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她雙腿僵直、麻痺 深部腦刺激手術助恢復

她雙腿僵直、麻痺 深部腦刺激手術助恢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70歲的黃女士,9年前發現罹患帕金森氏症,而過去原本只靠藥物治療,但隨著藥量越來越多,情況也日漸惡化下,在7月時雙腳已呈現僵直、麻痺狀態,幾乎無法走路,根本沒辦法正常生活,直到後來接受了手術,目前她的狀況良好,不僅藥量變少,就連生活品質也變好了。深部腦刺激手術 是治療巴金森病的方法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功能科陳新源醫師表示,對藥物無法發揮功效的巴金森病患者來說,深部腦刺激手術(DBS)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而DBS手術,主要是將電刺激晶片置入約8公分的腦部,並以微電量刺激,達到腦部神經調控之目的,改善患者症狀,且為了精確定位晶片放置的位置,一般是採用局部麻醉,過程中需要病人的配合,來偵測腦神經細胞的微電位訊號,調整出最適合的治療模式。患者壓力除了動作障礙 更重要的是醫療負擔目前全台大約有3萬人罹患帕金森氏症,但治療人數僅有600多例,因為對於患者來說,壓力不光是疾病帶來的動作障礙而已,對此,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蔡昇宗醫師表示,對病友來說,除了無法控制自己身體的壓力與外界不諒解的眼光之外,還有藥費及手術費造成的經濟壓力,其中包括手術之後,約五年要換一次電池的費用,但健保署自明年起將DBS刺激器納入給付,如此一來,就可以幫助患者減輕負擔。 

妙齡女植髮失敗 留大疤慎選診所免後患

妙齡女植髮失敗 留大疤慎選診所免後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韓國一名25歲的金姓女老師,因有M型秃困擾而接受植髮手術,沒想到植髮手術過後,從後腦杓取下頭皮的部位,卻長不出頭髮,就連前額植髮處也留下巴掌大的疤痕,比一開始的秃頭現象還誇張!植髮診所開業醫師朱冠州表示,之前在台灣也曾收治類似病例。某病患數年前在某醫學中心接受植髮手術,雖傷口過大卻仍進行縫合,但由於術後癒合不佳導致組織壞死而留下一塊明顯疤痕,經朱醫師評估後,認為利用植髮方式遮疤痕的可能性不高,病患只好留長頭髮以遮蓋疤痕。 朱醫師表示,一般條狀頭皮毛囊移植手術,會視病人頭皮狀況,最多取下長22~24公分,寬約1.6~1.9公分的頭皮,然而韓國女老師的案例,則是取下頭皮寬約達3公分,因傷口過寬卻仍進行縫合,導致縫合處血液循環不佳,造成取髮處大量落髮或是皮膚壞死。而前額植髮處也因為縫合的傷口感染而發炎,導致植入區域的毛囊幾乎壞死,才會造成半秃的結果。另外,為避免韓女植髮失敗的例子,患者應注意醫師在測量頭皮鬆緊程度上是否仔細,以避免取下過寬的頭皮瓣,診所必須對於頭皮檢測採用精準儀器,才能準確評估取髮面積。此外,植髮手術過程是否維持無菌標準也是一大考量重點!朱醫師提醒有意願想進行植髮的民眾,一定要慎選診所,並事前做足功課,仔細調查診所經驗、設備、團隊、技術和口碑,也要注意醫師是否仔細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植髮,千萬不要被價格低廉與行銷花招所迷惑。

看清「健康食品認證」三大疑點 恐淪第二個GMP標章

看清「健康食品認證」三大疑點 恐淪第二個GMP標章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怎麼連健康食品認證標章都出問題!」這是眾多人在國內第一支獲得與減重相關的產品「綠膳纖」,出事後的第一個反應,就連代言人陶晶瑩也大感意外,在臉書吐苦水,「產品有拿到認證,證明通過重重考驗,怎知會發生這種事」,讓人不禁質疑,這俗稱小綠人的健康食品認證標章,公信力是否不足?在審查方面,是不是有漏洞?法規面是否需要再補足?在事發的第一時間,《優活》記者去電給多位醫療人士以及食品藥物管理署相關人員,進行訪談彙整,發現健康食品認證,在食品宣稱功效之中,有極大的模糊灰色地帶,且自廠商通過認證之後,政府竟然幾乎事後不理,對於廠商的品質監控、產品有效成分含量等,並未嚴密的進行控管,讓這小綠人標章,很可能淪為替廠商背書的工具!疑點一/廣告有漏洞可鑽 食品禁忌廠商卻輕輕帶過?觀察近年來的健康食品風氣,倘若廠商拿到健康食品認證,無非強力播送,在廣告中特別強調,「獲得國家健康認證」,好吸引消費者目光,推升銷售力道,然而,在政府的允許之下,健康食品所能宣稱的功效,例如,調節血糖、調節血脂,甚至是護肝等等,宛如大開方便之門,可以讓廠商肆無忌憚的遊走藥品與食品之間的模糊地帶。「廠商在通過認證後,往往將功效過度延伸,」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劑師紀美琴同意,許多人都誤認食品對身體不會產生任何危害,但事實上食品還是有些禁忌,廠商往往對這些禁忌閉口不談,或是功效寫得張揚,但禁忌的字眼,卻是顯得簡陋含糊,很可能在無形之間,造成人體負擔。紀美琴說,這的確是政府法規的不足,如果食品通過認證後,卻沒有進行廣告規範,就會衍生問題。以雞精為例,近期《優活》大篇幅報導雞精龍頭廠商,在獲得健康食品認證後的廣告行為,以及健康憂慮,不難發現,其包裝上產品使用建議為「每天飲用兩瓶,且長期飲用可達保健功效」,但多位醫師或營養師,皆「沒人讚同」此種用法,反而還可能加重腎臟負擔,且對於痛風、腎疾病患者,雞精恐造成莫大傷害,怎沒看見廠商提出警告?疑點二/食品得以宣稱功效 誤導病患用藥「很多人把健康食品當藥品食用,」長庚毒物科醫師顏宗海觀察,因政府容許宣稱功效,讓很多民眾,誤認健康食品也可以當藥來用,進而延誤病情,他說,容許宣稱「調節血壓」,一堆高血壓患者不吃藥,反而去吃這些食品,又,容許宣稱「調節血糖」,一堆糖尿病友,會把治療希望寄託在這些食品上,他強調,食品不是藥品,非常不贊成食品也能宣稱功效,很可能誤導民眾用藥觀念,恐怕使病情惡化。疑點三/事後查廠不嚴謹 難保證往後產品品質至於這些求得認證的廠商,通過嚴密的審查後,包括,研究資料必須齊全,還需接受「健康食品審議小組」的審查,然而,通過之後的品質控管呢?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王慧英指出,「查廠至少每兩年會輪到一次」,當然也有一年一次,或是半年都有。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博士謝明哲坦言,前端審核機制雖嚴謹,但認證過關後,因政府人力不足,很可能導致控管不嚴謹,甚至一開始廠商給的樣本有效成分都通過,但之後所生產出的產品,就很難保證有效成分到底足不足夠,這部分還是要靠廠商的良心自主管理。食藥署食品組長潘志寬說,對於事後的查廠,以及品質的控管,食藥署都有相關的規劃。綜觀食品認證標章的漏洞,以及法規上的不足,都可能讓政府原先促進國人健康的美意大打折扣,加上通過認證後「查廠」時間間隔太久,讓廠商有漏洞可鑽,使小綠人金字招牌有黯淡失色的風險,恐淪為第二個GMP標章。

研究:大腸癌患者愛看電視 恐增加死亡風險

研究:大腸癌患者愛看電視 恐增加死亡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科技產品的發達,現在不管是大人、小孩幾乎人手一台3C產品,且回到家後也是緊盯著電視、電腦不放,但你知道嗎?這對於大腸癌患者而言,恐怕會增加死亡風險,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大腸癌患者如果看太多電視,可能會降低存活率,反之若是一星期運動7天,則可有助於延長壽命、增加存活率。少看電視、多運動 有助於減少死亡風險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團隊針對約56萬名年齡介於51~71歲的男女進行調查,而這些人在分別在了1995年和1996年間都曾填寫過,有關於健康、生活方式等問卷。結果其中近3800名受測者,在研究開始後5年內均罹患大腸癌,且與不運動的患者相比,每周運動7小時,甚至更多時間的人而言,則降低 20%的死亡風險,此外,研究人員在2004~2008年間,又從這些人當中選出1800人進行追蹤問卷,結果發現每周運動7小時,甚至更多時間的人降低31%的死亡風險。由此可見,大腸癌患者若能盡量減少看電視時間,最好每天以不超過2小時為限,並增加運動時間,每周4小時以上的話,就能減少死亡風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臨床腫瘤學期刊》。

驚!她耳鳴數月 竟是數十隻塵蟎住耳內

驚!她耳鳴數月 竟是數十隻塵蟎住耳內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耳朵無故疼痛、搔癢或是耳鳴不止,可要當心!一名張姓女子,右耳騷癢及耳鳴數個月,曾到診所就診,但吃藥後仍不見效,於是耳鼻喉科就診,醫師檢查其耳朵時,發現有一些類似耳垢的黃白色屑屑,再經由放大耳內視鏡檢查,赫然發現竟是會移動、活生生的10、20隻塵蟎。經醫師將耳道內塵蟎取出並沖洗乾淨後,耳鳴情況也不再出現。勿自行取出異物  恐損傷耳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耳鼻喉科陳世鴻醫師指出,此名病患是因為塵蟎在其耳膜上爬行,造成耳鳴現象,所以才會時常覺得耳朵有嗡嗡聲。而耳鳴原因相當多且複雜,但單純由塵蟎引起的極為罕見,目前國內案例不到3例。他也提醒民眾如有耳鳴現象,絕不可輕忽,應到醫療院所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找出真正病因及時治療。昆蟲誤入耳道的情形相當常見,陳世鴻表示,一旦發生時絕不可用棉棒或耳耙子自行試圖挖出昆蟲,這樣只會讓昆蟲在耳內造成更多損傷。可嘗試用光照誘引或滴油淹死的方法,再到醫療院所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取出。耳朵異物五花八門  緊急居家處理3妙招另,陳世鴻醫師強調,如果耳朵不慎掉入異物,千萬別用棉花棒、掏耳棒、手指試圖取出,這個動作只會將異物推得更進去。因此,他也提供緊急居家處理方法如下:1)照光法/拿手電筒,對著有昆蟲跑入的一耳照光,昆蟲有向光性,因為耳道裡是暗的,拿手電筒從耳外往裡頭照,昆蟲就會循著光線爬出來。2)滴油法/若手電筒照了超過10分鐘仍未看見昆蟲,油滴入的目的是把昆蟲淹死,避免牠啃咬耳道,傷害耳膜。但使用的油一定要是常溫,約20度以上,因為過冷或過熱都會引起暈眩。3)耳朵進水排除法/游泳或洗頭時,水會跑進耳朵裡,可以側頭單腳跳躍利用重力讓水流出。陳世鴻醫師強調,耳朵有異常分泌物、搔癢、疼痛等狀況,千萬不要自行挖取,若一個不小心就會造成耳膜的二度傷害,建議異物進入耳朵最好處理方式就是到醫療院所接受醫師的診斷及處理。

別誤會!馬鈴薯非高熱量食物 反而能舒緩血壓

別誤會!馬鈴薯非高熱量食物 反而能舒緩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聽到馬鈴薯,不難把這三個字與「高熱量」聯想在一起,探究背後原因,無非是台灣常見的馬鈴薯烹調方式,大多都難逃油炸、沙拉涼拌,導致大眾普遍誤會,馬鈴薯熱量極高,且營養價值頗低,但事實上,馬鈴薯若用對的方式來烹調,不僅美味,而且營養密度將出乎你預料的來的高!馬鈴薯熱量低 整顆不到白飯一半馬鈴薯鹹魚也能大翻身!這一顆顆長相不起眼,從土裡挖出來的土灰色食材,還真有出乎你預料的營養。首先,應先洗清馬鈴薯的高熱量莫須有罪名,只要不與油炸「瞎混」,馬鈴薯熱量其實並不高,以半顆馬鈴薯為例,雖主要成分與白飯相同,都為碳水化合物,不過熱量卻僅僅只有70大卡,相當於四分之一碗白飯左右。鉀離子含量高 有助控制血壓除了熱量比白飯來得低上許多,同樣為主食類的馬鈴薯,營養成分卻比白飯來的高,馬鈴薯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且維生素C、維生素B、鉀、鈣、磷、鋅、鐵等礦物質含量也多。而一個中等大小的帶皮馬鈴薯不僅可以提供45%每人每日所需維生素C份量,還能補充人體每日建議攝取量18%的鉀元素。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李宜芳也說,根莖類食物,鉀離子含量高,沒有腎臟疾病的患者,平日若以部分馬鈴薯取代白米飯為主食,有助降低血壓,改善心血管疾病。至於馬鈴薯該怎麼煮?怎麼吃?李宜芳說,馬鈴薯可以取代部分澱粉類主食,在歐美國家,馬鈴薯本來就是主要澱粉攝取來源,但她建議,可以在熱量的計算下,將馬鈴薯取代白飯,再搭配全穀類食物,例如糙米飯,可達較全面性的營養攝取,而烹調方式,則可以直接用不沾鍋乾煎,煎得金黃薄脆,簡單烹調,就可上桌!

腳底小傷口不理會 糖尿病婦差點喪命

腳底小傷口不理會 糖尿病婦差點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有糖尿病的民眾,若足部出現傷口,可別太大意,嚴重恐怕必須截肢!台中就有一名五十九歲的丁姓婦女,罹糖尿病長達十五年,近期雙腳突然發疼,友人建議到公園赤腳踩石子路,可獲得改善,不料婦人聽信,在走石子路的同時,不慎踩出小傷口,傷口竟然開始大舉擴散,滲出膿水,且左側腹股溝疼痛,她才驚覺不對,事態嚴重,前往醫院就診,經診斷竟是糖尿病足潰瘍併壞死性肌膜炎,所幸緊急處理,給予抗生素治療,才免於截肢或敗血症的噩運。全球每三十秒 一名糖尿病患須截肢小小傷口,豈料會差點截肢要命?臺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鮑卓璨表示,根據國外的研究,每4個糖尿病人,就有1個會發生足部潰瘍,其中八成是由糖尿病神經病變所造成。國際糖尿病聯盟於2005年的估計,全球每30秒鐘就有1位糖尿病人接受截肢。簡言之,糖尿病足的發生,是綜合糖尿病神經病變、周邊動脈疾病和足部感染的結果。台灣的資料也顯示,非創傷性截肢的病人一半來自於糖尿病。將近3%的台灣的糖尿病人,都有足部問題。因糖尿病足而必須住院治療的糖尿病人超過1%。其中約三成的病人必須截肢。同時,截肢後三年內再截肢的比例高達四成,因此,如何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以減少截肢的風險,對糖尿病人而言,是很重要的。鮑卓璨呼籲,建議每年至少接受1次徹底的足部檢查,以發現糖尿病足部病變相關的危險因子。

高二生視力衰退 竟是腦中長腫瘤

高二生視力衰退 竟是腦中長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常常喊頭痛,突然視力模糊,竟是腦瘤作祟!台中一名十七歲高二生,小學時就頻繁出現頭痛症狀,直到國三,視力開始模糊,到眼科就醫未果,查不出眼睛有問題,因此醫師建議轉介神經外科做腦部檢查,不料竟找出一顆腦腫瘤,視力模糊為壓迫視神經所致,所幸經手術後,腫瘤順利摘除。小學時常喊頭痛 國三視力漸模糊這名高二生,小學時候偶爾會喊頭痛,但都以感冒來處理,國三時視力開始出現異常,經常向媽媽抱怨眼睛望向兩側時越來越不清楚,眼科診所也只給予眼藥水治療,但半年過去後仍然不見改善。腫瘤壓迫視神經 還會影響內分泌之後,前往地區醫院做進一步的眼科檢查,眼科檢查結果眼球並無異常,經由眼科醫師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後才發現腦部竟長了腫瘤,再轉介給當地的神經外科醫師,而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此腫瘤不單會影響視力,且會引起內分泌問題,小喻正值青春期,擔心會影響她的生長發育,建議找兒童神經外科醫師接受手術,與小兒科內分泌的評估和治療。所幸經台中榮總兒童神經外科的治療,術後不僅大大的改善了視力受限問題,並接受兒童醫學部內分泌醫師的治療和追蹤,臺中榮總兒童神經外科醫師周育誠表示,病患診斷為顱咽管瘤壓迫視神經導致視力減退,經開刀切除腫瘤後即恢復情形良好,以無大礙。

男子小感冒 沒幾天嚴重肺炎險喪命

男子小感冒 沒幾天嚴重肺炎險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天氣一冷,又是流感蠢動的時刻,日前台北就有一名五十歲從事建築工程的男子,近期因溫度驟降,染上感冒,且出現咳嗽有痰的情況,但感冒才沒幾天,病情竟開始惡化,從咳嗽演變成急喘,到台大醫院掛急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上葉肺炎,出現浸潤陰影,確診為流感併發肺炎鏈球菌,雖立即治療,兩天後竟呼吸衰竭,經過五天的奮力搶救,好不容易才保住一命。入冬以來 全國已有51名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台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達指出,流感和肺炎鏈球菌的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幼兒、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以及慢性病等病人外,吸菸者也是高危險群。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自今年8月1日起,全國已累計51名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14名死亡,死亡個案皆有慢性病病史。黃俊達醫師建議,高危險群,如慢性腎衰竭、良性高血壓性心臟及腎臟病、地中海型貧血、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癌症、器官移植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線治療等等,接種流感疫苗的同時,也應一併接種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

五十肩痛得哀哀叫?中醫治療可獲改善

五十肩痛得哀哀叫?中醫治療可獲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肩膀疼痛,只要一舉手,就會痛得哀哀叫?那可能是五十肩作祟,台中一名五十六歲婦人,最近三個月因為左肩關節疼痛,連梳頭、扣內衣釦背等簡單的日常動作都受影嚮,夜裡翻身,壓到左肩時,便會痛到醒來,醫師指出,這就是典型的粘黏性肩關節滑囊炎,俗稱五十肩或冰凍肩。一舉手就痛 五十肩患者痛到睡不著 中國附醫中醫部主治醫師張國銘指出,黏性肩關節滑囊炎多發生在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較男性多。患者常抱怨穿衣、洗澡、做家事、拉公車吊環等均有困難,且肩關節疼痛、僵硬,好像被冰凍一樣。他說,引起五十肩的原因很多,有些人因工作或家事濄度使用肩關節導致肌腱炎,因疼痛而減少活動,肩關節的粘黏就不知不覺的發生。有些人則是肩膀的扭挫傷、骨折脫臼固定後導致。中醫可分期治療 對病情緩解有助益張國銘解釋,五十肩因病程較長且分期明顯,中醫治療初期以減少病人疼痛,讓病人可維持睡眠品質,中後期以減少粘黏、增加關節活動角度,輔助病人進行關節運動。藥物、熱敷、電療、復健,都對緩解病情有益。中醫還能根據疼痛部位選擇適當的經絡穴位加上疼痛部痛的「阿是穴」進行針灸,運用傷科整復手法治療,因應不同時期配合不同方法,療效更為顯著。居家運動和保健,也是重要的一環,張國銘提醒,五十肩千萬不能拖,臨床上常有患者抱著僥倖心態,延誤就醫時間,導致無法回到原來活動範圍,所以愈早接受治療,預後愈好治療的時間也愈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