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左手要錢、右手關床」 衛福部回嗆

「左手要錢、右手關床」 衛福部回嗆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衛福部回應消基會「醫院左手要錢、右手關床,急診病患躺通道、衛福部束手無策!」內容回應金額增加及病床關閉的主要原因。健保每年總額之增加 均須經健保會議定102年醫院總額協商新增預算,主要用於投保人口成長、年齡老化與醫療服務成本增加導致之醫療費用成長,主要因應用於新醫療科技、調整急重難症、依二代健保法納入之受刑人醫療費用、用於照護器官移植費用、罕病與血友病之藥費等弱勢族群而新增之費用。醫院之床位數和醫事人力 有一定的關連性衛福部表示,醫院會因病房整修或季節性人力等因素調整病房數,且醫院調整病房須依「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之規定,公、私立醫院健保病床比率應分別達75%及60%以上,若醫院未達規定標準,不足數每床處可處以新台幣1萬至5萬元不等,而報導中指出醫學中心的關床問題,其平均占床率都有8成以上,關床應非急診壅塞的主因。此外,為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也將逐漸提升醫院之醫事人力配置,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已達醫療網每萬人口急性一般病床數,因此都會區床位數已不會再增加,未來醫事人力如能持續增加,床位缺乏的問題將可獲得解決。提升急診轉診品質衛福部為提升急診轉診品質,落實在地就醫與舒緩醫學中心急診壅塞等問題,除對於各醫院急診病人的嚴重程度及待床天數定期監測與檢討外,自101年起依據急診就醫流向、地理位置及民眾生活圈,將全國急救責任醫院劃分,強化網絡內醫院間急診轉介的交班與風險告知過程。急診網絡內醫院依不同分級能力,訂定合作協議,根據病人傷勢嚴重度分層提供及時醫療處置,讓真正緊急傷病患能獲得更有計畫的轉院和及時收治,目前已有成效。

太多糖飲小心骨鬆 喝ㄋㄟ養「骨」

太多糖飲小心骨鬆 喝ㄋㄟ養「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奶」茶不等於含有牛奶,若孩童和家長不清楚差異,容易使得乳品選擇錯誤;且兒童也不該喝下太多含糖飲品,飲料容易導致肥胖、鈣質攝取不足、長不高、造成蛀牙且增加骨折、骨質疏鬆的發生機率,董氏基金會建議每天應養成喝「兩份奶」的習慣,培養績優「骨」,避免骨鬆。董氏基金會於民國101-102年間調查全台50所小學共1萬2851位兒童乳品攝取情況,結果發現,近4成(38.2%)的學童每天至少會喝一次飲料,最常喝的糖飲為奶茶、含糖茶飲、運動飲料等;許多學童一天的開始,就是早餐配紅茶、奶茶或碳酸飲料,因而排擠掉鈣質豐富的鮮奶、保久乳等奶類的攝取。奶茶不等於牛奶 選擇錯誤恐攝入過多熱量 且排擠奶類攝取董氏基金會表示,孩童喝糖飲不喝牛奶,容易喝下過多的糖且富含高熱量,使得鈣質攝取不足,導致體位橫向發展卻長不高,更因此影響骨骼健康、生長發育和學習力,並因此增加蛀牙、骨折與骨質疏鬆的發生機率。飲料中過量的糖和油(奶精)更會妨礙兒童身體對鈣質的吸收,且導致鈣質流失,進而損害骨質密度,增加未來骨質疏鬆的機率;且碳酸飲料中富含的咖啡因和磷,也會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與利用,對發育期的兒童有負面的影響。調查也指出,學童普遍知道攝取乳品的好處,也知道「奶茶」和「鮮奶茶」的差異,但仍有12.7%的兒童以為奶茶中的「奶」指的是牛奶,就連家長也誤會,導致早餐會幫小孩買奶茶;奶茶中的「奶精」,屬於飽和度高的油脂類,不含奶類成分和營養,因此若是認知錯誤,恐攝入過多熱量。每天2份奶 滿足鈣質所需 培養好骨本免骨鬆奶類是豐富的鈣質來源,且人體吸收利用率佳,但30歲之後身體中鈣質流失速度大於累積速度,因此存足骨本需從小開始;一杯240CC的乳品約含有270毫克的鈣,家長可選擇鮮乳、保久乳或是用3湯匙低脂奶粉沖泡,讓小孩每天喝2-3杯,就能獲得一天的鈣質所需。董氏基金會提醒父母務必嚴格把關,提供孩童健康的飲食環境,不在家中存放含糖飲料,更別讓成長中的兒童「斷奶」,應協助他們從小養成每天「兩份奶」的攝取習慣,以滿足所需並避免骨鬆。

如此作法 小心兒少法找上身!

如此作法 小心兒少法找上身!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幾日前,報載一名15歲的國三少女,2年內陸續和8名未滿16歲的男友偷嘗禁果,少女母親對這8名少年提告性侵,之後再對這8名少年的家長收取和解金,錢得手後便到警局撤告的社會事件,衛福部做出回應。未滿16歲少男女發生自願性行為 同為加、被害身分衛生福利部表示,依據刑法規定,未滿16歲的少男少女發生合意性行為,雙方互為被害與加害身分,均可依法提出告訴;而少女母親疑似利用和解制度向8名少年收取和解金之行為,將請地方主管機關進行瞭解其母親有無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權益保障法及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的相關規定。衛生福利部表示,國人目前對於女性仍存有貞操概念,對於未成年兒童少年所發生的合意性行為,多半仍存有女性才是被害人的觀念,但其實我國法律對於未滿16歲兒童少年性自主權之保護是不分性別的,也就是說,未滿16歲的少男少女發生合意性行為,兩造雙方互為被害與加害身分,均可依法提出告訴。少女母親收取和解金之行為 恐涉變相對價性交易 仍需深入瞭解另外根據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之規定,性交易是指有對價之性交或猥褻行為,少女母親疑似利用和解制度陸續向8名少年收取和解金之行為,或許是另一種變相的對價性交易行為,會請相關主管機關進一步了解,必要時採取依法強制安置或安排少女母親接受強制性親職教育,來確保兒童少年福祉權益。

「神經損傷風險」 藥品消息報你知

「神經損傷風險」 藥品消息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美國FDA近期發布有關含fluoroquinolone類抗生素(含levofloxacin, ciprofloxacin, moxifloxacin, norfloxacin, ofloxacin, gemifloxacin等成分)口服或注射劑型藥品之用藥安全警訊,說明使用該類藥品可能發生罕見但永久性神經損傷之風險,並要求藥品仿單應加註相關內容,食品藥物管理署將持續密切監控該類成分藥品之安全訊息,以保民眾健康。fluoroquinolone類抗生素 恐引神經病變使用該類抗生素成分藥品,可能發生周邊神經病變不良反應,國內該類藥品中文仿單目前已刊載相關警語,包含「曾發生過感覺或感覺運動周邊神經病變,其發作可能非常迅速,如果患者發生神經病變症狀,應停用以避免發展出不可逆病症」等。 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醫療人員,應告知病人用藥後若發生周邊神經損傷的症狀時(如:疼痛、燒灼感、刺痛感、麻痺或虛弱感等),應盡快與醫療人員連繫,並停用相關藥品,而病人在用藥期間若出現不適症狀或疑問,也應立即就醫。

擴大保護!北、桃PCV13肺炎疫苗免費施打

擴大保護!北、桃PCV13肺炎疫苗免費施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疾管署日前公布免費提供肺炎疫苗施打,但有條件限制、僅部分民眾可接種(75歲以上長者和年滿2歲幼童),為了嘉惠更多民眾,台北市、桃園縣政府率先提供最新型13價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PCV13),讓地方長者公費接種,更全面保護老者的健康。台北、桃園率先開跑 提供長者公費施打PCV13疫苗因呼吸道疾病感染高峰期即將到來,日前疾管署宣佈自10月1日起,開放75歲以上長者公費接種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和民國97-100年出生滿2歲,免費接種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兩項疫苗皆可和流感疫苗同時接種,保護長者和幼童的健康。為了擴大保護範圍,地方政府特別提供PCV13供地方長者免費施打,如台北市政府提供65-75歲的低收入戶、獨居者、原住民等第三類長者、桃園縣政府則是提供70-75歲的長者,即日起免費施打PCV13疫苗,避免流感高峰期可能引發的肺炎感染,讓防疫更全面。肺炎新型結合型疫苗 防護力更佳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預防接種組(ACIP)表示,50歲以上成人感染肺炎鏈球菌死亡率高達3-5成,因此建議高危險族群(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癌症患者)、老人、小孩都應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肺炎感染;而最新型的13價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PCV13)能成功誘發免疫記憶力、提高抗體親和力,保護時間長達5-10年,且能降低鼻腔帶菌率、避免交叉感染,保護效果更佳。ACIP提醒大家應做好防護準備,有提供公費接種PCV13的台北、桃園地區的民眾,能儘早前往接種;而符合疾管署免費接種舊型多醣體疫苗(PPV23)的民眾,仍建議優先自費接種最新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以提高體內的防護力。肺炎鏈球菌會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包括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症狀表現因感染部位不同而異,且好發於嬰幼兒及老年人,在流感高峰即將到來,高危險族群更該作好預防措施。

「傳統醫術」運用得當 救人一命

「傳統醫術」運用得當 救人一命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37歲的蕭小姐因兩次跌倒,先後接受多次腰椎手術及一次頸椎手術,因手術造成硬腦膜破損,腦脊髓液滲漏,在腰椎處形成一個比雞蛋大的腫脹,壓迫神經造成全身上下不舒服,卻因體形較為肥胖,多次就醫都被認為是「脂肪瘤」而忽略,直到求診大林慈濟醫院脊椎外科簡瑞騰副院長,在仔細檢查後,終於找出病因,手術「補漏」,讓蕭小姐重拾健康人生。誤診讓病患飽受疼痛困擾 找出病因、手術解決困擾蕭小姐說,自己6年前不甚跌倒,做了2次腰椎手術及1次頸椎手術,原本疼痛、頭暈、嘔吐等症狀獲得改善。2年前再度跌倒,又感到下背痛、雙下肢疼痛,就醫開刀後,症狀不但沒有改善,反而造成嚴重頭痛、頭暈,無法行走,背部傷口處更膨起一處腫塊,多次回診時醫師表示是脂肪瘤,僅給予藥物使用或局部注射止痛。由於疼痛不適的感覺一直存在,蕭小姐經人介紹,來到大林慈濟醫院求助副院長簡瑞騰醫師,經安排住院檢查,結果發現她背部雞蛋大的腫脹突出,摸起來水水的,用力按壓時會往上引起右側頭痛、右肩痛、右脇部痛,往下造成右臀劇痛一直延伸到右下肢劇痛,進一步以磁振造影掃瞄,確認所謂的「脂肪瘤」其實是滲漏的腦脊髓液形成囊腫。簡瑞騰醫師表示,應是腰椎手術時造成硬腦膜破損,腦脊髓液緩緩滲出,才會逐漸形成「假性腦膜膨出」,腫脹處長期壓迫脊髓神經才會引發種種不適症狀。術後原本困擾蕭小姐的各種疼痛感,一夕之間全部消失,恢復正常生活。蕭小姐感恩簡瑞騰醫師「明察秋毫」,讓她恢復健康的身體。基本功為主 高科技檢查為輔簡副院長更藉此個案呼籲,時下醫師太過倚賴所謂「高科技」檢查,卻往往忽略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望、聞、問、切」基本功,亦即仔細「看」病人走路步態、耐心「聽」病人陳述病史、進一步詢「問」患者哪裡不舒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不要忘了伸手去觸診(亦即「切」),之後再輔以現代醫學的影像或抽血檢查,才能揪出「病母」,對症下藥或手術治療。

「健康篩檢月」送好禮 就近醫療方便又健康

「健康篩檢月」送好禮 就近醫療方便又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新北市政府衛生局今日宣布「健康篩檢月、給您方便、送您好禮」活動正式開跑,呼籲民眾即日起至10月15日止,只要前往指定醫療院所進行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等篩檢,不僅免費且每檢查1項就送你1份日常生活實用好禮,鼓勵大眾正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衛、醫合作提倡篩檢 預防更甚治療癌症已30多年蟬聯國人死亡原因的第1位,約每12分鐘就有1人死於癌症,但醫學進步,若能及早治療,癌症是能治癒的,因此為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與真正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新北市醫師公會與牙醫師公會攜手號召全市共511家醫療院所合作,讓民眾只要前往接受癌症篩檢,不僅免費、還能得到生活用品等實用好禮。衛生局長林雪蓉表示,此次醫師公會出錢出力(挹注30萬添購禮物供衛生局調度、更號召會員共襄盛舉),將白袍之愛由傳統行醫看病的角色,擴展到關懷社會和重視預防醫學,精神令人敬佩;預防篩檢能讓民眾防範疾病於未然,進一步守護市民健康。就近醫療篩檢 讓你方便 更保健康今日活動現場也邀請2位經篩檢發現罹癌,治療後已經恢復健康的民眾到現場和大家分享,治療的心路歷程和定期接受癌症篩檢的重要性;52歲的張小姐去年參加衛生所篩檢發現罹患乳癌、56歲的黃小姐去年在居家附近診所進行檢查確診為大腸癌,兩人皆表示在醫師的治療和家人的支持下,目前健康良好,替自己爭取陪伴小孩長大的時間和機會。兩人的現身說法,希望能讓大眾瞭解「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是一件好事,即日起只要到相關合作院所,就能免費接受篩檢服務,相關合作院所可上網查詢http://www.health.ntpc.gov.tw/。

小心!爺、孫女慢性咳嗽「舊疾」 原來是肺結核

小心!爺、孫女慢性咳嗽「舊疾」 原來是肺結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一名14歲少女半年前感冒後,咳嗽一直沒有痊癒,原先家人不以為意,以為是感冒導致的慢性咳嗽,不料近來1、2個禮拜女孩越來越容易沒精神、感到疲憊,甚至出現半夜低溫發燒、盜汗等情形,才將女孩送至醫院急診,經診斷後發現少女肺部出現發炎情況、再加上慢性咳嗽的症狀,懷疑是肺結核感染。肺結核縱盛食率低、但病情不易查覺 個案恐相互傳染為了謹慎起見,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沈靜芬立即安排女孩入住負壓隔離病房,並接受痰液化驗,經檢查確診為肺結核感染肺炎,而其周圍家人也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胸部X光檢查,後來發現有慢性咳嗽的爺爺也為肺結核感染;雖台灣例年來肺結核盛行率已逐漸下降(約0.11%),且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結核病控制標準(20歲以上人口盛行率0.14%),但結核病臨床表現多樣性、且診斷不易,縱使盛行率低,仍不容輕忽。肺結核診斷不易 且疫苗無法完全免疫 容易輕忽而傳染散布結核病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且疾病發展過程緩慢,侵犯的器官不限於肺部,因此發病初期症狀常不明顯或不具特異性,使得診斷上更為困難;臨床上和少女相同的發病症狀,如咳嗽、體重減輕、倦怠、食欲不振、發燒等,甚至是胸痛、咳血,都有可能是其他慢性胸腔疾病的症狀,因此在診斷肺結核時,除了詳細病史評估、身體檢查外,還要在加上放射線學的變化,輔以實驗室檢驗,才算完整。雖然新生兒出生會接受卡介苗預防注射,但疫苗預防結核病的效果有限,且無法預防潛伏結核感染之再活化,只能夠降低兒童的結核性腦膜炎與散播性結核菌感染的發病率,並沒有辦法完全預防肺結核的發生。因此,民眾若出現慢性咳嗽及發燒的症狀,仍要及早求助醫師,接受檢查和定期追踪,以期早期診斷出可能的個案,並儘早讓感染個案接受治療,減少散布的機會。

醫訊/健不健康的雙面刃~美國仙丹或毒藥?

醫訊/健不健康的雙面刃~美國仙丹或毒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類固醇是一群結構類似膽固醇的分子之統稱。它們是良好的消炎藥,常被稱為「美國仙丹」,但是副作用也不可小覷。同時,它們也是我們體內不可或缺的荷爾蒙,會被當作永保青春的保健品。類固醇太多或太少,都會引起各種疾病。許多人的生活中,常接觸到這類藥物,對它又愛又怕。類固醇到底有那些作用?它在體內如何受到調控?科學家又如何尋找新型類固醇,去治療更多的疾病?且讓我們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有鑑於此,行天宮文教基金會特舉辦心靈成長講座,這次主題為「類固醇與健康」,將邀請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特聘研究員鍾邦柱博士主講。該單位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該單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當日18點發「號碼牌」,18:40憑牌依序進場(逾時無效),18:45開放自由入座,額滿為止(160席次,立位40名),所以請提早報到抽號碼牌。名稱:類固醇與健康時間:102年9月27日(五)下午19:00~21:00地點:玄空圖書館(台北敦化北路120巷9號;近捷運南京東路站)4樓禮堂洽詢:02-2713 6165轉342 推廣組

1/5孩童有用中藥習慣 過敏兒為常見族群

1/5孩童有用中藥習慣 過敏兒為常見族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中醫藥為常見的輔助醫療方式之一,近年來成年者中醫藥的使用率逐年上升,但兒童的使用率卻不甚清楚,因此為了瞭解兒童的中醫藥使用情形,台北長庚醫院針對0-12歲以下兒童「中醫藥使用率」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孩童使用中醫藥的原因,不脫父母的用藥習慣、疾病和年齡。兒童使用中醫藥治療的主因 為父母用藥習慣、疾病類別和年齡結果顯示,約5位孩童就有1位使用中醫藥(尚不包含使用民間草藥的使用者),且使用率隨年齡增加,小學兒童使用中醫的人數約為嬰幼兒的5倍;除此之外,會合併中醫藥治療的族群,包括雙親曾經至中醫就診經驗者,家裡的小朋友也會更常選擇中醫藥治療且持續就診、高收入家庭者、和過去曾使用過中醫藥的小朋友亦是。疾病種類也是影響孩童選擇中醫治療的主因之一,如過敏性鼻炎、氣喘、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異位性皮膚炎、濕疹等,都是較常使用中醫治療的疾病;而中醫所提的過敏性體質,主要是肺氣虛和脾氣虛所引起,中醫所謂的「肺」與「脾」在對應的西醫系統中,是與呼吸道、腸胃道的免疫系統相關,因此中醫可藉由調整肺、脾的方式使患者的免疫功能趨近正常,減少症狀的反覆發作。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陳星諭也表示,臨床上的確有不少患者利用中藥進行治療,如常見的過敏性鼻炎就能使用小青龍湯;異位性皮膚炎、濕疹可使用消風散;呼吸道疾病、氣喘等可使用麻杏甘石湯;消化道疾病則是用香砂六君子湯等中藥來調劑,但病患個案症狀仍需經醫師診斷後才能更明確用藥。相輔相成!中醫藥搭配成良方根據過去研究結果也發現,中醫藥輔助治療有一定的療效,因此若上述疾病,能透過醫師詳細診斷,搭配排除其他誘發因子,如體質、睡眠、飲食習慣或衛生條件等多方面著手,將能使病況有所改進。醫師最後提醒民眾,若未經中醫師辨證開立的處方,可能無法確保安全性及療效,容易傷害小朋友用藥安全,因此家長若想合併中醫藥進行治療時,最好透過醫師診斷病況後並開立處方,並告知孩子目前使用的中西藥物,確保用藥安全,以求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