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美國自來水出現食腦蟲 居民心慌慌

美國自來水出現食腦蟲 居民心慌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真有所謂的食腦蟲?近日,美國出現一種會啃食人類腦部的變形蟲,且竟然在人們使用的自來水裡被發現,讓當地民眾為之驚恐,如果不慎讓此變形蟲從鼻腔進入,將會蔓延到腦部,並且破壞大腦組織,致死率幾乎達百分之百!一百三十例感染案例 僅三人存活過去,就有一名九歲女童,在湖邊玩水,被此種變形蟲,從鼻腔入侵腦部,光短短一周就宣告死亡,而此次,名為「福氏耐格里變形蟲」,就出現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里瑟夫鎮、加里威爾鎮和芒特艾里鎮的飲用水裡,雖此蟲只能從鼻腔破壞腦部,但也讓著實讓當地居民心慌慌。目前美國衛生當局指出,將會立即清潔供應此三鎮的供水系統,並加強氯氣消毒以保飲用水的安全,而在過去五十年間,共有一百三十例,遭變形蟲啃食腦部的案例,其中,只有三人存活,難怪會引起那麼大的恐慌。

自製低卡水果烤肉醬 中秋健康吃

自製低卡水果烤肉醬 中秋健康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中秋節腳步接近,烤肉雖然有趣,可增進家人或朋友間感情,不過這樣的料理方式卻有著健康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 公布了一份全球10 大垃圾食物排行榜,除了榜上常客的油炸類、醃漬類、肉類加工食品外,燒烤類食品也名列其中。舉例而言,除了肉質本身如紅肉及加工肉品,已被證實會提高大腸癌的發生率外,用高溫(溫度超過100度以上)烹調肉類,也會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烹調的時間越長,產生越多;當肉類放在烤架上以直火進行燒烤時,肉類油脂滴落在火上也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附著在食物表面,吃下肚後恐將誘發腸癌。5撇步  健康負擔少吃1隻燒烤雞腿跟吸了60支香菸的毒素風險是相同的,如果你無法拒絕吃燒烤食物的誘惑,又擔心受到燒烤食物的毒素污染,專家的下列妙方,可減低一些健康風險。 ●食材鮮/多選擇新鮮食材,以新鮮瘦肉、魚肉及蔬菜取代如貢丸、香腸、甜不辣熱量較高、營養素含量較低的加工食品。●多蔬果/蔬菜是最不會造成身體負擔的食材,除了富含抗氧化的營養素,其豐富的纖維質可增加飽足感、減少肉類或主食類的攝取量。●不烤焦/烤焦的食物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切記應丟棄不可食用。 ●無奶油/市售奶油常含有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應避免使用以免造成身體負擔。●少醬料/一般市售烤肉醬的熱量及鈉含量高,建議可自製烤肉醬,將水果如芒果、鳳梨打成泥,與薄鹽醬油調製成健康的低卡醬料;或先用蔥、薑、蒜頭、糖、孜然粉、少許醬油、太白粉將肉先行醃過, 不需再加烤肉醬 。

樂閱讀/8個省錢妙招 增強兒童免疫力

樂閱讀/8個省錢妙招 增強兒童免疫力

已經碰到非常多的家長問我,「要怎麼增強孩子的免疫力」?這真是個大哉問。如果上網搜尋「增強免疫力」這幾個關鍵字,您可能會得到各種不同的建議,比如說益生菌、維他命、人參、綠藻等補品。這些補品通常不便宜,買起來經濟負擔又大,究竟有沒有效果,家長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難道增強孩子的免疫力,一定要花大錢嗎?別擔心,這裡讓我傳授各位幾個增強孩子免疫力的省錢妙招! 1)喝母乳/母乳裡富含各式各樣增進免疫力的因子,免費又方便,絕對是增進免疫力的最佳省錢妙招! 2)接種疫苗/接種疫苗絕對是最有效,也是最簡單產生某些特殊免疫抗體的方法。雖然自費疫苗價格不菲,但光是免費的疫苗,就已經足夠讓孩子得到很多的保護。流感疫苗通常在小學四年級之前都是免費的,家長千萬不要放過這個機會,一定要帶孩子去接種。 3)吃糙米與全麥麵包/沒錢買益生菌?沒關係,我們多吃益生質,給我們自己腸道內的好菌天天吃補!坊間有販賣許多果寡糖等人工的益生質補品,其實我們不需要花大錢也可以得到。糙米、全麥麵包,都是很好的天然益生質,天天吃,不需花大筆銀子買補品! 4)吃深綠色蔬果,還有魚/這幾年有關維生素D的話題非常的夯,因為免疫學家發現維生素D不只可以強化鈣質,還可以提升免疫功能。不意外的,馬上就有廠商做起維生素D補充品的生意。其實維生素D在日常生活食物中俯拾皆是,花椰菜、菠菜、紅蘿蔔、各種深綠色或深黃色的蔬果裡都有。魚類也是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只要每天都吃一些,不但免疫力可以提升,還可以強化骨質。5)天天出去晒太陽運動/吃了維生素D,也需要陽光來活化才有作用。我們的皮膚只要接受到陽光的照射,就會活化維生素D,這更是一毛錢都不用花的免疫增強法!每天都帶孩子出去晒晒太陽,保證少生病多健康!6)不要太早讓孩子上學/小孩的免疫力還不足時,就把他放在病毒肆虐的團體中,等於把一隻綿羊丟進狼群讓他自生自滅。我建議至少三歲以後再讓孩子上學,身體比較有能力來對付這些病菌。7)不要相信廣告的誇大效果/省錢妙招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再花錢買誇大效果的補品。通常這些補品都會走審查比較寬鬆的食品路線,然後將某些實驗室的研究誇大成對人體也有效果。這世界上有非常多的物質都可以在實驗室裡增強免疫力,但是吃到人體裡就是行不通。尤其說到劑量,實驗室裡的細胞那麼小,人體細胞數目卻是這麼龐大,也許這個物質對人體有效的劑量是「一桶」,但是廠商賣你的卻是「一顆」,只是杯水車薪。8)讓孩子擁有愉快的心情/馬偕醫院的藥袋上,寫著一句安慰病人的話:「喜樂的心,乃是良藥。」這絕對不只是精神喊話而已,許多醫學證據都顯示,愉快的心情可以造就強大的免疫力。而孩子的幸福感來源,決定於家庭的氣氛,夫妻的和諧,以及安全感的建立。所以如果要孩子不生病,很簡單:請爸爸媽媽彼此相愛,不大吼大叫,即便有意見不合,也要在孩子面前理性、溫柔的解決。只要這樣做,孩子就會感覺到幸福得不得了呢!(本文作者/黃瑽寧)(摘自/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時報出版)

樂閱讀/盡情體驗 有感人生

樂閱讀/盡情體驗 有感人生

人生中除了犯法、危害自己生命的事不能做之外,其他事都可以試試看。這些體驗帶給自己的影響,往往超乎當時的想像。說到生活,一般人總想到跟時間有關、跟錢有關,彷彿要有錢、有時間才能享受生活。對此,我是大大不以為然。會不會生活,取決於你的態度跟想法。享受生活的前提不是時間跟金錢,而是你有沒有努力。而且,我所指的努力,不是努力工作,是你在接觸每件事時,能不能抱著好奇心,不設限地去體驗和學習。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一點都不容易。現代人習慣了都市生活,凡事要求節奏快,一切講究便利。評斷事物的好壞,也常以「好不好用、對我有沒有利」為出發點。於是,習慣了快速,偶爾能停下來,反而不知道該做什麼;食衣住行愈方便,愈容易使人抱怨——因為只要遇到一點點差錯,就覺得難以忍受。再加上自我主義強,最好每項服務都量身訂做,只要不合我意,就感到不滿意。凡此種種,最終都導向一個唯一的結論:所謂的生活剩下什麼?只剩下消費。只有消費這個活動,能滿足以上所有的邏輯和標準。培養對周遭「有感」的能力問題是,如果你只會消費,這算是懂得生活嗎?試想一下,要是今天你到了一個沒有這些過度便利與消費的地方,例如馬祖的東引。你的生活還剩下什麼?生活的趣味不是從天而降,是靠自己發掘來的。打個比方,兩個人同樣在野外騎腳踏車,一個人覺得這只是為了減肥要做的運動,於是很努力地從A地騎到B地;另一個人喜歡觀察大自然跟照相,所以一路上不斷發現光影的變化、注意到路旁的小花小草跟鳥鳴。於是,即使是同樣的路程,前面那個人只覺得疲累、腳痠;後面這個人卻多出很多感官的體驗,眼睛跟心靈都得到滿滿的收穫。是什麼造成這種差別?能夠對周遭的各種事物「有感」,就是我說的,是種需要學習跟努力的能力。假使你除了工作、消費以外,其他面向都是空白,那麼就算眼前出現再美好的事物,一樣會視而不見,因為體驗不夠多,腦海中根本找不到觸動的媒介。我常常說,人生中除了犯法跟危害自己生命的事不能做之外,其他事都可以試試看。如果還沒做就拒絕,很可能一個未知的驚喜就沒有了。而這些體驗帶給自己的影響,往往也超乎想像。我曾經在大學時代參加田徑賽中的三鐵:標槍、鉛球、鐵餅。一開始,我什麼都不會,但我很認真地練習了一、兩個月。如果用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學這些有什麼用?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事情是沒價值的,只是當時還沒看到而已。這不但成為我人生中難忘的一段過程,去年看到倫敦奧運的標槍比賽時,因為我知道他們在場上怎麼丟、怎麼判斷,我看比賽的樂趣,當然也就比別人更多、更不一樣。懂得生活 工作會更有動力求學時,我還跳過現代舞,參加過辯論比賽、朗誦比賽、戲劇比賽。工作後,只要一有機會,我就嘗試各種沒做過的事。我曾經拜託德國的朋友讓我在他的公司上一天班,因為這樣,知道了德國上班族的種種;我也在美國的建築師事務所待過一個星期,看他們怎麼設計、做事,感覺就像上了一堂「人類文化學」。在旅行中觀察,更是我最喜歡做的事。前陣子,我從巴黎坐火車去荷蘭,一路上聽火車廣播,發現一個有趣的細節:每經過一個國家,列車長廣播的語言順序都不一樣,所在國的語言會被提前到第一個。列車長不但得是語言天才,還不能弄錯播報順序。像這樣,認識很多不同的朋友,知道很多事情的背後,得到各種好玩的記憶,它們最後都回到我身上,變成跟別人分享的素材或成為與下一次體驗激盪的基礎,讓我的生活愈來愈豐富。所以,回到前面的問題,在馬祖東引,有些人可能什麼都不能做,但懂得生活的人會先拋開防禦心,找當地人聊聊,聽聽他們的故事,然後自然而然發現,在那裡可以釣魚、可以賞鳥、可以潛水,有很多事可以做。工作的目標應該是好好生活。如果工作到最後,反而變得不知道怎麼生活,這就變成很大的危機了。畢竟,成為一個熱血、有夢的生活家,工作起來才更有動力,不是嗎?(本文作者/沈方正)(摘自/勇敢立大志,彎腰做小事/天下雜誌出版)

你做的內視鏡檢查準確又安全嗎?

你做的內視鏡檢查準確又安全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2014年公布最新癌登統計的十大癌症中,與腸胃科相關之癌症即佔5個,包括大腸癌、食道癌、胰臟癌、胃癌及肝癌,其中,前四類癌皆與內視鏡檢查息息相關。內視鏡檢查是檢視身體內部消化道的特殊技術,醫師可直接透過內視鏡檢視投射在電視螢幕的影像進行判讀,常遇到許多病人抱持著擔心受怕的心情接受檢查,過程經歷可能不舒服,甚至無法確定操作的醫師及設備是否合乎要求且安全完善。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教授表示,內視鏡檢查為診斷疾病及偵測早期癌的重要工具。民眾常會至大型醫學中心、健檢中心或附近的診所做內視鏡檢查,無論至哪個單位進行檢測,您曾是否問過由誰操作?內視鏡設備是否符合使用期限?消毒程序是否標準?選擇合格且準確的內視鏡軟硬體設備極為重要。進行內視鏡檢查 醫師的相關證照及訓練養成過程非常重要!對於如何選擇安全的內視鏡檢查?王秀伯教授表示,軟體的部分包括:1)操作的醫師是否有足夠的訓練?以台灣的醫療規範來說,目前並無限定醫師科別操作內視鏡檢查,因此,健檢時進行檢查,建議民眾可留意操作的醫師科別,以消化系統的專科醫師較有保障。其實合格的內視鏡醫師應有學會認證過的證照,表示接受過完整的訓練,即使持有證照,也需考量醫師是否持續進修,內視鏡技術就像外科手術一樣,不可能一、二十年都不進修。建議民眾可至相關學會查詢相關學會訓練計畫、醫師內視鏡再進修情況,如台灣內視鏡醫學會網站(http://www.dest.org.tw/)。另外,可在執業場所查看是否有內視鏡相關證照,如台灣內視鏡醫學會所核發之證照。2)內視鏡檢查單位的技術師是否有學會之技術師之訓練、甚至認證?除了醫師本身外,協助醫師進行鏡檢的技術師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合格的技術師須確保內視鏡工具的清潔是否合乎標準流程,且醫師在進行侵入性檢查的動作時,技術師需與醫師配合才能保障患者安全。而目前台灣內視鏡醫學會已推行技術師認證6年,相關資訊也可參考學會網站。 適當內視鏡儀器有助於偵測及洞悉病況!除了內視鏡醫師及技術師外,內視鏡硬體也是選擇內視鏡檢查重要的一環,硬體設備是有否固定保養且能清楚看見?如果可以,當然能選用較先進的內視鏡儀器最好,特別現在有安裝特殊光的內視鏡可幫助提早發現初期腫瘤,這才是民眾辛苦接受內視鏡檢查的目的。另外,由於內視鏡屬於侵入性檢查,因此,接受學會訓練了解內視鏡的清潔消毒步驟是不可或缺的,ㄧ般而言,台灣內視鏡醫學會所屬會員均接受有此訓練。台灣民眾健康意識逐年提高,也漸漸有定期健檢的觀念。王秀伯教授提醒,當花錢進行健檢時或辛苦接受各種內視鏡檢查時,若可多加留意內視鏡檢查所需的軟硬體設備是否合格及有品質,可確保您的醫療品質是有保障的。

OL高跟鞋愛穿小一號 大腳趾竟嚴重外翻

OL高跟鞋愛穿小一號 大腳趾竟嚴重外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民眾平日挑鞋可要多加注意,別因為愛美選擇小一號的鞋子,而導致大腳趾嚴重外翻!醫師指出,近來大腳趾外翻的病患日漸增多,其中,以女性居多,平均每四個女性病患,就有一位因大腳趾外翻而前來就診,醫師提醒,女性朋友在挑選高跟鞋時,勿挑選過小的鞋子,以免壓力全都集中在腳拇指上,產生外翻的情況。沒合適尺寸就買小一號 她拇指外翻別以為腳趾外翻,只是小問題,嚴重恐怕還要開刀才能治療,台中就有一名四十歲的魏姓小姐,平日喜愛穿高跟鞋外出,出門採買鞋子時,若碰到沒有合適的鞋子尺寸時,就會選擇小一號的鞋子,用力把腳塞進去,不料,久而久之的壞習慣,讓她左腳開始劇烈疼痛,無法行走,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左腳大拇指嚴重外翻,經開刀手術後,才解決問題,也讓她直呼不敢再穿小一號的鞋子了。 臺中醫院骨科楊維宏醫師表示,大腳趾外翻顧名思義就是大腳趾與第一腳掌骨關節之處向外彎曲,而導致第一蹠骨的頭部內側鼓起來且疼痛劇烈,隆起的骨頭有時會腫的像骨瘤一般,若民眾大腳趾開始向第二腳趾靠攏,這種情形就叫大腳趾外翻。大腳趾外翻臨床症狀以疼痛、腫脹為主,穿鞋時疼痛變得更厲害。大拇指外翻嚴重 就須手術治療他解釋,大腳趾外翻的治療需視疼痛與腳變形程度而定,初期可嘗試改穿鞋頭較寬大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大部分病人可藉此方法得到疼痛的改善,但若是大腳趾內緣突起疼痛極為明顯,外翻畸形過大或改穿鞋子仍無法改善症狀時,就需要醫師手術來治療。骨科楊維宏醫師提醒民眾,選擇鞋子時不要只注意鞋子的外觀與穿起來的美感,重要的是要留意腳穿起來的舒適度,若鞋子因前面空間過小,讓腳趾全部擠在一起,或大拇指被擠到向中間靠攏,便要考慮是否購買。

謹記6點飲食妙方 有效防治大腸癌、高血壓

謹記6點飲食妙方 有效防治大腸癌、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外食族的增加,使得罹患高血壓的人正日益年輕化,在最新國民營養調查中發現,成年女性每日平均攝取鈉3567毫克(8.9克鹽)、男性4579毫克(11.4克鹽),遠高過衛生福利部建議一天所攝取的2400毫克(6克鹽)。不僅如此,根據福利部公告102年國人十大死因中,高血壓排名第八,1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報告顯示,高血壓是造成全球死亡第一名的危險因子,因此,在飲食上的控制格外重要。得舒飲食在臨床試驗上 能有效降低血壓的飲食治療豐原醫院營養科鄒季臻營養師表示,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能有效預防高血壓,而得舒飲食是經科學及臨床試驗證實,能有效降低血壓的飲食治療方法,只要採高纖、高鈣、高鉀、低鈉、低脂,就能有效控制血壓,與減鈉、減重、運動、節制飲酒等方式併列在生活療法中。一碗牛肉麵湯 鈉含量逼近一天所需的量在門診中,營養師發現大多血壓偏高病人的飲食習慣,皆屬於外食族,且一般麵店所販售的湯麵,在湯頭部分攝取的含鈉量,平均約有1400毫克(3.5克鹽),而最高的牛肉麵湯甚至可達2218毫克(5.5克鹽)。此外,就連自助餐、便當店、小吃店所提供的湯品,一碗可能高達約1700毫克鈉(4.3克鹽),而像是便利商店的關東煮湯頭,平均一碗含也約有700~1160毫克鈉(1.8~2.9克鹽),所以,民眾往往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喝下過多的鹽分而不知,也在無形中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得舒飲食不僅可降血壓 更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鄒季臻營養師表示,生活飲食中不是只有醬油、鹽及味精才含有鈉,在肉汁、菜湯中亦含有許多的鈉,而得舒飲食主要是以豐富的蔬菜、水果及低脂乳類為訴求,搭配適量的全穀類、核果類及低脂肉類,提供均衡營養的食物來源,而研究也證實,這樣的飲食型態確實能有效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對於高血壓病患來說,若是連續使用兩週得舒飲食後,可降低8~10%的血壓,效果等同於一顆降血壓藥物,除此之外,得舒飲食的好處除了降血壓外,更能降血脂肪、減低心血管疾病、大腸直腸癌風險,有利骨質健康。飲食小妙方 讓你吃的安心更健康最後,營養師提供6點小妙方,幫助民眾在飲食的過程中,能吃的更健康,且又能達到營養攝取的目的:1)提高新鮮蔬菜水果攝取量/蔬菜約4~5份,水果2~5份。2)提高低脂乳製品的攝取量/每天攝取2份的低脂或脫脂乳品,可於三餐或點心食選用,例如:鮮乳、優酪乳、優格及起司等,但若飲用乳品會腹瀉、脹氣者,則建議改用低乳糖或脫乳糖的乳製品。3)降低脂肪攝取總量/少吃油煎油炸類食物4)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量/選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如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5)提高鉀的攝取/例如:菠菜、空心菜、茼蒿、芹菜、香菇、金針菇、竹筍、桃子、奇異果、木瓜、芭樂、香蕉等。6)選擇全穀根莖類/應選用未精緻過的全穀類或根莖類來代替精緻過的白飯、白麵製品。

3C產品用過度 男子40歲就老花眼

3C產品用過度 男子40歲就老花眼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53歲的朱先生是位業務員,因工作的關係必須經常南北兩頭跑,而原本就有遠視的困擾他,又常使用智慧手機等3C產品,往往一看就是好幾小時,不良的用眼習慣,沒有適當的讓眼睛休息,以至於在他40歲時出現老花眼,使得他必須經常戴眼鏡。但這對愛打高爾夫球的他來說,是件麻煩的事情,後來在醫師的建議下進行了雷射手術後,直到現在已經過9個多月,視力完全正常,已經不再需要依賴眼鏡了。隨著生活習慣改變 老花問題將提早出現三軍總醫院眼科部角膜科戴明正醫師表示,全球約有20%的人口有老花的問題,且好發於中壯年族群,不過,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因素,而提早出現。而在治療方面,醫師表示目前衛生署核准一台老花雷射,對於老花眼患者而言,治療更加廣泛,且手術時間短、不會影響生活作息、安全性高等,此外,若同時合併近視、遠視及閃光,也能夠同時進行治療,幫助民眾解決所有問題。

下背痛恐為警訊 當心為癌症轉移所引起

下背痛恐為警訊 當心為癌症轉移所引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61歲的婦人,下背痛1個多月,且問題越來越嚴重,經過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第12節胸椎壓迫性骨折,但在保守性療法治療後,病情仍無明顯改善。因此,醫師幫她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結果除了第12節胸椎外,就連第11節胸椎、第4腰椎、枕骨、右髖臼等處有明顯活性增加,懷疑有癌症的骨轉移的情況,因此,在為她做脊椎磁核共振後,也懷疑有胸腰椎的骨轉移,最後,透過胸部電腦斷層後發現竟有一個2.6公分的右上肺腫瘤。每個人一生中 皆有一次下背痛的經驗成大醫院核子醫學部吳佩珊醫師表示,下背痛是民眾常見的問題之一,在流行病學的統計上,大約每5人中就有一位有下背痛的困擾,而有60%~80%的民眾一生中都會有一次背痛的經驗。但下背痛只是一個症狀,造成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包括常見的背部軟組織受傷、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等,多半民眾僅需休息、復健或服藥便可得到緩解,不過,也有人的下背痛是因為癌症所引起,所以,提醒民眾應多留意,切勿輕忽。癌症病患若出現劇痛、下肢無力 應盡速就醫檢查最後,吳佩珊醫師表示,有癌症、感染、代謝性骨骼疾病及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等病史的民眾,若出現大小便功能異常、劇痛、下肢明顯無力時就要多當心,此時,建議應盡速就醫檢查,以避免問題越來越嚴重。 

心臟破洞難發現 多虧篩檢救他一命

心臟破洞難發現 多虧篩檢救他一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13歲的謝同學,從小就是個體育健將,國小時曾參與網球校隊,每天跟著校隊接受體能訓練,都不曾出現身體異樣,直到去年五月接受心臟病篩檢後,才意外發現他患有先天性心房中膈缺損,但經過治療後恢復良好,不僅考上國中體育班,更參與網球比賽獲得佳績。 早期無症狀 心房中膈缺損不易察覺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鄭敬楓醫師表示,心房中膈缺損是最常見的成人先天性心臟病之一,儘管是先天性,但絕大部分的病童在早期是沒有任何症狀,且心雜音也不明顯,經常被忽略,往往到了成年後才會被發現。 天性心房中膈缺損,指的是左右心房之間的中膈,沒有按照發育的時間閉合完整,有些小孩已經到了十幾歲,才因肺動脈相對狹窄的心雜音,而被診斷出有心房中膈缺損,有些則是四、五十歲的成年人,因肺高壓導致會喘,才初次診斷出患有心房中膈缺損。 隨著年紀增長若無治療 恐像顆不定時炸彈因此,臺灣兒童心臟學會與花蓮慈濟醫院、門諾醫院醫師合作共同舉辦「花蓮縣學童心臟病篩檢」,從去年開始起,開始為花蓮縣國中小學童進行心音、心電圖全面篩檢。鄭敬楓醫師表示,今年度針對國高中學童心臟病篩檢從11057位學童中,發現有390名學生心音圖或心電圖有異常,其中有83名學生疑似患有心臟病,而要被診斷出罹患心房中膈缺損的孩子其實相當少見,因為心房中膈缺損無法光靠心電圖完全診斷出來,有些小的缺損可能不會有症狀,只有在聽診時可能會被聽到心雜音。但隨著年齡增長,若沒有治療補洞,會造成右心肥大,心衰竭、肺動脈高壓、心律不等問題,就像是心臟的不定時炸彈。 透過手術將缺損關閉 降低疾病的潛在風險在治療方面,醫師表示主要是利用心導管閉合術治療,透過透過兩片傘狀結構,放置於左右心房,將心房中膈缺損夾起而關閉,不僅傷口小,可避免面臨胸前長長的疤痕外,體力也恢復得很快,效果跟開心手術一樣好,對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