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樂閱讀/5種早餐黑名單 你吃的上榜了嗎?

樂閱讀/5種早餐黑名單 你吃的上榜了嗎?

若是喜歡中式早餐,如蛋餅、蘿蔔糕、燒餅油條的,因為這類早餐通常都需要用大量的油來煎、炸,難免油脂含量過高,建議一星期還是吃一次就好,並且搭配蔬菜及水果。或在食材或烹調方式上略作變化也是可以的,如選用全麥蛋餅、全麥饅頭、低糖豆漿、夾蔬菜的燒餅等。1)高油溫煎炸的餐點/燒餅、油條、蛋餅、蘿蔔糕等一切用高溫油煎炸的食物:早餐不適合食用高脂肪食物,富含蛋白質及醣類才較合適,否則熱量過高。2)醃製類肉品/火腿、培根、熱狗、香腸等肉類:因為這類肉品為延長保存期限,通常都會使用亞硝酸鹽來做為防腐劑及預防肉毒桿菌生長,若是與含胺類食物合吃,如熟成硬起司(氣味重、質地硬、有長霉的那種)、乾燥的海產類食物(魷魚乾、鯖魚乾等),在腸胃中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亞硝胺。至於常常聽到人家說吃香腸不要搭養樂多、吃熱狗不要配優酪乳,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這些食物合吃會增加腸胃道中亞硝酸鹽的濃度,促進亞硝胺生成;但若是單純喝養樂多或優酪乳,反而是有好處的,因為它們可以抑制腸胃道中不好的細菌合成亞硝胺,可幫助降低身體中亞硝胺的濃度。3)勾芡類的餐點/蚵仔麵線、肉羹等勾芡類:勾芡即是使用太白粉,一湯匙的太白粉就有60大卡,幾乎是半碗白飯的熱量,一碗麵線通常需要2匙太白粉勾芡,偏偏大家都覺得越濃稠越夠味,淨是大口喝湯汁,攝取到的營養不多,喝下去的熱量倒是相當驚人。4)過度精緻的澱粉類/精製麵包、夾餡麵包:精製過的吐司、麵包營養價值大大流失,幾乎只剩澱粉類,不如全麥吐司、麵包所含養分來的全面;而夾餡麵包中的餡料,通常外面賣的多為加工品,為增進美味程度,通常又加了不少砂糖來製作,夾果醬糖分太高、夾奶酥除熱量高又有反式脂肪酸,都不是良好的早餐選擇。5)糖分過多的高甜度的飲料/奶茶、紅茶、咖啡:一般早餐店賣的飲料,通常為迎合大眾口味,也是會加入不少糖來調味,大大增高了一杯飲料的熱量,而且奶茶通常都是添加奶精製成,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會提高人體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是「傷心」殺手。建議早餐若要搭配飲料,仍以低脂牛乳、低糖豆漿為最佳,若非得要紅茶、奶茶、咖啡的,那就建議自己動手泡,少放點糖,奶茶、咖啡自己加鮮奶,才最健康。(本文作者/陳潮宗)(摘自/轉大人/凱特文化出版)

孩子過敏體質不敢喝牛奶?當心發育不良

孩子過敏體質不敢喝牛奶?當心發育不良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牛奶對於少部分的人來說,幾乎碰都不能碰,除了是所謂的乳糖不耐症作祟之外,也有可能是對牛奶過敏所造成,但民眾對於這兩疾病的差異性及症狀的表現,似乎還存在於模糊的空間,導致許多家長亦或成人,都在自己喝不喝與小孩能不能喝牛奶之間出現猶豫,董氏基金會就針對乳糖不耐症與對牛奶過敏做出說明,幫助民眾釐清對牛奶的疑慮:1)什麼是乳糖不耐症/董氏基金會許惠玉主任說明,乳糖不耐症是因為人體中缺乏可分解乳糖的酵素「乳糖酶」,使得乳糖沒有先經過消化就直接被腸內細菌代謝,因而產生大量的氣體導致腸道漲氣,引起拉肚子、腹脹、打嗝、腹痛等症狀。乳糖不耐症較常發生在成人身上,因為乳糖酶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漸漸減少;一般來說,人體的乳糖酵素在出生時濃度最高,三歲後開始下降,七歲時最多可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之後就維持一定的濃度;而乳糖酵素可藉由攝取乳品被誘發,所以從小保持攝取乳品的習慣,也可減低乳糖不耐症的發生機率。 2)有「乳糖不耐症」怎麼辦/董氏基金會建議,不要空腹喝牛奶,可搭配其他固體食物一起吃,以延長腸道的排空時間,減緩乳糖的吸收速率;也不要一口氣喝太多,建議從少量多次、飯後飲用開始,慢慢地增加攝取量,以誘發乳糖酵素,等腸道逐漸適應後,症狀便會減輕甚至痊癒。另外,部份奶類製品經過加工,如低脂起司經過發酵,為低乳糖食物,無糖優酪乳則是含有益生菌,可以幫助分解乳糖,建議可輪替食用。3)什麼是牛奶過敏/牛奶過敏是因為人體對牛奶中的蛋白質產生免疫反應,因而在飲用牛奶後出現拉肚子、腹部絞痛、溢奶、嘔吐、溼疹、氣喘樣支氣管炎、蕁麻疹等症狀;較常發生在三歲前的孩童,比率約2~5%,這是因為小朋友的腸胃系統還沒發育完全,消化液分泌較不足,使牛奶蛋白大分子無法完全分解,直接吸收而刺激腸道;至於成人喝牛奶過敏的機率只有不到1%。在台灣牛奶過敏的比例其實不高,孩童喝牛奶後出疹子,也不見得是對牛奶過敏;因為引起孩童過敏的原因很多,只要是含某些蛋白質的食物都有可能成為過敏原,包括花生、螃蟹、蛋、塵螨等,家長可以帶孩童到醫院做過敏原檢測,而非自行判斷。 4)孩子對牛奶過敏該怎麼辦/嬰兒則最好餵食母奶,而孩童對牛奶過敏嚴重者可能會有脫水、血便等現象,可改喝低過敏水解蛋白奶粉。但一般孩童對牛奶過敏通常只是暫時性症狀,隨著年齡增長、腸道成熟後,過敏症狀多會慢慢減輕或消失;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會自我調整,對常入口的食物產生口服耐受性,避免誘發免疫反應,減低過敏機率,也就是人體會慢慢認識、習慣常吃的食物。孩子出現過敏症狀時,醫生為了確認過敏原,可能會建議停用奶類食物;如果過敏症狀沒有改善,表示過敏原並非牛奶,應再恢復喝牛奶的習慣;要是過敏症狀有改善,可先停一段時間後再試喝牛奶,但過敏症狀再出現,請找專業醫生進行過敏原檢測,確認是否對牛奶過敏。董氏基金會強調,幼童的骨骼生長須攝取鈣質與維他命D,如果擔心孩子對牛奶過敏,應先帶去醫院詳細評估,而不是隨意停喝牛奶,以免造成孩童的鈣質、維生素B2攝取不足,影響發育;董氏基金會也呼籲醫生對家長做完整的說明,不要讓家長誤解,強迫孩子「斷奶」,以免錯失重要的營養來源。

沒做到避免癌症的十件事 未來罹癌「不意外」

沒做到避免癌症的十件事 未來罹癌「不意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全球罹癌人數不斷增加,根據國際機構的預測指出,未來二十年,每年全球新增癌症人數,將會比現今多出百分之五十以上,隨著時間的演進,全球正醞釀一波新的癌症海嘯,反觀國內,若依照全球癌症新增人數的推測,很可能在二十年後,台灣每年就要增加十五萬人以上的罹癌人數,數字之大,令人驚訝。然而,對於罹患癌症的原因,包括,不運動、肥胖、抽菸等等,都為民眾所熟悉,但事實上,即使民眾普遍了解癌症的事發原因,卻仍然漠然以對,導致許多統計數據,「台肥胖人超過三分之一」、「成年人脂肪肝比例超過半數」、「七成以上民眾,都未有運動習慣」、「數百萬人口罹患三高」等等,都顯得極為難看。這難看數據的背後,端看台灣目前每年新增癌症人數,正式突破十萬人大關,且數還正在持續攀升,但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型態,若持續性的偏差與不良,會有這些慘烈的數據,套句俗語來說,就是『用膝蓋想都想的到』。以下為國民健康署所列出的防癌十件事,若民眾全都踩到地雷,未來若不幸罹患癌症,其實不意外:1) 拒菸、拒檳,避免過度飲酒/使用菸草不僅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也會致癌,與酒精類飲品併用時,更是加劇對人體的危害程度。研究顯示,肺癌患者中高達90%的比例有吸菸的習慣,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且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有22%的比例與菸害有關。而檳榔子(菁仔)亦屬於第一類致癌物,嚼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在台灣,十個口腔癌,九個嚼檳榔。除了菸和檳榔,實證顯示過度飲用各種酒精性飲料,如,紅酒、白酒、啤酒等都會增加罹癌的風險,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亦有3.6%的比例與飲酒有關,過度的飲酒不僅會對身體造成負擔也會導致肥胖。2) 維持健康體位/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過重和肥胖是僅次於菸害的最重要已知的可避免之致癌因子,體重過重容易增加罹患大腸、乳房、子宮內膜、胰臟、腎臟、胃、食道及其它部位的罹癌風險。根據統計,肥胖者對停經後婦女發生乳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1.5倍;發生子宮內膜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2~4倍;發生胃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2倍;發生食道腺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2倍;發生腎細胞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2~4倍。3)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每天規律的運動可以保持心臟健康、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但民眾更應知道,每天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4) 有計畫的攝取蔬果五穀,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研究顯示,多吃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等植物性的食物有助於抵抗口腔、咽喉、食道、胃、大腸等部位的癌症,因為纖維素、維生素和其他有助於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微量元素,可以使體內細胞得到保護,減少受到損害而變成癌細胞的機會。牛、羊、豬等紅肉可以提供人體豐富的蛋白質、鐵和鋅,但攝取過多的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此外,也應該避免加工的肉品,如,火腿、培根和熱狗等,這些肉品多數都經過煙燻、醃製或是添加防腐劑的製程,含有會損害健康細胞的致癌物。5) 選擇低卡路里的食物,並且減鹽/飲食中選擇低卡路里的食物有助於維持健康的體重而有助於預防癌症,因此應該避免攝取過多油脂和糖類的食物,如,油炸品、含糖飲料、餅乾、起士、肥肉等。另外,攝取過多鹽份容易損害到胃的內壁而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及其它慢性病。6) 無需過度倚賴營養補充品/許多人有吃保健食品強健身體的迷思,但並沒有研究顯示服用營養補充品可以預防癌症,相對的,服用特定的補充品甚至會增加罹癌的風險。7) 產婦盡量替寶寶哺乳/哺乳的好處多多,因為母乳含有寶寶前6個月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喝母乳長大的寶寶成年後也不容易有過度肥胖的問題。對媽媽而言,哺乳可以調整體內的荷爾蒙,有助於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8) 使用具實証可預防癌症之疫苗/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約有超過50萬人死於原發性肝癌,而B、C型肝炎病毒為肝癌的首要危險因子。此外,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會誘發子宮頸、生殖器等部位的癌症外,也會導致頭部、頸部等部位發生鱗狀細胞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9~12歲的青少女施打HPV疫苗,可預防約6至7成的子宮頸癌症發生。9) 定期接受篩檢/接受癌症篩檢也可以預防癌症,國民健康署補助之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和口腔癌篩檢,都是WHO建議可以經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癌症。10)癌症病患經過治療,更要注意防癌避免復發/至於曾罹癌且經過治療的病人,更應該做到上述各點所述良好生活習慣,以維持健康,避免癌症復發,並改善癌症病患治療後的生活品質。

物價飆漲薪資凍漲 上班族悲觀看待未來

物價飆漲薪資凍漲 上班族悲觀看待未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主計處對於今年經濟成長率的估計,預計會突破3.41%,優於預期,另國發會所公布的景氣燈號也顯示,目前景氣燈號呈七個月都維持所謂的景氣穩定,端看目前政府公布的所有數據,都一再顯示景氣春燕歸來,但根據人力求職網的調查卻顯發現,上班族因處在高漲的物價與凍漲的薪資大環境之下,樂觀比例竟比今年年中來的還要低,已逼近負值。企業樂觀看待未來 上班族仍持續苦蹲悶鍋根據YES123人力求職網的調查顯示,與第三季比較,展望第四季景氣,企業保持偏樂觀的看法。即使還有51.9%是持平看待,但樂觀的比例也有40%,悲觀的有8.1%。把樂觀與悲觀比例相扣除後,得到的「淨樂觀比例」達+31.9%,相較前一次在六月底的調查,當時「淨樂觀比例」是+32.3%,連續兩季的變動不大,顯示企業持續正向看待下半年景氣。然而反觀上班族,卻明顯轉趨保守。持平看待的有50.5%,樂觀的佔25.9%,悲觀看待的,有23.6%,也將樂觀與悲觀比例相扣除後,得出來的「淨樂觀比例」是+2.3%,相較六月底的調查,當時是+11.4%,代表上班族對景氣的預估,呈現「樂觀度下降」狀況。恐怕是因為近期民生物價上漲,但薪資沒跟進(侵蝕消費能力),以及餿油風暴效應(緊縮消費能力),造成負面影響。此外對於第四季的薪資水準,有48.2%的企業表示,在這一季有加薪計畫,與前季調查的情況相比(當時比例為44.1%),雖願意加薪的公司變多,但實際的加薪幅度,可能還是無法達到上班族的期許要求。

服降尿酸藥 恐引發嚴重過敏

服降尿酸藥 恐引發嚴重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民眾若服用降尿酸藥物,出現皮疹、發燒與喉嚨痛,恐怕要多加注意!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發現,曾有病人服用降尿酸藥allopurinol數週後,出現皮疹、發燒、喉嚨痛等疑似藥物過敏反應症狀,分別到不同診所就診數次,卻僅被診斷為濕疹及上呼吸道感染,未能及時停藥,導致藥物不良反應惡化,直至全身水泡、黏膜嚴重潰瘍,回原處方醫院急診時,才被診斷出可能是嚴重的藥物過敏—「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病人雖幸運存活卻留下嚴重後遺症。藥物過敏症狀 易被誤診為呼吸道感染食藥署於近期發函請各醫療院所加強藥袋標示,並提醒醫療人員應對病人用藥後出現嚴重皮膚不良反應初期癥兆如,喉痛伴隨發燒、口腔/黏膜潰爛、皮膚紅疹等症狀應提高警覺,切勿僅以為是上呼吸道感染或一般過敏症狀來治療,如早期發現並適當處置,可避免更嚴重傷害發生。根據歷年藥害救濟統計資料顯示,皮膚及皮下組織之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約占所有藥害救濟給付案件的六成;此類嚴重不良反應包括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毒性表皮溶解症、藥物敏感症候群等。常見可能導致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可疑藥品包括,降尿酸藥品、抗癲癇藥品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品等。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初期症狀包括,喉嚨疼痛伴隨發燒情形、口腔/黏膜潰爛、皮膚紅疹、丘疹、廣泛性表皮脫落、眼睛癢、水泡、出血、倦怠等,雖然大多數皮膚不良反應的發生是難以預期的,但如能及早發現,及時停藥並做適當處置,可降低藥品不良反應的嚴重度及傷害。

印度喇嘛跪地膝蓋卡卡 來台治療讓他驚呼連連

印度喇嘛跪地膝蓋卡卡 來台治療讓他驚呼連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台灣醫療獲西藏喇嘛盛讚加持!一名居住於印度的西藏喇嘛,十多年前因退化性關節炎,在印度醫院進行人工關手術,但近日活動較多,導致喇嘛舊疾復發,膝蓋又復卡卡疼痛,經打聽之後,發現台灣的醫療技術進步,決定來台進行治療,果然,台灣醫療不讓他失望,在進行微創手術後,天天就可下床,四天後即出院,速度之快,讓他驚豔。喇嘛手術隔天就可下床 他驚呼連連喇嘛桑堤先生表示,現在的醫療真的很進步,以前做完膝關節置換手術還要打石膏等待復原,而且影響到禮佛朝拜時的屈膝下跪,每次都覺得膝蓋很不靈活;而且以前在印度做完手術後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走路,本來很擔心手術是不是也要等那麼久,造成一些行程的延宕,還好手術後隔天就能夠靈活下床,真的很感謝台灣醫院的醫護、醫療服務中心的人員悉心照護與協助。 童綜合醫院骨科郭家孝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而普遍存在的疾病,因為關節長期承受重力,而導致關節軟骨退化,最常侵犯膝或臗關節,主要的表現的症狀是疼痛、僵硬、腫大和變形,在活動關節時也常會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響。微創手術復原快 四天即可出院 郭家孝說,民眾往往擔心手術傷口大、復原慢,如讓老人家進行手術怕體力無法負荷;但自從利用微創手術進行人工關節置換後,讓原本傳統手術25公分左右切口,縮減到僅有8公分左右,且微創手術的復原快,術後隔天即可下床,住院時間也從10天縮減至4天以內。傳統手術復原時間長,需修養3個月至半年才能完全康復、正常工作,術後極度疼痛,造成日後無法很好彎曲伸直;微創手術則復原快,術後輕微疼痛且活動度良好,不僅可以蹲、跪,也可以正常上下樓梯。郭家孝醫師呼籲,適度運動可讓關節中的軟骨借由運動,來獲得滑膜液(關節液)的 潤滑及營養;並且有效地控制或減輕體重,以降低關節負荷,防止過重的體重增加關節負荷而導致軟骨受損;此外,關節若受傷,第一要務就是休息,就由休息幫助傷害處的修補及痊癒,並應尋求醫師的協助,若對患部任意搓、 推、揉,就容易造成二度傷害。

港、澳靚女跨海求診 只為三千煩惱絲

港、澳靚女跨海求診 只為三千煩惱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植髮美容術越來越精進,最近還吸引港、澳地區年僅廿餘歲的年輕靚女跨海求診,指定要植髮際線,美化額頭,讓臉型變小又變美!植髮開業診所醫師朱冠州醫師指出,近幾個月來,已連續接到來自香港、澳門及澳洲等地的年輕女性華人坐飛機來台灣植髮,她們每個人的心願都是:植出像韓星一樣漂亮自然的髮際線!朱醫師指出,這些女性客人的求診共同點為額頭偏高,導致臉型過長而顯得老氣嚴肅。由於上門求診的女性年紀尚輕,都已於網路上做完功課,了解「美形植髮」手術才跨海而來,朱醫師說,所謂的美形植髮手術,是利用植髮方式填補額頭髮際線,藉此降低額頭看起來的高度,使臉形有小一號的鵝蛋臉效果。而由於港、澳地區並無醫師專門利用此植髮方式來美化額頭和臉型,因此才會跨海而來求診!朱醫師表示,多年以來,西式植髮方式比較盛行,然而東方人的髮質與髮型和西方人不同,故近來有不少人選擇韓國的植髮方式。尤其是前額部份的植髮若要看起來較自然、好看,採用韓國植髮方式,比較能植出適合患者本身的髮流。這幾位海外女患者在求診前,都先利用通訊軟體或是電子郵件,上傳其高額頭照片,並於線上諮詢醫師,了解手術注意事項與價格,就預約手術時間,坐飛機來台灣直奔診所進行植髮手術,隔天回診洗頭後,就又坐飛機回家,等兩週後拆線時,再度飛抵台灣,對於植髮後的結果,女患者皆表示與原本想像的並無太大的差異。朱醫師表示,從韓劇大長今開始,古裝劇中常見韓國女星露出美麗額頭,因此當韓劇紅遍亞洲後,美麗的額頭逐漸變成女性愛美部位的重點之一。在韓國甚至某些專門的植髮中心,有百分之五十是女性植髮,可見韓國美形植髮術十分普遍。反觀台灣,目前仍以男性改善雄性秃為主,植髮人口中,女性僅佔一成,但今年,女性植髮人口卻有翻倍成長的趨勢,已佔總植髮人數的2成以上。 

又吐又拉!輪狀病毒秋冬發威 幼兒慎防

又吐又拉!輪狀病毒秋冬發威 幼兒慎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一歲女童日前突然開始嘔吐且合併發燒、食慾變差,接下來開始拉肚子,且拉的次數愈來愈多,活動力也變差,爸媽帶她到醫院檢查,確認罹患輪狀病毒腸胃炎,且已有脫水現象,需住院治療。當心幼兒感染 全家中標阮綜合醫院兒科于靜雯醫師說,感染輪狀病毒,有一個特別名稱是「秋冬季腹瀉」。屬於季節性感染,主要好發於秋冬季。其實不光是小孩,連大人都會被感染,只不過大人一般而言較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于靜雯醫師也指出,尤其是2歲以內的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時,症狀會比較明顯,嚴重者甚至不時傳出死亡病例。輪狀病毒潛伏期一般在2天以內,病發時會先有一到兩天的持續嘔吐和發燒,再出現逐漸嚴重的水瀉狀況,有時一天可以拉到五次到十次左右。而在發病過程中,如果沒有接受妥善的照顧和治療,有可能會出現脫水的現象,甚至造成代謝性酸中毒。持續嘔吐、發燒、水瀉  就要注意而大部分的四、五歲小孩都已被感染過,即使又被輪狀病毒盯上,症狀也很輕微,有的甚至都沒症狀,卻呈現抗體反應,可見輪狀病毒感染是非常頻繁的。且若有人感染輪狀病毒,大便中也會含有病毒,一旦上完廁所後沒洗手,接著摸到其他物品,其他小朋友接觸了這些東西或與他接觸,沒有洗手或直接將手放在口中,就會將病毒散播出去。因此,家長應該注意個人及嬰幼兒的衛生習慣,上完廁所後和吃東西前,一定要徹底洗手。如果發現家中嬰幼兒持續嘔吐和發燒,甚至出現水瀉狀況,應立即送醫診治。另外,衛福部已准予輪狀病毒疫苗在國內上市,預防接種也不失為一個事先預防的好方式。

吸菸易使膽固醇沉積 引發心肌梗塞

吸菸易使膽固醇沉積 引發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年約40歲的男子,是個吸菸年齡長達二十五年的老菸槍。體內的膽固醇長期偏高,不但罹患胃潰瘍多年,而且有心肌梗塞的家族病史,卻一直輕忽。即使在住院中,還是忍不住偷偷抽了根菸,竟讓他胸口疼痛、冒冷汗,緊急接受心導管手術放置支架。老菸槍鐵齒 心肌梗塞恐再復發很多人可能很疑惑:怎麼才抽根菸就幾乎要人命?為何有些人菸齡更久卻沒事?阮綜合醫院心導管室劉中平主任說,吸菸會增加罹患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香菸中的尼古丁會使全身血管收縮、心跳加速、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好的膽固醇)濃度較低,膽固醇沉積血管壁,引起致命性的心肌梗塞。然而,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做過調查,曾因心肌梗塞而走過鬼門關的男性患者,持續吸菸率仍高達38.5%。這些人都很鐵齒,忽視戒菸對於疾病治療與減少復發的重要性,而他們再次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比起已經戒菸者高3倍。 戒菸可預防心血管、呼吸道疾病臨床戒菸服務指引也指出,戒菸1年,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減少一半;戒菸5年,中風的機率可降低到與不吸菸者一樣;戒菸10年,死於肺癌的風險降低一半;戒菸15年,得心臟病的風險降至與一般非吸菸者相同。研究結果也發現,倘若第一次罹患心肌梗塞後即刻戒菸,再次梗塞的風險可降低到與從未吸菸者相同。且由於急性心肌梗塞有逐漸年輕化趨勢,接受冠動脈置放支架治療的病人,絕對要戒菸,避免造成支架容易栓塞或再狹窄的危險

轉骨偏方恐造成性早熟 當心長不高

轉骨偏方恐造成性早熟 當心長不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今年高三的曾同學,在國一時曾為了身高問題,使得他完全沒自信,走路畏畏縮縮,甚至常常走在他人後方,主要原因是當時的他只有135公分,是同學們取笑的對象,且一年成長不超過4公分。但後來在媽媽的陪同下到醫院求診,透過抽血、骨齡評估,發現是缺乏生長激素,因此,他連續施打4年生長激素,並搭配運動,如每天跳繩100下、每節下課都打籃球,除此之外,也不攝取油炸食物與零食,如今的他身高突飛猛進,增加了35公分,已經是個170公分的帥哥。影響身高因素 主要來是於遺傳台北慈濟醫院小兒部蔡立平醫師表示,影響孩子身高主要的因素有6~7成是來自於遺傳,若排除遺傳因素,有些生長較為遲緩的孩子,則可能是有骨骼異常、內分泌失調、營養不良、慢性病、性早熟等原因。因此,有大多家長擔心孩子發育不好、長不高等,經常聽信來路不明的偏方,擅自抓藥服用,亦或者帶著孩子往返於中西門診,為解決父母煩惱及奔波之苦,醫師建議可利用兒童生長發育門診,尋求最適合孩子的成長方式。透過計算可以略估孩子身高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婦兒科吳炫璋醫師表示,其實孩子的身高是可以透過計算、檢查來得知,第一可將父母的身高相加,再加上11除以2,就可略知男生的身高,而女生則是父母的身高相加,扣除11除以2;第二則可至醫院接受骨齡評估,看看生長板是否關閉。若出現性早熟 恐會影響生長發育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父母就會開始擔憂轉骨的問題,開始服用坊間的偏方、藥方等,但醫師表示若是太早進補、服用的話,可能會得到反效果,造成性早熟,反而會影響生長發育,另外,像是晚睡造成褪黑色激素減少、攝取過多甜食、高熱量、肥胖、內分泌失調等也都是造成性早熟的原因。因此,吳炫璋醫師提醒家長,若想讓孩子服用轉骨偏方或進補的話,應先透過醫師諮詢、檢查,確認後才可以服用,另外,也建議家長當孩子的身高小於3~25個百分位、食慾不好、咳嗽、易喘時,可能表示著生長過程中出現了異狀,若能即早發現治療,其實是有助於孩子的生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