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小便刺痛灼熱誤認尿道炎 檢查竟是淋病

小便刺痛灼熱誤認尿道炎 檢查竟是淋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林先生最近發現小便會有灼熱感、刺痛、且排尿疼痛,自覺是工作壓力大,常憋尿造成尿道發炎,就醫吃了些藥只好幾天又再復發,後來醫生將尿液做篩檢培養,結果卻是得到了「淋病」。多數是不清潔性行為所致基隆市衛生局解釋,淋病是經由性行為或接觸到感染的粘膜分泌物,傳染方式由帶有淋病雙球菌的病人藉性接觸傳染他人,而引起泌尿生殖器官發炎反應,感染的部位主要是泌尿道跟生殖器,潛伏期約二至十天,有些女性會更久才發病。成人的感染大都是因為不清潔的性行為所致。嬰兒也可能會因為媽媽得到淋病,生產經過產道時,使新生兒的眼睛感染結膜炎。因此,衛生局也提醒,應避免多重性伴侶,性行為過程應正確且全程使用保險套,如果出現淋病臨床症狀或懷疑自己感染淋病,請至醫療院所泌尿科、皮膚科、婦產科等科別看診。

醫訊/樂活午餐營養講座之遠離高血脂

醫訊/樂活午餐營養講座之遠離高血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三餐大多選擇外食,但高熱量的飲食、及生活型態不正常,以致許多人罹患高血脂都不自知,且高血脂經常沒有任何症狀,但卻是造成動脈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臺北榮總醫院特地針對高血脂,邀請專業醫師及營養師授課,提供最實用的醫學營養知識、正確的健康飲食觀念,並可現場品嚐護心營養套餐,精彩的課程內容,破解飲食迷思,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樂活午餐營養講座之遠離高血脂時間:11月21日(五)11:00~13:00地點:臺北榮民總醫院中正樓1樓營養講堂洽詢:02-2875-7472 臺北榮總營養部

「就怕再復發…」老翁皮蛇併發神經痛 數年難解

「就怕再復發…」老翁皮蛇併發神經痛 數年難解

文、圖/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專業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林文元醫師一名70歲老先生三、四年前皮蛇(帶狀疱疹)發作,胸、背部長了一個多禮拜的紅疹,然而,令他痛苦的不是紅疹,而是皮蛇帶來的神經痛,一痛就是許多年,曾經半夜痛醒、還曾因為出遠門時痛到受不了,再也不敢出遠門。為了治療神經痛,老先生從北到南遍尋偏方、名醫,不僅費時、傷荷包且沒效果!深怕皮蛇再復發的他,近來主動要求醫師幫他打帶狀疱疹疫苗,避免再次承受發作的痛苦。 圖說:老翁長年受皮蛇所引起的神經痛困擾,數年難解(圖非當事人)。收治這名患者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林文元表示,起初老先生到門診時,愁容滿面、苦瓜臉,表示自己多年來吃許多藥、看遍皮膚、內科、神經科等,還試過民俗療法、偏方,依舊無法擺脫神經痛。「有時突然像是被電到、抽痛,痛到輾轉難眠,每天都很害怕突然間又痛起來…」老先生害怕地敘述著。經過藥物治療以及心理輔導,老先生疼痛逐漸減輕,才展露多年未見的笑容。小心!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 恐持續數年!林文元醫師說,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症狀從數個月到幾年都有可能,國外統計,60歲以上患者有3~4成,神經痛可達一年以上、70歲以上高達5成;以台灣來推估,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比率約15%左右,顯示皮蛇併發的神經痛不容忽視。事實上,帶狀疱疹發作後,不但神經痛症狀可能拖很長,讓患者生活、工作品質大打折扣,還得花上不少醫藥費。林文元醫師指出,治療帶狀疱疹的抗病毒藥物,除了長在頭頸部、眼睛周圍、薦椎、生殖器、角膜受傷、癌症患者等有健保給付外,其餘腰、胸、背部等部位仍需自費,以10天療程來說,可能就要花上2千到3千元藥費,若像老先生長期神經痛,使用治療神經痛的藥物或止痛藥,不但花錢,且長期忍受疼痛也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損失的經濟成本無法估算。人的一生約有32.2%的機率會得到帶狀疱疹國內外統計顯示,人的一生約有32.2%的機率會得到帶狀疱疹,在台灣,有6成的患者是40歲以上發作,尤其是年紀大、免疫力低下、癌症、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等患者。因此,要避免傷荷包又損害健康,提醒患者平時要注意營養均衡、充足睡眠、多運動,提升免疫力。 圖說:在國內約有6成的帶狀皰疹患者是40歲以上發作。研究:50~59歲施打疫苗者 可減少約70%發生率林文元醫師表示,現在已有帶狀疱疹疫苗可預防皮蛇。根據國外大型臨床研究顯示,50歲到59歲施打疫苗者,可減少約70%發生率;60歲以上減少38%~64%發生率;且急性期不舒服症狀,可下降至5成以上,至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可下降6成。至於副作用方面,林醫師解釋,主要為施打部位局部紅腫、熱痛,多半三到四天可以緩解,約1.4%的人會出現頭痛症狀,症狀均不嚴重,因此,50歲以上者也可以考慮施打疫苗。呼籲民眾,一旦發現不明原因神經痛、且找不到痛點,痛起來像是被電到、麻麻的,或皮膚紅疹,均應立即就醫,若能在紅疹出現3天內使用抗病毒藥物,仍可以避免病灶範圍繼續擴大。

暴肥!男性上班族 高達五成體重超標

暴肥!男性上班族 高達五成體重超標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了鼓勵上班族多運動,企業能推廣上午下午各做十五分鐘運動操的觀念,國民健康署於昨日舉辦全國職場運動操競賽,把天天養成運動好習慣的觀念,推廣至全台灣的每個企業,事實上推廣上班族做運動,的確有其急迫性,根據統計資料指出,上班族幾乎人人過胖,男性超過半數以上,體重超標,女性也不遑多讓,也有三成七體重超標,因此在上班前以及下午時段,倘若人人都可做十五分鐘的運動,將大幅減少上班族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風險。天天久坐不動 職場男性普遍暴肥國健署表示,多數人每日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時間處於工作場所。但各國近年來發現,職場普遍存在老化、肥胖、運動不足、吸菸、酗酒及壓力等問題,導致罹患慢性病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員工與日俱增。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應有超過150分鐘的身體活動量,才能保持健康。但根據102年「全國職場健康促進暨菸害防制現況調查」結果,我國職場員工體位肥胖及過重者占37%(職場男性肥胖及過重為51%、女性為25%);而有35%的員工表示最近一個月內都沒有做過運動;且高達82%的員工運動量不足,即達成建議量的員工竟然不到兩成。國內外研究證實,雇主推動健康促進活動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與其他效益,不僅能提升生產量及產品品質、減少健康保險支出及工作意外、降低缺席率及流動率、提升工作效率及服務品質、增進員工的健康及士氣,也能提升企業形象、減少勞工抱怨訴求等。辦公室天天運動三十分鐘 工作效率更高國健署呼籲,職場若能提供上、下午時段各15分鐘健康操時間,鼓勵員工規律運動,不僅能保持活力,還可以降低罹患憂鬱症等風險,更呼籲各個企業的老闆們,應積極推動健康促進活動,共同守護員工之身體健康,健康的員工是企業最珍貴的資產。

參加聚會突然頭暈!他腦中風竟終身失明

參加聚會突然頭暈!他腦中風竟終身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時序進入秋冬,早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要多加注意!一名六十歲陳姓男子,日前與朋友聚會時,突然頭昏眼花,左半側手腳驟然癱瘓無力,緊急送醫後,發現是心房顫動所引起的腦中風,經過急救治療後,雖然手腳又復活力,不過眼睛卻一片朦朧,看都看不見,幾乎失明,醫師指出,男子大腦枕葉處有明顯血栓,才會影響視力,未來一輩子恐怕都無法復原。心房顫動易誘發血栓性中風 恐怕會失明恩主公醫院神經科孫瑜醫師表示,一般人對於中風與視覺損害很難做對應聯想,不過像陳男這樣,腦中風後留下視覺損傷的案例,在診間還是時有所聞,由於人腦內中有許多掌管各種感官知覺的皮質神經元,不同區域掌管不同的功能,此病例因為患有心律不整中常見的心房顫動,透過核磁共振影像,可明顯觀察到右側腦部邊緣的枕葉區有明顯的血栓阻塞區域,而枕葉又是大腦皮層中主要負責處理視覺訊息的部分,因此造成患者無法復原的視力損傷。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民國102年因腦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數約一萬一千多名,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但孫瑜進一步提醒,心房顫動最嚴重的併發症為栓塞性中風,且心房顫動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機會,高達正常人的五倍以上,合併心房顫動的腦中風,其殘疾程度常較一般中風更為嚴重。心房顫動患者 中風機率高成大心臟血管科教授陳志鴻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疾患,因心房組織快速不正常放電,導致血液於心房凝滯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血液循環系統阻塞於腦部,引發腦部缺血性損傷即為腦中風。陳志鴻指出,目前台灣約有20萬人有心房顫動,且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80歲以上的中風患者更高達近四分之一的人因心房顫動所致。心房顫動患者死亡率為心律正常者的2倍,若未給予有效的血栓預防治療,每年每20名心房顫動病患約有1人會發生中風,因此陳志鴻呼籲,有心房顫動病史的患者,需積極防範腦中風的危機意識,謹遵醫囑服用藥物預防中風。

每天健走十五分鐘 就能減少罹慢性病風險

每天健走十五分鐘 就能減少罹慢性病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運動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困難,根據研究指出,只要每天健走十五分鐘,就能夠達到健身的效果,進一步見少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風險,且健走門檻低,並不須盛裝準備,才能上路,國民健康署就建議,每天健走十五分鐘,不僅能夠減重,還能夠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國健署表示,根據研究指出,每天健走15分鐘,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而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天天健走 健康輕鬆得滿分長期維持每天運動15分鐘的習慣,更可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對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小口訣,於上下班時間、通勤途中走路到下一站上車、或提早一站下車,或於晚飯後外出散步,就可以把健走融入生活之中。以下為《優活》於過去所列出的健走與慢跑的好處比較,發現對於運動初學者來說,健走的確比起各種較為激烈的運動好上許多:1)健走比較輕鬆,所以可以持之以恆,持續下去,再接再厲,與肥肉進行長期對抗戰。2)民眾若平時無運動習慣,突然的發憤立志要慢跑減重,得到的反效果,很可能是換來隔天全身性的痠痛,進而催促著意志力消磨殆盡。3)慢跑,的確比較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一旦造成運動傷害,未來要繼續靠運動減重,就顯得困難許多。4)對於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健走則比慢跑好上許多。

牛排業者菜單須標重組肉 未配合恐吃鉅額罰款

牛排業者菜單須標重組肉 未配合恐吃鉅額罰款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牛排業者,若用重組牛肉賣給客人吃,那在未來可要在菜單上清楚標示,重組牛肉四個大字,否則若被查到,可能吃上鉅額罰單!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業者應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規定,清楚標示重組牛肉,正確揭露產品的訊息,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罰金高達四百萬 業者請別違法食藥署指出,重組肉食品不論是完整包裝或散裝產品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 條、25條規定應標示品名,該等品名依同法施行細則第6條規定應與食品本質相符,另同法第28條規範食品之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之情形。故廠商應依前開規定如實標示品名,且整體表現不得有易生誤解之情形。如標示不實或易生誤解者,可處4至400萬元罰鍰;未標示者,可處3至300萬元罰鍰;且違規產品皆須限期回收改正。過去衛生單位已輔導餐飲業者供應之重組肉品於菜單上明顯揭露「重組肉」或相關字樣,以利消費者辨識產品資訊,並應以熟食供應消費者使用。餐飲業者如供應重組肉,但菜單、立牌或掛牌等均未充分揭露正確訊息,且有不實、易生誤解之情形,則涉宣傳廣告不實而違反食安法第28條,可處4至400萬元罰鍰等處分。

溫泉不一定乾淨 皮膚敏感者盡量少泡

溫泉不一定乾淨 皮膚敏感者盡量少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時序進入泡湯旺季,為了維護民眾泡湯的品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依「臺北市營業衛生管理自治條例」,每年泡湯旺季自10月至隔年2月不定期至各溫泉浴池營業場所,進行溫泉水質抽驗2次,其餘時間每月抽驗1次。此次抽檢發現九件不合規定,提醒皮膚較為敏感者,亦或有傷口者,盡量少泡,以免受到感染。抽檢六百餘次 九件不合格臺北市衛生局表示,103年截至9月底,溫泉水質抽驗共計643件次,其中不合格9件次、不合格率1.40%,皆因總菌落數或大腸桿菌群數與規定不符。針對抽驗不合格之業者,除加強宣導民眾入池個人衛生之重要性外,更要求業者加強營業場所池水環境及水質清潔管理。另依違反前述自治條例處負責人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經再抽驗仍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至改善為止。衛生安全的泡湯環境,除了業者必須注意環境衛生和設施更換清潔外,臺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泡湯前應先考量自身狀況,並參考業者公告之酸鹼值及水溫標示,若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與血友病患、皮膚敏感度差者,或飲酒顯有醉態、飽餐、空腹均不適合入浴,孕婦、行動不便者及年長、年幼者請由親人陪伴入浴。進入浴池前需卸妝並將身體澈底清洗乾淨,泡湯時間每次以不超過10至15分鐘為原則,過程中注意水分補充,浸泡高度不宜超過心臟,若有任何不適應立即離池並通知服務人員。

個性焦慮、追求完美 當心腸躁症上身

個性焦慮、追求完美 當心腸躁症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32歲的粉領族張小姐,因個性要求完美,加上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導致她吃飽飯就腹痛,每天上廁所好幾次,仍感覺糞便沒解乾淨。經就醫檢查後,罹患大腸激躁症,接受藥物治療之後,症狀逐漸改善。阮綜合醫院肝膽腸胃內科陳柏宏醫師指出,大腸激躁症的患者腸胃比較敏感,腸子蠕動收縮比一般人還快,不僅大腸出了毛病,還包括胃和小腸也會有一些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腹部絞痛、脹氣、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大便中帶黏液,症狀至少持續3個月以上,壓力大時更加嚴重。未有嚴重併發症  檢查難揪出病因病患多是因為長期累積的飲食、作息、生理心理因素等原因,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無法發揮正常應有的功能,最後造成胃腸蠕動不正常而引起。但通常體重不會減輕,也不會有嚴重併發症,有時做過各種檢查都找不到病因臨床上也發現,多數患者在個性上具有容易憂鬱、焦慮、愛鑽牛角尖、追求完美等人格特質。  腸躁症調整心理、情緒為首要治療及預防的關鍵,在於心理方面,做好情緒管理及紓解壓力的工作,腸胃自然不會承受太多壓力。且因為大腸激躁症並無法完全根除,所以平時一定要做好心理、飲食、運動各方面的控制,才不會讓這個病常常來找麻煩。醫師也建議,飲食要避免過敏性、刺激性與辛辣性食物、遠離菸、酒、咖啡因飲料,攝取定量低脂、少糖、少鹽及適度的蛋白質與高纖維性食物。另外要多運動,因為運動可以放鬆心情,強化腸胃機能。

國小就吸毒?毒品濫用年輕化

國小就吸毒?毒品濫用年輕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新興毒品推陳出新,又加上年輕人喜好追求刺激、好奇心等驅使下,造成使用毒品的人正逐漸年輕化,且毒品透過各種管道流進校園,使得青少年藥物濫用問題日益嚴重。舉例來說,一名年輕男子阿維(化名),在國小六年級時就接觸毒品,而到了國三時便開始加入幫派並參與販毒,這期間曾吸食過K他命、搖頭丸及大麻等毒品,且在101年底因攜帶100克毒品被抓進少年法庭。直到後來,經歷了2次進出少年觀護所,阿維內心開始轉變,不想再過這種日子,因此,下定決心離開幫派、遠離毒品,重新回歸正常生活。濫用藥物年齡層 以30~39歲居多依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物濫用案件統計資料,103年1至6月臺灣地區學生藥物濫用總計882件,其中以第3級毒品(如:愷他命)件數最多為797件,第2級毒品(如:安非他命)次之為84件,且依管制藥品濫用通報系統資料顯示,103年1到9月臺北市濫用藥品者其使用的動機,以紓解壓力最高占36.8%,其次為受同儕團體影響及藥物依賴各占26.3%。此外,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若以年齡層進行分析,在臺北案件中施用人次以30至39歲者最多,佔全部施用人次的38.6%,20~29歲者居次,另外,10~19歲的藥物濫用者雖僅佔1.6%,但該群青少年更需要家庭及社會幫助他們遠離毒品的危害,重拾燦爛的青春。長期吸食愷他命 恐對腦部、心臟造成危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處黃繼慶副處長表示,長期吸食愷他命,不僅會對腦部及心臟造成傷害,也會使膀胱容量變小,產生頻尿、血尿、下腹部疼痛等症狀。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施用第一級毒品,將被處最高5年有期徒刑;施用第二級毒品,將被處最高3年有期徒刑;施用第三級或第四級毒品者,處新台幣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並應限期接受4小時以上8小時以下之毒品危害講習。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食慾差、日漸消瘦、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偶有自言自語、出現幻聽妄想等疑似吸毒症狀,除應以諒解的態度和孩子溝通外,亦可撥打「0800-770-885戒毒成功專線」(請請你,幫幫我)尋求協助,或直接前往藥癮戒治機構接受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