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面試不過關 竟是「黃牙」惹得禍?!

面試不過關 竟是「黃牙」惹得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畢業季來臨,知名企業為招募新血開出一百萬年薪的高價,吸引眾多學生前來面試,語言與專業能力都高人一等的陳同學一路過關斬將,但竟在面試慘遭淘汰,原來是一口的「黃牙」過不了關。根據調查發現,有高達9成3的上班族有喝飲料習慣,其中,近98%牙齒略帶黃色。萬芳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施永勳醫師表示,現代人引起牙齒染色的原因多半是因經常喝茶或咖啡所造成,提醒民眾,維持一口潔白的牙齒並非難事,只要養成吃完東西後刷牙的習慣,就能遠離大「黃」牙的夢靨。知名人力銀行發言人黃玉齡表示,一口整齊潔白的牙齒就是一張好名片。根據一份針對上班族職場印象的調查中指出,73%的上班族認為牙齒偏黃情況會讓人印象扣分,並有44%認為會影響自信。職場上常見許多求職者履歷100分,但到面試關卡卻屢遭慘敗,其中原因就在於令人退避三舍的牙齒及口氣。影響產業包含業務、公關、傳媒、精品業等,提醒求職者,若牙齒不夠美觀或口氣不夠清新,很容易在面試關卡時就面臨慘遭淘汰的情況。現代人牙齒染色主因為飲食習慣所造成究竟牙齒染色的原因是什麼呢?施永勳醫師表示,現代人牙齒染色的主要因素並非牙齒本身變色,而是不注意口腔衛生的「外因性牙齒染色」所造成。調查發現,高達75%的上班族平時有喝茶類飲料的習慣,其次則有56%的上班族有喝咖啡的習慣。醫師解釋,民眾平時喜愛食用容易使牙齒沉積色素的食物,若是沒有做好牙齒清潔,容易導致色素沉積在牙齒表面上,進而造成牙齒染色的情況發生。除了常見的茶、咖啡、可樂、中藥等深色食物外,紅酒中的機酸則能輕易侵蝕琺瑯質,讓牙齒出現粗糙的汙點及溝糟,使色素更容易積聚;年輕人愛喝的汽水及運動飲料中的碳酸成分,能溶解牙齒的礦物質,不僅使牙齒變脆弱,更會讓飲品中的色素在牙齒表層形成頑固牙漬,長期下來也就自然形成滿口黃牙的狀況。刷牙清潔幫助擺脫大「黃」牙夢魘針對牙齒染色的問題,很多人會利用冷光、拋光或美白貼片等方式來美白牙齒,但施醫師提醒民眾,這些方式通常是利用酸性或鹼性化學物質溶解牙齒的表層,以達到牙齒美白的效果,若過度使用恐怕會造成牙齒或牙周的敏感性疼痛;藉由每天刷牙清潔及每半年定期洗牙,或使用含牙醫級美白成份PS-mp(二氧化矽)的牙膏,都能幫助恢復牙齒本身的顏色,民眾想要維持一口潔白牙齒一點都不難!

多數民眾不知對哪些食物過敏 導致過敏疾病纏身!

多數民眾不知對哪些食物過敏 導致過敏疾病纏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你知道許多身體產生的症狀,例如,青春痘、濕疹、蕁麻疹等可能都是因食物過敏所引起的嗎?國內一份調查指出,對97年到102年共88,125位病患進行調查,其中發現,這些病患的前10大健康困擾皆可能與免疫相關。進一步分析近1年內共736位曾接受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之受檢者發現,其10大主訴症狀中,有高達6項與過敏反應相關,表示免疫問題確實已直接影響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不知對哪些食物過敏 男子疾病纏身!一名五十多歲的男子,近年來身體開始出現喉嚨疼痛、口腔潰瘍、食道黏膜破損問題,導致二年無法正常進食,暴瘦10多公斤,還出現全身關節疼痛、皮膚潰爛等嚴重症狀,雖曾就醫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甚至嘗試民俗蜂螫療法,症狀仍經常復發,病症的侵襲令他體力精神都大不如前,不得不暫停苦心經營的事業,退居二線。而經過開業診所醫師林美秀進一步的診斷與過敏原檢測後,發現他的體質對多種食材,包括牛肉、麥類等都會產生過敏反應,靠免疫抑制劑治療僅能暫時控制症狀,因此林美秀針對他的過敏原擬定了適合的「飲食輪替法」,從飲食中避開多項過敏原,並搭配魚油、個人化營養處方以修復腸道,才讓這名病患擺脫長年困擾!多數民眾不清楚對哪些食物過敏 使得健康亮紅燈林美秀表示,其實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對哪些食物過敏,像是牛奶、雞蛋、小麥,是導致人體過敏排行的三大食物,但有些人認為這些都是營養的食物,所以每天都攝取一些,反而出現慢性食物過敏,像是許多症狀都可能是過敏惹的禍,例如,眼睛發癢、鼻竇發炎、過敏性鼻炎、黑眼圈、皮膚乾燥、青春痘等。因此,林美秀建議,當民眾不知道自己對哪一些食物過敏,可以利用以下方式避免。食物盡量不要長期重複吃,可以透過攝取多種食物,避免吃進過多的過敏原。進行食物日記,如民眾發現哪一些食物,吃下肚後身體開始出現變化,則可記錄下來,下次便要記得避開。透過找尋易引發過敏反應的食物資料,避免吃進容易引起過敏症狀的食物,像是牛奶、雞蛋、小麥,就是過敏三大兇手。如民眾再不放心,則可以到醫院過敏原檢測,以徹底避開過敏食物。

越早發生性行為罹子宮頸癌機率增 台少女初體驗均齡只有十六歲

越早發生性行為罹子宮頸癌機率增 台少女初體驗均齡只有十六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越早發生性經驗,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會越高!美國一項針對18-35女性的研究說明,性經驗一年後,約4成女性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另外,國內研究也發現若持續感染HPV病毒,可能增加高達25倍的子宮頸原位癌風險;而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高中職大專院校少女,初體驗均齡只有十六歲,顯示許多女性都暴露在子宮頸癌的威脅之下!台灣青少女平均初體驗 年紀僅十六歲暑假前夕,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發表「台灣青少女子宮頸癌認知及性經驗調查」,針對全台收錄的439名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女學生進行調查,參與調查的學生年齡範圍在15歲至22歲之間,其中高中女(145人)竟有12.4%已有初體驗,平均初體驗年齡為15.6歲,大學女生(294人)其中有38.1%已有性行為,平均初體驗則為16.4歲!反覆感染HPV病毒 罹子宮頸癌暴增二十五倍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謝卿宏醫師表示,HPV病毒感染途徑為接觸傳染,主要由性經驗感染。身體免疫力佳時,一般而言約90%人類乳突病毒(HPV)體內可自行清除,但在免疫力差時,HPV病毒則會在體內持續感染。而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姿吟也說,易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有兩種,包括,年紀過輕就發生性行為的女性,以及具有多重性伴侶的女性。年紀太輕,子宮頸癌尚未發育成熟,如發生性行為,清除HPV病毒的能力較差,遭感染的機會則會大增。多重性伴侶的女性,也會增加HPV病毒反覆感染的機率。然而國內研究發現,抹片正常但HPV陰性者,6年內有0.3%罹患子宮頸原位癌;反觀,抹片正常但HPV陽性者,6年內有5.6%罹患子宮頸原位癌,顯示HPV陽性者6年內出現子宮頸原位癌風險較HPV陰性者多24.9倍!因此,高危險性HPV病毒已知會導致子宮頸癌,說明年輕女性勿輕忽子宮頸原位癌年輕化的嚴重性!抹片檢查與HPV疫苗雙重防護 因此,林姿吟醫師表示,目前世界防癌組織建議最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為「疫苗」與「抹片」雙重防護。呼籲已有性經驗之女性需每年定期作抹片檢查,也可盡早依醫囑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建立預防HPV病毒的免疫力,且愈早接種愈早開始有保護,進而幫助遠離子宮頸癌、子宮頸腺癌、外陰癌/陰道癌癌前病變及菜花的威脅!

新北:零星不適,仍會續推子宮頸疫苗

新北:零星不適,仍會續推子宮頸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新北市政府自民國99年起推動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免費接種,已有9萬多名國一女生受惠,迄今僅有零星個案出現頭暈、發燒等輕微症狀,且全數都在當天或數天內完全恢復。專家:日本個案屬身體特殊狀況針對日本厚生勞動省不鼓勵接種的態度,臺大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教授指出,日本事件是屬於個案身體特殊狀況,不應影響疫苗接種之推動;衛生局長林雪蓉也表示,基於維護女性同胞健康,仍會持續提供免費疫苗接種的服務。衛生局持續推動 免費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衛生局進一步說明,目前日本厚生勞動省採取不鼓勵女性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但也不禁止接種的模稜兩可的態度。衛生局經進一步了解,日本學生產生較嚴重的副作用為慢性疼痛症候群,依據相關資料顯示,此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一;國內已超過10萬劑以上的接種經驗,僅有零星個案有輕微不適的症狀。臺大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也指出,日本事件是屬於個案身體特殊狀況,不應影響我國推動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免費接種的政策。

可怕! 癌症每12分鐘奪1命

可怕! 癌症每12分鐘奪1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衛生署102年6月6日發布101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第3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100名死者中,28人死於癌症。但好消息是國人平均壽命創下79.5歲新高,其中女性平均壽命83歲,較男性76.2歲足足多了6.8歲。每天有4百多人因為癌症,向世界說再見依衛生署統計資料101年國人死亡人數計153,823人,平均每3分25秒一人死亡,「死亡時鐘」較前一年平均每3分27秒一人死亡快了兩秒,每天有421人要向世界說再見。101年國人十大死因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以及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在癌症部分,101年計有43,665人痛失寶貴生命,換算每「12分鐘」就有一人死亡,再度刷新紀錄。101年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胃癌、攝護腺癌、胰臟癌、食道癌及子宮頸癌;其中光是肺癌、肝癌、大腸癌三大癌症殺手造成的生命損失占十大癌症死亡人數的51%。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對抗癌症不二法門,目前基隆市衛生局已開始辦理免費社區闔家歡健康篩檢,只要設籍基隆市年滿20歲之民眾,均可參加。

防疫準備要先做 暑假出國更安心

防疫準備要先做 暑假出國更安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暑假將至,民眾出國旅遊機會增加,疾病管制局提醒民眾出國應提早至國內12家國際預防接種合約醫院「旅遊醫學門診」,接受出國前個人旅遊諮詢、預防性用藥及疫苗接種等各項防疫建議,事先暸解當地疫情,降低出國期間罹患傳染病風險,保障旅遊健康。疾管局表示,如欲前往亞洲地區:鄰近中國大陸、香港、日本、韓國等目前為腸病毒流行期,兒童應落實洗手等衛生行為。東南亞、南亞各國進入流行蟲媒疾病高峰如登革熱、屈公病等,戶外活動宜著淺色長袖衣物並採取防蚊措施,同時在外不飲用生水,食物應熟食,避免腸道傳染病威脅。避免出國罹患傳染病 可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中國大陸傳出H7N9禽流感人類病例,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埃及等偶發H5N1禽流感人類病例,赴高風險國家應避免與禽鳥接觸,不生食及勤洗手。日本目前德國麻疹疫情持續嚴重,出發前可由醫師評估是否有需要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而中東地區: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疫情持續,民眾至該地區應提高警覺並避免到人群聚集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勿與有呼吸道症狀者密切接。非洲地區:發生黃熱病、小兒麻痺症、瘧疾等疫情,出發前可由醫師評估是否有需要接種黃熱病、小兒麻痺疫苗、服用瘧疾預防用藥。

夏季溼熱 腸道傳染病流行季來了!

夏季溼熱 腸道傳染病流行季來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夏季氣候潮溼炎熱,適合細菌、病毒等致病原及病媒孳生,容易導致傳染病疫情發生。疾病管制局表示,民眾於暑假期間不論選擇出國旅遊或於規劃於國內休閒活動,都應時常勤洗手及注意飲食衛生,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降低感染疫病的風險。暑假期間 孩童接觸腸病毒機會大增夏季是桿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及細菌性腸胃炎等腸道傳染病的流行季節。也是腸病毒的高風險季節,隨著各級學校陸續放暑假,學童參加夏令營及各類暑期旅遊活動,於公共場所接觸到腸病毒的機會增加。而暑假期間多數幼托機構並未停班,幼童於機構內仍有機會感染腸病毒,並傳染給家中其他嬰幼兒。疾管局呼籲,幼童若身體不適,即應在家休息,避免到公共場所、幼托機構或參加游泳及團體活動,患者如有疑似重症前兆,要儘速送至大醫院,以及時獲得妥善治療。

不懼病魔!乳癌第四期 她勇敢面對

不懼病魔!乳癌第四期 她勇敢面對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36歲彭小姐,三年半前發現乳房有硬塊,但不以為意,直到出現呼吸困難才趕緊求診,經診斷已罹患乳癌第四期,且轉移到肺臟,但她不放棄任何治療方式,為了換取未來的每一天,她把握每個治療機會。彭小姐表示,接受化療控制癌細胞,伴隨而來的副作用包含噁心及疲倦感等,讓她每天都感到不適,加上當時還併發肺積水,每五天必須去醫院一次抽肺水,造成體力透支,連爬一層樓梯都有困難,甚至最後必須留職停薪三個月。在一次又一次的化療過程中,彭小姐表示,心裡總是會想要加油不能被擊倒,但化療一年多後,被告知癌細胞惡化時,還是很沮喪,甚至覺得自己還這麼年輕,得病的怎麼會是我?儘管沮喪,但彭小姐仍不放棄,持續接受藥物治療,現在她腫瘤已逐漸縮小且病情穩定,早已重返工作崗列並能出門運動,也能自行就醫。彭小姐以過來人的經驗呼籲,乳癌病友要勇敢抗癌,接受它、面對它,才會讓副作用減到最小,她也勉勵乳癌姊妹們,不要恐懼或排斥任何治療,應放開心胸,跟醫師諮詢討論,並配合治療,多給自己一個機會,相信未來的人生就可能因此改變。

進口食品添加物 應加註內容資訊字樣

進口食品添加物 應加註內容資訊字樣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行政院衛生署於19日公告,自102年8月1日起,輸入食品添加物業者,應於進口報單之「貨品名稱」欄位加註「食品用」或「食品添加物」,以及「規格」欄位註明「批號」。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為加強輸入業者對產品之責任,落實輸入食品添加物之查驗及產品流向之源頭管理,刻正規劃辦理增列食品添加物專屬貨品分類號列,以達食品與工業用化學品邊境分流管理之目的。食品藥物管理局呼籲食品添加物業者,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已公布實施,衛生署將於6個月內,要求特定類別達一定規模之食品業者即刻進行強制登錄,將優先公告食品添加物業者,應強制登錄所製造、輸入及販售的所有單方或以單方混合的複方食品添加物;且必須詳列食品添加物全成分,讓消費者查詢。

骨鬆無聲無息!臺灣女性罹患比例高於鄰國

骨鬆無聲無息!臺灣女性罹患比例高於鄰國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骨質疏鬆好發於停經後的女性及年老的男性,尤其女性更年期過後,荷爾蒙改變,機會也大幅增加。研究顯示,臺灣女性患有骨質疏鬆比例高於泰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鄰近國家。萬芳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廖顯宗表示,鄰近赤道國家,陽光充沛,促使維生素D3合成,較不易有骨質疏鬆症,此外種族、體質、荷爾蒙都是影響患病關鍵。廖顯宗醫師指出,骨質疏鬆主要是骨質大量流失,造成骨骼孔隙變多、變大,此時骨頭韌性變差、強度減弱,往往一點點的外力,就會發生骨折,特別是在腕部、脊椎等。抽煙、喝酒 都是造成骨質流失的原因骨質疏鬆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無聲無息的流行病,它的可怕仍在無法經由症狀及X光來早期診斷,廖顯宗說,病患求診都是因為骨折而非骨質疏鬆,確診後通常都已有嚴重骨質流失情形。廖顯宗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是老化疾病之一,此外若長期有不良習慣如抽煙、喝酒、飲用過量碳酸飲料,或是因為腸胃功能差導致長期缺鈣、減重過度、運動量少、臥床過久以及服用類固醇等,都是造成骨質流失的原因。以往骨質疏鬆被視為更年期後婦女疾病,事實上,骨質疏鬆並非女性專利,男性也會產生,其影響攸關性命,患者常因為小意外而有生命危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