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中風把握黃金治療3小時 有助提升復原率

中風把握黃金治療3小時 有助提升復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秋冬轉換之際,早晚氣溫起伏大,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三高及較年長的民眾而言,可要多加小心!日前,一名趙老先生,平時與家人同住,但白天子女出門上班,只有他獨自在家,有天晚上當家人返家時,驚覺趙老先生狀況不對,與他對答也不太理會,只能吐出簡單字句,立即送醫後,才發現他已確診為中風,但發病到送醫早已超過黃金治療期3小時。對此,雙和醫院神經科陳龍醫師表示,若能於中風3小時內注射血栓溶解劑可提高病人後續復原情形,但根據各項研究顯示,目前注射血栓溶解劑的比例約只有5%而已,且發生中風後再次中風機率將是一般人的9倍,因此,民眾不可忽視中風問題。走路不平衡、暈眩恐是前兆在臨床上有多數人患有中風都不知,因為當輕微中風發生時,會出現走路不平衡、暈眩等症狀,而往往會將它歸咎於老化現象、身體不適等問題上而忽略。因此,提醒民眾若出現面歪、手軟、講話大舌時,應盡速就醫檢查,以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55歲以上、三高、吸菸、心臟病等都是引發中風的高危險群,尤其是女性,無論在任何年齡層,中風機率皆高於男生,除了肥胖、壓力等不分性別的致病原因外,服用避孕藥、懷孕生子、更年期、視覺先兆偏頭痛等也都可能會導致女性中風,且嚴重程度、致死率與殘障機率也較男性高。因此,建議女性朋友應多留意日常血壓狀況,保持警覺。菜飯剩下別硬吃 當心間接提高中風率在日常生活中,有多數婦女為了幫勤儉持家,常常會將剩餘的飯、菜吃光,但往往省下錢,卻多了風險,反而都給了醫師,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尹居浩表示,大多剩餘的飯菜又鹹又油,容易對民眾造成高膽固醇、血壓高,以致於身體漸漸出了問題,間接提高了中風機率。

麻疹個案再添一例 未滿1歲幼兒應速接種疫苗防感染

麻疹個案再添一例 未滿1歲幼兒應速接種疫苗防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疾管署公布本年第21例麻疹確定病例,為中部24歲男性學生,家住南投縣仁愛鄉,白天於台中市速食店打工,10月9日陸續出現發燒、流鼻水及紅疹等症狀,13日於南投縣埔里鎮就醫,16日通報,21日檢驗確定為麻疹病例,但因個案並無國外旅遊史,疾管署研判為國內感染病例。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立即展開各項防疫調查工作,並已掌握198名接觸者,包括家人、同學、速食店同事及就醫時曾接觸之相關醫護人員與病患,截至目前尚未發現有疑似麻疹症狀者,預計追蹤觀察至11月1日。但疾管署表示,個案在傳染期間曾至台中市學士路麥當勞用餐,因此,若有民眾在那段時間內至麥當勞用餐,應提高警覺,一旦出現發燒、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相關接觸史。麻疹傳染性高 發燒、紅疹要當心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容易由頻繁之國際交流,如旅遊、探親、商務活動等管道進入國內,在不具免疫力的族群間快速傳播。疾管署呼籲應避免攜帶未滿1歲及未完成MMR疫苗接種之嬰幼兒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家中如有滿1歲之幼兒應儘速攜往衛生所或合約院所完成MMR疫苗接種,以降低感染機會;如為自然感染免疫者不需再施打疫苗。此外,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而民眾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預防伊波拉入侵!疾管署針對歐洲航班放置入境卡

預防伊波拉入侵!疾管署針對歐洲航班放置入境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為減少伊波拉病毒入侵的機會,疾病管制署已請相關機構及航空公司,自今起由歐洲、杜拜入境的航班,在機上發放伊波拉入境申報卡,請民眾誠實填報。因應伊波拉國際疫情,疾管署持續於國際機場加強檢疫措施,並於全部入境航機上進行廣播,提醒21天內曾有伊波拉疫區旅遊史旅客,於下機時應向疾管署檢疫人員報到。奈及利亞 伊波拉疫情結束自今日起推出伊波拉入境申報卡,針對自歐洲、杜拜的航班,請旅客填寫21天內有無伊波拉疫區(幾內亞、賴比瑞亞及獅子山共和國)旅遊史,對於有旅遊史的入境旅客,檢疫人員將進行評估、衛教,及後續健康關懷。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奈及利亞之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已歷經42天觀察期未再有新增病例,故宣布該國伊波拉疫情結束,疾管署自即日起調降奈及利亞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由於我國與奈及利亞之交流較為密切,提醒民眾仍應提高警覺。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 民眾應提高警覺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伊波拉病毒感染疫區應避免至醫院探病或接觸病人,返國後21天內應自主健康監測,如出現有發燒、嘔吐、腹瀉、皮膚出疹等不適症狀,請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醫師如遇有西非返國病患,務必詢問旅遊史、接觸史、職業及家庭或工作環境等,倘發現疑似病患應立即收治於隔離病房,因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典型,醫護人員照護病患需提高警覺並配戴標準防護配備,實施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呼吸道衛生、避免體液噴濺等。

母親懷孕染腸病毒 當心傳染給新生兒

母親懷孕染腸病毒 當心傳染給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疾管署公布1例克沙奇B5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為居住北部的新生男嬰,10月2日出生後第7天出現發燒,合併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肝炎及心肌炎等症狀,於加護病房救治5天後,病況轉趨穩定,日前已康復出院。提醒準媽媽及家有嬰幼兒的民眾,應注意自身及幼兒的健康狀況,落實正確勤洗手,防範感染腸病毒。新生兒感染克沙奇B型病毒 嚴重恐致死自2003年迄今,國內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中,以感染克沙奇B型最為常見,其次為伊科病毒;克沙奇B型感染者當中又以克沙奇B3型最多,佔85%,B5型僅有1例。感染克沙奇B型病毒者,絕大多數症狀輕微,一周內可自然痊癒,但是新生兒感染時,可能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多發性器官衰竭,嚴重威脅生命。目前累計共6例腸病毒重症個案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目前主要流行的腸病毒型別為克沙奇A型,最容易導致重症的腸病毒71型無明顯活躍跡象。今年截至為止,累計共6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分別為克沙奇A2型、A5型、A16、B5型、腸病毒71型及伊科11型,其中感染伊科11型的新生兒不幸往生。雖然目前已過腸病毒流行高峰,疾管署仍持續密切監測各型別腸病毒的活動情形,防止疫情發生。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 媽媽們應多留意幼兒狀況疾管署表示,腸病毒可能透過自然生產過程或產後接觸傳染給新生兒,提醒準媽媽們,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應注意自身及其他家中幼兒的健康狀況,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採取適當隔離措施,除此之外,也再次呼籲家長與幼童都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新北今年首例!新生男嬰染腸病毒併發重症

新北今年首例!新生男嬰染腸病毒併發重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新北市衛生局指出,今(21)日確診今年首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個案為居住淡水區新生男嬰,出生後第7天(103年10月2日)出現發燒、合併血小板低下、肝炎及心肌炎等症狀。經確診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於加護病房救治5天後,病況轉趨穩定,日前已康復出院。衛生局也提醒準媽媽及家有嬰幼兒的民眾,應注意自身及幼兒的健康狀況,落實正確勤洗手,防範感染腸病毒。腸病毒恐透過自然產傳染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傳染,亦可經由接觸感染者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衛生局疾病管制科李佳琪簡任技正說,腸病毒可能透過自然生產過程或產後接觸傳染給新生兒,提醒準媽媽們,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應注意自身及其他家中幼兒的健康狀況,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採取適當隔離措施。今年截至目前全國有6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另外,衛生局自即日起將淡水區列為腸病毒高風險區,今(103)年底前該區之幼兒園、托育(嬰)中心於一星期內同一班級或無法區分班級之同一收托單位有2名以上幼童經診斷為腸病毒(含疑似)應依規定停止上課7日。 

本土性登革熱 南投首例現蹤

本土性登革熱 南投首例現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登革熱來勢洶洶,南投縣衛生局於10月18日確認1名埔里鎮的男性感染登革熱患者,此為南投縣今年首例本土性登革熱。 此個案推測因10月2日至10月3日至高雄參加祖母喪禮而受到感染,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已通報高雄市衛生局加強防疫作為,同時指派防疫人員迅速完成個案居家及工作地附近孳生源清除及藥劑噴灑作業,並密切監測疫情。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本年入夏後截至10月19日本土病例為5,832例。高雄市今年以來所累計本土登革熱病例數為最多,推測本案應是在當地遭到感染。 感染不同型別登革病毒 恐變出血熱由於第一至四型登革病毒均曾在南臺灣流行,如重複感染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時,較可能導致症狀較嚴重的登革出血熱。文獻資料亦指出,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之患者,為登革出血熱之高危險群,但儘早正確診斷並給予適當治療,死亡率可低於1%。     

樂閱讀/1盆蘆薈 可以去除90%的甲醛、灰塵

樂閱讀/1盆蘆薈 可以去除90%的甲醛、灰塵

「蘆薈」針葉型、肉厚、葉中含黏狀液是它的特徵之一,屬多肉植物。一盆蘆薈可吸收甲醛,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尤其對甲醛吸收特別強,在4小時光照條件下,可消除3坪空氣中90%的甲醛,還能殺滅空氣中的有害微生物,並能吸附灰塵,對淨化居室環境有很大作用,最適合放在通風不良但有光線的會議室。此外,當室內有害空氣過高時,蘆薈的葉片就會出現斑點,這就是求援信號。購買蘆薈時,要選擇葉片厚實,邊沿有刺,葉片長漸尖,才是健康的植栽。新手照顧時,要注意日照足、經常澆水,排水性好,並不需經常施肥,就可以養活。Basic Data科名/百合科原產地/南非花期/12月~隔年3月養育難易度/●●●日照/●●蘆薈為什麼可以淨化空氣?1)葉片:因蘆薈葉面有黏性物質,可黏著塵埃。2)氣孔:晚上呼出氧氣,吸入二氧化碳,使室內負離子濃度增加。3)植株:蘆薈從葉片、莖到土壤都可以吸收有害氣體,淨化空氣。養護技巧TIPS• 放置場所/適合擺放採光好的窗邊或陽台。• 濕度/春夏季1個禮拜澆水1次;冬季減少澆水。• 肥料/春夏季1個月施肥1次;秋冬季不要施肥。• 常見蟲害/鮮少病蟲害。• 栽種介質/具排水性的市售一般盆土。• 參考市價/中型盆器,約500元。《栽種QA》Q:我養了蘆薈好一陣子,都沒有開花,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呢?A:日照及土壤養分是關鍵。使蘆薈開花,有兩大重點:是要將蘆薈放在有日照的地方,在夏季時,要讓它充分接受日曬,冬季因溫度較低,可外套一層透明塑膠帶,移至戶外曬太陽;是土壤養份要足夠,定期施肥能讓蘆薈生長得更健康。(本文作者/中華民國環境健康協會)(摘自/99%室內空氣都很髒!驚人的造氧盆栽/蘋果屋出版)

「醫」起戰勝「癬」境 台灣乾癬協會網站上線

「醫」起戰勝「癬」境 台灣乾癬協會網站上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乾癬是長久以來被忽略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於今年5月世界大會中發表一篇新聞稿,向全球傳達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乾癬是一種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NCD),其發炎性疾病的本質、心理社會層面之衝擊,以及與其他更致命的非傳染性疾病具有共通的危險因子,也與心血管疾病有關,需要更多公眾的關注。此舉對於正遭受乾癬折磨的人們相當重要,有助於提高世界各地對乾癬的關注及終結汙名化與歧視。高達5成以上乾癬患者 因皮膚症狀而影響工作與就業台灣乾癬協會對105位乾癬患者進行的問卷調查,首度對外公開結果,突顯出病患因疾病面臨之困境。據此調查,高達51.4%的乾癬患者,在工作、就業時,曾因皮膚症狀等外觀脫屑而遭遇到困難。更進一步發現,約21.9%患者在目前或最近一份工作中,曾因同事或老闆對乾癬存有誤解,而導致相處上困難。究其原因仍是與對皮膚外觀感到不舒服有關,顯示社會大眾對於乾癬仍存在誤解與迷思。盼乾癬終結汙名化 台灣乾癬協會網站提供豐富衛教資訊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表示,隨著乾癬疾病進程發展,外顯皮膚症狀及乾癬性關節炎造成的不便,對於患者身、心、靈方面均會造成影響。有鑑於此,協會宣布將台灣乾癬協會網站重新改版並上線,特闢「駐站醫師」醫療諮詢區,邀請皮膚科與多科醫療團隊提供國內病友及家屬醫療資源協助,增進醫病雙方交流,戰勝「癬」境。若欲得知更多衛教資訊,可至台灣乾癬協會網站(http://www.psoat.org.tw)查詢。乾癬患者3心願 期望更完備的醫療資源柯理事長也代表乾癬患者說出心願:一、期望社會大眾破除迷思:瞭解乾癬不會傳染,降低病友於就學、就業、就醫、就養和兵役體檢等社會環境的歧視;二、乾癬盡快納入殘障手冊及重大傷病卡範圍:藉此讓更多嚴重的乾癬患者因社會支持系統的介入,不致落入因貧而放棄治療,影響就學、就業,陷入生活窘境的惡性循環。三、藥物的健保給付能更為放寬:乾癬患者常面臨選擇不到合理且適用藥物的困境,致使治療效果有限。透過世界乾癬日宣導,期望為病友爭取權益及應有的醫療資源。

秋冬防乾大作戰 洗澡後喝三茶飲皮膚水噹噹

秋冬防乾大作戰 洗澡後喝三茶飲皮膚水噹噹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乾」,應該是最能形容秋冬季對皮膚所帶來不適的最佳字詞,此時也是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乾燥性濕疹等皮膚問題,反覆發作的時刻,以下為《優活》經訪談整理出的「防乾」撇步,包括,洗臉、洗澡後該如何進行保濕,並且由中醫師推薦中醫保濕茶飲,有助皮膚容易乾燥出毛病的民眾,能水嫩過冬!四大水分散失關鍵 記得好好塗抹乳液針對皮膚乾癢,書田診所皮膚科徐家淇醫師表示,在這段時間裡,民眾較常出現富貴手、乾燥性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等,因此,醫師提供4個容易散失水分的時機,幫民眾減少水分散失,降低皮膚困擾。1)洗澡/水溫以不超過40度為原則,減少清潔劑,以針對重點部位使用即可,包括腋下、胯下等容易出現異味的地方,而洗完澡後先將身上多數水分擦乾,接著在水份蒸發前塗抹乳液,有助於鎖水,將水分維持在角質層中。此外,對於不習慣塗抹乳液的民眾,醫師建議可針對四肢末梢、臀部上方等易乾燥部位進行塗抹就好。2)洗碗/建議民眾在洗碗時,戴上手套為佳,可避免肌膚接觸到清潔劑,若無法戴上手套者,則在洗完碗盤後,立即塗抹護手霜,原理與洗澡相同,有助於鎖水,減少肌膚乾燥機會。3)泡溫泉/不管是泡溫泉、熱水澡,每周最多2~3就好,每10分鐘就要休息一次,以不超過2個循環為佳,另外,民眾在泡熱水澡時,喜歡添加澡球、泡澡精等,但醫師不建議添加任何東西,應以純泡澡就好,減少皮膚接觸到清潔劑。4)洗臉/白天洗臉以清水為主,晚上則應挑選較溫和的不起泡清潔劑來清洗,而洗完後依每個人乾燥程度進行產品挑選,對於乾性肌膚、高齡者應以乳霜為佳,其餘則使用乳液即可。拒絕解決秋天乾燥 茶飲幫你解決困擾胡心瀕中醫師表示,為了避免呼吸道因溫差大所造成不適,民眾可戴上口罩或圍上圍巾,減少鼻子與脖子接觸到外界天氣,此外,也可多攝取黑木耳、白木耳、燕窩、川貝、黑芝麻、紅棗、黑棗、枸杞、葡萄及櫻桃等,有助於保濕、補水,避免皮膚乾燥。而在日常生活醫師也提供3種茶飲,解決喉嚨乾澀、滋陰補血,幫助民眾舒緩困擾,每種茶飲皆屬一天份,用1000C.C.的熱水沖泡30分鐘後飲用即可,只是對於有感冒症狀及有痰民眾,就不建議飲用。1)養聲潤喉茶/西洋參2錢、麥門冬3錢、沙參3錢、澎大海(胖大海)2顆,有助於潤喉,對於必須長時間講話、容易沙啞的民眾而言,是個不錯的選擇。2)百合潤肺茶/百合、白芍、浙貝母、生甘草、麥門冬各3錢,有助於潤喉、潤肺,舒緩喉嚨乾燥所造的不適。3)首烏棗杞茶/何首烏3錢、紅棗4錢、枸杞4錢、生甘草3錢、天花粉3錢,有助於滋潤肌膚,增加皮膚紅潤。

乾哥乾妹秋冬暴增!最常見的三種乾燥毛病

乾哥乾妹秋冬暴增!最常見的三種乾燥毛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隨著季節的變化,現在早晚溫差大,已能稍微感受到秋天涼意,但在這夏秋交換之際,其實身體滿容易出現些微的異狀,對此,胡心瀕中醫師表示,秋天容易出現的症狀不外乎與乾燥有關,也就是中醫上所說的秋燥,不管對於呼吸道、眼睛、皮膚等各方面皆會有乾燥的問題產生,此外,呼吸道及皮膚過敏的患者,也容易在換季氣溫變化大時產生不適症狀。以下為《優活》針對秋天容易引發症狀及民眾常見的問題,進行採訪整理,幫助民眾在秋天時能減少身體的不適感。1)氣溫落差大,乾咳將惡化/書田診所家醫科康宏銘醫師表示,換季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可分為兩種,第一是呼吸道疾病,會因氣溫變化大,導致原本的問題更加嚴重,舉例來說咳嗽更加嚴重,出現乾咳等症狀,醫師建議在早晚要多注意保暖問題,且多溫、熱水,幫助呼吸道保濕,有助於減緩不適。第二則是黏膜方面的問題,對於愛吃高溫油炸、甜食等民眾,在此時就容易出現黏膜乾燥,導致皮膚癢、咳嗽等症狀出現,因此,建議少吃該類食物,多吃天然未加工過的食物,能有助於降低黏膜乾燥發生率。2)秋冬季眼睛容易出現乾眼症/在入秋後有多數民眾表示,眼睛方面容易出現乾燥困擾,對此,書田診所眼科廖昶斌醫師表示,大多都是用眼過度或過敏性結炎所引發的,只要適度的補充魚油,每天幫眼睛熱敷3~5分鐘,就能有助於改善困擾。除此之外,民眾只要出現眼乾問題,就會擔心是否罹患乾眼症,對此,台北慈濟醫院眼科蔡明霖醫師表示,其實乾眼症在一年四季中都會出現,只是發生因素多,其中常見的有長期發炎及老年人眼皮鬆垮所致,因此,建議民眾出現乾眼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檢查,找出問題對症下藥,也可多補充維他命A、B促進淚水、油脂分泌,改善眼乾不適。3)各種皮膚炎,秋冬最常見/秋天除了會引發呼吸道、眼睛等問題外,每天曝露在外的肌膚也容易受到影響,開始缺水,特別是乾性肌與敏感性肌膚的民眾,一不小心就會出現乾燥、紅、癢、裂、脫屑等,對此,書田診所皮膚科徐家淇醫師表示,天氣乾燥若沒有做好保濕動作,從頭、身體到手都會開始出現異狀,例如:富貴手、脂漏性皮膚炎、乾燥濕疹。醫師建議不管是洗澡、洗手等狀況下,除了要避免水溫過高外,也要隨時做好乳液補充,切忌應在水份尚未流失前塗抹,否則等到水分散失後塗抹,保濕效果就會減半,此外,若出現紅腫乾裂,應盡速就醫治療,否則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