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楊勇緯奪台灣第一銀 雷射針灸助回戰場

楊勇緯奪台灣第一銀 雷射針灸助回戰場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華代表隊柔道好手楊勇緯,在柔道男子60公斤級賽事中一路高歌猛進,在先前未被看好的情況下連下3場,驚奇闖進決賽,率先奪下台灣第一面銀牌,同時也是我國史上第一面柔道獎牌! 2017年起出征國際賽事皆有斬獲今年23歲的楊勇緯近年出征國際賽場皆有斬獲,在2017年亞洲青年柔道錦標賽60公斤級中,幫台灣奪得第一面柔道亞青金牌;2018年亞洲運動會獲得男子60公斤級銅牌,2019年亞洲柔道錦標賽上摘得男子60公斤級銀牌,2020年參加德國杜賽道夫柔道大滿貫賽拿下銀牌,創下運動生涯大滿貫賽最佳成績。 今年奧運的16強首戰,面對保加利亞的傑什夫(Yanislav Gerchev),雙方一路鏖戰到延長賽,楊勇緯成功壓制住傑什夫20秒取得「一本勝」。 8強遭遇難纏的荷蘭選手茨亞卡杜阿(Tornike Tsjakadoea),楊勇緯開局進攻猛烈,之後逮到機會將對手壓制在地,對手無力掙脫,楊勇緯最終以壓制取勝。 4強對手為法國的姆凱德澤(Luka Mkheidze),為2021年歐錦賽奪下銀牌的好手。楊勇緯再度壓制對手20秒獲得勝利,闖入決賽。 決賽對手高藤直壽為上屆里約奧運銅牌得主,同時也是在2017年亞洲大洋洲錦標賽決賽時的老對手,楊勇緯最終奪下銀牌,改寫自1964年柔道列入奧運項目以來,我國柔道選手最佳成績。 雷射針灸舒緩手肘周圍肌肉 改善疼痛及關節活動度楊勇緯於今年出發東京前,在高雄長庚醫院請中醫部郭純恩醫師進行雷射針灸治療。而論兩人的緣分,可以追溯至2017年台北世大運,當時大賽前夕,楊勇緯在比賽中被關節技固定手肘受傷,但他堅定的跟醫師表示,團體戰需要他的上場,請醫師務必協助他重返比賽。郭純恩醫師透過雷射針灸,以無痛的方式舒緩他手肘周圍肌肉,改善部位疼痛及關節活動度,郭純恩同時也是本屆東京奧運中華代表團的隨隊醫師。

明起開放38歲以上預約疫苗 144萬人可接種

明起開放38歲以上預約疫苗 144萬人可接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第四輪預計自7月30日起開打。自7月27日上午10時起,1983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之民眾、宜蘭縣、基隆市因受颱風影響取消預約者、以及第三輪已收過簡訊但尚未完成預約者共約144萬人,將陸續收到預約簡訊,預約接種期程至7月29日中午12時截止;本輪可接種疫苗為AZ疫苗,施打期間預計自7月30日至8月6日止,並視疫苗供應期程調整接種場次,籲請民眾準時前往接種。今增10例本土 無死亡個案此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0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新增10例本土病例,為7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9日至25日。個案分布以臺北市4例為多,其次為新北市及桃園市各3例;其中8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1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24日累計公布1萬4359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2603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7.8%。

你是哪一種父母?園丁型或舍監型?

你是哪一種父母?園丁型或舍監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好東西不只要與好朋友分享,還要讓自己也一而再,再而三的享用。好比說一篇精彩的演說,特別是一場具有震撼力的演說,聽多少次也不會覺得重覆。像是哈佛大學羅伯特.瓦爾丁格(Robert J. Waldinger)教授的一篇演說,我就聽過五、六次,也常向朋友推薦、常在演溝中舉例強調。瓦爾丁格教授的這篇演講,是在介紹哈佛大學一項為期七十五年的研究調查。是的,你沒有看錯,真的就是長達四分之三世紀。絕大部分的調研最多只做三、五年就算長,可能也只有像哈佛大學這樣的機構,才會做這麼長時間的調查研究。有朋友,讓人幸福又健康然而,這位瓦爾丁格教授強調,哈佛大學到底為什麼花這麼長時間研究什麼呢?他們要研究,人怎麼樣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幸福。而這項調查不只問卷或電話訪問,還要實地面對面的討論、錄影、抽血、照腦波。他們調研的對象從哈佛大學的學生,到貧民窟的兒童都有。這七百二十四位對象到今天還有六十幾人活著。而且都已九十幾歲了。根據成千上萬的資料統計顯示,幸福、快樂、健康的關鍵,在於溝通與人際關係。至於金錢、名望(一般人所追求的)對幸福人生影響,甚微。資料證明了,有可信賴的朋友、可傾訴對象的人,不只是較幸福,他們的身體也更健康,罹患像是老人失智、失憶症的比率也遠低於那些孤獨者。這些資料中顯示,孤獨的確有殺傷力。但滿懷自信與熱忱的與他人交往,像是如何溝通,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則是需要學習的,例如,人的天性較偏向嫉妒,所以我們需要學習、練習、再練習,才能具備欣賞他人的能力,進而表達出來。正向心理學大師說:幸福是有層次的回歸到教養小孩領域,父母費盡心思培育小孩,最終目標也是希望他將來能更幸福。要是除了學業之外,也能了解到這方面的重要,該有多好。除了哈佛的調研報告結果,記得我們前面提到的馬汀.塞利格曼教授嗎?這位正向心理學大師提到,幸福快樂的生活狀況是有層次的。塞利格曼教授認為,第一個層次的幸福較表面,感覺也較快消失。舉例來說,就像是吃一球香草冰淇淋,第一口真是又甜又香,但味道會漸漸淡薄,吃完後那種快感不久就消失了。或是看完一場喜劇,大笑了幾小時,也是很快就過去了。充其量,這種幸福感只能說是開心而已。第二層次的幸福快樂,是找到一種全心投入的嗜好或工作。例如,爬山、下棋或繪畫,一種需要付出、需要努力後才能有的幸福感。塞利格曼教授的舉例令人印象深刻,他說,有個年輕人自二十歲就開始在證券公司工作,到了二十五歲時已經是個百萬富翁。但這個年輕人每當走進證券公司工作,就會進入忘我境界。對他而言,此時此刻時間是停止的,工作已經不是上班了,更不是賺錢,他已經全然的浸淫其中了。更深一層次的幸福感,則是活出更有價值、更慷慨、更有正面影響的生活。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像德蕾莎修女那樣的犧牲奉獻,但還是大有可為。例如,想一位你很感激,對你有重大影響的人,若是沒有對方,你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成就,把他對你的影響和幫助寫下來,然後約一個時間到他家拜訪,把自己寫下的心聲說給他聽。說完之後,你的幸福感會直上雲霄。所以,我們幫助孩子念最好的學校,是希望他們將來更幸福。如果可以,我們幫助孩子投入一種良好嗜好,幫助他學會關懷他人,感激他人,他們會更幸福。父母越包容,孩子越有責任感如果你問我,活了這麼一大把年紀,一定認識很多父母,最佩服什麼樣的父母?我會說:我最佩服有包容力的父母。他們真了不起,也真不容易。若是孩子對你說,他不想念大學,你會怎麼回答?如果你是位醫師,很希望學業成績相當好的兒子能繼承事業,但他卻對哲學感興趣,你會怎麼辦?我還遇過一位媽媽含著淚怨嘆,她那小四的兒子太會下圍棋了,好像是業餘五段的棋力。但她還是擔心兒子的前途,以後該怎麼辦?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父母也可以分成好幾種類型:有一種舍監型的父母,一天到晚要求孩子幾點上床、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做功課。有一位媽媽承認,她還會盯著孩子的刷牙時間,看有沒有滿三分鐘。有些父母屬於將軍型,常常發號施令,嚴厲無比,常常大聲吼叫,孩子看了就怕。我想我們這一代很多人當年的父母,就是將軍型的。他們很多都是好人,都很愛孩子,也都認為嚴格管教是為孩子好。但真是如此嗎?還有導師型的父母,常常會跟孩子談大道理,諄諄教誨。但是孩子,特別是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聽進去了沒?或者信服程度如何?那就得而知了。我最欣賞的父母──園丁型我最欣賞的是園丁型的父母,他們會認真的播種、澆水、施肥。有時要幫花澆灑些農藥,清除病蟲害,然後靜待開花。好園丁不會揠苗助長,因為每一種花綻放的時間不一樣;好園丁不會硬將康乃馨種成玫瑰花(也不可能)。更重要的是,每一種花都有它的顏色、成長期,不同的花需要不同的培植方法,有的花需要很多水分,有的花需要的是日光……養小孩也一樣,甚至可能比養花還要複雜且多樣。天底下沒有一樣的兩個人,即使是雙胞胎,每個人的個性、興趣、特長、甚至價值觀都不盡相同。再者,孩子成長過程的速度也不一樣,因此,用同樣的方式管教或要求,真的是兩敗俱傷。反過來說,能包容自己孩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父母,才是有福的,相對那真的需要很大的功力。有包容力的父母不會要求孩子成為自己的副本。他們不會拿自己孩子去跟別人比較。也不會問哥哥、弟弟能做到,為什麼你不能?他們更不會一天到晚緊迫盯人。兒子想進演藝圈,我沒阻止其實,我也有過類似經驗,那就是我的小兒子黑立行,他進了史丹佛大學後很想選戲劇系,我沒有說不,接著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他幾經掙扎,到了三年級時,自己選擇了機械系。但他的明星夢並沒有消失,畢業後就到處想辦法進入演藝圈。我真的一點也沒阻止他。經過一年走投無路的際遇,最後還是帶著一份責任感,回去念機械研究所。其實,父母越有包容力,孩子的責任感就越強。孩子成人後,也會更尊重別人,更包容周邊各式各樣的人,因而更受歡迎,他自己也更健全、喜樂。(本文摘自/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黑幼龍給父母的15個教養叮嚀/發光體文化)

會做減法的人生,不糾結

會做減法的人生,不糾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真正的快樂。這句話很武斷嗎?其實是這樣的:每個人天生的快樂程度都不一樣,取決於你腦內分泌「血清素」(一種讓人愉悅的化學物質)的能力,能力不佳的人,感受到的喜悅感就比較低。因此,這些不快樂的人,為了追求快樂的感受,他們會以為外在的一些成就和事物能讓他們快樂。比方說──錢、愛情、權力等等。於是,這些為了追求快樂的人,就開始了追逐金錢、愛情和權力等外在事物的游戲。追到最後,他們已經忘了自己原來的目的只是單純地想要快樂,不惜一切代價地追求這些東西,而完全忘了自己的初衷。聽過一個笑話:三個人到了火車站,看到火車已經開走了,於是在旁邊的咖啡廳休息等候下一班車。火車又來了,三個人聊得高興,火車又要開走了才發現,於是,他們開始追逐已經啟動的火車,最後,兩個人成功登上了火車,只剩下一個跑得慢的沒趕上。剩下的人看著離去的火車發楞,突然放聲大笑。旁邊的人覺得奇怪,問他:「火車沒趕上你那麽開心幹嘛?」他說:「我才是要搭火車的人,那兩個朋友是來送行的!」就是這樣,我們可能太過關注自己想要追逐的東西,而遺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實就是單純的快樂本身而已,並不是外在的那些東西。但是我們的社會、家庭、學校等各種環境,會營造出一個氛圍:你要有錢才能成功,成功了才能快樂。美麗才會有人愛,有人愛才會快樂。最後,我們搭上了社會成功列車,才發現,原來那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快樂,是一種可以學會的習慣真正想要快樂的人,不會得不到。所謂真正的快樂,是沒有附加條件的快樂。也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之下,我們都能夠快樂起來。因為,快樂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技能,是可以學會的。所以,不是每一個人都真的想要快樂的。而且,很多人都受到自己內在程序(出廠驅動模式)的影響,不知道自己努力奮鬥的方向是與快樂絕緣的。每個人的意識層次不同,在不同的層次,就決定了你對自己的人生有多少的認識,對自己的快樂有多少的掌控權。我開了抖音帳號(defen123),那裡的讀者比較落地、務實,沒有人問靈性成長的問題,百分之九十都是感情問題。我看到,把愛情當成麵包,每日需要它來充饑的人,幾乎都是在煎熬的狀態。我每次的回答幾乎就是:你知道嗎,這個世界上有比愛情更好玩、更重要,而且投資回報大得多的東西,可不可以麻煩你轉移一下注意力,不要一天到晚盯著你的愛情看了?!我自己的經歷就是,當你被迫離開了愛情,有一段時間會非常迷茫、痛苦,頓失所依的感覺。但是,當你適應了以後,不去用「立刻找下一個」來補償,而能夠開始自己一個人享受這個世界,這是一個女人這一生需要學會的重要功課。當你的一手幸福(不依賴他人而獲得幸福感)的比例越來越大的時候,即使天生血清素分泌不高的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穩定、愉悅的感受。還有一種人,是擁有了所謂的美好感情。另一半對他們寵愛、包容,但是他們視為理所當然。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然沒有所謂的愛情了,因為大多數的愛情,都是得不到的、有虐待性質的,才算是愛情。天長地久、平淡如水地過日子,通常會被戲精們唾棄,進而無法産生愛情的感覺,所以會想要靜極思動。上課的時候碰到好幾個這樣的幸運女人,自己條件好,老公多方疼愛,但是她們就是挺挑剔的,而且婚外也有一些看起來好像比自己老公有智慧又有趣的男人。以過來人的經驗,我嚴正地警告這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福氣,草永遠是對岸看起來比較綠,不要被幻象迷惑了,毀了自己的幸福。任何時候,你的快樂都由自己選擇抖音的粉絲裡面最多的糾結,是來自嫁給一個「不對」的男人,但是有了小孩,所以無法輕言離婚。我看了太多身邊朋友的例子,如果不是小孩,他們早離婚了。可是,因為有婚姻、孩子等責任,他們忍下來了,熬過了最痛苦的一段長長的磨合期,最後守得雲開見月明,雖然孩子上大學了,兩個人還是能安分守己地繼續維持生活,做成了「老來伴」。怎麽磨合?怎麽忍呢?這個難度比一個人單身去找到快樂要難多了,但不是不可行的。最重要的還是「注意力」,是你關注的焦點在哪裡。如果結了婚以後,你還是喜歡風花雪月的浪漫感覺,或是期待對方負起責任養家、照顧你──後面這個要求其實並不為過──可能就會墮入失望的深淵。看清楚他究竟是什麽樣的人,在他舒適做自己的時候,到底能不能為你和孩子的生活「加分」,或是至少不要帶來負面的影響(酗酒、賭博、暴力),這是一個重要的檢驗標準。再看看自己的「奢望清單」──體貼、關懷、賺錢養家、負責任、情投意合、互相理解尊重,那麽是不是可以把這些要求降到最低,讓自己在精神上獨立起來?男人不一定非得是家庭收入的唯一負擔者,但是他不能靠你養還給你臉色看。他也許不會談笑風生、不理解女人的情緒,但是至少要為家裡的事情負責。我有很多朋友告訴我,如果她們自己有謀生能力,早就離開了。但是因為必須寄人籬下養孩子,不願意離開孩子和舒適的生活,所以也忍過來了。那一段時間,她們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會不把心思放在男人身上,眼光也收回來不去找他的碴,最終,男人年紀大了,會回歸家庭,變得比較宅,比較黏著老婆了。我自己兩次離婚以後,現在大部分都是勸和不勸離。就像我前面說的,人要學會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夠靠自己找到快樂的源泉,那麽你就是所向無敵了。如果你真正想要的是幸福快樂,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都可以選擇快樂。至於這個婚到底離不離,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告訴你。不要忘記自己最終的人生目標,不要陷在情緒裡面膠著、糾結,把自己的身體顧好,存一些錢,找到自己精神喜悅的獨立來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確定自己要的是快樂幸福,而不是一出又一出的濫情戲。那麽,你的人生就沒有交白卷,算得上是對自己負責了。(本文摘自/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皇冠文化)

高球名將染疫冠軍飛了 運動員應優先打疫苗嗎?

高球名將染疫冠軍飛了 運動員應優先打疫苗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東京奧運將展開序幕,然而新冠疫情尚未明顯緩解,全世界的運動員都面臨兩個問題:要不要打疫苗?想打的話有疫苗可以打嗎?打疫苗會影響運動表現嗎?6月的美國PGA巡迴賽,Jon Rahm三回合打完還領先第二名六桿穩居第一,可是驗出感染新冠病毒,結果強制退賽、冠軍飛了。運動員染上新冠肺炎,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賽程能否繼續,然而多數會強制退賽;另一個考量是疫苗對運動員身體的影響,由於新冠疫苗尚未累積足夠科學證據,根據過往其他疫苗注射的研究發現,運動員注射疫苗後的免疫反應及中和抗體的數量都比一般人更高。副作用方面,年輕族群注射新冠疫苗的比例跟嚴重度偏高,超過八成的年輕人注射輝瑞疫苗後有局部注射部位不適感,第二劑的副作用反應還可能更強,不過副作用包括局部肌肉痠痛、發燒等多數會逐漸消退,目前也沒有證據顯示注射疫苗的副作用會影響運動表現。為國家榮譽出征 應受保護新冠疫苗在多數國家目前都還是稀缺資源,而運動員是否該列在優先施打的名單中呢?紐西蘭近期就這個議題提出了幾個論點,認為可以考慮將運動員列於優先施打名單。第一,運動員是為了國家榮譽出征,應該受到保護;第二,運動員黃金生涯有限,而征戰各大賽事要飛到世界各地又是不得不的選擇,因此可以考慮在大眾可接受的範圍內,提早為運動員施打疫苗。根據目前科學證據,運動員施打新冠疫苗是利大於弊,一則會獲得足夠的免疫力,而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多數會消退,也不會影響運動表現。運動員是否該優先打到疫苗則關乎主管機關及社會需求的考量了。(文章授權提供/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康禾復健科診所主治醫師陳渝仁)

後疫情時代部署 6成企業疫苗福利備戰

後疫情時代部署 6成企業疫苗福利備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月全國實施第三級防疫警戒,發生多起企業群聚感染、停工案例,許多產業也間接面臨蕭條困境,員工生計受影響。7月12日後政府鬆綁警戒措施,8月更有望開放各產業人潮回流,企業雇主應做足預防傳染病準備,避免疫情再起,以保障職場持續工作、維持員工生計。為了解企業雇主對於職場傳染病預防的重視度,由博思市調於2021年2月執行、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特發表「企業防疫福利大調查」成果,顯示已有6成企業提供不限病種之疫苗相關福利措施,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理事長湯大同指出,本次調查顯示雇主已有傳染病預防意識,但仍有4成待進步空間,其中風險偏高的運輸倉儲業者,僅4成有疫苗福利,低於平均;更有高達1/3的企業自去年疫情爆發後,仍無提供員工相關疾病衛教內訓課程,職安警覺性過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暨台大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表示,疫情流行期間,雇主應加強預防與新冠肺炎症狀相似的呼吸道傳染病,其中職場上多見百日咳、流感及肺炎鏈球菌傳染,若引發共同感染,會加重其肺炎嚴重性。調查顯示,其中流感(78%)為最多雇主提供之疫苗福利,但肺炎鏈球菌疫苗(9.9%)、百日咳疫苗(2.7%)的補助比例仍遠遠不足。有鑑於此,湯大同與黃立民攜手提倡職安感控三方針,呼籲所有企業雇主應落實疫苗接種、疾病衛教、疫情監測,疫苗接種是傳染病防治最直接、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相關預算的投入能降低企業於傳染病爆發時損失的成本,也保護整體國人健康安全。傳染病爆發企業損4.5億美金 WHO建議呼吸道三大疫苗先接種針對第一波的全球疫情爆發,政府於2020年3月公布「企業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營運指引」,提供雇主在零星社區感染階段、廣泛性社區傳播階段出現時,如何因應的策略方針。而過去政策規定企業內的職業衛生安全工作,由非醫學專業的職業衛生安全管理師來主責,傳統職安也多以工傷、物理性及化學性之環境危害預防為主;從2018年開始,200人以上企業須聘僱或特約醫護人員,以辦理員工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及健康促進等工作為主,明年起政策更將擴大適用到50人以上企業,顯見職場衛生安全工作已開始重視健康管理,也加強對職場傳染病的預防。為了解企業在政府推動相關政策及疫情爆發後,是否有相應措施來提升職場衛生安全,此調查邀請1117名企業的雇主、人資部門、護理人員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師人員填答,問卷涵蓋調查員工健檢、疫苗福利、疾病教育課程等職安措施。調查顯示,有超過6成(60.8%)企業提供疫苗相關福利,其中超過一半是由企業直接提供補助,其餘則是協助預約、提供相關疫苗資訊給員工。也有近5成(49.2%)表示願意進一步提供員工關於疫苗接種資訊及補助福利;在疫情時代下,企業積極部署保護員工、降低公司風險意識有所提高。根據美國針對有疫苗預防之傳染病統計,疫苗接種率尚未良好覆蓋下,傳染病每年會造成雇主約4.5億美金的經濟損失,除了生產損失外,也需負擔生病員工的醫藥費用、薪水、居家照護的部分成本,疫苗為企業的職場安全策略中不可或缺的武器。黃立民說明,目前全台提高警戒來預防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但根據美國一回溯性研究,職場最常見的感染原其實為細菌,緊接才是病毒、真菌及寄生蟲,其中,在工作場域中多見的細菌類傳染病為百日咳(百日咳桿菌)、肺結核(結核桿菌)、肺炎鏈球菌感染症(肺炎鏈球桿菌),而病毒類傳染病則要重點預防季節性流感、B肝等。職安感控三方針保護企業 應優先免疫預防 經濟效益高疫情流行期間,雇主應加強預防與新冠肺炎症狀相似的呼吸道傳染病,雖然新冠肺炎疫苗在台灣尚未普及,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COVID-19期間免疫指導方針」中,建議凡能預防呼吸道感染的疫苗: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能接種就應接種。此次調查顯示,企業已有相關意識,其中流感(78%)為最多雇主提供疫苗福利,然而肺炎鏈球菌疫苗(9.9%)、百日咳疫苗(2.7%)的補助比例仍偏低,提醒企業們可優先安排相關接種計畫,預防秋冬來臨疫情再起。疫情時代下,調查顯示產業雇主有明顯提高對於傳染病預防之意識,然而仍有待進步空間。有鑑於新冠肺炎疫情未歇,傳統傳染病仍存,湯大同理事長與黃立民院長攜手提倡職安感控三方針,呼籲所有企業雇主、職護、職安人員共同實踐:一、疫苗接種:預防接種是傳染病防治最直接、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是防疫工作最重大的基石,各企業可評估自身產業性質,與職業醫學科、感染科醫師共同討論,來安排員工疫苗接種計畫。二、疾病衛教:除了相關安全衛生人員外,也應積極提供全體員工培訓疾病衛教課程,提高員工對於傳染病症狀出現時的敏銳度、自察風險,並演練通報流程。三、疫情監測:實施傳染病症狀監測與警示流程,並於初期風險發生時,進行普篩,如量體溫、安排入院檢測、使用快篩試劑等。

減少外出依舊必要 營養師推薦6大類耐放食材

減少外出依舊必要 營養師推薦6大類耐放食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期間,許多人養成囤糧的習慣,一般都會從泡麵、餅乾、罐頭下手,但這些食品足夠維持營養需求嗎?7月26日雖然解封有望,但疫情變化不定,仍不可掉以輕心,而在家防疫的這段時間,還是要維持好免疫力,建議可購買以下這些耐久放食材,補充足夠營養。耐久放的乳製品 聯青診所營養師張凱馨表示,乳製品是非常好的蛋白質來源,除了可以補充身體需要的蛋白質,同時含有豐富的鈣質,每天飲用360-480毫升可有效預防鈣質缺乏。*保久乳、奶粉保久乳透過高溫短時間滅菌技術製成,大約可存放半年;奶粉是透過脫水乾燥加工製成,大約可存放2年,雖然都經過加工處理,但營養價值都跟鮮奶差不多。此外,保久乳及奶粉可室溫存放,不會佔冰箱空間。*乳酪乳酪是乳製品裡非常耐放的食品,在冷藏前可將之分裝成小包裝放在保鮮盒,若想要放得更久,也可以冷凍保存。穀類多數人會囤積白米、吐司、麵包及麵條,然而從糙米加工成白米,及小麥加工成白麵粉的過程中,纖維約損失了八成。為了攝取足量的纖維,建議選購一些糙米、藜麥等,白吐司、白麵包可改買全麥的。除了攝取到膳食纖維,還能同時攝取維生素B群。此外,米及麵條放置陰涼處可保存大約一年。耐久放的蔬菜類 防疫期間大家都待在家裡,活動量減少,腸胃蠕動也跟著減慢,容易發生便秘的現象,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相當重要,同時也可以改善腸道菌相,間接幫助身體調節免疫力。攝取蔬菜是一個增加膳食纖維很好的選擇,同時還可以補充到不同的植化素。*保鮮期很久的新鮮蔬菜a根莖類表皮厚實的根莖類適合在陰涼及通風處存放,放進冰箱反而更容易壞,像是屬於蔬菜類的胡蘿蔔、白蘿蔔可存放7至10天;地瓜、馬鈴薯、南瓜、芋頭、牛蒡、山藥、蓮藕屬於澱粉類,可保存2至3周;辛香料的薑、洋蔥及蒜頭等,可用網子掛在牆上,可存放大約4周。b瓜類與茄果類茄子、絲瓜、黃瓜、苦瓜、冬瓜、櫛瓜、青椒及彩椒類等,可裝入塑膠袋內,可在冰箱存放5至7天。c蕈菇類菇類含有多醣體及豐富膳食纖維,除了可以幫助身體調解免疫力,還可以維持腸道的健康。新鮮蕈菇類,建議保存時不要清洗,放入塑膠袋或是保鮮盒保存可存放5至7天左右。*乾貨蔬菜常見的有乾香菇、乾木耳、海帶芽及紫菜,保存不大佔空間,若保存適當可存放一年左右。黃豆製品黃豆及其製品是優良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包裝完整的盒裝豆腐或真空包裝豆干,直接放冰箱冷藏即可;若是散裝的板豆腐,購入後先以清水沖洗乾淨,再加入過濾水淹過豆腐,存放在冰箱冷藏,若是短時間內吃不完,可兩、三天換一次水,如此可保存多天。較耐放的海鮮及肉類可選擇小型魚及帶殼海鮮,小型魚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身體發炎的機會,及保護心血管的功能;帶殼海鮮的礦物質「鋅」含量很高,能幫助強化身體機能並輔助調節免疫力。建議將海鮮的內臟去除後再冷凍,能將保存期拉長。牛、豬、羊等紅肉的飽和脂肪酸比較高,含鐵量也較高,適合缺鐵性貧血的患者及經血量大的女性,紅肉冷凍保存大約可放6個月。雞、鴨、鵝肉等白肉,冷凍保存大約可放3個月。堅果種子類堅果種子有豐富的維生素E、礦物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等,選擇包裝完整且無調味的產品,可以存放比較久,也不會攝取過多的熱量及鈉,以免造成身體的負擔。食用時要注意攝取的份量,建議一天以一把為限。

長者中斷運動腸胃不適 疫情期最特殊病號

長者中斷運動腸胃不適 疫情期最特殊病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在5月中升溫為三級警戒之後,很多習慣出門運動的退休長者變成宅家老人,中醫表示,很多這類長者出現腸胃不適的情況,並非吃壞肚子,而是因為中斷運動後消化變慢、腸胃機能變差而求診,成了疫情期最特殊的病號,對此,在家踏步運動配合自我按摩,症狀通常可以改善,最好還是恢復運動習慣。 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指出,6、7月間,出現很多老年人到門診就醫,原因是腸胃功能變差、消化慢、胃口不佳,甚至便祕,這些60、70歲的長者有一個共通點,都是有運動習慣的退休者,有的習慣每天坐車到溪頭爬山、有的習慣晨泳、有的習慣到社區打太極拳,在疫情三級警戒後,原有的運動休閒習慣突然中止,對於生理適應力比較差的老年人造成影響,主要表現在腸胃機能上。飯後於室內踏步行走 配合按摩腹部促進消化張煒東表示,運動可以活動全身的肌肉,促進循環,進而幫助腸胃蠕動,甚或有些運動本身就集中在腹部,自然可以直接幫助腸胃蠕動。對於有運動習慣的人突然中斷運動,最先出現不習慣的器官通常是腸胃,因為腸胃蠕動變慢使得消化變慢,有的會出現便祕、有的吃不下、有的腹漲。也有少數年輕人在疫情初期還會在家運動,時間一長就懶得動了,也出現腸胃不適的狀況。 67歲的曾女士表示,她以前習慣清晨到社區跳舞,傍晚到登山步道走路,因疫情而中斷,不到兩周就出現便祕,腹漲影響胃口,持續幾周後才看醫師,解決大便不順等問題。70歲的邱先生說,外出一群朋友打屁爬山,自己在家就不想動,沒想到這也有會影響到腸胃。 張煒東說,對於這些疫情期的特殊病號,開一些幫助消化的藥,通常短時間就能好轉。其實最簡單的方式是飯後於室內踏步行走,配合按摩腹部來促進消化,按摩的方向要配合大便的運行方向,從升結腸到橫結腸,再到降結腸與直腸的方向按摩,以右手按摩而言,以順時針的方向按摩,一邊走路一邊按摩,幫助消化。山楂、酸梅改善消化功能 五穀飯、南瓜等可增強胃腸蠕動 如果上述效果不明顯,想要讓腸胃蠕動更好的話,可以按摩小腿的胃經與脾經路線,脛骨的外側是胃經路線,內側是脾經路線,雙手的大拇指從膝蓋下方開始,沿著脛骨兩側從上往下按摩,若是不懂經絡的人,可以從小腿上方開始,用指腹按摩到腳踝,外側上到下,中間及內側也是上至下,雖然和實際經絡會有些微差異,但是有按摩就會有幫助。 在食物方面,山楂、酸梅、麥芽等食物可以改善消化功能與食欲不佳,五穀飯、燕麥、芹菜、南瓜、花椰菜等纖維較多的食物可增強胃腸蠕動,是疫情期較好的食物。

助22名東奧國手奪牌 長庚隊醫前線作戰

助22名東奧國手奪牌 長庚隊醫前線作戰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延期一年的東京奧運終於拉開序幕,台灣東奧代表團選手共68名選手取得參賽資格。其中共有22名代表團選手,橫跨10種競技項目,由長庚運動醫學團隊提供醫療整合照護,更有許多項目被全體國民寄予厚望,包含羽球球后戴資穎、桌球混雙林昀儒/鄭怡靜、拳擊林郁婷等,都以世界排名第一的姿態出征東奧,奪牌希望濃厚!隨著超級英雄電影《神力女超人》及《黑寡婦》等女英雄躍上大螢幕,台灣體育界近年來也同樣吹起一陣女力旋風。拳擊 堅苦卓絕的世界冠軍 拳后林郁婷、女王陳念琴最初只是因為對日本漫畫《第一神拳》的著迷,讓郁婷接觸拳擊,起初抱著可以保護家人的初心,經過12年來的征伐洗禮,最終登上世界冠軍。郁婷和教練曾自強不斷鑽研與突破,改拳擊傳統站架為左右開弓的侵略性打法,並且將參賽量級提升,免去減重負擔的同時依然維持敏捷性,擂臺上的她展現出強大的宰制力。因為疫情的關係,國訓中心進行嚴格的防疫管制,林郁婷和高雄長庚中醫部擔任本屆奧運隊醫的郭純恩醫師,相隔兩個月未見;兩人在東京重逢,以平時在國訓中心看診培養的默契快速溝通治療需求,郁婷表示:「跟郭醫師說勾拳或是閃躲等,她都能快速聯想我們的訓練內容。」曾自強教練更用心準備了來自鶯歌(郁婷的啟蒙地),以柿子跟花生象徵「好事會發生」的陶瓷小吊飾給郭純恩,希望醫療團之任務也圓滿順利。也參加本屆醫療團的骨科醫師周文毅說:「拳擊是必須讓專注力、技術、體能、戰術執行等要素,都要在短時間內達到最高檔的一項競技,疲勞的累積是非常難以想像的。」長庚運動醫學團隊醫師們透過體外震波、針灸等方式,在選手們的疲勞回復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羽球 球后戴資穎領銜出征東京奧運是羽球球后戴資穎生涯第三度叩關奧運最高殿堂,前兩次最終都止步16強。經歷2016年里約奧運的失利之後,小戴積極訓練讓技術打磨得更加細膩,並且開始統治賽場,一路衝上世界第一的寶座,寫下連續衛冕172周的史上最長紀錄,豎立「戴資穎障礙」。這次抱著勢在必得的決心,劍指冠軍金盃。長庚運動醫學團隊自2014年和小戴首次相遇,並且一路陪伴至今,本屆東奧代表團醫療長、復健科醫師林瀛洲長期協助小戴賽後調整,不時可於小戴臉書看到彼此間可愛互動。 空手道 連外媒都看好文姿云我國空手道好手文姿云是亞運史上空手道二連霸第一人,亞錦賽三度封后,目前排名世界第二,也曾站上世界第一。國外運動網站「BEST sports」近期公布東奧最新獎牌預測排行榜,預測文姿云有望摘下空手道女子55公斤量級金牌,被國際媒體視為強勁競爭者。協助姿云備戰的長庚運動防護師辜羿璇說:「姿云對自己很嚴格,讓她從精疲力竭的狀態得到舒緩是我的工作,她享受訓練,享受生活的每一分鐘。」長庚運動醫學團隊成軍以來,致力投身於台灣體育運動員的照護,讓照護選手可以在長庚各院區接受頂尖的治療,也提供照護選手們在訓練及比賽時的運動防護等資源。長庚運動醫學團隊也收到本屆東京奧運代表團的邀請,派出3名醫師及1名運動防護師,組成奧運代表團的醫療團隊,負責選手們幕後的守護工作。

二級警戒試辦兩周 可辦婚宴、室內活動上限50人

二級警戒試辦兩周 可辦婚宴、室內活動上限50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考量國內疫情及參酌其他國家之防疫調整經驗,並經與各地方政府進行溝通討論後,指揮中心自7月27日至8月9日調降疫情警戒標準至第二級,各部會得依指揮中心所發布之通案性原則另訂指引,而各地方政府亦得在此原則下,視疫情需要而有調整空間,惟相關指引必須規範明確以利民眾遵循。說明如下:一、通案性原則1.除飲食外,外出全程配戴口罩。2.確實執行實聯制登記措施。3.保持社交安全距離。4.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人流控管或總量管制:室內空間至少1.5米/人(2.25平方米/人),室外空間至少1米/人(1平方米/人)。5.集會活動人數上限:室內50人,室外100人,若超額則提防疫計畫。6.餐飲內用原則依照衛福部規定處理。二、婚宴、公祭可開放1.公祭遵守內政部相關防疫規定處理。2.婚宴遵守每一隔間室內50人、室外100人上限,並遵守餐飲指引不得逐桌敬酒。三、仍須關閉之場所1.休閒娛樂場所: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桌遊場所及其他類似場所。2.教育學習等場域:社區大學(開放受理秋季班報名,實體課程不開放)、樂齡學習中心、K書中心、游泳池等其他類似場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