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輸年輕人啦! 長青族號召齊聚秀活力

不輸年輕人啦! 長青族號召齊聚秀活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臺北市松山奉天宮今(14)日上午很不一樣,除了虔誠的信徒外,多了一群活力四射的長青族在廟前大顯身手、秀出十八般舞藝,讓前來的信徒、社區民眾眼睛為之一亮。為促進長者健康及鼓勵長者參與社區活動,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今日在松山奉天宮舉辦「102年度臺北市信義區阿公阿嬤健康活力SHOW」,共有11支長青隊伍參加。這不僅提供了一個長者專屬舞台,創造長者社會參與的機會與動力,也讓長者彼此相互學習、扶持及交流,使長者更加的健康、樂活。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與精進,老人壽命日漸延長,老年人口亦隨之增加。截至2012年12月止,臺北市信義區總人口數為22萬7734人,其中65歲以上人口數共3萬1973人,占信義區總人口數的14.03%,且有逐年增加之趨勢。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李玠芬主任表示,為有效減緩長者們的退化情形,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特別結合松山奉天宮、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民間資源,共同辦理「102年度臺北市信義區阿公阿嬤健康活力Show」。另外,信義區目前也有開辦3個長青健康活力站、6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以及失智樂齡團體等社區健康促進活動方案,呼籲長者們多加利用。

研究:讓蚊子感染一種細菌可抗瘧疾

研究:讓蚊子感染一種細菌可抗瘧疾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瘧疾的傳染是通過蚊子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播的。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的研究顯示,瘧原蟲在感染了某種細菌的蚊子體內很難存活。因此這項最新研究成果恐可讓蚊子獲得對瘧疾的免疫力,近而減少人類感染瘧疾機率。瘧疾是一種嚴重的全球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感染瘧疾的人數高達2.2億人,當中有66萬人死亡。美國密西根大學科學家研究很容易感染昆蟲的沃爾巴克菌種。這個菌種會透過雌性昆蟲傳給下一代。對於一些昆蟲來說,沃爾巴克菌種可以大大增加雌性昆蟲的數量,有利於昆蟲的繁殖。而攜帶瘧疾的瘧蚊並不會自然地感染到沃爾巴克菌。但是,科學家在實驗室讓瘧蚊暫時感染沃爾巴克菌,並且讓蚊子獲得對瘧原蟲的免疫力。科學家目前面臨的挑戰是,,感染沃爾巴克菌的雌性蚊子產蛋量較低,這意味著這種感染在自然界的傳播會比較困難。此外,科學家目前只對一種瘧蚊獲得了突破,也就是主要在中東和南亞攜帶瘧疾的瘧蚊Stephensi,而非洲的Gambiae瘧蚊是更大的問題。

三餐飯前喝500c.c.水 3個月多瘦2公斤

三餐飯前喝500c.c.水 3個月多瘦2公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喬慧/採訪報導)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曾有研究指出,同樣在減肥中,飯前有喝500c.c.水量者,三個月可以多瘦2公斤,今年美國哈佛大學一項包含12萬人的大規模研究也顯示,若以一杯水取代一杯含糖飲料,4年中可以避免體重上升0.49公斤,若取代一杯果汁則可避免增加0.35公斤,減重醫師表示,多喝水可增加飽足感,並促進行陳代謝,減肥者一天最好喝下2000c.c.水量。自2010年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出來後,關於多喝水能增進減肥功效的概念,就多了實證醫學的驗證,專長肥胖醫學的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表示,飯前喝500c.c.水可增加飽足感,會減少正餐的攝取量,再來是人體許多生化反應都需要水的參與,多喝水可以促進行陳代謝,這兩個作用加在一起就可以提高減肥的功效。蕭敦仁說,一般會鼓勵減肥者一天攝取2000c.c.水量,且遵守「53535」法則,指的就是三餐飯前喝500c.c.的水,然後上午10點、下午3點,兩餐中間再喝300c.c.的水,就可以達到一天2100c.c.的飲水量,飲用的水最好是選擇20度左右的涼水,冰水及過熱的水都不宜。(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17日起禁止活禽宰殺 陳列、展示、買賣將開罰

17日起禁止活禽宰殺 陳列、展示、買賣將開罰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為杜絕H7N9流感透過活禽市場傳播,農委會及衛生署已同步公告5月17日起全國實施禁止活禽宰殺及販售政策。政策實施後,將由農委會、衛生署、經濟部及環保署成立中央查核督導工作小組,訂定查核機制。經濟部配合推動政策提供合法列管活禽攤商每攤新台幣十萬元轉型補助金,申請期限至5月16日截止,請符合資格之攤商儘速提出申請,以保障自身權益。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5月17日起全國實施禁止活禽宰殺,同時也禁止陳列、展示、買賣活禽,否則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處以3,000至1,5000不等罰鍰,若再犯可再罰,地方政府將會嚴格查緝。此外,民眾在購買雞、鴨等肉品時,應選擇有屠宰合格之標章屠體。動物科技研究所所長楊平政指出,中國大陸4月份H7N9個案達到高峰,但關閉活禽市場後,病例數明顯下降,顯示大部分感染H7N9流感的案例,多與動物接觸有關,因此,我實施禁止活禽宰殺,就是為了避免民眾直接接觸活禽。台北市政府市場處科長高群荐表示,全國全面統一把活禽運送到合格屠宰場宰殺,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活禽、屠體的動線都是分開的,把接觸到活禽的風險降到最低。指揮中心成立期間各縣市政府依據中央之查核機制,成立地方聯合查核小組,每日積極查核並回報指揮中心。各縣市政府應設立民眾檢舉專線,以供民眾及相關人員舉發。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勿心存觀望或質疑政策是否全面落實。5月17日政策實施後,對於違法屠宰活禽者,將依畜牧法處以新台幣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緩,累犯將移送法辦;而對於違法販售活禽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七十條規定處新台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緩。

關懷要及時 自殺不是「一」個人的事

關懷要及時 自殺不是「一」個人的事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近年來自殺事件頻傳,除了感情狀況、疾病因素、社會環境與家庭糾紛外,經濟問題更是罪魁禍首之一,造成了許多憾事,讓人不禁懷疑,我們的社會到底怎麼了?臺南衛生局日前接獲一通求助電話,化名阿和的求助者表示,鄰居王伯伯54歲,因失業、離婚、妻兒離去及經濟壓力,經常心情不好而酗酒,幾回關心他時,他什麼都不說,只隱約地表示:「我是沒路用的人啦!什麼都沒了,活著做什麼!」每天都封閉自己,有時暗自流淚,從沒看到什麼朋友及親人來關心他,擔心他會想不開。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王伯伯可能就是自殺高風險個案,歷經失業、離婚等重大生活壓力,而不斷藉酒消愁,鬱卒,不願與他人互動,暗自哭泣,這都是自殺危險因子,經過及時轉介及衛生局介入關懷,目前王伯伯的狀況已穩定。根據臺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101年度臺南市共293人死於自殺,代表著造成293個破碎家庭,而每1位自殺死亡者至少影響6~8位親友,可見自殺是重要的公共議題,絕不僅是一、兩個人了斷的事。衛生局呼籲,民眾應認識「自殺警訊」及「自殺危險因子」來共同關心周遭的親友,「自殺警訊」有:藉由話語、文章、書信、日記等,表現出想死的念頭;情緒憂鬱或激躁,覺得絕望、孤寂、無助;認為我什麼都做不好、我沒有用、我的存在無意義、沒有人會在乎我、只要我消失,所有問題就會結束等;突然的行為改變,如立遺囑、分送喜愛的東西等。「自殺危險因子」如最近經歷親人死亡、重大疾病、失業、離婚、過去曾有自殺行為等。衛生局鼓勵民眾,當朋友心理有打不開的結及遇到人生難關時,應積極尋求親友及社會資源等援助,根據統計自殺行為高達95%是一時衝動,如能對身處困境的人及時伸出援手,就有很機會能避免掉一樁憾事。

子宮頸抹片檢查 可降低六成以上發生率

子宮頸抹片檢查 可降低六成以上發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子宮頸癌目前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可以說是婦女健康的隱形殺手! 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導致的,感染之後大部分的人會自動痊癒,少部分的人會有持續性感染的現象,長期間刺激細胞,再加上其他引發癌症的因子,就容易轉變為子宮頸癌了。所以預防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和早期發現追蹤感染的狀況,就可以有效預防子宮頸癌。 澎湖縣衛生局表示,雖僅有少部分的感染者會轉變為癌前病變,而發生子宮頸癌,然其過程通常需要10-20年,故凡有性經驗的婦女,應每三年至少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尤其是早婚、生育子女多、性伴侶較多的婦女,更應特別注意!有些婦女認為已經停經,或是很少發生性行為了,就可以不必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這是個錯誤的觀念。 全民健保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檢查前一定要注意:(一)不要沖洗陰道(二)避免盆浴(三)勿放置塞劑(四)前一夜不要有性行為(五)避開月經期間。受檢時,請攜帶健保卡和身份證,至健保特約之醫院診所就診。國外研究發現,三年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90%子宮頸癌的發生率,所以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很重要喔!

定期追蹤照護 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發生

定期追蹤照護 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發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喬慧/採訪報導)糖尿病是成人中非常盛行的慢性疾病之一,依健保局資料顯示,2012年因糖尿病而就醫的民眾高達96萬人,糖尿病患者如果未及早就醫,或自我照護衛教知識不足,導致血糖控制不好,就會引發各項併發症。健保局為讓糖尿病患得到良好的照護,提供了以病人為中心的糖尿病照護方案,定期追蹤可讓病患的疾病控制持續進步,有位糖尿病患就是參加了這個方案,病情維持控制良好,且沒有任何併發症發生。國外多項臨床實證研究顯示,積極的血糖、血壓控制可降低或延緩併發症發生,提升病患的自我照護能力,對糖尿病症的控制與改善也有相當大的助益。健保局為讓糖尿病患得到良好的照護,在支付制度中設計以病人為中心的糖尿病照護方案,2012年受益病患已達32.5萬人。這個方案規定醫療院所要提供完整血糖、血壓、膽固醇、腎功能、眼睛定期檢查的追蹤監測及衛教知識,並另外提供管理照護費,來鼓勵院所追蹤照護病患病情,對患者血糖、血脂控制良好的醫師,還會再額外給予品質獎勵。經健保局統計,有定期追蹤的病患,疾病控制持續進步,維持在良好狀態,且也減少後續併發症的發生。有位王伯伯在確診為糖尿病患後,醫師就將他轉介參加健保局辦理的糖尿病方案,要求王伯伯得定期回門診追蹤,並依據糖尿病方案的照護指引,提供包含診察、檢驗、衛教及追蹤等完整的服務,在醫護人員的固定追蹤照護及王伯伯的配合下,參加方案後的一年,王伯伯的醣化血色素已經小於7.0,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小於130mg/dl,維持控制良好,且沒有任何併發症發生。

財政部調菸稅竟只調回26年前的價格!

財政部調菸稅竟只調回26年前的價格!

為全面防制菸害 降低青少年吸菸率,民間團體將請託立法委員緊急提案 符合WHO「菸草控制框架公約」規範修法今日行政院通過「菸害防制法」及「菸酒稅法」修訂草案,竟然只提調漲20元菸捐及5元菸稅,而未依循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簡稱FCTC),全面修訂「菸害防制法」,台灣國際醫學聯盟、董氏基金會感到非常痛心,並將緊急請託立委提案,全面修訂菸害防制法,包含「室內公共及工作場所百分百禁菸,同時擴大稽查機制」、「菸品容器印製80%警示圖文並採素面包裝,同時禁止菸品陳列」、「禁止菸草產業進行任何形式之廣告、促銷及贊助,並加重菸草公司違法廣告、促銷的罰則」。   另外,財政部大費周章,將26年未曾調漲的菸稅增加5元,竟然只是回到26年前的菸稅價格(2002年台灣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每包菸品菸稅從16.6元調降為11.8元),完全是做白工,無法解決菸價過低、青少年吸菸率居高不下的問題;並呼籲應立即著手調漲菸稅每包20元,初估整體菸稅可接近國際的低標、增加國庫稅收,更可達到減少菸品消耗量及抑制青少年吸菸的健康效果,並使福利擴及全民。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指出,財政部在菸草產業的壓力下,過去26年來不敢主張菸品加稅,是導致台灣菸價遠遠落後各國的元兇,同時也是成人吸菸率趨緩及青少年吸菸率居高不下的主因。不管是紐約或香港這期間都歷經了7~8次的菸稅調漲,台灣則26年來未曾調漲。台灣菸稅、菸價過低是菸害防制成效不彰的重要因素之一。   台灣國際醫學聯盟秘書長黃嵩立表示,世界銀行指出,已開發國家政府,應落實菸品稅占菸品零售價67%~80%,才能達到抑制青少年吸菸、減少菸品消費量,且又不致讓菸品走私市場猖獗的三贏局面。且根據國內研究,提高菸品價格是降低青少年吸菸率的有效策略。為了防止青少年吸菸、或為了促使吸菸青少年戒菸,提高菸稅是最有效的策略。台灣目前1包紙菸價格落於新臺幣50元~90元(美金1.7元~3元)之間,其中政府課徵31.8元的菸稅(稅11.8元+捐20元),再加上營業稅約新台幣3.5元及進口關稅約新台幣2.2元,目前整體菸稅約占菸品零售價的五成;相較於高收入國家之平均一包紙菸菸價為新臺幣180~360元(即美金6~12元),且菸稅占菸品零售價約七成,台灣的菸稅始終原地踏步走,成為青少年吸菸率增長的幫兇。   為防制菸害及降低青少年吸菸率,需要更多努力,台灣國際醫學聯盟、董氏基金會共同呼籲關心全民健康的立委立即提案,全面修訂「菸害防制法」,同時增加20元的菸稅,促成保護青少年免於菸害及維護國人健康的目標。  

樂閱讀/「保存期限」保證安全?

樂閱讀/「保存期限」保證安全?

專家怎麼說吳家誠教授:「保存期限」和「食用安全期限」不盡相同,必須清楚兩者的差異,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根據「商品標示法」的規定,有時效性的商品,必須加註有效日期或有效期限。雖然現在大家在食用商品前,幾乎都習慣閱讀標籤,也會注意有效期限,不過要注意「保存期限」,不一定就是「食用安全期限」。保存期限:指的是商品在「未開封」的情況下,可以放置的時間。比方很多保健食品,包裝上標示保存期限為製造日的2年內,例如民國101年10月製造,可以存放到民國103年10月。但重點是在「沒拆開」的狀況下,可以存放這麼久,一旦開封,食用安全期限就不見得是103年10月。一般來說,開封的保健食品,最好半年內就要吃完。超過半年內沒吃完,內容物雖然不見得就會變質,但效果恐怕不如預期。保存期限的制定並不隨便,有信譽的大廠,在食品出廠前,會依照產品的特性、殺菌的條件、貯存的方式、貯存的環境、包裝的條件等,進行各項實驗,以測試產品在包裝完整的情況下,可以存放多長的時間。保存期限,是廠商給消費者的安全背書和保證,實際上,有些產品超過保存期限,也不一定會壞掉。因為不想浪費,而冒險食用過期產品的經驗,相信許多人都曾有過,大部分也以為應該沒事,卻可能造成毒素的累積。為了安全著想,建議還是不要食用超過保存期限的產品,以免因小失大。(本文編著者/吳家誠)(摘自/請你跟我這樣過4: 食物安全吃健康/康鑑文化)

樂閱讀/四種森林療法

樂閱讀/四種森林療法

森林療法的歷史有多久?這是一門新興學問,在科學上是一個新的名詞,可說是最近才開始的療法;但也可說是自人類在地球出現以來就一直存在的活動。有醫學始祖之稱的希波克拉底斯,留下「大自然能治百病」這句話,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中不乏見到提倡利用樹林為藥的記載。森林療法分成四個領域,即 1)森林散步──森林浴、森林遊憩。2)復健。3)心理諮商。4)保育、教育。換言之,森林療法是由多種領域與療法組合而成的治療方式。例如,森林遊憩的內容不僅是森林浴,還包括自然體驗【譯註:nature game是美國的Joseph Bharat Cornell於1979年在其著作《與孩子分享自然》(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一書中提到的一種自然體驗】和運動。在森林裡遊憩能強健身心,也是一種治療(用在身心障礙者身上,則稱為治療式遊憩)。至於復健的內容,以歐洲的「地形療法」為例,利用森林內高低起伏的地形,讓患者徒步在預設好的復健路線上。步行與散步路線,則依傾斜角度及距離區分成不同的難易度,再根據各人的體重計算消耗的卡路里。在德國,這種地形療法被當作一種醫療復健,適用於醫療保險,簡言之,是利於健康保險的森林復健。至於在英國及瑞典等地,標示出步行消耗卡路里的森林散步地圖,最近也有增加的趨勢。近年在歐美等先進國家,糖尿病患者及生活習慣病患者不斷增加,根據統計,肥胖患者也逐漸增加。歐美國家多將肥胖視為「肥胖症」,將肥胖者視為病患,而森林散步正是預防及治療這些疾病之道。另外,從心理、諮商層面而言,有一對一諮商、團體諮商,以及獨自在森林裡審視自己的自我諮商。三種方式都是在森林中散步,藉由長椅、小屋、殘枝枯木,或坐在林地上眺望森林景致與樹梢(稱為樹冠,英文是crown,德文是krone),藉以達到療癒的效果。日本哲學家三本清(譯註:1897-1945年)在其著作《哲學筆記》中提及,東洋人為了品味孤獨而走進自然。《湖濱散記》的作者亨利‧大衛‧梭羅(譯註:1817~1862年)則表示,華爾騰湖啟發了他的哲學思索。森林是遠離人類社會塵囂,適合獨自探索內心的地方。我們平常面對的不僅是飛機和汽車的噪音,還有充斥四周的手機聲和街頭吵雜的聲音,你我當下身處的喧囂社會就是如此。於是,進入森林就彷彿進入一個能重新自我審視的環境。最後,就保育的內容而言,前面提及擁有森林環境之校舍與庭園的森林幼稚園是最好的例子。在日本也有在戶外度過一天的活動,像「戶外保育」、「晴空保育」等,但是真正每天都在森林活動的幼稚園和育幼院為數不多。只不過民眾都逐漸明白,為了配合幼兒充沛的成長力,讓他們每天在森林裡活動,對其發展階段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且能帶來良好的保育效果。例如,森林幼稚園的幼童會有以下特徵:溝通能力特別發達、白天活潑好動、夜晚能安靜入眠(生活步調獲得改善)、更加愛護大自然等。(本文作者/上原巖)(摘自/療癒之森/張老師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