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年紀越大越不願打疫苗?醫警告「疫苗債」欠多,小心⋯

年紀越大越不願打疫苗?醫警告「疫苗債」欠多,小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延燒2年,逾2億5萬人確診,更導致超過5百萬人死亡,而在受到疫情長期威脅下,世界看待健康與免疫的看法也逐漸改變。集結8個國家、針對超過1.6萬名50歲以上民眾研究的跨國「疫情下健康與免疫認知大調查」結果就顯示:受試民眾對於健康狀態重視度由65%提升至76%;但疫苗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僅由44%增至65%。50歲以上疫苗施打率低,過半數得病才驚免疫力下滑調查結果提到:男女性對健康重視有落差,相較女性高達81%將健康視為重要,男性則僅有71%。此外,對於自身免疫力衰退與老化認知,只有25%的研究對象,認為自己已衰老到如真實年齡的50、60歲,但卻有超過2倍、達52%的研究對象雖察覺自己免疫力變差;顯示民眾雖然認為自已還年輕、不服老,但事實上免疫力早已大不如前。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台灣近幾年公費流感逾65歲僅有5成出頭;此外,觀察新冠疫苗施打率,台灣竟是隨年齡越大施打率越低,除了50歲以下施打率有約近8成外,75歲以上只有7成3。反觀日本是50歲以上族群施打率幾乎都超過9成,年紀越高覆蓋率越高,90歲、甚至百歲人瑞施打率都超過9成,凸顯台灣最需要施打疫苗的銀髮族群,反而積極度較低,恐致重症與死亡風險急速上升,可見民眾仍未建立良好的疫苗施打觀念。林應然指出,民眾常以為疫苗是孩童才要打,成人不用打,也對自己的身體機能很有自信,「但事實上,約50歲後免疫力就會開始快速下滑,加上幼時施打的疫苗,保護力也已隨時間降低,成人若無接種常規疫苗,會讓自己在無形間暴露於感染與重症的風險中!」疫苗施打率低!常見「3迷思」與「不怕死現象」迷思1:不服老!養生/運動免疫就能保值?醫:50歲後免疫細胞不僅減少,且合作禦敵力下降!人的身體機能在20多歲時達到高峰,爾後就開始走下坡,免疫力更是在約50歲時急速下降。林應然解釋,免疫細胞在50歲後不僅數量衰退,甚至合作對抗傳染病的能力也下降。年輕時,免疫細胞生成快速,面對病原體的入侵,可以快速反應,強勢回擊;但邁入中高齡後,免疫細胞生成效率降低,合作能力也變差。因此50歲後應首重疾病預防,也就是透過施打疫苗,教育免疫細胞辨認病毒樣貌,提前累積抗體大軍、鞏固防禦陣線,未來真正的病毒襲來時,才能及時反擊,有效預防重症與死亡。迷思2:只有小孩要打疫苗?醫:跟新冠疫苗一樣,保護力會隨時間下降、恐欠一屁股免疫債!林應然說明,如同新冠疫苗的保護力會衰退,常規疫苗保護力也會隨時間下降,面對環境中持續存在的病原體威脅,一旦免疫力降低,又碰到傳染病源,此時易由於沒有施打過疫苗,或是保護力已下降,體內未有足夠抗體,促使重症與死亡風險自然大幅提升!林應然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應謹記主動施打破傷風、流感、肺炎鏈球菌、帶狀皰疹、以及男女都應該施打的人類乳突病毒(HPV)等疫苗!迷思3:老了有保險不用打疫苗?醫:不生病比什麼都重要!「台灣人雖然很愛買保險,但卻不愛打疫苗,這其實是本末倒置!」林應然強調:「比起保險,要降低疾病的衝擊,完善自己的『疫苗施打保單』更為關鍵!」提醒民眾應定期檢視自己的疫苗施打表單,特別是50歲以後,及時補齊各種預防性及加強性疫苗,才能實現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不怕死現象:疫苗打氣低!台灣民眾不見疫情不打?醫:保護力非馬上產生,莫待疫情爆發才搶打!我國疫情控制良好,疫苗施打率持續低迷,除了因一般民眾未普遍建立危機意識外,政府和醫療院所在最需落實施打率的第一時間,也沒有提出明確的獎懲措施。林應然直言:「新聞沒報、親友沒有發病,疫苗施打積極度都很低。醫護人員說得再多,都不如親眼見到身邊親友發病後的慘狀,更來得有說服力。」林應然提醒,疫苗施打完保護力不會馬上產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生成抗體,產生足夠保護力,若總是等到傳染病爆發才搶著打疫苗根本來不及,甚至還因為要到醫療院所施打,徒增感染風險。孝順長輩首顧健康,先存下疫苗保單更有保障林應然指出,預估2030年時,全球60歲及以上的人口將增加1/3以上,因此我們應當更重視與長者健康息息相關的常規疫苗施打。建議民眾:「想要孝順家中長輩,比起包紅包或送禮,直接帶長輩到診間施打疫苗,送他們一張疫苗健康保單,才是守護他們快樂與健康的最佳方式!」

冠狀動脈旋磨術 突破心臟血管長期鈣化問題

冠狀動脈旋磨術 突破心臟血管長期鈣化問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6歲潘先生平時除了有三高問題以外,身體還算硬朗,也會下田工作。近期覺得手軟腳軟、呼吸喘,很容易疲勞。一次下田被水蛭咬感染蜂窩性組織去醫院,檢查發現不僅傷口問題,心臟血管鈣化也相當嚴重,且已經有心臟衰竭跡象。潘先生轉診到屏東基督教醫院,經心臟內科主任張雲德評估後,發現若以傳統繞道手術風險很高;後來以血管內超音波先評估心臟血管鈣化情形,再以最新冠狀動脈旋磨術處理。手術後,潘先生很開心又能下田做事,不再覺得走路喘、體力也恢復很好。旋磨將斑塊變成比紅血球還小不僅是年紀大要注意心臟病變,近期天氣變冷,民眾常愛喝熱湯,如果口味太重或者水份攝取不足,加上又有高血壓,就容易讓心血管內的膽固醇結斑塊造成心血管阻塞,年輕人一樣也會。張雲德提醒,血管阻塞並非單一問題,「血管內所形成的斑塊(或稱鈣化)有時相當棘手,若做了手術沒有調整飲食,或者血管鈣化沒有處理完整,再狹窄機率相當高。」心臟血管若非嚴重阻塞,傳統的氣球擴張或者支架就能處理,但若鈣化嚴重,就必須將塞住血管的鈣化部分研磨掉。最新冠狀動脈旋磨術是以每分鐘16~18萬轉的速度,將血管中的斑塊,切割為比紅血球還小的細碎狀態;此外再以血管內超音波導引下,放置合適的冠狀動脈塗藥支架,這就是為何冠狀動脈旋磨術能夠大幅降低心臟血管再狹窄的原因。三高危險群 更要先控制紅字張雲德強調,心臟疾病需因應阻塞狀況做全面的評估,不見得是單一手術方式。但心臟保養最重要的還是要從生活作息調整:如三高族群務必遵守醫囑服藥、戒菸與避免吸二手菸、飲食多纖少油、避免熬夜、培養運動習慣、定期健康檢查等。秋冬更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季節,張雲德提醒,心臟疾病有時沒有徵兆,若本身有三高疾病,一定要特別注意突然間的胸痛、冒冷汗情況,如果隨著活動頻繁發生,就算只有幾分鐘,極大可能就是心臟血管出問題。男性到了45歲、女性55歲就一定更要做完整的心臟血管檢查,建議民眾可參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公布的「心力評量表」,可估算未來十年可能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的機率,以及心臟年齡的參考值。

3C族冬天開暖氣恐眼乾又刺痛,醫教「3動作」緩解

3C族冬天開暖氣恐眼乾又刺痛,醫教「3動作」緩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冬天冷峰報到,氣溫大幅下降,民眾常為了防寒,在家都會開啟電暖爐跟除濕機保暖,但因冬天空氣較乾燥,本身就有乾眼症病人常會感覺眼睛沾黏、乾澀灼熱、有異物感,甚至刺痛、畏光、視力模糊和易流眼淚等症狀加劇,冬季罹患乾眼症的眼科門診病人數亦有明顯增加情形。   安南醫眼科中心洪純玲副院長表示,冬天因乾燥易使淚液過度蒸發,此時眼球表面因失去濕潤,促使眼睛乾澀、有異物刺痛感,嚴重時可能還會讓視力短暫模糊。由於每位病人的乾眼症成因和程度皆不同,故需量身訂作個人化人工淚液,針對缺水性較重的朋友,就要使用加強保濕之眼藥水,及水份較多的人工淚液。   長時間用3C、天氣乾冷,恐「油水不夠」乾眼症上身 洪純玲提醒民眾,在冬季日常需多補充水份,避免待在乾冷的乾燥環境過久,才不會發生乾燥症候群合併乾眼症。許多長者因年紀眼睛功能退化之故,導致油脂分泌較少,或眼瞼油脂腺管阻塞,因而造成淚水表面油脂不夠、水分容易蒸發,此時病患可考慮「熱敷」,讓油脂容易分泌至淚水表面,以減少蒸發。   此外,有青光眼的病患在冬天時乾眼症會更加厲害;經常使用3C產品、長時間在密閉空調空間內的上班族,也要特別注意,若長期盯螢幕又少眨眼,可能種下乾眼症危險因子。提醒3C上班族無論上下班,只要有使用3C及看電腦,每30分鐘就應適度「多眨眼」、「讓眼睛休息5分鐘」,雙眼較不會乾澀疲勞。 多補充水分、攝取omega-3、DHA食物,保養靈魂之窗 「眼睛畢竟不是機器。」洪純玲建議除可多補充水份外,也可考慮多吃含油脂性omega-3、DHA食物,如:鯖魚、秋刀魚、鮭魚、鮪魚、核桃、奇亞籽、亞麻仁、菜籽油、魚油等,來增加眼球潤滑度。而使用電熱器和烘乾器時,每次時間不宜過久,否則眼睛水份蒸發會更嚴重,恐讓眼睛更加乾燥不舒服,若能在室內放一杯水會更好。 洪純玲強調,每個人的乾眼症病症種類跟成因都不同,尋求專業眼科醫師診斷,才是治療靈魂之窗的上策。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人工淚液進行治療,這是相當危險的行為,方式若有不當,後果可能得不償失。

大腸癌「第●期前」開刀有望根治,醫:1招可防腸沾黏

大腸癌「第●期前」開刀有望根治,醫:1招可防腸沾黏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近5年來連續高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目前每年罹患人數約2萬1千人、10大癌症死亡原因排名第3位 ,每年就有約5,000人因患大腸癌死亡。部立苗栗醫院直腸外科主任鄭智元指出,大腸癌一般分為5期,其中,0至3期的最佳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由於現今治療大腸癌的藥物,在經過大規模的研究後發現,對於0至3期的癌症,並無法達成治癒的效果;若用手術則有相對較高的機會達成根治癌症的效果,尤其越早期接受手術,效果越佳。腸癌副作用分急、慢性,恐困擾長達數年針對病患和家屬常會擔心的大腸癌手術風險,鄭智元表示,手術後常見的副作用或併發症,可分為急性(手術後不久即發生)與慢性(手術後數週至數年才發生)。1. 急性副作用:常見術後腸蠕動恢復不佳,易發生於高齡病患、手術前已有腸阻塞或腸穿孔者。因手術過程需花較長時間,或採取傳統手術所導致,其問題可透過術後及早下床恢復活動、或選擇微創手術改善2. 慢性副作用:常見傷口感染、肥胖、營養不良,或傳統手術導致傷口疝氣者,可透過控制血糖濃度、使用6週束腹帶等方式改善。「腸沾黏」就像體內有疤痕,醫:會一輩子存在此外,病患也常會問什麼是沾黏?鄭智元說明,沾黏是組織或器官間所發生的纖維性組織。黏連的纖維組織可以視為是體內的疤痕,是手術後人體修復過程中發生的自然現象。造成黏連的纖維組織常接連在兩組織間,並常跨過一段體腔空間,只要有接受過腹部手術,腹內必定會產生程度不一的沾粘,且永久存在。而隨著醫材的進步,目前有不少民眾手術時會選擇自費防沾黏的貼片或凝膠(非健保給付項目),以降低腸沾黏發生機率。鄭智元提醒,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有定期接受篩檢,便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一般民眾若能具備好「腸」識,除了落實於生活、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也要定期接受便利又有效的大腸癌篩檢,才能遠離癌症威脅。

受傷了⋯傷口要縫合嗎?醫授「傷後照護4招」防留疤

受傷了⋯傷口要縫合嗎?醫授「傷後照護4招」防留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兒子額頭的傷口一直流血。」林媽媽焦急地說。醫師問:「怎麼受傷的?」林媽媽回答:「剛剛在打球的時候和同學相撞,兩個人都受傷了。」醫師小心地掀開紗布,額頭上的撕裂傷便流出血來。   「這傷口要不要縫合?要不要打破傷風?會不會留疤?」林媽媽一口氣問了好幾個問題。日常生活中,大家多少都有受傷的經驗,也都會有類似的問題,讓我們請醫師來解答。 哪些傷口需要縫合? 決定撕裂傷口要不要縫合,第1個要考慮傷口的深度及長度,新英格蘭診所乳房外科院長黃柏榮指出,一般而言超過1公分以上的傷口可能需要縫合,若傷口太深,傷及到肌肉組織、肌腱、韌帶、骨頭時,可能需要一併修復。 第2個要考慮出血的流量,黃柏榮說,流血速度較快的傷口,若加壓10分鐘以上還止不了血,一定要盡快到醫院處理。  第3個要考慮傷口的位置,黃柏榮解釋,例如位在關節處的撕裂傷在日常活動時會打開,很難自行癒合,建議要縫起來,幫助傷口癒合。另外,撕裂傷口若靠近臉部或生殖器,可能對美觀或功能造成影響,最好能夠縫合處理。「別小看臉部的傷口!」黃柏榮提醒,「或許傷口不大,但是若傷到肌肉,可能會影響眼輪匝肌的功能,就要縫合修補,千萬不能輕忽。」 第4個要考慮受傷的原因,黃柏榮分析,如果是較乾淨的傷口,大多會立刻縫合;至於動物咬傷的傷口,因為細菌量較多,感染風險較高,除了清潔、止血之外,也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續再評估適合縫合的時機。 受傷了,需要打破傷風嗎? 在台灣,破傷風疫苗是常規接種的疫苗,大家在嬰幼兒時期、6歲會接受預防接種。一般而言,破傷風疫苗可以維持10年左右的保護力,爾後需要定期追加。只要患者不確定自己的接種狀況,所有的傷口都需要打破傷風疫苗。黃柏榮解釋,如果患者確定接種過3次或以上的破傷風疫苗,就要評估是否需要追加注射破傷風疫苗。 針對小而乾淨之傷口,若最後一劑破傷風疫苗已超過10年,便需要追加注射;針對所有其他傷口,若最後一劑破傷風疫苗已超過5年,便需要追加注射。 傷口照護重點提醒 在傷口完全癒合前,大家都要好好照顧傷口,黃柏榮說,請準備好換藥材料,包括滅菌手套、棉棒、生理食鹽水、消毒水、抗生素藥膏、膠帶、紗布、或有助傷口癒合的敷料。在換藥前務必用乾淨的肥皂洗手,小心移除舊敷料,然後清潔、消毒傷口,塗上抗生素藥膏,然後以敷料妥善覆蓋傷口。 如何照顧傷口? 包紮好傷口後,盡量不要有外力衝擊或碰觸,並避免潮濕或污染。黃柏榮說,飲食中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幫助傷口癒合。每天都要觀察傷口,如果出現發紅、發熱、腫脹、疼痛、化膿等,代表傷口可能有感染,要盡快就醫。 如何預防疤痕形成? 「想預防疤痕,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受傷!」黃柏榮說,「如果已經受傷了,就要好好處理,包括把傷口清乾淨、正確縫合、正確換藥、避免感染等,都有助於降低疤痕形成的機會。」如果是縫合性傷口,可以使用具有抗張纖維束之免縫膠帶,黃柏榮說,免縫膠帶是以垂直傷口的方向黏貼,幫助傷口黏合得較平整。 請務必以紗布、或人工敷料妥善覆蓋傷口,降低傷口感染的機會。像是不沾黏類型的人工敷料則可以減少換藥的不適。另外,選擇有助保持傷口濕度及溫度的人工敷料則能有助形成適合傷口癒合的環境,較不會造成過度生長的疤痕。 「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纖維膠原過度增生與過度發炎有關,可能造成疤痕凹凸不平的問題,」黃柏榮說「若是具有蟹足腫體質,膠原蛋白容易過度增生,更需要使用正確的敷料。有些人工敷料可以吸收組織液,提供濕潤、良好的癒合環境,盡量避免纖維膠原過度生長。」 因為在換藥時需要反覆撕掉、貼上膠帶,黃柏榮說,若是皮膚較脆弱、敏感、或怕痛的病人,可以嘗試使用矽膠膠帶,以降低不適。 貼心小提醒 割傷、撕裂傷皆是很常見的狀況,受傷時請以乾淨的紗布加壓止血,然後盡快就醫處理,回家之後記得每天換藥好好照顧傷口。黃柏榮說,傷口遭到感染時,可能出現幾個徵象,如果發現有明顯的肉芽組織隆起、增生,摸起來硬硬的,就要提高警覺。接下來就是發紅、腫脹、發熱、疼痛,且出現異常分泌物,黃色、灰色、深咖啡色分泌物都有可能。隨著感染惡化,將造成全身性感染反應,便會開始發燒、畏寒。 如果有任何疑問,請盡快回診,才能避免小傷口,變成大麻煩!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數位疫苗證明」如何申請、怎麼使用?6大QA一次看

「數位疫苗證明」如何申請、怎麼使用?6大QA一次看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台灣「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於今日(28)上午8點開放民眾下載使用。欲申請的民眾,只要前往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申請網站,透過3步驟「身分驗證、選擇項目、取得證明」即可下載QR code證明,未來前往歐洲就能加速通關,縮短入境查驗時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歐盟於22日起,承認台灣「數位疫苗接種證明」。只要持台灣數位疫苗接種證明於國際旅行,即可方便快速入境歐盟等60多國。且「數位疫苗接種證明」不僅可下載QR code證明,也可列印紙本保存。不論彩色、黑白列印,或是存放在平板、手機備忘錄中,都可以驗證QR code。指揮中心表示,無論是「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或「檢驗結果數位證明」之資料欄位、數位簽章、防偽機制、個人資料保護、QR Code顯示與電子驗證等,均依照歐盟標準。尤其是個人資料保護完全依據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之最小使用、自行攜帶、可被遺忘等原則,民眾可安心使用。數位疫苗證明提供所有於國內接種疫苗或進行PCR檢驗者自行下載,初期限持有有效護照者,申請方式以電腦或手機直接上網辦理,只要「3個步驟」即可取得證明:(「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圖示。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數位疫苗證明」申請3步驟步驟1. 身分驗證(各3種方式擇一辦理):國人:(1)身分證號+健保卡號+有效護照號碼(2) FIDO(為安全且便利的生物辨識方式,提供指紋或臉部辨識登入)+有效護照號碼(3)自然人憑證+有效護照號碼外來人口:(1)統一證號+健保卡號(2) 統一證號+入出境證號(3) 統一證號+護照號碼步驟2. 選擇項目:選擇「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或「檢驗結果數位證明」,並輸入出生年月日。步驟3. 取得證明:於申請成功畫面點選「下載/列印 數位證明」,檔案格式為PDF,提醒要先保存於行動裝置或電腦硬碟中,再視個人需要列印紙本。無列印設備但又有列印需求者,可於申請成功畫面選擇超商並點選「取得超商列印碼」,系統將產製超商取件條碼或取件編號,請自行攜至超商付費列印。指揮中心提醒,實際使用時,出示紙本或行動載具中的QR code都是可接受的方法,查驗人員掃瞄QR code後會出現不同顏色的號誌表達接受與否。但各國或不同場所仍可能有不同方式驗證,請民眾特別提醒留意。本數位證明優先提供民眾出國使用,至於國內何時開放使用,再由疫情指揮中心另行發布。詳細系統操作方式,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官網數位證明專區。(「疫苗接種數位證明」相關申辦流程一次看。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常見「6大QA」一次秒懂Q1.誰可以申請數位證明?A:不管本國人或外國人,只要是在國內接種疫苗或進行PCR檢驗者,而且持有有效護照者,均可下載。如果是在國外打疫苗就無法下載。Q2.接種高端者可以申請嗎?A:可以,但各國對於疫苗廠牌認證標準有所不同,因此民眾在出國前仍應留意入境地最新規定。Q3.採檢/施打疫苗後過多久,可以申請到數位證明?A:疫苗部分建議接種後隔2日以上申請;檢驗部分建議核酸檢驗紙本報告取得後隔日申請。Q4.請問申辦護照後多久,可以申請到數位證明?A:民眾至外交部領事事務局領取護照時,該局電腦始作「發照」,新護照資料尚未傳送至申請平台,故民眾領照後建議隔日上午10時後可至該平台確認。Q5.施打1劑疫苗可以申請數位證明嗎?A:目前系統規劃疫苗施打1劑、2劑都可以申請疫苗接種數位證明,系統會自動提供最新一筆接種證明,內容顯示接種疫苗的完整劑數及目前的接種劑次,另核酸檢驗亦可申請檢驗結果數位證明。Q6. 在國外接種過疫苗也可以申請嗎?A:目前國外接種疫苗無法協助開立證明,只會登錄於國內施打的紀錄。

患乾癬20年走路如企鵝、眨眼都痛⋯看診3步驟可望清零

患乾癬20年走路如企鵝、眨眼都痛⋯看診3步驟可望清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32歲的蔡姓廚師,國中時因頭皮紅腫、皮屑,被診斷為「脂漏性皮膚炎」,但經過多次治療卻不見好轉。隨著症狀惡化,後續甚至蔓延至軀幹、四肢,病情持續2年才確診為「乾癬」。四肢關節起厚皮、一彎曲就撕裂流血由於體質對藥物反應敏感,蔡先生的治療過程曲折難熬,傳統治療局限使得蔡先生病況反覆,而後更併發乾癬性關節炎。每當發作時,除了關節腫痛,四肢關節處更結起厚厚皮膚,一彎曲就撕裂流血,或站或坐都如同酷刑,走路只能左右搖擺如「企鵝」行走,到最後連眨眼都痛。「曾經遍尋中西醫、秘方都沒有緩解,最困擾的是外用藥膏(焦油)會臭又有顏色,黑黑綠綠的,很容易帶來異樣眼光,在社會上很難混下去。」蔡先生說,因為傳統藥物的治療橘線,讓他僅透過短時間回診被動接受治療選擇,心態日趨絕望,對於治療也感到消極,直到今年中嘗試長效型生物製劑後,病灶有明顯改善,才重新建立「與乾癬和平共存」的正確觀念。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病變,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表皮加速生長以及分化不良,進而產生紅斑和脫屑等情況。多數中重度乾癬患者,病程超過10年,難以根治,但透過妥善治療可獲得長期穩定控制。全身發炎,對生活品造成大影響乾癬患者不僅全身皮膚各處會出現病灶,長期全身發炎也會損害其他身體器官,對生活品質造成極大影響,也常合併其他共病,如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等,需要及早積極全面治療、也減少共病威脅。據統計,台灣約有十多萬病友,中重度病患約佔2成,年齡集中20至40歲正值求學、工作的青壯年。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疫情影響慢性病患回診與追蹤,也造成部分患者病情惡化。以乾癬為例,臨床看到不少中重度患者復發惡化,近期才匆匆回診。不少患者不知道乾癬已能妥善控制,甚至有機會讓病灶「清零」,台北長庚醫院醫師黃毓惠說,關鍵在於要主動表達對治療的期待,與醫師共同設定每次療程目標,主動了解多元治療方式,不要妥協於現況,要主動表達對治療的期待,講出疑慮,與醫師共同設定每次療程目標,主動瞭解多元治療方式,積極參與醫療決策討論。「看完整、問明白、聽建議」看診3步驟黃毓惠醫師表示,目前乾癬醫病溝通多半會遇到2大困境,「看診時間短,醫師無法充分回答患者疑問」、「患者不知問什麼、怎麼說」,建議患者就醫前可掌握「看完整、問明白、聽建議」看診3步驟:1. 看完整:看診前,蒐集疾病相關資料,完整閱讀4種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與治療資訊。2. 問明白:看診前,先寫下想問的問題,抓住重點,清楚描述,不因緊張或因焦慮影響溝通。3. 聽建議:看診時,聆聽醫師建議與說明,了解各種治療優缺點,一起商討最合適治療。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也攜手台灣乾癬協會,針對乾癬推出4種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包含:生物製劑說明衛教單張、治療衛教工具書與2支衛教影片,幫助乾癬患者成為智慧病人,主動了解治療目標與多元治療方式,與醫師共同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有機會達到病灶「清零」的最佳治療目標。

2022新制懶人包》基本工資漲、24類人疫苗需加強接種⋯

2022新制懶人包》基本工資漲、24類人疫苗需加強接種⋯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本周末就即將告別2021年、迎向2022年的開端!而攸關民眾荷包和企業權益的重大民生新制,又有哪些自明年1月1日起就要開始上路呢?以下整理出2022元旦新制懶人包,包含基本工資上漲、疫苗強化接種等「6大新制」,一次通通告訴你!   1. 基本工資連6漲!時薪160元調整至168元 2022年1月1日起,基本工資從每月2萬4,000元調整至2萬5,250元,每小時基本工資由160元調整至168元,約250萬民勞工可受惠。若雇主未給足額,根據勞動基準法第79條第1項第1款,可開罰2萬元至100萬元。 勞工保險投保薪資分級表及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分級表,隨著基本工資調漲也會跟著調整,預估將分別影響逾349萬人及逾151萬人。 2. 防堵COVID-19擴散,24類人上工前需加強接種 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及衛生福利部等四部會管理的多項場所從業人員,如補習班、KTV、學校、長照據點等,以及矯正機關、殯葬場所工作人員,意即COVID-19疫苗公費施打對象第1、2、3、7類,需完整接種2劑疫苗後滿14天才可上工。民眾若不確定自己是否為強化接種對象,可至疾管署公告的清單參照。 若來不及完成施打2劑,或是經由醫師評估且開立不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證明者,則須定期提供自費3日內PCR檢驗或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陰性報告。 3. 避免小額消費洗發票拚中獎,符合4大要件者不給獎 財政部修正統一發票給獎辦法第15條,為避免部分民眾有意以小額方式洗發票張數,試圖提升中獎機率,自2022年起,倘若中獎人同時符合「無正當理由、取得大量且金額微小的發票、不合常規的交易或付款方式、當期中獎發票達一定張數」等4大要件,經查明後可不予給獎。 4. 教召新制試行 國防部將原本後備軍人2年召集1次、1訓7天,自2022年開始,改為1年1訓、一次14天。由於新制教召天數較長,國防部會以2次註記,以示公平。 課程方面,射擊訓練從12小時增至28小時,總發數從86發提升至183發;戰鬥教練也從12小時變為56小時。此外,新制沿用舊制「後退先用、優先選用8年內退伍人員」的原則,安排在2022年第一至三季試行、第四季完整檢討。 5. 國道散落物,取消前30分鐘免費 考量歷年車輛貨物散落影響行車安全的案例逐年增加,高公局修訂「國道散落物處理收費要點」。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依第25條原先規定,汽車行經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時,若載運物品散落在車道或路肩,只要30分鐘內可以移走,就不會收費。 自2022年起,只要物品掉落國道便會收費3千元,每多30分鐘再加3千元,若是占用2個車道費用加倍,提醒駕駛務必把貨物妥善綑紮後再上路。 6. 自動販賣機需開立發票 財政部宣布,自動販賣機銷售食品、飲料,以及收取停車費的業者,2022年起需要逐筆開立統一發票。考量商家需要時間更新設備,2021年12月31日前取得食品、飲料販賣機者,有6年輔導期;2022年1月1日後取得食品、飲料販賣機,和所有使用停車場繳費機者,給予1年輔導期。輔導期間不會開罰。

7成胃酸逆流「只用胃鏡查嘸」!拖久恐成「食道化生」

7成胃酸逆流「只用胃鏡查嘸」!拖久恐成「食道化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胃食道逆流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因生活作息、日常壓力、飲食習慣不當、食道蠕動及感覺功能異常等多種因素導致。一般人對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印象普遍是胃酸逆流、嘴巴有酸氣或是「火燒心」,但其實久咳不好、氣喘,也有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徵兆!台灣盛行率年增至24.6%!咳嗽、胸痛也可能胃食道逆流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表示,台灣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日益增多,盛行率從5%增至24.6%,且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108年統計,近3年胃食道逆流疾病病患從61.6萬成長至76.6萬人次,但其中僅有不到3成的患者,可藉由胃部內視鏡看出腸胃局部紅腫、發炎並確認病因;其他7成患者雖食道、胃部無發炎或賁門鬆弛現象,但仍有症狀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可分為以下2大類:1. 典型症狀:胸口灼熱、胃酸逆流到咽喉或口腔。2. 非典型症狀:吞嚥困難、咳嗽、胸痛、咽喉炎、逆流性牙侵蝕、氣喘、聲音沙啞等。盧俊良指出,許多病患有咳嗽、咽喉炎症狀,會優先求診耳鼻喉科,有氣喘、胸痛症狀則會先求診胸腔科或家醫科,卻忽略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所引起;若只依靠病患主訴和胃鏡檢查,恐造成延誤治療或錯誤治療,使病情惡化。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表示,胃食道逆流患者主要以50歲到59歲最為好發,若沒有及時正確治療,可能影響生活工作品質,少數患者會發現食道內出現類腸道細胞,進而演變成「食道化生」,增加早期食道癌風險。胃食道逆流2大病因:胃酸暴露、食道敏感陳健麟解釋,胃食道逆流依照病因的不同,可分為由胃酸暴露引起的逆流性食道炎,與食道敏感所引起的功能性胃灼熱症狀。前者多因生活飲食習慣不佳而誘發,後者多由壓力、情緒刺激所致。此外,兩者交互作用也可能會引發非糜爛性食道炎,胃部、食道不一定有紅腫現象,因此若只依賴胃鏡檢測,病因恐無法即時確認。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曾屏輝分享,隨著醫療科技與技術進步,目前除了胃鏡治療,胃食道逆流患者若有長期或重度胃酸逆流現象,或是服用特效藥但成效卻不佳者,有可能是未找出正確病因,可進一步採用精準醫療診斷治療。精準診斷治療提供食道酸鹼度檢查、酸鹼度併阻抗檢查及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供病患選擇,有助於多方評估食道健康與收縮功能是否異常。由於許多病患對於傳統胃鏡侵入式檢查,常感到不適與抗拒度高,且容易影響進食頻率使檢查成效失準。曾屏輝說明,精準診斷治療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外,利用僅有1mm的細管取代內視鏡,進入體內測胃酸酸鹼值,可大幅減低對病患的檢查不適感與日常生活作息的影響,亦能更精確診斷出病患胃食道逆流成因,再與醫師討論決定使用藥物或手術治療,能顯著提升治療成效。

糖尿病腎病變的人,白血球DNA的端粒比較短?

糖尿病腎病變的人,白血球DNA的端粒比較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比例高居世界第1,慢性腎臟病盛行率世界第3,這當中有不少是來自於第二型糖尿病的併發症,也就是糖尿病腎病變,如果沒有好好的控制,最後將發展成末期腎臟病(腎衰竭),乃至洗腎,不僅大大的影響生活品質,也給身體帶來相當大的負擔。糖尿病與腎病之間的關係為什麼糖尿病會引起腎臟病呢?簡單來說,血糖控制不佳,高濃度的血糖會可能會損害腎臟的血管功能,影響腎臟代謝廢物的機能,進而傷害腎臟組織並造成高血壓;而升高的血壓會再回過頭來傷害過濾功能失常的腎臟,造成惡性循環,慢慢的就會發展成糖尿病腎病變。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吃得健康、有足夠的身體活動不僅能幫助預防或控制糖尿病或腎病的發展,過往我們可能透過監控血糖、腎功能來確定控制的狀況,新研究發現,透過檢查血中白血球細胞的DNA端粒長度,可能也是個值得參考的方式。端粒是什麼?端粒,英文Teomeres 簡稱TLs,是位在每個染色體中,DNA每一股的兩端,一串重複固定序列核甘酸的片段(重複序列為 5′-TTAGGG-3′)。每次細胞分裂,端粒都可能會變短,也就是說細胞分裂越多,端粒的長度就會越短,因此,年輕個體的端粒通常比較長,並會隨著年齡與退化疾病縮短,是個有用的老化生化指標。第二型糖尿病末期腎病患者端粒比較短?最近有一篇發表在《Diabetologia》期刊上的研究,分析相對白血球端粒長度(relative leucocyte telomere length,簡稱 (rLTL)和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末期腎臟病患的香港人,以及腎功能衰退速度之間的關係。由於是以亞洲人為對象的研究,結果或許值得我們參考。研究以4,085位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人為對象,觀察1995年與2007年間,白血球端粒長度、推估腎絲球過濾率(eGFR),還有新出現末期腎臟病的病例。在平均追蹤的14年間,有564位腎病發展到腎病末期,而這些人的白血球端粒長度也明顯較短,同時也觀察到腎功能指標eGFR衰退得快,也與rLTL有關。糖尿病腎病變—端粒—DNA雖說未來會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調查來確認現在的發現,但如何阻止白血球端粒變短,似乎是可以參考的作法。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延緩端粒的縮短速度呢(預防或改善疾病)?健康飲食與端粒長度的關係答案很簡單—就是吃得健康,而地中海飲食是目前最具科學證據支持的飲食方法之一,事實上,過去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飲食越是接近地中海飲食,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都能有效預防或是改善病情,那麼這樣的改善是否會反應在「端粒」上呢?2020年在《Advances in Nutrition》期刊上,有一篇系統回顧與薈萃分析研究,回顧了幾個電子資料庫裡,截至2018年12月為止,所有以英文、西班牙語與法語發表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對地中海飲食的黏著度,和血球端粒的長度有正向的關係,換句話說,吃得健康可能有助於延緩端粒縮短的進行。要怎麼樣才吃得健康呢?就是地中海飲食吧!傳統地中海飲食的特色是吃很多的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和穀類,而且是以非精製穀類為主;烹調用油以橄欖油為主,並比較少碰飽和脂肪;適量吃魚,而乳製品、紅肉和加工肉品比較少吃;比較特別的是會適量飲酒,而且大多是隨餐飲喝紅酒。這些食物內容,單獨吃可能沒有多大的效果,但科學家認為地中海飲食的健康效益,很可能是來自於各種食物營養素之間的協同作用促成。(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糖尿病腎病變的人,白血球 DNA 的端粒比較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