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樂閱讀/你愛吃紅肉嗎?當心結腸癌找上門

樂閱讀/你愛吃紅肉嗎?當心結腸癌找上門

根據一篇來自美國癌症研究中心與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報告指出,紅肉與加工肉品可能會增加發展成結腸癌的風險。少吃紅肉能就能降低癌症發生率!這項研究提出一個強力的證據「少吃紅肉與避免加工肉品能減少結腸癌發生的風險。」如果再將這個建議結合其他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整,如喝酒、增加纖維攝取、運動與維持健康的體重時,就可能預防所有的結腸癌發生的風險達45%。該研究小組分析所有結腸癌風險、飲食、運動與體重方面的文獻。從中發現每週不要吃超過512公克的紅肉就能大大地減少結腸癌的風險。哪些肉會被歸類為紅肉呢?牛肉、羊肉或豬肉等均是紅肉。相較於不吃紅肉的人,每天吃100公克或是每週695公克紅肉的人,結腸癌罹患風險將會增加17%。而每天吃198公克或每週1,390公克的人罹患風險將增加34%。跟避免攝取加工肉品的人相比,每天吃超過100公克加工肉品的人發展成結腸癌的風險增加36%。加工肉品吃越多,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就會越高。每天吃超過100公克的紅肉很困難嗎?排骨便當裡的排骨很輕易就能超過這個量,如果吃的是吃到飽的燒烤,那麼隨隨便便就能吃超過半公斤的紅肉,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裡面其實是有很高的結腸癌罹患風險,而這確實也反應的台灣大腸癌罹患率上,民國100年因結腸、直腸和肛門癌死亡人數4,921人,99年則是4,676人,排名癌症死因第3名。為何紅肉與加工肉品會增加結腸癌的風險?實際上紅肉與加工肉品如何增加結腸癌風險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目前有幾個理論。有些研究認為一種名為雜環狀胺(Heterocyclic amines,簡稱HCAs或HAs)的化合物可能是主要的原因,肉類在高溫烹調時會產生HCAs。而加工肉品是經由煙燻、固化、鹽漬等加步驟製成,並可能添加防腐劑(如硝酸鹽)。人體會把硝酸鹽轉換成亞硝胺,而亞硝胺會增加癌症的風險。紅肉(加工肉品可能更糟)與結腸癌風險可能是有關連的。或許你會抱持著僥倖的心態來吃繼續大吃這些食物;又或者你想要減少結腸癌的罹患風險,那麼可以參考這份研究結果來吃適當量的紅肉,然後試著減少或是以其他種類的肉與蔬菜取代紅肉與加工肉品。食在健康小秘訣/研究也發現飲酒可能會增加結腸癌的風險,還有過多的腹部脂肪可能也會增加結腸癌的風險,那麼適量喝酒、保持身材、多吃纖維與規律運動等有助降低結腸癌的罹患風險。(本文作者/江奕賢)(摘自/營養的真相/凱特文化出版)

老人、孩童抵抗力弱 速打疫苗防流感

老人、孩童抵抗力弱 速打疫苗防流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來,氣溫變化大,提醒民眾務必要多留意保暖。依往年經驗天氣轉冷時,流感疫情便升溫。衛生局表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與一般感冒不同;很多民眾在第一時間往往會將流感誤認為是一般感冒而忽略。 流感的症狀包括高燒、頭痛、以及痠痛、疲軟、發冷等,較屬於全身性症狀,病程較長且有時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請民眾不可輕忽。截至10月18日止宜蘭縣流感疫苗接種人數,成人31,841劑、幼兒2,295劑。衛生局劉局長再次呼籲,符合公費流感疫苗的接種對象,特別是65歲以上老人及6個月以上未滿6歲孩童等易感染族群,容易因抵抗力較弱引起各種併發症狀,應每年施打疫苗作好全面防護。符合公費接種民眾請把握機會,儘速接種流感疫苗。 預防流感除接種疫苗與抗病毒藥劑使用外,仍應加強咳嗽禮節、養成勤洗手之良好習慣,生病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等自主管理,出入公共場所,務必戴上口罩,避免病毒傳播。

與石頭共存二十年 誤會是腫瘤

與石頭共存二十年 誤會是腫瘤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現年50多歲的黃姓男子,平時從事農事工作,右大腿內側在幾週前出現腫痛的現象,下肢疼痛經一週後未見緩解甚至更加腫大如雞蛋般,伴隨發紅發熱,因為症狀越趨嚴重,才到嘉義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門診求診。經診斷後,為蜂窩性組織炎併局部膿瘍,意外發現感染的來源,竟然是其大腿中段處一顆約如小拇指大小的石頭,需進行手術將石頭從體內拿出。黃先生到門診求診時,右大腿中段內側腫起一顆像雞蛋腫瘤一般的凸出物,並向醫師表示其大腿內側疼痛,但最近沒有受傷。而且大腿內側腫起來這顆,越來越大顆,愈來越痛,自己吃藥擦藥都沒有比較好,所以趕快來看醫生。經檢查過後,意外發現「腫瘤」部位包著一顆「東西」,不太像是人體內自己的東西,再經進一步檢查,手術切除,切開腫瘤,才證實異物就是一顆「石頭」並引發局部纖維化及化膿性的感染。術後,黃先生才恍然大悟!二十多年前曾經在操作割草機時,在大腿處有過非常刺痛的傷口,當時一直找不到被什麼東西弄受傷了,也沒有發現有石頭進到大腿裡,沒想到竟有小石頭跟著自己這麼多年,且持續被周圍的肉包裹住,直到此時才突然發炎腫脹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異物進入體內 嚴重恐致命一般而言,異物進入到人的體內,輕則引起疼痛或糜爛,重則由部分感染引發全身性感染,甚至需要截肢或成為致命的傷害。這個石頭能夠與黃先生共存超過二十年,且其間未引起任何嚴重的感染或其他症狀,算是非常幸運。 

不孕醫學進步 懷孕、活產率皆上升

不孕醫學進步 懷孕、活產率皆上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以往不孕症父母為了求子,歷經千辛萬苦!近年來,因醫療的進步,如何更方便、更友善幫助不孕夫妻一圓生子夢,成了最新的趨勢,因此20年來推出第一支新型長效型排卵針,免於傳統排卵針在第一週必須施打七針,使用長效型排卵針第一週只需施打一劑,大大減少婦女在治療過程中的皮肉之苦,且試管嬰兒的懷孕率及活產率也大為提升。醫療進步 施打針劑減少 胚胎基因篩檢讓嬰兒更健康  台灣不孕症基金會董事長李茂盛醫師表示,新型長效型排暖卵針在歐盟已使用兩年多,它的出現、象徵不孕症的治療環境更加友善,而台灣不孕症基金會在試管嬰兒引進台灣之初,便領先從事相關研究,技術不斷在進步,近15年來試管嬰兒的懷孕率已上升至37.3%,活產率也上升至27.7% ,治療技術與環境上已不可同日而語。李茂盛醫師進一步說明,未來的生殖醫學將有更新的技術突破,如「胚胎著床前基因篩檢」技術,讓不孕症夫婦在進行試管嬰兒療程時,可以透過基因篩檢23對染色體而選出健康的胚胎,產出相對正常健康的胎兒,且若植入一個胚胎懷孕率為50%,植入二個胚胎的懷孕率上升至85%,大大提高懷孕率。

平均花3小時看電視 近五成銀髮族缺乏運動

平均花3小時看電視 近五成銀髮族缺乏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成天待在家裡不出門,電視開著猛打盹?這似乎是台灣許多銀髮族每天的寫照。根據調查,台灣老年人平均每日花3 小時16 分看電視。將近五成的老人缺乏運動,「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發現過去兩週有運動的老年人僅佔52.3%。他們多半因為年輕時沒有養成運動習慣,或是苦於病痛,如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糖尿病或慢性肺病等,踏出家門困難。養生之道在於「動」 再老都不嫌遲「要活就要動」,不管是在家、或者戶外,都應該想辦法動起來。美國運動醫學會發表在《老年人的運動與身體活動》期刊指出,運動在生理上能促進循環功能、降低罹患心臟病及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減緩肌肉質量及肌力老化、減少骨質流失、預防跌倒。並且,「運動永遠不嫌遲!」研究發現,老年時期才開始運動對身體的好處,和長期運動的人相比,是相似的。就算每天在社區小公園走幾圈,都會有收穫。國家衛生研究院教授溫啟邦研究指出,每天運動15分鐘,每週共90分鐘,總死亡率降低14%,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減少20%,癌症死亡率減少10%,壽命可延長3年。。

推廣身障者運動 喜樂杯開跑

推廣身障者運動 喜樂杯開跑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彰化縣政府致力身心障礙者運動的推展,由喜樂保育院承辦打造運動島~彰化動起來「2013彰化縣喜樂盃身心障礙運動會」於彰化縣二林高級中學辦理,期待透過此活動激發民眾更關愛身心障礙者,幫助他們揮灑精彩人生,也讓他們有更多運動、休閒的機會並走入社區與社會大眾有更多的互動,豐富其休閒運動生活。今年除了喜樂保育院外還包括慈愛教養院、慈生仁愛院、愛加倍養護家園、靜和家園等單位1,000多名參加此活動。運動項目由喜樂治療師團隊服務對象的運動項目,如地板滾球、拔河、輪椅競速、地板滾球活動、百米賽、立定跳遠,不論是腦性麻痺者、自閉症者、智能障礙、多重障礙者都能快樂參與。即使摔倒也要努力抵達終點參加服務對象不管是行動不方便或者坐輪椅者,都不服輸,努力突破自己的限制,希望自己能拿金牌,得獎金。200公尺接力賽中,每個人歪歪斜斜賣力的跑,跑到摔倒也沒關係,站起來繼續跑,全場觀眾加油打氣聲此起彼落,還有選手沒辦法掌握方向,教保老師陪在身旁引導下抵達終點,場面溫馨感人。

千位試管寶寶齊聚 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千位試管寶寶齊聚 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台灣不孕症基金會於2011年台中舉辦試管寶寶園遊會,成供聚集1232個試管寶寶家庭,排成台灣地圖,刷新全世界最多試管嬰兒齊聚的金氏世界紀錄,此紀錄象徵台灣生殖醫學20年來的不斷創新與突破,技術面領先全球。不孕症基金會董事長李茂盛醫師表示,基金會在試管嬰兒引進台灣之初,便從事試管嬰兒的相關研究,技術不斷突破進步,20年來共協助過世界36個國家及地區,經基金會之手誕生的試管寶寶也將近9千人;因醫療進步,生殖醫學環境與治療更加友善,如排卵針的施打針數大幅降低、懷孕率和活產率增加,讓不孕症夫妻在求子過程中不再費盡辛苦。見證醫學進步 試管媽媽憶甘苦談現場也邀請兩位相隔20年的試管嬰兒媽媽,回憶求子過程的艱辛,劉小姐表示,20年前她接受試管嬰兒療程一次需要施打20多針,直到真正懷孕,已是3-4個療程,肚皮上扎過上百劑的排卵針,不僅過程相當痛苦、心理壓力也很大。今年9月順利生下小頎的媽媽表示,過去嘗試許多求子方式都沒有結果,最後透過新型長效型排卵針療程,其過程相當幸運,一個療程就順利排出品質良好的卵子,輕鬆也順利地獲得夢寐以求的孩子。李茂盛醫師提醒民眾,卵子的品質與數量可能隨著年齡成長受影響,民眾若有求子問題,可以及早向專業醫師諮詢,才可以了解最適合的助孕方法,順利求子成功。2011年舉辦試管寶寶齊聚園遊會,順利刷新金氏世界紀錄,此紀錄經過官方近兩年嚴格審查、檢驗,已於日前正式獲頒金氏世界紀錄證書,不孕症基金會特別將金氏世界紀錄證書致贈給台中市政府。

出血性中風年輕化 病態性肥胖高危險群

出血性中風年輕化 病態性肥胖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近年來出血性中風有年輕化傾向,愈來愈多醫護人員觀察到一個趨勢,二、三十歲就中風的年輕人明顯增加。年僅37歲從事旅遊業的陸先生體重多達162公斤,日前忽然發生嚴重的頭痛且伴隨頸部僵硬和嘔吐不止,經緊急送往醫學中心搶救撿回一命,然而住院21天後即將出院的他仍然右半身無法動彈,體重過重的他連輪椅都無法坐進去,只得由家人用推床推至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就醫。復健科殷心蓓主任表示,陸先生雖然年僅37歲但由於三餐不正常、無運動習慣、工作壓力大、常吃消夜以及BMI高達56,加上有高血壓病史,容易成為出血性中風的高危險群,在醫學上當體重超過理想體重45公斤,或BMI大於或等於35並已有因肥胖引起之合併症,或BMI超過40對健康已經形成危害時,即稱為『病態性肥胖』。天氣變化大 高血壓民眾應按時服藥控制 殷主任也提醒血壓偏高的民眾在最近天氣變冷早晚溫差大,要隨時保持身體暖和,且要按時服藥控制血壓,如果收縮壓常超過160毫米汞柱,就應回醫院由醫師調整藥物劑量;一旦收縮壓飆高到180毫米汞柱以上,且服用舌下含錠仍降不下來,甚至已出現手腳痠麻無力症狀,一定要立即到醫院掛急診,以免賠上一命。  

北市稽查問題油品 已確認無流通市面

北市稽查問題油品 已確認無流通市面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面對油品混充事件,臺北市政府全面動員清查涉案產品,成立臺北市政府重大食安事件緊急應變小組,針對台北商圈及夜市等餐飲業者進行油品聯合稽查,均未發現使用大統或富味鄉油品。臺北市累計至今日共計稽查2,682家販賣業、1,320家餐飲業,下架78項177,644件大統油品、25項11,047件富味鄉油品,持續針對臺北市販賣及餐飲業進行全面走街式訪查,確認涉案油品已無流通市面。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已全面清查大統及富味鄉油品,並呼籲業者及各通路快速下架,若經衛生局通知仍拒不下架者,可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47條第12款,處分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童泌尿資料獲國際認可 尿不乾淨有解

童泌尿資料獲國際認可 尿不乾淨有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很多家長會問醫師,我的小孩到底一天尿幾次才正常;我家寶寶沒有感冒卻常發燒,為什麼;我兒子排尿量好少,這樣正常嗎。以往許多人對於孩子到底有沒有尿乾淨,根本不清楚正確的標準值,醫師也常因為缺乏標準值,被問到不知如何回答,為此,台北慈濟醫院建立的「世界兒童膀胱功能標準」(慈濟常模)資料庫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台北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楊緒棣醫師表示,泌尿科團隊邀請1200名幼稚園到小學的兒童接受研究,以超音波檢測不同年齡層的尿流速,耗時五年半蒐集完整數據,建構出「世界兒童膀胱功能標準」,它是全球首創的兒童泌尿科資料庫,將其命名為「慈濟常模」。世界兒童尿餘量正常值 6歲以下20cc  7-12歲10cc楊緒棣主任說明,「慈濟常模」最珍貴的價值,在於找到了「什麼叫做兒童尿不乾淨?」,以1200名台灣兒童尿流速的常態,最後訂出六歲以下的孩童,餘尿量在20cc以下才算是尿乾淨;而七歲到十二歲的孩童餘尿量在10cc以下才是正常。倫敦於去年召開「世界兒童尿失禁學會」,楊緒棣醫師領銜發表「慈濟常模」資料庫,經過全球專家重重鑑定認可後,大會決議自2014年起,正式成為新的世界標準值;過去對兒童膀胱功能評估標準,是採用20年前匈牙利小鎮200名兒童所統計的數據,不僅資料庫老舊,兒童橫跨年齡層也未做區分,數據可信度不高。而台北慈濟醫療團隊首創的「世界兒童膀胱功能標準」,建立不同年齡層的孩童餘尿標準,只要超過標準值就是異常,代表小孩尿不乾淨,需要接受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