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男童赴印尼探親 回台發現染麻疹

男童赴印尼探親 回台發現染麻疹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疾管署日前公布今年第18例麻疹確定病例,該名個案為本國籍2歲男童,原本應於去年8月完成MMR疫苗接種,但未完成接種即於去年10月4日隨母親至印尼探親,今年8月14日返台。個案在印尼期間於8月11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及全身紅疹等症狀,於8月14日抵臺時經機場發燒篩檢站攔檢,隨即由父母帶至醫院急診室就醫,安排於隔離區診察通報後確診。目前衛生單位已掌握51名接觸者,包括同行家人、機上接觸者等,但截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疑似麻疹症狀者,預計追蹤觀察至9月5日。今年截至為止已累計18例確定病例本年迄今共18例麻疹確定病例,感染地為中國大陸5例、菲律賓5例、印尼2例、香港1例、馬來西亞1例、越南1例,另外,有2例於國內遭菲律賓境外移入個案感染,1例於國內遭中國大陸境外移入個案感染。大陸、菲律賓和越南 疫情較為嚴重疾病管制署表示今年中國大陸、菲律賓、越南麻疹疫情極為嚴重,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等最新統計資料,分別累計有約4.8萬例、3.8萬例及3,900例病例,明顯高於去年同期。不僅如此,印尼在今年截至為止,累計約通報5千例麻疹病例,其中3千5百餘例確診,為繼中國大陸、菲律賓、越南後,於東亞/東南亞地區今年麻疹累計病例數之第4位。麻疹傳染性高 接種疫苗降低感染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容易由頻繁之國際交流,如旅遊、探親、商務活動等管道進入國內,在不具免疫力的族群間快速傳播,因此,疾管署提醒民眾,應避免攜帶未滿1歲及未完成MMR疫苗接種之嬰幼兒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家中如有滿1歲之幼兒應儘速攜往衛生所或合約院所完成MMR疫苗接種,以降低感染機會。另外,若因故需攜帶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嬰兒前往中國大陸、菲律賓、越南、印尼等麻疹流行地區,可於出發前2~4週,帶往國內23家國際預防接種合約醫院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需求,惟滿1歲時應接種的公費MMR疫苗仍需按時完成。民眾回國後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症狀請勿自行服藥,應儘速戴上口罩,並主動告知醫師近期旅遊史及相關接觸史。

注意!高雄登革出血熱添一死

注意!高雄登革出血熱添一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登革熱疫情仍持續上升中,疾管署公布新增2例本土登革出血熱個案,其中1例死亡,為今年首例本土登革出血熱死亡病例,本年累計共8例登革出血熱病例。登革熱流行期 民眾應提高警覺死亡個案為居住於高雄市苓雅區76歲女性,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8月9日出現發燒、嘔吐、肌肉痠痛、關節痛等症狀,其後於住院期間陸續出現血便等嚴重腸胃道出血症狀,於8月16日因嚴重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目前正值登革熱流行期,高雄地區病例仍持續出現,提醒具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民眾,為登革出血熱之高危險族群尤應特別防範。該署呼籲民眾務必做好清除病媒蚊等防治措施,並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今年截至為止共累計878例登革熱病例上週共新增174例本土病例,其中包括上述2例登革出血熱個案,境外移入病例新增9例。新增的174例本土病例,分別為台南市2例、屏東縣內埔鄉1例,以及高雄市171例,病例持續增加。本年截至為止,共累計878例登革熱病例,包括境外移入病例120例及本土病例758例,其中今年入夏後本土病例為744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來源分別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諾魯、柬埔寨、法屬玻里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印度、中國大陸、吐瓦魯及緬甸。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 為出血熱高危險群疾管署提醒民眾,第一至四型登革病毒皆曾在南臺灣流行,如重複感染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時,較可能導致症狀較為嚴重的登革出血熱,另外,文獻資料指出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之患者,為登革出血熱之高危險群。請民眾務必積極主動清除住家內外及周圍環境的病媒蚊孳生源,並加強個人保護措施以避免蚊蟲叮咬,以維護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日本腦炎流行期 屏東再添一例

日本腦炎流行期 屏東再添一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疾管局公布上週國內新增1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屏東縣56歲男性,因工作常往來養豬場與豬農交談,8月9日出現發燒、頭痛等症狀就醫,經檢驗確診,目前住院治療中,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當地衛生局已進行個案居住與活動地之環境調查及掛燈誘捕病媒蚊等防治工作,並加強當地民眾防蚊滅蚊宣導及適齡兒童疫苗催種工作。今年截至為止共累計14例日本腦炎病例今年截至為止,共累計14例日本腦炎病例,分別為彰化縣4例,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各2例,新竹縣及臺中市各1例,目前正值日本腦炎流行期,民眾務必加強防蚊措施,多加留意。黃昏與黎明為吸血高峰期 應儘量避免外出疾管署表示,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而豬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若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日本腦炎易留後遺症 接種疫苗防感染感染日本腦炎容易遺留嚴重的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請民眾務必做好預防措施。如住家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或水田等高風險環境且自覺有感染風險者,可前往衛生福利部醫院或分院自費接種疫苗。家中如有未完成疫苗接種之適齡嬰幼兒,請照顧者儘速帶往轄區衛生所或指定醫療機構完成接種。 

男子膝蓋、指頭疼痛 檢查竟是肺腫瘤病兆

男子膝蓋、指頭疼痛 檢查竟是肺腫瘤病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46歲的蘇先生從1年前開始出現雙腳膝蓋、腳踝疼痛,手指關節腫痛不適,因為疼痛加劇到醫院求診,經觀察手部關節外觀發現有杵狀指,懷疑是肥大性骨關節病變,再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確實有肺部的腫瘤,進而轉由胸腔科治療,幸運的可以進行手術切除腫瘤並進行化療,目前病況穩定。 過敏免疫風濕科高堅凱醫師指出,肥大性骨關節病變有可能是無成因的原發性症狀,但要小心合併有其他疾病,包括肺部感染、心臟病,跟最應該小心診斷的肺部腫瘤,像這個案例就是。當心!杵狀指是明顯徵兆而跟肥大性骨關節病變最有相關的肺部腫瘤是肺腺癌,因此若看到杵狀指和多發性關節炎,都應該要照個胸部X光片,排除肺癌的可能性。杵狀指的特徵是末端指節明顯增寬增厚,指甲從根部到末端會拱型隆起,指端背面的皮膚與指甲所構成的基底角等於或大於180度。正常指甲從指端長出時是160度的鈍角,和杵狀指明顯不同。 高堅凱醫師提醒,當觀察到杵狀指時,都應該詢問病史,小心檢查身體有無其他疾病。高堅凱主任指出,就因為這是個表現在外又明顯的症狀,而且又與肺腫瘤或其他疾病有關,臨床面對病人時更應該小心注意。  

樂閱讀/幼兒3歲前看太多電視 恐肥胖、專注力不足?

樂閱讀/幼兒3歲前看太多電視 恐肥胖、專注力不足?

近年,美國兒科醫學界持續呼籲成人不要讓未滿兩歲的孩子看電視,但似乎只在父母心中起了小小漣漪,現在仍然有近90%的美國小孩兩歲之前每天看電視一到二小時,臺灣的現象也差不多。近日澳洲政府釋出將制訂法律限制兩歲以下孩子看電視的訊息,雖然尚未定案,各方阻力也是重重,但我仍然十分敬佩澳洲政府對國家幼苗的重視。2009年澳洲政府委託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製作的《活力成長》(Get Up and Grow)手冊,是一本鉅細靡遺的育兒指引,其中有關看電視的問題只是諸多內容當中的一小部分。手冊中提出禁止幼兒看電視的原因,包括可能減少他們從事遊戲、社交接觸與發展語言能力的機會,視線定焦於平面螢幕會影響視力發展,以及減少專注力的時間。在先進國家,看電視成了孩子除睡覺外花費最多時間的活動。美國兒科醫學會早已建議(沒有禁止,只是建議)兩歲以下孩子不要看電視,兩歲以上孩子每天不得超過兩小時,且只看優質兒童節目。不同的是,澳洲政府因使用「禁止」的字眼,引起較多關注。為何專家學者苦口婆心勸導父母別讓小小孩看電視,卻起不了作用?實在是現代父母太過忙碌,為了得到喘息的時間,只好將孩子交給電視保母。也有些父母抱怨,空氣汙染嚴重、社會事件頻仍,家長還能帶孩子去哪裡?藉此合理化幼童看電視的行為。更有父母認為自己也是看電視長大的,也沒有變笨。父母的這些想法,反映了現代社會的問題,照顧者的無能為力,雖然情有可原,但以看電視來解決問題,只會造成惡性循環。當孩子從不當的電視節目中養成暴力、攻擊行為,再想管教孩子就事倍功半了。到底看電視對幼兒的影響是什麼?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分析: • 電視影像本身的影響1)聲光刺激/電視螢幕的閃爍光影、變換畫面、快速剪接等聲光效果,對幼兒正在發育的大腦不利。2)影響視力發育/嬰幼兒時期視力還未發育良好,他們需要東看西看,獲得全視野的發展,而看電視會讓幼童的視線集中在一個框框內。另外,幼兒事實上是有點「遠視」,因此無法看清楚電視上的內容,當然就無法吸收所謂能「促進大腦發育」的資訊,反而會影響視力的正常發育。• 節目內容的影響1)語言發展遲緩/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可以跟著電視學語言,但是孩子從生活環境裡學語言會更快。電視是單向的「聽」,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對談與互動,反而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2)無法專注/當孩子適應了電視的過度刺激,現實生活中的刺激就顯得平淡,也就引不起他的興趣和投入。根據研究,三歲以下的孩子電視看得越多,到七歲時,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衝動的機率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孩子在其他房間遊戲,電視的背景聲音也會影響孩子遊戲的專注力,增加衝動行為的機率。3)認知或閱讀障礙/雖然有實驗證明《芝麻街》(Sesame Street)之類的兒童節目對三歲以上的孩子是有幫助的,但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效果卻恰恰相反。研究顯示,三歲以下的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越長,他們的閱讀能力和理解力也越差。看到一串數字,能夠記住的長度也不如同齡孩子,這些能力的下降都會影響日後的學習和成就。4)價值觀扭曲/卡通中的暴力行為,可能會讓孩子模仿;充滿商業行為的廣告,也會誘惑孩子消費,扭曲孩子的價值觀。• 電視造成間接的影響1)親子關係疏離/幼兒花費過多時間看電視會大幅減少與家人的言語互動。研究顯示,打開電視會讓家庭減少80%以上的語言溝通。雖然有些父母會陪孩子一起看電視,但此時的父母多數是為了休息,而很少和孩子互動、學習,處於「人在心不在」的狀態,不但無法增進孩子的身心成長,反而錯過孩子重要的發展階段,虛擲寶貴的親子時光。2)運動不足/全世界的肥胖兒都在增加,電視與垃圾食物難辭其咎。長期看電視的孩子運動不足,容易肥胖,也容易懶散、被動。研究證明,肥胖兒中除了10%是疾病引起,10%是家庭遺傳,剩下的80%皆屬單純性肥胖,其中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愛看電視。剝奪其他活動的時間:嬰幼兒階段是腦功能發育階段,需要均衡的腦部刺激,才能衍生更多的腦神經迴路與連結,如果長時間看電視,相對的就減少了玩沙、溜滑梯、扮家家酒、玩黏土、畫圖等活動的時間,而這些活動對孩子的全面性發展很重要。有些父母會想提供教學光碟讓孩子觀看,是誤以為這些影片對孩子的大腦發展有益。然而根據研究,兩歲以下的孩子,不論觀看哪種教學光碟,皆無法使孩子更聰明,反而增加上述所提及的不良影響。多數研究還是建議,幼兒三歲以上才可以看電視,傷害較小,但仍需注意每天應以一小時為限。(本文作者/黃瑽寧)(摘自/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時報出版)

樂閱讀/7個好習慣 預防痛經

樂閱讀/7個好習慣 預防痛經

1)經期適度運動/多數人因為缺乏運動、工作久做,造成身體氣血運行不暢,因此在月經時容易造成疼痛。很多女性以為月經期應該禁止運動,其實月經期適度運動有助於腹部及骨盆腔的肌肉收縮,幫助經血排出。經期適合做的運動有:柔軟操、伸展、太極、瑜伽(但不宜倒立)、快走、輕度的慢跑、騎健身車、打乒乓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月經期不宜太過激烈是競賽的運動,例如:賽跑、馬拉松、激烈的球類運動、伏地挺身等。除此之外,水中運動也應該盡量避免。2)隨時保持情緒開朗/在經期時,女性多有情緒不穩定、易怒、煩躁的情況。這個時候可以多吃含有色胺酸的食物,例如:小米、芡實、蕎麥仁、葵瓜子、南瓜子、豆漿、腰果、開心果,來幫助穩定情緒。3)減少寒性食物攝取/有痛經症的人平時應該減少食用冰冷及寒性食物,尤其是月經前來潮的前兩周,一直到月經結束都應該禁止。除了冰品之外,從冰箱中拿出的食物最好要放到室溫再食用。寒性的食物包括:西瓜、奇異果、火龍果、柑橘類水果、香蕉、水梨、柿子等等。4)注意腹部保暖/平日盡量少穿兩截式的服裝,減少腹部受寒的機會。月經期不要吹風、淋雨,非必要不要去戲水、游泳。5)減少高鈉食物攝取/月經前因為荷爾蒙的關係造成經前水腫,體重經常會有上升的狀況,並不是真正的變胖。但是有些人一看見體重增加就急著要減重,刻意去食用一些標榜低卡、零卡的減重食物,但是這些食物往往鈉含量驚人,而體內高鈉又會造成水分滯留,反而更加重水腫。重口味、重鹹、重辣的食物往往鈉含量也較高,因此月經前最好飲食口味清淡。6)多吃高纖及全穀類食物/飲食中吃入的食物的變化為「水穀精氣」,成為人體「氣」的來源之一。因此人體氣血生化的來源來自於脾胃,而具有調補氣血最好的食物,就是五穀根莖類食物,例如:糙米、全麥麵包、小麥胚芽、地瓜……等。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B群,具有提振精神、安定神經的功能。對於有些月經期容易便祕的女性,多吃高纖食物也可以幫助排便。7)減少糖分的攝取/在月經期食用過多的含糖飲料及甜食,會耗損體內的維生素B群,反而讓身體更不適、精神體力更差。很多人都認為月經痛時要吃巧克力或喝杯熱可可來止痛,其實這個觀念並不正確,吃巧克力止痛經心理層面的慰藉才是主因,因為吃甜食體內血糖升高會讓人有幸福的感覺,但這種幸福感只短暫的存在,而且在血糖下降後就消失殆盡了,反而會感覺更憂鬱,這個就是「甜食效應」。但巧克力對於痛經的女性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確實巧克力中可以讓人產生愉快的感覺,緩解月經時的情緒低落,但是巧克力的含糖量過高會造成血糖不穩定,聰明的女性可以選擇可可濃度高於70%以上的黑巧克力或無糖巧克力,這樣既能享受巧克力溫順的口感,又可以穩定情緒,還能避免吃進過多的糖分不會發胖,可以說是一舉數得。(本文作者/羅珮琳)(摘自/女中醫教妳解決惱人的婦科問題/高寶書版出版)

運動前進食攻略 健身效果事半功倍

運動前進食攻略 健身效果事半功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近年來不論國內外,紛紛掀起一股路跑、騎自行車等運動風氣,而適當的運動不僅能幫助提升免疫力、臟腑力,更能有效預防預防疾病、肥胖的發生率,但若忽略了運動前的飲食攝取,就有可能會使身體產生不適、脫水等現象,恐怕既無法達到健身、減重的效果,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優活》採訪整理,運動前該注意哪些飲食攝取,才能減少運動所帶來的傷害風險,並且讓健身或減重的效果事半功倍。跑步前1~1.5小時 為進食的最佳時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蘇秀悅營養師表示,以超過1個小時的跑步來說,建議在運動前2~3小時前補充600C.C.以上的水份,且需含有6~8%的糖(自行加入約一小茶匙的糖),幫助肝醣補充。另外,若是習慣在早晨運動的民眾,也建議在運動前1~1.5小時吃早餐,因為胃排空需要半小時至1小時的時間,而在吃的部分以食用澱粉類為佳,像是兩片吐司、麥片粥,再搭配1~2份的蛋白質,例如,蛋、豆漿,幫助身體產生熱量,以上方法皆能保持運動時,維持最良好的體力與耐力。運動前的飲食攝取 會影響運動的狀況運動前的飲食攝取越正確,就能達到越好的運動效果,但若是攝取到不當的飲食,則會影響到運動的過程及效果,像是一般被視為運動補給品的香蕉,雖然有助於補充能量,但其實它是一種容易導致胃脹氣的水果,由此可見,香蕉未必適合每個人食用。對此,蘇秀悅營養師表示,有5種類的飲品、食物是不適合在運動前攝取,以避免在運動過程中,感到不舒服: 1) 易脹氣食物/例如:洋蔥、核果等,以避免造成腸胃道的不適。2) 油炸類/例如:炸雞、薯條等油膩食物,除了脂肪含量高外,對身體造成的負擔也較大。3) 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可樂等,有助於利尿,但運動最主要的是補充水分,若是飲用還有咖啡因飲料的話,恐會使你身體流失更多水分。4) 高纖維的食物/例如:全麥麵包、高纖餅乾等,因為高纖維的食物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消化,所以,在運動過程中容易造成肚子不舒服。5) 啤酒。

為了甩肉運動一小時內怕吃東西?營養師:反而要用力吃

為了甩肉運動一小時內怕吃東西?營養師:反而要用力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隨著運動風氣的興起,以致有越來越多民眾藉由跑步等方式進行減重,但你知道嗎?並不是只要流汗,亦或者運動後不要馬上吃東西,就能有助於減重效果,反而是要持續運動30分鐘以上,且運動後進食含有蛋白質的食物,才能幫助快速恢復體力、增加肌肉。掌握黃金時機 恢復身體最佳狀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蘇秀悅營養師表示,在運動的過程中,不僅會消耗熱量,也會使水分、肝醣、電解質大量消耗,因此建議民眾若想快速恢復體力、增加肌肉,甚至隔天還有比賽的話,在運動後1小時內,先補充水分,接著補充是醣、蛋白質,才能有效恢復體力及增加肌肉,但如果運動後,沒有強烈的飢餓感時,營養師指出不吃東西也沒有關係,只是會錯失補充能量的最佳時機。補充醣份及蛋白質 有助於增長肌肉營養師表示,運動後除了要立即補充水分、肝醣、電解質外,蛋白質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蛋白質能有效補充被運動消耗掉的肝醣,且有助於修補與再生被破壞掉的肌肉組織,所以,運動後攝取蛋豆魚肉類、牛奶等,例如:400C.C.的低脂牛奶或500C.C.的含糖豆漿,可幫助一次補充到醣分與蛋白質。運動後禁吃鹹食?營養師:其實是可以的雖然運動後可立即進食,但仍有一些部份需要留意,蘇秀悅營養師表示,運動後像是油炸、酒、紅茶、可樂及冰咖啡,建議不要食用,不過,因為運動過程中會流失水份、鹽份和鉀,身體自然而然會想吃鹹的東西,對此,營養師說吃一點鹹食是沒關係的,所以,除了以上提到的幾種外,在吃方面是沒有太大的禁忌。

「最愛你了!」研究:喜歡在臉書放閃 較自卑

「最愛你了!」研究:喜歡在臉書放閃 較自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臉書,一直是許多情侶,刻意公開親吻、擁抱、約會共享晚餐、指另一半好貼心的最佳好場所,當然,留言必定是「好閃!」、「好好喔」等等羨慕亦或忌妒的基本台詞,而美國就有一項研究指出,愈是愛在臉書放閃,正表示當事人較容易自卑且沒自信。真正有自信的人偏愛真實互動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此研究來自美國賓州布萊特學院。研究根據交往一至三十年的情侶,進行臉書動態分析,研究指稱,個性較為內向或者是敏感的人,才會喜歡依賴臉書,進行不斷放閃,曬恩愛的動作。研究進一步指出,喜愛在臉書上炫耀自己有一個很棒的另一半,通常內心較為自卑、沒自信、容易忌妒與憂鬱,因為真正外向或有自信的人,較為偏愛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人互動,也因此較不會在臉書上放閃。

太平洋高壓強押雨神進牢 未來一周好天氣

太平洋高壓強押雨神進牢 未來一周好天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經過雨神瘋狂轟炸全台一個禮拜之後,終於有放晴的好消息來臨!氣象局指出,未來一周因太平洋高壓持續增強,預計整周都是高溫放晴的好天氣,估計台北氣溫將直逼三十五度。今明兩天全台局部降雨氣象局表示,由於太平壓高壓持續增強,今明日除了南部與東半部會有短暫陣雨之外,總體而言,全台大致上都是典型午後雷陣雨天氣,午後民眾最好還是帶把傘,以防突如其來大雨。但明日之後,太平洋高壓更加轉強,全台各地都會呈現晴朗到多雲的好天氣,雖部分地區仍可能會出現短暫陣雨,但降雨時間與強度都會減弱。大致上未來一周氣溫偏熱,北部可達三十五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