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台英研究新發現 攝取Omega-3可改善憂鬱症

台英研究新發現 攝取Omega-3可改善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國醫藥大學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合作研究探討憂鬱症之生物機轉有重要成果,當憂鬱症患者攝取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時,這種天然抗鬱物質會代謝成脂質媒介物小分子,且這些小分子在血液中的含量,首次被發現與人體發炎反應的減輕與憂鬱症狀的改善有密切相關,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國際頂尖期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精神醫學研究所Carmine Pariante教授與中國醫藥大學蘇冠賓教授共同主持的「台灣科技部與英國皇家學院交流合作計畫:由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探討憂鬱症之生物機轉」,該論文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Alessandra Borsini提到,藉由結合實驗室與臨床研究,我們對於Omega-3脂肪酸的抗發炎效果能改善憂鬱症的原理有了令人興奮的新發現。Borsini博士表示,我們已經知道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及抗憂鬱的效果有一段時間,但對於這些效果在人腦中如何作用缺乏更進一步的了解,因此難以發展為新療法。我們的研究為相關的分子機制揭開了一層面紗,也為使用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憂鬱症新療法提供了發展方向。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研究中心(MBI-lab)主持人、目前擔任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客座教授的蘇冠賓教授表示:「先前研究已經指出,重鬱症患者相比於一般人有較高程度的發炎反應,而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ocosahexaenoic Acid(DHA,二十二碳六烯酸)這兩種重要的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已經在我們的臨床研究中證明具有抗發炎以及抗憂鬱效果,但具體的作用機制仍然未知。」蘇冠賓教授說,這項研究的目的在檢驗Omega-3脂肪酸代謝後的特定媒介物是否能夠保護腦部免於發炎反應的傷害。研究者們使用海馬迴神經細胞的神經新生做為體外人類細胞的實驗,也就是他們戲稱為「培養皿上的憂鬱症」的研究模型,來深入探討EPA和DHA在防止細胞激素所導致的細胞死亡與神經新生減少之機轉。由於海馬迴是大腦中與掌管情緒、認知、記憶與學習的腦區,因此海馬迴神經新生也被認為在憂鬱症的病理和治療中扮演最關鍵的角色。難能可貴的,這項研究利用臨床試驗去驗證「培養皿」中的發現,台灣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研究中心共募集了22位重鬱症患者參與實驗,每位病患被給予每日3公克的EPA或1.4公克的DHA,持續12周。並分別於療程前、後量測病患血液中EPA和DHA的脂質代謝物的濃度與憂鬱症狀的評估分數。在兩組病人中,EPA或DHA治療皆能顯著地改善憂鬱症狀,並使對應的代謝物增加。這個結果與研究者們在培養皿實驗中得到的結論相符:這些特定脂質媒介物的濃度越高,發炎反應與憂鬱症狀就越輕微。蘇冠賓教授強調,可應用於人體的生物標記物的新發現對於這份研究而言相當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項研究中所使用的EPA與DHA濃度較難透過攝取深海魚或其他日常飲食來達到,而是需要接受治療性的補充才可以。

銀髮族蛋白質吃超過總熱量15% 降低骨折風險?

銀髮族蛋白質吃超過總熱量15% 降低骨折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蛋白質是維持生命正常運作很重要的巨量營養素,小孩子吃得夠才能順利成長、長大成年之後,吃足能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那當我們成為銀髮族之後呢?撇開有些健康狀況得限制不說,年過65歲,多吃蛋白質可能讓我們的骨頭更健康,因為,新研究發現,多吃不僅對骨密度有正面的好處,也可能有助於減少骨骼的風險。 食量減少那就少吃吧! 觀察自己的父母,或是隨著自己的年紀增加,是否發現食量似乎不像以前那麼好了呢?直覺認為這隨年紀增長,附贈的一部分,也就不是那麼在意了。 不過我們應該把這視為是一種警訊,進一步去了解長輩或自己的食量,真正減少的原因,是因為口腔健康不佳、身體活動量不足,還是腸道消化能力變差等,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食量,藉由釐清問題,並找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或許就能恢復胃口,確保身體能補充足夠的營養,而這當中包含了「蛋白質」。 一般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 要維持一個人身體的生長或是機能,要吃足夠的蛋白質,至於要吃多少,則可以參考各國製定的營養素建議;就以美國來說,給銀髮族的蛋白質攝取建議為每公斤體重0.8公克,或是蛋白質的熱量佔總能量的10~15%;而在台灣,根據最新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的資料,給51~70歲和71歲以上男女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與單位攝取量請見下表: 51~70歲 男性: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0.917公克,能量佔比8.8~12.9% 女性: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0.962公克,能量佔比10~14% 71歲以上 男性: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1.03公克,能量佔比11~14.5% 女性:每公斤體重蛋白質攝取1公克,能量佔比11.7~15.3% 管是美國還是台灣的建議量都是以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而給的建議,只不過從近年研究的結果,發現如果老人每日的蛋白質吃比建議量還多,對骨密度,還有股骨頸和髖骨骨折風險減少都有正面的關係;也就是說多吃點蛋白質的老人,骨頭可能相對比較健康一些。 說要多吃,但究竟是要吃多少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為了骨質健康,年過65歲一天要吃多少才好? 2021年3月,有一篇發表在《TheJournalsofGerontology:SeriesA(老人學期刊)》的研究,以2160位社區老人為對象,調查蛋白質攝取量與骨質密度和骨鬆性骨折之間的關係。 參與試驗的人,平均年齡73.5歲,女性佔51.5%、黑人佔35.8%。研究團隊以飲食問卷評估飲食,並以此推估每日能量攝取,以及蛋白質攝取量佔總能量的比例。另外,在研究一開始與第四年和第五年的時候,會用不同的方法評估老人們的髖骨、股骨頸、全身骨骼的骨密度,同時也會請參與者們,在研究進行的五年期間,每六個月回報是否有骨折發生。 研究者們把人們的每日蛋白質攝取能量佔比,分成三等份,分別是低於13%、13~15%和大於15%。結果發現每日攝取超過15%的人,臀部與脊椎骨密度相對較高,而且在追蹤的五年間,臨床上骨折的風險也明顯較少。 大於15%總熱量的蛋白質量是什麼樣的概念呢?若用1,000大卡來算,蛋白質的能量佔比就是1000x15%=150大卡,再除上蛋白質1公克4大卡就能得到37.5公克;也就是說,如果一天總共吃了1500大卡,那麼這位老人家的蛋白質攝取應該要超過56.3公克。(2000大卡則是75公克) 另外,如果再考量食物的烹調方式會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例如鹽漬的魚,消化率大約是45%、清蒸與風乾的消化率可以來到85%,而製作成滴精類的形式,吸收率可能會更高;因此,實際要吃的蛋白質量要再看平常所吃的食物,是如何烹調,並參考來加減蛋白質需求量。 植物、動物來源有差嗎? 就目前研究所知,這兩種蛋白質來源在預防骨質流失上,似乎沒什麼明顯的不同,不過這方面的研究資料現在還不多就是了。總而言之,年過65歲,建議從各種不同的來源獲取足夠的蛋白質,來保護骨骼的健康,幫助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新北降至個位數 桃園確診數超越新北

新北降至個位數 桃園確診數超越新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27例COVID-19病例,分別為17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今新增17例本土、6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表示,今新增17例本土病例,為11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7日至13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10例為最多,其次為桃園市3例、新北市及台中市各2例;其中10例為已知感染源、3例關聯不明、4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6例死亡個案,為5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5日至7月3日,確診日介於5月19日至7月5日,死亡日介於7月10日至12日。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12日累計公布1萬4074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1964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5.0%。

主動脈病患使用FQ抗生素 長庚研究:死亡風險增加

主動脈病患使用FQ抗生素 長庚研究:死亡風險增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主動脈疾病患者疫情在家也應注意血壓控制及用藥安全,若感到不適,千萬不可自行購買抗生素使用,以免危及性命。林口長庚醫院日前接獲一名58歲病患,8年前曾發生B型主動脈剝離,經血壓控制藥物治療後順利出院,持續門診追蹤,但他抽菸習慣未改,又不肯規律服藥,致血壓控制不佳,去年疫情爆發後就不願回門診追蹤。某日發燒不舒服懷疑感染,自行去藥房購買抗生素服用,凌晨突發劇烈撕裂性胸痛才緊急送醫,竟是慢性B型主動脈剝離進展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立即進行升主動脈置換修補手術後,現已平安出院。美國FDA也提出警語 高危族群須謹慎使用林口長庚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表示,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瘤及主動脈剝離,是高致死率外科急症,常需及時的緊急手術治療以挽救患者生命。然而在慢性主動脈疾病患者的用藥安全仍未有完整研究及治療指引,為改善主動脈疾病的治療結果,林口長庚研究團隊針對台灣健保資料庫中31,570名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使用口服氟喹諾酮類(FQ)抗生素會增加死亡或主動脈手術風險1.5-2倍。這份最新報告已發表在2021年4月的美國心臟學會重量級期刊「美國心臟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陳紹緯醫師指出,氟喹諾酮(FQ)為臨床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近年已有多份研究報告指FQ可能增加主動脈瘤或剝離的發病風險,美國FDA也在2018年提出警語,建議高危險族群必須謹慎使用此類抗生素,以避免發生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然而之前並未有針對已得病的主動脈疾病患者使用氟喹諾酮抗生素是否會增加危險的研究。就研究結果來看,氟喹諾酮(FQ)抗生素確實有可能增加主動脈疾病患者的風險,然而增加的風險並不高,病患不需要恐慌。建議在輕微感染時,除非是已無替代性抗生素的狀況下,FQ不應在主動脈疾病患者優先使用,但若在嚴重感染情況下,FQ仍是治療選擇之一。主動脈剝離A型需開胸置換人工血管 B型大部分可藥物控制主動脈是將心臟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大血管,結構包含內、中、外三層,當內層有破裂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血流便會將主動脈撕裂剝離成兩個腔室,造成主動脈剝離。發病時常會造成劇烈胸痛,若不幸血液從假腔破出,主動脈便破裂大量出血,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國內主動脈剝離的發生率約每年十萬分之五到十,每年有近2000人發病。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及B型,A型需緊急開胸手術進行人工血管置換,若不手術80-90%的患者會死亡,特別是在病發初期,每小時約1%的死亡率。B型則大部分可以用藥物控制,如有併發症可用新技術主動脈支架來治療。陳紹緯提醒,有主動脈疾病的病患,不論是否已經接受過手術治療,或是未經手術的慢性主動脈疾病患者,長期都有可能進展惡化。患者仍應規律至心臟外科門診追蹤檢查,並按時服藥與嚴格控制血壓。此外應特別注意自身用藥安全,非必要不建議使用氟喹諾酮類抗生素。

長者坐著動也能鍛鍊肌力 6招坐姿訓練學起來

長者坐著動也能鍛鍊肌力 6招坐姿訓練學起來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周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表示,對於身體活動量不足且體能差的長者,除醫學診斷上應注意的身體活動禁忌外,以增加日常性活動為優先。像是練習從坐姿到站姿所需的肌力及移動時所需的平衡力,以減少身體活動時可能發生跌倒的情形。 國民健康署提供6式坐姿訓練長者肌力、肌耐力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的狀況外,坐在穩固的椅子上讓自己隨時可抓握,若坐在輪椅上,應將輪椅煞車鎖上、腳踏板收起來避免滑動,並穿上鞋子,讓雙腳踩在地上擺正踏穩,以策安全。運動時,坐好讓身體稍微前傾不靠椅背,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休息一下或補充水分後再做,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往上伸懶腰:雙手交叉掌心朝上,若肩膀不會疼痛,可再稍微向上伸展,以舒展上肢進行暖身。左右彎個腰:一手高舉過頭向對側彎,彎腰伸展腰部肌肉。雙手梳梳頭:雙手摸頭,雙肘打開,練習完成生活自理的梳洗動作。坐姿抬起腿:雙腳左右輪流屈膝抬腳,訓練大腿肌耐力,並維持軀幹穩定。轉體抬個腿:雙手放在頭後方,身體轉向一側,抬高同側大腿,腳盡量抬高,讓膝蓋碰到手肘,作可訓練肩膀關節活動、軀幹肌耐力、下肢肌力。雙手畫圈圈:雙手放置於椅子兩側,兩手握拳,同時畫圈,模擬推輪椅的動作,訓練手臂及肩膀活動,這個動作可讓失能者增加自理移行的能力。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長者在家運動的強度,以不疼痛為原則,體能提升後再逐漸增加活動的類型、強度及次數。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維持動態生活,以減少疾病的發生,並延緩身體功能的退化。 

血栓還是心肌炎?認識不同疫苗的副作用

血栓還是心肌炎?認識不同疫苗的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接種新冠疫苗的各種副作用令人不安,「聽說打莫德納比較好?」「打AZ擔心會血栓?」「會不會嚴重過敏、心肌發炎、猝死?」醫師表示,大家要先有一個觀念,台灣每年打600萬劑流感疫苗,根據過往統計,約每100萬劑,有一個人產生嚴重副作用,甚至是死亡,因果關係有時很難100%肯定,但打疫苗這件事本來就沒有絕對安全。急性免疫反應造成不適 引發慢性疾病急性惡化「打疫苗目的就是要誘發免疫反應,然免疫反應確實會產生不適感,有時造成身體血行動力學的變化,有可能讓慢性疾病突然間的急性惡化,進而造成死亡」,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說。由於老年人罹患新冠肺炎致死率高,所以許多國家優先從高齡、高風險的慢性病患者開始施打,很可能因為急性免疫反應造成的不適,引發原來慢性疾病的急性惡化,才導致許多接種疫苗後三天內的猝死案例,國內外皆有相同的情形發生。無論哪一種疫苗,注射後30分鐘內,是有可能引發急性過敏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這也是接種完要在原地觀察30分鐘後,才可以離開的主要原因。打完疫苗後的三、四天內,施打部位可能有疼痛、紅腫、疲倦、頭痛、發燒、肌肉痠痛等不舒服的副作用,輕重因人而異,很難完全避免。AZ不良反應為「靜脈型態血栓」然而,AZ疫苗、莫德納疫苗的典型副作用型態是不同的。AZ疫苗典型副作用引發的不良反應為「靜脈型態血栓」,醫學上靜脈型態血栓包含腦部靜脈竇栓塞、下肢靜脈栓塞、腸繫膜靜脈血栓以及肺動脈栓塞。然依據疫情指揮中心說明,目前資料顯示,在下肢、肺部靜脈的血栓報告和疫苗可能沒有相關,但有些更罕見、因自體免疫反應引起的廣泛血管栓塞(一個是發生在腦部靜脈竇,一個是在腸繫膜的靜脈栓塞),從國外的報告在打疫苗後的發生率似乎有上升趨勢。莫德納不良反應為「心肌炎、心包膜炎」莫德納疫苗典型副作用會引發的不良反應則是「心肌炎、心包膜炎」,心肌炎是心肌細胞因各種原因引發發炎現象,可能會使心肌細胞受傷、損壞,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有時也會誘發心律不整,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而死亡;心包膜炎則是心包膜的臟層與壁層的急性炎症,症狀通常是胸痛,尤其呼吸時更加嚴重,可能合併躺下時呼吸易喘、發燒、心悸、腹瀉及嘔吐等症狀。據國外統計,會出現的年齡層多半是年輕人,而且男性的發生率較高;但據外電報導,美國疾管中心已經統計打完輝瑞/BNT疫苗與莫德納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的案例,除及少數案例,絕大多數人都能康復。由此可知,AZ、莫德納兩種疫苗所引發的副作用型態是不同面向,無法直接評估疫苗之間孰優孰劣。施奕仲說,若問到是否接種疫苗?答案是肯定的,全世界的專家一致認為「利」還是遠大於「弊」。他表示接種疫苗是「權衡」下的選擇,建議民眾依照政府安排,及早施打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施奕仲提醒,打完疫苗後務必要多喝水,若有症狀,吃點緩解症狀的藥物也很適當。如果四天到一周後,每天持續頭痛、胸悶、胸痛、異常的肚子痛、肢體瘀青腫脹疼痛、甚至呼吸會喘、呼吸急促等症狀,就要立即反應、就醫,並告知醫師疫苗接種史,接受後續的治療與觀察。

中暑人數遽增!把握「急救3快」加速救命

中暑人數遽增!把握「急救3快」加速救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連日高溫導致中暑人數增加,其中不乏穿著完整防護且大量活動在第一線防疫的工作人員,醫師表示,若中暑超過40℃,且未獲得即時的醫療救護恐致命,把握「急救3快原則」快速發現、快速降溫、快速送醫,避免導致嚴重熱傷害。出現肢體晃動站不穩 儘速移至陰涼處降溫衛福部臺北醫院急診科主任游秉勳提醒,慢性疾病者、65歲以上長者、慢性疾病者因身體器官與循環系統功能下降,較不易排汗與散熱,若嚴重中暑可能使得病情加重,甚至引發心臟衰竭或腦中風,因此要特別注意多留意自己或身邊人的身體狀況與對話反應,「多一分關心,少一分危機」,若發現出現思考變慢、說話語速變慢、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大量排汗,或是身邊有人出現站一會就蹲下、肢體晃動站不穩的情況,請儘速移至陰涼處,設法降溫至39℃以下,快速散熱是治療復原的重要關鍵,同時盡快安排就醫。長時間在外奔波 每20分鐘補水一次水分游秉勳建議,外出應注意「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高溫下活動、穿著輕便寬鬆衣褲、注意隨時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電解質,活動量較大、長時間在外奔波會大量出汗的民眾,建議可每20分鐘就補水一次,避免水分流失太快。

健行登山,助糖友防疫控糖,雙效保健康

健行登山,助糖友防疫控糖,雙效保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運動有助於預防糖尿病,而對於糖尿病患者,也有助於血糖控制,但是登山運動適合糖尿病友嗎?許多糖友們擔心使用胰島素造成低血糖,會不會影響登山呢?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周建安醫師解釋,現階段已發展出多種長效型胰島素,能在體內緩慢釋放藥效,長時間維持血糖平穩,不容易造成低血糖風險,且室溫攜帶保存也沒有問題。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也有以長效型胰島素成分為主的複方控糖筆,除了有助於延緩胰島細胞退化、控制飯前血糖的作用,對於控制飯後血糖效果也相當不錯。周建安醫師說明,在戶外進行中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及爬山都相當適合糖友,不僅在運動時可以隨時調整運動強度,接觸大自然更有助於舒緩壓力並放鬆心情,只要身體狀況許可,並把握慎防低血糖、足部照護等糖尿病運動原則,糖友同樣能享受健行、登山的樂趣。雖然疫情期間無法外出登山,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對血糖控制及提升免疫力有正向幫助,因此適當的室內運動也可幫助糖友維持體重、控制血糖及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如感染、心血管疾病風險)。把握三大注意事項 糖友登山健行也ok一、隨時注意血糖數值,避免低血糖周建安醫師建議,糖友在登山前可以先進行血糖監測,若血糖數值低於100mg/dL時先補充點心,例如:一顆小地瓜加一顆雞蛋,出門時隨身攜帶水果、果汁、糖果、餅乾等低血糖應急食品,若有低血糖情況可以立即補充。而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會造成糖份大量分解,使血糖下降,提醒糖友在登山前、中(用餐休息時)、後都應進行血糖監測,才可以在血糖出現異常時及時反應。二、漸進式調整運動強度,結伴同行登山前應做好功課,選擇自己熟悉且較無危險性的高山,結伴同行以避免旅程中發生意外卻無人照應,登山時注意適當的休息、做好體力配置並量力而為,過程中若發現有顫抖、心悸、虛弱的身體反應,應立即停止運動。三、做好足部的防護,避免足部傷害足部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併發症之一,高血糖容易讓免疫力低下、傷口易感染且修復差,因此在登山時一定要穿著有厚度的襪子及合腳的鞋子,完善的保護足部,合適的鞋襪可避免在登山過程中造成摩擦產生傷口,返家後也要仔細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如有足部皮膚受損,應及早就醫以免造成感染部位潰瘍。胰島素百年里程碑 治療更加安全與便利2021年是胰島素發明的一百周年,周建安醫師也表示,隨著醫藥技術的進展,糖尿病治療的目標不只是控制血糖,期望在病患的生活品質、用藥便利性上都能有更大的進展,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最後也呼籲糖友們在運動過程中應監測血糖及適當的休息,並隨時注意自身的狀況,若長期有血糖紊亂的情況應與醫師討論,適時調整用藥及運動強度,才能讓血糖控制達到最好的效果!圖說/周建安醫師表示,現階段已發展出多種長效型胰島素,能在體內緩慢釋放藥效,長時間維持血糖平穩,不容易造成低血糖風險。MAT-TW-2100908-1.0-07/2021

疫苗預約平台第三輪登記 唐鳳:採長幼有序原則

疫苗預約平台第三輪登記 唐鳳:採長幼有序原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起開放18歲(含)以上民眾,於「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進行第三輪意願登記,行政院政委唐鳳表示,萬一第三輪勾選AZ疫苗的民眾較多,比AZ疫苗量還要多,就會以「長幼有序」的方式排列並依序通知;第二輪登記者今起可預約接種疫苗,初步僅開放AZ,民眾先前在登記意願時,如果只勾選接種莫德納疫苗,昨天下午就不會加到有資格的預約名單內,呼籲在7月15日前、第三輪預約登記期間到網站編輯修改,把AZ重新勾好並送出,就可跟第三輪一起處理。新增28例本土、6例死亡病例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29例COVID-19病例,分別為28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今新增28例本土病例,為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26日至7月12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5例為最多,其次為台北市9例,桃園市2例,苗栗縣及台中市各1例;其中16例為已知感染源、3例關聯不明、9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新增6例死亡個案,為4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2日至6月18日,確診日介於5月16日至6月19日,死亡日介於7月4日至12日。

小孩尿床很正常?有這4種症狀快就醫

小孩尿床很正常?有這4種症狀快就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就讀小學的喬喬功課好、人緣也好,是師長公認的模範生,其實喬喬有個大煩惱,他最怕同學們聊天聊到「尿床」話題。原來喬喬每晚都尿床,就算聽媽媽的話減少睡前喝水量,隔天醒來床單還是濕答答。日前媽媽帶他到醫院檢查,醫師透過「小便日記」與藥物治療,經過半年尿床情況已大幅改善。影響睡眠品質 還可能自卑或被霸凌研究指出,學齡期間有尿床困擾的孩童比例約7%,國中後仍有尿床困擾者約1%,而男生尿床比例更比女生高出1.5至2倍。顛覆過去坊間相信兒童尿床是心理因素,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理事長楊緒棣表示,尿床大多是生理因素導致,若未及早積極治療,除了生理影響,更會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孩子自信心不足、覺得不如人、自卑,甚至有被霸凌、影響社交等後遺症。尿床是在孩子中是很常見的疾病,但真正就醫率只有2至3成,楊緒棣指出,部分孩子在治療尿床後,因睡眠品質進步、自信心增強,學習能力與成績皆有顯著提升,由此可以得知尿床治療的重要。也提醒家長,6歲以後的孩子有下列症狀時,務必提早前往就醫,包括每天尿床、白天常跑廁所或尿在褲子上、曾有泌尿道感染病史、嚴重便秘者。此外,孩子已小學畢業,仍有尿床情況,就算只有一個禮拜一次,也必須立即就醫,檢查是否有生理疾病。6歲為尿床黃金治療期常見的尿床原因包含三種,一是睡眠時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尿液過多的「夜間多尿症」;二是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造成夜尿、頻尿的「膀胱過動症」;三是因大腦覺醒中樞異常,大腦感覺不到尿液,脊髓反射中樞自行決定排尿,引起尿床。尿床的黃金治療期在6歲,這時孩子開始跟外界接觸,發展社會生活,此時治療可以增加孩子自信心,有益於社交活動。楊緒棣表示,家長到診間治療前,可先記錄孩子的「小便日記」,詳實記載3天內,孩子「幾點幾分喝多少水」、「幾點幾分上廁所」、「尿量多少」,方便醫師了解尿床原因是小便製造太多或是膀胱太敏感、容量不足,進行3至6個月的藥物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