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高學歷不吃香?財金所高材生竟轉行當按摩師!

高學歷不吃香?財金所高材生竟轉行當按摩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台灣高學歷的價值真的一年不如一年嗎?一名曾就讀中央大學財金所的二十九歲蔡姓男子,原本是月入五萬元以上的理專,沒想到在求職網上看到按摩師的求職資訊,竟不顧家人反對一頭栽進了按摩產業當按摩師,丟掉本來薪水優渥的銀行界工作,目前每天需工作十小時左右,月薪則是五萬多元。七成七白領族 有意願轉藍領工作對此,yes123求職網公關副理楊宗斌表示,受到近期「博士賣雞排」、「台大兄弟檔」開拉麵店等媒體報導影響,導致許多白領上班族開始認為,這種頂著高學歷,卻從事基層工作的情況,會越來越多,最主要原因就是文憑浮濫、學歷貶值,另外也是低薪壓迫下,以及學校所學不符合企業所需的結果所導致。而這些頂這高學歷的白領族,因為高學歷的浮濫及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實在是太低,導致許多白領族,開始思考,是否也能從事這樣的基層工作,反而能賺取更多薪水。根據yes123調查當中被問到,對於白領願不願意從事藍領工作,竟然有高達77.1%的白領上班族,表達有這樣的意願。而此種現象,則提醒國人,我國的教育制度出了哪些問題?

驚!台東1男遭狂犬病鼬獾咬傷

驚!台東1男遭狂犬病鼬獾咬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出現第一起狂犬病鼬獾咬人!昨日台東一名民眾遭鼬獾咬傷左手指送醫,經確認鼬獾確染狂犬病。該事件發生於台東地區,疾管署目前並未將臺北列入狂犬病主要或次要風險區,所幸男子警覺在第一時間捕捉這隻鼬獾、緊急就醫,並已於昨晚施打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臺北市衛生局籲請台北市民不要驚慌,並注意以下事項:1.民眾不要接觸野生動物,以防被咬傷;2.若不慎被咬傷,請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清洗傷口15分鐘,然後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3.傷口緊急處置後,請儘速前往臺大醫院、臺北馬偕醫院及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就醫;4.民眾家中若有野生動物入侵,請儘速通知消防局前往處理;5.   提醒民眾可攜帶家中寵物前往動物醫院施打狂犬病疫苗,相關資訊可撥打動保處8789-7158轉9將有專人服務。6.   因目前國內狂犬病自費疫苗庫存量有限,為因應防疫需求,公費、自費皆由疾病管制署分配控管,僅提供暴露後接種使用。

想保養眼睛 可多吃抗氧化食物

想保養眼睛 可多吃抗氧化食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你還在三更半夜不睡覺,拿著手機或平板在那滑呀滑嗎?眼科醫師王司宏表示,近半年來眼睛酸澀、疲勞、眼眶骨疼痛的患者愈來愈多,這類患者主要原因都是用眼習慣不佳,每天使用3C產品使用超過10小時的大有人在,進一步發現普遍睡眠時間不足且睡眠品質差,平均每天只睡4-5小時,幾乎沒有讓眼睛適度的休息。小心眼睛提早老化!王司宏進一步說明,過度使用3C產品,是眼睛初老的殺手!若沒有定時休息眼睛出問題是遲早的狀況,3C產品螢幕鮮豔、亮度太高,長時間使用易傷眼,加上緊盯螢幕本來就會減少眨眼的次數,這時眼球就容易疲勞、乾澀甚至眼眶周圍疼痛,用眼過度的習慣若不調整,一些眼睛老化的問題也可能會提早出現如老花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等。因此當眼睛出現疲勞、疼痛等不適的情況就別再撐了,應儘速就醫。夏天到了,眼睛也需要防曬!王司宏指出,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傷眼,長期在陽光的曝曬下,容易有怕光、流淚、視力模糊等問題,嚴重的話甚至造成角膜破損。另外,眼球內的水晶體中的蛋白質若長期吸收紫外線,就可能會變黃、變硬而提早發生白內障的問題,因此在夏天更要記得做好眼睛保護如配戴太陽眼鏡的預防措施。「7 1 U V C」眼睛保養Follow me!平日如何保養眼睛?王司宏提出「7 1 U V C」口訣:7:每天睡眠至少7小時,一周7天當中至少要有1天不要碰3C產品1:使用3C 產品至少1小時就要休息10分鐘UV:白天外出時記得配戴太陽眼鏡,保護眼睛抗UV不受紫外線的侵襲C:多吃抗氧化食物來保養眼睛,包含維他命C、葉黃素的蔬果,如深綠色的菠菜、芥蘭菜、花椰菜及柑橘類水果等等。   最後,王司宏提醒,使用3C產品時記得至少一小時就讓眼睛休息10分鐘,眼睛疲勞時可以用溫熱毛巾敷,或將雙手搓熱再輕放在眼睛上,也可以輕輕按摩眼窩骨,能放鬆眼睛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平時記得『 71UVC』護眼口訣,預防眼睛提早老化。

醫訊/如何預防骨質疏鬆及退化性關節炎

醫訊/如何預防骨質疏鬆及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退化性關節炎跟老化有很有關連,主要肇因是兩個骨頭的關節接觸面,也就是關節軟骨受到傷害及磨損,其將導致疼痛、僵硬、腫大和變形,在活動時,會聽到異常的磨擦聲。為此,新店慈濟醫院特舉辦社區衛教講座「預防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邀請該單位骨科周博至醫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預防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時間:102年7月26日(五)上午10:30~11:30地點:北城玫瑰社區圖書館洽詢:02-6628 9779

重「心」開始不要怕 心臟復健來幫助

重「心」開始不要怕 心臟復健來幫助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心臟疾病的患者,常常會因為恐懼而不敢做許多日常生活,常常會抱怨自己好像廢人一樣;的確,病患的這些想法不是沒有理由的,急性期及大病初癒時,確實會有較多活動的限制,但是隨著病情的穩定,是可以慢慢恢復日常生活、工作或運動的習慣。對於心臟疾病患者的全方位照護,恢復生活品質,提升心肺功能,減少疾病的再發率,就是心臟復健的宗旨。 適合做心臟復健的病患包含心肌梗塞患者、經支架或繞道手術者、植入節律器前後的患者、心衰竭患者、心臟移植的患者,瓣膜疾病手術患者;或是具有許多心臟疾病危險因子的患者,醫師建議預防性心臟復健。 心臟病患所做的復健就叫做心臟復健,在歐美日本等等先進國家是非常普遍的醫療,大規模的研究顯示心臟復健訓練可以安全有效的提升運動心肺耐力,改善血脂肪、血糖、血壓等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危險因子;參加心臟復健訓練者於長期追蹤時有較低的死亡率。醫師會參考運動心肺功能測試的結果,對於個別患者可開立運動處方。門診復健的內容以有氧運動為主,全程有治療師監督,無線心電圖,血壓,血氧計監測。若病患於平地行走速度可達每分鐘100公尺,大約等於獨立執行日常生活的心肺功能,亦可爬1~2層樓梯。平時自我監控下運動時若出現胸悶、頭暈、噁心、冒冷汗等不適症狀,請立刻停止運動並就醫。

蘋果可軟化膽結石 食療法真有用?

蘋果可軟化膽結石 食療法真有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傳,近年坊間流行以蘋果軟化結石,並以橄欖油排出等食療課程,不少民眾體驗後肝腫瘤消失,連肝硬化也變軟,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醫師張智翔表示,本食療雖皆天然食物,但仍對此療法採保留態度,依個人行醫經驗來說效果不佳,且大顆的結石若卡在膽管中無法排出、在不就醫又堅持此療法的情況下反而引起急性發炎,直接切除膽囊才是治療膽結石一勞永逸的方法。 張智翔說明,膽結石包括膽囊結石與膽管結石。大多數的膽囊結石,除非有發炎或膽管阻塞,否則並不會疼痛,膽結石主要是膽汁中的成份由於某些因素不平衡時所產生,依結石成分可分為三大類,包括膽固醇結石、色素結石以及混合石等,其中都與高熱量、高脂肪飲食關係最大,近年因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從小就食用高熱量、高脂肪食品,因此膽固醇結石有逐年升高趨勢。 大多數膽結石並不會有症狀,或只有輕微的飯後飽脹感,少部份患者在飲食較油膩、或暴飲暴食後會有右上腹痛情形,嚴重時甚至有膽痙攣及疼痛反射背部或右肩。張智翔建議有膽結石的病人因腹痛或者發燒就醫時,應主動告知膽結石相關病史,才可加快診斷時間,以利及時治療。

醫訊/如何防治BC肝炎及肝癌

醫訊/如何防治BC肝炎及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B肝是由B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疾病,該病毒導致肝臟病變;B肝主要在亞洲流行。如中國有十分之一人是帶原者。B肝是全球最常見的傳染病其一。B肝在世界死亡原因中排行第10,全世界約有3.5~4億人感染B肝;C型肝炎是由C型肝炎病毒所引起,常在變成肝癌末期時才發現發現,其感染途徑是輸血或注射。所以血友病病患及以針頭注射成癮的人感染機率比較高;肝癌是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每年因為肝癌奪走的生命不在少數。對於肝癌,最好把握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透過正確的治療與保健方式,與其他病友們相互鼓勵,以戰勝肝癌。有鑑於此,台大醫院(台北)總院癌症資源中心特規劃「肝病防治講座」,主題為「B、C型肝炎的防治」、「肝癌的防治」,由該單位內科部陳健弘主治醫師、內科部梁嘉德主治醫師主講。該活動需事先報名,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肝病防治時間:102年7月28日(日)上午9:00~12:0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兒醫大樓(台北中正區中山南路8號;近捷運紅線台大醫院站出口3或台北車站出口m8)B1視聽講堂洽詢:02-2356 2098

樂閱讀/養成自我肯定的習慣

樂閱讀/養成自我肯定的習慣

每個人衡量事情的標準不同,處理事情的方法也有差異,所以會有各種認知和看法的差距。因此,同樣一件事,十個人有十個人的做法,很難達到一致的目標。雖然如此,但有一點是所有人都一樣的,就是每個人不應以自己的喜好為取捨標準,必須懂得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立場設想。作家臺維說:「人生並非全是偉大的犧牲或義務,而是一些瑣碎的事物編織而成,其中有微笑、善意和常施於別人的小惠,它們讓你保有童心,帶給你快樂。」可是,很多人認為生活是件苦差事,甚至討厭自己。因為喜歡和別人做不必要的比較,認為自己沒有才能,處處比不上別人,所以帶給自己沉重的壓力。進一步肯定自我的價值/一個人如果不能肯定自己,做起事來便猶豫不決,不但喜歡到處跟人比較,而且做什麼事都舉棋不定,做與不做都覺得後悔。想改掉這個毛病,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比較,雖然有比較才有進步,但無謂的比較只會怨天尤人,毀掉自己的信心。另外,除了找出缺點改正外,應該不斷充實知識,開闊視野與擴大心胸,自我肯定可以說是奠定信心的基石,有了自信做基礎,等於向成功的目標邁出一大步。俄國偉大的醫學家米契克夫總是自信滿滿,從小就養成自我肯定的習慣,不喜歡和別人比較。尤其青年時代的他,經常對自己或別人宣示:「我的才能出眾,對事物熱衷的程度無人能比,並能專心一致,我將成為著名學者,這是指日可待的事。」事實證明,米契克夫憑著自我肯定的信念,努力把自己推向目標,最後成為一位偉大的醫學家。為自己而活/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為了升官發財,以奉承別人為樂;有人為了得到眾人的注目,工作與興趣都只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讚賞。 結果這些人都不得不戴上一頂面具,表面上卑恭屈膝,私底下卻活得很辛苦。 雖然他們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或擁有很好的天賦才能,但好勝心過強,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反而無法做真正的自我。仔細探究這種人的內在本質,不外乎想得到別人的肯定,或證明自己比別人強,凡事比別人厲害。在這種自尊心及不服輸的心態作祟下,就算面對不喜歡的人事物,也會很辛苦去迎合或接觸,搞到最後即使贏得面子,卻失去底子,怎麼算都不值得。一旦發現自己有這種傾向,最好立即回頭是岸。如果想取得他人注意,光是一味取悅別人,對自己本身沒有任何幫助的話,倒不如斬釘截鐵告訴自己,別在意他人的眼光,多依著自己的想法去做,多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因為不管做任何事,絕對不能看輕自己,如果不能肯定自己,如何期望別人來肯定你。平心靜氣,好好問自己:到底是要為自己活,還是為別人而活,如果能想清楚這層道理,自然會活得快樂。從心,再出發/1)不應以自己的喜好為取捨標準,必須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立場設想。2)雖然有比較才有進步,但無謂的比較只會怨天尤人,毀掉自己的信心。3)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肯定自己,如何期待別人的肯定呢?4)堅定的信念,是透過心靈的活動,在潛意識下發揮作用的一種精神狀態。5)下定決心去做,多給自己嘗試的機會,人生必將充滿無限的希望與樂趣。(本文作者/林慶昭)(摘自/30歲,再出發/哈林文化出版)

樂閱讀/血壓之禍 為害甚烈

樂閱讀/血壓之禍 為害甚烈

撥開歷史的迷霧,高血壓病(hypertension)的診斷慢慢浮現在高宗的病歷上。所謂「血壓」就是指體內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壓力適中,人就神清氣爽;壓力過高,人則頭昏眼花,甚至舉步維艱。所謂的「高」,無獨有偶,也指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現代社會,「高血壓」之名已深入人心,心血管病專家認為成人血壓低於120/80mmHg視為理想,高於140/90mmHg則稱為高血壓,當然必須以在平靜狀態下多次測出的平均值為準。高血壓可分為兩種:一種叫原發性高血壓,一種叫繼發性高血壓(只占所有高血壓約5%),前者具有某種程度的家族遺傳傾向,父母一方患病,子女得病的機率相對較高;後者有明確的基礎病因,如腫瘤、慢性腎病、內分泌異常或嚴重的大動脈病變等。患病初期,高血壓病人大多無明顯不適,能照常工作和生活,這是容易被忽視的主要原因;中期,病人可能出現頭暈等症狀。不知不覺中,高血壓已悄悄損害著人體的重要器官,平時無聲無息,一有機會便誘發眼底出血(失明)、心肌梗死、中風或高血壓腦病,可謂一鳴驚人,甚至一舉奪命。高血壓腦病指的是動脈壓力突發急驟升高,導致腦小動脈痙攣或腦血管調節功能失控,從而產生嚴重腦水腫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發病時有頭痛、噁心、嘔吐、抽搐、煩躁不安、呼吸困難、視力模糊、意識障礙,甚至昏迷死亡。高宗經常頭暈,最後更發展到頭痛、失明,比較符合高血壓的診斷,他最後可能死於高血壓腦病。或許有人會問,高血壓大多發生在中老年人,高宗患病時才30歲左右,可能嗎?從現代臨床資料來看,高血壓的確會出現在中青年身上,且患者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對於具備家族史或高危險因素的病人來說,年齡已不是他們抵禦高血壓的法寶了。【遠離病榻】如何防治高血壓?請保持平和、豁達的心態和規律、有序的作息;睡眠充足;注意飲食的清淡(比如,每天攝鹽量應低於5公克;勿過多食用肉類和攝取油脂;保持飲食均衡;多吃含纖維質高的食物);戒菸限酒;控制體重;適當運動(比如,達到一定速度的步行、騎車或練習氣功、游泳等,避免過度劇烈的體力活動),最後才是訴諸藥物。同時,建議中老年人或有家族病史的朋友每週測量一次血壓。(本文作者/譚健鍬)(摘自/病榻上的龍/時報文化出版)

樂閱讀/孩子如何偷走婚姻?

樂閱讀/孩子如何偷走婚姻?

婚姻必須繁衍後代的時代已經結束,只要採取負責的做法和奉獻的精神,我們可以選擇生孩子但不結婚,這個選擇被很多社群所接受。相反地,我們也可以結婚但不生小孩。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記錄,全美約有1億500萬家戶,其中僅5500百萬戶由已婚夫妻組成,只有2500百萬戶是有子女的小家庭。浪漫生命週期──戀愛、結婚、性交和生子,不再按法令或習俗循序漸進。自願成為單親媽媽的人,可能前後顛倒走完整個生命週期,可能用捐贈精子和人工受孕方式生下孩子,然後有一段激情的性關係,然後墜入愛河,然後在年紀較大時才結婚。我們不再受過去那種似乎被強迫做父母的傳統觀念束縛,認為所有婚姻應該多子多孫,此乃妻子應盡的義務。這種較開放的觀念,肯定解放我們,使我們在婚姻中更滿足。由於女權運動、避孕方法進步及女性身分的進展,無子或少子不再被社會判死刑,更有甚之,在選擇性親職的時代,我們對這些決定多少有一些自主權。奇怪的是,儘管生孩子的必要性已消退,對很多人來說,生兒育女現在卻感覺是唯一必須結婚和維繫婚姻的理由,因為親職是我們唯一無法誠實想像能獨力輕鬆為之的事情。克里斯是一位熟人,知道我對丈夫未經刪節、原汁原味的婚姻觀有興趣。基於這個精神,他告訴我他參加一個由十一名丈夫組成、「只限男生」的週末滑雪旅行團。那天深夜,他們聊起婚姻,不尋常地說出肺腑之言。他的團友是憂鬱但忠誠的丈夫,其中一人問,如果沒有小孩,這團有多少人仍會維持婚姻,只有兩人說會。近期研究推斷,雖然孩子是很多人結婚的理由,但也可能使婚姻不幸福,甚至將夫妻推往離婚一途。這是以育兒為中心的婚姻弔詭之處,親職既是激勵婚姻的動力,也是它表面上的崩垮原因。插句題外話,我不確定關於離婚、幸福和親職的研究,是否衡量了相干的感情因素。我認為孩子為人生和婚姻帶來某種比幸福更安慰、充實的感覺,你願意為之犧牲性命,在紛擾世界中那是唯一不變的存在,像是一種私人宗教,賦予你心碎和復原的能力。孩子並非總是令我們更快樂,但在我的經驗裡,他們使我們更有活力,依我之見,感覺更有活力勝過感覺更快樂。(本文作者/潘蜜拉.海格)(摘自/半幸福婚姻/天下雜誌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