐前或餐後15~30分鐘服用,勿飽食後馬上服用,以確保藥物能發最大的效用。2.要攝取足夠但不過量的蛋白質,因飲食中過量的蛋白質和脂肪,都會降低藥物的效果,故應避免高脂肪和過高蛋白質的食物。3.植物性蛋白質較動物性蛋白質佳,其中豆類的蛋白質含量約是碳水化合物的1/5,較適合帕金森症患者食用,且植物油較動物脂肪容易消化,不會影響到藥物的作用。4.食物中的維生素B6會加速代謝藥物的作用,切忌過量補充,或吃太多富B6的食物。運動能改善動作表現 勿迷信營養品可延緩病程面對帕金森氏症,按醫囑用藥和規律運動是最好的方式,運動被證實爲一種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動作表現及走路平衡的非藥物治療,也能促進多巴胺分泌。林志豪提醒,不要迷信坊間宣稱可延緩病程的營養食品,例如:維他命E、銀杏和其他抗氧化劑如谷胱甘肽等都無助延緩病程。(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冠狀動脈狹窄「命懸一線」 打通血管登玉山夢想解鎖

冠狀動脈狹窄「命懸一線」 打通血管登玉山夢想解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0歲謝姓山友熱愛挑戰百岳,攻頂過程從無任何不適,直到日前偶然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赫然發現心肌異常,經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查出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僅剩一條縫」,堪稱「命懸一線」,猝死風險極高,所幸經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處後,讓患者重燃信心,一圓登頂玉山的夢想。 狹窄程度高達90% 「僅剩一條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表示,該患者雖有高血壓,但因定期回診追蹤服藥,且平時並無任何不適,經常號召同好攀登百岳,日前回診時協助安排健檢運動心電圖檢查,竟意外發現患者有嚴重心肌缺氧問題,為確認冠狀動脈是否有阻塞情形,建議接受自費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赫然看到「左前降支冠狀動脈」中段狹窄程度竟高達90%,因此立即住院接受心導管治療,成功放置支架打通心血管,預防了在運動或登山中隨時可能發生的心血管意外。 由於該山友過去規則用藥、爬山從無任何症狀,乍聽自身冠狀動脈嚴重狹窄,不禁慶幸自己福大命大,從來沒有發生意外,自嘲「否則下一個上新聞的就是我了」。導管術後在醫師的指示下,逐漸增強體適能訓練,術後運動心電圖顯示心肌已無缺氧之現象,心肺功能測試也顯示,心臟狀況能負荷爬山強度,便於術後三個月後,再次順利完成攀爬玉山單攻,令他相當開心。 王宇澄醫師指出,冠狀動脈負責供給心肌需要的氧氣和養分,一旦冠狀動脈發生粥狀動脈硬化引起狹窄時,會使血流量減少,進而使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進而出現突發性心肌梗塞。臨床上經常會遇到患者平時並無任何症狀,卻因參加健檢或自費項目檢查,才意外發現自身冠狀動脈阻塞。 運動心電圖、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 及早揪出心血管疾病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無症狀的患者反而更加危險,常因為平日沒有身體不適,輕忽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等到運動或爬山時,突然發生冠狀動脈血管急性阻塞,就直接以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來表現,往往急救也來不及,而憑添憾事。 建議40歲以上、有個人或家族心臟病史、過去或現在抽菸者、三高、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心血管高風險民眾,接受健康檢查時,可額外增加運動心電圖甚至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A),以早期篩檢可能之心血管疾病。由於電腦斷層檢查時會使用顯影劑,若腎功能不佳、有甲狀腺疾病、懷孕婦女,以及有顯影劑過敏史者,則不建議接受此項檢查。 

搶救心臟二度狹窄 瓣中瓣手術免剖胸

搶救心臟二度狹窄 瓣中瓣手術免剖胸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80歲的唐媽媽8年前罹患主動脈瓣膜狹窄合併升主動脈瘤,以傳統開心手術置換主動脈瓣膜,同時進行升主動脈修補,術後復原良好,但近期走路、爬樓梯又開始喘,檢查發現第一次置換植入的豬瓣膜退化造成狹窄,需再次手術。醫師考量唐媽媽高齡,建議施行「瓣中瓣手術」,傷口小、復原時間短、沾黏及嚴重出血風險低,不久即恢復正常生活。採無痛方式進行,傷口小、復原時間短,對年長患者傷害小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因老化引起主動脈瓣膜狹窄(主動脈瓣膜開口縮小)的患者也大幅增加。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陳嬰華表示,大部分患者在初期無法察覺出身體上的異狀,一旦發現症狀通常已到疾病末期,所以預後情況也非常差,想要有效治療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手術治療是唯一選擇。心臟外科醫師張效煌表示,曾接受傳統開心手術置換主動脈瓣膜的患者,如需再次置換,以傳統手術方式極易出現沾黏及嚴重出血,利用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技術(TAVI)施行瓣中瓣手術,對年長患者傷害小,降低二次手術風險。有別於傳統手術歷時3~4小時,需要全身麻醉及插管,需鋸開胸骨,恢復期長達2~3個月,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僅需約50分鐘,不需全身麻醉及插管,不需鋸開胸骨,以無痛方式進行,傷口小、復原時間短、風險低。80歲以上、曾接受心臟手術,經評估開刀危險性過高者適用唐媽媽回憶兩次手術經驗第一次開心手術傷口較大,住院時間較長,雖然很多不適都獲得改善,但常因傷口疼痛難以入睡,這種情況大概維持兩個月,症狀改善後,才恢復原本正常生活。而本次手術後,她立即覺得呼吸和精神狀況都很舒適,且活動自如,完全感覺不到傷口。TAVI醫材已於今年2月納入健保給付,只要80歲以上患者、曾接受心臟手術,經由兩名心臟科醫師判定開刀危險性過高的患者皆可適用,為瓣膜置換手術治療新選擇。

吃快弄破碗!割完包皮就愛愛慘再挨刀

吃快弄破碗!割完包皮就愛愛慘再挨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5歲莊姓男子因包皮過長,容易堆積污垢,在考慮後至醫院進行割包皮手術,沒想到因為年輕力盛凍未條,未聽從醫囑在性事上休兵待機一個月,在手術後第十天就和女友進行親密行為,導致完事後性器官傷口腫脹、裂開一大塊且出血滲液,趕緊在女友陪同下前往醫院急診求救。二次手術需拆線 拉長開機時間衛福部臺北醫院泌尿科醫師蔡伊達表示,莊男就醫時,性器官明顯有感染症狀,當下即收治住院緊急安排手術,清除傷口感染組織並在止血後縫合,經歷一周抗生素治療後,莊男才順利出院。因為傷口感染,再度縫合時使用尼龍線,導致原本近乎無痛、術後也不需拆線、只需休養的手術,變成需進行二次手術且日後需拆線的狀況,莊男勢必又得多痛一次、拉長開機時間,實在是吃快弄破碗。禁慾期建議至少一個月蔡伊達強調,無論是透過傳統的割包皮手術或新式以包皮槍進行的手術,傷口癒合都需要時間,需讓傷口張力的強度能承受性行為,才能完成性行為,而癒合休養期的禁慾期建議至少要一個月,如果真的控制不了,也能討論是否分房睡一段時間、勿觀看色情電影或書籍,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性衝動,術後男性一定要特別留意手術說明,仔細聽牢醫師及護理師告知的注意事項,避免發生併發症再挨一次手術,若有疑問一定要和醫師確認。

爺爺的愛心 為了抱孫施打帶狀皰疹疫苗

爺爺的愛心 為了抱孫施打帶狀皰疹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午後的門診,來了一名面目慈祥的老爺爺,他開口就問:「如果我得了帶狀皰疹,會不會傳染給我孫子啊?」因為他的孫子才剛滿月。醫師告訴他,小朋友要滿1歲才會接種水痘疫苗,所以有可能被得帶狀皰疹的家人傳染。醫師照顧患者染水痘 兒時雖打過疫苗但體內抗體已不足以抗病毒多年前一名住院醫師因為照顧帶狀皰疹患者而感染水痘,這名醫師只在小時候施打過一劑水痘疫苗,經過這麼久,體內抗體早就不足以抵抗病毒,而且成年人出水痘,症狀會比小孩嚴重,醫師還因為併發中耳炎和肺炎而住院治療。為什麼老人家得到帶狀皰疹會傳染給沒有抵抗力的小朋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楊佳莉說,因為水痘和帶狀皰疹都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所引起。在孩童時,如果第一次感染這種病毒時會長水痘,之後大多數的人對這種病毒會產生終身免疫力,不會再得水痘。但是有一些人,隨著年紀增長造成的免疫力下降,這時潛伏在神經節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就會被刺激而產生成帶狀分布的皮疹水泡,就是所謂的「帶狀皰疹」。人們到了中高齡免疫力下降,得到帶狀皰疹的機率就會增加,根據研究結果統計,成年人在50歲後得到帶狀皰疹的機率增加,之後60歲、70歲會逐年增加,直到80歲,幾乎約每3人就有1人得過帶狀皰疹。楊佳莉表示,患者在帶狀皰疹的皮疹發出來前幾天,身體某一側可能會有皮膚不尋常灼熱刺痛感覺、倦怠感甚至發燒。接著皮膚出現紅疹,成群水泡沿著單側的體神經節成帶狀分佈,臉部三叉神經和胸腰部是好發部位。接下來水泡進入化膿、和結痂的階段,通常會在2至4周內痊癒,可能會留下疤痕和色素沉澱。帶狀皰疹距離眼耳太近 恐造成角膜炎、聽力受損、顏面神經失調要注意的是,如果帶狀皰疹長的位置距離眼睛或耳朵太近,可能會有併發症,像是造成角膜炎、結膜炎或聽力受損、顏面神經失調等。長在腰部或下腹部,可能會造成排便或排尿困難。有些人會發生神經損傷,就可能引發所謂的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這種疼痛感有時會拖很久,甚至好些年都很難恢復。因此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建議盡快到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72小時。預防帶狀皰疹最好方法就是施打帶狀皰疹疫苗,帶狀皰疹疫苗可以說是加強版的水痘疫苗,它的濃度約為水痘疫苗14倍,可以降低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發生機率。疾管署建議,年滿50歲以上者,可自費施打一劑帶狀皰疹疫苗,不用回憶小時候是否出過水痘。得過帶狀皰疹者,還是可以施打預防復發。

你是享受贏的感覺?還是害怕輸的痛苦?

你是享受贏的感覺?還是害怕輸的痛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活著,就是為了追求贏的感覺啊!」坐在我斜對面的明耀,充滿自信地說。不到四十歲,就成為全球跨國企業的高階主管。明耀相信,「努力贏才是人生」。面對龐大的業務量、公司對自己越來越高的期待、一直上調的績效標準,明耀覺得,自己從來都是享受的,享受別人對他越來越看重的感覺。「不停地努力,然後不停地成功」,這個生存法則,讓他生活既有控制感又安心。對於明耀來說,他的生活裡,沒有什麼他做不到、不能處理或無法控制的事。直到恐慌症找上他。「其實,我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問題。」明耀蹺起腳。手下帶幾十個員工,見過大風大浪、與許多大企業與名人合作過的他,說話的樣子充滿老闆氣勢。記得一開始來找我時,明耀劈里啪啦問了我一堆問題:「你畢業多久了?工作多少年?專長是什麼?有結婚嗎?有做其他工作過嗎?有小孩嗎?有處理過恐慌症嗎?有接過多少像我這樣的個案?」一連串的問題,讓我感覺自己像是來面試的員工,忍不住想回答:「是的,老闆!」後來我慢慢發現,對於習慣讓別人看到自己「強者」那一面的明耀,要說出自己的脆弱,分享自己不擅長、不能控制的狀況,甚至要進一步地尋求他人意見與求助,簡直比登火星還難。(如果告訴我,明耀可以找到方法登陸火星,我想我會相信。)他的老闆與強者架勢,是他的面具,也是他的安全防護罩,幫助他安撫來這裡的不習慣與不安。「第一次發作,只是有點呼吸急促、喘不過氣,想說大概是太累了。幾次下來,因為忍一下就過了,加上實在太忙,根本沒時間去看醫生。「最近那次,我以為是心臟病,第一次有『自己是不是要死掉了』的想法……不過,我還是自己叫計程車,撐到醫院去掛急診,沒讓別人發現。後來,做檢查沒找到毛病,轉到身心科,醫生說是恐慌症。」一邊說自己狀況的明耀,一邊開始抖腳。只有「不想撐」,哪有「撐不住」一般來說,出現一次恐慌症,應該就是件滿可怕的事情。他居然可以發作好幾次都沒去看醫生,我不得不佩服:這個人的意志力與忍耐力真的超乎常人。「諮商是我女友幫我預約的。老實說,這種心理壓力的疾病,應該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畢竟,你們是心理師,大概就是會說,我的工作壓力太大,應該要放鬆,應該要愛自己,要讓自己有時間休息等等。「你看,我都猜得到你要講什麼。」他看著我,挑了挑眉。我對他笑一笑,鼓勵他繼續往下說。「老實說,我不太信『要對自己好一點』這一套。現在這社會,誰沒有壓力?工作有工作的壓力,沒工作有沒工作的壓力。我很享受這個壓力啊!我一向抗壓性很高,壓力越大,我越開心。每一次贏的感覺,就是讓我繼續努力的動力。我從來不覺得努力很辛苦,贏不了,才真的痛苦!在我們公司,看過有些人說什麼壓力太大、撐不住只好辭職。我就不能理解,只有『不想撐』,哪有什麼『撐不住』?」「只有『不想撐』,哪有『撐不住』?」多麼有力又充滿雄心壯志的一句話!只是,身體與心理背叛了他。追求一次次「贏」的感覺,就跟購買東西的欲望一樣,可以帶給沒有感覺的生活,一些難能可貴的刺激與滿足。那些刺激與滿足,就像用來犒賞「過度努力的自己」的獎品或獎章,鼓勵自己加油、再加油,用盡全力,只為了得到別人欣羨的眼光,藉此增加自我感覺良好,安慰自己:所有的犧牲都有了價值。多好,就這麼被看見了;多好,別人覺得我好棒;多好,那代表我是有價值的。我多麼有用。然後,我用我的肉身當作祭品,獻給那無窮無盡「贏的欲望」,只為維持生活的意義感。(本文摘自/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寶瓶文化)

「男」丁格爾也可以很有夢

「男」丁格爾也可以很有夢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講起從前,突然意識到居然是那樣久遠的事了。一九九八年,我用摩托車載著雙腳都裝著義肢的舅舅,剛從醫院換完藥回家,那時候聯考志願序已經放榜,而我一個「堂堂男子漢」決定要讀護理系,在這個有大男人主義的家族中,果然掀起軒然大波。男生讀護理,上演家庭風暴一九八五年的臺北護專(現在的臺北護理學院)開始招收男護理系學生(男護生),直到二○二○年也僅有五所護理系有招收男性就讀護理系,其中包含我當初就讀的輔仁大學護理系,臺灣大學護理系則是等到二○○一年才第一屆招收男護生。所以當時(一九九八年)如果男生要讀護理系,家族都免不了一場腥風血雨。我跟舅舅其實很親,近乎無話不談,但這一路上半小時的車程裡,我們竟然只剩下耳邊疾速奔馳的風聲,在快要到家時,他率先打破沉默問我:「你是有影沒影,確定要讀護理系嗎?以後要做把屎把尿的工作?(閩南語)」我沒有回答,因為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有十八歲的我,壓根不知道自己想讀什麼,而且護理系感覺學習的科目跟醫師很類似,感覺也很有趣啊!再說,如果有答案,我能在有男性尊嚴壓力的家族中說出來,捍衛自己的決定嗎?我不認為那時的我有這樣的勇氣。夏末,還是去了輔大護理系報到,成為了班上少數的綠葉之一,那年不知為何,在沒有任何一個家人肯定的情況下,徬徨的心總是能在聽到當年最火紅的歌手張惠妹所演唱的《解脫》中,帶來些許的安定――「解脫,是懂擦乾淚看以後,找個新方向往前走,這世界遼闊,我總會實現一個夢……。」帶著這樣的決心,離開基隆,義無反顧地奔向臺北,迎接不被看好的未來。自願赴任,成為心臟外科首位男護師大學四年期間,每位護理系學生就像生產線上待檢驗的產品,送去各個醫院,蓋上檢驗合格的標章,待鳳凰花開後,展開了未知的職業生涯。很幸運地,進入了第一志願序的教學醫院和單位――手術室,當然跟的刀多半是骨科相關手術。骨科手術種類相當多元,也相當忙碌,下班後的我往往累到倒頭就睡。就這樣日復一日,過了兩年,某天腦中突然冒出一個聲音――「我要這樣遞器械一輩子嗎?」就這樣來到了心臟外科,過去這樣的單位,大家往往避之唯恐不及,我卻自願投懷送抱,意外發現我是心臟外科有史以來第一個男刷手護理師。那些心臟外科醫師們就抱持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來與我相處,在開刀房,外科醫師往往不看好新來的護理師,甚至對於遞器械慢吞吞的我們會有點不悅,更何況心臟手術往往分秒必爭。萬事起頭難,雖然受挫,但我知道職場上所需的技能,哪個人是生來就會的,我給自己的目標是:容忍挫折,但要一天比一天更進步。果然努力不會徒勞,還記得當時,第一次要獨自上心臟繞道手術時,主刀醫師的百般刁難,卻在不到半年後,相同的主治醫師、相同的手術,我卻被指名取代原本的資深護理人員。這真的是莫大的肯定,我想主要原因是如何在對的時間,把對的器械,交到對的人手上,在做動作的同時,腦中要先想好下一個步驟,既然要從死神手上搶時間,就要讓手術如美妙不間斷的樂章般流暢。手術成功的關鍵,取決於整個工作團隊努力且有默契之下的成果。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某天,兩個機會同時來敲門,一個繼續待在心臟外科擔任體循師(可以詳見本書蔡孟佑〈葉教授的助理〉,頁一四六),另一個則是回到骨科,轉任專科護理師。兩者皆為我所愛,但魚與熊掌無法兼得,最後選擇離開舒適圈,轉任骨科專科護理師。驚人跟刀數,推動自己進步在此之前,雖然對於擔任心臟外科刷手很有成就感,尤其是在緊急手術搶救病人時,但刷手護理師能做的畢竟有限。專科護理師被賦予是進階護理師的角色,工作內容有點類似住院醫師的工作,要開始從病人整體評估,考慮全面性問題,從住院到出院會遇到的醫療問題及措施,不再只著重在單點上。骨科專科護理師主要工作地點仍是在開刀房,平均一天要參與五台手術,一年少說隨便也超過一千台手術,這樣的跟刀數量可說相當驚人。要跟住院醫師一樣勝任這樣的工作,只依賴過去大學四年在護理教育裡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術,根本大大的不足。因此,無形中有一股力量推著自己進步,因為不得不。下班後,看書找答案,或是與醫師討論,慢慢地累積了不少專業知識,開始用專業共通的語言,而且言之有物和醫師溝通。「若要在球場上表現得毫不費力,場下就要非常非常努力才行!」一如我最愛的羽球球后戴資穎,一次次成功背後的千錘百鍊,所以我比別人都還要認真學習,雖然沒有七年醫學教育的養成,透過不斷地自我學習,在主治醫師的監督下,我還是可以提供病人安全無虞的照護。記得有一年參加骨科住院醫師訓練課程,醫院有十一位住院醫師,再加上我一位專科護理師,與全臺灣約一百二十位住院醫師參與受訓,在課程結束時有個結訓測驗,沒想到我的成績竟是X大的第一名,排在全部受訓的住院醫師第四名。經此一試,對於自己在這方面的實力更有信心了,也更確定熱愛護理這條路。此時腦袋又響起《解脫》的歌詞,但只剩下「這世界遼闊,我總會實現一個夢……。」雖然因此獲得成就感,卻不以此自滿,隨著年資增加,手術經驗越來越豐富,勢必也有教學責任(無論是護理師或是醫師),時時抱持著務必傳達正確知識的原則,力求培養為病人做正確選擇的能力。專業在身,讓家人為我驕傲還沒轉任專科護理師前,我挺反對護理人員繼續教育積分,總是認為護理工作光上班就夠累人了。但在轉換跑道後,深知自己不足之處,於是慢慢地喜歡接觸不同領域的人和不同課程,藉由學習新知識,應用在骨科病人身上,甚至也鼓勵後進的護理人員勇於問問題、求進步,因為世界變動很快,不進則退。如今十幾年過去了,男性在護理職場上仍是少數,但我個人認為應該還算相對吃香。如何能長存於職場上,有賴於專業度表現,不斷充實自己,提升專業能力,當專業能力提升,自然帶來工作上的成就感,很容易有良性循環。加上目前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很多手術已經可用達文西機器手臂來完成,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新的醫療護理模式,也表示護理有著無限可能。回想當年,那個無法面對家庭壓力的護理系男護生,那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也已經獲得了解答。記得某次,接到媽媽的電話,說外公因為騎摩托車自摔造成骨折,由於年紀大加上慢性病纏身,地區醫院無法為阿公開刀,於是我接手,從拿到X光片後,就開始聯繫轉院事宜,接著與即將主刀的主治醫師討論骨折型態、適合置入的醫材、手術方式、術前準備,並與麻醉科醫師共同討論適合的麻醉方式等等。然後在阿公進去手術室時,我已經專業到可以協助主治醫師用最快的速度,將骨折復位並植入骨材,順利完成手術,解決阿公此次健康上的危機。這一切醫療過程,所有家人(當然包括我最親愛的舅舅)全看在眼裡。在那個瞬間,念護理、從事護理工作的我,已經令他們感到無比驕傲。(本文摘自/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博思智庫)

無痛離婚6個訣竅 過來人:不在意的人最大

無痛離婚6個訣竅 過來人:不在意的人最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記得後來讓我下定決心奮力探詢離婚的方法,是妻子帶孩子離家出走。那不是她第一次那樣做。我知道她不開心,而我也真的感到非常驚慌、害怕,好怕從此再也見不到孩子。當時,我在極度驚慌失措的情況下,上網搜尋「家事律師」,然後帶著亂七八糟的情緒,蓬頭垢面地走進律師事務所的大門。或許也有人是像我這樣吧?訣竅一:多找律師,多講幾次自己的故事,挑一個最好的找律師要看緣分,每位律師都有自己的強項與風格,都可以為我們保障應得的權利。但,畢竟這是一段短則好幾個月、長則要好幾年的合作關係,建議多試幾位,找一位與自己的調性契合的離婚律師。最好跑個四、五家律師事務所,再做最後的決定。也就是說,大概要準備三萬元左右在律師諮詢費上,四處蒐集資訊,也為自己挑一個好律師。未來如果進入正式訴訟程序,花的錢可能會比想像的多更多,更不用說若最後談的條件太差,造成的損失可能更大。以我來說,我記得自己至少見過六名律師,最後和其中一位特別聊得來,就選定是她。初見這位律師時,我非常想要孩子,所以我問的問題都圍繞著「如何搶孩子」。而她也很有耐心地為我解答所有的可能性。這位律師很有彈性,符合我天馬行空的個性,和她聊起來還挺過癮的。我想,就是因為律師的鐘點費不低,所以我們才應該更慎選律師。若選到對的,每一分錢都讓自己更愉快;選錯了,過程將變成折磨。訣竅二:在心理上,做好最壞的打算我最在意的始終是孩子。但是到了最後,卻是我主動對律師說:「我要放棄孩子了,請你幫我辦好離婚。」回頭看我的「無痛離婚」過程,之所以在法律上沒吃什麼虧,也沒有與前妻真正走進法院爭訟,是因為我先做了最壞的打算。這讓我變得對許多事情不在意。因此,在與前妻談的過程中,我一片海闊天空,最後和平地談到最好的結果。離婚拖了這麼多年,主要就是因為我無法忍受沒有小孩的日子。一想到孩子,我就淚崩。更擔心孩子會因為父母離婚而留下陰影,讓他們的人生從此變得黑暗。而後來我成功地脫離這樣的恐懼,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一切都反了過來,我從一個怯怯懦懦不敢離婚的人,突然間看開了。有一句話說:「不在意的人,最大。」這句話用在離婚,實在是太適合了。要對離婚一事真正看開,無論是離或不離、贏或不贏、搶到(孩子)或沒搶到、守住(財產)或守不住,都不在意,最重要的心理關鍵就是,我已經做足了最壞的打算:到底我最怕的是什麼?我心中最大的恐懼是什麼?並且想像如果它發生了,我該怎麼辦?做好這樣的準備,想辦法讓自己接受它,然後,開始勇悍地和前妻談離婚。既然我的最大恐懼是孩子不在身邊,那麼我就針對這一點,在心裡先做好充分準備:從我跟妻子提離婚的第一天起,孩子就有可能立刻被她帶著離家出走。這是律師無法教我的,也是網路上許多文章都沒有提到的方法,在我身上卻很有效。訣竅三:找好一個避風港,再開始吵有一位男性朋友原本在外商公司工作,需要在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開始離婚訴訟後,朋友幾乎崩潰,再也沒有心情幫公司四處參展、開疆闢土。還好在那時候,一位遠親的公司有缺人,雖然不是他擅長的工作,但是不必四處跑,上班時間相對好掌握。朋友也因此可以待在家的附近,方便有狀況時支援。並且,遠親知道他正在打離婚官司,遭受身心折磨,對於因必須上法院、見律師而請的事假,公司可以理解。另一位女性朋友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孩子出生後,她就辭去了工作,離開職場五年多。和先生吵離婚期間,她搬離家,沒地方住,一下子也失去經濟來源。後來,許多條件她都必須讓步,因為她實在沒辦法再撐下去。先找好一個避風港,再來談離婚。所謂的「避風港」,到底是什麼呢?對許多人來說,原生家庭是避風港。但是,家人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更灑脫地做出離婚或不離婚的決定,無論我們做什麼決定,都一語不發地給我們最溫暖的支持嗎?避風港不只是一個住處,不只是收入來源。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人或多個人,支持我們,傾聽我們。或許是好朋友,或許是家人、同事、老同學等。可以在你最危急的時候,給你一張床睡;在你真正需要支柱的時候,介紹你一份工作暫時做著。最重要的是,能夠在你的身邊,聽你說話。我實在是非常幸運,在離婚的過程中,剛好我也正拚命地舉辦一些離婚的相關講座。大家雖然素昧平生,個性、工作與背景皆異,但是都走到了差不多的境地,不是離婚了,就是正在離婚的路上。我們每幾個星期就見一次面,熟一點的並相約兩三天聚一次。經常透過通訊APP聊天,還會相約關懷其他正在苦痛中的離婚者。後來,我們成了互相信賴的好朋友。這就是我在離婚過程中,意外得到的超級避風港。訣竅四:建立與對方的溝通管道,有時當面講,有時線上講與前妻在談離婚的過程中,一開始,我實在不知道該以什麼方式和她討論事情。如果在線上講,我怕只要自己講錯一句話,會被她截圖,拿到法庭上,當作某種證據,對我爭訟不利。但又怕假如面對面講,雙方都克制不了情緒,沒辦法合理地慢慢談。那時候,前妻總是說:「叫你的律師去和我的律師談啊。」原本可以馬上討論的事情,卻變得必須透過雙方的律師繞一圈才能回來。該怎麼辦?我發現,建立溝通的管道很重要。‧有些話適合當面講,比方說,探尋對方對於一些事情的看法。像是離婚後,過年的時候,希望孩子怎麼過?真的要進法院嗎?對我開出來的條件,是否能接受?這些都很適合當場提問,當面觀察對方的反應。‧比較開放式的問題,為了避免不理性地一言不合便吵起來,就透過通訊軟體慢慢地談吧。比方說和對方分析道理,像是孩子要住哪裡比較好,什麼時候接送比較好。為了讓談判的氣氛緩和,利用通訊軟體,有助於掌握溫柔的語氣,不慍不火地慢慢談。我的方法顯然不錯,與前妻在關於離婚的談判過程中,雙方的成熟程度,皆遠遠好過談離婚之前的那些吵吵鬧鬧。在談判的時候,我們反而比較少吵架,可能是因為線上與線下的討論時間分配得不錯之故吧。訣竅五:設定時間表,「在心裡」重新建立一段全新的關係藍圖離婚真的是很令人痛苦的事。其實有一個無痛離婚的辦法可以參考:在「幻想」中,另外複製一個新的家,裡面有新的伴侶、新的孩子、新的家居生活。這是好幾個朋友親身實證,雖然只是用「想」的,卻實際又有效。當你陷入無邊無際的猶豫、掙扎的痛苦中,以為自己再也看不到出路,腦海裡那個溫暖的家就像止痛藥,讓你繼續抱著希望,在心裡對自己說:「趕快離婚,就可以趕快再成立新家,把我所缺的全都補回來。」先讓自己少一點痛苦,才可以進行該做的事。抱著另起爐灶的決心,就像進行一個專案一樣,會激起人使命必達的決心。至於成功地無痛離婚以後,是否真的要按計畫進行,到時候再說吧。很有可能,離婚以後,嘗到自由的滋味,發現一點也沒有以為的糟糕,反而覺得實在美好,而不想再嫁娶或生子。訣竅六:離婚後,一百八十度轉身,頭也不回地往上衝剛離婚的第二個月,有一次,孩子為了我對他們使用手機的時間規定,和我起了衝突。現在回想起來,只不過是我規定的使用時間,他們不依,而我做得又不夠有技巧,非要他們聽從。我認真地宣布規定,對孩子說:「週間只能玩半小時。若多玩了,隔天就會被罰,不能再玩……」他們聽了,竟然氣呼呼地跑去媽媽家。我怕有意外,所以跟著他們來到媽媽家。孩子氣鼓鼓,但我的心裡很平靜。沒想到,孩子的媽一下樓見到他們,立刻對我激烈指責。我不跟她正面衝突,但是她非常憤怒,引起鄰居圍觀,連警察也被叫來。在長達幾個小時的僵持中,我守住自己的底線,最後也順利地將孩子帶回家。我很慶幸自己當時撐住了,以和化解。不過,這件事也讓我驚覺,原來在離婚之後,我放下了,對方卻不見得。如果心存怨念,並不會因為一紙離婚協議書簽了之後就消失。我所認識的離婚者,不少人在財產、監護權都決定,並且辦妥離婚手續後,雙方又發生更嚴重的衝突,導致探視時間大亂或有一方再也看不到孩子,甚至引發告訴糾紛。我意識到,離婚後,我應該經營的是自己與孩子的新關係,要比以前更好;但如果沒有更好,也不要再去計較孩子比較愛爸爸,還是愛媽媽。並且,不要再去探討無緣的前妻是怎麼想的。我以耐心還有愛,灌溉自己和孩子。

高血糖傷頭頸部動脈 中風患者5成有糖尿病

高血糖傷頭頸部動脈 中風患者5成有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不久前中風的男性由家人推輪椅來就醫,他的妻子說,丈夫才45歲,發病前沒有什麼不舒服,只是變瘦而已,沒想到檢查發現有糖尿病,血糖很亂,住院後神經內科醫師說,應該是糖尿病造成中風。他懊惱地說,「我右手右腳中風,經過復健治療已經可以做基本活動了,只是比較沒力,我完全不知道有血糖問題。」很多糖尿病的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但是,不知道的階段,身體還是持續被高血糖影響,各種併發症還是不斷進行。中風怎麼會和糖尿病有關係?三高疾病容易共病 加重心血管系統的破壞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統計,糖尿病患罹患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3倍,而在所有中風的患者中,大約有五成有糖尿病。高血糖會傷害頭部及頸部動脈的內壁,使其逐漸硬化狹窄,因而阻礙該處的血流,就易發生腦缺血梗塞;另外,高血糖會影響全身及腦的微細血管血液循環,造成腦部急性或慢性的小血管病變;還有高血糖會使血液變黏稠,如果加上糖尿病的多尿症,會使情形更加嚴重;加上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會導致自律神經功能異常,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而導致腦缺血;如果再加上三高疾病容易併行,高血壓加上高血脂,更會加重心血管系統的破壞。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在中醫屬於「脈痹」、「皮絡損」的範疇。控制不良的血糖,在體內就是一種邪氣,進一步會產生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這些瘀毒久了就會損傷絡脈,也就是小血管損傷。在中醫古籍《素問‧通評虛實論》提到「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風濕之病也。」其中的「消癉」指的就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的階段,長期的脾虛胃熱,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這時就容易出現濕、濁、痰、瘀等病理產物,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造成脈絡痹阻,就會出現各種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中醫治療使氣血運行順暢 促進受損腦細胞修復治療上,依據臨床上常出現的氣血瘀滯、毒瘀互結變化,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以活血化瘀為基本原則,再搭配益氣養陰、散寒解毒、利濕等方法。另外再依照中風的各種中經絡、中臟腑分類,給予熄風化痰、活血通絡,平肝潛陽、化痰通絡,化痰通腑,益氣通絡、活血化瘀,滋陰潛陽、熄風通絡,清熱化痰、醒腦開竅,豁痰熄風、辛溫開竅,益氣回陽、救陰固脫等方法加以治療,既治標又治本,兼治糖尿病又治腦中風。中醫的治療,著重在配合臨床症狀及體質分類,量身訂做治療方針,就可以慢慢讓體內氣血運行順暢,促進受損的腦細胞修復,恢復身體原本的機能。(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11歲就有脂肪肝 9招揮別米其林身材

11歲就有脂肪肝 9招揮別米其林身材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11歲的小智身材圓滾滾,像個米其林寶寶,每天至少1至2杯手搖飲料,讓166公分的他,體重突破99公斤。近期家人因小智脖子及腋下的皮膚變得粗黑,懷疑可能生病了,特別到大醫院檢查,沒想到小智除確診黑色棘皮症,胰島素阻抗值、尿酸、肝指數都高於正常值,更診斷出中度脂肪肝。經亞東醫院兒少健康體位促進門診控制後,小智現在能穩定地減重,各項異常的生理數值也逐漸回復。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19年國中小學生體位趨勢表中,肥胖學童佔全體小學生14.3%,其中男生肥胖率為16.7%、女生則為11.8%;同期國中生的肥胖率佔全體18.3%,其中男生肥胖率甚至高達21.9%,幾乎每五名國中男生就有一人過胖。亞東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林裕誠指出,雖然近年來台灣兒童過重與肥胖比例攀升情形有些許趨緩,但整體兒童肥胖率還是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國。小時後胖 長大後八成還是胖醫學研究報告顯示,肥胖的小學生在長大成人後有6~7成依然肥胖;至於肥胖的中學生更高達7~8成發展為成人肥胖。林裕誠表示,兒童時期的肥胖不僅會影響成長,甚至會增加成年後的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對於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等系統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兒童肥胖與過重原因林裕誠指出,大部分兒童肥胖都屬「單純型肥胖」,雖然遺傳疾病或荷爾蒙失調也會造成肥胖,但佔比不高。常見兒童肥胖可大致歸因如下:*飲食因素:不吃早餐、常吃外食或高熱量零食、含糖飲料攝取過多、乳製品(或鈣)攝取不足、蔬菜水果攝取不足。*活動因素:生活較少動態活動,多以靜態活動為主,如看電視、打電腦等。*睡眠因素:相關研究指出,在2歲半至6歲間的兒童,每天睡眠不足者比睡眠充足者,肥胖機率高出2.9倍。*情緒因素:孩童本身的壓力或是家庭給予的壓力太大時,容易造成肥胖。*胎兒時期:若母體孕前肥胖或孕期體重增加過多、孕期營養不良、妊娠糖尿病、孕婦抽菸等,也會提高兒童肥胖機率。打擊兒童肥胖很簡單 9大撇步教你怎麼做「零食飲料不離口」、「手機平板不離手」、「運動習慣難起頭」是現代兒童生活的寫照,也是造成兒童肥胖的環境根本因素。林裕誠呼籲,父母應以身作則,建立全家人健康飲食與運動的生活習慣,並且持之以恆,建議以下九招可以和孩子一同執行。1.吃早餐2.每日五份蔬菜與水果3.不喝含糖飲料4.減少高熱量飲食,例如飽和脂肪食品、洋芋片、糖果等5.減少外食6.減少靜態活動,每日看電視、上網與打電玩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7.依據孩子的年齡與喜好安排適合的身體活動及運動8.每日的身體活動時間累積超過1小時9.充足睡眠(3~5歲:10小時;6~12歲:9小時;13~18歲:8小時以上)兒少健康體位促進 幫助孩子從小遠離肥胖林裕誠指出,雖然肥胖的併發症在兒童時期就會開始出現,但往往因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許多家長都是在學校健康檢查後才驚覺孩子的肝功能異常、高血壓,甚至血糖超標,但其實孩子的身體可能早已受損一段時間了。亞東醫院為改善此情況,小兒部與營養科共同開設「兒童青少年健康體位促進門診」,經由飲食衛教及專業醫療的介入,協助兒童遠離肥胖。林裕誠表示,肥胖防治應從兒童時期做起,甚至從孕產期間就要注意,盡早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來維持體位,不僅是預防也是治療肥胖及其併發症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