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失智嬤喝湯嗆咳住院1個月 吞嚥困難可以這樣做

失智嬤喝湯嗆咳住院1個月 吞嚥困難可以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80歲患有失智症的阿嬤,半年前開始吃東西就常嗆到,體重還持續變輕,家人以為是年紀大、正常老化現象,未就醫。直到某日晚餐時,阿嬤又因喝湯嗆咳,過了3小時突然呼吸急促及胸口疼痛現象,緊急送醫才發現是吸入性肺炎,插鼻胃管住院了一個月。65歲以上長者 有8萬人陷吸入性肺炎危機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吸入性肺炎平均死亡率近5成,且高達38.7%的吸入性肺炎患者有吞嚥障礙。國健署統計則顯示,有21.8%吞嚥困難患者每周至少會有3次進食嗆咳現象,相當於65歲以上長者有8萬人陷肺炎危機。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指出,吞嚥困難常見於中風、頭頸癌、帕金森氏症等患者,但家屬容易誤以為吞嚥困難是老化正常現象,而輕忽其嚴重性。年長者由於吞嚥功能退化及咳嗽反射能力下降,較容易發生異物進入氣管後無法藉由咳嗽排出,使得喝水或飲食過程,因吞嚥的神經或肌肉不協調,會厭軟骨沒有完全關閉,使食物誤跑到氣管而導致的肺炎。常見迷思:將水增稠、把食物剪碎或攪打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王雪珮表示,改善吞嚥困難患者吞嚥狀況、調整營養,已成為高齡化社會的必要工作,若患者不積極接受正確吞嚥及營養評估,恐造成吞嚥安全問題及營養不良,對個人健康、生活品質將造成影響。過去民眾認為若是喝水嗆咳,只需將水增稠或把食物剪碎或攪打即可改善,然而這是常見的迷思,患者適合哪一程度的飲食質地等級,需經由醫師或語言治療師評估而定。醫師或語言治療師評估後,會提供食物質地等級建議,若患者需要「細碎及濕軟」等級,則避免食用容易出水的食物,對於易出水的食物則建議透過穩定的方式,如勾芡或搭配專為吞食困難設計的「食物增稠劑」來輔助調整質地,不僅不會改變食物風味、穩定性佳且便利性高,更能幫助吞嚥安全。

疫情再現高峰 歸究「年輕人防疫鬆懈了」

疫情再現高峰 歸究「年輕人防疫鬆懈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364例新冠肺炎本土個案及2例境外移入個案;另有校正回歸本土個案219例,總計585例,確診個案新增17例死亡。籲大眾端午連假沒必要別返鄉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疫情又有新的高峰,這不是好跡象,尤其年輕人染疫的比例增加,5月10日前,20至39歲染疫的比例為34.4%,而這一波的疫情爆發至6月1日,20至39歲染疫的比例降至19.9%,但今天的資料顯示,確診比例上升到25.2%,顯示出年輕人防疫鬆懈了。另外,他也呼籲大眾端午連假沒必要就不要返鄉,不要做長距離移動。本土今增364例 加校正回歸共585例今日新增364例本土病例,為186例男性、17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28日至6月2日。另校正回歸個案219例中,為120例男性、9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5月31日。指揮中心指出,綜上所有本土個案共583例,分布地區以新北市265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224例、苗栗縣34例、桃園市30例、彰化縣15例、台中市5例、基隆市4例、台南市2例,新竹市、花蓮縣、宜蘭縣及高雄市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94例中,77例為已知感染源,14例關聯不明、3例疫調中。

你是肺阻塞高危險群嗎?爬樓梯檢測見分曉

你是肺阻塞高危險群嗎?爬樓梯檢測見分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一年造成逾6000人死亡,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阻塞)為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肺阻塞是一種因為慢性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疾病,引發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長期受到髒空氣的刺激,例如:吸菸、空氣污染、在工作環境中吸入粉塵、煙霧或化學物質等,造成呼吸道長時間受刺激,產生發炎反應讓呼吸道分泌過多黏液,進而造成支氣管阻塞,使氣體無法順暢進出肺部,嚴重會導致呼吸困難等問題。1分鐘內未達30階 屬於高風險族群根據國健署2017年國民健康調查顯示,肺阻塞患者有6成認為疾病影響日常生活,但由於肺阻塞早期易與感冒、氣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患者易因輕忽症狀或缺乏病識感而延遲就醫,病患確診時病情多已達中重度,而造成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特別是長期吸菸或慢性咳嗽長達3周、濃痰、喘鳴、運動易喘的民眾,建議多利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發展的「1分鐘358」登階測試(爬樓梯),進行自我檢測肺功能的狀況:*0~30階:1分鐘內未達30階,屬於高風險族群,需檢視自身有沒有吸菸史或喘咳痰症狀,盡速就醫檢查。*30~50階:1分鐘內能登30-50階,屬於中重度風險族群,需留意自身肺功能。*50~80+階:1分鐘內能登50階以上,表示肺功能相當不錯,屬於低風險族群。吸菸者罹患肺阻塞風險 高6.3倍1.戒菸與遠離二手菸:菸害是造成肺阻塞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研究指出,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6.3倍,據調查,曾吸菸的肺阻塞患者仍有44.1%未戒菸,可利用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洽醫療院所及各地衛生所戒菸門診,尋求專業的戒菸協助。2.規律正確用藥、定期回診追蹤:支氣管擴張劑是治療肺阻塞主要藥物之一,應遵醫囑規律且正確使用藥物,並按時回診追蹤監測。3.肺部復原運動:患者配合醫囑指示,並依照身體狀況進行肺部呼吸及運動訓練,來增強肺功能,建議可散步、騎腳踏車、噘嘴式呼吸或腹式呼吸。

心肌梗塞住院 關於心臟支架你知多少?

心肌梗塞住院 關於心臟支架你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長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根據健保公開資料庫分析,2018年未滿50歲被診斷出有心肌梗塞風險的病患相較於2015年多出了25%。因為心肌梗塞而就醫的人數達到48639人,光是2018年全台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送院的人數,總共就有1萬6125人。這項數據顯示出國人心臟問題不僅人數增加,還有年輕化的趨勢。心臟是人體的生命中樞,將血液送至身體各處器官,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而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肌肉氧氣以及養分,當冠狀動脈因為血栓堵塞,導致心臟肌肉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與營養時,將會引起心臟肌肉的缺氧壞死,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心肌梗塞,危及患者生命。塗藥支架發生再狹窄機率 比傳統金屬支架低冠狀動脈堵塞依照堵塞的比例,而有不同的分類,小於50%的血管堵塞為輕度冠狀動脈堵塞、50%~70%為中度、70%以上則是重度冠狀動脈堵塞。病患會出現胸悶、胸口疼痛的情形,伴隨有冒冷汗、頭暈等症狀。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曹殿萍表示,對於重度冠狀動堵塞的患者,主要治療方式是使用心導管置放心臟支架,支架又分部分自費的塗藥支架及健保有條件式全額給付的無藥物塗層支架。不管使用哪種支架,術後為了防止在支架內造成血栓,引起急性冠狀動脈阻塞,需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合併治療,如Aspirin(阿斯匹靈)合併Clopidogrel(保栓通),來防止血栓的發生,並預防未來發生其他缺血事件的危險。使用塗藥支架是目前的主流,雖然放置塗藥支架後,需要吃比較長時間的抗血小板藥物,但在復發機率上,塗藥支架半年內再發生血管狹窄的比率比傳統的金屬支架來的低,但目前健保只有給付無藥物塗層金屬支架,患者術前選擇支架時還必須考慮經濟因素。術後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出血風險將顯著降低放置心臟支架的心肌梗塞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同時,若是碰到需要進行其他手術的情況,或是有高出血風險的其他疾病,則必須要調整抗血小板藥物的劑量,以免造成出血。曹殿萍說,早期使用塗藥支架需要服用一年的抗血小板藥物,醫師常常擔心病患自行停藥或服藥習慣不佳,容易有出血的風險。但隨著塗藥支架不斷改良、推陳出新,目前所使用的新型塗藥支架,手術後只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六個月或甚至更少的時間,如果配合醫師的指示調整用藥,發生出血的風險顯著降低。曹殿萍提醒,心血管疾病往往來自於不好的生活習慣或是其他慢性疾病控制不佳。若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要遵從醫師用藥指示,並配合改善生活的習慣,才能將心血管疾病拒於門外。(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嘉義長庚研究:台灣茶有抗新冠潛力配方

嘉義長庚研究:台灣茶有抗新冠潛力配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喝茶抗病毒?曾經在17年前因為SARS被隔離的吳清源醫師,自此致力於研究病毒,於新冠疫情爆發之初思考著有何對抗疫情的方法,去年帶領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研究團隊,在台灣茶當中,電腦模擬發現可以抑止病毒增生的「多酚羥基茶駢酚酮」的物質成份,並在後續的研究試驗中,透過細胞和老鼠等動物試驗證實台灣茶可能具有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效用,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已知新冠病毒透過接觸人體細胞的「ACE2受體」,並透過「跨膜絲胺酸蛋白酶2」(穿膜蛋白)幫助下,進入人體細胞中感染,因此「ACE2受體」和「跨膜絲胺酸蛋白酶2」是研發藥物的重要攻擊目標。嘉義長庚中醫科主任吳清源研究團隊去年發現,在台灣本土茶葉發現有一種經特殊萃取「多酚羥基茶駢酚酮」物質,電腦模擬此物質可以結合在控制病毒增生的重要蛋白酶(RNA依賴性RNA聚合酶)並抑制其活性,進而可能會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增生。 病毒如同棒球,人體接受體像手套,重點在於如何讓手套漏接不過,針對台灣茶在預防感染上,他近來在第二篇研究試驗,從萃取本土茶葉的物質,探討對於宿主細胞「ACE2受體」和「跨膜絲胺酸蛋白酶2」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細胞或老鼠實驗中,試驗草藥配方可以有抑制上述兩種蛋白的作用,且沒有毒性。不過對於不同變種病株的抵抗力可能不盡相同,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共同發現有抑制新冠肺炎病毒接受體的蛋白表現,是重大發現,實驗內容已獲刊登在國際SCI醫學期刊的論文上。新冠病毒要接觸人體的接受體才能進入細胞內部引起感染,吳清源提到,第二篇研究是一個「手套理論」,他形容病毒好比「棒球」,人體接受體像是「手套」,「如果把手套拿掉後,病毒就沒有手套可以黏附在人體細胞上面,因此人體的手套(接受體)下降或變少時,新冠病毒也就不容易進入體內。換言之,只要當接受體表現量下降時,吳清源強調,對於新冠肺炎病毒,不論是原始病株或是變異株,感染的機會都會下降,達到對人體的保護的作用。飲茶是自古以來的養生之道,在先前的研究發現發酵茶抑制接受體效果佳,吳清源補充,不是只有單一的茶黃素有效,還有其他成分及特殊品種能發揮作用,有些成分可以移除「手套」,有些讓「手套漏接」,互相加乘達到保護作用,所以他們使用了兩種藥方研究,但是確切的臨床效果仍未知,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確認對新冠病毒的保護作用。在家運動提高免疫力,每個人體質不同,勿任意購買中藥服用談及研究的過程遇到很多困難,吳清源回憶,「一開始有些人會笑他太傻了,但他冥冥之中覺得這是上天賜予他的東西,只希望做一些對疫情有幫助的事,可以幫助更多人,讓疫情趕快過去。」近來病毒變種病毒傳播迅速,研究團隊正積極對變異株進行研究,希望將來能順利完成人體實驗,幫助更多人降低新冠感染率。面對新冠疫情在台灣持續升溫,吳清源建議,最重要是提醒民眾不要恐慌、心定氣閒、睡飽吃好、營養均衡才不容易得病,特別是在家時要多運動才能提升免疫力。至於吃什麼最好,醫師說,不建議民眾一定要吃特定東西,因為每個人體質不一樣,可能都有不同的反應,所以民眾不應自行前往中藥行任意購買中藥服用,如果民眾真的有需要提升免疫力,請尋求中醫師調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瘦子也會長的脂肪瘤 會不會變惡性?

瘦子也會長的脂肪瘤 會不會變惡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是否曾在皮膚下方摸到一團不會痛的腫塊,指頭出點力壓壓看時,會有些許移動。而且甚至你可能發現不只一顆這樣的腫塊?到診所就診後,醫師告訴你說:「這是脂肪瘤。」那脂肪瘤到底要不要緊,我們一起來看看。脂肪瘤的特色*脂肪瘤可以長在身體的各處,無論是脖子、肩膀、背部、腹部、手臂、大腿都可能發現有個皮膚隆起的位置,摸起來在皮下組織處有個腫塊。而外觀上除了隆起外,並沒有明顯的膚色變化。*脂肪瘤可以發生在男性或女性身上,沒有哪個性別較容易好發。*脂肪瘤通常不會太大,臨床上常見的脂肪瘤大約是1到4公分間,大於5公分的脂肪瘤並不多。*摸起來像是皮膚下方有軟軟的一團東西,而且可以動來動去,大部分時間不會痛,但有時還是會痛。*這團脂肪和一般的皮下脂肪不一樣,按下去並不會有壓扁或散開的感覺,因為脂肪瘤的外面包著一層薄薄的纖維組織,因此會維持在一個團塊內的樣貌,難以被壓散。*在任何年齡層都可能長出脂肪瘤,不過於40歲到60歲間大概是最容易出現脂肪瘤的年紀。*脂肪瘤通常無害,如果真的長的太大,或很常會痛的話,要考慮開刀移除。為什麼會長脂肪瘤?相信很多人聽到自己長了脂肪瘤的時候,都會尷尬地問:「是不是太胖了才會長脂肪瘤?」其實,多數意見認為脂肪瘤與胖瘦沒有絕對關係,臨床上很多看起來瘦瘦的,體脂率不高的人,一樣會長出脂肪瘤。假使正在減重,把體脂率從35%降到15%,長出的脂肪瘤也不會因此消失。不僅減脂沒幫忙,目前也沒有發現當避開某些食物,或改變生活習慣,就能讓脂肪瘤不見。長出脂肪瘤的確切原因並不清楚。目前比較能肯定的是脂肪瘤生長應該與基因有關,因為家族裡如果有人身上長著脂肪瘤,子孫也比較有機會後來長出脂肪瘤。有些研究發現如果身體某處受過外傷,可能比較容易長出脂肪瘤。長在通難以分辨的位置時,例如乳房處,應做超音波釐清雖然這樣看下來,脂肪瘤應該是個很無害的東西,但當你第一次發現皮膚下方長了一團新的腫塊時,可能還是要先找醫師看過這些異常突起的腫塊,確定這是脂肪瘤,或者為其他問題才好。最好不要自我診斷。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手臂長過脂肪瘤,那摸到其他位置好像有個團塊時,就逕自認定其為脂肪瘤。這樣不行喔,尤其是長在一些普通難以分辨的位置時,例如在乳房處,就應該要做超音波,確定究竟是乳房纖維腺瘤、纖維囊腫,還是脂肪瘤、皮下囊腫才好。診斷不同,處理方式是不同的,不要逕自診斷。確定是脂肪瘤後,並不一定要處理掉這些脂肪瘤。除非這個脂肪瘤長的位置讓你感覺有礙觀瞻,或是脂肪瘤持續長大,常常會讓你覺得痛,或是長在關節處、長在容易被壓到而不舒服,那就考慮開個小刀把脂肪瘤除。假如決定不開刀,要記得偶爾關心一下自己的狀況。當脂肪瘤快速長大,最好要再度拜訪醫師,看看是否需要做切片證實腫塊的內容物。雖然發生惡性脂肪肉瘤的機率很低,但當腫瘤太大、長的太快,都要關注。(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確診者砍3醫護 台大也遇暴力扯掉隔離裝備

確診者砍3醫護 台大也遇暴力扯掉隔離裝備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日前雙和醫院發生確診病患砍傷3名護理師的暴力事件,台大醫院昨聲援,在此新冠疫情蔓延、全體醫療人員除有遭感染之虞,還要面對不友善病人的言語或肢體暴力威脅,台大偕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呼籲各界正視醫療暴力已逐漸成為醫療職場上的重要危害因素,不僅侵蝕醫療人員投入職場的意志與熱情,也不利於病人的醫療結果,亟需加以解決。毀損隔離病房 隨意進出病室遭制止出言侮辱面對新興疫病,人類充滿著無知與恐懼,國內去年疫情控制得宜,使得國人對於相關防疫措施尚未適應,因而致近期發生一些違反醫療常態的脫序行為,例如台大曾發生確診病人被安置於隔離病房,疑似因與外界隔離產生不信任感,故意嚴重破壞隔離病房設施之暴力行為;或確診者本身有長期酒癮、藥癮,因不假外出遭護理師制止,時而有威嚇毆打等暴力行為。在疫情肆虐的近期,亦多次發生收治於專責病房之確診病人無視醫療防疫隔離規定,多次隨意進出病室,或語言侮辱,甚至於醫護人員執行業務時,故意扯掉醫護人員的隔離裝備,造成醫護人員照護壓力與醫療人力折損。相信上述醫療暴力行為僅為目前整個醫療環境的縮影,部分病人因疾病因素,如功能性精神疾病、器質性精神疾病、藥物、酒精等影響而產生暴力行為,或可能因焦慮、對醫療內容的誤解質疑或與其他人發生衝突,而產生暴力行為,或有潛在暴力行為,均為醫療暴力的範疇。近年來,類似之醫療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台大為避免暴力者傷害或自殘,並保護院區內工作人員、病人及訪客免受暴力、言語、情緒及行為干擾,維護院區設施之安全、寧靜與醫療作業順暢,訂有院內暴力行為應變作業要點,除於事件發生當下可立即通知警衛及管區警察處理外,事後亦會進行員工關懷支持,並會向衛生局、轄區派出所及地檢署進行通報。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病毒 不是醫療人員及警消長期以來,醫療人員所受的訓練均是以病人為中心,凡事將病人的利益置於一切之上,即使面對醫療暴力,過去多半僅於事後就所受到的傷害進行通報及採取進一步法律行為。然而當今正值抗疫關鍵,不論病人或家屬都應全力配合醫療隔離措施,若有需要院內都有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可協助,醫院也會以保護同仁安全為第一要務,對於各種暴力零容忍,因為沒有安全的醫療人員就不能有安全的就醫環境。醫療為防疫的最後一道防線,在此醫療量能緊繃之際,懇請全民全心配合醫療人員在醫療上的各項作為,並共同保護醫療人員的執業安全,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病毒,不是照顧的醫療人員或第一線警政或防疫人員。醫療人員是全民的寶貴資產,當醫療崩壞時,社會將難以回復往日生活,讓我們齊心抗疫,度過這場疫情難關。

今增549例本土 陳時中坦言:疫情沒往下降

今增549例本土 陳時中坦言:疫情沒往下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72例本土新冠肺炎病例,另有校正回歸177例,總計549例,新增12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病例數較昨天增加,疫情沒往下降。此外,國內發生首例接種AZ疫苗後,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案例。新增372例本土病例 校正回歸177例 死亡12例今新增372例本土病例,為207例男性、1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日至6月1日。另校正回歸個案177例中,為96例男性、8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5月30日。綜上所有本土個案共549例,分布地區以新北市310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52例、桃園市28例、基隆市18例、苗栗縣12例、彰化縣10例、高雄市5例、台東縣4例、台中市3例,新竹縣及台南市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及花蓮縣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87例中1例有萬華活動史,65例已知感染源,21例關聯不明。國內首例 30多歲男打AZ疫苗發生血栓針對國內接種AZ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官陳時中表示,個案為30多歲男性,於5月12日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曾出現發燒等身體不適症狀,3日後逐漸緩解。自5月19日起,出現微燒、持續頭痛、腹痛等症狀,就醫抽血檢查後,發現血小板低下,D-dimer異常升高等,同步影像學檢視頭部、腹部雖未發現血栓病兆,經臨床研判依「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臨床指引」及時診治,個案目前血小板值恢復中。指揮中心呼籲,接種AZ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任一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及早釐清病因,並給予適當處置。

賽諾菲成立非營利部門 提高兒癌罕病用藥可近性

賽諾菲成立非營利部門 提高兒癌罕病用藥可近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可以做更多!」賽諾菲為深化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善用其在醫藥產業的領導地位,改變世界,賽諾菲執行長Paul Hudson宣布,將成立非營利事業部- 賽諾菲全球醫療志業(Sanofi Global Health),對全球最貧窮的40個國家提供30項必須藥品。並且每年資助千名罕病患者,以及投入兒童癌症、小兒麻痺、昏睡病之創新研究。賽諾菲全球醫療志業專注四大方向:提升藥品可近性、對弱勢族群的支持、環境保護、多元包容的工作環境,讓未來更健康美好。投入全球40個最窮國家 提供30種涵蓋不同治療領域藥品Paul Hudson表示,「這場全球的流行傳染病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生活中所有層面事物,包含生活方式和工作型態,以及我們如何與社區和地球共存。即便充滿挑戰,但對賽諾菲來說,這讓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我們的目標。面對危機與挑戰,更促使我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策略的抱負,希望以賽諾菲的使命與願景,幫助人們改變生活和實現更美好的未來。」透過廣泛多元的藥品及全球布局優勢,賽諾菲全球醫療志業將專為全球40個最極端貧窮國家,提供高達30種涵蓋不同治療領域的藥品,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結核病、瘧疾和癌症,也同時為當地醫護提供培訓資源。此外,賽諾菲更承諾每年捐贈10萬瓶所需藥品給予1000名未獲治療的罕病患者,延續過去30年來賽諾菲為罕見疾病患者的不懈努力,為更多罕病生命點亮希望。捐贈數億支疫苗 幫助全球全面消除小兒麻痺在中低收入國家,兒童死於小兒癌症的機率是高收入國家兒童的四倍。賽諾菲也將投入小兒癌症治療領域並研發創新藥品,降低兒童因癌症不幸被奪走生命的死亡率。尤其針對小兒麻痺以及昏睡病治療領域,賽諾菲訂立目標,將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努力,誓言在2030年前,消除這些容易被忽視,卻為全球10億多人口帶來痛苦與殘疾的疾病。過去40年來,賽諾菲已為全球供應數十億支小兒麻痺疫苗,包含捐贈數億支疫苗幫助全球全面消除小兒麻痺。在環境保護方面,賽諾菲目標為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5%。預計在2025年前使所有新產品均符合永續設計, 2027年全面替換疫苗的塑料包裝,以及2030年前,賽諾菲所有工廠100%使用可再生電力,所有業務車隊均達到碳中和目標。身為跨國製藥公司,從領導團隊到員工,所有的工作都將以服務病患所需為中心。賽諾菲更致力使員工均享有公平機會擔任公司內所有職務,從而確保並促進整個公司的多元和包容。

頭皮狂出油?當心越洗越油 越洗越掉髮

頭皮狂出油?當心越洗越油 越洗越掉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心頭皮越洗越油,越洗越掉髮!細胞分子生物學家黃琇琴博士表示,油落屬於頭皮老化現象,頭皮出油多的人,落髮情況也比較嚴重,不過油落族群想改善落髮,要是使用強效去油的洗髮精,恐加速破壞細胞自我調控機制,呼籲慎選洗髮精、避免過度洗頭,維持好習慣和保養,才能保持頭皮油水平衡,減少落髮情況。黃琇琴說明,油落是出油、落髮之意,常見輕度落髮、油脂平衡失調、髮質變細及容易斷裂等現象。不妨觀察一下周遭朋友的頭皮狀況,「頭皮出油與異常落髮看似兩回事,其實是與相互影響的同一件事情。」她說,頭皮油脂多的人,通常落髮也會較嚴重,究竟是大量出油引起的異常落髮,或是落髮後造成頭皮異常出油,有時候連皮膚科醫師都無法判斷,但肯定的是,只要頭皮控油做得好,落髮狀況也會跟著減輕,因此頭皮養護十分重要。防止頭皮老化 保持頭皮油水平衡哪些族群頭皮油脂分泌特別旺盛?黃琇琴表示,影響油脂分泌的多寡牽涉因素很廣,包含體質變化、遺傳、飲食等都可能造成油脂平衡不穩定。一般而言,頭皮油脂分泌的多寡是由基因所調控,所以和遺傳有關。在青春期荷爾蒙分泌旺盛,油脂分泌會特別多;過了青春期20〜30歲會呈現穩定狀態,隨著年齡增加,皮脂的分泌就越來越少。男性油脂分泌的功能比女性旺盛,即使到了50~60歲仍可分泌較多的油脂。但女性在更年期後油脂分泌的功能會急遽減少,使得頭髮失去濕潤度和頭皮保濕的功能。頭皮一旦老化,皮脂腺調控油脂分泌的功能減低,容易受到生物體本身和外界環境干擾,而變得無法平衡頭皮油脂分泌。皮脂腺分泌過多的油脂,會和頭皮上的微生物、灰塵等一起交互作用,容易引起發炎反應,造成毛囊炎和脂漏性皮膚炎。相反的,如果油脂分泌太少,則容易引起頭皮乾燥、搔癢、頭皮屑等頭皮敏感問題。頭皮出油嚴重 問題在洗髮細節黃琇琴強調,細胞本身具有自我調控的功能,若使用去油能力特強的洗髮精,頭皮細胞感到皮脂分泌不足,可能會分泌更多油脂,漸漸地瓦解油脂平衡機制,讓頭髮出油更嚴重。為了能夠改善頭皮出油問題,對此她提醒,日常清潔掌握五點:1.慎選洗髮精、2.避免過度出油、3.水溫不宜太熱、4.避免過度染燙、5.使用吹風機不用過熱的風吹頭髮,才能改善頭皮出油的窘境,舒緩頭皮不適。黃琇琴分享,以前觀察過女兒的手指頭常常破皮,有次回家,她的母親又告訴她,她的父親的頭後面禿一塊,母親懷疑「會不會是洗髮精的問題?」父親洗頭時習慣將洗髮精倒在手心上,然後直接打在禿髮之處。這兩件不相干的事,讓她驚覺:「女兒手破皮、爸爸落髮原因,是不是都是洗髮精造成的?」開啟她頭皮養護的研究開發之路。黃琇琴研究團隊,早期在乳鐵蛋白之燒燙傷癒合測試實驗時,意外發現乳鐵蛋白及其胜肽具和頭髮的細胞生物機制相關。歷經十多年研究後,已從乳鐵蛋白中研發衍生胜肽專利,為民眾在日常頭皮保養帶來多元新選擇。乳鐵蛋白是一種結合鐵的糖蛋白,普遍存在人、牛、豬等哺乳動物的乳汁中,尤其在初乳含量特別豐富,具有多元功能。而乳鐵蛋白為天然成份,普遍存在人體之中,因為不含藥物,可因應著不同成因的頭髮問題,使用上沒有年齡、性別、種族的限制,對於頭皮養護相當顯著。別輕忽頭皮求救訊號 日常照護好控油不論是異常落髮、禿頭、出油等問題,很可能是頭皮老化後發出的求救訊號,都正在提醒著皮膚需要「對」的習慣與「好」的照護,提早養髮和保養頭皮,不要輕忽頭皮老化問題。只要正確調理問題頭皮,有機會能改善頭皮出油問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