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前進東奧 防疫物資塞滿行李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前進東奧 防疫物資塞滿行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華奧運代表團今天出發前往日本,團員都已收到中華奧會發送的行李箱,由於日本疫情仍舊嚴峻,更有變種病毒的威脅,因此這次發送的行李箱也和過去大不相同,裡面多了許多防疫物資,還特別加發一個大的行李箱方便裝載。團隊歷經韓國世大運MERS疫情、巴西里約奧運滋卡病毒威脅 曾經擔任兩屆中華奧運代表團隊醫,也是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的復健科林瀛洲醫師表示,本次東奧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共有3位醫師和1位運動防護師隨隊照護選手,包括他與骨科醫師周文毅、中醫師郭純恩及防護師辜羿璇。他們曾經歷過韓國世大運的MERS疫情、巴西里約奧運的滋卡病毒威脅,這次日本奧運的COVID-19疫情,他們會更提高警覺。 打開這次行李箱,有許多的防疫物資,包括酒精、肥皂、N95口罩、濕紙巾、體溫計等,此外還有一個容量6500mAh的行動電源,他說,這次代表團要求團員必須用手機APP回報每日的健康狀況,可能是避免團員因手機沒電而無法掌握,所以特別提供。除了防疫物資外,行李箱內還準備了指紋式的鎖、吹風機、集流器、水壺、帽子、太陽眼鏡、扇子、迷你真空壓縮器、旅行壁櫥等,讓大家不用煩惱日常基本所需。完成72小時和96小時兩次PCR採檢,登機前再做一次唾液篩檢林瀛洲醫師說,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將竭盡所能照顧代表團所有團員的健康,讓他們在最佳的身心狀態下圓滿達成奪牌任務。出發前,他們都必須完成72小時和96小時內兩次鼻咽PCR採檢,到了機場再用唾液篩檢一次。選手進入選手村後,每天必須自行用試劑檢測,其他人員4天篩檢一次。而這次中華奧運代表團也首次設置防疫協調官,負責統籌所有選手與職員每天的唾液篩檢PCR檢體,及追蹤檢查結果。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將全力以赴使這些選手能無後顧之憂,爭取佳績,為國爭光。

疫情警戒降級有望?陳時中:已接近二級標準

疫情警戒降級有望?陳時中:已接近二級標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行政院今召開擴大防疫會議,衛服部長陳時中表示,三級警戒防疫措施自上周適度鬆綁後,由於國人大都能配合相關指引規範,目前疫情趨緩,已接近降為二級的標準,但考量國際疫情依然嚴峻,我邊境管制仍應嚴防,不可鬆懈,而國內警戒縱使降級,也需同配合嚴謹的管制措施,緩步實施。今新增15例本土 1例死亡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2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5例本土及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今新增15例本土病例,為8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4日至17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1例為最多,其次為桃園市3例、台北市1例;其中9例為已知感染源,餘6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今新增1例死亡個案,為8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因有其他確診者接觸史,6月17日安排採檢,採檢時無症狀,檢驗結果為陽性,同日收治住院,6月18日確診,7月9日解除隔離,7月17日因其他原因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17日累計公布1萬4192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2268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6.4%。

背負日本唯一零確診淨土 當地居民壓力爆表

背負日本唯一零確診淨土 當地居民壓力爆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3∼17世紀之間,歐洲流行黑死病,疫情在1664年∼1666年間達到巔峰,僅倫敦一地就有約十萬人喪命,佔當時倫敦市總人口的1/4。位於曼徹斯特東南側的伊姆村,當時是一個慘遭黑死病蹂躪的村莊,你能看見的是空蕩蕩的街道和塗抹著白色十字架的大門,在那緊閉門後會有奄奄一息的人在哀泣。當地村民擔心黑死病會往北蔓延,繼而摧毀其他社區和城鎮,竟毅然決然地在教區牧師威廉·蒙佩森的指引下,選擇將自己隔離起來,用石頭疊起一圈圍牆,並發誓絕不會越過圍牆。  如果成為第一例,就活不下去了 這些村民還包括了那些沒有表現出任何染病跡象的人。封村期間,村民們只得依靠存糧及附近城鎮人的救濟度日。他們選擇跟死神住在一起,不知道誰會成為下一個被這未知疾病所吞噬的人。到1666年8月,黑死病疫情已給伊姆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344個村民中就有267個人死亡。這悲壯的歷史,使伊姆村名垂千古!  黑死病在中世紀的歐洲,所引起的恐慌,絕對不遜於全世界現正面臨的新冠肺炎!一般人避疫唯恐不及,像伊姆村村民,願意犧牲小我的人畢竟不多。多數人聞疫色變,築起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因應,連以潔癖聞名的日本,也無法避免。 2020年7月27日,疫情延燒的日本,共增598例確診,東京、大阪兩大都市病例陡增,讓日本政府傷透腦筋,但日本媒體報導壓力最大的是背負「日本唯一零確診縣」,唯一「淨土」,被外媒稱呼為「岩手縣的奇蹟」的當地居民。為了維護亮眼成績,當地居民「壓力爆表」!一名在岩手縣長大、住在東京的26 歲男子,傳訊息向老家父親表示想回家看看,但他的父親馬上說:「絕對不要回來!」又說「成為『岩手1號』可不是只有上個新聞就能了事的!」其他網友也留言表示「我妹住在岩手縣,她說如果成為第一例,就活不下去了」,甚至有網友分享故鄉有人因為帶病毒回老家,導致老家家人被鄰居丟石頭、辱罵。  確診者肖像被印成傳單,根本是通緝2020年7月29日,岩手縣終於失守,首例患者是一名住在盛岡市的四十多歲男性,他在22日到關東地區和朋友一起露營,26日回到岩手縣覺得身體不適,29日確診。而患者發病之後還到公司上班兩天。首例確診者當然被網友瘋狂肉搜,他任職公司的電話、官網被憤怒民眾打爆,伺服器一度當機。對此,岩手縣知事達增拓也嚴正呼籲民眾理性,「我可能也不得不化身為鬼,嚴正對付妨害病患名譽的行為」。事實上日本各地紛紛出現類似的現象,有民眾將愛媛縣今治市首例確診者的個資、肖像印成傳單,發送到各家信箱,甚至還張貼在路邊,讓不少人傻眼,直呼這根本就是「通緝」。  古有云「世態炎涼冷如霜,人情淡薄紙一張」,此語正好恰如其分地反映這種因恐疫進而過度防衛的心態!為了抑制疫情,各國都祭出不同程度的防疫手段,包括封閉邊界、禁止旅行與大型聚會,關閉學校和娛樂場所,限制人民出入行動,以及鼓勵在家工作等。網路上就有冷笑話指出,2020年年底我們將目睹「冠狀病毒嬰兒潮」,而到2033年時他們會成為所謂的「隔離世代」。疫情壓縮公共生活,很多人會出現較高的壓力、憂鬱與焦慮情緒。緊接著2003年SARS後的2004年,香港的離婚率比2002 年提高了21%。是否疫情讓人看清婚姻現實?還是有其他原因?疫情減少人際接觸,小家庭們於是回到了一個較為「原始」的狀態,有人評論這場疫情讓西方社會的家庭回到了1950年代的樣貌。似乎不見得全是壞事。 (本文摘自/戰疫浮生錄:新冠病毒威震八方的省思/時報出版)

當疾病迫近 才學會珍惜當下

當疾病迫近 才學會珍惜當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翻看一張張電腦斷層掃描片子,診斷不言可喻:肺臟滿布腫瘤無數,脊柱畸形,有一葉肝臟被侵蝕。癌症,擴散極廣。我是神經外科住院醫師,最後一年的訓練剛開始。過去六年來,這類片子我看過無數次,即使希望渺茫,也會試圖找到某種能幫助病人的治療方案。可是,這次不同:我看的是自己的片子。病床上,我躺在露西身邊,兩人都在哭,斷層掃描影像還在電腦螢幕上發光,我的醫師身分,從此無關緊要。診斷十分明確,癌細胞已經侵入多個器官系統。病房很安靜。露西告訴我她愛我。「我不想死。」我說。我告訴她要再婚,我無法忍受讓她一個人過日子。我還說,我們應該馬上把房屋貸款拿去重新融資。我們開始打電話給家人。維多利亞來到病房,我們討論掃描影像,以及可能採用的治療方式。她接著提到,要做好各種具體的規劃,以準備我回來當住院醫師。我打斷她。「維多利亞,」我說:「我不會回醫院當醫師了。你不覺得嗎?」我生命的一章似乎結束了,搞不好整本都在鋪陳這個結局。我曾想扮演牧師般的角色,協助另一個生命轉型,但現在我才發現,自己才是那頭迷失而惶惑的羊。重病不僅改變生命,更是粉碎人生。這不太像天啟,沒有一道刺眼的疾光來啟發「人生重要的道理」,反而比較像是有人丟下燃燒彈,夷平前方的道路。住院醫師肺臟滿布腫瘤無數,還有比親身體驗更好的了解方式嗎?作為醫師,當病人罹患重大疾病,人生即將改變時,我大略知道他們即將面對的一切,這時就能跟他們一起探索。這麼說來,對那個想要了解死亡的年輕人來說,末期疾病不就是上天給的完美禮物嗎?還有比親身體驗更好的了解方式嗎?可是,我當初並不明白這有多麼困難,當中有太多領域必須去探測、摹繪和體會。我本來總想像,醫師的工作就像火車一樣,在鐵道的兩端移動,帶給病人平穩的旅程。我沒有預期到的是,面對自己大限將至,會完全失去方向,感到天搖地動。回想年輕的自己,總是想要像愛爾蘭小說家喬伊斯說的那樣,「在靈魂熔爐裡鑄造我的種族尚未產生的良心」。但我省視自己的靈魂,發現鍛造工具不堪一擊,爐火又太弱,連自己的良心都無法鑄成。我迷失在生死交關的荒原,找不到路標。在成疊的科學研究、細胞內分子通路、和無數個存活曲線統計中,我找不到依靠,於是重新閱讀文學。只要跟死亡有關的著作,我都一一收下。比如說,俄國作家索忍尼辛的《癌症病房》(Cancer Ward)、英國小說家約翰遜(B. S. Johnson)的《不幸者》(TheUnfortunates)、托爾斯泰的《傻子伊凡》、美國哲學家內格爾(Thomas Nagel)的《心靈與宇宙》(Mind and Cosmos)、吳爾芙、卡夫卡、蒙田、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法國作家葛雷維爾(Henry Gréville)以及諸多癌症病人的回憶錄。我在尋找一套理解死亡的語彙,尋找一條路徑,以開始定義自己,再次向前爬行。上帝給了我這項特權,領著我離開文學和學術,讓我親身去體驗死亡,而現在為了了解自己的親身體驗,我必須把它譯回語言。海明威用類似的詞語描寫他的歷程:「獲取豐富的經驗,然後退隱深思,反芻經驗為文字。」我也需要文字,才能前行。結果,是文學在這個階段把我帶回生活。未來的不確定性高聳在前,使人動彈不得,不管我轉向哪裡,任何行動都被死亡的陰影罩住而喪失意義。但我記得轉變的那一刻,難以承擔的不安開始消退,難以跨越的不確定之海一分為二。我一身疼痛地醒來面對另一天,早餐以外,做任何計畫都不切實際。每次我心想,再也撐不下去了,這時有句話會隨即回應,「我會繼續下去」,合為貝克特的經典名言,那是很久以前我大學時期學到的。我起身下床,向前走一步,不斷覆誦:「我撐不下去了……不,我會繼續下去。」(I can't go on. I'll goon.)確診時,我準備好了去死,當我發現自己不會那麼快死去時,就跌入了抑鬱患病後,棘手之處在於,你的價值觀不斷在變。你設法弄清楚對自己重要的事物,但之後還是會反覆確認。就像信用卡被拿走後,我不得不學會用記帳簿整理支出。你決定要把時間花在當神經外科醫師,可是兩個月後,你不那麼想了。再過兩個月,你也許想去學吹薩克斯風,或想全心服事教會。死亡是個單一事件,可是身懷絕症地活下去,卻是個歷程。我發現,哀慟五階段那套老掉牙的理論,我居然一一經歷: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抑鬱以及接受,只不過次序倒了過來。確診時,我準備好了去死,甚至感覺良好。我接受了,已經預備好了。然後,當事態逐漸明朗,我發現自己不會那麼快死去時,就跌入了抑鬱。雖然它是好消息沒錯,可是也令人困惑,令人不知不覺地消耗元氣。癌症醫學蓬勃發展,統計數據越來越精確,都意味著我可能會繼續活一年,甚至一百二十年。重大疾病通常會使人心智清明。不過,我從以前早就明白,人終歸一死。我依然記得這個道理,不過我策畫午餐的能力則卻一去不復返。要是我能知道自己究竟還有幾個月、幾年可活,那麼前行的道路將會很明顯。告訴我剩三個月,我會花時間和家人在一起。告訴我還有一年,我會寫一本書。給我十年,我會回去醫病。一次只活一天的現實對我毫無幫助:這一天我該幹什麼啊?於是到了某一刻,我開始討價還價,也許帶了點懇求的語氣:「上帝,我讀了《約伯記》,但看不懂,如果祢是要測試我的信心,那祢應該明白了。我的信心十分微弱,說不定只要香腸三明治上不放芥末,我就會崩潰了。你用不著啟動什麼超級力量打擊我,你知道……」然後,在討價還價之後,電光石閃的怒意出現:「我努力了一生抵達這裡,然後你賜給我癌症?」然而,現在我終於安抵否定的階段。我也許在全面否定病情。既然未來任何事情都難以肯定,那我們應該假設自己會長命百歲就好。或許,那是唯一的前行之道。醫師的職責是幫病人及家屬重新站起,去面對、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我不知道。即使如此,我起碼已經了解,醫師的職責不是峻拒死亡,也不是使病人回復舊有生命,而是敞開雙臂,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及家屬,努力幫他們重新站起,去面對、去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然而,有個生命的未來發展不能遭到剝奪,那就是我們的女兒凱迪。我希望我可以活得夠久,足以讓她對我有一點記憶。我沒有辦法像文字活得那麼長。我想過,自己可以留給她一系列的信,那信裡要說什麼呢?我不知道十五歲的時候,這個女孩會是什麼樣子,我甚至不知道她會不會喜歡我們給她的小名。也許,只有一件事我可以告訴這個嬰兒:「你的生命短暫跟我重疊,其餘的都屬於未來。而我的生命,除非奇蹟出現,都將留在過去。」我要說的很簡單:在人生中,妳會有數不清的場合需要介紹自己,除了列舉你擔任過的職位、做過的事以及對世界的價值,我衷心希望,妳能牢牢記住,妳曾使一個人在臨終前的日子,充滿著豐沛的喜悅。在我過去的歲月,從沒有過這樣的心情,沒有欲求和渴望,只是靜靜地感到愉悅、深深滿足。就在此時此刻,這具有重大而非凡的意義。(本文摘自/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時報出版)

天然草藥壯陽藥尚讚?食藥署:毒性更傷身

天然草藥壯陽藥尚讚?食藥署:毒性更傷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公園的老王跟老李窸窸窣窣地說著,「查埔人千萬毋湯賰一支嘴,我和你講這草藥仔咖啡真好用!我了暗時攏麻ㄅㄧㄥˋㄅㄧㄤˋ叫!」「遮厲害,你莫給我騙喔!」「真的啦,內底有馬來西亞國寶草藥,天然的尚好閣有效!這有一包你拿去喝看覓,有效再做伙買。」「有影嘸!按呢我試看覓……」這種常見的對話內容,有沒有覺得哪裡怪怪的呢?壯陽成分不單純 誤食恐傷身食藥署表示,多數人都知道,對於過度誇大或來路不明的食品都要提高警覺,然而搭著養身熱潮與天然ㄟ尚好的心態,標榜珍貴動植物成分、純漢藥或國寶草藥的壯陽食品,讓不少男性躍躍欲試。然而,許多壯陽食品往往不只是單純的食品,還可能含有未標示的成分,例如:抗菌劑、興奮劑、壯陽藥與重金屬等,或者是為了規避查緝而添加具療效,但毒性並未經臨床證實的西藥類緣物成分,以此獲取「非西藥」的身分。「類緣物」是指藥品在合成過程中產生非天然存在的副產品,它的毒性與副作用可能都大於其所產生的療效。因此,凡膠囊錠狀食品、糖果、咖啡飲料,無論添加西藥成分或是類緣物成分都屬非法藥品,若在追求天然且深信效果的情況下誤食,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聽聞神奇療效 應冷靜思考判斷食藥署提醒,身體有恙應諮詢專業醫師,倘若服用不符合規定的產品,發生不可逆的傷害時,將求償無門、花錢又傷身。對於親友善意推薦具神奇功能的不明食品時,應冷靜思考判斷,可利用食藥署「食藥膨風廣告專區」(網址:http://www.fda.gov.tw/TC/news.aspx?cid=5085)與「違規食品、藥物、化粧品廣告民眾查詢系統」(網址:http://pmds.fda.gov.tw/illegalad/)查詢商品是否有誇大不實之嫌。

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 成功搶救腦中風老翁

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 成功搶救腦中風老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7歲老翁突發左側肢體無力癱瘓,緊急送醫治療,老翁本身有心房顫動的問題,透過檢查為腦部大血管阻塞性中風,當下決定進行動脈取栓術搶救;正值疫情期間,為了把握黃金救援時間,院方先行採檢PCR,所幸在準備手術的過程中很快就知道採檢結果為陰性,順利使用「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成功取栓,經過約3周的住院治療,老翁目前已經順利出院。取栓更為精準快速 同時降低X光及顯影劑用量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疫情嚴峻時刻,中風的治療還必須提供醫病雙方完整的保護,該院在防護完備的情況下,首次啟用新進的bi-plane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設備,經過放射科醫師李喬華的手術,順利搶救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將其堵塞的腦血管打通。李喬華指出,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比單向X光機具有更多功能,不僅在執行動脈內取栓術更為精準快速安全,還可以執行腦血流流速偵測、3D血管成像,施作腦內動脈瘤栓塞,與腦內支架、血流導向裝置置放等治療。而先進的雙向數位血管X光機,可降低X光及顯影劑的用量,不僅能獲得絕佳的影像品質,也能保障患者與醫護人員的輻射安全,其產生出來的高品質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也能比肩常規使用的腦部電腦斷層,減少患者術前術後移動檢查的不便,真正可達到時效與安全。

突然長了好大一顆乳房腫瘤!認識罕見葉狀瘤

突然長了好大一顆乳房腫瘤!認識罕見葉狀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自我檢查時,若在乳房摸到硬塊,總會讓女性朋友心頭一驚!一般大家最擔心的是罹患了惡性乳癌,或良性乳房纖維腺瘤、纖維囊腫。而我們今天要講一個比較少見的乳房腫瘤型態:葉狀瘤。葉狀瘤的症狀葉狀瘤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腫塊,患者就診時,可能會這麼說:「我每個月都有自我檢查,都沒發現什麼問題,但突然這個月發現左乳下方摸起來好像有個兩公分附近的硬塊。」也就是說,這個腫瘤可能會在幾個星期內就長了兩、三公分大。葉狀瘤最常見於40多歲的女性,但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葉狀瘤。年輕一點的女性比較可能是有良性葉狀瘤,當年齡變大,出現惡性葉狀瘤的機會也會增加。葉狀瘤的特性葉狀瘤會被叫做葉狀瘤的原因,是因為在顯微鏡下會呈現出葉狀模樣。葉狀瘤可能是良性,也可能是惡性,或甚至同時具有良性與惡性的特徵。多數葉狀瘤是良性的,不僅在觸診時腫塊與乳房纖維腺瘤觸診起來很相像,在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等影像檢查時,亦很難直接區分這個乳房腫塊是葉狀瘤還是乳房纖維腺瘤。當然,葉狀瘤有一些特色,就是葉狀瘤可能會長得很快,或長到特別大,甚至撐到皮膚表面也能看到腫塊模樣。但總之,醫師無法僅從病史、觸診、或影像直接判斷這個乳房腫瘤是葉狀瘤或乳房纖維腺瘤。最終都需要做切片檢查才能確定診斷。良性葉狀瘤當乳房內有較大並生長快速的腫塊時,需要取出腫塊內的組織,判斷是否裡面有惡性細胞的可能。通常取出乳房內腫塊組織的作法,可以是粗針切片,或直接移除整顆腫瘤,再把取到腫瘤組織放到顯微鏡下做區分,確定腫瘤組織特性。如果要在顯微鏡下確診為良性葉狀瘤,那必需這些腫瘤組織分化良好,邊緣完整。有些專家學者認為,若臨床醫師懷疑患者的乳房腫瘤是葉狀瘤的話,應該盡量採取移除整顆腫瘤的作法,而不要採取粗針切片。畢竟粗針切片能取得的組織含量少很多,不一定能讓病理科醫師做出正確判斷。如果確診為良性的葉狀瘤,那麼這結果並不會增加此人後來得到乳癌的機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葉狀瘤屬於比較容易復發的腫瘤,還可能在術後一兩年內就復發,因此患者於手術後務必還是要定期回診,用影像檢查方式追蹤,才能知道是否有復發。惡性葉狀瘤大約四分之一的葉狀瘤是惡性的。不過,惡性葉狀瘤雖然長在乳房,卻跟我們一般提到的乳癌不一樣。普通大家講到的乳癌,是指從乳管或乳小葉長出來的惡性腫瘤,而惡性葉狀瘤則是從乳管、乳小葉旁的「結締組織」長出來的「惡性肉瘤」,在本質上並不相同。因此,惡性葉狀瘤和一般乳癌不一樣,雖然長得比較快,不太會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而且惡性葉狀瘤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時,通常不是經由淋巴系統,因此淋巴結的狀況比較不容易受影響。而惡性葉狀瘤也有屬於自身的癌症分期方式,與一般乳癌分期並不同。既然惡性葉狀瘤與乳癌的行為模式不同,治療方法上也有所差異。提到乳癌治療,我們通常會分成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兩個方面來討論。但由於惡性葉狀瘤的轉移機率很低,絕多數患者只要接受局部治療即可,不需要全身治療。「手術切除」就屬於最重要的局部治療方式。在手術時,除了腫瘤本身,也得多拿一點圍繞於腫瘤旁的正常組織,以減少後來再度復發的機會。倘若患者是於移除整顆腫瘤後,才確診為惡性葉狀瘤,那麼患者會需要再度手術,再拿掉腫瘤周邊附近的組織。假使剛開始評估時就發現腫瘤過大,就要考慮直接開刀移除單側乳房。一般乳癌手術除了切除乳房外,還要廓清淋巴結。然而,在治療惡性葉狀瘤時很少會需要淋巴結廓清手術。因為即使惡性葉狀瘤已經長到挺大的,淋巴結常常幾乎還是沒有什麼變化,並不需要以手術移除。在手術後,惡性葉狀瘤的患者也很少需要全身治療,因此並不需要治療一般乳癌時常見的「荷爾蒙治療」或「標靶治療」,通常都是局部手術治療即可。只有確定已經轉移身體他處的惡性葉狀瘤才會考慮化學治療。(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新增日本腦炎病例 7月流行高峰加強防蚊

新增日本腦炎病例 7月流行高峰加強防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南市出現今年第2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全國第13例,個案為50餘歲男子,居住白河區,於7月5日開始出現頭暈、倦怠等症狀,8日因發燒、躁動及意識改變至柳營奇美醫院急診就醫,收治住院治療並予以採檢通報,14日經檢驗確診為日本腦炎,目前仍住院治療中。多數人感染後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發燒、頭痛、無菌性腦膜炎台南市衛生局調查,個案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平日活動地點皆以住家為主,附近2公里範圍內有豬舍及水田等高風險環境,研判於居住地點附近感染之可能性較高,衛生局已立即委請疾管署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專家學者前往個案住家及附近高風險場所進行調查評估,同時落實環境滅蚊及誘捕病媒蚊等相關防治措施,加強對鄰近民眾衛教宣導,並籲請鄰近豬舍加強防蚊滅蚊措施及適齡豬隻之疫苗施打,環保局亦派遣區隊人員針對上述地區加強環境清消,務求降低病媒蚊密度,保障民眾健康。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台灣日本腦炎病例主要發生於每年5月至10月,其中6月至7月為流行高峰。國內傳播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為三斑家蚊、環蚊家蚊和白頭家蚊,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而豬隻為病毒最主要的增幅宿主。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發燒、頭痛、無菌性腦膜炎,嚴重者可能出現精神症狀(譫妄、意識不清)、腦神經功能損傷等,甚至昏迷或死亡。黃昏及黎明避免在畜舍附近活動,戶外活動穿淺色衣褲防蚊子叮咬民眾應避免在黃昏及黎明時分等病媒蚊活動高峰期於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附近活動;家中的門窗安裝紗門紗窗,並於睡覺時使用蚊帳;在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避免蚊子叮咬,或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蚊藥劑。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呼籲,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提醒民眾應按時攜帶家中年滿15個月以上幼兒至各區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居所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應加強自身防蚊措施,如自覺有感染之虞的成人,未曾接種或接種史不明者,亦建議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壯男下半身失去知覺 竟是攝護腺癌晚期

壯男下半身失去知覺 竟是攝護腺癌晚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的勇哥從事藍領工作,育有一雙子女的他是家中的經濟支柱。某天下班回家,突然感覺雙腿無力跌坐地上,想要撐起身子發現下半身一點知覺都沒有,家人見狀後緊急將他送往急診。一開始以為是工作上出力不慎造成脊椎受傷,沒想到經檢查後發現,他的攝護腺癌指數(PSA)已經破千(正常PSA <4 ng/mL),並且有癌細胞骨轉移的狀況,確診為晚期攝護腺癌,若不積極治療恐怕只剩下1-2年的時間。   攝護腺癌早期難發現 確診患者3成晚期、9成骨轉移 亞東醫院泌尿外科鍾旭東主任表示,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台灣每年約有將近5千名攝護腺癌的新個案,其中約有30-40%為晚期攝護腺癌患者,而晚期患者中,有近90%有癌細胞骨轉移的情況。 早期攝護腺癌通常沒什麼症狀,因此患者多半無感。但是當腫瘤逐漸侵犯尿道及膀胱,會有排尿不順或一直有尿意但卻難以排乾淨的情形,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尿瀦留、血尿、尿失禁等症狀;若是到晚期發生骨轉移時才發現,還會有骨頭疼痛、行動不便,甚至是病理性骨折的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鍾旭東說,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病患的治療方式,除了有常見的化療外,還有荷爾蒙治療及放射性同位素治療,須依照患者身體狀況規劃。根據臨床上經驗,荷爾蒙治療比化療副作用小,也能降低攝護腺癌指數(PSA),但對於骨轉移造成的疼痛抑制效果卻有限。當癌細胞開始侵蝕骨頭,建議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治療,有效減緩患者的疼痛以及延緩病理性骨折發生外,更能讓病患可以保有生活品質的同時,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期。   中年男每年都該注意 定期健檢保有健康生活 在與患者溝通後,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療法抑制骨轉移的疼痛不適,還可以繼續工作,維持現有的生活型態,目前病情也穩定控制超過八年。另外,患者將多年來的不良習慣,例如:抽菸、喝酒、喜愛油炸食物等全數戒斷,只吃清淡飲食與正常作息,對於疾病的控制更有加分效果。   鍾旭東提醒,攝護腺癌一直是男性癌症中的隱形殺手,建議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從40歲起、無家族病史的男性從50歲起,每年做健康檢查;攝護腺癌患者需定期回診追蹤,若有任何症狀的發生或惡化,如疲倦、睡眠品質不佳、骨頭疼痛,都有可能是疾病惡化的症狀,應定期檢查攝護腺癌指標(PSA)或骨頭指標(ALP),另外,平時避免高油脂飲食、少吃紅肉與紅酒、戒菸、規律作息及保有良好運動習慣,維持身體健康機能。

本土病例數回升 今新增29例確診

本土病例數回升 今新增29例確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9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整體案例多,需要調查進一步釐清,也呼籲民眾有接觸史要據實以報。今新增29例本土病例,為17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5日至15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14例為最多,其次為新北市11例、桃園市2例、宜蘭縣及彰化縣各1例;其中21例為已知感染源、4例關聯不明、4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新增4例死亡個案今新增4例死亡個案,均為男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4日至6月16日,確診日介於5月26日至6月24日,死亡日介於7月9日至14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14日累計公布1萬4130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213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5.9%。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378例確診,分別為1221例境外移入,1萬410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06例移除為空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