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流感疫苗今起開打 民眾應即早接種防感染

流感疫苗今起開打 民眾應即早接種防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各位民眾請注意!流感疫苗將從今起開始施打,疾管署提醒符合公費接種資格民眾,包括65歲以上長者、年滿6個月以上到國小六年級學童、安養養護等機構對象、罕見疾病患者、重大傷病患者或從事醫事防疫、禽畜養殖及動物防疫人員、50~64歲具有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高危險及高傳播族群,把握優先接種權利,儘早至醫療院所接種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今年流感疫苗條件放寬 老人、孕婦皆受惠疾管署郭旭崧署長表示,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且經濟的方式,我國公費流感疫苗的接種政策與國際作法一致,今年亦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孕婦納入接種對象,並放寬高風險慢性病患年齡限制至50歲以上,讓保護對象更為擴大。接種疫苗 提升免疫防感染歷年來台灣流感疫情多自11月下旬開始升溫,於年底至翌年年初達到高峰,一般將持續至農曆春節,於2、3月後趨於平緩,且接種疫苗後需一段時間才會產生保護力,因此,建議民眾自今起即應洽詢公費或自費疫苗接種服務,儘早接種疫苗,讓整個流感季均有疫苗保護,提升自我免疫力,預防感染。流感具多變異性且有大流行潛在威脅,為全球各國重視的公共衛生議題,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疾管署表示,符合公費接種對象民眾應把握公費接種權利,並注意個人衛生,以利及時預防流感的侵襲。

男子肺部出現小結節 檢查竟是早期肺癌

男子肺部出現小結節 檢查竟是早期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36歲的田先生接受健檢,發現肺部一個2公分小結節,進一步檢查證實是早期肺癌,馬上接受胸腔內視鏡手術切除肺癌,二星期後重回工作崗位。醫師也提醒,肺部出現單一結節,確實已經成為早期發現肺癌的重要線索。阮綜合醫院胸腔外科楊明泉醫師表示,肺部結節指的是小於3公分的肺部陰影,它可以是良性的病變,如肺結核、器質性肺炎、血管瘤等,也有可能是所謂的早期肺癌。醫師通常會針對結節的大小、外形及生長速度來辨別是否為惡性。若發現肺部結節狀陰影時,除須和先前胸部X光作比較外,胸部電腦斷層掃描可清楚顯示結節特性,是否為單一性或多發性結節。大於3公分  罹肺癌機率超過5成此外,結節的大小也是評估標準,若腫瘤大於3公分,罹患肺癌的可能性超過5成,就算小於1公分,也有2成左右的肺癌可能性,有抽菸的習慣、家族史等高危險群,若發現時結節已經超過1公分,尤其需要提高警覺。楊明泉醫師也說,現行的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結果具有參考價值,有些肺部結節被最後證實為惡性,雖然不大,卻早已有附近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因此,大多的胸腔科醫師在評估肺部結節時,都採取非常審慎的態度,並希望病患密切追蹤。40歲以上的民眾最好每年接受螺旋狀低劑量電腦斷層,以期發現可能是肺癌之早期結節。一旦發現肺結節,醫師會依病人情況採取適當處置,現今的胸腔內視鏡手術為低侵襲性,不需切斷肋骨,傷口小,不如想像中的可怕,醫師也強調,肺癌並非絕症,早期診斷早期手術,仍是治癒肺癌的唯一機會。

研究:2歲前服用抗生素 未來恐增肥胖機率

研究:2歲前服用抗生素 未來恐增肥胖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抗生素雖然有助於治療疾病,但卻有多數人對它產生很大的依賴,總是認為抗生素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結果卻造成濫用的下場,而且根據一項研究指出,2歲以下的兒童,若太早服用抗生素的話,恐會增加肥胖風險。廣效型抗生素 容易增加肥胖機率該研究是由美國費城兒童醫院針對約6萬5千名兒童進行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有超過3分之2曾接觸到抗生素的兒童,增加肥胖風顯得機會將提升2%~20%不等,尤其是2歲前就接受過4次以上的抗生素治療者,肥胖風險將會增高,此外,接受過廣效型抗生素的兒童,在兒童時期體重也較容易過重。研究團隊表示,抗生素與體重間關聯,主要原因是因為抗生素雖然能與細菌對抗,但同時也會破壞腸胃道的正常菌叢,進而影響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對此,是以使用廣效型抗生素治療的人,才會增加肥胖機率,所以,呼籲小兒科醫師們在使用藥物上,應節制使用,且在研究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現窄譜抗生素與肥胖間有關聯,因此,若要是使用抗生素,建議應以窄譜抗生素為佳,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小兒科學期刊》。

愛集氣!60間學校響應飢餓體驗DIY

愛集氣!60間學校響應飢餓體驗DIY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台灣世界展望會南區辦公室,為關懷高雄氣爆災民,特別是災區中的弱勢兒童與特況家庭,將同工齊心為高雄禱告,祈求重建復原工作平安順利,且幫助大高雄地區4,296位貧童完成上學夢想,用愛讓高雄重新站起來。另外,展望會所有同仁也為全球超過8.42億飢餓人口,以及為5,100萬難民共同禱告,其中包括南蘇丹、索馬利亞、敘利亞、海地等國家,求主保守這些脆弱國家的人民保有盼望,因著台灣人民的援外愛心而改善生活、轉變生命。熱血力量投入愛心 為更多人帶來祝福長期以來,台灣世界展望會透過「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搶救生命免於死亡和疾病的威脅、流離失所與心靈創傷的痛苦,致力於全球各地人道救援。在台灣各地,更有無數年輕學子參與飢餓三十,價值觀全然翻轉。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南區已知有60間學校、6間教會與8間企業員工加入飢餓體驗DIY的行列,而飢餓三十正期望這樣的熱血力量,成為生命之火,為南臺灣年輕人帶來更多祝福,齊心改善國內外飢餓兒童的生命,台灣世界展望會高雄辦公室誠摯邀請社會大眾上網報名飢餓體驗及捐款,讓世界再一次看見台灣民眾的愛心力量,當愛聚集,飢餓遠離。

幼兒打疫苗防A型流感 效果達8成以上

幼兒打疫苗防A型流感 效果達8成以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流感病毒最大的特點是很容易發生突變,當它發生重大突變的時候,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容易大規模流行。依據國外研究顯示,3歲以下幼兒接種流感疫苗,可減少84%的A型流感病例,疾病管制局呼籲,家中有幼兒的家屬,應儘速安排小朋友接種流感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今日開打基隆市衛生局指出,感染流感會出現高燒、寒顫、頭痛、肌肉酸痛、關節痛、倦怠、食慾不振、眼睛發紅等嚴重症狀,更重要是它所引起的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而經由施打流感疫苗可增加抵抗力,公費流感疫苗將從10月1日起開始實施接種至用完為止,因流感疫苗接種後需約1個月才會產生足夠的抗體,具保護效果,故民眾應儘早於疫情高峰期約11月底前接受疫苗接種服務。衛生局也表示接種流感疫苗,可大幅度降低流感感染風險及疾病嚴重性,對嬰幼兒的保護效果良好,目前幼兒感染率最高,因此,建議家長把握時機帶幼兒前往接種疫苗,以有效增強抵抗力。

高市登革出血熱又添10例 1人死亡

高市登革出血熱又添10例 1人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高雄市登革熱疫情嚴峻,高雄市今年9月30日接獲疾管署檢驗報告,新增10例本土登革出血熱,分別是前鎮區3例、三民區3例(1例死亡)、苓雅區1例、新興區1例、仁武區1例及小港區1例,市府防疫團隊已於第一時間完成病例居住地區及活動點必要的防治措施。衛生局指出,死亡病例為59歲女性,無特殊病史,9月18日開始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痠痛、休克、腹瀉、嘔吐等症狀,9月22日就醫後住院,其後陸續出現腸胃道出血、血壓降低及休克昏迷現象,9月23日因休克及呼吸衰竭死亡。10、11月進入登革熱流行高峰期高雄市今年截至9月29日止,計有2976例本土登革熱病例,38例患者中有81.6%為中高年齡層,呼籲曾感染過登革熱,或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或罹患癌症的民眾,務必做好防蚊措施,避免感染登革熱而發生較嚴重登革出血熱。衛生局呼籲,高雄市登革熱病例數快速增加,登革出血熱病例也持續出現,10月及11月即將進入登革熱流行高峰期,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醫師務必提高警覺,加強登革熱疑似病例通報,並注意病患的病程進展,是否有登革出血熱的警示徵兆,並即時採取適當的臨床處置,避免重症及死亡病例發生。 

用油謹記2多2少 吃的安心保健康

用油謹記2多2少 吃的安心保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日所爆發的餿水油事件,搞的全國民眾人心慌慌,常常在買東西時,都不知道該怎麼做選擇,就連食品上有出現GMP認證標章,也不得安全。落實用油原則 才能吃得更健康對此,國民健康署提供兩多兩少的用油建議,期望能與民眾共同培養健康的飲食型態,把握少油、少反式脂肪、多選植物油、多選天然食材等原則,就能夠吃得更健康:1)多選植物油/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胡麻油等,都屬於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油,並配合低溫烹調,跟據研究指出,總熱量中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來自飽和脂肪的熱量,可減少約11.5%冠心病死亡的機率,另外,在使用植物油時應避免高溫起鍋,以減少自由基及致癌物質的生成。2)多選天然食材/選擇天然原態的食物,如部份肉類本身就含有油脂,以乾煎代替快炒逼出肉本身的油脂,可以有效減少烹煮時油的使用量,或以堅果種子類取代部分油脂,例如:花生、芝麻、腰果、杏仁、核桃等,堅果種子含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鈣、鉀、鎂、維生素E等營養素,每日建議攝取約一湯匙量,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腰果5粒。3)少油烹調/以清蒸、水煮、川燙、清燉與涼拌等少油烹調方式為主,如盡量別碰糖醋魚或椒麻雞等多油料理,改吃清蒸魚或白斬雞,蔬菜盡量選擇清燙,避免油炒,另外,也應避免食用高油脂的零食或點心,像是酥皮、油漬酥餅等口感香鬆酥脆的高油脂加工食品以及薯條、炸雞、雞塊等油炸食品,如果一定要吃油炸食品,應該去除外皮後再食用。4)少反式脂肪/根據研究指出,每天只要攝取4到5公克的反式脂肪,就足以使血液中膽固醇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3%,世界衛生組織更建議至2025年要完全停用。所以,民眾應盡量避開酥油與人造奶油製作的烘焙食物,像是有含餡糕點、夾心餅乾、甜甜圈、蛋捲、爆米花,並選擇反式脂肪標示為零的油品。最後,基隆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在這個雖然近期的食安問題多,但若能把握2多2少的用油原則,還是可以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快樂,避免攝取到有害物。

樂閱讀/天天加班 做事方法一定有問題?

樂閱讀/天天加班 做事方法一定有問題?

堤喜代志: 在豐田的熔接業務部門工作42年之久。身為管理職一定非常勞累。堤喜代志在當組長時,便嚐到了前所未有的忙碌滋味。在豐田當上組長的人,平日除了要思考能否遵守「標準作業手冊」、體系運作是否順暢、設備適不適用等問題之外,還有許多業務要做。如果天天被工作追著跑,光是解決眼前的問題,就搞得人仰馬翻了。「當眼前的工作發生了意外狀況。如果夠冷靜的話,就會去想這種問題是不是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應該要好好擬出一個徹底解決的方法。身為組長的我,如果只專注在『先把爛攤子收拾乾淨』這件事上,急忙跟著最前線的部屬專心滅火,沒有退一步思考問題的本質,那麼同樣的錯誤就會一直重複發生。」堤喜代志解釋道。當時已升任組長的堤,不斷被直屬主管提醒:「不要天天忙救火,你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一流的管理者應該著重於改善和栽培部屬。天天被瑣事追著跑、漫無計劃地瞎忙,不是主管該有的做事態度。上司的首要任務是進行改革,讓工作現場不再失火(出錯)。即使撲滅眼前這場大火很重要,但你不能總是在幫忙救火。天天加班 做事方法一定有問題堤總是不斷地提醒大家:「管理者有自己應該要做的事。」把自己過去當組長的經驗,告訴所有製造現場的負責人。「我曾經在一家工廠擔任指導員。現場有一位監督者,每天都加班到半夜十二點。我看了一下他的工作內容,發現他所做的全都是不具生產性的工作。例如,檢查部屬的日報表、看營業額等。領導者要是一直處在這種狀態之下,實在很糟糕,所以我要求他把上班時所做的事項一一列出來,然後再根據列表一起思考『這件事真的有必要執行嗎?』、『工作的優先順序為何?』等。這麼做了之後,果然他的業務量大幅減少,有充裕的時間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現在他每天晚上八點以前,就可以把工作全部完成了。」建立你自己的口頭禪:領導者的工作不是救火,而是建構不會發生火災的機制。(本文作者/OJT Solutions股份有限公司)(摘自/好主管要有口頭禪/大是文化出版)

氣候變遷對農作物影響劇 專家:基因轉殖提升營養

氣候變遷對農作物影響劇 專家:基因轉殖提升營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氣候變遷議題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的一大挑戰,5月初國家地理雜誌引述一份哈佛大學研究報告指出,由於地球氣候變遷,大氣層中過多的二氧化碳導致作物營養價值降低。對此,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余淑美教授表示,氣候變遷導致糧食生產成本提高,將造成更多全球饑荒人口。此外,國立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許輔教授更表示,針對嚴峻氣候條件的地區提出因應的農業技術,可提高產值、改善糧食短缺問題。全球氣候變遷 糧食作物營養價值降低根據哈佛大學的報告實驗結果,當糧食作物如小麥、高粱、稻米、大豆生長在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的暖化大氣環境之下,營養素含量便會產生變化,特別是對人體健康、成長相當重要的礦物質含量,更是顯著地降低。哈佛大學實驗學者兼教師Dr. Samuel Myers強調,世界上有將近20億人口缺乏許多重要的維他命和礦物質,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人民,因缺少這些必須微量元素而深受疾病所擾。因此,Myers建議全球應針對繁殖技術作開發,使糧食作物能有效抵抗高二氧化碳濃度的溫室環境。基因轉殖技術提升作物營養 改善人類健康氣候變遷除了影響作物營養成分,異常的氣候狀態與人口數量激增,也會造成全球飢荒人口上升;除此之外,生產農作物所需環境中大量的氮、磷、鉀等元素,也會因為環境變遷而獲取不易,導致糧食生產成本提高。對此,余淑美教授表示,透過基因轉殖技術,將有益的基因蛋白質導入作物中,提高作物對抗環境變遷的能力,也可以增加作物本身的營養價值,如其團隊從大腸桿菌與牛胃細菌中取得植酸梅基因並植入馬鈴薯,提升其生長及磷的吸收效率,讓食用馬鈴薯的素食者攝取養份,以減少骨質疏鬆問題的發生。調控作物基因 種植環境不再是限制許輔教授認為,全球氣候變遷已是必然的現象,若能幫助作物抵抗環境限制,才能有效解決糧食質與量的問題。如將抗旱基因轉殖到水稻身上,提高作物在缺水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即便在嚴峻的乾旱地帶,如戈壁灘也能種植水稻,解決當地農業發展的瓶頸。另外,許輔教授也提到,若將具有抗旱基因的作物種植在沙漠地或者沙漠化地帶,作物便能緊抓土壤並形成綠洲,有效遏止沙塵暴的產生。因此,基因轉殖技術若能純熟運用,便能幫助人類生活多種面向的問題。基因轉殖技術未來仍可望得到更廣泛的運用,在此之前,必先透過公共教育釐清各界對於基改技術的疑慮,同時政府也應強化相關政策的建立,基改技術的發展才能更準確正向地幫助人類生活。

醫訊/更年期婦女保健之道座談會

醫訊/更年期婦女保健之道座談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婦女停經之後,體內不在分泌雌激素,導致常常有骨質疏鬆、心血疾病及各種更年期症狀出現,包括熱潮紅、、腰酸背痛、陰道乾燥、頻尿、情緒焦慮、失眠及心理等。有鑑於此,為關懷更年期婦女,高雄長庚與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特邀婦產科蔡景州醫師主講「認識更年期與骨質疏鬆」、復健科黃郁琦醫師主講「淺談骨質疏鬆運動治療篇」、營養科李明芬營養師主講「更年期飲食對策」,以及高醫大婦產部林冠伶醫師主講「更年期婦女泌尿疾患」,希望能透過此講座幫助更年期的婦女們學習身心健康因應之道,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更年期婦女保健之道座談會時間:10月5日(日)08:40~12:00地點: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大樓6樓-藍廳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顏菁儀小姐(07)7317123轉813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