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上顎後縮、下顎前凸 16歲男牙齒咬合像老人

上顎後縮、下顎前凸 16歲男牙齒咬合像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16歲的少年阿偉上顎後縮、下顎前凸,眼睛略斜視,除了外型讓少年缺乏自信外,更讓阿偉苦惱的是,他的牙齒完全沒有任何的咬合能力!正常人的牙齒有28顆,阿偉的口腔內部,卻只有20顆牙齒。更嚴重的是他的每顆牙齒,像停留在類似乳牙階段的小顆牙齒,沒有任何大臼齒,由於上下顎牙齒完全無法接觸,讓阿偉的牙齒咬合比起老人家更辛苦。台北慈濟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許博智表示,阿偉的病因,疑似「外胚層增生不良症」,這是一群分類複雜且龐大的疾病之總稱。此疾病共同特徵為牙齒、頭髮、指甲、腺體等的發育異常。臉部外觀上常出現低鼻樑、鼻翼發育不良、小鼻、前額飽滿、眼眶突出且有明顯的翹唇,由於缺乏齒槽導致牙齒發育不良或缺乏牙齒,牙齒形狀呈錐狀。台北慈濟醫院為阿偉進行顎顏面與口腔的重建計畫,在術前進行醫學複雜度較高的整治模擬;把牙齒先排整齊,經矯正一段時間後,每一顆牙齒的縫隙距離較相近,接著取得初步牙齒咬合位置,再利用3D高科技模擬,精準預測出顎面整型後的牙齒咬合點,讓雙顎整型的手術中同步完成牙齒咬合重建功能。許博智表示,國內顎整型技術不斷精進,口腔顎面可以依據個人的顎面,製作專屬的模型或自體植入,調整適合個人的齒顎外觀。對於時下流行的整型風,許博智指出,顎面調整需要與醫師做密切溝通,語言能溝通是首要的條件,目前為了降低成本,不少顎整型機構都採用臉部植入物來調整臉型,導致整型後的臉型幾乎一樣的原因。許博智建議,口腔顎面整型是非常複雜的技術,包括術前評估、顎顏面整型手術、咬合功能重建、人工植牙種植、齒移植以及術後照顧等跨專科團隊的技術,有需求的民眾可選擇國內的大醫院,才能確保品質與風險的管控。(圖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避免誤判 血糖機應定期校正

避免誤判 血糖機應定期校正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患有糖尿病的民眾,在家自我檢測及記錄血糖值,是有效控制病情,並避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衰竭、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發生的第一道防線。但日前卻傳聞有病患因血糖機未校正而失準,造成誤判血糖值,自行注射胰島素引發低血糖暈倒的事件。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家用血糖機所記錄的數據是用來做為疾病追蹤的參考,而不是做為診斷疾病之用,若發現量測結果與症狀不符,或有任何疑問,皆應請教醫師再做後續處置。家用血糖機之檢測準確性,除了與本身品質有關,亦受民眾的使用方式影響。在使用此類器材前,一定要詳細閱讀使用說明書,依照指示操作才能獲得正確的檢測結果。一般來說,在第一次使用血糖機、開始使用新一批血糖試片、或認為血糖機檢測值有疑問時,應先以原廠建議使用之品管液進行量測,確認血糖機是否正常運作,並定期將血糖機送回原廠校正,才能確保測量結果的正確性,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民眾,任何治療方式的調整皆應請教醫師,民眾不應自行判定。食品藥物管理局呼籲民眾,選購醫療器材,除應選用衛生署核准之合法血糖機產品外,也要了解器材使用之適用條件及限制,才能確保檢測結果之正確性。

確保衛生安全 飲用水應煮沸再喝

確保衛生安全 飲用水應煮沸再喝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日前針對民眾飲用水之衛生安全進行檢測,共檢測28件加水站樣品,其中有16件不符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所定「飲用水水質標準」。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各地衛生局將持續針對轄內加水站業者進行衛生稽查,並抽驗加水站所販售之盛裝飲用水是否符合「包裝飲用水及盛裝飲用水衛生標準」,並依法進行管理。食藥局提醒,業者應加強貯水槽及管線清洗,及勿將貯水槽直接曝曬陽光,並盡量使用不銹鋼貯水槽貯水,和注意水槽的完整密封性,以阻絕病媒及灰塵,且須定期檢查加水站其周邊環境是否乾淨。食藥局呼籲消費者,在購買加水站盛裝飲用水時,飲用前則須經過煮沸,勿直接生飲,自備的盛裝容器也應定時清洗並保持乾淨,以確保飲用水衛生安全。

體驗自然美 環保署推廣環境教育

體驗自然美 環保署推廣環境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為鼓勵民眾以實際行動保護地球,環保署訂於102年6月9日,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擁抱大自然 體驗綠之美」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將有19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參與博覽會,讓民眾以最直接的互動方式認識環境教育。環保署指出,環境教育法施行已屆兩週年,目前仍積極推動認證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至今全國已有64處通過環保署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後續將有更多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通過認證。環保署表示,這些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有充沛的環境教育人力、豐富的課程及多樣化的經營管理,提供豐富生態或人文特色空間設備,寓教於樂,民眾可以一起體驗探索與瞭解大自然。

公主病上身? 纖維肌痛症難確診

公主病上身? 纖維肌痛症難確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總是這裡痠、那裡痛,做完各項檢查卻揪不出病因?骨骼疾病?風濕疾病?疾病症狀多元患者霧煞煞  9成患者曾就診2個科別以上卻苦難確診,其實都是纖維肌痛症惹的禍,且7成患者曾被認為無病呻吟,公主病上身。醫師表示,目前國內纖維肌痛症已有明確的診斷標準,幫助患者即早確診,且最新的治療藥物也已獲得健保給付。台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孫維仁表示,纖維肌痛症的成因目前尚未能確認,但可能與中樞神經的敏感化有關,使患者對疼痛的感受特別敏感,患者以女性居多,好發年齡約在30至50歲左右。根據台灣纖維肌痛症委員會所進行「纖維肌痛症患者罹病歷程」的調查顯示,67%的患者初期出現「肩膀痠痛」、「身體疼痛」及「失眠」的症狀。在確診之前,高達91%的患者曾將纖維肌痛症的症狀歸咎是其它疾病所造成,其中以「骨骼相關疾病」為最多,其次為風濕免疫疾病及情緒相關疾病;在確診耗時部分,超過6成的患者超過一年才確診,其中甚至有約2成的患者歷經三年以上的時間才確定病因 。孫維仁說,纖維肌痛症難確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目前臨床上並沒有任何客觀的檢驗或檢查(如抽血、X光片等等)可以作為診斷纖維肌痛症的依據。患者可能做了許多檢查,但結果皆為正常,使得醫師和患者時常無所適從。孫維仁進一步解釋,目前國內纖維肌痛症已經有統一的診斷標準,患者若全身4個象限出現一定程度疼痛狀況超過3個月以上,且合併出現疲勞、失眠等生理症狀,可優先至「疼痛科」、「神經內科」、「復健科」以及「風濕免疫科」這四個專科別進行確診,經過確診後,目前也有健保核准的藥物可從中樞神經去調控對疼痛的敏感度,良好的改善患者的疼痛及生理症狀。為幫助患者即早確診就醫,台灣纖維肌痛症諮詢委員會特別籌拍纖維肌痛症微電影「再見,公主病」,並邀請楊千霈、許孟哲、羅平擔綱演出,希望藉由戲劇的方式,使患者及大眾了解,纖維肌痛症複雜的症狀表現,以及教育患者正確就醫觀念,希望藉此讓纖維肌痛症不再被忽視,讓所有的患者可以免於疾病的痛苦。

醫訊/保護地球環境

醫訊/保護地球環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你的孩子問你:「爸爸媽媽,為什麼你們知道環境出了問題,卻什麼都沒有做?」你該如何回答?為了讓更多人明白我們正面臨著的迫切環境危機,里仁書軒特安排「週末好書導讀」活動,此次分享的好書是《HOME:搶救家園計畫》,特邀請陳宇俊講師分享,廖講師將導讀解析及心得分享該書,該書內容:國際知名攝影師亞祖貝彤推出。先以電影吸引人們的目光,再搭配完整的圖文書,《HOME》這部影片花了將近兩年的拍攝時間,是受矚目的環保電影。而在《HOME》圖文書裡,作者用淺白的文字,完整呈現電影無法涵蓋的環保概念,從不可思議的生命起源、人類文明簡史,一直到當今生態的樣貌。為了讓大家可以更快速地理解重要環保知識,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森林保育、電力消耗等等議題,能讓人馬上理解世界現狀,簡介短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_nKX4rt-M。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週末好書導讀時間:102年6月8日(六)下午14:30~16:30地點:里仁書軒(台北市南京東路4段141號;近南京東路捷運站與南京寧安公車站牌)2樓洽詢:02-8712 8491

女性乳房自我檢測 20歲就該開始

女性乳房自我檢測 20歲就該開始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癌症雖然是嚴重疾病,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仍是可以控制得宜。衛生署豐原醫院為25歲至44歲的女性朋友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測,總篩檢人數66人中約有7成良性發現,其中5位立即就醫檢查。乳房外科袁天民醫師呼籲,雖然年輕就是本錢,但切勿輕忽定期檢查的重要性,以免錯失早期發現的良機。袁天民表示,乳癌的發生目前並沒有確切的原因,其中包括遺傳基因、個人體質、女性荷爾蒙、環境因素、甚至情緒等等都可能影響,建議女性朋友20歲以上即可開始每個月自我檢查(月經乾淨後7~10天),35歲以上每年到醫院乳房外科做一次乳房檢查。國民健康局也建議45歲至69歲婦女,每二年可做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豐原醫院表示,此次乳房篩檢,7成女性有良性發現,多為水泡或乳房纖維囊腫,一般良性腫瘤在乳房上可觸摸到大小不一的結節或是腫塊,觸摸時是柔軟且會滑動,經期時摸起來會較為堅挺,乳房疼痛較為明顯,常見於乳房兩側尤其是乳房外上方,但經期結束後症狀便會較為舒緩,乳房纖維囊腫屬於良性腫瘤,變成惡性的機會很少,一般定期追蹤即可。癌症資源中心個管師楊瑋婷表示,台灣乳癌患者雖好發年齡約在40歲至50歲之間,但40歲以下的女性朋友也不能忽視乳房健康的重要性。楊瑋婷指出,有乳癌家族史者(尤其母親、姊妹、女兒)、曾患一側乳癌者、患有其他種類的癌症者(如子宮內腺瘤癌、卵巢癌等)、喜好高脂肪食物者、從未哺乳或不孕之婦女、初經過早(10歲左右)或停經過晚(50歲以後)、大於35歲的初產婦、荷爾蒙異常者(如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製劑),經臨床統計罹癌機率比一般人高5~6倍,需要格外注意。袁天民呼籲,維護乳房健康從生活做起,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平時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定期篩檢最為重要。早期乳癌外觀並無明顯異常,但乳房會有不痛性腫塊,建議儘早就醫檢查。

蚊子挑人叮!妝感女、孕婦都是最愛

蚊子挑人叮!妝感女、孕婦都是最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哼哼哼哼!啪啪!」你是否每天都被囂張惱人的蚊子煩到睡不著,開燈打蚊子打得滿房巴掌聲響,卻總是無法趕盡殺絕?也有怎麼蚊子都叮你,睡在旁邊的親人朋友卻安然無事的憤怒?因為根據研究,蚊子喜愛流汗量較大、活潑好動的小朋友,甚至連愛化妝的女性,都是蚊子偏愛覓食的對象!根據研究指出,蚊子是靠氣味來尋找獵物,像是二氧化碳、體熱和乳酸,對蚊子來說都具有非常強的吸引力。因此,只要是活潑好動的小朋友、較易流汗的民眾都較易遭到蚊子叮咬。另外,較特別的是,美國科學家曾利用嗅覺儀器對3900多種物質進行測試分析,結果發現,髮膠、護手霜、洗面乳等美妝保養品的味道,都是蚊子最愛。還有,經過研究統計,正值排卵期或孕婦遭到「蚊吻」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上一倍以上。 

糯米不易消化 吃粽子最好在中午

糯米不易消化 吃粽子最好在中午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端午節,閩南語又稱肉粽節,市售粽子百百種,海鮮粽、客家粽、南部粽、北部粽,讓人眼花撩亂,但是你知道傳統肉粽一顆熱量約400~600大卡,與一個速食便當的熱量相當,甚至一顆700~1000大卡的都有,要如何選擇才不會讓身體造成負擔呢?李佳雯營養師表示,傳統粽子內容餡料較油膩,吃太多不僅容易造成腸胃不適,糯米黏性較高不好消化,長輩和有慢性疾病患者,對於這種高熱量的食物在食用上也必須更小心,千萬不可為了應景而不忌口。李佳雯建議包粽時,可以利用瘦肉、海鮮、去皮雞肉取代肥肉較多的五花肉;再以栗子、南瓜取代蛋黃;以蔬菜入粽,如香菇或紅蘿蔔多一些;用植物油取代豬油,餡料採水煮方式,不要用傳統油炒再蒸的方式。針對正在執行減重計畫的民眾,營養師建議一餐只吃半顆肉粽,淺嘗即可,因為半顆肉粽大約就等於半碗飯加上一份肉類的份量,並且含有額外的油脂及調味料,吃多了對體重控制增添阻礙,食用時也要搭配燙青菜或蔬菜湯增加纖維質攝取,並選用豆腐、去皮雞肉或雞蛋等口味清淡的菜餚來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才足夠一餐所需的營養成分。李佳雯提醒,1天中只選1餐吃粽子即可,肉粽在腸胃道消化的時間約需四小時,所以食用的時間最好選在中午。

防蚊液百百款 噴多恐導致嬰幼兒中毒!

防蚊液百百款 噴多恐導致嬰幼兒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夏天到了,蚊子開始漸漸變多,許多民眾也喜愛在這充滿陽光溫暖的天氣,帶身邊的小孩到山林間遊玩,防蚊液就成了民眾出遊必備的物品之一。但是,市面上許多款防蚊液當中,都含有一種化學藥劑DEET(敵避)當作驅蚊的主要成分。然而,根據國外多篇的研究發現,這種化學成分可能會造成人體出現抽搐、昏迷、神經病變等症狀,尤其對嬰幼兒的身體影響更大。市面上防蚊液百百款,可是許多防蚊液卻不缺DEET(敵避)當作驅趕蚊子的主要成分。對此,英國牛津大學分子生物博士劉炫亨指出,過去,為了達到快速驅蚊的效果,不少人會選擇使用化學防蚊產品,殊不知濫用這些化學物質的結果,不但會汙染環境,更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他解釋,敵避是一種可以直接作用在蚊子觸覺器官以達到驅蚊效果的成分,但由於直接接觸肌膚,曾有國外嬰幼兒腦、神經及心臟病變的案例發生,因此不可不慎。其中,民眾外出遊玩,除了噴灑防蚊液之外,還會在塗上一層防曬乳液,以達防蚊兼防曬的效果,但是劉炫亨強調,含敵避的防蚊液,如果與含oxybenzone的防曬乳一起使用的話,恐怕會導致皮膚對防蚊液敵避的吸收,增加三倍。而敵避則是靠腎臟代謝出來,劉炫亨說,腎功能較不好的民眾,或是嬰幼兒腎臟功能尚未齊全,如吸收過多的敵避,則可能導致抽搐、昏迷、神經病變等症狀,因此他提醒民眾,選購防蚊液最好能選擇天然成分,不含敵避的防蚊液,才能夠防蚊也保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