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醫訊/大腸癌如何個人化治療

醫訊/大腸癌如何個人化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國健署大腸癌篩檢數據,發現在50~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的民眾中,有8%被確診為大腸癌,此外,大腸癌也是國內十大癌症之首,患者平均年齡年年持續下降,最大的原因除了飲食西化、生活習慣,肉吃太多等,也沒有定期健檢習慣,否則早期發現可以及早治療。為此,癌症希望基金會特地舉辦「大腸癌病友學習營」,特邀請國泰醫院血液腫瘤科宋詠娟主任主講,主題內容為「大腸癌個人化治療」 ,參加對象為大腸癌病友及家屬30名。需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大腸癌病友學習營時間:102年10月26日(六)上午10:00~11:30地點:基金會台北希望小站(台北中正區臨沂街3巷5號1樓/捷運忠孝新生站)洽詢:02-3322 6286轉130

治療乾癬過度食補 補出大問題

治療乾癬過度食補 補出大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大眾對乾癬錯誤的認知常使得患者遭受異樣眼光、受到社會排擠,進而影響社交、就學、就業,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和台灣乾癬協會響應10/29「世界乾癬日」,希望透過宣導讓國人認識乾癬、打破迷思,因而降低患者的心理負擔、讓他們積極就醫治療,改善病情和生活品質。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暨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大眾與病人對乾癬普遍存有迷思,首先,乾癬是自體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病症,並非會傳染的皮膚癬,即使接觸到乾癬皮屑也不會傳染;但外在的紅腫、斑塊、皮屑,讓病患對外表缺乏信心、不敢接觸人群,甚至影響到就學、就業與社交。乾癬迷思多 非傳染病、也非免疫缺乏另一個誤解則是,大多數人認為乾癬是免疫力低下、太弱所引起,但事實上乾癬是「免疫失調」的問題,是先天性免疫力過度活耀,因此乾癬患者不適宜擅自服用刺激免疫或調節免疫力的保健食品,或是含有人參、靈芝、冬蟲夏草等食補,可能會因而加重病情。黃毓惠醫師指出,臨床上一名中年男性患者,以為含牛樟芝的食品能治療乾癬,花了幾十萬購買,吃了幾個月後症狀嚴重惡化,出現全身性紅皮症,乾癬症狀從原來的10%惡化至全身90%的面積都有紅、腫、痛、癢等情形,停止食補後、尋求正規治療,才逐漸控制住。乾癬治療日新月異 鼓勵積極治療拒共病此外,病人也常對乾癬治療有誤解,如乾癬是一種皮膚病,不治療不會有影響,其實乾癬需視狀況而定,若是皮膚侵犯部位範圍小,無明顯不適,對社交、工作影響小者可以不治療,但乾癬大多具有記憶性且還可能有關節炎等其他共病的風險,妥善治療,以免體內持續發炎才是最佳的方式。加上病人會誤以為乾癬就是給予類固醇治療,但醫師表示,類固醇是乾癬治療的傳統用藥,現在醫療已有多種外用藥膏可選擇,生物製劑和照光治療的出現也是治療乾癬的新契機,皮膚科醫師幾乎已不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的方式治療乾癬。

戰勝「癬」境 全方位營造友善環境

戰勝「癬」境 全方位營造友善環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乾癬無法根治、目前病因也不清楚、加上乾癬的誘發因子很多且無法避免,治療負擔又沉重,且飽受歧視,患者在生心理上都承受相當大的煎熬,如何幫助他們戰勝「癬」境,需要醫護人員、病患、社會和政府一同努力。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乾癬病因目前並不清楚,可能與先天體質有關、受到後天內外環境刺激下,誘發免疫反應所引起的皮膚過度增生、迅速脫皮及發炎的情形,且感染、外傷、荷爾蒙、藥物、天氣變化或日曬,情緒波動與壓力也都可能引發乾癬。降低民眾誤解、社會系統協助、醫療健全 友善乾癬患者更全面 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也表示,因為乾癬的症狀外顯,加上旁人的誤解、歧視,乾癬病患身心痛苦指數高,且乾癬需要長期治療,經濟負擔相當沉重,但目前乾癬患者卻無法申請重大傷病卡或殘障手冊,他想藉由10/29世界乾癬日的宣導,讓社會大眾破除迷思、瞭解乾癬並不會傳染,並降低病友在求學、就業、就醫和兵役體檢等各方面社會環境的歧視,讓患者得到友善的對待。此外,盼乾癬盡快納入殘障手冊及重大傷病範圍,讓許多症狀嚴重的患者能因社會系統的介入,而有喘息的機會,不至於落入因病而貧、因貧再病而放棄治療的惡性循環;再者,希望藥物的健保給付能放寬,因乾癬患者常面臨選擇不到合理且適用藥物的困境,使得治療效果有限。蔡呈芳醫師也呼籲,病患應將乾癬視為如同高血壓的慢性病,透過良好控制,其實可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質,鼓勵患者積極治療、才能減輕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目前皮膚科學會推出「乾癬卓越門診」,民眾可依自己需求就近尋找合適的醫療資源,這個管道可幫助患者更快速控制病情、戰勝癬境。

15分「護一聲」 聲帶息肉創新療法

15分「護一聲」 聲帶息肉創新療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任職於公家部門的陳小姐,工作期間經常需要說話服務各級單位和民眾,閒暇之餘還參加社區合唱團、擔任女高音,今年初患者因感冒咳嗽,出現聲音沙啞、說話疲累與高音唱不上去等症狀,不僅影響工作、更忍痛暫別合唱團,前往亞東醫院就診時,發現左側聲帶有出血性息肉,經幾周的藥物治療與聲音保健後,仍不見療效,於是安排綠光雷射治療、搭配內視鏡夾除息肉,門診手術從頭到尾過程僅15分鐘,且噤聲休養三天後即恢復正常聲音品質。亞東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王棨德醫師表示,過去聲帶息肉的治療方式為住院開刀,需全身麻醉、恢復時間長,而獨創的綠光雷射手術,是運用脈衝式綠光雷射,使病人充血的息肉血液凝固,再以內視鏡深入將息肉夾除,過程不需注射麻醉藥,僅在患部塗上麻藥,免除全身麻醉、手術的風險和住院的流程。免住院、全身麻醉 雷射光如同探測器、安全性高王棨德醫師進一步說明,綠光雷射的波長是532奈米,且此雷射光有其獨特之處,它會選擇性往血管增生的部位去治療,如同探測器一般,且在門診即可治療、不必全身麻醉,縱使患者清醒、不小心移動,雷射光也不會傷及無辜、破壞良好的組織,安全性相當高。一般傳統手術治療,大約需住院1-3天的時間,而雷射光手術僅15分鐘就能完成治療,但目前費用需自費3千元,相較住院費用其實相差無幾。王棨德醫師指出,綠光雷射主要治療各式聲帶病變,如聲帶息肉、微血管增生、口腔白斑或癌前病變等,療效顯著且副作用低。患者適合施行何種療程 需經醫師判斷仍提醒有些患者並不適合此類手術,如喉嚨太敏感、容易想吐者,會建議全身麻醉開刀進行治療,以免身體不適;其二是息肉過大者,會建議使用手術一次切除,或是可採用多次、重複治療的雷射光療程去除;其三,確診是癌症病變也不適宜這項治療。

樂公益/媽媽萬歲~轉動幸福計畫

樂公益/媽媽萬歲~轉動幸福計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法人社基金會「心劇團」宗旨在弘揚倫理價值、推行心靈環保、關懷生命等優良傳統文化價值。「心靈環保」是劇團的核心價值,在藝術創作與社會實踐之間,落實「心六倫」與「關懷生命」的理念。「體驗」是劇團最大的特色,在公演中觀眾不只是看戲,更可以參與演出及遊戲活動,目前已經在台灣各地有幾十場以上戶外大小型公益演出,其中包含各縣市偏遠地區,表演中並會積極與台下觀眾熱烈互動,很適合闔家大小參與同樂、觀賞。今年,法人社基金會特為新台灣之子及新住民家庭(父母雙方其中之1為外籍配偶)而舉辦「2013年轉動幸福計畫」,基金會的「心劇團」將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演出《媽媽萬歲》舞台劇,在《媽媽萬歲》劇目中,將結合許多東南亞表演藝術精華,融入泰國的蠟燭舞、印尼的克洽舞、緬甸的民族舞、越南的歌謠以及菲律賓的傳統面具等,帶領觀眾隨著小朋友在如夢似幻的旅程中,用心體會媽媽看似微小卻不平凡的偉大付出,最後他學會抱持著感恩的心,感恩媽媽最無私的愛。名稱:2013轉動幸福計畫時間:102年10月26日、11月30日、12月28日;(六)下午19:30起地點:新北板橋第1運動場戶外廣場10/26、台南市府西側廣場11/30、彰縣陽明公園12/28洽詢:02-2381 2345轉5018 基金會 蔡團長

樂閱讀/破除想瘦的五大迷思

樂閱讀/破除想瘦的五大迷思

1)女生不應練重量?其實每天起床的一剎那,就已經是在練習重量,人體的骨骼肌肉系統原本就是為了抵抗地心引力,幫助我們完成生活所需的各種動作,比如走路、跑步、爬樓梯,也都是在做重量訓練!問題在於:這樣的訓練夠嗎?訓練的目的在於,透過更高強度的刺激讓身體達到更高的水準(簡單來說,就是要更多或是更重,讓身體增加負荷)如果只是把生活作息當成訓練,那能達到的效果就僅止於此。如果你現在因為整天坐辦公室,導致開始有骨質疏鬆的狀況,那代表是生活方式帶來的強度不足而導致骨質疏鬆,此時你必須透過更多的重量刺激與正確的方式來改善狀況。女生尤其必須做重量訓練,一方面能維持肌肉生理的功能與彈性,同時適當的重量訓練能夠強化骨骼,防止骨質流失並加強吸收能力;在懷孕前,強化的軀幹有助於減緩懷孕時來自前方的壓力;重視體態的人,也應該做重量訓練,讓全身肌肉骨骼系統得到訓練,除了外在的肌肉線條,更能透過適當的訓練讓身體姿勢更挺直、動作更優美。2)做重量訓練會讓腿變粗或是蘿蔔腿?只有重量達到一定的負荷量時,舉例來說,以一個一次最大肌力達到50公斤的人,重量訓練時必須要33.5~42.5公斤的重量,每組六到十二下,一次做三組,加上適當的蛋白質補充後,才會讓肌肉開始肥大。一般女性而言,能夠刺激肌肉變大的賀爾蒙本來就不如男性,因此只要是適當的重量(通常是蹲舉一次最大肌力的67~85%以上,就是上述的例子),並不會增加腿部尺寸,反而能訓練出健康漂亮的曲線。至於蘿蔔腿的問題,也是一樣,當小腿的肌肉( 腓腸肌、比目魚肌 )受到過度訓練時,自然會產生肥大而造成蘿蔔腿的情形,尤其女性喜歡穿高跟鞋更容易產生蘿蔔腿的現象。因此在選擇運動時,應該盡量避免需要長時間、負荷重的墊腳尖動作。3)上完一天班已經很累了,再做運動不是更累嗎?坐式生活所產生的勞累,來自於工作上的思考、辦公室中的各種人際、業務壓力,而非身體肌肉骨骼使用而產生的疲勞。根據國外研究顯示,運動時身體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維持快樂的心情、穩定我們的情緒並增加注意力。經過運動,除了身體的肌肉骨骼得到強化、促進身體內部循環與代謝外,精神與情緒上放鬆後,更能夠紓解壓力,讓你睡得更好。4)運動前後可以吃東西嗎?這個問題是很多人問而且其實滿複雜的問題,排除特殊營養考量因素,就大方向而言,運動前補充少許的食物,目的就如同上高速公路前加油是一樣的道理,如果要做長時間、耐力型的運動,如跑馬拉松或是戶外運動,建議可以先補充一些升糖指數中等的食物,如全麥麵包、黑麥麵包、香蕉、葡萄乾等;如果是要進行爆發力型或衝刺型的運動,如快跑、跳躍,則先進食一些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如白麵包、巧克力、馬鈴薯等。另外進食的時間也要考慮,如果是吃了正餐的量,那麼至少要給身體一些時間來消化(因為此時血液大多集中在消化系統,如果此時做運動,氧氣的輸送效率降低,恐怕較易產生危險,同時胃部有大量食物存在時,劇烈震動也容易產生不適感),因此請視情況自行斟酌。5)擁有纖細、結實的外表就代表了健康?以心血管疾病而言,較低的體脂肪確實相對能夠降低發病的機率。然而如果擁有低的體脂肪,但卻有骨質疏鬆或是動作遲鈍不靈活而影響日常作息等,這樣即使擁有滿意的外型,卻無法提升生活品質。正如同前言所說,健康的觀念已經不再侷限於外表看起來如何,還必須能有更進步的生活行動能力,才不會浪費了訓練的時間與努力。(本文作者/Ivan Hsu)(摘自/纖、挺、翹,10分鐘練出美體線!/高寶出版)

樂閱讀/懷孕期間能求神拜拜嗎?

樂閱讀/懷孕期間能求神拜拜嗎?

既然說是活在當下,懷孕時就好好的懷孕,拜神也不必急於這一時。鬼神之間其實就是一體兩面的看待,若是以淺顯的區分,或許也可以這樣理解:有人拜的鬼稱為神,沒人拜的神稱為鬼。自古以來人們對於?神?的具體定義總是語焉不詳,例如說文解字的解釋為:「神,是指人所感知高於魂體的『靈性存在』;或是:『造物者』;或是:神,引出萬物者也。」以上這些解釋相信看不懂的人應該很多,要真看得懂那也可以當神了。神之一詞,我按陰陽的說法將它理解為:清輕上揚之氣為陽為神,濁重下沉之氣為陰為鬼,亦清亦濁陰陽交雜之氣為人。人因陰陽交雜相互磨盪,因此人的肉體具有力量,純陽或純陰之氣無法交錯磨盪,因此僅有能量而沒有力量,所以陰、陽二者的能量必須透過人體假合才能產生力量。簡單來說,神會趨附於人身,鬼也會趨附人身,二者的能量與人身疊合之後,人體陰陽比例重新調整,陰氣重時就是所謂的「卡陰」,陽氣重時人也會顯得亢奮難持,但這不叫「卡陽」,因為陽氣是輻射外放,不容易卡在體內。神是由陰轉陽的一種能量體,促使它陰陽轉化的作用力,我們可以姑且稱它為「功德力?,功德力促使陽體再次蛻化為神體,故而說:神者,靈性之光。凡有靈性之光者,都稱為「神」。孕婦懷孕時,體內的胎兒純淨無暇,就如同朝陽初昇一樣,具有靈性的光芒,一般傳統稱為「胎神」。懷孕期間孕婦最怕的就是「犯胎神」,民間所說的犯胎神,一直以來也沒有一個具體的邏輯說法,只知道懷孕期間胎神每日佔據不同的位置,孕婦要小心翼翼避免觸犯胎神。如果男女結合父精母血孕化成胎,便是所謂的「入神」,神居於母體內要等待時間長成肉體,在此期間會有諸神來犯,需靠母親、祖先、守護神保護才能安然渡過成長期降世人間。諸神來犯的原因很多,民間傳說有一種邪法稱為「奪舍法」,據說古時候有練邪魔歪道的人,由於年紀大了雞皮鶴髮,在練成「奪舍法」之後,可以不再經由生死輪迴重新投胎,而是去找到一名孕婦,做法驅趕孕婦肚中胎兒的靈體,強行霸佔胎兒的軀體重新出生。乍聽之下會覺得不可思議或是像天方夜談,但在沒多久之前,有個武漢人來找我聊拜拜,閒談時他告訴我,他老家有個老師傅,號稱年輕時得高人傳授「奪舍法」云云,雖然沒有親眼遇見這位老師傅,但至少證明確有不少人得知此法。現在這種方法大多已經失傳,不管真假至少說明一件事,懷胎期間的胎兒是很脆弱的,必須小心謹慎的守護才能安全誕生。基於此點,廟宇是六道眾生往來之處,神每天坐在案上接受的不只是人的請託,還有其他無形界的眾有情物,也和我們一樣在那兒跪拜求神,特別是佛寺因佛只願力,寺內外盤桓眾多請佛超生的無形阿飄,是好是壞是善是惡我們也分不清楚。雖說三赦、三庫也是拜神的一種,但其中所含的法術成份更高於一般拜神,因此,為了避免增添不必要的麻煩,孕婦還是暫時先不要入廟拜神為宜。 (本文作者/王品豊)(摘自/這樣拜不會錯/春光出版)

樂閱讀/要養成天天照鏡子的習慣

樂閱讀/要養成天天照鏡子的習慣

你有天天照鏡子的習慣嗎?你知道你在自己眼中和在別人眼中有什麼不同嗎?記住自己微笑的樣子,你會發現,這個樣子真好。你可以再靠近一點我這輩子注定不靠臉吃飯,但不表示我不用天天照鏡子;這就像你這輩子若不用靠嘴巴吃飯,也不表示你不用練習上台講話與溝通技巧一般。不知為何,我的外號都跟「老」字脫離不了關係,國小叫「老謝」、大學叫「老皮」,現在叫「憲哥」,被叫老有個好處,小時候叫老,長大後,其實不太會變老,現在四十五歲,看照片反而比以前更年輕,心境的轉變才是重點。我大學有個室友,同學都是七、八點起床,這老兄就會比我們早半個小時起床,起來幹嘛?洗臉、擠痘痘、整理髮型、吹好、上好膠、搭配好衣服、照好鏡子確認沒問題才出門,所以,他的女友都很正。我呢?簡單弄一下,也是照好鏡子再出門,唯一不同的是,中間的步驟都省略。或許這樣也好,外貌不出眾、球打的沒同學好、又沒啥特殊才藝,最重要的是,沒錢買太好的衣服,所以我早上照鏡子都在想事情,想什麼呢?我都在想,如何才能出類拔萃。想這個是不是太無聊了?不會阿,我有很多事都是在照鏡子的時候想到的,當時一個無聊的點子,或許會變成舉世無雙的曠世巨作。就像是,我在大一的時候時常看著鏡中的自己,如何才能認識新同學?於是我想到,我每天自願幫同學去收發室拿信,因為我的信也很多,順便幫同學忙,一下子,全班同學五十七人全認識了。而且我還知道,哪一位同學常收到從哪裡寄來的信?哪一位同學在等哪裡來的信?每個同學收到信的時候都會跟我說謝謝,而且臉上都是帶著微笑的,我突然覺得,能有迷人的微笑,真好。於是,我也常常微笑。大一成績不錯,大二上也不錯,看著鏡子想,我要如何才能出類拔萃?於是,我跟導師與系主任,主動請纓上陣參選全校第一大系—企管系的學會會長,後來也選上了;大四同學都在考預官、考研究所、考托福,我啥都不考,我要如何才能出類拔萃?我毛遂自薦去了漢聲當實習記者,最後也得到了機會,助理主持廣播節目,還主持了四場青春之星校園巡迴演場會。照鏡子功效不錯喔,原來清楚認識自己,絕對比長得帥更重要。長得不帥好處也很多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不是聖人,或許不用一日三省,但至少能夠每日一省,也是不錯的習慣,於是利用照鏡子的時候,想想上面三件事情,我有忠心耿耿嗎?我有信用嗎?我有複習老師教的功課嗎?當然,我還多了一個:「我要如何出類拔萃?」在力克‧胡哲所著的《人生不設限》這本書中,也提到一段他照鏡子時的故事:他從小得到海豹肢症,天生四肢殘缺,老天大概跟他開了個大玩笑吧!不過他每每透過照鏡子這個習慣,發現他長得好得不像話的外貌及所帶來的生命體驗。他在書中說到,雖然肢體殘缺,但他的臉長得超帥,尤其是他的眉毛與他深邃的眼睛。看到這段,我又笑又淚。我雖然不及他正面思考,倘若殘缺如他,能不正面思考嗎?我常說的,我要如何才能出類拔萃呢?或許我不想告訴你,如何透過照鏡子,把頭髮吹得超級帥,我只想告訴你,人生而有優點與缺點,唯有時時透過照鏡子,看看並反省自己的優缺點,找到屬於你人生正面思考的那一面,借力使力,才會有發揮天賦、充分運用自己才能的一天。我想通了,長得不帥也很好,很安全,我很容易交到朋友,大家會把知心話跟我說,其實,這樣也不賴。人生不遺憾清單/每天起床先照一下鏡子吧!借力使力,善用天賦,改進缺點,養成好習慣,一定要看清楚自己喔。(本文作者/謝文憲)(摘自/人生最重要的小事/春版出版)

年輕人坐姿不良 間接讓控八控控專線紅好久

年輕人坐姿不良 間接讓控八控控專線紅好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民眾所熟悉的控八控控坐骨神經痛專線,總是能夠出現在各個新聞台的電視廣告裡頭,讓人很好奇,為什麼只有治療坐骨神經痛,就能夠有大筆的金錢猛打廣告?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中傷科主治醫師劉學融指出,因為現代人,長期待在電腦前久坐不動,又加上姿勢不良,導致坐骨神經痛的病患越來越多,控八控控專線能那麼火紅,當然事出有因!坐骨神經痛 下半身幾乎都會遭殃他解釋,坐骨神經痛是多種病因導致以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症候群。疼痛會沿著坐骨神經通路,也就是腰、臀、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足外側,一路來報到。中醫認為這屬於痺證範疇,病位在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多與正氣不足、腠理不密、生活習慣、氣候條件有關。西醫治療多建議病患臥床休息,並服用止痛藥雙管齊下,缺點是遠期療效不夠理想。中醫則強調目標在改善血液循環,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促進功能恢復。而進行針灸時須選定特定部位。例如針刺局部夾脊穴,能有效緩解椎間盤突出造成肌肉緊繃所導致的痠痛。針刺臀中肌激痛點,可舒緩活動時腰臀部的肌肉張力。環跳穴是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之交會穴,且在側臥位深刺時可達坐骨神經幹。選用委中、陽陵泉、承山等穴,能放鬆腿部後側筋膜緊繃度,緩解局部疼痛。另外,簡易傷科手法則包括揉、按、推、摩、滾、斜板等,在腰部及患肢雙手交叉按壓突出部位,力量由輕而重,使肌肉放鬆。劉學融指出,治療後若再敷貼金黃散,能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年長者建議搭配健步丸效果更好。

壓力大、超忙碌年輕人 當心甲狀腺亢進引起四肢癱瘓

壓力大、超忙碌年輕人 當心甲狀腺亢進引起四肢癱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也是工作忙碌,壓力大的年輕人嗎?那可就要小心甲狀腺亢進所引起的低血鉀合併週期性麻痹。台中有一名三十一歲的男性,原本好好在家裡看電視,但沒想到突然出現四肢無力的情況,甚至連走路都無法,家人緊張的以為是腦中風,所幸在送至急診室,被醫生診斷為甲狀腺亢進引起的低血鉀而導致四肢癱瘓無力,在經過藥物控制後,男子很快就恢復正常。甲狀腺亢進 會出現易怒、失眠等症狀童綜合醫院腎臟科陳昶旭醫師指出,一般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以女性居多,但引起低血鉀合併週期性麻痺症狀的卻以年輕男性佔大多數。甲狀腺機能亢進多為遺傳、壓力、腦下垂體異常、碘攝取過高等因素造成甲狀腺分泌過多;出現的症狀為手抖、怕熱、心跳加快、急躁、易怒、失眠、脖子粗大等等。而當細胞上的鈉鉀幫浦因甲狀腺分泌過多時,吃了過多的高糖食物而被活化誘發,讓原本在血液中的鉀離子迅速流入細胞內,造成血液中的鉀離子濃度下降,使得肌肉組織的傳導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出現嚴重四肢肌肉無法運作的情形。甲狀腺亢進患者 記得不可過度勞累 陳昶旭醫師表示,此病患回溯病史,之前也曾因為運動後休息時發生輕微四肢無力狀況,但很快就恢復正常,因此不以為意;很多年輕人因為工作忙或忍受力高,忽視了甲狀腺機能亢進所出現的警訊,所以才會在飲酒、吃了高糖食物或運動後急性產生低血鉀合併四肢麻痺現象。陳昶旭醫師呼籲,疾病不分年齡,不可忽視身體出現的任何警訊,尤其三高、中風等都趨向年輕化,更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甲狀腺亢進併有類似症狀的患者,更要定期服藥、不可過度勞累及劇烈運動、澱粉及糖類食物勿攝取過量,以避免產生急性低血鉀的症狀,造成四肢的麻痺無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