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吼叫1分鐘+全身僵硬 妥瑞兒靠電刺激重生

吼叫1分鐘+全身僵硬 妥瑞兒靠電刺激重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美國勵志感人電影《叫我第一名》,描述一名自小受妥瑞症所苦的患者,不自主的動作和嗝嗝聲,在成長路上受到許多誤解與嘲笑,但終能克服逆境,成為一名春風化雨的老師。但對於許多嚴重複雜性妥瑞症患者來說,人生可能因此卡關找不到出口,如何有效改善妥瑞症狀,一直是神經精神醫學努力的目標。如今妥瑞症治療出現重大突破!台北榮總率先以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成功治療兩名患者,其中一人進步90%以上,已回復正常工作,另一人有50%以上症狀改善,且經過一年追蹤情況穩定。每天發作20次被迫休學 手術後重新融入社會就業北榮精神部醫師陳牧宏表示,妥瑞症是一種源於兒童時期的神經精神疾病,盛行率大約為千分之3~8,特徵是會出現動作和聲音的抽動,1885年法國醫生吉勒妥瑞發現此症狀而將這種疾病稱之為抽動症。其真正病因不明,可能和基底神經核多巴胺或血清素有關,也可能和基因遺傳或自體免疫有關。妥瑞症主要臨床表現是面部、肢體和軀幹的異常抽動,同時伴隨不自主的發聲。例如眨眼睛、裝鬼臉、噘嘴巴、聳肩、肢體不自主抽動等。此外會合併有不正常的怪聲音,如咳嗽、清喉嚨、擤鼻涕、吞嚥、尖叫、犬吠、吸氣或喘息聲,分為簡單型及複雜型抽動症,大部分是5~7歲發病,隨著年齡增長,妥瑞症會逐漸減輕或消退。青春期後,約有1/4的孩子會變得不再抽動,幾乎一半的孩子抽動會減到最輕微程度,近1/4孩子仍會有持續性抽動。20歲黃先生10歲時發病,症狀為眨眼、扮鬼臉、聳肩、扭動脖子、跺腳及發出怪聲。16歲時症狀加劇同時有大聲吼叫的症狀,每次吼叫持續約1分鐘且合併有全身僵硬,每天約發作20次,尤其是吃飯拿餐具、坐車、與人講話或緊張時特別容易發作。病情嚴重影響學業只能在家休息,手術後幾乎完全正常(進步90%以上),目前已找到正職工作。深層腦部晶片植入術 也適用於巴金森氏症、癲癇等北榮功能性神經外科主任劉康渡表示,妥瑞症如以藥物及行為控制無效,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是唯一治療方式。將晶片導線植入到大腦同時可以控制運動及情緒的蒼白球前內側核區,以調控大腦不正常的迴路,手術成效佳且持久。手術治療並非要操控患者情緒,而是要杜絕傷害自身的行為,提升生活品質及增加自尊心,重新融入家庭及社會,甚至正常就學及就業。自1999年首位妥瑞症患者接受此手術至今,國際間文獻發表已超過200個病例,但是手術成效差異頗大,平均統計能改善約50%的抽動症狀。北榮2004年開始發展深層腦部晶片植入手術,至今累積超過250個病例,其中80%為巴金森氏症,其餘包括了顫抖症、肌張力不全症及癲癇病患等。除了妥瑞症外,強迫症也是被允許在人道立場考量下,接受此一治療方式。目前健保對於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僅給付於巴金森氏症,對於妥瑞症和一些特殊的肌張力不全症仍需自費,醫界期望未來能納入健保,減輕患者家庭及社會負擔。

台南特有款早餐 鹹粥、牛肉湯這樣吃不怕胖

台南特有款早餐 鹹粥、牛肉湯這樣吃不怕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南的美食小吃讓人回味無窮,許多在地人會在早餐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鹹粥或牛肉湯,營養師表示,台南傳統早餐種類豐富,如鹹粥、牛肉湯、羊肉湯、菜(肉)粽、肉燥飯、沙茶蛋餅、杏仁茶等,都是獨特的「台南款」,但熱量都不低,要掌握「三有、一沒有」原則,才不會有了小確幸,卻多了不必要的熱量。牛肉湯不要沾醬 來盤燙青菜均衡飲食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麗娟表示,台南的鹹粥不是熬爛的米粒而是湯飯,一碗粥約含有8 分滿至1碗的飯量,配料有虱目魚、土魠魚、蚵仔、芹菜、韭菜末、蒜頭酥,熱量大約400大卡,如果再來一根油條,熱量約270大卡,一頓鹹粥吃下來,總熱量進逼700大卡。建議可以選擇虱目魚鹹粥搭配燙青菜,或是白飯、魚皮湯、燙青菜,這樣的組合大約是450大卡,營養均衡又不會吃下過多熱量。除了鹹粥,牛肉湯也是排隊美食之一,產地直送的溫體牛肉鮮甜美味,建議選擇小碗牛肉湯,約2 兩肉,不要沾醬;肉燥飯油脂高,請改選擇白飯,再來盤炒青菜或燙青菜,就可達均衡飲食的一餐。素粽的花生及素料熱量也不低至於菜(肉)粽可以快速解決又可以吃飽,一顆粽子熱量約450~700大卡,有人覺得肉粽太肥改吃素粽,張麗娟指出,儘管肉粽有肥肉,但素粽的花生及素料熱量也不低,因此,吃菜粽熱量也會飆高。早餐是一天活力的開始,如何選擇飲食內容及食物的份量?張麗娟建議掌握「三有、一沒有」原則,有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如全穀類;有優質蛋白質的活力,如肉、蛋類;有蔬菜水果的均衡,如燙青菜、水果沙拉,沒有不利健康的高脂肪食物、油炸食物,如油條,才能吃得營養又健康。

口味愈吃愈重鹹嗎?這招讓味覺重開機

口味愈吃愈重鹹嗎?這招讓味覺重開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不知道你是否過剛起床後吃早餐,覺得食物的味道好像不太夠的經驗呢?明明平常喝起來還滿甜的奶茶,這時候怎麼沒啥甜味;或是覺得淋在蛋餅上面的醬油糕不夠鹹,忍不住多擠了幾下呢? 像我會覺得沒差,味道淡了照樣吃掉,但還是會有些人會多加點糖或是多加調味料,想辦法調整到記憶中的口味;如果長期這樣加料的話,其實會給身體健康帶來相當深遠的影響,例如多吃糖可能會增加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加鹽或其他鹹味調味料,則會增加鈉的攝取,會有水腫與高血壓的風險;也就是說,基於健康考量,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但,說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味覺改變的事情發生呢?答案或許跟你的睡眠品質有關係喔! 幫助你吃東西的基本能力–味覺與嗅覺 正常的味覺與嗅覺不僅能讓我們感覺這世界的美妙,同時也是促使我們獲取營養與食物,相當重要的感官能力,能正確的感知酸、甜、苦、鹹、鮮,就能對食物有正常的感覺,可確保營養獲取,也能避免對身體有壞處的化學分子入口,為什麼這麼說呢? 事實上,每一種味覺都有對應的作用,例如甜味幫助人類確保「糖」,也就是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鹹味,感知鈉是維持人體體液重要的礦物質,只是現代人大多攝取過多的關係,它才變成比較需要被限制的礦物質;鮮味代表蛋白質的食物來源;酸能幫助辨識有機酸,或是食物有沒有腐敗;苦味幫助我們避免吃到有毒物質。 另外,要能完整吃出食物的味道,嗅覺也很重要。你可以試著捏著鼻子吃東西,然後再跟平常的吃法作比較,應該會發現食物的味道會變得很不一樣;本來吃起來美味的食物,捏著鼻子吃之後,就會覺得少了些什麼,變得沒那麼好吃。 睡眠與味覺/嗅覺之間的關係 我們的味覺與嗅覺的感知能力並不是固定不變,會受到一些因素影響,例如刺激疲乏、飽足或飢餓、運動前後…,有許多情境會影響人類的味覺;因此睡眠不足也能影響味蕾的感官能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先前已經有研究發現,人體內某些荷爾蒙,例如昇糖素類似胜肽(glucagon-likepeptide1,簡稱GLP-1)、瘦體素(leptin),和神經胜肽Y(neuropeptideY),能影響味覺與嗅覺;有趣的是,這些荷爾蒙與神經胜肽可能受睡眠問題而影響;此外,也有研究發現睡眠短缺很可能引起影響味覺,變得偏好更鹹、更甜或是更酸。 睡眠品質與味覺的研究 先前已經有相關的小規模臨床研究,但卻少必較大規模的調查;新發表於《JournaloftheAcademyofNutritionandDietetics》的研究不同以往,規模較大,參與人數超過1萬人。 研究者以25歲以上,且未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成人為對象,於2012年6月到2013年10月期間,在醫院進行問卷與相關檢測;研究團隊以問卷評估參與者們的睡眠品質與味覺感知變化。 其中睡眠品質評估是以失眠、日間嗜睡、睡眠時間、打鼾等四種指標,評估參與者的整體睡眠品質分數,計分方式請見下表:根據參與者的整體睡眠品質得分,分成「小於3分」、「3~5分之間」和「大於5分」三群,分別代表睡眠品質最佳、中、最差。 經過統計分析後,發現相對於睡眠品質最佳,睡眠品質最差的人,有較高風險的味覺感知改變;而這情形跟失眠、白天想睡覺和睡眠時間短等三種情形特別有關。至於睡比較久或打呼,就沒有顯著的關係。 食之無味?從提高睡眠品質開始 回過頭來,在台灣有睡眠問題的人還不少,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的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此外,兒童福利聯盟2020年公布的台灣學生睡眠及使用提神飲料調查報告裡,台灣國高中職生平均每天睡眠時數為6.9小時,而這樣的時間其實不太夠。 假設未來有更具規模與證據品質更好的研究,證實了睡眠品質與味覺之間的確切關聯,那麼從這個地方著手的話,也能幫助人們吃得更健康,減少肥胖與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 下次要去吃美食之前,記得那幾天要睡飽飽喔!不然味蕾無法發揮敏感度,那可就浪費錢了呢。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頑固腎病反覆蛋白尿 中醫有解

頑固腎病反覆蛋白尿 中醫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中年夫妻來看診,太太焦急地說,「我先生一直有水腫、蛋白尿,雖然在腎臟科看診,但是卻不斷反覆發作,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她拿出檢驗報告來給我,繼續說,「看了兩家大醫院,用藥也都差不多,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利尿劑。」看了報告,是腎病症候群,患者臉色暗、雙腳水腫,舌胖大有齒痕、舌苔白、邊無苔微紅、脈象沉緊,都是長期使用類固醇的中醫臨床表現。腎絲球過濾率從90掉到53丈夫表示,已經吃類固醇多年,但一直有蛋白尿、水腫、高血脂,這兩年血壓也偏高,腎功能也慢慢變差,腎絲球過濾率從一開始的90幾,發病這六年來掉到最近的53,我想再這樣下去,不知道會怎樣?」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腎病症候群是一種臨床症候群,因腎絲球不明原因的損傷,造成白蛋白不正常流失,會出現大量蛋白尿、水腫、高膽固醇、血液中白蛋白低下等情形。腎病症候群的治療,因為常找不到確切原因,基本上都是以症狀治療來處理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腫、高膽固醇血症,另外會依照臨床症狀及切片的類型來區分為非免疫抑制治療、免疫抑制治療。腎上腺皮質素(類固醇),是常見的第一線用藥,若對類固醇反應不佳者,常會併用免疫抑制劑。如果反應還是不好時,則會考慮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之脈衝療法。中醫方面,腎病症候群的臨床症狀,與中醫典籍《內經》中的「風水」、「腎風」及《金匱要略》的「水氣」症狀相類似。在《內經.素問.水熱穴論》中提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理,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則清楚描寫了發病病機。而腎病症候群的代表症狀「蛋白尿」,在中醫來說是「水穀精微」流失,是與肺脾腎三個臟器相關。在《內經‧素問‧經脈別論篇》提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在中醫的病理生理學上,脾氣散精,灌注一身,脾虛則不能運化水穀精微、上輸於肺而布運全身,水穀精微反與濕濁混雜,從小便而瀉,這就是我們驗到的蛋白尿來源。而腎主藏精,腎氣不固,氣化蒸騰作用減弱,會導致精氣下瀉,水穀精微出於小便而為蛋白尿。不必刻意利尿、抑制免疫 讓身體功能重上軌道中醫治療腎病症候群,是從根本治療,是利用中醫特有的體質調理,調理肺氣、脾氣、腎氣的臟氣,讓「水穀精微」的運作恢復正常,不必刻意利尿、抑制免疫,就可以身體的功能重新上軌道。透過益氣固表、宣肺利水,溫補脾腎、通利水濕,滋補肝腎、清熱利濕,行氣利水、化痰除濕,活血利水、化瘀除濕等方法,不但可以重新調整全身水分代謝,把水分送去該送的地方,恢復腎臟的白蛋白過濾及回收的平衡,另外也可以穩定體內的免疫系統,不再胡亂破壞,真正達到腎絲球功能的穩定,也可以避免無窮無盡的復發。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先生回診時很高興地說,「蔡醫師,腎臟科醫師說我的情形很穩定了,已經把西藥都停用了,現在只要定期追蹤就可以了!」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不會痛的結石才恐怖 腎臟積水失能瀕洗腎

不會痛的結石才恐怖 腎臟積水失能瀕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1歲楊老先生腎功能惡化到第4期,恐走向洗腎,原來他20年前曾有血尿及急性腰痛等結石症狀,幾天後就不痛而未加理會,但這種不會痛的結石長久堆積在左側輸尿管,造成左腎積水並永久失能,右腎又病變而瀕臨洗腎。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表示,輸尿管結石不處理,反而後果嚴重。輸尿管被結石填塞 尿液下不去形成巨型水腎蔡旻叡指出,楊老先生體檢發現其腎功能惡化,腎絲球過濾率只有19,快達到15以下的洗腎程度,超音波檢查赫然發現其左腎已變成不規則的囊泡,經電腦斷層細查發現,左側輸尿管被多顆結石完全填塞,左腎的尿液下不去,因積液形成比肝臟還大的巨型水腎,大約有20公分大,比正常腎臟大了1倍,估計裝了3公升的液體,在此壓迫之下已看不到正常的腎臟組織,也就是說,其左腎已經完全沒有功能,此狀況可能已經持續很久了,僅靠右腎運作,如今右腎又已經慢性病變,將來恐要面對洗腎的風險。 一般而言,狹窄的輸尿管若有結石會很痛,怎麼可能忍了20年?楊老先生說,20年前他左後腰很痛且血尿,本來要去看醫師,但幾天後症狀消失了,他就不予理會,沒想到20年後發現一堆左輸尿管結石及巨大的水腎,還瀕臨洗腎。 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表示,結石若落入狹窄的輸尿管,通常會引起急性的腰背部、甚至延伸至腹部的劇痛及血尿,還可能排尿困難、發燒及嘔吐,那是因為結石阻塞輸尿管強烈蠕動所致,但結石上游的集尿系統隨著時間發生慢性變化後,輸尿管的強烈蠕動隨之消失,是有可能疼痛感消失,而結石隨著時間越積越多,導致上游腎臟產生的尿液無法排出,造成腎臟機能受損。不會痛的結石才恐怖 放任20年成災 這起個案就因為當事人20年前的疼痛感消失後置之不理,造成結石陸續堆積在左側輸尿管,直到完全塞住,左腎失能,如此一來全靠右腎排尿,至此,左腎已經沒有功能,拿掉石頭的意義不大,假如左腎出現感染,就要將整個左腎取掉。 蔡旻叡表示,輸尿管結石通常很痛,這並非壞事,因為患者一定會就醫,處理完就好;怕的是不會痛的輸尿管結石,例如老人家、長期臥床、服用多重藥物或多重慢性病患,這些人對痛的敏感度可能較低而不太會痛,或是像楊老先生痛一陣子就不痛了,就此放任,最後釀成左腎失能,走到快洗腎的地步。 蔡旻叡強調,楊老先生現在只能照顧好右腎,飲食要少油、少鹽、少糖,同時以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定期追蹤,儘量延緩右腎功能退化。民眾若有血尿等尿檢異常或不明原因腎功能減退,應該接受檢查,萬一是結石要盡快處理。

熟女一咳就漏尿 嘆「都停經了還買衛生棉」

熟女一咳就漏尿 嘆「都停經了還買衛生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歲李媽媽最近因咳嗽或大笑時常會不慎漏尿,雖然旁人沒有發現,但飄出異味總讓她焦慮不已,以致悶在家裡不肯外出,甚至感嘆「都停經了還得去買衛生棉」,經就醫後,確診為應力性尿失禁,醫師透過藥物治療及建議執行凱格爾運動後,李媽媽漏尿情形大幅改善,也恢復以往趴趴走的生活。應力性尿失禁好發於多次生產、停經後及肥胖女性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表示,每到春夏之際,因天氣忽冷忽熱,使得李女士總是咳嗽不止,近期發現咳嗽時會漏尿,必須使用衛生棉防止褲子弄濕,就醫時不禁抱怨「都停經了還要買,實在很不好意思」,除了悶濕感不適外,患者也怕出門在外尿液不自主滲出,令她苦不堪言,總是把自己關在房內,整個人變得悶悶不樂,令家人十分擔心。應力性尿失禁是指因運動、咳嗽、打噴嚏、大笑、舉重物時,使腹部壓力突然增加,膀胱內壓力隨之上升,造成尿液漏出,好發於多次生產、停經後、肥胖及曾經接受骨盆腹腔部手術的女性。若只有在用力咳嗽之下才會漏一點點,不需護墊或衛生棉保護者,為輕微尿失禁;走動就會漏尿,平時需使用護墊防止漏尿,則為重度尿失禁。害怕必須手術才能痊癒 醫用兩招成功抓漏起初李女士以為應力性尿失禁必須手術治療,才有辦法痊癒,使她相當害怕,經評估,她的症狀透過藥物治療及凱格爾運動應能改善,在藥物增加尿道阻力及局部補充女性荷爾蒙,加上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的功能,約兩個月後,李女士尿失禁次數大幅減少,出門在外也較自在。蕭子玄指出,面對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必須考量其年齡、日常生活、活動狀況,並根據骨盆肌肉肌膜層對尿道膀胱支撐程度,女性荷爾蒙狀況及漏尿程度,再提供治療建議。通常會先透過保守治療觀察恢復情形,若無改善漏尿狀況,則會建議手術治療,不同於傳統尿失禁手術傷口較大,現在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恢復時間也較短。蕭子玄提醒,許多中老年女性長期為應力性尿失禁所苦,因羞於啟齒、無及時就醫,使得生活品質惡化,其實應力性尿失禁治療方式相當多元,無論是物理治療或手術治療,醫師都會評估提供合適的治療方式,協助患者於短時間內擺脫尿失禁窘境。

難治型憂鬱症有救!重複經顱磁刺激助她重展笑顏

難治型憂鬱症有救!重複經顱磁刺激助她重展笑顏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憂鬱症是常見的精神疾患,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約有15%的人一生當中曾經受到憂鬱症的影響。憂鬱症會損害個人日常生活與社會職業功能,也造成家庭痛苦和社會損失,全球超過4%的人為憂鬱症所苦,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憂鬱症列入新世紀三大疾病之一。目前已有許多藥物與心理治療,對多數的憂鬱症患者有效,但仍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對單一藥物效果不佳,對於這種情形,可以調整或合併不同的治療方式來促進療效。衛福部2018年已經許可使用重複經顱磁刺激來治療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是目前最新核准非侵入性且安全的生理治療方式。對腦中特定區域發出強力磁性脈衝 改變大腦生理狀態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身心科醫師呂尚恒表示,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透過準確定位的磁場,直接對腦中特定區域發出強力但短暫的磁性脈衝,在人腦的神經線路上引發微量的電流,藉由改變大腦的生理狀態,達到緩解憂鬱症的效果。該院2019年引進rTMS治療,有許多患者使用成效不錯,但目前健保並未給付,民眾須自費治療,是治療憂鬱症新的選擇之一。草屯療養院身心科醫師蔡昀霖表示,一名事業經營有成的陳女士,常常清晨3、4點醒後就無法再入睡,雖努力如常工作,但卻經常感到疲憊不堪。幾次工作上差錯後,開始出現情緒低落、自責及焦慮等症狀,也不再參與原本喜愛活動,經常面露愁容,甚至對家人表達人生無望的念頭,讓家人擔憂不已,因而到門診就醫。藥物無效時的新選擇 還有心理治療、正念團體等治療陳女士對於抗鬱藥物的腸胃道副作用較為敏感,抗鬱藥物的服用僅能維持在較低劑量,效果有限。經評估轉介下,除維持原先的用藥外,陳女士亦接受rTMS治療,治療後發現,憂鬱量表分數改善,代表憂鬱症狀減輕,且家屬也觀察到其表情變得比較放鬆、臉上較有笑容,自責及情緒低落的感覺逐漸消失,也恢復參與原先有興趣的活動。草屯療養院長藍祚鴻表示,醫院針對憂鬱症患者,除了藥物、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之外,也會針對患者個別的心理或社會因素,安排醫師或心理師進行心理治療、正念團體治療等,希望藉由全方位的治療,縮短憂鬱症病程以及預防復發,藍祚鴻也鼓勵民眾就醫時可以多和醫師討論,依個別需要進行安排。

閱聽太魯閣出軌事故 少女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閱聽太魯閣出軌事故 少女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0歲小文因為近期太魯閣火車意外事故,想起當年一樣在花蓮車禍身亡的外公,悲傷的共鳴情緒油然而升,且隨著媒體不斷放映事故現場的畫面,她開始不斷在夜晚夢見車禍情節,每夜從夢中驚醒,導致夜不成眠。驚恐的心情與失眠造成小文白天精神不濟,情緒和食欲都受到影響,甚至不敢出門,近日終於在媽媽的苦口婆心勸導下,來到身心科診間,並確診小文因新聞事件已誘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替代性創傷。憶起車禍身亡外公 過去傷痛經驗誘發症狀羅東博愛醫院身心科陳彥蓉主任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經常發生在經歷重大天災或人禍的當事人身上,但非當事人的親友也可能因目睹或耳聞至親罹難而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替代性創傷則較常出現在天災或人禍的救助者身上,如警消、醫護、諮商師或社工等,但隨著現代媒體的普及,一般大眾很容易在關注新聞時有身歷其境之感,因此出現替代性創傷的比例也大幅增加。太魯閣火車出軌意外隨著新聞不斷播送消息,已廣泛成為大眾的創傷,就算並非當事人,也可能因為媒體報導,使閱聽大眾與事故產生連結,民眾內心對受害者產生同理與共鳴感,就可能因此出現替代性創傷,或是再次觸發過去的傷痛經驗,誘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情緒困擾影響生活逾一個月 應尋求醫療協助無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替代性創傷,引發的症狀可能包括:失眠、重大焦慮、無力感、做噩夢、自我傷害、過度責怪、不斷重複回憶事故情境或逃避與傷痛有關的人事物等。陳彥蓉提醒,要預防或緩解症狀,最重要的是要察覺症狀,並積極健壯自己的精神力,除了避免一直閱聽新聞中有關死傷場面過度仔細的報導之外,要經常走出家門、豐富生活的內容,如多親近大自然、多與朋友互動、建立關係等,以增強精神的靭性。面對全國性的創傷,若察覺身邊親友或自己已經陷入情緒無法自拔,或是症狀困擾影響生活超過一個月,一定要勇敢尋求醫療協助。

胸部大小和奶量無關 破除哺乳10個迷思

胸部大小和奶量無關 破除哺乳10個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不論親餵或擠奶瓶餵,許多哺乳媽媽都會擔心自己奶量是否足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婦產科國際認證泌乳顧問許馨予醫師表示,當寶寶親餵吸吮狀況好,有效把乳汁移出,寶寶想要吃就順應他的需求,乳房就會知道寶寶的需求量去製造相對應的產量。擠奶瓶餵的媽媽,選擇合適舒服的擠奶器,擠奶過程越放鬆,乳汁越容易移出。許馨予醫師也提出破除哺乳的十大迷思。1.媽媽乳房大小和奶量無關乳房的大小取決於乳房脂肪量的多寡。2.母奶看起來稀稀水水的,並不是不營養 母奶雖然近九成由水組成,但其中的醣分、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的比例是穩定的,且有許多活性免疫因子及細胞,酵素,生長因子等,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3.寶寶會夜奶,並非沒吃飽夜奶是寶寶正常表現,尤其是新生兒,他們需要半夜依然維持足夠熱量的攝取,孩子大一點,半夜醒來,有可能是因為做夢或白天刺激過多造成,並一定是沒吃飽。4.媽媽的飲食不會影響母乳營養研究發現,落後地區和已開發國家的媽媽,母奶的營養成分沒有很大差異,不會因為母親的飲食有太大影響。但是媽媽吃的不夠營養,會影響本身的身體健康,媽媽照顧寶寶之餘,也不要忘了關照自己的身心。5.乳腺發炎使用抗生素時,還是可以哺乳乳腺炎的治療除了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是鬱積的乳汁可以移出,因此只要寶寶願意吃,媽媽親餵時可先從發炎側開始,並增加哺乳頻率,若寶寶不願意吃或是以擠奶為主的媽媽,也需要增加擠奶的頻率幫助乳汁移出。6.媽媽感冒時仍可餵奶因為媽媽身體所製造對抗感冒病毒的抗體,會進入乳汁,藉由餵奶把抗體傳給寶寶,而大部分的感冒藥,並不會影響母奶。媽媽感冒身體不舒服,建議在照顧寶寶時多洗手戴口罩,並請家人協助家務和照顧小孩。7.母奶在寶寶6個月以後仍有重要營養價值1歲前,母乳都是寶寶營養的主要來源,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寶寶出生後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但不建議純母乳哺育超過6個月。超過6個月之後,需適量補充副食品,尤其可多給予含鐵鋅較多的食材如紅肉類或蛋黃、海鮮,以避免寶寶鐵質缺乏。8.哺乳前不需特地清潔乳房媽媽乳暈上的蒙哥馬利腺體,會分泌油脂以保護皮膚,過度清潔反而會破壞保護層,造成乳房皮膚容易感染或過敏。9.親餵或擠奶時乳頭疼痛,媽媽不需要忍耐可尋求專業泌乳顧問的協助,進一步評估親餵或擠奶的情況。10.多吃魚湯或豬腳花生對奶量影響不大補品油脂量高,可能增加塞奶的風險,建議媽媽均衡飲食即可。許馨予建議,可以嘗試半躺臥姿勢餵奶,媽媽和寶寶在身體放鬆的狀況下,讓寶寶發揮尋乳及含乳的生物本能。一般傳統搖籃式的哺乳姿勢,若媽媽身體太過僵硬前傾,哺乳的過程很容易身體疲累疼痛,進而影響催產素的分泌和排乳反射。

頭劇痛不理會 午睡醒來半身無力才知腦動靜脈畸形

頭劇痛不理會 午睡醒來半身無力才知腦動靜脈畸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1歲上班族喬女士身體一向健朗,無心血管或慢性疾病,日前偶有頭痛、疲憊等症狀,但她以為是壓力所致,不以為意。某日午睡後,左半邊肢體突然無力,被同事送醫急診,發現頭部右側表淺位置(頂葉)有出血情形,醫師評估病灶位置較特殊,屬非典型出血性中風,遂安排腦部血管攝影,確診為先天性顱內動靜脈畸形,並於高階複合式手術室執行腦動靜脈畸形(AVM)清除開顱手術。術中同步完成血管攝影檢查,確認病灶已被完整清除。術後喬女士恢復良好,順利回歸職場與家庭。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增加血管壁破裂出血風險,導致出血性中風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表示,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病灶常見於中大腦動脈區域,較常發生在20至30歲年輕族群,男女比約1:1,好發率約占全部人口的0.1%,亦占總中風人口的1~2%。正常的腦動脈會先連接到微血管,再接到靜脈,但動脈畸形患者的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腦部動、靜脈交會處有不正常的畸形組織,使動脈直接注入靜脈,中間無微血管做橋樑,無法供應附近的腦組織氣體與養分,導致患者出現頭痛、頭暈、噁心,甚至癲癇等症狀。另外,動脈血管壁較厚,能承受壓力較高的血流,靜脈則相反。因缺乏微血管做緩衝,靜脈必須直接承受動脈的高流速血流,易增加血管壁破裂出血風險,導致出血性中風,嚴重者會危及性命。腦動靜脈畸形依病灶大小、病灶是否在運動神經區或感覺神經區等重要功能區,及動靜脈畸形流出的靜脈位置等條件,可以將手術危險程度分成五級。如喬女士情形,其病灶為3公分且位在腦組織接近表面處,手術風險相對低。「術中醫師會先分離出灌注動脈,將其切除後再將動靜脈畸形病灶與周圍腦組織分離,最後分離出引流靜脈,予以截斷再取出整個動靜脈畸形。夾完當下,可直接在複合式手術室中進行腦部血管攝影,確認病灶已被完整夾除。病灶大於3公分、位於重要功能區,有較高風險傷及神經造成癱瘓、語言困難若病灶大於3公分,且位於重要功能區,有較高的風險傷及神經造成癱瘓、語言困難或危及生命徵象等,因此手術困難度相對提高。另外,有栓塞和立體定位放射兩種另類治療方式。前者是將金屬線圈或分離式囊球置入病灶區,讓病灶因缺血而萎縮;後者是利用強力的放射線,使畸形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經過約一年時間,達到血管萎縮、阻塞的效果。徐賢達主任強調,栓塞方式容易畸形復發,只能當做困難手術時之術前輔助治療,而立體定位放射應用在病灶小於3公分時,成功機率則較高,但在等待病灶萎縮時,容易畸形出血。提醒當出現異常頭痛、癲癇、半身無力,言語不清時,不可輕忽,應盡早就醫檢查,避免遺憾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