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地震包、防災包該裝哪些食物?營養師揭必備「這1物」

地震包、防災包該裝哪些食物?營養師揭必備「這1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位於環台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也曾造成重大傷害。很多人會思考是否需要準備「緊急防災用品包」(Disaster Supply Kits)?雖然地震發生時,在台灣不一定會有斷糧的危機;但在緊急情況,必須盡快撤離或等待救援時,你可能沒辦法買(找)食物或必須用品,這時「緊急防災用品包」也許就派上用場!大家都知道地震包裡必定裝有食物,但該裝什麼食物也是一門學問!防災專家林金宏曾在演說中也提到:所謂地震包,它並不是讓你在地震發生當下跑去抓著地震包亂跑亂竄,而是在地震發生後,也許房子受損你不能繼續待在屋子內,而必須撤離或待援時給你使用的,因為在災害發生時,物資的集結、運送、分發最後到你的手中,可能需要3天的時間!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及美國紅十字會(ARC)也針對這些特殊災難狀況(如:地震、颶風)列出建議準備的物品清單,提醒大家平時可先準備一些備用物品,以備不時之需!當然,對於「緊急防災用品包」的內容物建議非常多,包含:食物、水、收音機、電池、手電筒、急救箱、口哨、衣物、地圖、工具等等!建議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且考量家庭的獨特需求和口味,如:家中有嬰兒,你可能得放入嬰兒食品;有寵物則需放置寵物乾糧。 緊急防災用品包中要放3天份不易腐爛的食物,且最好必須用手即可打開。 食物要考量熱量及營養價值,建議選擇不需冷藏、加水或特殊烹調的食物。當食物供應不足時: 若活動量減少,健康的人攝取平常食物量的一半、或沒吃食物數天,通常仍可生存一段時間。 飲水量不夠時,盡量不要吃鹹的食物,因為你可能會覺得更渴。建議吃無鹽餅乾、全麥穀物或液體含量較高的罐裝食品。緊急防災用品包可選擇攜帶的食物 即食罐頭食品(肉類、蔬菜和水果)&開罐器(或可直接打開) 蛋白質棒 穀物棒或乾穀物 花生醬 乾果 罐頭果汁 不易腐敗經巴氏滅菌的牛奶(保久乳) 高能量食物(選擇能快速補充能量且不易讓你口渴的食物) 嬰兒食品 可緩解壓力的食物(在壓力下,熟悉的食物可以增加士氣及安全感)緊急防災用品包:關於水的建議水是生存必需的元素,是緊急救援物資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發生災難後,可能無法獲得乾淨的飲用水,因此緊急防災用品包內最好準備3天份的水(每人每天1加侖水=3.78公升),建議購買瓶(包)裝水,要喝時再打開!不喝含碳酸、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因為會使身體脫水,增加飲用水的需求。雖然目前對於防災包的實際效應並沒有完整的實驗測試,也無內容物的統一規範。不過根據Perman等人(2011)的研究發現,在71種不同的防災包建議中,「水」是唯一一個出現在所有清單中的物品!更顯示出水是必需準備的物品!當然還需更多研究探討防災包內容物對於生存的影響,但大家還是可以利用上述這些建議,規劃適合自己家庭的防災包防患於未然! (一般民眾想準備地震包來防患未然,可以選擇攜帶這些食物。圖片提供:蔡宜庭營養師)(本文獲「珍妮絲營養書-蔡宜庭營養師」授權轉載,原文為:緊急防災用品包(地震包)裡到底該裝什麼食物?)

7旬翁罹癌「口腔腫痛潰瘍」用高壓氧助細胞再生治癒

7旬翁罹癌「口腔腫痛潰瘍」用高壓氧助細胞再生治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高壓氧治療的作用在於增加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有助於膠原蛋白的增生、對抗有害病原體,特別在加速傷口瘉合、修復受損組織方面有顯著助益,就連葡萄牙足球明星C羅(Cristiano Ronaldo)也曾花大錢直接買一台回家自己用。在臨床上上治療,高壓氧也常使用於術後大面積的傷口癒合。75歲王爺爺在口腔癌術後出現合併吞嚥困難的情況,在接受16次放射線治療後,下巴及脖子出現約15公分大範圍的表皮潰瘍傷口,因此轉介至高壓氧門診,並進行25次高壓氧治療後,傷口已完全癒合且口腔腫痛情形也改善許多,王爺爺也由原本只能吃流質食物,進步到已可以吃軟質食物。高壓氧治療藉提升體內紅血球含氧量,活化受損組織細胞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高壓氧中心主任蔡建宗表示,放射線治療常運用在治療腫瘤,雖然醫師會經由電腦精密運算,盡量將放射線限制在腫瘤體積範圍內,但仍有可能會損傷部分腫瘤周邊正常組織,進而依照射部位不同發生皮膚炎、黏膜炎、腺體炎、深層軟組織壞死、咽喉炎、缺血性骨壞死、腸炎、肢體腫脹、出血性膀胱炎、腦脊髓神經系統萎縮等情形,導致影響病人術後生活品質。蔡建宗說明,高壓氧治療是讓病人於高壓氧艙內,施行1.4大氣壓以上的壓力,並給予病患吸入100%氧氣,藉由大幅提升身體內血液及組織的含氧量,改善身體組織缺氧及增加細胞存活,來幫助治療疾病與促進傷口癒合。利用高壓氧治療的特性,可以改善因放射線造成的骨壞死或軟組織壞死,提升組織含氧量及血液灌流。高壓氧治療有效阻止心血管、癌併發症轉慢性重症疾病許多心血管疾病、癌症之併發症病患,由於身體免疫力及復原能力較弱,常因治療其併發症效果不佳,很容易轉變成慢性疾病或危急現象。高壓氧氣治療對這些疾病有很好的輔助療效,其治療之原理如下:1. 增加血液含氧量,解決組織缺氧。2. 輕微血管收縮,消除水腫。3. 促進傷口癒合。4. 增強中性白血球殺菌能力。5. 抑制厭氧性細菌之感染。6. 改善患部血液循環,增強抗生之效力。7. 治療一氧化碳、硫化氫及氰化物中毒。蔡建宗提醒,目前接受高壓氧治療,已是健保認可的給付項目,若因放射線治療出現組織壞死狀況的病患,可與高壓氧專科醫師諮詢,並適時給予高壓氧輔助治療,來幫助改善病患的狀況。

5分鐘就能做3次!超簡單「椅子運動」避免肌力流失

5分鐘就能做3次!超簡單「椅子運動」避免肌力流失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近2年台灣因新冠肺炎疫情,許多活動被要求取消或延後辦理以避免群聚感染。過去,運動團體常以實體集會方式辦理活動,疫情導致健康促進活動因此停擺,民眾無法參加運動團體,也因為減少移動,導致日常身體活動量大為降低。物理治療師就提醒,活動量降低所引起的負面效果,可能超乎一般民眾想像。年紀越大肌肉流失越快!快做5分鐘「椅子運動」台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表示,人體骨骼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年紀一但過40歲,肌肉量便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10年就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體能活動在第一級預防醫學中相當重要,不活動(inactivity)對健康影響甚鉅,銀髮族需要特別關注是否因加速肌肉流失,而導致衰弱與慢性病惡化;且身體活動量較少,罹患新冠肺炎預後也較差。康齡安健物理治療所院長陳雅玲表示:「減少活動引起的負面結果,其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像是原本有規律運動習慣的長者,疫情期間擔心被感染不敢外出,幾個月後不僅體重增加了好幾公斤,出門連走路都覺得喘。陳雅玲指出,疫情緊迫時不敢外出、活動量降低、減少與人社交互動,不只造成肌肉僵硬與痠痛,增加肌少症的風險,更會增加便祕、失眠、憂鬱症的傾向,建議民眾在家可利用椅子輔助進行簡單的肌力運動及伸展運動,維持肌肉骨骼健康。陳雅玲日前也拍了一部影片,教民眾一套簡單的「椅子運動」:1. 雙腳踮腳尖8次2. 前踏後點,左右腳各4次3. 雙腳前後交錯15次4. 雙腳左右開合,交錯8次5. 單腳抬起繞圈,左右腳各2次陳雅玲說明,椅子運動依步驟1~5為1組,每次可重覆做3組,5分鐘以內就可全部完成,每天都可多做幾次。不論是常待在家的長輩或是家庭主婦,都能利用零碎時間就可促進自身血液循環,保持血管活力。

年過65想保有年輕大腦,名醫曝「1習慣」須趁早養成

年過65想保有年輕大腦,名醫曝「1習慣」須趁早養成

文/林靜芸根據2020年12月體育署的資料,台灣規律運動人口只約33%,也就是說台灣大部分的人沒有良好的運動習慣,尤其忙著賺錢生活的年輕人。37歲沒運動,月經亂、心悸失眠、自律神經失調小莉就是典型沒運動的病人。她37歲,被公司派到大陸,抛夫棄子工作了三年。期間她月經變亂,該來的時候不來,來了就停不住。接著發生心悸、失眠、腸燥、憂鬱、蕁蔴疹、肥胖等等困擾。小莉不得不請求調回台灣。她遍尋名醫,得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最大的痛苦是晚上睡不著,早上爬不起來。這天她覺得鏡中的自己面容憔悴而來找我,我問了病史,經過小莉同意替她作了臉部拉提的微整,並要求她日行一萬步,以及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6個月後小莉回診,看起來氣色很好,她說剛開始運動很痛苦,習慣之後就上癮了,她現在認為運動比吃飯重要。她睡眠變好了,月經正常,其他的症狀也改善了。我的門診有很多類似的病人,都是來要美容的。有的血糖高,有的血壓高,有的失眠,或是皮膚過敏。我除了作整形,也會勸病人運動。但得到的回答多是「沒時間」、「很累」,接下來會說「等退休才能運動」。運動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好處,如果說運動能治百病也不誇張。運動已知能維護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臟的功能,幫助睡眠,提高免疫,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最近的研究顯示運動還能免於失智。一般人對於體育優秀的學生保送升學(體保生)常懷著質疑的眼光,其實生理學的角度,體保生的頭腦是有天分的。我們身上肌肉共約600條,每條都有運動神經,大腦經由脊髓傳達指令,使肌纖維活動。大腦-脊髓-運動神經-肌纖維,稱為行動單位,人類每一個動作需要數個行動單位合作才能完成。年輕人行動單位敏捷,年長者運動神經變鈍,肌肉可能衰弱或死亡。不運動的老人肌肉萎縮,走路較慢,無法爬樓梯,容易跌倒,可能失智,甚至無法獨立生活,需要長照。規律運動,年過65歲的肌肉與大腦竟比30歲年輕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教授包爾研究發現,80歲的世界級職業選手肌肉的數量比同齡不運動者多了30%,肌力大了25%。為了瞭解一般人規律運動是否也有相同的效果,他找了一群30歲開始規律運動的老人(都年過65歲),研究他們的肌肉與大腦影像,發現他們的肌肉比同齡不作運動的人年輕,而且更驚人的是比30歲的人還年輕。30歲就開始規律運動的長者,擁有年輕的肌肉以及運動神經,他們顯然也擁有年輕的大腦。腦影像顯示,不同區域的神經迴路傳輸靈敏,數個神經迴路能夠同步亮燈,包括主管記憶與思考的海馬迴。相反的沒有運動習慣的老人,肌肉較少,肌力較小,大腦神經迴路會塞車,不同區域協調不佳,甚至無法同步。大腦的神經傳輸尤其海馬迴區域決定一個人的專注、決策及執行力。沒有規律運動的長者,失智及需要長照的風險較大。運動除了鍛練肌肉,還能強健大腦。我的建議是,愈年輕養成運動習慣愈好。(作者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是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現為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胃裡8年腫瘤竟消失!新藥助關閉「第2道開關」延壽命

胃裡8年腫瘤竟消失!新藥助關閉「第2道開關」延壽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53歲林先生於8年前確診為晚期胃腸道基質瘤,在胃及肝臟皆發現有轉移癌細胞,經過外科手術切除及3線標靶藥物治療,仍發現腫瘤持續增大。經醫師評估採新型標靶藥物治療控制,不僅肝臟跟胃的腫瘤明顯縮小,腹膜的腫瘤甚至完全消失,治療期間也無太大副作用,讓林先生得以正常工作,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表示,胃腸道基質瘤(GIST)可能發生在胃腸道任何部位、且無明顯症狀,透過一般癌症篩檢或內視鏡不易察覺;多數病患確診往往已是癌症晚期、且併發轉移,隨著腫瘤長大產生阻塞,容易引發部位出血及食慾下降,若伴隨著吐血、解黑便及疼痛等症狀,此時要治癒已相當困難,只能透過標靶藥物控制延命。胃腸道基質瘤好發於中年,晚期治療以延長存活期為目標胃腸道基質瘤若在早期發現初期治療只需手術切除,再透過病理報告來評估患者復發的風險,大部分都可以痊癒,倘若到了後期發生轉移,就必須藉由標靶藥物治療。葉俊男指出,面對晚期胃腸道基質瘤,僅能透過標靶藥物以「延長存活期」為主要目標。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顏厥全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平均好發於50~60歲,一開始是在胃腸道中長出常見的肉瘤,最常發生於胃、大小腸,亦有少數發生在食道和直腸;其中約有70%屬於KIT基因突變,另有5~7%是PDGFRα基因突變。雖然目前臨床上真正的突變致病原因仍然不明,但透過標靶藥物穩定控制,一般仍可正常工作、生活,可再存活約5~8年。顏厥全進一步解釋,一般人體細胞中有2道類似「開關」的構造,用來調節激酶磷酸化的過程。KIT及PDGFRα會激活細胞內的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與ATP結合產生磷酸化以傳遞訊號,誘使「第1道開關」打開。在癌細胞惡性進展過程中,訊號會異常活躍以持續增殖,使病況惡化。睽違10年有新藥!副作用小、用藥更安全在臨床治療上,過去標靶藥物的機轉是直接阻斷「第2道開關」的開啟路徑,使ATP無法進入;但若因此產生抗藥性,腫瘤仍可能持續增大惡化,使「第2道開關」直接打開,以致於ATP能輕鬆進入細胞與酪氨酸激酶結合,癌細胞恐再轉移。然而睽違近10年,台灣引進最新型第4線標靶藥物,已證實有助於將被打開的「第2道開關」關閉,成功阻斷激酶活化的最後防線,防止癌細胞擴散。根據第3期臨床試驗數據顯示,使用第4線標靶藥物,其無惡化存活期較對照組多出5.3個月,平均整體存活期更延長近11.9個月,且副作用更小。臨床試驗中,部分病人在腫瘤惡化後將藥量加倍,其無惡化存活期又可再延長近3.7個月,且副作用與正常劑量無差異。葉俊男補充:「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沒有預防方式,且追蹤較為困難,過往若第3線標靶藥物無效,病患只能盲目嘗試用藥。」雖非每位病友都有機會接續到第4線治療,但隨著新型藥物及治療方式問世,新藥也能對提供病友強力的抗戰後援有顯著貢獻。

長照險別老了才保!45歲以下青壯年竟近2成失能

長照險別老了才保!45歲以下青壯年竟近2成失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長照除了讓人聯想到高齡與老年生活之外,年輕族群甚至小朋友,也可能因為突發意外事故導致需要長期照顧,根據衛福部統計,2021年重度以上身障者約有34萬人,其中18%為0~44歲,年輕人占了將近1/5,且大多是意外或疾病造成。不管是面對年輕時可能的意外風險,或未來超高齡社會的照護需求,國泰人壽建議,民眾可儘早開始規劃長照險,年紀越小投保、保費負擔相對越低,並可透過保險保障的本質分散未來長期照顧的風險,減輕照護者負擔。投保長照險應依生理、認知功能障礙有不同策略長照險保障民眾因疾病或意外,喪失自理生活能力時,家庭照護的經濟負擔,以「長期照顧狀態」做為理賠依據。理賠共有兩種判定標準,其一是「生理功能障礙」,只要符合巴氏量表或依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診斷判定達特定期間以上(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走、更衣等6項中有3項無法自理,即符合理賠條件。另一種是「認知功能障礙」,代表持續陷入失智狀態,包含無法分辨時間、場所、人物2項以上,並依臨床失智量表(CDR)或簡易智能測驗評估達中度以上,即符合理賠標準,但要注意的是,民眾透過長期治療、復健,身體逐漸好轉,就會暫停長照險的給付。用5條件篩選適合你的長照險壽險業者建議,投保長照險可以從以下條件進行篩選:1. 優先選擇具一次性給付保險金的保單2. 有分期保險金,且給付時間最好超過10年3. 具有豁免保費機制4. 有實物給付設計5. 考量自身對於預算及壽險保障的需求,選擇投保還本或不還本型長照險目前市面上有許多長照險商品可供保戶選擇,各家壽險公司的商品內容與保障項目略有不同,有些保障項目包含完全失能豁免保費、實物給付,有些則具外溢效果,建議消費者根據自己的預算及需求提早做好規劃,越早投保亦可享有低保費、高CP值效果,給家人最安心的保障。高齡衰弱族群應定期檢測「長照風險指標」除了年輕族群可及早投保分散風險,高齡者亦可以透過相關檢測早期發現衰弱,提早預防長照風險。目前最常見判斷高齡衰弱的5項指標包括:體重減輕、握力減輕、自覺疲倦、步行速度、低身體活動量。符合其中1~2項為衰弱前期,3項以上者即為衰弱,而衰弱又被視為失能的重要表徵。為了提升民眾對於長照風險預防的意識,國泰人壽與工研院專業研究團隊合作,推出「全身步態分析系統」檢測體驗活動。透過量測個人的步行速度、步長、步頻、上肢姿勢(前後左右傾斜角度),經過系統運算後得出參考的生理年齡,受測者可對照真實年齡初步評估自己是否有衰弱風險,提醒民眾及早透過定期運動、健康飲食等生活習慣改變,遠離長照風險。(本文獲好險網授權轉載,原文為:近20%失能者為45歲以下青壯年人 長照保障不是老了才要準備!)

進補該選冬天或夏天?醫揭食補最易胖的季節其實是⋯

進補該選冬天或夏天?醫揭食補最易胖的季節其實是⋯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許多人冬天會透過進補、吃火鍋、薑母鴨等高熱量食物來「抗寒」,不過一些錯誤的飲食觀念不但會讓自身腰圍變得不受控制,還會讓健康亮起紅燈。迷思1:冬天因為「天冷導致人體新陳代謝慢」,容易導致發胖 ?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許多人認為冬天天氣冷,會讓人「新陳代謝變慢」所以容易發胖。實際上,依據美國「梅約診所」安索諾醫師的研究顯示: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並不會受季節影響,在冬天與夏天都是一樣的。所以若每到冬天肚子就肥一圈,不要牽拖是因為「天氣冷」,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飲食過量,或是應酬多及運動不足所引起。迷思2:「冬令」比「夏令」更需進補?許秉毅指出,中醫古籍內經提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意謂冬季如果不保養身體使「精氣」儲存於體內,明年春天就易染病。而所謂「藏精」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即是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免疫力,進補則是運用補品、補藥和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來調理與治療人體虛弱部份以袪病強身。許秉毅說明,臨床上「補」是針對「虛」而設之療法,不論春、夏、秋、冬,只要出現「虛」情形都該補強,所以冬令其實不會比夏令更需進補。對於營養充足甚至過剩的現代人來說,常見的迷思是:冬天就要常吃薑母鴨和當歸羊肉等高熱量食物來進補。但往往反因補進過多熱量和脂肪,導致肥胖、胃食道逆流、急性膽囊炎問題,也讓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問題雪上加霜,所以「冬令進補 」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迷思3:吃「麻辣鍋」可以暖胃補身?許秉毅表示,麻辣鍋概念源自於中國四川地區,因當地冬季天寒地凍,當地居民為禦寒和提振食慾,長期養成吃辣習慣並流傳下來成為傳統,同時也加入荳蔻、丁香等香料,一方面增加香氣,另一方面還具有消除脹氣、調理腸胃功能。然而,台灣環境較溫暖潮濕,加上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尤須注意有肝火旺情形;如又吃下過多刺激性強的麻辣鍋食材及火鍋湯,反而恐致上火及口乾舌燥、皮膚油膩、長痘痘。且若一下子吃入過多辛辣東西,反而增加腸胃負擔,甚至誘發胃食道逆流,不可不慎。迷思4:火鍋湯底「有毒」不能喝?曾有研究顯示酸菜鍋一旦持續煮90分鐘,湯裡的「亞硝酸鹽」便會快速飆升近10倍而有致癌疑慮,也因這驚人的數據讓許多人嚇得不敢喝火鍋湯。其實,火鍋湯底是否含有高濃度亞硝酸鹽毒素,跟食材與烹煮時間有密切關係。有些葉菜本身可能會含有部分「硝酸鹽」,在經過醃漬後細菌會分解代謝硝酸鹽,進而產生「亞硝酸鹽」。許秉毅解釋,的確酸菜鍋久煮後,水分會不斷蒸發,會導致湯底亞硝酸鹽的濃度越來越高,但事實上偶爾品嚐火鍋湯頭無礙,只要別喝太多,亦謹記把握「喝湯黃金30分鐘」,也就是在吃火鍋的前30分鐘品嚐,基本上對身體無害處,提醒民眾吃火鍋想喝湯,最好要趁早。

你會挑食嗎?營養師:你不愛吃的「7種菜」其實超營養

你會挑食嗎?營養師:你不愛吃的「7種菜」其實超營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你會挑食嗎?其實有很多人都不喜歡吃「便當」,因為便當就像個百元福袋,打開除了白飯以外,可能會出現很多令人想逃避的食物如:冷凍三色豆、醃漬牛蒡絲、韭菜......等。但營養師指出,挑食的定義其實很模糊,有的人對某些食物是「不喜歡、盡可能不吃」,有的人是「某些食物打死不吃」。在網路上擁有高人氣的營養師李其昀,就舉例出7種大部分人不愛吃的食物,提醒會挑食的民眾,可別忽略它們擁有的驚人優點:1. 香菜香菜(芫荽)有一種特殊的氣味,愛的人不能沒有它,厭惡它的人連看都不想看到。事實上,香菜是一種天然解毒劑,有助於體內重金屬殘留的清除。2. 青蔥蔥是一種有刺激性口感的青蔬,它的刺激味道是來自於蒜素的揮發成分。而蔥白有消炎、殺菌的能力;蔥綠則富含維生素A,對於強化免疫力、預防感冒有一定的效果。3. 小黃瓜小黃瓜富含有礦物質鎂、鉀、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多項營養素,且小黃瓜水分含量超過90%,糖分低、熱量低,每100公克僅10大卡左右,補水又美白,還能有飽足感。這麼好,不吃嗎?4. 茄子茄子的特色在於花青素、生物類黃酮(維生素P)、多酚類等。有助於維持血管彈性,有效抗氧化。一般民眾其實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愛吃茄子的女性通常都看起來較年輕不易衰老。5. 胡蘿蔔不愛吃胡蘿蔔的人雖然很多,但胡蘿蔔有益視覺健康、有助於人體夜視能力。對於現在常用3C而雙眼昏花模糊的現代人,還是要盡量攝取。6. 洋蔥洋蔥中所含有的槲皮素,適量攝取好處多,主要可抗氧化、抗發炎、抗過敏、維持心血管健康。而洋蔥內含的有機硫化合物,則是對免疫力有益,真的是一種非常好的食物。7. 芋頭每個人都知道,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原型食物有益健康,而芋頭便是最佳的原型食物之一。芋頭屬天然抗性澱粉,意即芋頭不易在小腸被吸收,消化速度緩慢,能協助維持血糖的穩定,更是減重者的好朋友。李其昀提醒,其他常常不被大家喜愛的食物還有苦瓜、青椒、芹菜等,但不論是偏食抑或是挑食,在營養學的角度都是非常不鼓勵的。民眾若想要均衡攝取食物與蔬菜營養,可從漸漸嘗試入菜到習慣吃,才能兼顧健康與美味。

臉上長腫塊一碰就流血!8旬婦罹皮膚癌全因「喝錯水」

臉上長腫塊一碰就流血!8旬婦罹皮膚癌全因「喝錯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82歲吳阿嬤來門診時,臉上貼了大大小小的貼布,臉上有3個紅色突起的腫塊,分別位落在鼻樑、臉頰、耳前,而且傷口不斷流出血水。問診後才知道,吳阿嬤年輕時務農,長年長期日曬工作,且年輕時曾過喝多年地下水,數年前臉上開始長出肉芽般大小突起,由於傷口癢曾用手摳除,但近來腫塊越長越大,一碰就大量出血,家人發現不對勁才緊急就醫。皮膚癌常發生於臉部、手部、腳部安南醫院皮膚科醫師羅子焜表示,經理學檢查後,懷疑其臉上腫塊是皮膚癌,因考量病患年紀而採用局部麻醉切除腫瘤,再用特殊縫合方法縫合傷口,以減少術後傷口周邊組織張力;如此一來疤痕會隱藏在臉上的自然分界處,日後恢復也比較美觀。病理結果顯示,臉上腫塊為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所致,已有完全切除乾淨,後續再定期追蹤即可。皮膚癌可分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癌,台灣最常見的皮膚癌就是基底細胞癌,第2常見為鱗狀細胞癌,第3則是黑色素癌。皮膚癌因表現多變化,早期病灶往往容易忽視其症狀,但若長期未理會恐再惡化。羅子焜指出,導致皮膚癌的原因大多為陽光紫外線曝曬,長期日曬工作者如農夫、工人、外送員等可能成為為高風險群。皮膚曝曬部位都是皮膚癌最常見的發生位置,其中鱗狀細胞癌跟陽光曝曬正相關性更高;黑色素細胞癌則常發生在手部及腳部,故若發現自身手掌及腳掌的新生黑痣有不正常快速長大情況,一定要就醫。此外,羅子焜補充,長期無法癒合的潰瘍傷口,也有可能轉變為鱗狀細胞癌,疤痕組織上的慢性傷口則要注意馬喬林潰瘍(marjolin ulcer)。所以當皮膚原有的痣突然顏色改變或變大、異常流血、發現不明腫塊或出現久不癒合傷口,就要盡速就醫,接受醫師安排的詳細檢查。因最常在太陽下曝曬!小心鼻子佔臉部皮膚癌25%羅子焜進一步解釋,面部皮膚癌有25%發生在鼻部,等於4位面部皮膚癌病患中,就有1位是鼻部皮膚癌,是由於鼻部較突出,易累積較多紫外線暴露。而曾經喝含砷地下水的民眾,比如南部烏腳病流行地區,通常在慢性砷中毒後約10~20年後,皮膚亦會開始慢慢出現多發性皮膚癌症狀。 皮膚癌依侵犯之惡性度和部位深度,決定了日後不同的治療方式。基底細胞癌惡性度低,手術治療成功率很高,預後通常較佳;黑色素細胞癌的惡性度高,故手術切除範圍較大。現行臨床上治療方式有外科手術切除、冷凍療法、電燒刮除、放射療法等,如侵犯之深度較深或已轉移,就需更進一步化療或標靶治療。病患在切除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後,仍應定期複診追蹤、自我檢查皮膚情況並注意護膚,尤其避免曝曬和皮肉損傷,羅子焜建議如:避免正午12點到下午3點強烈日曬時間,戶外工作騎車運動記得用衣服、傘、帽子或防曬係數SPF>50的防曬乳液來隔絕紫外線。羅子焜最後提醒,想預防皮膚癌發生,最重要應經常自我檢查臉部及四肢等,經常曝曬太陽部位的皮膚,並觀察每日情況;若懷疑可能的病灶,請諮詢皮膚專科醫師,才能有效治療,避免一生遺憾。

懷孕胖●公斤算正常!醫師教你「產後這樣瘦身」最有效

懷孕胖●公斤算正常!醫師教你「產後這樣瘦身」最有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女星懷孕只胖2公斤,四肢纖細看不出懷孕!」「×××產後1個月迅速恢復好身材,肚皮平坦宛若少女!」「為嫩尪4年拚3胎 ××女星產後迅速劣化網友不忍直視!」「×××產後顏值竟然大走樣!原本俏麗可愛都成了超老態……網友崩潰:女神回不去了!」 翻開報章雜誌,盡是這些逼死產後媽媽的新聞。這世界對媽媽實在太嚴苛,懷孕已經是件辛苦的事,產後還要擔心身形走樣的問題。報章雜誌媒體相繼讚頌女星名人懷孕養胎不長肉的美好,對於劣化則是猶如晴天霹靂、描述得慘不忍睹,沒胖到可傳為佳話,產後回不去可實在不應該。 母親征戰後的偉大印記都說懷孕的女人最美麗,女性懷孕時自然散發的溫柔婉約與慈愛可能真的很迷人,但相信能真正能欣賞大肚蛙或MM巧克力的人還是不算多數。孕寫真中另一種S曲線的確呈現了不同韻味,但水腫的四肢與臉部線條還是要盡量修飾。管他是不是真的寫「真」,修片才能看見「纖瘦」與「美」! 隨著生產完畢,寶貝退房,肚子也像洩了氣的皮球,鬆鬆垮垮好令人憂鬱。不知不覺,媽咪的嘴角也和肚子一樣跟著下垂了。過往平坦的小腹不動手術處理,還真是一去不復返。抹不平的妊娠紋、鏟不掉的油、乳房鬆軟下垂、分離的腹直肌、還有那吃點東西就迫不及待往外凸,怎麼吸氣還是無法平坦的小腹,甚至疑似疝氣的肚臍,甭說更嚴重的漏尿、痔瘡、子宮膀胱脫垂問題,這些才是真實災情。 然而,在身上的這些變化與痕跡,大概就是偉大母親征戰過的印記。才剛經歷這麼多的痛楚和變化,實在不必急著逼迫自己呀!給自己一點時間修復,穩定快樂地前進吧! 產後身心變化多項研究顯示,對身體形象不滿和周產期憂鬱間存在正相關性,也是產後憂鬱的其一危險因子。懷孕是一個體重、體型都會短時間內發生變化的時期,而這種變化可能會造成對自身身體形象的不滿。且準媽咪若在懷孕期間或卸貨後繼續以孕前標準審視自己,對身心會造成負面影響。女性厭惡自己產後身體是件令人擔憂的事,這意味著某種自信的消失或自我否定,必定也隱含著夫妻關係的危機。 妳可以這麼想1. 妳可以給自己一些緩衝時間大多數女性在生產後,體重會減輕約5公斤,這包括了嬰兒的體重、胎盤和羊水。生產後的第一個星期,水腫的問題會漸漸改善,進而體重更輕盈些,但是懷孕期間儲存的脂肪並不會自行消失,之後可以通過飲食和定期運動,每週建議最多減掉0.5到1公斤。在懷孕過程中,整整九個月身體在變化著,不要讓不切實際的時間表影響自己的情緒。 2. 尋求醫療諮詢如果產後身體形像的確是造成壓力的重要原因,以致影響生活、工作及人際關係,請考慮尋求醫療諮詢。 3. 愛自己,最重要富足的內心、伴侶的支持和可愛的孩子,或許能讓我們笑笑地接受這樣的變化。過得去、看得開很好,但有些標準嚴苛的人可能就是無法接受。若借助整外醫美的力量能幫助拾回自信亦無不可。重點是,妳已經很勇敢、堅毅地完成了件不簡單的人生大事,很有理由為自己感到驕傲,而非不愛自己。 從懷孕到產後的體重變化?觀念1:懷孕中,在正常生理變化下,我會重多少?(1)首先是寶寶+羊水+胎盤,大約有5公斤(2)媽咪本身在孕期子宮乳房的增大+增加的血容量+增加的水分約4.3公斤(3)媽媽本身增加的脂肪量,約3.2公斤 因而懷孕時,增加11~12公斤是很正常的。而產後當天,體重就會下降大約5公斤(寶寶+羊水+胎盤),產後1星期隨著水腫問題好轉會再掉幾公斤,剩下的才是我們要循序漸進消除的脂肪。 觀念2:我會增加那麼多脂肪嗎?為了保護寶寶,媽咪隨著懷孕時間增加,體內雌激素分泌會逐漸增多,的確容易讓皮下脂肪儲存囤積。 觀念3:孕中增加多少體重是正常的?根據美國國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建議,懷孕前3個月的體重增加應限制在0.5~2公斤之間,此後每週增加約0.5公斤。如果本身孕前就有肥胖問題,孕期又胖很多,產後減重瘦身當然相對不易。 觀念4:產後瘦身小撇步?(1)餵母乳:一天可額外消耗約800大卡,所以不要不吃飯。哺餵母乳的女性每天需要額外增加450~500卡路里的熱量,但可以挑東西吃,避免加工食品(微波餐、速食、蛋糕等),也可以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因與消化其他類型的營養素相比,人體需要耗費更多能量來消化蛋白質,所以能幫助減少飢餓感!而高纖食物能夠增加飽足感及促進腸道健康,也是一個好幫手。(2)運動: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建議,只要孕媽咪沒有併發症,懷孕期間和懷孕後都可以接受運動訓練。(3)得舒飲食(DASH):研究顯示在得舒飲食有助於女性產後減重,可以讓妳瘦得漂亮又健康。以下為得舒飲食特性:吃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和全穀類吃低脂或無脂乳製品食用瘦肉,例如家禽選擇健康的脂肪來源,例如豆類、堅果和植物油限制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例如紅肉、椰子油和棕櫚油限制含糖的食物和飲料(本文摘自/親愛的,妳還可以是妳自己:許書華醫師陪妳聊那些童話故事後的未完待續/如何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