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青春期還沒到,為何孩子會性早熟?醫師圖解懶人包

青春期還沒到,為何孩子會性早熟?醫師圖解懶人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兒童生長發育門診中,常見到性早熟孩童家長擔心詢問:「為什麼一樣是性早熟,同學就有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但自己的孩子卻沒有安排,會不會是醫師疏忽?若沒有做腦部檢查,會不會腦部有病變但卻沒被發現?」 、「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是中樞性早熟必做的檢查嗎?對孩子會不會有風險?」為解決家長長久以來的疑問,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邱巧凡,在2020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內分泌學前沿》(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的研究成果,即針對林口長庚醫院自1997~2017年共20年間的中樞性早熟女童案例,進一步探討執行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的結果分析,不僅提供臨床醫師在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安排決策上的參考,以下亦針對家長常見問題做詳細說明。問題1、何謂中樞性早熟?邱巧凡表示,因為「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的提早活化,使得兒童過早出現第二性徵,例如:女孩在8歲前乳房、陰毛發育、10歲前初經來潮;男孩在9歲前睪丸體積變大、陰莖長大、陰毛發育、變聲、長喉結等。問題2、導致中樞性早熟的原因?整體而言,女生的中樞性早熟高達80~90%皆為「特發性」中樞性早熟,即為成因不明,非腦部結構性病變導致。反之,在男孩中「特發性」中樞性早熟僅佔25~80%,足以顯見,男孩病理性腦部病變的機率相對高上許多!邱巧凡根據2018年美國一份整合分析研究說明:「根據1990~2015年共25年間,共整合6個資料庫、15個研究、1,853個案例發現,若以年齡層區分,6~8歲女孩只有3%有異常腦部影像;6歲以下女孩約有25%有異常腦部影像發現」。簡而言之,中樞性早熟的孩童中,以男孩及小於6歲的女孩,有較高的病理性腦部病變機會。而針對台灣,邱巧凡統計20年間403位中樞性早熟女孩個案,並以其中251位非其他因素排除且順利完成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的女孩個案進一步分析,發現當中76%皆無腦部異常影像,但其餘24.3%有腦部影像異常,又以年齡愈小的中樞性早熟,其腦部影像檢查異常發現的機率愈高。儘管如此,這些個案仍以性早熟針劑(GnRH agonist)治療為主,不需額外治療,如手術治療的介入。這樣的研究成果亦提供臨床醫師決策參考,以幫助評估中樞性早熟兒童進一步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的衡量,包含:1. 評估病史,了解病患是否有腦部相關病變或曾接受治療(如腦炎、腦膜炎、腦瘤、顱內出血、曾接受過放射治療等)2. 是否存在中樞神經相關症狀(如頭痛、嘔吐、癲癇、肢體無力、視野障礙、多喝、多尿等)3. 青春期的進展速度4. 性別與年齡醫師建議符合「4大條件」,應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1. 所有中樞性早熟男孩2. 小於6歲的中樞性早熟女孩3. 中樞性早熟合併快速青春期進展(Rapid progression)4. 中樞性早熟合併中樞神經相關症狀(如頭痛、嘔吐、癲癇、肢體無力、視野障礙、多喝、多尿等)經醫師評估存在一定的腦部病變風險時,為清楚鑑別腦垂體與下視丘部位可能存在的病兆,特別是大腦碟鞍部的核磁共振影像是必要的檢查且需要搭配靜脈注射顯影劑。而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會依據個別孩童的狀況,權衡檢查的利弊,適當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邱巧凡補充,一般而言,核磁共振檢查是無輻射性的安全檢查,可清楚呈現腦部結構異常與血管病變。但是檢查耗時(一般約需30分鐘),檢查過程須配合指令靜止不動,由於儀器發出聲響較大,年紀小的兒童單獨在儀器內常常會害怕、躁動,因此在年紀較小或不能配合的兒童,常常需要事先給予鎮靜藥物,讓孩子睡著以順利完成檢查。邱巧凡提醒,家長只需平時多留意孩子的相關症狀,看診時向醫師說明完整的病史資訊,並配合定期追蹤,幫助及時發現問題、早期診斷與治療。若醫師研判孩子腦部病變風險是低的,不需要進一步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也請安心配合醫師建議,不須過度恐慌。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諮商心理師告訴你:為什麼沒結果的初戀最令人難忘?

諮商心理師告訴你:為什麼沒結果的初戀最令人難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在大學教授心理學課程時,必然會出一道需要在期末繳交的作業。這個作業活動被我稱為「解放遺憾」,打從學期初開始,我就要求班上每一位同學,想一想自己人生中那些想做、卻一直還沒有去做的事情,然後從裡頭挑選出一項,在這個學期之間去完成它,並且記錄完成此事的經過和心得。如果整個學期結束還沒辦法完成,也要做自我分析,思考這背後的困難,以及無法完成的原因是什麼?前些日子,我收到一份作業,內容是這樣的:作業的主人說,她回顧自己人生中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其中引發她最強烈欲望的,是想要回去見見初戀時甩掉她的情人。因為必須完成這份作業,她鼓起勇氣約了初戀男友,對方雖然半推半就的,還是答應出來和她見面。他們見面的地點是過去時常約會的公園,那天她比約定時間更早到現場,然後看著熟悉的身影,從遠方慢慢地走近。直到對方站定在她面前,話還來不及說,她就甩了對方一巴掌,接著頭也不回地就離開了。完成過去的尚未完成,才能夠真正地哀悼那些失去閱讀這份作業後,我忍不住把作業的主人喚來,想要多了解一下當時的狀況。我問寫下這份作業的女孩,當她甩了對方一巴掌後,對方的反應是什麼呢?她說,對方一點反應都沒有,愣在現場,眼巴巴地看著她離開了。我忍不住笑了笑說:「喔,這樣啊?那或許他知道自己曾經對不起你。」當然,我心裡還是暗自捏了把冷汗,慶幸這份作業最後能順利畫下句點。我問女孩,甩了對方一巴掌的感覺如何呢?她不好意思地說,其實也只有輕輕打一下而已,但是,感覺「真的很爽」。在這之前,有好幾年時間她都鬱鬱寡歡,體重掉了很多,人也變得十分憔悴,心裡對於情人離去有許多困惑。那天再見一面,重點倒不是打他的那一巴掌,而是心裡悄悄設下了一個儀式,當她揮出手,彷彿也斬斷了過去苦苦糾纏的萬縷情絲。說到這兒,她開始流淚,我則是替她高興。當她願意做些什麼來完成過去的尚未完成,才能夠真正地哀悼那些失去;當她對於過去的失落有了哀悼,也才會有重新向前走的力量。這幾年,我對於遺憾的層次有了更多不同的想法。有一種遺憾,是想做什麼、但實際上沒做什麼的未完成感受。比方說,來不及見到親人最後一面,或者,在與情人分手時沒有把想說的話都表達出來。還有一種遺憾是更深層的,是覺得當初自己做錯了什麼,夾帶著深深的懊悔,心裡吶喊著「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會……」。這種未完成感受更難處理,因為不只是想要把沒做到的地方補上而已,還有想要改變、甚至撕裂過去的渴望。而這種層次的遺憾,更容易為我們帶來無意識的自我懲罰。面對「後悔」的情緒,我們需要的是「重新整理」娜娜十六歲那年,因為覺得父母管教她太嚴格了,親子之間多有摩擦。娜娜在家裡時常感到孤單,便上聊天室結交了幾位網友。某天,她和父母大吵之後,一位平常相談甚歡的男性網友,說要約娜娜出來陪她解悶。娜娜心情實在太差了,沒有想太多,晚上偷偷跑出去和網友碰面,結果被網友和他的朋友們帶到荒郊野外,性侵成功。網友威脅娜娜,不可以把這件事說出去。回家以後,娜娜把自己的身體洗了又洗,怎麼都洗不掉那種深深受辱的感覺。後來,娜娜把一頭長髮剪掉,從此不再作女性裝扮。一直到現在。娜娜說起此事時,語氣冷冷的,反應也冷冷的。但我可以想像,她心裡裝了多少層次的後悔?「後悔」這種情緒最致命的殺傷力,在於我們往往將這種複雜感受,壓抑進情緒的最底層。改變不了過去的無力感,轉成一種無意識的自我懲罰——就像娜娜從此不願再留長頭髮,也不願再穿女裝,她還拋棄了自己最喜歡的粉紅色,覺得這種顏色太女人了,「很噁心」。但我想,娜娜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她自己太女人了的那一面,很噁心。經過許久的聆聽與陪伴,娜娜才開始穿越憤怒,看見自己心底的後悔。她後悔自己不該和父母嘔氣,不該瞞著父母偷偷跑出去,不該信任沒有見過面的網友,不該真的連報警也沒有,不該就這樣放過他們,不該任他們逍遙法外……,層層疊疊後悔的情緒,逐漸堆成無處可說的困境。說吧,說吧。我拍拍娜娜的肩膀。當我們陷入在後悔的情緒中,很容易因為說了也沒有用,說了也無法改變過去,所以選擇封閉,讓身心能量都卡在無法完成的情緒裡,生活當然不會好過。然而,面對「後悔」的情緒,我們需要的是「重新整理」,整理當時的自己為何那麼做?為何不那麼做?覺察過去的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面臨怎樣的無可奈何?把那些細節看清楚了,才知道哪裡有可以成長的空間,才知道現在的自己擁有什麼過去沒有的資源?面對遺憾,我們可以將那些未完成的部分給補上,然後放下;我們也能選擇繼續帶著那些未完成、無法完成的部分,但透過對它們的重新整理,來開展新的人生。未完成效應當某些事件中存在著我們心裡未被滿足的需求,它就難以退回記憶資料庫,而轉變成阻礙我們身心的能量。情緒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辨識出這些事件,並用適當的方式來完成它。在心理諮商理論中,「未竟事務」主要是由完形心理學取向所提出,用「形象」與「背景」的概念,來說明我們心中沒有放下的人事物。完形心理學認為,那些未完成的事物,會在我們內心形成一股未滿足的需求與能量,也成為我們內在關注的焦點,亦是凸顯在心靈深處的「形象」;當這股需求一直沒有被完成,能量便一直卡在那裡,阻礙我們與當下的實際互動,此時此刻發生的事則因為這種阻礙,退到心靈的「背景」之後,不被我們所關注。換句話說,當過去的某些心結未被完成時,我們就難以活在當下。這裡所談到的「未完成效應」,即是討論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未完成的得以完成。我們需要一些儀式,來畫出一個空心的句點。然後把我放進那片被圈住的空間,才有哀悼的可能,重啟未完的生命。(本文摘自/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遠流出版) 編按:此文為2018年發表,文中人、事、物背景或已有調整、變動。原文為:沒好好收尾就放不下感情-未完成效應

只有單一個關節痛?小心痛風–預防痛風的7個生活建議

只有單一個關節痛?小心痛風–預防痛風的7個生活建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痛風是一種讓人關節痛不欲生的疾病,研究調查發現,大多數發作過的人,在疼痛量表上給9或10分,而這個量表上最痛的分數就是10分,可見它痛起來是多麽的痛呀!而另外一個在疼痛界也很有名的急性膽囊炎,也有相關的研究調查,同樣以疼痛量表統計,分數雖然沒那麼高,但也來到了嚴重疼痛的8分。雖說比較哪種病發作比較痛很奇怪,但這裡是想要跟大家說,不管是哪一種,痛起來真的很痛,因此可以的話,在還沒發生之前,就應該要好好的預防這些事情發生。痛風年輕化台灣痛風的盛行率約為6.24%,隨著年紀增長,罹患風險也跟著升高;在年輕族群裡,痛風比較常見於男性,原因可能是女性的雌激素促使尿酸的排出,不過到女性更年期之後,就沒有性別的差異了;近些年來,隨著飲食西化,加上肥胖比例增加,臨床上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有增加的趨勢。只是說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痛風發作,讓人疼痛難耐呢?為什麼會痛風?講到痛風接下來就會提到「普林」與「尿酸」。普林也稱嘌呤,可溶於水,在人體內會代謝成尿酸,行經血液循環,透過腎臟排出體外,當排出效率跟不上尿酸的生成,血中尿酸的濃度就會上升,然後就可能會以尿酸結晶的形式堆積在特定部位的關節周圍,引起發炎反應、讓關節痛。 臨床上,痛風常發生在單一關節,比較常出現在第一個蹠趾關節、膝蓋、腳踝、手腕等部位;值得注意的是,90%的案例起因於尿酸排泄減少,常續發於慢性腎病、使用利尿劑;其餘10%則是尿酸生成過多,可能是遺傳、牛皮癬、血紅蛋白療法和血癌……等因素造成。然後呢,不是所有高尿酸的人都會發展成痛風;事實上,有2/3的高尿酸血症的人,可能一直都沒有症狀。此外,也有例外的情形,就是有些臨床上有痛風症狀的人,血中尿酸濃度卻是正常的。痛風可以吃什麼?雖然你很容易可以從醫院或是Google找到很多食物普林含量表,而表中的食物會依含量分成低、中、高3組,但研究發現飲食裡的普林,僅約2成會吸收進入體內,其餘大多是由肝臟合成;因此,高尿酸或是有痛風的朋友,真的不用太過於在意食物普林的含量,而害怕吃任何東西。不過如果是經常發作或正在發作的人,還是會建議儘量挑選低普量與適量中普林的食物吃,平常沒有發作的時候,只要吃得健康均衡,然後有良好的生活慣即可。現代人為了讓自己健康,除了飲食,也可能會尋求保健品或鱸魚精、滴雞精之類的營養補充品,在購買的時候,往往會問這些東西普林含量高嗎?深怕吃了會引起發作。如果是錠狀膠囊狀的食品,一顆就那麼大,真的有含普林,吃了也不會真的吃到多少;而鱸魚精或滴雞精之類的補充品,它們基本上都是去除普林含量高的內臟,才去做成產品,因此原材料本身就不是高普林的來源,另外,就是前段提到,就算真的含有一些普林,最後真正能進到體內的量也有限。豆類普林含量高,要忌口?由於豆類的普林含量不低,在過去會建議避免或少吃這類的食物,但研究發現大豆食物與高尿酸和痛風風險有著相反的關係,而其他普林含量較高的蔬菜則是與高尿酸無關,不過和痛風風險有相反;換句話說,就目前的研究看來,植物來源的普林似乎和不會增加痛風的風險。但還是老話一句,適量均衡就好。預防與避免痛風的7個飲食與生活建議不管你想要預防,還是已經罹患但想要減少發作的頻率,那麼有以下幾點生活建議提供給你參考: 減重:過重會增加罹患痛風的風險,而減重則能降低風險。即使不是吃限制普林的飲食,只要體重減輕就能降低尿素濃度與減少痛風發作的風險。切記,除了飲食調整,也應該加入規律運動的計畫,還有減重速度別太快,每週0.5~1公斤的速度就好,減太快反而會給身體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   吃複雜碳水化合物:多吃些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這些都是複雜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少喝含有高果糖糖漿的飲料,純果汁也應適量飲用。   水:喝足夠的水,幫助尿酸排泄。   脂質: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從植物油與海鮮獲取油脂。   蛋白質:從瘦肉、禽肉、乳製品和豆類獲取蛋白質。   特定食物: 櫻桃:有一些證據指出吃櫻桃和減少痛風發作的風險有關。 酒:啤酒和蒸餾酒與痛風發生與復發的風險增加有關。適量飲用紅酒似乎不會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避免在痛風發作的時候喝酒。 咖啡:一些研究支持適量飲用咖啡,特別是規律喝含咖啡因的咖啡,可能有助於減少痛風風險。不過如果有其他用藥或身體狀況會有所衝突,就避免飲用。   特定營養素:每天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C(500毫克以上) 可能有助於幫助降低尿酸。   當然上面這些細節不好記也沒關係,吃德舒飲食或地中海飲食都是很推薦的飲食計劃喔!​(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只有單一個關節痛?小心痛風 – 預防痛風的 7 個生活建議)

有三高動怒先且慢!情緒起伏過大當心「心碎症候群」

有三高動怒先且慢!情緒起伏過大當心「心碎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有時我們因為遇到不好的事情而動怒氣,可能會氣急敗壞到極點,或情緒高漲到無法負荷,醫師就指出,若最嚴重情況可能會出現類似心肌梗塞的症狀,透過心電圖檢查會呈現出異常的波形,不可不慎。 日前大學學測放榜,不少家長看到成績單,難免都會情緒波動,近日有位張姓婦人前來就醫時表示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醫師細問才得知原來是與子女為了志願排序發生衝突,提醒患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民眾,高漲情緒會造成心血管負擔加大,嚴重者恐引發心碎症候群,釀成心臟衰竭或心因性休克,恐得不償失。一看女兒成績單就暴氣!婦突心跳狂飆又胸悶婦人表示自己平時血壓多維持在130~140左右,稍微偏高但並未服藥追蹤,近日因就讀高三的女兒學測放榜,她看到成績單當下「心臟感覺漏了好幾拍」,但還是克制住脾氣跟女兒討論志願排序,只因母女倆意見相左,吵得面紅耳赤,她瞬間感覺到心跳速度狂飆,「彷彿全身血液都衝到腦部」,甚至有心悸、胸悶等症狀,只得暫時停戰,並趕緊就醫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表示,萬一氣急敗壞到極點,或情緒高漲無法負荷,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類似心肌梗塞的症狀,心臟肌肉也會有部分收縮功能變得比較差,但實際上血管並沒有阻塞,此症狀被稱為「壓力性心肌病病變」 (又稱「心碎症候群」),多數人遠離高壓環境後就會逐漸改善,但少數患者可能引發心因性休克,恐需緊急進行搶救。「心碎症候群」症狀類似心肌梗塞張育晟指出,長期處在壓力大的環境,或是情緒起伏劇烈的情況下,會造成情緒緊繃、腎上腺素分泌過旺、交感神經亢奮,因而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症狀,連帶造成心血管收縮,增加心臟的負擔,進而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等到壓力解除或情緒恢復穩定後,心臟功能又回復到正常狀態。若民眾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者是具有三高病史,過大的情緒起伏,確實會容易誘發心臟疾病的發作,讓原本就脆弱的心血管系統,在強烈的刺激之下,甚至出現急性的心臟衰竭症狀,一旦心臟的功能無法應付身體的需求,就會造成易喘、胸悶、肺部積水、腳水腫等症狀。除了家庭衝突、親子關係緊張外,職場壓力也是許多門診患者主訴的原因。張育晟建議患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的民眾,除了穩定情緒之外,生活作息也應維持正常、不熬夜,一旦面對壓力緊繃、情緒高漲時,建議可以暫時遠離高壓因子,到戶外走走、運動,緩解心情,或者是找親朋好友舒緩心情,調適好身心狀態,必要時記得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保護自身健康。

我的身體淹水了

我的身體淹水了

雅得麗生活診所 / 溫青彥醫師 過完年大家有站上體重計量看看嗎?相信有些朋友會發現一件事,就是明明過年當中沒吃甚麼大魚大肉,或其他飲食也很節制,但體重計的數字卻增加很多,為什麼呢? 體重的增加是從何而來呢? 原因其實有很多,但其中最有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水腫,也就是你的身體淹水了。        水腫顧名思義就是身體多餘的水分排不出去,累積在身體內,有可能存在於血管內、細胞間質、細胞內或淋巴系統內,而形成水腫的原因有很多,若以過年的狀況來說有幾項是最常見的:         1.飲食太鹹: 過年的飲食大部分偏重口味,鹹的東西富含鈉離子,若飲食太鹹、太辣或重口味,其中的鈉離子攝取過多,則身體就容易造成水腫          2.睡眠不足:睡眠跟身體很多調節代謝及循環的賀爾蒙相關,例如生長激素,褪黑激素等,若睡眠不足,熬夜晚睡,賀爾蒙分泌會失調引起水腫。          3.運動量不足: 運動流汗是水分排除的一項重要的途徑。近期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人都不敢出門運動,在室內空間限制活動量又不夠,導致運動效果打折,缺少流汗的機制進而導致身體多餘的水分沒辦法跟著血液循環排出。           4.久坐或久站: 過年期間很多人空閒時間待在電腦前或者看電視追劇或打牌,連續久坐或久站超過一甚至二小時,這樣是會影響身體的循環尤其下肢,容易造成下肢型水腫。         另外還有其他幾種就不限在過年才常見了,包括生理期引起的水腫或疾病引起的水腫,這些我們就以後再討論 所以綜合上述幾種原因,過年後要解決水腫就是維持飲食的清淡降量少鹽少油炸,充分的睡眠,適量的運動,在家也可以準備一些簡單的器材例如踏步機飛輪等,加強室內的運動量及避免久坐久站,每半個小時要離開電腦或電視活動一下,只要能把握這幾項原則,相信以後我們的身體就不會再淹水囉。

止痛藥吃多傷身?藥師教你搞懂「這5點」就不怕吃錯藥

止痛藥吃多傷身?藥師教你搞懂「這5點」就不怕吃錯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止痛藥是居家常備藥物,有不少民眾擔心止痛藥吃多傷身,寧願選擇忍痛也不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藥師蘇柏名表示,大部分的藥物不是用肝代謝就是用腎代謝,因此勢必會對肝臟、腎臟造成一定的影響或負擔,但也毋需因此拒用,依據醫師或藥師指示下使用的止痛藥大部分都是安全的。Q:止痛藥用多了,真的會傷肝腎?A:事實上,止痛藥分很多種,一般最容易取得的有2種,一種是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也就是普拿疼的主成份;另一種是NSAID類,也就是非類固醇抗發炎類的藥物。兩者機轉並不相同。蘇柏名指出,乙醯氨酚大約90%是由肝臟代謝,吃過量的確會產生肝毒性,造成肝臟發炎或中毒。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大部分也是經過肝臟代謝,但這類藥品更危險的副作用其實是針對腎臟,使用這類藥品會影響腎臟血流,讓腎臟裡的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對腎臟造成傷害。所以有慢性腎臟病的病人,使用這類藥品要非常小心。Q:使用止痛藥的建議劑量?A:一般認為服用過量止痛藥品會造成肝臟損傷,主要是指乙醯氨酚。這種藥對正常成人的最大劑量一天建議不要超過4公克(4,000mg);如果是小朋友,每公斤不要超過150mg,所以20公斤的小朋友一天不要吃超過3公克。市面上買得到的普拿疼,1顆大約500mg,一天不要吃超過8顆,否則可能出現急性肝臟中毒。另外,肝臟要代謝的不只是藥品,像是酒精乃至食物都需透過肝臟代謝。酒精代謝本身對肝臟已是不小的負擔,無論是應酬或每天都會喝酒的人,使用乙醯氨酚就要特別注意,每天最大劑量建議不要超過2克,也就是4顆左右。乙醯氨酚輕微中毒,可能會有厭食、噁心、嘔吐等現象;症狀再加重則會出現: 右上腹疼痛 黃疸 肝昏迷 最嚴重恐致死Q:打疫苗要預投止痛藥嗎?A:一般來說,無論是乙醯氨酚或是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都不建議一次大量使用。蘇柏名解釋,以成人來說,500mg的普拿疼建議4到6小時吃1顆就好,不要因為疼痛就一次吞2、3顆,效果不一定成正比。至於什麼時候吃?以頭痛或經痛為例,有一點微痛感就可以吃,才能在疼痛逐漸加強前獲得控制。Q:是否需預先投藥?A:其實可以不用。蘇柏名說明,除非很確定疼痛的時間,不然預先投藥只是讓肝臟白白受到傷害。同樣道理,打疫苗並不需要預先吃止痛藥,如果疫苗接種後有疼痛、發燒,當然可以使用止痛藥,但不一定都會發燒會痛,等到開始出現輕微症狀再吃就好。Q:使用止痛藥的注意事項?A:蘇柏名表示,如果平常習慣使用普拿疼止痛,注意不可和酒精併服,會增加肝臟負擔,嚴重會造成急性肝衰竭。本身已有慢性肝炎或是肝硬化的病人,想使用這類止痛藥,最好先詢問醫師或藥師。如果出現肝臟受損的現象,建議到醫院掛急診,讓醫師判斷是否需給予解毒劑或是洗胃。至於洗腎或是有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建議不要使用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可能加重對腎臟的傷害。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什麼?自體、異體差在哪?一張表搞懂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什麼?自體、異體差在哪?一張表搞懂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48歲謝先生3年前突然牙齦腫脹、喉嚨痛長達1個月,於診所就醫後並未明顯改善,且出現發燒情形,直至醫院醫學中心急診,經過骨髓切片檢查後,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雖經感染控制後病情穩定,並接受化學治療後病況緩解,但過了3個月後白血病又再度復發,醫師與病患及及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由於疾病快速復發且沒有太多時間等待非親屬造血幹細胞,因此病患選擇接受由妹妹提供的白血球抗原(HLA)配型部分相合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後疾病控制良好,没有嚴重合併症發生,也無需服用藥物,持續於門診定期追蹤。骨髓移植技術更進一步奇美醫學中心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表示,「造血幹細胞移植」過去多以「骨髓移植」來稱呼,主要是抽取骨髓內造血幹細胞來移植,現今隨著白血球生長因子的醫療技術進展,已可用周邊血液幹細胞進行移植。由於周邊血液本身幹細胞並不多,因此在收集前要先施以白血球刺激生長素,促使周邊血液幹細胞的數目增加,再使用血球分離機來收集幹細胞,過程類似捐血,通常會在醫院進行。一般可分為自體造血幹細胞與異體造血幹細胞2種方式。自體造血幹細胞VS異體造血幹細胞(圖片提供:奇美醫學中心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如該個案從妹妹身上得到的白血球抗原(HLA)配型,由於人類白血球抗原相合僅有一半相同,故稱為異體半相合移植。臨床治療上可應用於多種嚴重血液性疾病,例如: 嚴重再生不良貧血 白血病 復發惡性淋巴瘤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3年存活率56%馮盈勳進一步解釋,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2013年2月~2021年12月底,共66例造血幹細胞移植,年齡層落在19~67歲之間,病患男女佔比分別為53%及47%,造血幹細胞移植病人中,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50例、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為16例,發現在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3年的整體存活率達56%,與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3年整體存活率56.6%的治療成果相近。面臨少子化世代的影響,馮盈勳指出,過往多由兄弟姊妹中得到異體造血幹細胞的來源越發困難,但隨著移植醫學抗排斥療法的進步,異體造血幹細胞已可以使用病患的血緣子女或父母造血幹細胞來進行移植,呼籲有需求的民眾應與醫師團隊共同討論最適治療方案,才能讓病患得以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自戀型員工VS媽寶型員工,職場遇到誰比撞鬼還可怕?

自戀型員工VS媽寶型員工,職場遇到誰比撞鬼還可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看到新聞報導在討論優質偶像人設崩塌,自戀型人格及巨嬰式的誇張行徑引發網友熱議。職場上如果遇到「媽寶型」同事或「自戀型」同事該怎麼互動,才能增加彼此對話空間?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 鍛鍊心理肌力 》書中提到,鍛鍊強健心理肌力的第1步,學習跟不同特質的人相處,增強及累積不同的工作經驗,這些都可以豐富我們的生命經驗,並同時告訴你解決問題的技巧。以下為原書摘文:「錯不在自己!」媽寶型同事所謂「媽寶型員工」亦即「滯留青春期的成年人」,他們的典型特徵就是,雖然年齡已經成年,但心理上仍舊極度依賴父母。「媽寶型員工」對父母的依賴性會以各種不同的行為模式表現出來,包括:自尊低落,憂鬱自憐,容易沮喪,無法達成任務就開始找藉口,很難對事情負起責任,對抗所有的權威人士,不會自己做出適當的抉擇,對別人的協助不懂得感恩,總覺得別人是欠他的;常常製造緊急危機讓人難以對他們放心,碰到問題就回家搬救兵,或是上班不滿意就換工作。但另一方面,媽寶型員工又想要擁有成年人的自由權力,例如:凡事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想要得到什麼便要馬上得到,可是卻不想承受伴隨成長而來的痛苦與責任,為了避免負起責任,他們可能會採取下面的因應之道:1. 是怪罪別人或推給別人,認為:「錯不在自己」。2. 是當他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馬上會變得絕望無力。3. 是以為問題會自動消失,所以「只要不承認有問題就沒問題」。4. 是找救兵來解決問題,爸媽當然是最佳人選。所以,如果想要協助媽寶型同事長大成人,最重要的就是帶領他們邁向獨立自主,可以運用思考性的語言來設立行為規範,具體的說法像是:「等你寫完報告,我再跟你討論接下來怎麼做。」一步一步帶領他們為自己的承諾負起責任。「公司只靠我一個人,沒有我不行」自戀型人格同事「自戀型人格」渴望被重視與重用,也就是俗稱「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他們對別人缺乏同理心,很少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感受,只顧著爭取自己的好處,完全漠視別人的苦難。做事情前他們都會先問:「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和別人來往的時候,他們也很關心:「能獲得多少好處?」由於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當然就很難兼顧到別人的感受。工作的時候,自戀型的人多半會極端在意自己的表現,渴望獲得老闆或主管的「重視」和「重用」,有時候會不擇手段製造「完美印象」強調「公司只靠我一個人,沒有我不行,其他人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過度突顯自己的重要性,不易與同仁合作共事。團隊合作的時候,自戀型的人很容易生氣,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認為「不遭人忌是庸才」,也因此不接受其他同仁的批評,常會誤以為同事在忌妒、拒絕自己。自戀型的人在公司中常會死命爭取「最高頭銜」與「最高榮譽」,倘若別人不以為然,他們就會認為對方是「忌妒自己的才華」。由於自戀型的人覺得自己是「身分特殊」的VIP,走到哪裡別人都應該給他們「特殊禮遇」,不然就是有眼不識泰山。這些想法和行為,難免會對其他的人造成困擾,一味退讓自戀型的人,他們很可能會得寸進尺。通常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多半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會給別人什麼感受,他們必須藉由自我膨脹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主管、同仁跟自戀型的員工相處時,如果先欣賞他的優點,比較能夠降低他的防衛。自戀型的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自我身上,所以,主管、同仁若能讓員工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可說是一個重大突破。主管和同仁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試著帶領自戀型的員工學著尊重別人的想法與立場,多多同理別人的感受。一步一步將關心的焦點從自己擴大到別人身上,一方面跟別人建立平等互惠的關係,另一方面與別人分享自己的資源,雙管齊下,讓自戀型的員工慢慢領悟「欣賞自己,也欣賞別人」的道理。(本文摘自/鍛鍊心理肌力:15項心理練習,擺脫那些職場與人際間的控制、害怕、停滯、危機與焦慮 /時報出版)

罹癌後,三餐該怎麼吃?快用「1張表」速測你吃對了沒

罹癌後,三餐該怎麼吃?快用「1張表」速測你吃對了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罹患癌症後,除了治療外,許多癌友最先問的事情就是:「三餐該怎麼吃?」抗癌路漫漫,腫瘤除了會增加能量消耗外,治療過程又可能經歷各式各樣的副作用,許多癌友體重便在過程中失守,導致營養不良。身體若缺乏足夠的能量對抗癌症,可能會造成外觀的改變,進而影響心情,嚴重時甚至會產生癌症惡病質,讓食慾變得更差,加速身體機能的流失,將更難維持抵抗力,造成疾病惡化的惡性循環。在臨床上,許多癌友未必是死於癌症,更多是因為營養不良導致惡病質而離世。因此,維持體重不僅可以降低治療過程的副作用,更能兼顧生活品質,讓治療效果更好,而注重營養則是維持體重的不二法門。諮詢營養師,維持體重、觀察三餐維持體重是癌友治療期間的重要任務,如此一來,身體才能有足夠的能量對抗癌症。癌友可以參考營養不良評估表MST(Malnutrition Screening Tool)勾選,檢測自己的營養不良分數,只要大於等於2分,建議盡快尋找醫療協助、諮詢營養師。MST表格,主要參考2個指標,一個是進食情況,另外一個是體重減輕狀況。每日觀察自己的進食量,在三餐固定份量的情況下,本來可以吃一整份餐點,但現在只能吃6、7成,甚至一半都不到時,就是身體的發出警訊。在沒有刻意減重的情形下,體重減輕也是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請參照下面的「營養不良評估表」。一旦確診罹癌後,建議可以請醫師或個管師協助轉介醫院的營養師,及早維持營養狀況,才能有好的體力與狀態面對疾病,戰勝癌症。營養師會根據癌友的生活習慣、療程、副作用、身體共病等狀況,量身打造專屬癌友的飲食建議;吃不完、做不到的話,營養師也能幫忙想對策,設法在有限的食慾中,盡可能滿足癌友的營養需求。諮詢時,癌友們也可以將親朋好友送的各式營養補充品,請營養師代為評估,由營養師給予補充的相關建議,相較盲吃眾多昂貴的營養補充品,營養師更能正確地指導癌友如何均衡飲食、維持體重、正確使用營養補充品,吃得巧、吃得好,身體自然就會好。特殊病患,更需諮詢營養師1. 同時有慢性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的癌友:雖然攝取足夠的熱量與優質蛋白質,是癌友飲食的重要原則之一,但有許多癌友在罹癌前便有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每日飲食更要諮詢營養師,才能吃得安全。例如有些腎臟病患者要特別限制蛋白質攝取量,為此需要定期檢驗血液生化值,由營養師估算出適宜的每日蛋白質攝取量。2. 特殊癌別(如頭頸癌、消化系統)癌症患者:部分頭頸癌患者因疾病而無法吃固態食物,所以需要吃天然食物攪打成的液體飲食或是營養品,營養師會針對個人特殊狀況,提供飲食建議。胰臟有內外分泌的功能,會影響消化、吸收甚至代謝功能,因此胰臟癌患者的營養不良風險較高。另外消化系統的癌症患者,例如食道癌和胃癌,也同樣有較高的營養不良風險,這些癌友更需要營養師的評估與建議。營養不良評估表(Malnutrition Screening Tool )1、 最近(6個月內)沒有刻意減重下,是否體重減輕?□否(0分)□不確定(2分)□如果是,請問減輕幾公斤?1~5(1分)6~10(2分)11~15(3分)>15(4分)□不清楚幾公斤(2分)2、 常因為食慾不振而吃得少嗎?(和平時比較,攝食量少於1/4就算)□ 否(0分)□ 是(1分)*MST分數為_____,分數大於/等於2分,建議尋找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以利維持營養狀況。我該怎麼吃?訣竅是什麼?「該怎麼吃?」是癌友時常有的困擾。由於牽涉不同癌別、不同副作用,以及每個癌友本身飲食習慣、身上共病的情況,而有所不同,但大原則是「先達到足夠的熱量,同時攝取優質的蛋白質,達到飲食均衡。」盡量選擇新鮮食材,不過度調味,維持好的進食習慣與品質。先有足夠熱量,再追求飲食均衡每個人每天就算身體靜臥不動,光是呼吸、消化等維持身體日常機能運作,就會消耗一定的熱量,正是所謂的「基礎代謝率」。網路上有許多計算熱量需求的小工具,癌友可以輸入自己的身高、體重、年齡、活動型態,就能得到自己的數值。當然,可以到營養諮詢門診,請營養師做整體營養評估,這是更精準的做法。癌友時常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熱量卻遠遠不足。熱量若是不足,吃進的食物都用來維持身體的基礎代謝,蛋白質也會被身體當作熱量消耗,沒有多餘的蛋白質協助身體修復落髮、傷口、提升白血球等抗癌工作。所以建議癌友,每日進食首要條件是達到熱量需求,蛋白質才能有效被利用,體重才得以維持。先攝取足夠熱量、優質蛋白質,接著再追求飲食均衡。一般的狀況下,癌友的餐盤與一般人並無不同,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推動的「我的餐盤」,每餐皆需要6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才能攝取到日常所需的營養。維持三餐,不足的部分由點心補齊建議癌友最好可以維持定時三餐,除了觀察進食量是否有變化,每餐也能清楚知道哪類食物沒有吃完,就能在點心時間補足。例如蛋白質沒吃完,可在下午點心時間吃1顆茶葉蛋,或者在飲品中添加蛋白粉;若是蔬菜水果沒吃完,到了下午,就打杯蔬果汁當飲料喝等(蔬菜可以先汆燙、水果選擇可去皮且避免腐壞的部分)。另外,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容易噁心、嘔吐、味覺改變,連吃都很困難,建議化療後病人食慾較差時可以「少量多餐」。但每餐吃得少少的,很難估計真正進食量,這時候把握「熱量、營養密度高」的選擇原則,在有限的食慾下,吃進較多的熱量與營養。舉例來說,濃湯的熱量密度就較清湯來得高,這時候也可以在湯品中加入高蛋白粉。同時可嘗試高熱量的飲品,通常愈濃稠、熱量會愈高,例如酪梨牛奶。(癌友若擔心鮮奶的生菌,可選擇奶粉泡的牛奶、保久乳或豆漿)如果真的吃不下,只要能引起食慾的食物都能嘗試看看,吃些糕餅類、高熱量的東西幫助補充熱量並無不妥,這時想加糖或是布丁也可以,另外,堅果飲也是不錯的選擇,堅果1克就有9大卡的熱量,先顧及熱量,有了食慾再考慮蛋白質。真的吃不下,營養補充品是好幫手市面上有許多針對癌友設計的營養代餐,如癌症均衡營養品,1罐大約250大卡,兩罐等於一餐,內含所有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如果真的吃不下,也無精力準備飲品補充熱量,可以考慮其中幾餐以營養補充品替代。舉例來說,癌友若現在一餐只能吃到6成,剩下4成就可以利用1至2罐營養品補充。甚至這些配方還能針對癌友特殊的身體狀況做調整,像是便秘,則加強膳食纖維的配方,能有效幫助腸胃蠕動。其他較有科學證據的營養補充品如下:魚油:魚油因含有Omega-3 脂肪酸,可以減輕癌細胞所引起的身體發炎反應,建議癌友可以補充,一天上限是5克。如果有些營養品內含魚油,就不需要另外補充魚油;若購買的是無魚油的配方,則可以另外補充,癌友可依自身經濟條件選擇。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左旋麩醯胺酸是人體必要的一種胺基酸,可協助修補癌症患者的傷口、口腔黏膜、腸胃道黏膜破裂等。不過使用時需注意,每日需要足夠熱量,左旋麩醯胺酸才能有效運用。建議補充時機點是化療前、化療中,化療後如果有口腔黏膜受損情形,也可繼續食用。預先保護黏膜組織,是避免口腔黏膜破裂時,導致吃得不好,而消化道黏膜受損,則容易使消化吸收變差。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是一般民眾平時選擇營養補充時的首選,對於癌症患者,更能穩定神經、修復傷口。高蛋白粉:市面上有許多蛋白粉品牌,若癌友的蛋白質實在攝取不足時,可以購買蛋白粉,蛋白粉主要有乳清蛋白、大豆蛋白2種,因為經過純化,10克蛋白粉約1份肉(約1兩肉),可視三餐狀況在飲品中添加,增加蛋白質,熱量密度也會比較高。另外,市面上也有黃豆粉可以選用,相對蛋白粉便宜,但並未經過純化,所以黃豆粉成分中會有醣質,需要吃得更多才能達到蛋白粉的量,黃豆製品也容易產生脹氣,可能造成癌友腸胃不適,購買時請注意營養標示說明。聚餐、外食放心吃,癌友放寬心最重要每天自己煮三餐,有時也想要變換口味,癌友只要選擇烹調方式較為健康的餐廳或餐點,外食不必有壓力。外食有各種菜色,只要滿足熱量與優質蛋白質攝取的原則,癌友可以盡情選擇自己喜愛的食物來吃。有時想吃西餐牛排,肉類的相對份量多,蔬果類較少,下一餐或點心補齊即可;有時吃義大利麵或燉飯,澱粉較多,熱量也偏高,雖然並非營養師建議的餐點首選,但癌友若吃不下,就想吃義大利麵,當然可以吃,其他蔬菜、水果、蛋白質同樣在點心或下一餐補足即可。若是上班族、生活忙碌的癌友,現在也有許多烹調簡單的健康便當可以選擇,然而健康便當要特別注意熱量相對較低,有時飯的份量偏多、蛋白質不一定足夠,可以自己調配飯量,甚至多購買一顆茶葉蛋,即能補足優質蛋白質。最重要的是,希望癌友保持心情愉悅,把握以上重點原則,飲食限制不需太多,下一餐均衡、補足就好了。人是群聚動物,跟朋友聚餐,心情好,更能吃得下餐點,體力也會慢慢提升,更能跟大家出遊、聚會,形成正向循環,是抗癌很重要的環節。(本文摘自/我要活得比過去精彩:解鎖癌友真心話,戰勝心障礙/博思智庫)

年長者穿尿布「屁屁像嬰兒一樣紅」?必學防紅臀5訣竅

年長者穿尿布「屁屁像嬰兒一樣紅」?必學防紅臀5訣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聽到紅屁股,一般大家都會想到小嬰兒,然而事實上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使用尿布的年長者,這種狀況就稱為「失禁性皮膚炎」,也就俗稱的「紅臀」,除了嬰兒外,也好發在使用尿布、慢性腹瀉、長期臥床的病人或年長者身上。造成紅臀的原因皮膚表面長期接觸大小便排泄物、汗液、傷口分泌物等刺激物後,若是沒有適時處理,就會造成皮膚炎症或發紅。一般常見造成紅臀的原因有:1.臀部皮膚經常處於潮濕悶熱的環境中。2.皮膚長期受到排泄物刺激。3.使用粗糙或不透氣的尿布。4.過度清潔皮膚或清潔方式錯誤。5.因老化或是過敏造成皮膚較脆弱。紅臀好發部位一般以肛門口周圍皮膚最常見,另外會陰、陰囊、鼠蹊處、大腿內側、臀部等地方也有可能發生。而要如何預防紅臀的發生,有5件事情很重要:清潔、滋潤、隔離、通風、留意皺摺處。正確清潔受影響皮膚:由於沾染到排泄物的皮膚已經受到的第一次的刺激,若是使用沐浴乳、肥皂等清潔劑,就會連同皮膚表面的油脂也一同帶走,反覆數次以後,就會造成皮膚的保護層受到破壞,使紅臀的狀況更加劇。因此最好的清潔方式就是單純利用清水跟沖洗瓶清洗後,用乾淨柔軟的毛巾按壓吸乾,避免摩擦;若是使用濕紙巾擦拭,請不要使用含酒精成份的。滋潤受影響部位:由於清潔時候會帶走皮膚表層油脂,會造成皮膚的容易乾燥、破損,對於需要常清洗的會陰部皮膚,可以在清潔皮膚後塗抹較滋潤的乳液,增加皮膚韌度及健康。隔絕皮膚再次沾染排泄物:使用凡士林、防護噴霧除了可以減少因清潔造成的損傷,另外也可以隔離新的排泄物直接接觸皮膚,避免刺激。若是已經有傷口或是已經發紅,可以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另外應隨時注意排泄的狀況,立即清潔與更換尿布,避免皮膚浸泡在排泄物裡。維持受影響部位通風:避免穿著悶熱衣褲,若是因腹瀉而造成排泄物持續排出,除了可以改用床邊便盆椅形式,也可以清潔完後暫時不包尿布,使用看護墊或是小尿片墊在屁股底下,減少尿布悶住時間;有尿管者,可適時打開紙尿布通風,以增加皮膚通風,可增加皮膚的強韌度。特別需要留意皺褶處:由於有時候紅臀位置會藏得很隱密,記得清潔時臀部必須分開並仔細檢查,尤其皮膚皺摺處、大腿後內側部分,男性陰囊下方、女性會陰部都是容易被忽略,另外肥胖的人下腹部皮膚皺摺處也很容易被忽略,都要定期檢查。預防紅臀,小細節要注意紅臀除了會造成年長者感到不舒服,也有可能因為皮膚破損造成感染,因此不得不防,除了上述提到的,另外在尿布選擇上要選擇不回滲、不滲漏的尿布/尿片產品,男性尿液浸潤者可選用成人尿片包覆陰莖、女性尿液浸潤者可選用成人尿片包覆陰唇,勿以吹風機等電器烘乾皮膚;爽身粉會對已經發紅的皮膚造成刺激,也應避免。(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紅臀如何預防:不只是嬰兒會紅屁股,年長者也會|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