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血友病患關節手術困難 處理不好恐引發病變

血友病患關節手術困難 處理不好恐引發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血友病是一種先天性基因缺陷的疾病,在凝血功能方面不佳,且容易有自發性出血的問題,尤其是在膝蓋、手肘等關節處。一般來說,人工膝關節使用的平均壽命約為10年,但有些血友病患者因早期醫療資源不足的關係,使得他們關節長期反覆出血,導致關節受損嚴重,所以,在30多歲就需接受第二次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的民眾不在少數,但也因為第一次手術所遺留下的組織傷害,相對的提高了手術困難度。血友病患骨科手術 需克服凝血功能三軍總醫院民診處暨骨科部潘如瑜醫師表示,面對挑戰性高的膝關節手術,除了得先多次在電腦上做3D立體定位操作及模擬切割,以擬真的病患膝關節假體進行模擬開刀,藉以提升手術精確性及成功率。且血友病患者的骨科手術,除了要克服病人凝血功能的障礙外,還要處理骨關節炎所造成嚴重的結構缺損,及人工關節再置換的困難。關節問題處理不好 恐會導致其他關節發生病變在早期醫療資源不足,及預防治療觀念不普及的環境下,病人因出血疼痛而缺乏適當的運動,使得下肢骨骼沒有足夠刺激,導致骨發育不良造成骨髓腔變得非常狹窄,這些都得在手術前一一評估。若關節問題沒有處理好,不僅會導致其它附近關節及脊椎的次發性病變,也誘發慢性的肌肉疼痛,間接影響其就業及經濟問題,因此,在手術前須衡量病人的實際需求與手術的必要性,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

國人濫用中藥問題多 當心引發4大危害

國人濫用中藥問題多 當心引發4大危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腎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排毒器官,一旦當它出現異狀時,往往卻因不易察覺,導致許多民眾罹患了慢性腎臟病皆不知,雖然近幾年台灣洗腎發生率及盛行率有逐年降低的趨勢,但對於全球來說,仍是名列前茅。基因、中藥濫用 為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台北榮民總醫院毒物與職業醫學科楊振昌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主要可分為無法改變及可改變,第一種無法改變的因子,主要有基因、種族、男性及老年人;第二種可改變的因子,主要則是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煙、飲酒、嗎啡類藥物、止痛劑、中草藥及重金屬(鎘、鉛、砷、汞)等。 留意中藥對腎臟病機轉 以避免對身體造成危害尤其是來路不明的偏方及中草藥,都是國人濫用的嚴重問題,因此,為幫助民眾更了解濫用中草藥的後果,醫師提出4點中藥對慢性腎臟的可能機轉,以避免對身體造成危害: 1)中藥本身含有毒素,例如:馬兜鈴酸等,就會直接損害腎小管上皮細胞。2)中藥引起全身過敏反應或溶血反應,而導致急性過敏性間質性腎炎及腎功能衰竭。3)中藥毒性成分及其代謝產物經由腎臟排泄,引起腎炎或腎脂肪變性。4)中藥摻假,例如:處方西藥 、重金屬等。慢性腎臟病患 謹慎使用中藥最後,提醒民眾雖然中藥在國內的使用程度相當普遍,但已有研究指出含馬兜鈴酸之植物性中藥或中藥製劑,與慢性腎臟病,甚至於泌尿上皮細胞癌有關,所以,在購買中草藥時,應務必謹慎,另外,對於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民眾,若想使用中藥時,應尋求合格中醫師之協助,並告原主治醫師,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颱風來襲衛生危機多 謹記9點保健康

颱風來襲衛生危機多 謹記9點保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氣象局估計,未來秋颱來襲的機率高,且隨著颱風的來襲,容易造成停電、淹水的現象,因此,彰化縣衛生局針對鳳凰颱風的來襲,有9點要提醒民眾,並在這段期間內,應特別注意飲食品衛生安全並做好正確環境衛生等消毒工作,以保障大家的健康:1) 勿生飲水及生食食物。2) 調理食品前、飯前、便後應徹底以肥皂洗淨雙手。3) 勿食用泡水或接觸過污水的食物。4) 當冰箱失去電力時儘量不要打開冰箱門,以免溫度升高。5) 勿食用因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6) 住宅之蓄水池若淹水應清洗消毒後再蓄水。7) 豪雨可能導致飲用水較原來濁度上升,必要時可暫時飲用包裝水,以保障飲水安全。8) 泡水廚房用具及餐具要清洗、沸水滾燙過或消毒後才能使用。9) 依「清除、清潔、消毒」三步驟,做好環境衛生工作,尤其是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地方,如桌面、房內的餐具架、冰箱等。消毒殺菌方法多 民眾應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颱風過後容易留下許多細菌,依法規規定,有效的殺菌消毒方法有5種,民眾應自行挑選適合的方式來消毒,以確保環境安全:1)煮沸殺菌法/以溫度100℃之沸水,將毛巾、抹布等煮5分鐘以上,餐具則是煮1分鐘以上。2)蒸氣殺菌法/以溫度100℃之蒸氣加熱,將毛巾、抹布等加熱10分鐘以上,餐具加熱2分鐘以上。3)熱水殺菌法/以溫度80℃以上之熱水,將餐具加熱2分鐘以上。4)氯液殺菌法/以游離餘氯量不低於百萬分之二百之氯液,將餐具浸入溶液中2分鐘以上,浸泡後需再以煮沸過的水清洗過。5)乾熱殺菌法/以溫度110℃以上之乾熱,將餐具加熱30分鐘以上。謹記食物中毒5原則 以確保飲食安全最後衛生局表示,民眾應要牢記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包括要洗手、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煮熟、要使用乾淨的水及新鮮食材、要注意保存溫度,以確保飲食衛生安全。

高油脂、高化學添加物 喝咖啡加「奶油球」很不健康

高油脂、高化學添加物 喝咖啡加「奶油球」很不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我要一杯大杯美式咖啡。」許多上班族,開啟進公司活力的第一關鍵,就是直奔超商或是連鎖咖啡店,購買一杯咖啡來喝,根據估計,全台每年咖啡產值,就高達六百億,也讓襯托咖啡濃醇香的配角,牛奶亦或奶油球,跟著大賺咖啡「黑金財」,但事實上,如果為了讓咖啡的口感較為溫潤濃郁,卻選擇加入奶油球,恐怕喝下的,都是一顆又一顆裝著高「飽和脂肪酸」油脂以及多種化學成分的白色加工合成液體。撇開奶油球價格低廉 光油脂就多得嚇人有喝咖習慣的民眾,若到連鎖咖店點咖啡,奶油球幾乎能夠一拿再拿,有些人甚至一拿就是好幾顆,先撇開奶油球的「價格低廉」不說,端看內含的油脂成分,就多得嚇人。「每顆奶油球70%~80%都是油脂,」營養師蘇慈閔指出,奶油球裡幾乎沒有營養價值,其中,為了讓口感更佳濃稠濃郁,大量油脂與乳化劑都不可避免,而添加的這些油脂,像是棕櫚油或椰子油,都屬於飽和脂肪酸油脂,長期喝下來,每天一顆,甚至好幾顆,對身體與心血管都是負擔。奶油球有奶味 都是化學合成的假象奶油球雖有奶味,但細看成分表,與牛奶完全扯不上任何關係,除了都是化學添加物,熱量也是高的嚇人。別小看一顆十毫升的奶油球,熱量僅僅只有三十大卡左右,但換算成與一般市售全脂牛奶包裝分量來看,奶油球的熱量幾乎是牛奶的兩到三倍。「奶油球與牛奶相比,奶油球完全沒有營養價值,」蘇慈閔說,牛奶裡有優質蛋白質與鈣質等等,但奶油球僅是飽和脂肪酸油脂與化學添加物,兩者之間雖然都可讓咖啡更濃醇順口,事實上,卻是天差地遠。便宜塑膠包材 運送中難以保證能永遠安定此外,從毒物科的角度來進一步檢視奶油球包材,許多塑膠包材,在運送過程中,若經過陽光曝曬,或是高溫運送,穩定的塑膠容器,也難以保證不會溶出有毒物質,像是塑化劑或是雙酚A等環境荷爾蒙。林口長庚毒物科醫師顏宗海表示,塑膠包材雖然穩定,但如果運送過程中,曝曬到陽光,或運送的卡車,內部溫度過高,又加上這些產品,保存期限都很長,在這段時間內,很難保證不會溶出塑化劑或雙酚A。而塑化劑或雙酚A,經過多次食安危機,相信民眾也對此兩種物質不陌生,都是造成小孩與大人性早熟,或是不孕的元兇之一。蘇慈閔就提醒,如果民眾想讓黑咖啡變得更順口,加牛奶會比加入奶油球更加健康,奶油球屬於高化學合成產品,不建議民眾長期使用。

炸雞塞牙縫、飲料當水喝 百公斤少年肝臟滿滿都是油

炸雞塞牙縫、飲料當水喝 百公斤少年肝臟滿滿都是油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要多吃才會長大!」這是台灣老一輩,或還懷有傳統觀念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深深教誨」,不多吃,恐怕還會被念一頓,也因此造就了許多胖童胖少年的出現。連走路都會喘 百公斤少年肝拉警報連走路都會喘。這是一名台北十七歲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寫照,因為炸雞對於他來說,可能是每天塞牙縫的甜點,而可樂與含糖飲料,則是他解渴的「白開水」,也造就他羅馬風格的龐大身軀,年紀輕輕,就罹患了嚴重脂肪肝,身高一百七十公分,體重突破一百公斤,若再吃下去,肝臟與健康將會出現問題。肝臟如果被脂肪佔滿,將會出現哪些病症?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志堂表示,大約有10%的脂肪肝可能進展為脂性肝炎,其中的1/3可能惡化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研究指出約1~2%的肝癌與脂性肝炎有關。脂肪肝早已成肝病元凶過去幾十年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已躍升為西方國家肝病的首要原因,而其他肝病的發生率則呈現穩定甚至下滑的趨勢,且已經有證據顯示,在許多地區也是肝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為肝病殺手。值得注意的是,有愈來愈多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因為飲食西化以及夜市、吃到飽餐廳林立,等等原因,讓國人罹患脂肪肝的人數,不斷暴增,成年男性,每兩個就有一個罹患脂肪肝,就連未成年青少年,也逼近百分之二十,猶如脂肪肝撒下密密麻麻的大網,無論男女老少,一個都休想放過,肝臟危機,儼然成為國人迫切需正視的問題。解決脂肪肝沒特效藥 只有勤運動面對脂肪肝,王志堂指出,目前仍未有效的治療藥物,唯一肯定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運動、飲食控制、減重及治療相關的代謝異常。每週運動至少3次,每次消耗400卡以上,減重每週0.5公斤,減重目標5~10%。並搭配均衡營養素攝取,五穀雜糧、蛋白質、奶類、脂肪都不可少,只是不要過量,約減少25%卡路里,增加蔬果量,三餐都吃,避免速食和飲料,也就是減少反式脂肪及玉米果糖的攝取。他提醒,脂肪肝具有可逆性,尤其是輕度脂肪肝,如果持續飲食調節,配合適當的運動,脂肪肝會改善、肝功可以恢復正常。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已是西方國家肝病的首要原因,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關致病因,阻止脂肪肝繼續惡化則為重要課題。

開學季病毒傳播開「外掛」 發燒學童增四成

開學季病毒傳播開「外掛」 發燒學童增四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開學季一到,孩童們紛紛到校與許久不見的同學相見歡,但也讓許多病菌獲得了傳染神力,猶如開外掛程式,加速傳播速度。根據台中仁愛醫院的估計,近期因為開學的關係,使得門診中多了三到四成的發燒兒童,且一燒就將近一個禮拜,醫師就呼籲,如果孩童發燒過久,最好帶到大型醫院進一步治療,才能減少併發症的產生。腺病毒具備強力感染力近期,多數發燒兒童,經過喉頭培養進行檢查,大多都為感染腺病毒。小兒科醫師劉芳青表示,腺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多藉由飛沫傳染、口糞傳染,當含有病毒的微粒接觸到易受感染的人群的鼻子、喉嚨或眼結膜的黏膜時,就是感染的開始。腺病毒是對腺體、淋巴組織有強力感染力得名,一般潛伏期2到14天左右,6個月至5歲的小孩是容易感染的群族,佔兒童呼吸道感染5~20%。秋、春兩季節以呼吸道感染為多,春、初夏則以合併結膜炎為大宗。結膜炎、高燒都是感染典型症狀腺病毒最常造成呼吸道及腸胃道的感染,臨床上感染大多會有持續性高燒至少4到5天,咽喉炎合併白色膿泡扁桃腺炎最為典型。腺病毒可以引起結膜炎、滲出性的扁桃體炎、喉氣管炎(哮吼)、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及肺炎。腺病毒通常也是造成孩童腹瀉的主要病因。劉芳青提醒,腺病毒感染的治療方式,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療,大多數病情並不嚴重也不需要住院治療,只要控制體溫補充水分等支持性療法。然而年紀小幼童和免疫機能低下的病人,可能需要住院給予治療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正妹愛吃甜食怕蛀牙 天天刷嘴十次慘成爛牙妹

正妹愛吃甜食怕蛀牙 天天刷嘴十次慘成爛牙妹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牙刷挑軟毛,比較不會傷牙齒,刷起來更有輕微按摩的效果,可說是眾多女性挑選牙刷的準則,但你知道這樣反而會刷出一口大爛牙嗎?台北就有一名妙齡女子,平日嗜吃甜食,超商近日又頻頻推出一波又一波的冰淇淋攻勢,讓她欲罷不能一吃又吃,但因她又頗為愛護牙齒,高達一百天內,一吃完甜食就立刻刷牙,每天不刷上十次,罪惡感便會油然而生,不料百日後,因牙刷挑太軟,牙菌斑刷不掉,又加上過度用力使牙齦萎縮,變成敏感性牙齒,使她變成一口又酸又敏感的大爛牙。多數國人不會刷牙 導致敏感牙齒人數暴增 然而,像這名女子的案例可真不少!根據台大醫院牙科部調查顯示,約有五成國人患有敏感性牙齒,抽樣進行檢測後發現約有三成自認有敏感性牙齒的民眾,經確診後為敏感性牙齒,而自認無敏感性牙齒症狀的民眾當中也有五成以上是敏感性牙齒而不自知,顯現敏感性牙齒是讓許多民眾頗為困擾。臺灣牙周病醫學會專科醫師黃仁勇指出,根據臨床經驗,女性國人普遍對於牙齒清潔較為注重,誤以為大力就會乾淨導致刷牙過度用力,造成患有敏感性牙齒的比例高於男性,顯示並非勤刷牙就沒問題,更要注意刷牙方式並選擇正確潔牙工具。對此,黃仁勇提醒,多數敏感性牙齒患者一味選擇軟毛牙刷潔牙,無法徹底清除牙菌斑,且忽略正確潔牙時機的重要性,導致齲齒、牙周病掉牙等嚴重後果。建議民眾無論有無敏感性牙齒,都應選擇刷毛軟硬適中的牙刷,並遵循醫師的指示潔牙,才能避免敏感性牙齒每況愈下,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他頸部長腫瘤 壓迫神經四肢無力

他頸部長腫瘤 壓迫神經四肢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47歲王姓中年男性,本身從事工地工作十幾年,雖有糖尿病史,但規則服用降血糖藥物,身體無其他不適,從今年初開始,感覺肩頸部疼痛,已8個月,當時以為是因工作搬重物的關係,所以沒有特別留心。雙手突然無力 竟是頸部長腫瘤但近1個月來,雙手末端開始感到麻木及無力,右手甚至抬不起來,至臺中醫院神經內科門診求診,安排頸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有一0.8X3.6公分腫塊壓迫至脊髓,並有脊椎水腫的情形,故轉至神經外科鍾偉安醫師門診求治,診斷為脊髓腫瘤壓迫併神經病變。所幸醫師安排手術取出腫瘤,術前術後皆給予類固醇同時治療,王先生非常順利的完成手術,術後至加護病房觀察2天後轉至普通病房治療,右手肌力已恢復到4~5分,可以對抗阻力,跟正常人一樣。雙手突無力 就要有警覺 鍾偉安表示頸部脊髓是控制全身與四肢的神經,頸部脊髓一但被擠壓,就會影響四肢的靈活度,頸部脊髓受到擠壓會有以下症狀,上肢麻木無力。雙腳沉重走路雙腳感覺像被橡皮筋綁住緊緊的,不能走很輕快。手指無法做精細的動作,如扣鈕扣與寫字等。手和腳會有像被電到的感覺,尤其當脖子彎曲時,更容易引發被電到的感覺。鍾偉安表示,脊椎腫瘤發生的機率非常的低,依據之前的文獻報導,平均十萬個人才有0.3~0.4個人會發生,但頸部脊髓對於人體非常重要,平常除避免外力撞擊導致受傷外,姿勢也要正確,提醒如果有頸椎椎間盤退化或突出、頸椎腫瘤合併脊椎神經或神經根壓迫等,出現上肢麻木、雙腳走路有緊緊的感覺或手腳有被電到等情形發生,便要盡早到醫院的神經外科求診。

繼承B、C肝衣缽 「脂肪肝」恐將是未來肝病海嘯禍首

繼承B、C肝衣缽 「脂肪肝」恐將是未來肝病海嘯禍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隨著台灣飲食文化愈來愈多元,也正宣告著,我國默默的開啟「養豬計畫」,使得近二十年來,罹患脂肪肝的人數,暴增將近一倍以上!下一個肝病難題:脂肪肝根據最新的統計指出,我國罹脂肪肝的人數,40~49歲的男性,達66.18%,60~69歲的女性,也佔57.20%,此外,因路上胖童也日益增加,就連兒童或青少年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也來到16%,而脂肪肝,在歐美早已成為引發肝炎甚至肝癌的主因,於未來,我國除了B、C型肝炎之外,脂肪肝恐怕是下一個必須面臨的肝臟健康難題。此統計來自美兆健康數據資料庫,資料除了發現我國罹患脂肪肝的人數暴增之外,更提出一項顛覆眾人觀念的數據,數據顯示,達25%的男性與40%的女性,即使身體質量指數以及體重正常,也同樣罹患脂肪肝。脂肪肝未來才是肝炎主因但脂肪肝到底會對身體造成那些影響,多數民眾觀念很可能輕忽此疾病所帶來的危害,研究顯示,大約有10%的脂肪肝可能進展為脂性肝炎,其中的1/3可能惡化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研究指出約1~2%的肝癌與脂性肝炎有關。顯然脂肪肝在未來,很可能繼承B、C型肝炎的衣缽,將成為我國引發肝炎的主要禍首之一,而此情況,在歐美更是顯而易見,過去幾十年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已躍升為西方國家肝病的首要原因,而其他肝病的發生率則呈現穩定甚至下滑的趨勢,正表示在物質愈發充裕,食物源源不絕的今日,脂肪肝導致肝病的人數,勢必會愈來愈多。過去,《優活》曾報導,台灣的夜市文化,以及吃到飽餐廳林立,外加上手搖飲料人手一杯,多吃少動,都是罹患脂肪肝的主因。也因此提醒民眾,在眾多的美食當前,務必忌口,並且養成每周運動一百五十分鐘的習慣,控制體重不超標,才能減少爆肝的風險。

乳癌早期發現 後續治療宛如回家吃「感冒藥」

乳癌早期發現 後續治療宛如回家吃「感冒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乳癌,多年來持續蟬聯婦癌之首,但事實上,乳癌在所有癌症的治療上,選擇性則相對較多,例如,賀爾蒙治療、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以及手術與放療,若將乳癌再細分為不同種類,則分為四種,其中,大約六成左右的乳癌,賀爾蒙受體都呈陽性,換句話說,大多數的乳癌患者,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師評估後,甚至不用接受化療,就可透過手術與賀爾蒙療法將乳癌抑制住,顯見乳癌早期發現的重要性。乳癌每年新增病例 突破萬人根據衛福部2014年4月公布之201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患者新增人數首度突破萬人大關 (10,056人),與2010年相較,患者新增401人,顯示癌症時鐘快轉,平均每52分鐘至少有1人罹患乳癌。值得注意的是,若乳癌於第一期與第二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八成以上,能治癒的機率同等高,但若惡化為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則驟降僅剩兩成五,且晚期乳癌,於治療途中,因癌細胞轉移其他器官,有復發的可能性,使用化學治療除癌,則成了不可避免的辛苦之路。乳癌早期發現 後續治療宛如吃感冒藥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就對百餘位乳癌病友,進行調查發現,在接受乳癌治療後,有高達83%病友表示生活品質下降,其中又以睡眠(67%)、飲食(56%)、情緒(53%)三層面受影響最劇。消化系統症狀、外觀改變、功能減退等則是導致生活品質下降的原因。但實際上,乳癌能夠提早發現,立即治療,這些治療上對身體帶來的變化,就能夠大幅降低,舉例而言,若以早期且賀爾蒙受體為陽性的病患來說,治療過程僅要經過手術將腫瘤切除,再接受賀爾蒙療法的口服藥物治療,換言之,開刀完,之後的治療猶如在家吃感冒藥一般,就能讓病情好轉,顯見乳癌早期發現的重要性,提醒婦女朋友,若發現乳房出現不明腫塊,請趕緊至醫院進一步檢查,才能不錯失最佳黃金治療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