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衛生局拍AED微電影 盼施救不畏懼

衛生局拍AED微電影 盼施救不畏懼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心臟血管疾病長期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3名,台灣每年約有2萬人突發性心跳停止案例,救活率卻僅有3%。鑑於近年諸多心臟猝死,急救不及而死亡案例增加,苗栗縣局透過AED微電影,讓民眾了解CPR+AED急救觀念。AED 苗縣設置密度高苗栗縣衛生局表示衛生福利部於去年5月已公告八大類公共場所,應設置AED等必要緊急救護設備,為推動健康城市,截至今年10月底止本縣共設有302台AED,每10萬人口有53.93台,成為本島設置密度最高的縣市,以提供縣民安心環境,進而減少憾事發生。而苗栗縣泰安鄉以溫泉為觀光主軸,近日天氣轉涼,已步入溫泉旺季,衛生局特別製作AED微電影以溫泉為故事題材,透過鏡頭呈現出生活化、戲劇性的劇情,讓民眾更容易了解如何操作CPR+AED,不畏懼施救並勇於使用AED,以達到急救教育宣導效益,並爭取更多成功機會搶救生命。

醫訊/認識臺灣新國病-慢性腎臟病

醫訊/認識臺灣新國病-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有洗腎王國稱號,且由於慢性腎臟病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人忽視,一旦確認是腎臟病,往往不可回復,不僅需要接受長期治療,嚴重更影響家庭品質。因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特邀腎臟科徐煥倫醫師主講「慢性腎臟病」,希望能透過講座增加民眾對慢性腎臟病的了解,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認識臺灣新國病-慢性腎臟病時間:11月19日(三)19:00~20: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1008 社會工作室劉大任

紙尿布悶熱有異味 排尿障礙患者易有尿布疹

紙尿布悶熱有異味 排尿障礙患者易有尿布疹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據統計指出,60歲以上,20%的中老年男性會因為攝護腺問題,出現大小不同的排尿障礙,如漏尿、斷斷續續尿不出來以及尿失禁等困擾。雖然成人紙尿布可以解決部分困擾,但醫師提醒,紙尿布因悶熱易產生尿布疹,嚴重還可能導致生殖器發炎,而當尿量大時也有可能因側漏使身體產生異味,這些問題不僅造成病患外出時不方便,甚至影響社交活動。尿布悶熱易造成尿布疹、異味尿失禁問題常讓許多人不敢出遠門,當發生頻尿或尿失禁等問題時,過去大部份的人會採取使用成人紙尿布的方式,但尿布悶熱,很容易造成尿布疹,也會產生異味。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袁明琦醫師的父親,也是長年飽受尿失禁所苦,他為了讓父親能夠自由行動,以氧氣罩為靈感來源,苦思多時,發明了攜帶型的集尿器,也因此獲得台灣、日內瓦、馬來西亞等國內外發明獎的肯定。袁醫師表示,穿戴式的男性集尿器,沿用氧氣面罩的概念,設計男性器官罩杯,完全包覆生殖器,不會有壓迫感,可隨時隨地安心排尿,量大也不外漏,罩杯上的排氣孔,則能減少悶熱,且能隨時清洗。可重複使用的集尿器,比起2到3個小時就須更換的尿布更環保且衛生。集尿器係使用心臟手術中,常被使用的引流管,不論使用者坐或站,尿液均可順暢流入集尿袋中;集尿袋內還有逆止閥設計,尿液只進不出,能避免尿液逆流以及產生尿騷味。不敢喝水又憋尿 當心感染發炎、長結石袁醫師進一步說明,將尿液收集器直接與特製的固定褲搭配使用,固定性高,臥床的老人穿脫也較方便。而集尿器的使用對象並非只限於老年人,其他像是有攝護腺問題、手術後的病患,礙於傷口行動不便無法起床,或是早期腦部退化的疾病,像巴金森氏症、小中風,因為行動遲緩、走路慢,想小便但來不及到廁所可能就已尿出來的患者,就適合使用集尿器,減除這些排尿的困擾。尿失禁常會造成一些心理問題,如減少外出、自信心受挫。袁醫師也說,許多老年人還會因找廁所等問題,導致不敢喝水及憋尿,長期下來恐會造成尿道感染、膀胱發炎、結石等併發症,不可不慎!所以他也提醒若無法順利如廁時,可適時使用攜帶型集尿器,這樣受排尿問題困擾的民眾不僅可放心喝水,也不會發生因一時忍不住而漏尿、尿失禁,導致身上有尿騷味的窘迫場面。除此之外,也希望可以使經常需要開車外出的男性,如計程車司機等,也可以受到集尿器的嘉惠,不要因長期憋尿對身體造成傷害。

天然空氣清淨機!有效吸收80%室內有害氣體

天然空氣清淨機!有效吸收80%室內有害氣體

「虎尾蘭」的葉片硬直挺立、肥厚多肉,加上具有深綠色橫條斑紋,有如老虎尾巴,故稱之為「虎尾蘭」。它的花呈白色至淡綠色,為圓錐狀,會分泌如同蜂蜜一樣的黏稠物質。虎尾蘭被公認為天然的「空氣清道夫」,在約3.3坪大小的房間內,能吸收空氣中80%以上的有害氣體(如苯、甲醛和三氯乙烯)和重金屬微粒;夜晚時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同時產生比一般植物高出30倍以上的負離子,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化細胞功能,抑制細菌和黴菌的生長。虎尾蘭極易栽種,耐旱、耐陰,生命力強,無論在何種環境下皆能生存。不過澆水的量要適當,若澆太多水容易使根部腐爛。【虎尾蘭小檔案】科名/龍舌蘭科原產地/西非熱帶地區、印度花期/不定期養育難易度/●●●/日照/●虎尾蘭為什麼可以淨化室內空氣?1)大葉片/葉片的氣孔可二氧化碳、重金屬微粒,以及甲醛、苯和三氯乙烯等有毒揮發性物質。2)整顆盆栽/在24小時的照明下,一盆虎尾蘭就能吸收80%以上的空氣汙染物,還能釋放大量的芬多精。【護技巧TIPS】放置場所/半日照、半陰或蔭蔽處皆可。濕度/春、夏季7~10天澆1次;冬季半個月澆1次。澆水後應等表土乾了之後再澆水。肥料/每1~2個月施用1次稀釋肥料溶液。常見蟲害/少有蟲害。栽種介質/使用土讓種植,需要每年換盆。使用水耕法則可多年不需換盆。【栽種QA】Q:什麼時候該替虎尾蘭換盆呢?如何換盆?A:春季較適合進行換盆動作。首先於盆中放入碎石或陶粒(即發泡煉石),鋪在盆底當作去水層;再鋪一層約2~4厘米的土壤(視花盆大小);接著鋪一層薄薄的基肥;最後鋪一層土壤隔開根部後,便能將虎尾蘭放在盆中央。於盆中央的四周加入新土,輕拍實泥面,然後慢慢澆水,見到盆底開始滴水即完成。建議每2年換1次盆,在春季進行最適宜。(本文摘自/蘋果屋出版/驚人的造氧盆栽)

5妙招 讓孩子愛上吃蔬菜

5妙招 讓孩子愛上吃蔬菜

孩子不喜歡吃蔬菜,除非絞碎到認不出來(或挑不出來)才肯吃嗎?大部分爸媽都曾經歷這段陣痛期,這裡提供幾個讓孩子覺得蔬菜好吃的訣竅。1)以優格為基底調製沙拉醬,先讓孩子嘗味道,之後將小黃瓜、甜椒等,切成方便拿取的條狀,和沙拉醬一起端給他。大部分孩子都會覺得很棒!或者,可試試優格加番茄醬,孩子也都很喜歡。2)如果可以,和孩子一起在陽台上或花園中種植小黃瓜、紅蘿蔔、小番茄等蔬菜。看著種子慢慢地發芽,長成一小株植物,然後逐漸長大,直到可以採收──每個孩子都會覺得很有趣!有些孩子還會每天觀察蔬菜生長的進度,並想快點嘗嘗自己親手栽種的成果。3)晚餐時,全家人一起製作以「臉」為主題的「蔬菜創意吐司」。準備一片吐司、新鮮的白色乳酪或起司優格,以及許多洗淨、切小塊的蔬菜,如馬鈴薯、甜椒、櫻桃蘿蔔、小黃瓜、番茄等,還有一些可以拿來當頭髮或鬍子的香芹與細香蔥;讓家人一起在吐司上用蔬菜拼出最漂亮的「臉」,然後一起選出勝利者,贏的人可以選擇他想吃的那一份吐司!4)若經過各種努力後,孩子還是不吃任何蔬菜,那就讓他多吃水果,以補充每天必需的維他命。5)孩子不吃水果嗎?這裡提供一個小訣竅:正餐之後,準備一份水果,讓孩子至少吃一塊之後才能吃甜點!甜點可以是一顆軟糖或一小塊巧克力,不要給孩子一整塊起司蛋糕。培養健康飲食習慣• 把一些單調、健康的食物變得色彩鮮艷又可口,其實很簡單。例如,用烘焙造型模具,將麵包壓成愛心、星星或其他形狀;同樣地,也可應用在乳酪或火腿上。• 下廚和烘焙時可讓孩子幫忙,但僅限於你有空的時候!如果你接下來還有行程,所有事都得快速完成,那就不適合。選擇禮拜天吧!假日通常比較安靜,而且有更多時間可以從事這項活動。• 小孩都喜歡進廚房幫忙,好好利用他樂意幫忙、也對準備食材有興趣的這段時期,請他切蔬菜、揉麵糰、將牛奶倒進量杯裡、秤麵粉,或把湯攪拌一下!除了家事之外,還能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測量容量或重量──以及獨力完成某事的體驗。讓孩子參與做菜及烘焙,你會發現他愈來愈喜歡食物!• 讓孩子用盤子裝食物吃,如果吃不夠,還可以再裝一次!如果孩子把食物都吃乾淨了,你要誇獎他很棒,把飯吃光光!適時稱讚很重要,畢竟吃飯是件快樂的事!(本文摘自/大好書屋/德國專家育兒百招,2~6歲孩子超好帶)

不可輕忽骨鬆威力!髖部骨折恐致死

不可輕忽骨鬆威力!髖部骨折恐致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人口邁入高齡化,骨質疏鬆的患者正逐漸增加中,且骨鬆會影響骨骼的強度,若一不小心跌倒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骨折,例如髖部骨折、肩部骨折等,其中又以髖部骨折最為可怕。對此,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陳天雄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統計,髖部骨折是所有老人常見骨折中影響較為嚴重的,若發生髖部骨折,在一年內將會有超過2成以上的病患,會因長期臥床發生褥瘡,進而傷口感染而導致死亡。另外,超過3成會造成嚴重的殘障,最終4成以上會不良於行,因此,就整體而言,將有近8成以上的患者無法恢復到原來的功能狀況。髖部骨折+骨鬆 手術後產生併發症率高而此類病人往往會合併有中度到重度的骨質疏鬆,產生手術後併發症的機會頗高,一旦發生併發症,最後只能以髖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來處理,但手術後常會有鋼釘穿出骨頭而造成失敗的問題,所以,為減少鋼釘穿出骨頭的機會,在手術中會加入骨水泥固定,防鋼釘穿出。只不過,骨水泥加入的步驟會增加手術的複雜性、操作不易,因此,台北榮民總醫院與陽明大學醫工系合作,研發出一款抗穿出動態骨釘骨板系統,幫助民眾提高手術成功率,以及避免術後鋼釘穿出骨頭併發症。

驚!新北市小1學童蛀牙率高達5成

驚!新北市小1學童蛀牙率高達5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不良的飲食習慣且疏忽口腔清潔,導致兒童蛀牙,不僅增加家長經濟負擔,日後也容易牙齒排列不整及其他牙齒疾病產生。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新北市國小1年級小朋友的齲齒率高達52.4%,而國內12歲學童恆齒齲齒平均2.5顆,也遠高於全球1.7顆,齲齒率嚇人。  牙齒蛀太深 當心嚴重恐奪命牙醫師公會理事長吳信忠指出,小朋友通常到6歲左右便開始乳齒換恆牙,一直到小6左右由恆齒全部取代至終生。因此,若乳牙過早蛀掉拔除,其下面的恆齒要長則沒有空間,會造成牙齒排列不整及其他牙齒疾病的發生。牙齒蛀太深亦會造成蜂窩性組織炎或敗血症,會有生命危險。吳信忠強調,預防蛀牙最重要是進食後及睡前要潔牙、使用含氟牙膏、每半年塗氟及口腔檢查各1次。家長在小孩開始萌牙後就要注意口腔保健,小學前,就算小朋友自己刷牙,建議家長再幫忙刷一次。衛生局說,為關心小朋友的口腔健康,衛生局與新北市牙醫師公會合作,號召會員募捐100萬購買「口腔潔牙組」,將由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統一寄送至12歲以下低收入與中低收入戶每一位小朋友,預計聖誕節前送達。 

喝母乳、飲食控制 對抗過敏從生活下手

喝母乳、飲食控制 對抗過敏從生活下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人口成長、社會進步速度快,使得空氣汙染程度也相對提高,進而造成幼兒過敏的發生率逐年上升,而過敏的症狀常會發生於呼吸道,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出現皮膚方面則會有異位性皮膚炎等,亦或者發 生於腸胃道系統,也就是所謂的過敏性腸胃炎等。此外,秋冬季節也正逐漸來臨,早晚溫差變化明顯,氣候轉涼,對於孩子如何應用生活習慣戰勝過敏威脅,基隆市衛生局表示,透過喝母乳、減少過敏原、飲食控制、適度運動等生活習慣應用,讓孩子快樂成長戰勝過敏威脅。哺乳六個月以上 可提昇寶寶免疫力嬰兒時期喝母乳可降低過敏的機率,首先,哺乳期的母親飲食要保持六大類食物均衡飲食,哺餵六個月以上,可以提高寶寶免疫能力,降低過敏兒發生,且在環境因素中也應減少誘發過敏原(如:塵蟎、動物毛髮等)的機會,所以,建議民眾可改變家中地板,以鋪地磚不使用地毯,窗簾保持清潔、未使用時將其綁起來,居家設備簡單實用,沒有絨毛填充玩具為主。另外,建議屋內經常除濕,濕度控制維持在50%左右,在除濕機的濾網上面使用一層防蟎貼紙,既可除濕又可以兼除塵。減少過敏原、適度運動 有助於調整體質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提升身體免疫力外,也要避免食物誘發過敏反應,每日肉魚豆蛋奶要適量,少吃油炸食物及甜食,均衡飲食蔬菜水果不可少,對於預防過敏發作,飲食控制原則很重要。運用適度運動與過敏和平相處,過敏兒不建議劇烈或瞬間爆發性運動,運動項目例如游泳是適度運動也可訓練心肺功能,所以生活作息要正常且多運動,過敏威脅也就會慢慢的減少。基於喝母乳、減少過敏原、飲食控制、適度運動等生活習慣原則應用,可以降低過敏的機率,也可以幫忙過敏兒調理體質。

『BringNExTHope』全台病友總動員 長存鬥志抗NET

『BringNExTHope』全台病友總動員 長存鬥志抗NET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及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響應11月10日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日 (NET awareness Day) 」,號召病友總動員一起站出來接受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個特殊的癌症,除了腫瘤生長會引起疾病負擔外,因腫瘤分泌的荷爾蒙,會造成患者發生臨床症狀(如腹瀉、胃潰瘍等),也會產生身心靈不適。有鑑於此,今年癌症希望基金會在神經內分泌腫瘤日前夕,提出『Bring NExT  Hope』概念,並宣布將成立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會,期許在抗癌的路上,有更多同路人彼此支持,攜手迎向希望。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年增400位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3年統計國內癌登資料發現,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一點五一,整體疾病發生率在過去12年間增加5倍,預估每年約新增400位神經內分泌腫瘤確診患者。王秀伯醫師表示,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統計,藉由有效的內視鏡相關檢查,可讓8成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在腫瘤未轉移前就發現疾病。現年42歲的王小姐,2年前長期持續胃痛查不出病因,一直到全身健康檢查進一步做胃鏡、大腸鏡後,赫然發現十二指腸有小腫瘤,經醫師診斷判定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幸好提早發現,腫瘤並無轉移,讓她仍然擁有彩色的人生。癌症希望基金會呼籲患者長存鬥志抗NET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鄭凱芸助理教授表示,癌症希望基金會於今年度全省舉辦3場神經內分泌腫瘤學習營,針對病友的社會心理議題歸納出3個重點:1)病友的雷同經驗難尋/因為腫瘤分泌的荷爾蒙不同,難找到生理上的雷同經驗,病人孤單感容易形成。但心理上的疾病適應歷程是相似的,使病友對彼此的支持需求大增。2)疾病慢性化的長期負擔/神經內分泌腫瘤與其他的罕見癌症一樣,具有慢性化的發展特質,病人及家屬都必須學習與此癌發展長久的關係,調適因疾病對身心、經濟及就業困難造成的負擔。3)與癌長存的鬥志/其他癌別的病人重在與疾病「對抗」的鬥志,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人則是「長存」的鬥志。學習認知「每次的治療都可能不是最後一次的治療」,面對疾病要越「小心」,就能越「放心」,也能讓家屬「安心」。第5屆神經內分泌腫瘤日 每年11月10日為全球神經內分泌腫瘤日,斑馬絲帶為防治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徽章標誌,以「斑馬非馬」暗喻,提醒醫師、醫護人員及患者當出現相關症狀時,需提高警覺。期望藉此宣導日,提升疾病衛教意識及診斷率,同時鼓勵患者,找對醫師積極治療,勇敢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天。若欲取得更多衛教資訊,請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查詢。

6招拒絕腹部肥胖 預防更年期後慢性病

6招拒絕腹部肥胖 預防更年期後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0歲以後,女性腹部肥胖比率超過5成且高於男性。更年期是中年女性生命發展的自然歷程,除了三高,腹部肥胖亦是更年期後女性必須注意的健康議題!若是腰圍超過理想尺寸,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三高、心血管疾病    當心更年期後接踵來基隆市衛生局呼籲,更年期後女性檢視自己的健康與生活方式並進行改變,採取有益健康的生活型態。更年期後女性的肥胖、三高及心血管疾病等問題,都能夠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控制,只要力行健康生活,就能降低更年期後女性的慢性病,至於如何實行健康生活,衛生局也提供以下要點: 1)均衡飲食/掌握少油、少糖、少鹽飲食及「天天五蔬果,三餐飲食聰明吃」原則,養成天天五蔬果的飲食習慣,增加纖維的攝取及飽 足感;三餐正常並且要均衡飲食。2)規律運動/婦女朋友可運用公園、社區健康步道,社區活動中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等,從事各項體能活動,如健走、健康操、太極拳、氣功、元極舞、槌球等運動。3)體重控制4)定期篩檢/應把握四癌篩檢,以及早發現、及早介入。5)規律服藥/已有三高等慢性疾病之婦女患者,務必按時就醫且規律服藥,切莫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6)保持心情愉快/學習情緒管理,並安排閱讀或旅行等休閒活動,如有情緒不適問題,除可求助專業醫師外,也可找家人、朋友傾訴心事或主動尋求支持性團體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