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10天緊盯線上教學 近視暴增200度

10天緊盯線上教學 近視暴增200度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國二的學生原本兩眼近視約150度,近來眼睛痠麻腫痛,視力模糊,甚至無法對焦,家長非常憂心,求診後發現近視竟暴增至350度,假性近視高達200度,家長表示,孩子因為疫情改成在家線上教學,整天盯著電腦螢幕。陳瑩山表示,睫狀肌檢查後,學生睫狀肌過度使用肌肉充血僵硬,經過睡前肌肉放鬆藥水點用,目前眼睛不再痠痛。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學生一整天近距離,盯著電腦螢幕線上教學,造成睫狀肌肌肉長期用力,導致充血,產生眼睛痠腫痛,眼睛疲勞。因此提出三大建議:第一: 線上教學30分鐘,中間休息10分鐘學校或補教業規劃線上課程,儘量上課30分鐘後,休息10分鐘。學生在休息時間可以站起來離開座位,閉眼、眼球動一動,頭也動一動。手插腰、伸懶腰,自然擺動約5分鐘,在家走動約5分鐘,讓眼睛休息,保護眼睛。第二:休息時間是要讓眼睛真的休息休息時間是真的讓眼睛休息,不要趁機又拿手機出來打電玩,以為不用電腦就是休息,手機的螢幕更小,更容易傷眼。第三:均衡飲食,每天一顆蛋陳瑩山建議,這段期間一定要均衡飲食,儘量不要吃油炸食物,部分植物油經高溫油炸,可能會產生反式脂肪,增加血管硬化的風險,對眼睛也不好。建議每日五蔬果、適量蛋白質和一顆蛋。以葉黃素來說,建議一日至少需要6至10毫克,約一碗炒菠菜即可達到建議量;每天吃一顆「蛋」對眼睛也是有極大助益的,因為蛋黃本身含葉黃素、玉米黃素及鋅,吃下的營養素更能有效進入人體。葉黃素為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之一,以適量油脂炒過後比水煮更好吸收。

媽媽懷疑飯菜被下毒 如何與失智者相處?

媽媽懷疑飯菜被下毒 如何與失智者相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罹患失智症的黃媽媽,一直由二女兒美琪與外籍看護一同照顧,但最近病情惡化了。美琪帶著媽媽來接受失智評估,對臨床心理師訴說媽媽一些怪異舉動,例如懷疑有人闖進家裡偷錢(事實上是黃媽媽忘記將錢藏哪裡)、認為看護會下毒所以要求美琪煮飯、看到已經去世的親人並和他說話……美琪認為媽媽沉溺在幻想中,因此需要有人告訴她實情。無奈黃媽媽卻因此經常和美琪爭執,搞得美琪不知要如何是好。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高振傑說,一般人對失智症長者的印象,大都是記憶力變差。其實失智症是一種大腦疾病,隨著萎縮、退化,也會出現類似思覺失調症的精神症狀,例如:多疑、妄想、幻覺。這類精神症狀發生頻率在10~70%,會隨著失智症種類而不同。以下針對這幾種常見精神症狀做說明,及家屬可以如何因應。1.多疑所謂的「多疑」,是指懷疑他人的程度超過合理範圍。長者的「多疑」通常與其記憶力不佳有關,而且記憶力越差,情況就越惡化。常見的多疑種類有︰懷疑東西被某人偷了、懷疑兒女帶他來住院是要謀奪家產、無法記住醫護人員而懷疑他們是騙子。有時候長者的多疑來自於對自己日漸衰弱的不安全感,擔心自己受騙,因此對於周遭人都採取防衛態度。高振傑建議,倘若長者對家屬起疑心而不配合或敵視家人,可以試著用一些方式讓長者了解家屬是關心他們的,例如找一些舊照片敘舊,讓長者回憶起和家人過去的相處,適時給長者溫柔的撫摸或擁抱,這樣較能讓長者感受到安全感。2.妄想所謂的「妄想」,就是沒有的事,但是長者卻堅信不移。比起「多疑」,「妄想」的固執程度、怪異程度更高。常見的妄想有:被偷妄想(兒子偷存摺)、被害妄想(媳婦在煮的菜下毒)、嫉妒妄想(老公跟外籍看護偷情)、奇特妄想(電視會播出腦內想法)。針對有妄想症狀的長者,最重要的是別與其爭辯,試著順著妄想來達到家屬的目的。舉例來說:長者認為自己被兒子陷害,所以不願意就醫。此時可以安排與長者關係較好,且非妄想對象的家屬來勸說,向長者表示為了反擊兒子的陷害,所以要去醫院證明自己的清白,亦即藉由順勢而為的說詞來讓長者達到就醫目的。3.幻覺所謂的「幻覺」,是指沒有真實的刺激產生卻有此種知覺。例如:視幻覺(看到過世的母親跟自己揮手)、聽幻覺(聽到觀音菩薩向自己說法)。通常有幻覺症狀不太造成干擾,但可能會造成長者的危險,例如看到窗外有人對長者揮手,長者沒想到所在地是三樓就靠過去,以致差點跌出窗外。對此,家屬可以和長者談談他們的幻覺,問問那些幻覺給長者什麼樣的感受(例如可怕的或是懷念),適時地給予安撫或支持,向長者表示若看到誰而想要打招呼都要讓家屬陪著一起去,以免發生危險。高振傑指出,失智症是一種持續性衰退的疾病,對於失智者的精神症狀,不要直接修正長者行為,代之以正向的鼓勵或包容的支持,讓長者得與自身、家庭共處。

同島一命 美容醫學會聯合基層診所支援疫苗接種

同島一命 美容醫學會聯合基層診所支援疫苗接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病毒襲捲全世界,台灣身為防疫的模範生,5月因為英國變種病毒B117肆虐,造成確診數増加,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疫情和疫苗需要雙控,才能避免失控!由於疫苗陸續到位,衛福部為提高疫苗接種率,達標群體免疫,盡早讓台灣民眾回復正常生活,減少經濟衝擊,勢必面臨全國醫療量能支援的問題。台灣美容醫學產業全國聯合會發起美容醫學各基層醫療院所,「同島一命」,連署支持政府防疫政策,落實分流並成為支援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主要發起人之一、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蔡豐州表示:「美容醫學產業,橫跨健保和自費,治療範圍不僅涵蓋整形、傷口、重建,由於遍布全國,診所數眾多,絕對適合協助政府防疫策略。」透過不同接觸民眾面,必能快速協助政府進行疫苗接種,加上醫事人員密集接觸各式患者,絕對是防疫上,非常重要的一環。台灣美容醫學產業全聯會過去在醫療衛教文章合法化,對抗醫療抹黑平台等公共議題上,皆挺身而出,一向是悍衛醫療專科權益,保障民眾醫療安全,促進產業合作的最前缐,這回也不例外。目前記者實地隨機探訪各級醫療院所,例如:雙和醫院、元和雅診所、雅丰診所、黃柏翰皮膚科診所等,都極度配合政府防疫的SOP,無論是體溫量測、口罩配戴或詢問TOCC等之防疫措施,皆是非常審慎及嚴謹的處置方式,所以這些醫療院所將會是施行COVID-19疫苗接種很大的助力。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戴浩志說:「醫學會更結合產官學,主動提升會員診所新冠病毒消毒等級。」據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張松源醫師表示,醫學會和台灣最大連鎖大樹藥局、優尼克生技合作,使用高防護等級的病毒防範消毒,提供患者接受醫療處置時,安全的環境。台灣顏面整形重建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藍敏瑛受訪時強調:「如果政府要迅速達成接種率,提高疫苗接種速度的關鍵,絕對是基層醫療院所。」未來疫苗施打策略,必須有完善的點線面戰略規劃,配合相關規定和設備,真正落實超前部署。台灣防疫的第一線,必要仰賴各級醫療院所的通力合作,才能落實共同防疫防線,阻絕疫情。

離島入境明起全面快篩 有症狀者禁搭機搭船

離島入境明起全面快篩 有症狀者禁搭機搭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267例新冠肺炎病例,分別為262例本土個案及5例境外移入個案;另有校正回歸本土個案65例,總計332例。確診個案中新增13例死亡。6/1新增262例本土病例、13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262例本土病例,為136例男性、1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0日至5月31日。另校正回歸個案65例中,為31例男性、3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0日至5月30日。指揮中心指出,綜上所有本土個案共327例,以新北市166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87例,桃園市23例,彰化縣12例,台中市10例,基隆市8例,宜蘭縣5例,嘉義縣4例,花蓮縣、台東縣各3例,苗栗縣2例,台南市、澎湖縣、高雄市及新竹縣各1例。其中253例有雙北活動史。此外,為確保離島的醫療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交通部所屬5航空站設立篩檢站,有症狀旅客不予搭機、過去14天內有症狀須現場快篩陰性始得搭機。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今天會完成公告的法制程序,從明天開始實施。為確保、維繫離島的醫療量能,指揮中心同意交通部民航局所屬台北松山、台中、嘉義、台南及高雄小港航空站設立篩檢站,陳宗彥說,另包括基隆港往連江、台中港往烏坵的船,指揮中心和地方政府衛生局、航站開會討論決定,今天會完成公告程序。前往蘭嶼、綠島 台東縣衛生局可比照採檢旅客明天起搭乘國內航線前往離島時,於搭機前填寫「健康聲明書」,現場有症狀者不可搭機,且應配合病毒核酸檢測(PCR);若為過去14天內有症狀者,須現場配合接受抗原快篩檢驗且為陰性,才能搭機、搭船。至於蘭嶼、綠島,因目前規畫是跨縣,5個航空站是飛到金門、連江及澎湖,台東縣衛生局若認為前往蘭嶼、綠島民眾有所必要執行篩檢,可比照相關基準與原則進行。

年輕人也不能大意 劇痛且要命的主動脈剝離

年輕人也不能大意 劇痛且要命的主動脈剝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的背好痛,好像被撕開一樣……」躺在推床上的年輕男子一身冷汗,痛得幾乎說不出話來,因為上班時突然出現劇烈疼痛,被送到急診室。在一切正常的狀況下,卻突然發生劇烈的胸痛、背痛,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所以隨即安排檢查。「當確定診斷為主動脈剝離時,他其實非常的錯愕。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急的狀況,死亡率相當高,幸好在緊急手術後,患者已順利出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醫師回憶,「回診時,他說感覺好像又活了一次,得好好重新思考人生的規劃。」聽到心血管疾病,很多人會認為是老年人的專利,劉殷佐醫師提醒,然而近年來主動脈剝離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也不能大意!短時間內恐休克死亡 倖存也可能有腎臟竭、下肢癱瘓等後遺症劉殷佐醫師解釋,我們主動脈壁的構造有三層,包括內膜、肌肉層、外層,這三層構造本來是黏在一起,但是當主動脈內膜破損、產生縫隙時,高壓血流便可能灌入,並撐開主動脈壁。因為會造成主動脈構造整層分離,所以稱為「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的發生,往往沒有任何預兆。大部分患者會突然間感到劇烈的疼痛,像刀割、被撕裂的胸、背痛,而且疼痛感幾乎無法緩解。主動脈剝離發生的位置不同,產生的症狀也會不太一樣。劉殷佐醫師分析,如果是從升主動脈開始剝離,患者會以前胸疼痛為主;如果只有降主動脈發生剝離,患者就會感到背痛。除了劇烈疼痛之外,主動脈剝離也會造成嚴重的急性併發症。當主動脈剝離造成主動脈破裂時,將導致大量內出血,患者會在短時間內休克、死亡。主動脈剝離後,蓄積在主動脈壁內的血液會形成「假腔」,逐漸鼓脹的「假腔」可能對「真腔」造成壓迫,進而影響血流,劉殷佐醫師解釋,「簡單來說,就是一條管路被撐開成兩條不一樣的路,若真腔被假腔壓迫就會造成正常的血流灌入不足的現象,導致器官缺血、缺氧。」依照主動脈剝離的位置,可能影響到不同的器官,而出現腎臟缺血、腸缺血、肢體缺血等狀況,如果影響到脊椎動脈,患者可能癱瘓,當腦部、心臟缺血壞死,患者可能當場昏迷、死亡,讓大家措手不及。幸運存活的患者,部分器官可能因為缺血受損而留下後遺症,例如腎臟衰竭、下肢癱瘓等,主動脈剝離的部位亦可能漸漸形成主動脈瘤,隨著時間,主動脈瘤將變大,破裂的風險也會越來越高,必須盡快介入處理。劉殷佐醫師強調,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險的急症,發作之前,患者感覺一切正常,發作之後,狀況會急轉直下,各種急性併發症陸續出現,進展很快,死亡率相當高。「大家平時要把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好,這些慢性疾病都會影響血管的健康。抽菸也對血管有害,最好能盡快戒菸。」劉殷佐醫師提醒,「主動脈剝離大多發生在老年人,但是近幾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千萬不能大意。」裝支架後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血脂 減少日後血管病變機會臨床上根據主動脈剝離的位置,區分成「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與「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剝離位置包含升主動脈的稱為「甲型主動脈剝離」,剝離位置局限於降主動脈的稱為「乙型主動脈剝離」。劉殷佐醫師說明,甲型主動脈剝離容易影響腦部、心臟,死亡率很高,必須盡快手術治療;乙型主動脈剝離可能影響腎臟、腸道、脊髓、下肢等,往往需要住入加護病房,密切觀察。甲型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以開放式手術為主,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會打開胸腔、切除發生剝離的主動脈,然後以人工血管重建主動脈。乙型主動脈剝離可能使用藥物或主動脈支架手術來處理,劉殷佐醫師解釋,主動脈支架手術是微創手術,醫師會從腹股溝處將導管放入股動脈,在X光的導引下,把一個特殊設計的覆膜支架送到主動脈裡,確認位置後再展開主動脈支架,讓主動脈的血液在主動脈支架裡流動,不會再繼續灌入內膜裂孔。「傳統開放式手術是開胸後把剝離的主動脈截掉,換上一段人工血管取代主動脈。」劉殷佐醫師說,「受惠於科技的進步,現在可以利用主動脈支架從血管內層把內膜裂孔隔絕開來,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術後疼痛較輕、住院天數也較短。」主動脈支架一開始是設計給年紀較大、手術風險較高的族群使用,一般患者若解剖構造符合主動脈支架置放的條件,亦可以考慮使用。接受主動脈支架手術後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減少日後血管病變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3招核心肌群運動 推牆就能遠離肩頸痠痛

3招核心肌群運動 推牆就能遠離肩頸痠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許多職場及工作處所為確保營運不中斷,除遵守防疫規定外,已升級為異地、分區、分流或遠距辦公。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落實辦公防疫措施外,營造運動健康氛圍,才能使上班族累積足夠的健康資本,產生最大的生產力,提升健康防護力。穩固的核心肌群可維持良好的體態和脊椎健康,擁有靈活有力的上、下肢活動有助於預防下背痛和肩頸痠痛問題。國健署提供三式訓練核心肌群的運動,除了不定時動一動關節外,多利用職場環境隨手找張桌子、椅子和牆壁,以便隨時隨地動起來。1.推牆抬腿跑:雙手緊貼牆壁,保持軀幹穩定快速交替抬腿跑步,約10-15秒,可訓練蹬地能力、抬腿能力及雙腿協調轉換能力。2.桌邊伏地挺身:選擇穩固桌子,雙手與肩同寬伸直扶住桌子,向後退一步,背部挺直身體前傾下壓45度,再慢慢推回站立狀態,每次做10-15下,每次做1-3組,可訓練上肢肌力及核心肌群。3.椅上風火輪:坐在不會移動的椅子前端,雙手抓緊椅邊,上背微貼椅背,用腹部力量彎曲膝蓋並往胸部方向靠近,就像踩腳踏車一樣的動作,每次做10-15下,每次做1-3組,可強化腹部肌群。國健署呼籲,防疫期間異地辦公仍需維持適度的運動,並依個人健康狀況逐步增加運動強度或次數。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並維持健康的體重,以更好的健康狀態共同抗擊疫情。 

血氧偵測避免疏忽「快樂缺氧」 智慧科技防疫更安心

血氧偵測避免疏忽「快樂缺氧」 智慧科技防疫更安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本土疫情爆發、累積確診人數上升,多起居家隔離猝死者身上發生「快樂缺氧」情況。從無症狀快速惡化至缺氧稱作「快樂缺氧」,一般情況下正常人血氧濃度(SpO2)約為95~100%,94%以下則為供氧不足,90%以下就必需緊急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新冠肺炎影響人體呼吸中樞,造成患者低血氧、呼吸速率變高而不自知的情況,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於27日記者會提到,指揮中心已將血氧監測納入「COVID-19確診個案居家照護評估」項目,初步討論警告數值為呼吸速率超過30下、血氧監測低於95%等兩大項,未來將與專家擬定相關指引。對此,台灣高海拔醫學權威-王士豪醫師表示:「平時若有佩戴智慧手錶,可持續注意自己日常的血氧濃度均值,若出現流鼻水、喉嚨痛、發燒、腹瀉,且血氧比平常下降5-10%,但卻沒有呼吸困難或喘的症狀,就有可能是新冠肺炎很特殊的『快樂缺氧』症狀,請立即撥打1922或119到醫院就醫,並告知消防隊員做好相關防護。」業界唯一結合血氧感測、呼吸速率兩大功能 超強電池續航力 讓你安心防疫市面上除了近日民眾瘋搶的血氧針、血氧機等,哈佛醫師 Dr. Andrew Cei Ahn表示:「穿戴裝置實現了在家就能測量血氧飽和度,這完全顛覆了過去的遊戲規則,而且容易入手。擁有能隨時量測血氧值的裝置,能及早發現自己的血氧值過低,這絕對非常有幫助。」智慧穿戴領導品牌Garmin超前部署,近兩年推出的健身休閒錶款皆具有血氧感測及呼吸速率功能,包括熱銷指針錶vívomove系列、專為女性打造市面最小錶徑的LILY智慧腕錶、以及支援全天候血氧感測的 Venu, Venu SQ系列,相較市面上單點測量的智慧穿戴,Garmin擁有超強電池續航力,支援全天候血氧感測,能幫助使用者更全面地觀察身體健康趨勢與即時變化。Garmin血氧感測使用業界最受信賴的「Pulse Ox血氧感測技術」,透過發射紅外線與紅光兩道不同光線,由感測器蒐集脈搏訊號,短時間內依據蒐集的資料,搭配Garmin精細的演算法,估算使用者當下血氧濃度,同時透過光學心率技術,持續追蹤記錄使用者的呼吸速率。多種運動模式隨時開練增強免疫力 洗手提醒App、貼心智慧提醒功能 居家防疫期間,Garmin智慧手錶內建久坐提示,貼心提醒你適時伸展筋骨,加上多種室內外運動模式、螢幕訓練指導動作,讓你不受場域限制,隨時透過運動增強自身免疫力;同時內建洗手提醒APP,讓你隨時做好自我衛生管理;而智慧提醒功能更讓你在外減少使用手機、降低隱形感染源的風險。此外,Garmin建議透過持續性監測觀察自身5大健康數據指標:心率、呼吸速率、血氧飽和度、睡眠監測、壓力監測,隨時了解自身健康趨勢,及早發現健康變化並進行治療,防疫期間為你提供最給力支援!

糖尿病腎病變 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降2.5成死亡率

糖尿病腎病變 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降2.5成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病人有高達四成五是糖尿病患者1,再來是高血壓等系統性疾病造成的併發症,少數則是腎臟本身的疾病;如腎絲球腎炎,多囊性腎病等。 奇美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吳佳純表示,腎臟病人口會持續增加的原因除了慢性病控制不佳,與肥胖、抽菸等習慣也有關係。台灣因為照護洗腎病人的醫療品質佳,死亡率較其他國家低,加上洗腎費用有全民健保支出,較少因為經濟因素而放棄洗腎治療;腎移植案例相對也較國外少,這也是為何台灣洗腎人口比例較國外高的原因。 酮酸胺基酸「轉胺」作用保護腎臟 對慢性腎臟病病人來說,飲食控制是一個關鍵,在慢性腎臟病第3b期註開始通常都會建議病人限制蛋白質攝取量。最主要原因就是腎功能下降會導致身體代謝廢物累積形成「尿毒」,不僅會加速血管硬化,也可能會導致骨質流失及肌少症,因此透過低蛋白飲食可減少蛋白質代謝分解出的尿毒:「尿素氮」產生。另一方面,腎臟病病人常伴有蛋白尿(腎臟漏出蛋白質在尿裡),當蛋白質攝取越多,將造成蛋白尿越嚴重,越傷害腎臟。 因此在慢性腎臟病的治療上,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治療是一個重點。何謂酮酸胺基酸?吳佳純醫師說明,酮酸胺基酸有「轉胺」作用,能夠將血中的尿素氮的原料(氨)與酮酸胺基酸的酮基交換之後再利用來合成蛋白質。「一方面降低氨(尿素氮),同時也增加蛋白質製造。」 看更多 腎臟病衛教專欄 搭配低蛋白飲食方針缺一不可 吳佳純醫師強調,低蛋白飲食 (0.6-0.8克/公斤/天)在實施上雖然會降低蛋白尿及尿素氮,但拿捏不當會出現營養指標下降及肌少現象。當搭配酮酸胺基酸合併極低蛋白飲食(<0.6克/公斤/天)時,可強化保護腎臟效果,又不擔心發生營養指標下降及肌少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要達到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護腎的效果,先決條件就是來自降低蛋白質的攝取量,並以酮酸胺基酸來加強效果;如未在飲食上控制蛋白質的攝取量,「光服用酮酸胺基酸是無法發揮護腎效果」。在沒有保險給付洗腎的國家,由於洗腎是相當高價的醫療行為,吳佳純醫師說明,病患通常會很願意自費購買酮酸胺基酸,並嚴格執行低蛋白飲食盡可能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 可延緩半年進入洗腎治療 吳佳純醫師強調,多篇國際研究論文的綜合分析結果均顯示,低蛋白飲食對無論糖尿病或非糖尿病中重度慢性腎臟病患者,都有延緩腎衰竭效果2,3。台大及台北慈濟醫院依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也發現,低蛋白飲食合併酮酸胺基酸在嚴重的慢性腎臟病(第五期)病人是延緩進入透析的保護因子。 長庚醫院團隊也以健保資料庫分析出,嚴重的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病人若低蛋白飲食加上服用酮酸胺基酸,會比沒有服用者在五年追蹤期內可延緩半年進入透析,而且減少兩成五的死亡機會及減少兩成的心血管事件發生。 治療慢性腎臟病是長期抗戰的工作,吳佳純醫師更提醒,除了遵照醫囑與飲食方針外,病患更要培養運動習慣,同時適當休息避免過勞,透過正確的作息與治療,也能維持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2019 台灣腎病年報 (page 38) 2.Waugh NR,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0.  3.Hahn D,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8.  註記:慢性腎臟病第3b期:腎絲球過濾率(GFR) 30-45 mL/min/1.73㎡。 慢性腎臟病第4期:腎絲球過濾率(GFR) 15-29 mL/min/1.73㎡。 慢性腎臟病第5期:腎絲球過濾率(GFR) 30-45 mL/min/1.73㎡。

每日5蔬果 植物天然成分是對抗病毒的好幫手

每日5蔬果 植物天然成分是對抗病毒的好幫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每日5蔬果是大家習以為常,卻鮮少有人辦得到的健康常識,然而根據近年的研究,5蔬果的好處可不只是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它們還有營養素以外,有對抗病毒潛力的多種天然成分喔! 最近這一年來,大家的生活除了每天留意指揮中心公布的快訊,其餘的話題裡面,討論吃什麼東西,能幫助我們對抗新冠肺炎(SARS-CoV-2)應該也不在少數;先前,我們曾經分享過買菜的建議,從維生素與礦物質等人類必需的營養素出發,列出可能對維持正常免疫力有幫助的營養素。 任何與疫情相關的訊息,請務必以 CDC 為主,切勿聽信未經證實的消息來源。全國警戒期間,請大家:1.非必要少出門,2.肥皂勤洗手,3.外出全程戴口罩。 這篇文章,我們則將目光,從必需營養素,移向那些存在於各種蔬果與其他植物食物中,分類上不算是營養素,但卻可能有生理活性的成分;事實上,相關的研究一直都有,也就是調查食物中天然成分可能抗病毒的成分,只是最近這一年多來,有許多研究者開始聚焦在可能對抗新冠病毒的天然成分。 在繼續讀下去之前,要先強調一下,接下來提到的成分,都是提供一個可能性,我們不能期待吃了那些東西,就會沒事;畢竟新冠肺炎發展得太快,相關研究的進度還追不上,因此目前相關研究的證據等級都還不夠高,但還是可以作為飲食規劃的參考。 從病毒感染方式找對抗機會點 當你看到一則報導說,吃什麼食物,或某種成分能幫助對抗病毒,是否想過「某成分為什麼可以?」如果有的話,那你的思維可能跟科學家們有點像喔!為什麼這麼說呢?科學家們會先試圖了解病毒的構造、如何接觸到宿主、碰到之後如何侵入細胞…等,各個流程,接著再從這些過程,去找可能干擾或指組某個流程的成分,設想好之後,再進行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不過具體到底科學家哪個點、找哪個對應素材的過程,為了避免你直接按上一頁離開,這裡就不細說了,接下來直接分享哪些成分、食物可能有幫助吧! 有潛力的食物天然成分 接下來介紹的非營養素成分,大多來自「植物」來源的食物,也就是說,如果你日常飲食都不太吃菜或是其他植物食物的話,那麼記得宅在家的這段日子裡,記得要吃一下。 植物固醇 植醇是天然的植物固醇分子,結構類似膽固醇,能和細胞膜上的脂肪筏交互作用,這可能干擾病毒的侵入。大多植物來源的食物有這個成分,有些來源的含量會比較多,例如米胚芽油、葵花油、芝麻油、大豆油或是橄欖油等植物油的植物固醇含量都很豐富,而堅果種子類,例如芝麻籽、開心果、南瓜籽、杏仁、腰果等,也是很好的來源。另外,全穀類含有的量也不少喔。 黃酮類化合物 這類化合物來自植物,是天然帶有生理活性的分子,並有抗病毒的特性,許多你常聽到的成分,沒意外的話,大多是這個家族的成員,以下列出有對抗病毒潛力的成分與食物: *山柰酚(Kaempferol)常見於茶、青花菜、蘋果、葡萄柚 *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青花菜、青椒、百里香、蒲公英、紫蘇、胡蘿蔔、橄欖油、薄荷、迷迭香等食物都有這個成分 *蘆丁(Rutin)和橙皮苷前者常見於蘋果與茶,後者主要存在於柑橘類的水果,像是柳橙、葡萄柚和檸檬。 *綠茶兒茶素(EGCG)綠茶含量較高 *槲皮素(Quercetin)洋蔥、蘋果、莓果類、香菜、酸豆、蒔蘿等都有 除了黃酮類化合物,還有其他非黃酮類的化合物: *白藜蘆醇(Resveratrol)常見於葡萄、紅酒、堅果、莓果與巧克力 *薑黃素(Curcumin)萃取自薑黃,可從薑黃粉或咖哩吃到它。 *羥基酪醇(Hydroxytyrosol)主要來自橄欖葉、橄欖果以及初榨橄欖油,擁有相當強的抗氧化力,研究發現它擅長對抗有外套的病毒,目前已經知道它能對多種流感病毒發揮作用,例如 H1N1、H3N2、H5N1 和 H9N2。 另外,羥基酪醇的代謝產物橄欖苦苷(Oleuropein),也用有相當的抗氧化能力,這兩種成分都是讓橄欖油嚐起來有苦味的成分。 要讓你記住上述那些成分,並應用到生活裡,可能有點困難,因此,讓我們簡化一下,從食物的類型,分類整理,只要知道哪些食物有幫助就好: 類別      食物/食材名稱 穀類            全穀類、全麥 蔬菜            青花菜、洋蔥、芹菜、甜椒、胡蘿蔔 豆類            酸豆、大豆 水果            柳橙、葡萄柚、蘋果、莓果類、檸檬、葡萄 油脂類         米胚芽油、玉米油、葵花油、芝麻油、大豆油、橄欖油 堅果種子      芝麻、南瓜籽、杏仁果、腰果、開心果、花生 香辛料/香草  薑黃、咖哩、薄荷、迷迭香、百里香、蒲公英、紫蘇、香菜、蒔蘿 飲品/嗜好     茶、綠茶、黑巧克力、紅酒 至於這些東西要怎麼吃,原則上是儘量廣泛的把相關食物內入日常飲食裡,不要只固定吃幾種;會這麼建議的理由在於,其實每一種天然活性成分的抗病毒機制其實都不太一樣,有些在抑制病毒侵入、有些會直接攻擊病毒、有些則是阻止感染之後的發展。 因此,比較理想的方式就是廣泛的吃,每天吃滿 5蔬果,主食加入全穀類、烹調用油使用表中提到的油品、適量吃堅果、料理的時候儘量用上一些香辛料,平常可以喝杯茶或是小酌一點點的紅酒,嘴饞的時候,就來片黑巧克力吧!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確診個案31日增15例 不到一個月病逝逾百人

確診個案31日增15例 不到一個月病逝逾百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278例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274例本土個案及4例境外移入個案,另有校正回歸本土個案73例,總計351例。確診個案中新增15例死亡。新增274例本土病例 校正回歸73例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274例本土病例,為129例男性、14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29日至5月30日。另校正回歸個案73例中,為36例男性、3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4日至5月29日。指揮中心指出,綜上本土個案共347例,以新北市171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22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0例,臺中市5例,基隆市及苗栗縣各3例,新竹市2例,花蓮縣、澎湖縣、高雄市及新竹縣各1例。其中293例有雙北活動史,其餘縣市54例中2例有萬華活動史,46例已知感染源,6例關聯不明。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確診8511例 7321為本土病例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5例死亡個案,為男性9位、女性6位,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1日至5月28日,確診日介於5月17日至5月3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萬235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其中8511例確診,分別為1137例境外移入,732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21例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124例死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