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腸病毒已進入高峰期 出現前兆速就醫

腸病毒已進入高峰期 出現前兆速就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已進入流行高峰期,依據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近來全國腸病毒急診就診個案比率明顯上升,為近七年來同期之最高值,衛生局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家有嬰幼兒的民眾以及教托育機構,應隨時注意嬰幼兒及學童個人衛生,落實時時正確勤洗手的好習慣,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家長及醫師也應注意重症前兆,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今年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為克沙奇A6型,截至5月底,全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為4例(本市為1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較去年同期為低。雖然克沙奇A6型病毒感染後導致嚴重中樞神經併發症的機會雖較腸病毒71型為低,但仍有引發重症的風險,民眾不可輕忽,應注意防範。台中市衛生局表示,克沙奇A6型腸病毒感染會出現較明顯的水泡,裡面的液體包含大量的病毒,所以提醒家長在照顧時要特別注意徹底洗手。且為杜絕教托育機構群聚感染,台中市也訂定「腸病毒通報及停課、停托要點」,如有違者將依據傳染病防治法進行裁處,衛生局也將再次進行稽查,加強各校通報的落實度,避免腸病毒疫情於教托育機構中蔓延,但為避免因病請假在家幼童無人照護,衛生局與社政單位提供台中市6大社區保母系統照護聯繫窗口,供有需求父母臨時托育服務。

喝過量咖啡提神 當心胃潰瘍

喝過量咖啡提神 當心胃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為了提神,往往借助咖啡,但日前卻有名病患,因為每天的工作量重,一天經常喝個四、五杯,份量還不斷增加,直到胃痛求醫,才發現已有胃潰瘍。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曾逸豪醫師表示,很多人常以抽煙、喝酒紓解壓力,有的人則是喜歡食用巧克力、喝咖啡或碳酸飲料等,不論是哪一種,都是容易引起胃酸分泌過多。長期累積下來,身體就開始出現消化性潰瘍等併發症。曾逸豪指出,胃潰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上腹的燒灼痛、悶痛,通常吃飽後不舒服,空腹反而還好,如果是疼痛持續超過兩個星期,就該求助醫師。曾逸豪表示,反覆的潰瘍可能造成穿孔,胃裡面的東西和空氣也可能因此跑到腹膜,腹膜因此腫脹與劇烈疼痛,甚至引起嚴重的細菌感染及腹膜炎,有致命危機。潰瘍發生的急性期,需要注意飲食。曾逸豪指出,度過了急性期後,遠離胃潰瘍的守則,就是適時舒緩壓力,以及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包括太辣、太酸、太甜、太油膩的食物,以及咖啡、茶、酒精、抽菸等皆應避免。曾逸豪表示,許多人存在著胃內應該要保持一定的食物量,避免胃酸空分泌,侵蝕胃壁的觀念,其實胃壁細胞分泌胃酸,幫忙消化食物,胃酸分泌與食物就像比賽足球的兩方角力,保持平衡就好。呼籲民眾,飲食要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該吃飯時,也不要常常餓過頭,胃潰瘍就不容易找上門。

保險套仍有15%懷孕率 醫倡「雙重防護」

保險套仍有15%懷孕率 醫倡「雙重防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10位青少女中,就有3人曾經在青少年時期懷孕過。奇美醫院婦產科醫師蔡永杰表示,青少年不要有性行為是最有效的避孕方法,但若無法避免,應採取「雙重防護法」,女生口服避孕藥,男生使用保險套,可同時有效避免及預防性傳染疾病。不過避孕藥是處方藥,應詢問專業婦產科醫師才可使用。網路上流傳的避孕方式百百種,但小心錯誤資訊易造成避孕失敗,連懷孕了都不知道!蔡永杰說,台灣更有6成民眾發生第一次性行為是在無避孕的情況下,若是太年輕懷孕生子,對母親及孩子都會有許多後遺症。他說,正確規律的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失敗率小於1%,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像是有癌症、惡性偏頭痛,或35歲以上有抽菸習慣、肝功能不佳等症狀患者都不適合使用。北醫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菁徽表示,戴保險套並不是可完全避免懷孕的方法,保險套的意外懷孕率仍有15%,且許多男性其實都沒有確實的戴套措施,以為有戴就好;而體外射精也是無效的方式,因在射精前,分泌物裡會殘留精子,隨之進入陰道;再者,女性最喜歡推測的安全期,更是危險的避孕方式,尤其對於經期不規則的女生,由於精子通常可在體內存活3-5天,非排卵期也是有可能懷孕,通常安全期都是用來推算排卵時間幫助受孕。

戒菸需毅力 還須搭配「飲食與運動」

戒菸需毅力 還須搭配「飲食與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古先生是個老菸槍,從18歲念高中時因好奇被同濟慫恿開始抽菸,一直到出社會工作至婚後仍持續的抽,每天至少抽2包,身體開始有咳嗽、痰多、菸臭味等情形,家人都很不喜歡也ㄧ直勸他要戒菸。古先生說:「抽菸抽了快40年,大家也都知道抽菸不好,但身邊的親朋好友鄰居也都在抽啊!曾經有想要戒菸念頭,但終究抵擋不住「菸癮」的作祟,到最後總是半途而廢」後來因為孫子出生、政府漲菸捐、身邊友人罹患肺癌等原因,他去年看到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正在辦理戒菸班,毅然決然就決定要報名參加,透過專業戒菸衛教師的鼓勵,戒菸同儕的相互支持,終於用毅力把菸戒掉並持續一年未抽菸,古先生發現食物變美味了、空氣變清新了,不但健康,家庭生活也更加幸福美滿。今年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與基隆市立醫院門診部聯合主辦戒菸班課程,採小班制以15人限,每次上課前都會先檢測一氧化碳呼出量、體重、每週吸菸量登錄,戒菸不只需控制菸癮,還須搭配飲食與運動等健康行為改變,運動不但可轉移想吸菸慾望,也增加腦內啡分泌,成為穩定戒菸者情緒的有利因子,養成規律飲食與適度運動習慣是戒菸成功同時避免體重失控的關鍵。

北市安全證明稽查 今日業者均能出示

北市安全證明稽查 今日業者均能出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近來受毒澱粉事件籠罩,臺北市衛生局為因應「衛生署0527食品安全專案計畫」,6月1日起全面稽查,今日共稽查215家業者,均能出具安全證明。衛生局6月1日啟動全面稽查,截至今日為止共計稽查1,098家業者,有21家(2%)不能提供安全證明,其中17家已複查符合規定。衛生局截至今日已發放7,704張安心貼紙,業者如有需要,可以準備營業登記證明文件、進貨憑證及上游廠商提供「蓋有公司章及與正本相符之安全具結證明及檢驗報告」後,逕向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處(臺北市市府路1號東南區1樓)辦理驗證。衛生局呼籲粄條、肉圓、黑輪、粉圓、豆花、粉粿、芋圓及地瓜圓類販賣業者,應主動張貼安全具結證明及檢驗報告於明顯處供消費者檢視,如查獲未提供具結證明,將要求產品下架,如具結不實者或被證實原料違規,將加重處罰。

日德國麻疹疫情嚴重 破7500病例創新高

日德國麻疹疫情嚴重 破7500病例創新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國際疫情顯示,日本地區目前仍有德國麻疹區域性流行,國內並已發生前往日本旅遊回國後感染個案。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呼籲,1歲以下嬰兒及不具德國麻疹抗體之孕婦應避免前往德國麻疹流行地區。德國麻疹病毒是經由飛沫或與病人直接接觸而傳染,發疹前1週至發疹後至少4天具傳染力,約25%至50%感染者並無明顯的發疹症狀,僅有類似感冒症狀,但部分成年女性感染者會出現關節痛的情況;孕婦若無抗體一旦感染會造成死產、自然流產或胎兒主要器官受損,如先天性耳聾、青光眼、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及先天性心臟病等。德國麻疹可透過接種MMR疫苗有效預防,近99%的易感性宿主可經由預防接種產生明顯的抗體反應。日本因疫苗接種涵蓋率普遍不理想,從去年起即爆發德國麻疹疫情,並延續至今年,每週通報病例數持續創新高。今年截至第20週已累計通報7540例德國麻疹,為去年全年總通報數2392例的3倍,並為近四年全年通報平均的10倍。每百萬人口病例數以關東地區的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崎玉縣,關西地區的大阪府、兵庫縣、和歌山縣,以及南部鹿兒島縣等最高。感染病例男性高於女性,以20-49歲族群為主,多數未接種疫苗或接種史不明。日本自去年起已有10例因孕婦感染德國麻疹,而導致新生兒出現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CRS)。另計劃前往日本旅遊民眾,如未完成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之1至6歲學齡前幼兒,以及回國後會接觸到孕婦及1歲以下嬰兒的20至50歲民眾,建議於出發前2至4週,至國內12家國際預防接種合約醫院「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需求(壢新醫院桃園國際機場醫療中心診所及署立花蓮醫院除外)。疾管局提醒,旅遊期間或返國後如有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並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相關旅遊史以及接觸史。

總是為了小孩吃飯慢發飆?

總是為了小孩吃飯慢發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又看到媽媽又在追著家中小朋友餵飯了:「別跑,乖乖坐下!來,嘴巴張開,再吃一口!怎麼還跑阿!」只見媽媽手裡端著一碗飯,一手拿著小湯匙,氣喘吁吁的跑在小朋友後面,而小孩開心的正在歡樂呢,這樣的場景,各位家長們一定都不陌生,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阿鎧老師)說:「不要勉強孩子吃飯,只要配合家中原本的作息時間,等孩子餓的時候機會教育,久而久之就能矯正孩子吃飯慢的習慣了!」「孩子吃飯吃的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根本不餓,這時家長不要勉強孩子吃飯,否則長期下來,反而導致親子關係的惡化。」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說,有些孩子吃飯吃的慢,一些家長則會怕孩子餓肚子,便軟硬兼施,就是要讓孩子吃完手中的一碗飯,拖延家中原本吃飯的正常生活作息。其實父母只要建立正確的觀念,就是「定好家中的吃飯時間」,長期下來就能改善孩子吃飯的速度;不過,阿鎧老師提醒,家長們一定要堅守原則,時間一到,餐桌上的飯菜都要收起來,孩子吃飯時間自然就會加快。此外,也不要讓孩子在吃飯時間看電視或講故事,分散孩子吃飯的注意力。定好家中吃飯時間後,第二步就是:「在孩子肚子餓的時候,趁機機會教育!」阿鎧老師說,吃是人的天性,如果孩子不想吃飯,就不要勉強他吃,但在下一餐之前,盡量不要給孩子點心或零食,讓他感到肚子餓,下一餐時間到的時候,孩子自然就會乖乖吃飯。此外,阿鎧老師說,有些父母怕孩子肚子餓會影響成長,這時就可以準備小餅乾讓孩子充飢,但給孩子餅乾之前,一定要趁機機會教育,告訴他:「媽媽(爸爸)剛好有餅乾給你吃,不過你要記得喔,大家吃飯時間都是固定的,如果沒有在吃飯時間吃完,就沒東西吃了喔!」嚴肅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為何,藉此建立孩子正確的生活習慣。想知道更多有關小孩專注力的問題嗎?歡迎報名「阿鎧老師~彈珠超人專注力夏令營」http://sun324.smartweb.tw/index.php?module=course&mn=1&f=register&id=19

樂閱讀/互相挖井 才能成為知己

樂閱讀/互相挖井 才能成為知己

時常有人面對相戀已久,或者結縭半載的另一半說:「你不了解我。」這個分手理由看似推託,卻隱藏著一個事實:「我也不了解你。」希望被了解,是每個人內心最大的渴望。感情中有許多成分,偏偏「了解」與「被了解」最為困難,它沒有標準、無從衡量;一個親密愛人可以在一夕之間變得陌生,一個陌生人也可能只因一個眼神就讓妳感覺彷彿已結識他多年。一個美麗的女明星,在電視上說著與丈夫離婚的心路歷程:她與丈夫結婚數十年,偶然發現丈夫有外遇,卻又不甘心就此放手。有一日,丈夫與她在餐廳吃完飯,回程的途中,開著車的丈夫突然笑嘻嘻地對她說:「妳看,我新做的假牙。」那一刻她才發現,丈夫不只裝上潔白整齊的假牙,還把灰白的頭髮染黑了。丈夫的改變已經不是第一天,然而她卻從未發覺。女明星說:「我不怨他不了解我了,因為那時突然發現,我也不了解他,並且也無力去了解。」然後,她簽字離婚,讓兩人自由。我們常常因為「感覺被了解」而衝動地愛上一個人,卻忘記真正跟一個人相處,是需要持續不斷地碰觸與交流。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如果問為什麼要結婚做夫婦呢?為了受苦,為了『挖井』……夫婦如果想要理解對方的話,不能光靠理性互相交談,而是得挖掘彼此的『井』。」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口深不可測的井,有時候連我們都不曉得自己的井底藏著什麼。只是憑著一己之力挖掘,會遺漏很多看不見的寶藏;如果願意讓他人挖掘心中的井,我們才有機會從對方眼中,看見過去從沒發現的自己。其實不只是婚姻,各種人際關係的建立,也像是在挖井。當我們真心與一個人交流的時候,也等於把心中的井口打開,允許對方挖自己的井。與他人的關係愈緊密,愈能深入對方心中的井。有多少夫妻相敬如冰地過完一生,他們的婚姻中沒有激情、沒有爭吵、沒有眼淚,更沒有擁抱。他們從未了解過對方,但或許也是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共度一輩子。愛一個人,必然會想要了解他;但是了解一個人之後,卻未必還能繼續愛他。這就是挖井的艱辛之處,在挖掘的過程中,你無法預料即將看見的是滿天燦亮星斗或是腐敗糾結的枯木;你無法保證無論看到什麼景象,都能愛對方如昔,相對地,對方也是。每往下一層的了解,都是一次冒險。挖掘是辛苦的,愈往下深入,周遭愈黑暗愈危險,但是如果不試著去挖掘,永遠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取得更深層的理解與包容,人跟人之間,便不能擁有深刻的認識。要愛一朵美麗的玫瑰太容易了,然而要一併愛她的刺、愛她底層糾結醜陋的根,談何容易。要真正地愛人與被愛,必得真正地了解對方與自己,而挖井就是一種方式。挖井可能會讓我們感到痛苦,但是唯有如此,才能看見真正愛我們的人。我們活在世上,身邊的人來來去去,可是總有幾個朋友,在見過我們崩潰、哭喊、失控之後,仍然沒有遠走。通常那樣子的人,可以陪伴我們很久很久。因為真正的了解,可以包容生命的美麗與醜陋。挖井不是單方面的,必須彼此都願意打開井口,才有可能進入對方的內心深層。人不是堅硬的土地,不能用尖銳的鑿子進行挖掘,最好的方式是打開耳朵,然後溫柔傾聽彼此內在的聲音。許多絮語其實都隱藏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用心,就可以聽見。願意理解別人,才有機會了解自己。當你認為一個人不了解自己的時候,代表著你也不了解他,甚至是,從來不想真正地了解他。(本文作者/楊心宥、陳默安)(摘自/面對陰影,你才能找到光的方向/人本自然出版)

樂閱讀/死亡的權利?最後一哩路

樂閱讀/死亡的權利?最後一哩路

我最要好的朋友,也是我高中的同學—阿琛,他人生的最後一哩路是我陪著走完的。阿琛過世的前兩年,被醫院診斷出罹患了肝癌,接著便開始一連串的折磨:腫瘤動脈栓塞就做了三次,還有口服的標靶化療藥物;在臨終前還接受了放射治療,處理因為癌細胞轉移至骨頭的疼痛;他更被醫師不知插了幾次管,引流身上因為腫瘤而聚積的體液。每一次的治療,讓我看了都於心不忍,但覺得他真的不想死。因為即使他知道,治療都只為了爭取一些微不足道的時間,他也能夠坦然接受而不皺一下眉頭,喊一聲苦。尤其在他全身被癌細胞吞噬,骨頭疼痛難耐時,我詢問他是否要注射嗎啡止痛,他總是搖頭拒絕。我永遠都記得他的回答:「嗎啡打多了會上癮!」即使有安寧照顧的醫護人員來關懷阿琛,迂迴或正面提醒他:「你將不久於人世」這件事,但是我相信,他始終沒有辦法接受,選擇用盡全身的氣力,和肝癌奮戰到最後一分一秒。或許阿琛太年輕了,即使他知道一點成功的希望也沒有,仍然沒有放棄,在自己的最後一哩路上,作戰到氣力放盡,才由別人宣告失敗,畫下了一個辛苦的句點。相對於阿琛的情況,有人對於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反而是不同的態度,即使知道自己並非像癌症末期病患那麼沒有希望,仍選擇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面對。二○○八年十二月十日,英國天空電視臺大膽播出向來備受爭議的「安樂死」影片,這是一部重病患者接受安樂死過程的紀錄片。影片的主角是一名居住在英國北約克郡的五十九歲退休教授愛華特,由於罹患罕見重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發病五個月後急速惡化,須靠呼吸器協助、吞嚥功能也漸損。愛華特不願忍受必須面對全身癱瘓、喪失語言能力的殘酷事實,不願成為活死人的他,於是決定自費約十四萬臺幣,前往瑞士安樂死公司請求協助自殺,他的愛妻瑪莉不忍心丈夫受病痛折磨,也支持他面對、正視死亡的決心。做好心理準備的夫妻倆,在二○○六年九月二十六日當天,愛華特先深情的與結褵三十七年的妻子告別,不捨的他還多次對瑪莉說:「我愛妳、我好愛妳。」瑪莉也給他深深的吻別。在醫師的協助下,愛華特用特製的吸管喝下一杯飲料,在他喝的同時,牙齒啟動了吸管上的計時器,四十五分鐘後維生器就自動關閉,而他也有尊嚴的離開人世。紀錄片是由加拿大籍的奧斯卡得主札瑞斯基執導,在取得安樂死公司的同意後,將愛華特接受安樂死的前後過程拍攝成《死亡的權利?》(Right to Die?)紀錄片。影片中,愛華特述說了自己的感受、選擇安樂死的原因以及堅持在離世前一刻不願讓兒女在場的理由。愛華特的遺孀瑪莉女士也表示,紀錄片是對丈夫一生的「最好獻禮」,他們毫不後悔做這樣的決定,去拍下這樣的紀錄片。儘管愛華特希望透過這部影片,打破人們對死亡的禁忌,但播出後,由於「安樂死」在英國尚屬違法,立刻引發「反安樂死」的人士抗議。反對安樂死的人士表示,這無異是在推廣協助自殺,最後,播放的過程還遭到英國電視監管機構的介入。愛華特的情形和阿琛不同,儘管在醫療體系和醫護人員眼裡,那些能夠救助他的呼吸器、鼻胃管是「有效醫療」,但是愛華特視之為洪水猛獸,是他沒有辦法承受的痛苦,所以在取得妻子的支持後,他坦然選擇了死亡的決定,主動請求別人終結自己的生命。每位病患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的過程與結果都不盡相同。我對於人要如何走完人生這最後一哩路沒有標準答案,我想說的是,尊重病人的自主權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至於「尊重」是什麼,我想引用德國心理分析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的說法,他說:「尊重並不是懼怕和畏懼,它是指一種能力: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認知他獨特的個性。尊重的意義是我關懷另一個人,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然去生長、去發展。因此,尊重意謂著我對他人沒有侵占剝奪的欲望。」(本文作者/蘇上豪)(摘自/開膛史/時報出版) 

樂閱讀/戀愛時,找對象最重要的一點

樂閱讀/戀愛時,找對象最重要的一點

過去人們要嫁娶時,常常注重門當戶對,現代人批評為太注重階級、有封建社會的味道;可是,若因雙方的各種條件更接近,因而能促進彼此的溝通倒是好事一樁,至少不會話不投機、沒話可說吧! 相反的,若差距過大,想法不同、作風不同、溝通不良,又怎能促進婚姻的幸福呢? 只怕門當戶對的,只剩家裡有沒有錢與地位而已;那並不代表一切啊!談戀愛時,要怎樣選對象呢?人們總是照著自己認為最重要的,開出許多各種不同的條件。可是我個人卻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話可說。有話可說表示兩人的觀念、作風、做人態度或價值觀等比較接近,婚後自然減少紛爭或摩擦的機率。夫妻兩人能無事不談、卿卿我我的親密溝通,就是上帝給結婚的人最大的恩典。有一齣電影叫「碧海奇緣」,男主角是船難的倖存者,可是跟當地人言語不通,造成許多的困擾。好不容易學了基本的溝通語言,跟一個女孩子相愛而結合,村人卻十分不諒解,被孤立得好辛苦、受盡折磨。有一天,他生病發高燒、陷入昏迷狀態,無意識中,口出母語喃喃囈語,妻子卻怎麼樣也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其實,他說的只是一個字「水」!結局是悲劇,男主角死了,多可惜。許多時候,不能溝通的結果豈不是也像這樣,造成各種大大小小的悲劇?戀愛的時候,我跟內人就發現,兩人常常異口同聲地說一樣的話。話一說完,兩人總是笑得合不攏嘴、好不開心。我笑她搶我的話說,她嘲諷我是跟屁蟲。結婚四十多年了,仍然常常這樣。個人竊思這是我倆感情能歷久彌堅、同心合意的重要原因吧!所以,在傳授戀愛技術時,我一定會強調這一點:要有話說,越投機越好。最近幾年,因為年紀越來越大了,為了健康,遵從醫師的吩咐乖乖地每天去運動—走路。有太太在一起、邊走邊聊的,一小時很快地就過去了,倒也滿有樂趣而頗有恆心的;除非颳風下大雨,總是互相鼓勵不要輕易中斷。期間,她偶而不在家,我自己一個人也照常去散步,忽然發現,怎麼感覺時間過得好慢啊!一小時變成好像兩個小時一樣漫長,走得好累的感覺。這時候,就更能體會老伴的重要了。(本文作者/彭德修)(摘自/找回幸福的婚姻/啟示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