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醫學奇蹟!癌母力抗 成功產下男嬰

醫學奇蹟!癌母力抗 成功產下男嬰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母愛真偉大!一名36歲的廖姓女子在懷孕13週時發現罹患卵巢癌,歷經嚴峻手術和化療過程後,成功治癒癌症並於懷孕第37週產下健康男嬰,治療過程中諸多的副作用,但勇敢的媽媽憑著愛子女的心,努力撐了過去,今日母子和爸爸一同出席和大家分享喜悅。母愛勝過一切 咬牙撐過手術、化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醫師表示,廖女士在懷孕13週發現罹患卵巢癌,先施以達文西立體微創手術,切除7-8公分癌細胞,並在第18-30週進行5次的化學療程,期間經歷過很多化療的副作用,廖女士在丈夫的陪伴和支持下,勇敢的度過黑暗期,在懷孕第37週、上月22日進行剖腹產,成功產下健康男嬰。達文西手術 術後情況良好、後遺症少廖女士實行達文西手術後的腹腔不僅沒有發現任何癌組織、連手術沾黏的情形也沒有,後續的檢查,如腹腔切片、抹片、病理報告都證實已無其他癌細胞,也沒發生擴散或轉移的情形;寶寶在經歷媽媽治療過程後,健康沒有受到影響,沒有髮量稀少、畸形兒的情況產生,讓所有醫療團隊和父母都鬆了一口氣,也讓我們見證到醫學上的奇蹟和母愛的偉大。卵巢癌除了先天遺傳外(如安潔莉納裘莉母親相關病史),大多是由子宮內膜異位所引起,所以醫師建議女性若有子宮內膜異位的情形,應立即治療、以免錯失治療良機,並說明一個重要的觀念,疾病的嚴重性不應以腫瘤大小來區分,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是正確對抗疾病的做法。

肥胖問題多 臨床2例手術減重甩病

肥胖問題多 臨床2例手術減重甩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肥胖也會有睡眠問題?更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臨床有2個病例,王先生體重105.5公斤、BMI值37.8,因晚上睡眠品質不佳、工作又需長時間開車,怕精神不濟而發生交通問題,為了安全前往醫院就醫,成功減重後精神不好的問題消失了;郭先生則有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睡覺需戴呼吸器,也有胸悶的問題,手術後成功減重,呼吸中止症也獲得改善。肥胖引發的代謝疾病 健康、生活受影響雙和醫院減重美容塑身中心蘇彥豪醫師表示,肥胖對健康和生活品質可能產生極大的影響,BMI值若超過32恐產生肥胖相關代謝疾病,而BMI值若超過37可以考慮進行手術減重,避免肥胖對健康造成影響;39歲的王先生,體重105.5公斤、BMI值37.8,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長期睡眠品質不佳導致開車時想睡覺,為了怕交通事故影響安全,經過醫師的診斷和建議後,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縮胃手術),成功減輕25公斤,連睡眠品質不佳的情況也改善。而62歲的郭先生則是有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還經常胸悶和心臟不舒服,睡覺時更是必戴正壓呼吸器(CPAP),在經過手術一個月後體重從125降到98公斤,瘦下來後胸悶情況改善、睡覺也不必戴呼吸器;他開心地表示,減重不只找回健康、還改善了睡眠呼吸中止症,讓他覺得賺到。過重患者聆聽專業建議 才能正確甩油蘇彥豪醫師表示,少吃多動可以瘦,但對於BMI值超過32,且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或肥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患者而言,少吃效果不好,且運動對身體負擔過大、可能會疼痛甚至發生危險,所以最好就醫治療、傾聽專業意見,以免拖延造成持續肥胖或不當減重而危害健康。

無負擔!月餅不用蛋黃 熱量減少8成

無負擔!月餅不用蛋黃 熱量減少8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月餅美味,但小小一個熱量可不少,為了兼顧健康、同時享受佳節氣氛,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和通路業者合作推出11款輕食月餅,更透過專業營養分析月餅的熱量和成分,要民眾吃得安心又健康。內餡利用健康食材 取代蛋黃 衛生局表示,市面上月餅的熱量約300-1000卡,這次推出的輕食月餅最低只有123.7卡(微糖手作-金黃火山豆土鳳梨酥,內餡以健康食材-土鳳梨餡、桔皮丁、夏威夷豆來取代蛋黃),熱量相較一般月餅(平均熱量529大卡、脂肪20公克)最多降76.6%,脂肪含量最多降了82.5%(如燕麥枸杞養生月餅3.5公克,內餡以健康食材-燕麥枸杞來取代蛋黃);輕食月餅的內餡以主要以健康的食材來取代熱量高、膽固醇高的蛋黃,讓熱量大幅降低。製作過程不馬虎 輕食月餅健康不油膩衛生局長林雪蓉表示,在享受美味月餅的同時,若能搭配蔬菜或水果,不只可以幫助消化、增加腸胃蠕動,還能兼顧營養均衡、吃得健康;衛生局與全國大型通路商,如遠百 (愛買)、家樂福、來來(OK)超商及大潤發等4大業者合作推出11款輕食月餅,讓民眾方便購買取得外,更委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分析月餅的營養及熱量,並給予建議和改進,且製作過程中的衛生安全規範也一點都不馬虎,嚴格要求輕食月餅的製作。11款輕食月餅包括糕點家爆漿金棗酥、南法經典巴斯克、法式典藏費南雪等禮盒;微糖手作-金黃火山豆土鳳梨酥、現烤宜蘭金棗酥、愛維爾養生金棗酥、愛維爾多穀物養生酥;洛神烏梅養生月餅、南瓜夏威夷養生月餅、燕麥枸杞養生月餅及紫金酥養生月餅等,即日或於21日起開放預購。

腳麻按怎走?糖尿病神經病變不容小覷

腳麻按怎走?糖尿病神經病變不容小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糖尿病是國人常見的疾病,而由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也常使患者感到不適,其中又以疼痛性及自律神經性神經病變最為困擾、也占最多數,目前沒有方法可以治癒糖尿病神經病變,只能阻止惡化和減緩症狀。糖尿病併發症多 神經病變讓患者苦不堪言2011年糖尿病死亡率高居十大死因第4位,根據資料統計顯示,65歲以上男性罹患糖尿病的情形最為嚴重,平均每4個就有1人,比例達28.5%,糖尿病無法治癒,且併發症也相當多,如大血管病變:心絞痛、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小血管病變的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和神經病變,其中又以神經病變占最多數,疼痛性和自律神經性神經病變最讓患者困擾。研究指出糖尿病合併週邊神經病之盛行率達50%,是最常見的原因,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非常多,會影響肢體的感覺和運動功能,甚至是自律神經系統,可能導致下肢腫脹無力、無法站立、足部麻木、刺痛等問題,讓患者晚上無法成眠,可能連使用安眠和止痛藥物也沒有效果;且發生神經病變與發生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的相關性很高,也就是說,有神經病變時,腎臟和視網膜可能也已經產生問題,因此糖尿病患者早期診斷神經系統相當重要。妥善足部照護、用藥 減緩病症台南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林宙晴醫師表示,目前並無治療方式可以治癒糖尿病神經病變,僅能讓患者持續惡化或減緩症狀,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血糖控制,若發生不適的症狀可靠藥物減緩痛楚,患者若是有規律運動、生活、充足睡眠和針對足部進行照護,都能減輕症狀而改善品質。

一周吃一次深海魚 減少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周吃一次深海魚 減少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大家都知道吃魚的好處多多,常聽說多吃魚會變聰明,現在吃魚的益處可能又要加上一項。研究發現,多吃高油脂的深海魚對健康有好處,是因為這些魚有豐富的Omega-3,而Omega-3被認為能保護心臟和大腦。據(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Omega-3是一種良好的消炎劑,能減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作風險。這項持續了十年的研究當中提到,接受調查的婦女們,堅持每周至少吃一次高油脂的深海魚,如:鮭魚或鯖魚等;結果發現她們患類風濕關節炎的風險減少了一半。英國關節炎研究所的醫學主任愛倫•希爾曼說,這項研究結果顯示,服用深海魚,可以防止關節開始發炎。

食用容器含苯 衛生局要求全面回收

食用容器含苯 衛生局要求全面回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媒體踢爆,某印刷廠因紙容器在製程中沾染油污,業者竟要員工用有毒溶劑甲苯擦拭除污。今天上午,臺中市衛生局再次會同警察局第三分局偵查隊前往太平印刷廠查看業者是否在生產的紙杯、餐盒等食品容器內擦上有毒物質甲苯,直到一點多左右,業者坦承確實有使用甲苯擦式在餐盒紙杯,衛生局當場勒令停業。目前已知業者供應50家下游客戶,立即要求通知回收,並將下游廠商資料提供給各當地衛生局進行回收,並依照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6條,至少處150萬元罰款,同時全面稽查相關食品印刷業者。衛生局指出,甲苯屬毒性的有機溶劑,會傷害肝、腎、腦神經,絕不能使用在食品容器上,民眾如果有聞到異味,千萬別使用,近期將與法制局消保官執行抽驗中市「食品容器包裝衛生標準計畫」,確保民眾健康。

讓孩子脫離貧窮限制 關懷貧童教育

讓孩子脫離貧窮限制 關懷貧童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城鄉貧富差距擴大與生活費、學費不斷高漲,正衝擊許多國內家境貧困青年學子們的求學路,尤其在偏遠山區部落,由於交通不便、教育資源缺乏,讓貧困家庭的青年學子,往往要額外負擔在外地求學的住宿、交通費,經濟壓力相當沉重。根據台灣世界展望會2013年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灣世界展望會所幫助的清寒學生中,100學年度總計有1,103名中輟休學,其中,590名學生(53.49%)為受「家庭因素」影響,主要原因為「家庭經濟需其工作補貼」有237名,佔76.45%、「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有37名,佔11.94%;而其餘「個人因素」(28.11%)、「學校因素」(14.78%)、「社會因素」(3.63),加總則佔比例不到一半。由上述數據可觀察到,許多貧困家庭的青年學子,當經濟不穩定或匱乏面臨學業與生活之間兩難的抉擇時,通常都會以家庭的經濟為重,被迫中輟或休學。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南岳君表示,「這不僅僅是幫助一個人受教育,也是幫助孩子在未來面對人生的道路,能更加有自信。」他提到,從提供助學金、交通及住宿補助費,甚至設立學生中心讓從偏遠地區到城鎮求學的孩子有地方居住,台灣世界展望會看重孩子的身心靈發展,不但提供課業輔導、關懷家庭需求,更重要的是,陪伴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中得以專注課業、找到自己適合發展的方向。關懷貧童教育 讓孩子的求學路不中斷教育,是跨越貧窮的一道橋樑。為了幫助在貧困中仍努力打拼,不放棄學業的青年學子,每年在新學期開學前,台灣世界展望會依據就學級別,發放不同額度的助學金。另外,針對需離家在外住宿偏遠地區的青年學子,台灣世界展望會也將視情況不同,補助學生每學期兩次500到2,000元不等的交通費或2,000到4,000元不等的住宿費,讓他們可以安心上學。

醫訊/如何滿足寶寶奶水需求的小撇步

醫訊/如何滿足寶寶奶水需求的小撇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想餵母乳,但又擔心奶水不足……究竟該怎麼做才能餵飽小寶貝?又怕得乳腺炎? 種種的疑慮新手媽媽想餵母乳,但又怕吃的不夠營養會影響寶寶的營養,究竟飲食該注意些什麼?寶寶什麼時候該添加副食品?什麼時候該離乳?這些種種的疑慮需要更專業的諮詢及服務。為此,成大醫院特規劃母乳支持團體「泉乳俱樂部」聚會,此次分享主題為「滿足寶寶奶水需求的小撇步~增加奶水」,會由該單位醫護專業人員分享。該單位歡迎民眾、懷孕中準爸爸媽媽、產後新手爸爸媽媽、小寶寶等踴躍參加,活動須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母乳支持團體~泉乳俱樂部聚會時間:102年8月17日(六)上午10:30~12:00地點:成大醫院(台南北區勝利路138號)門診大樓2樓內科門診候診區洽詢:06-2353535轉2333或2335

樂閱讀/與癌症並駕齊驅!每3人就有1人死於血管疾病

樂閱讀/與癌症並駕齊驅!每3人就有1人死於血管疾病

罹患血管疾病,最糟的情況就是猝死,就算僥倖撿回一條命,多半也會留下後遺症,使人生徹底變調。日本人中,每3人就有1人死於血管疾病。根據2010年日本厚生勞動省「人口動態統計」,日本人的死因中,第一名是癌症,共35萬2千人(約占該年死亡人數的26%)、第二名是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等,共18萬9千人(約占16%)、第三名是腦血管疾病,如中風等,共12萬3千人(約占10%)。(編按:根據2012年台灣衛生署的統計,國人的十大死因中,癌症位居榜首(約占28%),其次為心臟疾病(約占10.9%),接下來則是腦血管疾病(約占7.1%),相當於每5人中,就有1人死於血管疾病。)死於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的人,約占總死亡人數的3成,與癌症並駕齊驅。代表每3個日本人中,就有1人死於血管疾病,又代表3人中有2人死於血管疾病或癌症。這個數據告訴我們,中風或心肌梗塞並不特別,它們是潛伏在你我身旁、恐怖的重大疾病。吃太鹹、太油,是導致血管老化的兇手之所以有越來越多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是因為吃太多高鹽分的食物而導致高血壓,當症狀惡化後,會使腦部細小的血管破裂。另一方面,「心肌梗塞」或「中風」,都是因「大動脈」硬化所引起的,原本好發於歐美國家,但是從80年代開始,亞洲的病例也逐漸增加;主要原因就在於「飲食西化」,導致人們過度攝取脂肪與醣類(碳水化合物)。因此,日本傳統飲食習慣所造成的「舊東北型腦溢血」,以及近年增加的「歐美型心肌梗塞、中風」這兩種血管疾病,開始蔓延。而喜歡吃醃漬物,也喜歡吃炸雞或漢堡排,合併東西方的負面飲食習慣,會加速小動脈與大動脈雙雙提早老化。再這樣下去,就會有越來越多人罹患血管疾病;40、50歲是衝刺事業的黃金期,如果因為血管疾病而倒下,國家的未來會如何呢?而我們自己的人生與家人的生活,又該如何是好?為了預防血管疾病,並打造幸福的生活,從踏入4字頭開始,就要誠實面對自己的血管,航向沒有血管疾病的人生。(本文作者/島田和幸)(摘自/血管老化,當然會中風/采實文化出版)

樂閱讀/保持一點距離 讓孩子不孤單卻很獨立

樂閱讀/保持一點距離 讓孩子不孤單卻很獨立

擔心也要適度,別讓孩子依賴成性。我對「教養」的定義是:「將孩子養育成自立的人」。或許這是我在閱讀過的眾多育兒書籍中曾經看到的話。當孩子過了整天只會睡的新生兒時期後,我心中隱約浮現出「自立」這個關鍵字。自立是什麼?其實就和動物一樣。以動物園裡的母獅子為例,母獅子會待在離小獅子有些距離的地方。牠們看起來好像在打盹,刻意不和小獅子黏在一起,其實目光從沒離開過小獅子。只要小獅子一有什麼動靜,牠們就會立刻衝上前去。像這樣,在一旁盯緊孩子,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好好地成長、自立。雖然腦子裡是這麼想,但也只是從書上讀來的知識,腦中的知識和實際的行動本來就很難合而為一。實際上,我就是過著和孩子幾乎形影不離的生活。因擔心而管太多,孩子始終學不會「獨立」。由於我還有在做些簡單的工作,所以沒辦法24小時和孩子在一起,不過,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和孩子黏在一起。比起理想中的「母獅子教育法」,我對孩子可說是過分干涉了。因為過度擔心,所以總是忍不住想插手。只是有一點小感冒的跡象,就馬上帶去看醫生。想著「必須讓孩子交朋友」,因此我每天都帶孩子去公園。為了讓孩子快點交到朋友,我甚至代替女兒對其他小朋友說:「你好啊,我們一起玩吧!」姿態變得很低,還跑去請教其他媽媽前輩們的意見。當孩子們在搶玩具時,我其實可以不要管,但是,我就是會忍不住插手,告訴孩子該怎麼解決。雖然腦中想著要將孩子養育成「自立的人」,可是我卻因為管得太多,讓孩子變得無法獨立。儘管知道這樣不對,卻又因為不耐煩或不安,忍不住出手干涉,事後再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焦慮,不斷上演生悶氣的情形。心中所認定的「教養鐵律」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行,讓我感到很痛苦。無法達到理想目標,讓我對自己感到很生氣。隨著孩子的成長,從未有過的煩惱也慢慢浮現,我開始感受到養孩子的艱辛。於是,我的育兒生活開始出現煩惱。 (本文作者/江藤真規)(摘自/平凡媽媽教出會唸書的孩子/采實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