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8月底4萬劑狂犬病疫苗到位!

8月底4萬劑狂犬病疫苗到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狂犬病疫情持續升溫,遭野生動物等咬傷後的疫苗接種事宜,是大眾持續關心的議題,中央宣布擴大疑似狂犬病暴露後疫苗接種對象,凡是遭野生哺乳類動物(含錢鼠)、流浪犬貓抓咬傷或皮膚傷口、黏膜接觸其唾液等分泌物者,皆請立即就醫,並由醫師循行政流程通報疾管署審核是否接種疫苗,後續如咬人之野生動物檢出為陰性或流浪犬貓觀察十日無症狀,即可停止接種疫苗,另第一線執行動物防疫人員,也將加速完成接種。衛生局指出,目前本市共有18人遭動物咬傷後接種的,分別為鼠類8人、狗3人、鼬獾2人、貓2人、蝙蝠1人、猴子1人、不明1人,皆是經由專業評估報疾管署核准後施打,衛生局會持續追蹤疫苗接種狀況及關心個案健康。 衛生局特別提醒民眾,避免被動物咬:不碰觸、逗弄野生動物;不撿拾生病的野生動物、屍體,應立即撥打1999或向動保及區公所通報。被動物咬傷時:請謹記1記、2沖、3送、4觀。1記:保持冷靜,牢記動物特徵;2沖: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3送:儘速就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4觀:盡可能將咬人動物繫留觀察10天,但若動物兇性大發,不要冒險捕捉。 

一覺醒來臉歪嘴斜 小心顏面神經麻痺

一覺醒來臉歪嘴斜 小心顏面神經麻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年約31歲的先生,早上起床後,發現左眼無法閉合且嘴角歪向右側,漱口的時候,水不斷的從嘴巴裡面漏出來。他同時也察覺到左耳變得較敏感怕吵,對食物的味覺也變得較遲鈍。除了臉部之外,身體的其他部位沒有任何不適,於是擔心自己是不是罹患中風,因此,馬上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診療與檢查後,診斷為顏面神經麻痺。新竹馬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炳鐘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分為中樞型及周邊型:〉中樞型顏面神經麻痺為腦部疾病(例如:腦中風)所造成,只會影響臉的下半部功能(如:嘴角歪斜),而中樞型顏面神經麻痺也常合併說話不清、吞嚥困難、單側手腳痲痺無力等症狀。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大部分與病毒感染侵犯顏面神經有關。病毒平時潛伏在體內,當人體疲勞時或抵抗力較弱時,就容易開始活動並感染神經,主要症狀為臉歪嘴斜、眼皮無法閉合、喝水漏出、味覺減弱、耳朵怕吵等。黃炳鐘醫師說明,上述個案的情形屬於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和病毒感染有關。在檢查方面,顏面神經的電生理學檢查可以幫助醫師判斷病人的嚴重程度及預後的好壞。另外,多做臉部按摩、熱敷、顏面肌肉運動〈例如:嚼口香糖〉,可避免臉部肌肉僵硬,減少肌肉萎縮。大部分的病人在數週到一兩個月之間會逐漸復原,但少數病人恢復較慢且恢復不完全。

樂閱讀/飲水過度反成「毒害」

樂閱讀/飲水過度反成「毒害」

水分就跟所謂的「冷卻水」一樣,不論是存在於身體或空氣中,都具有冷卻的作用。體內的水分如果太多,身體為了避免生病,就會想辦法溫暖自己,結果就會把形成寒冷的原因之一──水分,排出體外。當身體因受寒而感冒時,會打噴嚏或流鼻水。睡覺時如果受寒,則會出現腹瀉現象。身體狀況變差時可能會嘔吐、或是睡覺時出一身汗。這些都是身體正在排除多餘水分,企圖溫暖身體以治療疾病的反應。在西方醫學中有一種名為「梅尼爾氏綜合症」的疾病,會出現暈眩、耳鳴、噁心想吐的症狀,但真正的原因是專司平衡感的內耳淋巴液(水分)過多所引起的疾病。因為水分過多而無法順利調節身體的平衡感,還會產生暈眩跟耳鳴的現象。如果罹患這種梅尼爾氏綜合症,身體為了排除水分,就會利用嘔吐的反應來排出胃液。此外,為了提高代謝來消耗體內水分,還會出現心跳加快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心悸。以上這些症狀,在中醫都稱為「水中毒」。對身體來說,水分是非常重要的物質,但攝取過多的話反而會造成疾病。如果可以大量排尿或流汗,不要囤積在體內就不會出現「中毒」現象。但如果囤積在體內,就一定會透過某種症狀來產生排水的反應。宇宙的原則是先「釋放」。呼吸是不斷重複「吐氣、吸氣」的動作,而水這種物質也是一樣,所以喝水時請記住「先排水,再喝水」的原則。(本文作者/石原結實)(摘自/體溫力革命:守護身體的健康密碼/方舟文化出版)

樂閱讀/吐氣比吸氣更重要

樂閱讀/吐氣比吸氣更重要

一提到「呼吸」,我們馬上想到吸入氧氣,所以,很多人應該都會覺得吸氣比吐氣重要吧?但是,呼吸法的基本就在於吐氣。東方的呼吸法認為,不吐氣就吸不了氣。從物理的觀點來看,想吸氣非得運用許多的肌肉,但只要充分地把氣吐完,其反射動作自然能讓人吸到氣,這也是最能讓肌肉感到放鬆的呼吸。此外,呼吸與自律神經的功能有密切的關係。呼吸可以透過自律神經影響身心的狀態,故深呼吸後血壓會下降,情緒也會比較穩定。呼吸包含了吸氣與吐氣,其中有助於提升副交感神經之功能者為吐氣,而吸氣則可強化交感神經的運作能力。副交感神經也被稱作鬆弛神經,所以,呼吸時若將重心擺在吐氣上,就能讓身體與心靈獲得適度的放鬆。有趣的是,很多人認為呼吸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哪需要刻意去學習如何呼吸?你以為自己的氣都吐了,事實上並沒有吐乾淨。所以,你的肺部裡一直都沉積著沒有用完的「老氣」,長久下來,即使你努力呼吸新空氣,卻怎麼也弄不乾淨。而深吸的秘訣在於,當你覺得氣吐完時,記得繼續哈~哈~地吐氣……。這樣做才能確保你已經吐完氣,而且吸入大量的新鮮空氣。呼吸與身體動作的連結/一提到瑜伽,很多人馬上想到動物姿勢等等比較奇特的姿勢;其實,瑜伽的姿勢與呼吸法息息相關。不管是呼吸或活動身體(動作),或者是運動體內的氣各自需要能量,而將這些動作一體化以減少能量的流失正是瑜伽的精髓。而且,能將呼吸與緩慢的動作一起完成者,更能製造多餘的力量,讓呼吸更深入一層。不僅如此,這些人的腦部記憶力也會變好,更容易抓住呼吸的要領。所以記住:「做動作時要吐氣」。只要在做動作時抓對時機把氣吐出來,不管是運動或舞蹈都很快能上手。像這樣邊吐氣邊做動作,把力道加在動作上,就不必使用多餘的力氣。比方說,拳擊選手朝對手出拳時,會「咻~咻~」地吐氣以增強自己的氣勢。慢跑時若能調整呼吸與步伐的節奏,只要藉著呼吸的力道即可向前跑,不必花多餘的力氣,跑得更輕鬆。一般來說,慢跑時以吸2次氣、吐2次氣的節奏感最省力。 (本文作者/龍村修)(摘自/深呼吸:正確呼吸90%的疾病可以得到緩解!/方舟文化出版)

樂閱讀/內分泌失調 毛病多又多

樂閱讀/內分泌失調 毛病多又多

內分泌腺需要微量元素及維生素來維持正常的運作,例如:甲狀腺需要碘,腎上腺需要維生素C。過度烹煮的食物不僅缺少酵素,也流失養分,人因此容易生病。人的腺體是靠大腦的刺激而分泌荷爾蒙,當血糖太低,胰臟和腎上腺會立即分泌荷爾蒙;當血液中的養分不夠供給內分泌腺時,下視丘便會刺激食欲,產生飢餓感。所吃的熟食越多,荷爾蒙所受的刺激越多,導致人暴飲暴食,進而過度肥胖,接著而來的還有心臟性疾病、高血壓等諸多病痛,而血糖的快速升降,也會讓情緒起伏變大,並且心神失衡。內分泌腺過度分泌的結果,無法再供給人體正常新陳代謝,人的身體與心智都會嚴重障礙。人體所吃下去的熟食,都要由酵素來消化,消化完後的廢物和毒物,則由免疫系統的酵素來分解。人體如此耗用組織內的酵素,久而久之便會減少酵素的存量。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會產生毒性反應,血管會吸收未消化的蛋白質、脂肪和澱粉分子;而且當血液酵素低於正常值時,就會導致過敏;但服用了澱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後,酵素即恢復正常,過敏症狀也得以改善。由組織排出的毒物會進入血管,毒物會促使內分泌腺分泌荷爾蒙,進而刺激排毒的器官,惡性循環之下,內分泌腺超負荷,而酵素不僅可以維持健康,還可以排毒。所以,在治療及保健方面,酵素既可支持人體各個系統,又可增強人體健康。當然,排毒的方法有很多種,排毒用保健食品種類也不少,但食用綜合酵素來排毒則是一項較為治本的好方法。(本文作者/江晃榮)(摘自/吃對酵素/方舟文化出版)

3種徵狀告訴你:寶寶便秘了!

3種徵狀告訴你:寶寶便秘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出生剛滿三個月的融融,最近常因排便問題而脹紅臉哭鬧,爸媽很是心疼。原以為只要更換配方奶粉的品牌就能改善,沒想到竟使便秘問題更加嚴重,最後才求助醫師。台北長庚醫院小兒科醫師程劭文表示,家長若發現自己的寶寶在排便時有以下三種狀況,應馬上求助醫師:(1)經常有不正常的用力且伴隨臉部脹紅、(2)長達5天沒有排便、(3)大便太硬等問題。提醒家長,千萬不要任意更換奶粉品牌,否則可能造成寶寶腸胃道更不適,便秘問題反而會越嚴重。寶寶便秘問題多為「功能性便秘」引起程劭文醫師表示,大部份的寶寶都有便秘的問題,原因除了少數經檢查判定為病理性便秘,而必須透過外科手術才能徹底治癒外,多數則屬於和日常生活作息及飲食脫離不了關係的「功能性便秘」。他解釋,在嬰兒時期會因為寶寶害怕排便疼痛的感覺所以會自己刻意的忍便,如此反而造成糞便滯留腸道的時間拉長,使糞便中的水分被大腸吸收而變得乾硬。也有部分原因是配方奶中的成分不好消化,如:棕櫚油、奶水濃度調錯或奶量太低等問題,造成食物殘渣較少、延長排便的時間而導致。家長自行更換配方奶 反使寶寶便秘問題更嚴重「發現寶寶便秘換個配方奶就好了?」程劭文醫師說明,很多家長一發現寶寶有便秘問題,最常犯的錯就是自行任意更換奶粉品牌,其實正確作法應是立即求助醫師,找出寶寶確切便秘的原因。像是寶寶明明對牛奶蛋白消化不良或有乳糖敏感的問題,就應是選擇好吸收的優化水解乳清蛋白,或是避免過多乳糖刺激的低適乳糖配方,同時添加能幫助消化道蠕動的寡醣,例如:半乳寡糖(GOS),才有助改善寶寶的便秘問題。若家長不了解寶寶便秘的問題而自行更換奶粉,選錯營養反而造成寶寶腸胃更不舒服,便秘問題更嚴重。「面對無法完整表達的嬰幼兒,家長應格外留意寶寶的便秘徵兆。」程醫師呼籲家長,寶寶大部分的便秘問題與家長選擇錯誤的配方奶有關,一旦發現寶寶有便秘問題,一定要立即求助醫師,千萬不要自行任意更換奶粉,否則長期的便秘恐會導致寶寶的食慾縮減,甚至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至於六個月以上的寶寶若有便秘問題,則建議在寶寶的副食品中添加豆莢類、番茄等高纖維的蔬果,幫助寶寶的腸胃蠕動,以幫助減少便秘問題產生。

醫療無距離 愛是最好的良藥

醫療無距離 愛是最好的良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佩瑩/綜合報導)台灣普遍居明都有健保,但許多病患受於交通等問題導致無法就醫,大林慈濟醫院深入村里接觸鄉親,於7月28日到古坑鄉桂林村義診、往診。發現面對喪子之痛的徐李蚋,長期飽受巴金森氏症及膝關節退化病痛折磨,在院長賴寧生居家往診後,給予藥物及教導復健運動,並約定二個月後讓她達成走到鄰近甘仔店的願望。今年79歲的徐李蚋,大兒子因肝癌往生,小兒子因一次工作意外變成植物人,現在家中只剩來自印尼的大媳婦及二個孫子。面對兒子的意外讓她感到愧疚,於是長期將自己關在小房間裡沒有走出戶外,變而使自己的雙腳因沒有活動而逐漸失去行走功能。彎下腰、捏捏徐李蚋的膝蓋,賴寧生要她試著站起來走幾步,以評估目前的身體狀況。阿嬤邁出去的每一步伐都顯得如此艱難,口中唸唸有詞:「我很想走到對面的甘仔店和老朋友聊聊天,但這雙腳卻怎麼也走不動了。」確定阿嬤患有巴金森氏症及膝蓋嚴重退化問題後,賴院長教了幾招簡單的腿部復健運動,要她勤加練習外,還約定二個月後就讓阿嬤可以腳踏實地,靠著自己的力量走到對街與老朋友相聚。從行前聯繫、探勘、拜訪當地村里長,透過雲林的慈濟志工安排,這次義診包括風濕免疫科、中醫科、骨科、小兒科,在苦苓腳活動中心熱烈展開。當地許多民眾得知義診訊息後,紛紛早起到定點排隊等候,而藥物雖能療病,但愛與關懷更是治療身心病痛的良藥,在村民臉上的笑容,感受到醫療無距離的愛與溫度。

類風濕性關節炎 易引發其他器官侵犯

類風濕性關節炎 易引發其他器官侵犯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佩瑩/綜合報導)一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近半年來因手腳多處關節反覆腫痛僵硬而苦惱,最初以為是痛風並不以為意,但關節逐漸變形後,嚴重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經風濕免疫門診檢查後,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給予抗發炎與免疫調節藥物合併生物製劑後,病人也順利重返工作崗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關節炎,往往與其他關節炎不易區分,因此,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很重要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風濕免疫科全以祖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性疾病,主要是侵犯關節,造成局部的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但當疾病活性嚴重時,也會能造成全身的關節的損壞變形,甚至造成殘障。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會侵犯最常見的四肢小關節,也可能會侵犯肌肉 、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器官,所以我們仍應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的病理變化是關節腔內的「滑膜發炎」。滑膜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分泌關節滑液,以潤滑和保護關節。若缺乏適當治療,關節終將變形、僵直而活動受限。全以祖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常常是「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活動期」時,常常會出現關節腫脹、僵硬的「晨僵現象」。若是反覆發生「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常常發炎的最終結果會造成受侵犯關節逐漸變形、僵直而失去活動能力。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傳統上視病人的病情,是以「非類固醇抗炎藥物」、「疾病修飾抗風濕疾病藥物」以及「類固醇」來治療,但若是對傳統治療藥物反應不佳的病人,近年來生物製劑的應用提供病患更快速達到緩解症狀的治療方式。目前衛生署已經核准了六種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上市,對於長期疾病處於高活性的病患,經傳統治療藥物治療無效時,健保也提供生物製劑的治療,對於頑固型發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是一大福音。全以祖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惱人的疾病,疾病的嚴重度可由輕度的關節腫脹症狀到重度的關節破壞變形或是其他器官侵犯。若出現上述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之症狀,宜及早就醫與醫師討論,並配合醫師的治療與計畫。長期配合醫師的處方合併生活作息的調整可使疾病的活性控制在最穩定的狀態。

因應狂犬病 各部門加強防治工作

因應狂犬病 各部門加強防治工作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佩瑩/綜合報導)針對農委會檢出錢鼠疑染狂犬病毒案,為防範狂犬病可能感染不同物種,致造成國人健康威脅,行政院江院長今早(7/28)赴國家衛生指揮中心聽取農委會及衛福部簡報,瞭解最新狂犬病疫情及防治情形。內政部、環保署、原民會、交通部、教育部、勞委會及災害防救辦公室等均派員出席。江院長於會中指出,全球目前僅有9個國家/地區為非狂犬病疫區,顯示狂犬病於全球是普遍傳染病,政府將汲取其他國家的防治經驗,並呼籲民眾提高警覺,會議並裁示下列重點:一、因應疫情變化,請中央災防會主任委員毛副院長治國督導跨部會防治工作。二、請農業委員會儘速對錢鼠感染的病毒型進行鑑定,並將檢驗結果儘速公布。三、防範動物狂犬病疫情,宣導民眾落實二不一要政策:不接觸野生動物;不棄養寵物;要施打預防注射。四、針對發生病死陽性鼬獾之鄉鎮周邊民眾的畜犬及流浪犬加強狂犬病預防接種、捕捉及收容,以達圍堵病毒散播之效果。五、其他地區寵物,請有次序的全面施打狂犬病預防注射。六、衛生福利部確保人用疫苗、免疫球蛋白數量供應充足,讓有醫療需要的民眾都打得到疫苗。七、疫苗提供之醫院現已有28家,請衛福部在貨源充裕下陸續逐步擴充,以方便民眾接種。八、請持續加強醫療人員及民眾教育訓練,妥適預防處理人類感染狂犬病。九、於行政院網站架設專區,連結農委會、衛生福利部疾管署網頁,以利民眾透過多元管道查詢相關資訊。十、環保署、內政部、交通部、教育部等其他部會,請做好預防性規劃及各項準備工作,透過部會通力合作,以有效防堵疫情。衛福部邱文達部長表示:目前人用狂犬病疫苗已陸續鋪貨,且存量超過一年份,因此只要符合暴露後預防接種對象均打得到。另提醒民眾,如遭動物抓咬傷,請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儘速就醫,由醫師評估並進行必要的醫療處置,以降低感染風險。疾管署再次提醒臨床醫師,如有發現野生動物咬傷案例,請務必瞭解咬傷地點、動物種類、動物是否留置觀察等,如有符合「狂犬病暴露後疫苗接種對象」者,請主動聯繫疾病管制署各區管制中心或1922專線,以利狂犬病疫苗等免疫製劑申請作業。相關資訊請參閱該署全球資訊網「狂犬病防治專區」(http://www.cdc.gov.tw),或撥打民眾疫情通報及諮詢專線1922洽詢。

健康新世代 讓孩子贏在起跑點!

健康新世代 讓孩子贏在起跑點!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佩瑩/綜合報導)兒童是國家的未來,確保他們健康成長並保護他們的健康人權,是所有社會應關注的重要議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配合衛生福利部的成立,希望能落實“每個兒童都是寶”的精神齊心守護,推出「健康新世代」計畫,提供三項新的福利措施,為下一代奠定一生健康的根基。一、育嬰寶盒送給你,新手父母好歡喜英國凱特王妃生產,收到來自芬蘭政府一項特別的賀禮--育嬰寶盒(Maternity package),這是芬蘭聞名於國際的新生兒福利,由政府贈送給待產的母親。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將仿照芬蘭作法,進行試辦,對於在懷孕四個月內接受產前檢查,並進行懷孕登錄的經濟弱勢(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孕婦,致贈育嬰寶盒,初步規劃將附贈新生兒純棉衣物及清潔衛生用品、體溫計、哺乳巾..等,並搭配母嬰社區關懷與追蹤訪視,藉此結合福利、醫療與衛生專業,守護弱勢家庭的下一代,許一個平安健康的新起點。二、明年起新生兒代謝篩檢將全額補助 爲早期篩檢發現新生兒代謝異常疾病,並及早給予治療,避免後遺症的發生,針對 11項新生兒代謝篩檢,每案定額補助200元檢驗費;低收入戶、偏遠地區、離島則每案由政府補助550元,不足的部份,醫療院所亦不另予收費。目前坊間醫療機構在提供新生兒代謝篩檢時,收費約在800~1,000元不等,扣除200元補助,一般家庭往往還需自費600~800元。雖然新手爸媽對孩子健康至為重視,願自掏腰包、讓寶寶接受新生兒代謝篩檢,然而,為體恤新手爸媽辛勞,表達鼓勵生育之意,國民健康署配合衛生福利部成立,規劃全額補助新生兒代謝篩檢,減輕爸媽們的負擔。三、「醫」起守護寶寶,平安健康成長—將全程補助7次兒童衛教指導,降低嬰兒猝死、事故傷害、兒童肥胖及近視等健康問題從出生到入小學前成長之生命歷程,兒童會面臨不同的健康問題。嬰兒猝死症與事故傷害是嬰幼兒之重要死因,而每個寶寶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任何傷亡總是造成父母的心痛,甚至引發許多責任歸屬的紛擾。此外,許多慢性病與終身健康問題,都是在嬰兒或兒童時期就已埋下病因,預防工作必須及早開始。兒科醫學界與國民健康署都深刻體認,兒童醫療必須向前延伸,參酌科學實證及國際建議,規劃將兒童衛教指導補助,由原來2次增加為7次,重點包括嬰兒猝死症候群之預防、哺餵及營養指導、副食品添加、視力及口腔保健、肥胖、事故傷害預防、居家安全及相關危險因子等衛教,以提升兒童的安全與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