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比加薪更重要!你該知道的6種存款方式

比加薪更重要!你該知道的6種存款方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增加銀行存款之前,先增加信任額度。你有沒有聽過「信任額度」?信任額度沒有公務與私人之分,它代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的信任強度。增加銀行存款的方式,是多存錢進自己的帳戶,減少提領的金額。相同的道理,想增加信任額度的話,除了提升別人對自己的信任,也要盡量避免他人對自己的信任下降。那麼,如何才能提升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史蒂芬‧柯維在其暢銷著作《與成功有約》中,提到可存入情感帳戶,使別人更信任自己的六種存款。我將六種存款列舉如下:1)瞭解別人。2)注意小節。3)信守承諾。4)闡明期望。5)誠懇正直。6)勇於道歉。將這六點實踐於人際關係者,皆相當受到大家信任。在商場的世界,這種「信任額度」的思考方式也很重要。如果不打好公司內的人際關係、跟客戶的關係、跟往來對象的關係,確實累積信任額度,便沒有辦法擴大事業版圖。提升信任額度 很快就能接到重要任務黑字員工會先提升自己的信任額度,赤字員工則根本沒有這種觀念,只會想著增加自己的帳戶存款。根據一份調查報告,在25到34歲的男性上班族中,約有八成的人對目前的年收入感到不滿,超過半數認為自己的能力跟努力與年收入不符,並且相信轉換跑道的話,年收入會有所增加。(出自《R25白皮書》,年輕上班族的金錢&消費意識調查。)自己的貢獻 減 自己的薪水「大於」零他們這麼思考,所以認為自己是黑字員工。在受訪者當中,一定有真正的黑字員工,也有自稱黑字員工者。然而,這兩者對於自己處在什麼樣的環境,看法各不相同。自稱黑字員工者認為「大於零」的狀態是懷才不遇,而產生以下兩種行為:• 減少自己的貢獻,讓大於零的部分降低。→以「這不屬於我的工作」為由推諉或偷工減料。• 增加自己的薪水,使大於零的部分降低。→向上司要求加薪未果,便二話不說,跳槽到薪水更高的公司。他們是用這種方式,在自己的貢獻和薪水之間取得平衡。那麼,真正的黑字員工又如何?他們會把大於零的部分視為「信任額度」。即使不滿意現在的薪水,也不會輕易考慮增加自己的帳戶存款。他們很清楚,跟提升帳戶存款比起來,提升信任額度才能在日後得到更大的回報。因此,他們會更努力地為公司貢獻,以增加自己的信任額度。完成重要任務 薪水一定會提升公司會把更重大的案子、能得到更多利益的企劃交給信任額度高的人。公司給予高信任額度者的報酬不是「薪水」,而是「任務」。如果他們達成任務,信任額度將不斷提升,接著再被賦予更重大的任務。最後,他們的評價跟薪水當然會快速成長。能夠不執著於眼前的利益,放眼未來者,才有辦法獲得成功。(本文摘自/懂成本、會計算,才是老闆心中的No.1/高寶書版)

類風溼性關節炎疼痛難捉摸 醫:天冷更加劇

類風溼性關節炎疼痛難捉摸 醫:天冷更加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張太太是一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症狀時好時壞,最近冬天氣溫變化大,關節疼痛的現象更是明顯,只能趕緊求助醫師。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胡瑞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長時間積極治療,臨床上看到很多病患常常不按照醫囑、隨意減藥與停藥,再加上現在冬天氣候寒冷,關節因血液循環差,不舒服的情況更容易加劇,此時求診的病患也就明顯增加。類風溼性關節炎症狀未控制好 關節恐變形事實上,類風溼性關節炎屬於僅能控制、緩解,卻無法被治癒的疾病,類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長期追蹤與服藥,病況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根據臨床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大約半年才能看到效果,因此,當碰上病患配合度不高、不按照醫囑接受治療,病況時好時壞的例子就很常見。胡瑞潔醫師提醒,若不趁早加以控制,未來關節恐會面臨破壞、變形等嚴重情況。生物製劑每月一針 減輕病患負擔「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可分為傳統治療及生物製劑,當傳統治療無效時,患者也可以考慮申請生物製劑注射法。」胡瑞潔醫師指出,目前生物製劑可分為每月1針、每周1~2針,以及兩星期1針等藥劑,會依患者注射反應而給予不同的治療建議,其中,生物製劑類似標靶治療,藥物可專一性阻斷某個細胞激素作用點,比起傳統治療,生物製劑的療效較明顯。以目前在使用經驗觀察,一個月1針方便省時,也不會造成病患額外的負擔。軟骨2年內即被破壞 積極治療防關節變形「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目的,就是要防止關節的破壞與變形。」胡醫師提醒,很多人嫌施打麻煩、或是短時間不見成效,就放棄治療,但他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在2年內關節軟骨與骨頭就會被破壞,而積極治療可以避免關節破壞與變形,且大部分患者在半年內都會得到良好的控制。同時提醒患者,一般在急性疼痛時要多加休息,當使用藥物緩解關節發炎時,就需要做適當的運動,如:游泳或散步,幫助關節強化周邊的肌肉,才不會影響後續治療成效。

感冒不易治癒且反覆發燒?原來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惹禍!

感冒不易治癒且反覆發燒?原來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寒流一波波來襲,由於入夜後溫差大,門診中可發現反覆感冒的患者增多。但如果你發覺感冒不易治癒且反覆發燒、身體合併有出血症狀,如牙齦出血、不明原因瘀青等,就要特別留意,有可能是罹患罕見的「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症狀:貧血、感染、出血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姚明醫師表示,「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是因患者的骨髓幹細胞無法正常分化,導致造血功能異常,此類病患的血液常規檢查報告,會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及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數目不足。常見症狀包含貧血、疲倦、感染、出血以及不明原因發燒等現象。姚明醫師指出,門診中即有多名患者因為反覆感冒、發燒,到各家院所就醫卻查不出病因,最後經過抽血和骨髓檢驗,才證實罹患「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如果是病況嚴重的患者,有可能會惡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亦即俗稱的急性血癌,因此呼籲民眾對上述症狀要提高警覺,如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長期輸血恐致糖尿病、心衰竭 排鐵治療可預防器官傷害姚明醫師說明,「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致病機制,源自造血幹細胞分化不良,因此醫師會在診斷之後,衡量患者年齡、體力加上疾病風險因子來分級,若為低、中低風險患者,只需定期接受輸血治療;若為中高、高危險患者除了定期進行輸血治療外,會採取藥物治療並評估是否可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才能緩解疾病症狀。大多數的「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患者有貧血問題,須仰賴定期紅血球濃縮液的輸血,長期下來,患者會有鐵質過度沉積到心臟、肝臟、胰臟等器官,導致器官功能異常且可能引起糖尿病和心衰竭,為了防止這問題,建議患者應接受排鐵治療。一天一次口服排鐵劑較便利 大幅提升患者治療意願姚明醫師表示,約在民國90年之前,那時的排鐵治療選擇尚只有針劑型排鐵劑,患者需長時間接受皮下或靜脈注射來達到排鐵作用,由於使用上不方便,使得病人容易抗拒,影響排鐵成效;所幸近年有口服排鐵劑研發,讓患者得有新治療選擇。目前一天一次的口服排鐵劑,適用於因輸血而導致慢性鐵質沉積症患者。患者可先將它溶在100到200毫升的水或果汁中再飲用,這樣的簡便治療方式,大幅提供患者治療意願。最後,姚醫師提醒民眾,若有貧血、感染或出血症狀深覺不對勁,可至血液科進行抽血檢查,查清楚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同時,若是使用口服排鐵劑治療的患者,也應密切追蹤血清鐵蛋白濃度,唯有遵行醫囑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成果。

研發自日本海綿 新乳癌化療藥物獲健保給付 存活期升25%

研發自日本海綿 新乳癌化療藥物獲健保給付 存活期升25%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化學治療在乳癌治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任何型態的乳癌都可適用,臨床上幾乎8到9成的患者都會使用過紫杉醇類(taxane)或是小紅莓類(anthracycline)等化療藥物,如果用過這類藥物後,疾病仍然復發或是轉移,即腫瘤對藥物產生抗藥性,就有可能面臨治療的困境。乳癌患者福音 新藥打破「化療冰河期」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醫師表示,能否找到有效延長存活期、副作用又低的化療藥物,一直是醫界尋求的解決方案。化學治療已經10多年沒有突破性新藥研發,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的出現無疑象徵走出「化療研發冰河期」,為乳癌患者打開一扇希望之窗。陳達人醫師說明,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研發自日本沿海的黑色軟海綿,新機轉不同於傳統化療,是目前唯一Halichondrin class(軟海綿素類似物)的微管抑制劑,可幫助抑制細胞有絲分裂,導致癌細胞凋亡。目前適用於轉移性乳癌,且先前之治療必須在輔助性,或轉移階段曾使用過紫杉醇類(taxane)與小紅莓類(anthracycline)的化療藥物。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經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針對使用過紫杉醇類與小紅莓類藥物失效的轉移性乳癌患者,可顯著延長患者中位整體存活期達25%,達13.2個月,拉長乳癌治療戰線,使患者獲得更多生存時間以抵抗病魔。副作用較傳統藥物低 施打時間僅需2-5分鐘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醫師根據自身臨床經驗表示,很多乳癌患者會因化療刻板印象而有所遲疑,然而,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不同於以往化療,較少出現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其次,臨床觀察發現,若患者已拔除治療用人工血管,因為復發要再次裝上時,會影響治療意願及心情;而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無須經由人工血管,可直接經由靜脈注射,減少患者再次裝置人工血管的不便。同時,某些傳統化療容易引起患者過敏反應,或是在漏針發生時造成皮膚、血管組織損傷等情形,在使用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時較無需擔心,除了不需要事先給予防敏防吐藥物外,漏針的處理也簡單許多,讓醫護人員與患者的心理壓力降到最低。鄭翠芬醫師分析,可以將施打時間降到2-5分鐘即可,病患無需再住院或待在化療室數小時,大幅改善化療品質,讓患者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完成夢想。新乳癌化療藥物12/1起獲健保給付 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目前新乳癌化療藥物已獲健保給付,若患者平均接受6個療程,約4個多月估算,可為患者減輕約45萬元的經濟負擔,患者及醫師可不必再因考量自費用藥造成經濟負擔,而影響化療藥物的選擇。對於此項政策,預計將每年將嘉惠約500至600名乳癌患者及其家庭。最後,鄭翠芬醫師以自己的用藥經驗觀察,建議轉移初期的乳癌患者,可思考使用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先讓轉移病灶縮小,在治療過程中透過影像學觀察,待腫瘤穩定控制後,再換回以往傳統治療方針,如此,可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

器捐新制上路 外甥遺愛人間舅受惠

器捐新制上路 外甥遺愛人間舅受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透過先進的醫療技術,讓一個即將消逝的生命,擁有選擇的權利,將愛延續下去,受惠給每個需要幫助的人!日前,在台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陳先生,2年前因腎功能衰退開始洗腎,並且完成器官移植申請登錄,但隨著時間流逝,仍苦等不到捐贈者,再加上忍不住一周三次洗腎的痛苦,使得他一度想要放棄。直到今年9月衛福部公告器官捐贈者,親屬受贈排序可提前的新制後,因為外甥是器官捐贈者,在完成相關資料登錄後,他接受了外甥的捐贈,從等待器捐排名的2千多名,躍升為第一名,而目前陳先生已完成腎臟移植,此外,也是器捐新制後首位獲得腎臟捐贈的親屬。 器捐新制上路 三等親、配偶皆可捐贈花蓮慈院器官捐贈移植中心主任李明哲表示,器官來源不足是各國共同面臨的困境,在台灣光是一年就超過6000位病患在等待腎臟移植,但一年卻只有不到300位病患能接受腎臟移植。然而,衛福部在今年公告訂定「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中,特別採納器官捐贈家屬團體意見,將器官分配的相對因素加入待移植者之配偶或三親等血親曾為死後器官捐贈者,讓原本只是利他精神的救人行為,也能幫助未來可能有需要的親人。 器官捐贈個案 較往年同期增加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江仰仁執行長表示,「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新制一個月來,器官捐贈個案跟前幾年同期相比有明顯增加,十一月份共有33例,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在健保IC卡註記的朋友也有增加的趨勢,而且已陸續有捐贈者的親人受惠。 這項鼓勵器捐的新制就是說當器官待移植者的配偶或三親等血親,也就是說包括父、母、(外)祖父母、(外)曾祖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外)孫子女、伯叔、姑姑、舅父、姨媽、姪男女、外甥子女等親屬曾捐贈器官,包括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臟、眼角膜或小腸等,器官待移植者獲得器官分配的機會將大為增加。

男嬰哭鬧家屬過度搖晃安撫 竟顱內出血險斷命

男嬰哭鬧家屬過度搖晃安撫 竟顱內出血險斷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嬰兒一直哭,家長為了安撫,可別搖晃太用力!台中一名兩個多月的男嬰,日前突然臉色蒼白,全身癱軟,送至醫院立即進行電腦斷層掃描,不料發現左側顱內出血,經醫師一問之下,才得知男嬰先前哭鬧不斷,家屬搖晃安撫時過度用力所致,所幸經緊急搶救,住院一個多月,男嬰才順利出院。中國附醫兒童急診科 醫師 謝欣洋指出,手術時發現男嬰腦內數條血管斷裂,判斷可能是嬰兒搖晃症候群所造成。手術完成後,向家屬詳細詢問得知,男嬰先前因一直哭鬧不安,家屬安撫時過度搖晃嬰兒,幸好男嬰在經過手術搶救,以及近一個月的住院治療照顧,目前已返家照護並安排後續復健治療。未滿一歲嬰幼兒 過度搖晃易造成腦傷害謝欣洋說,嬰兒搖晃症候群,乃因嬰兒年紀小,頸部肌肉尚未能很好控制頸部活動,再加上頭骨柔軟,頭部遭受快速來回晃動所產生的腦部傷害,這些情況好發在一歲以下的嬰兒,尤其是在二到八個月大的嬰兒,而且臨床上常見往往是在家屬不耐嬰兒哭鬧,用力搖晃嬰兒所造成。他說,其後遺症從輕微肢體障礙到死亡都有,相關的病例其實並不少見,只是很多家長並不知道搖晃嬰兒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他呼籲,家長應避免過度搖晃嬰兒,以免後悔莫及! 

老婦呼吸會痛 肝臟竟長「一台斤」大腫瘤

老婦呼吸會痛 肝臟竟長「一台斤」大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家中若有高齡長者,平日身體出現異常,可要力勸趕緊就醫。台中一名高齡老婦,近日突然食慾不振,一呼吸右肋骨處就會隱隱作痛,子女立即陪同到醫院看診,經醫師檢查下,竟發現一顆重達一台斤,長約十三公分的大腫瘤,長在肝臟正中間,經切片後化驗確診是罕見的肝內膽管癌。肝內膽管瘤罕見 只能手術治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外科主治醫師吳明哲指出,肝內膽管癌的癌細胞特別頑強,對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難獲很好的效果,以外科手術切除是唯一治癒的希望。他說,婦人的手術方式,則以讓傷口最小為原則,因此透過微創手術進行開刀,在患者的腹部劃開五個僅一至二公分的傷口,以3D多角度內視鏡伸進腹腔,將罹患肝內膽管癌的不正常肝葉完整切除,重達535公克。癌症多病發於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不過,這麼大的腫瘤要從腹腔取出,仍是相當的挑戰,肝臟正中央的血管及膽道,不能受到傷害,切完腫瘤之後左右兩邊的肝臟,必須能正常地運作發揮功用,因此,只好從恥骨上方劃出約十公分傷口,將重達約一台斤、十三公分長的肝內膽管癌的肝葉患部拉出,完成整個手術作業。 吳明哲說,肝內膽管癌並不常見,因長在肝臟裡面,屬於廣義的肝癌,至今仍不清楚膽管癌的致病機轉,通常發生在老年人,早期幾乎沒有症狀,不易早期發現及治療,大多數病人覺得體重減輕、發燒、噁心、右上腹部持續疼痛、摸到腫塊、黃疸時,則大概已到末期,三分之二病患的發病年齡超過65歲。

國內腸病毒疫苗 可望於三年後問世

國內腸病毒疫苗 可望於三年後問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腸病毒一直是嬰幼兒健康的一大威脅,在台灣,嬰幼兒感染腸病毒重症的個案,只要時序一進入夏天,數字就會不斷增加,在今年嬰幼兒腸病毒死亡病例,就高達六起,也因此讓眾多家長只要得知孩子罹患腸病毒,便會面露驚慌,但根據國內生技公司的最先疫苗研發進度來看,不久的未來,新型腸病毒71型疫苗可望能夠問世。新型腸病毒疫苗 目前進入第二階段人體試驗國光生技公司已於日前獲得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可進行腸病毒71型疫苗的二期人體臨床試驗,並由子公司安特羅生技公司開始執行二期臨床試驗,此項臨床試驗目前正在國內數家醫學中心同時進行。腸病毒嬰幼兒健康殺手 今年累計六例死亡個案   腸病毒可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多是無症狀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易感染族群為6個月至2歲的幼兒,5歲以下之幼童約佔所有重症病例 90%,常引起之症狀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有時候則可能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因腸病毒重症死亡人數為6名。國光生技指出,目前此一腸病毒疫苗已經開始進行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子公司安特羅預計將可於2016年完成三期人體臨床試驗並提出藥證申請,如果一切順利將可於2018年獲得藥證並上市。

打破迷思!冬天才是最佳減重時機

打破迷思!冬天才是最佳減重時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如果說小花小草需要水與陽光的照射與灌溉下才會漸漸長大,那體內脂肪則是要寒風和聚會的吹襲與滋養才能延伸觸角,再過幾天,時間只要一跨過聖誕節,眾多尾牙、聚會、年夜飯等餐敘,將猶如猛獸一般向你襲擊而來,要如何在接下來「險象環生」的兩個月,不讓身體走樣,恐怕正考驗著每個人的「大智慧」,不過預防勝於治療,在大吃特吃之前,你得先要灌輸一個觀念,「冬天才是最好的減肥時節」。多數人增胖原因 源自於「無感」變重「體重就像股票上升趨勢線,」台灣肥胖研究學會副理事長蕭敦仁分析,荷蘭一間大型公司,曾對員工進行體重統計發現,雖冬季時節每個人的體重都會上升,可是到了夏季,體重就會漸漸下降,直到下個冬季到來,體重才會又上升,不過這一下降一上升的情形,將讓體重一年一年的緩慢墊高,這些無感的體重增加,才是大部分的人增胖的原因。冬季聚餐接踵而至,眾多人到了年假放完才有減肥的意識,事實上,每年到了三月再減重,恐怕早已為時已晚,體重將陷入緩步墊高的泥沼之中,「預防勝於治療,冬天才是最好的減重時節,在體重上未變化之前,就要避免增胖,」蕭敦仁如此強調。減少吸收、促進代謝 冬天減重保命符不過,面對各種聚餐,眾人必定難以推辭,推辭則有掃興之嫌,外加餐敘食物幾乎都是高油高脂的代表,若要成功減重達陣,簡直是要上蒼保佑,倘若成功,成就感宛若能光宗耀祖,蕭敦仁說,「減少吸收」與「促進代謝」兩大觀念,是冬天減重的保命符。什麼是油切、促進新陳代謝?蕭敦仁指出,市面上宣稱能減重的產品充斥其中,綜觀而言,產品能稱輔助減重的產機轉只有三種,分別為,減少食慾、減少吸收以及促進新陳代謝。先撇開第一項機轉,在台灣還沒有真正適當的方法不談,後兩項才是真正關鍵。他解釋,目前唯一合法的減肥藥羅氏鮮,能抑制脂肪酶,讓吃下肚的油脂直接排體外,就是直接減少吸收例子,不過減肥藥則不建議擅自服用,恐有健康疑慮。甲殼素也是減少吸收的方式之一,他指出,甲殼素能吸附油脂,進而減少身體對多餘油脂的吸收,但服用甲殼素則需注意,若沒喝足水分,會有便秘的問題,此外,也需多注意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攝取,才能避開營養失衡的風險。促進新陳代謝,為老生常談,除了冬天勤運動之外,一天喝足量水分,也是促進代謝的最佳方法,若你常忘記喝水,可記得喝水口訣「53535」即是三餐前三十分鐘喝500c.c的常溫水,餐與餐之間,即早午餐之間和午晚餐之間,各喝300c.c的水,一天共能喝足2100c.c的水,觀其好處,餐前喝水有助增加飽足感,獲得些許抑制食慾的效果,且能促進腸胃蠕動,促進身體代謝。

研究:女性排卵期嗓音 會讓男性心臟撲通撲通跳

研究:女性排卵期嗓音 會讓男性心臟撲通撲通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一顆心撲通撲通的狂跳,」什麼事情才會讓你的心跳加速小鹿亂撞,頭皮發麻嗎?美國的研究,你可能會大吃一驚!研究指出,女性只要一來到排卵期,所擁有的「低沉」嗓音,將讓男性臉紅心跳。排卵期低沉嗓音 讓男性好害羞研究來自詹姆斯麥迪遜大學,觀察男性在聽到女性排卵期的嗓音,所出現的生理反應。研究人員紀錄不同時期女性所擁有的聲音,並播放給受測者聽,結果發現,只要聲音來自於排卵時期的女性,男性一聽到,心跳會上升5%,皮膚電子活動也會增加20%,明顯讓人起雞皮疙瘩,頭皮酥麻。研究人員指出,數據顯示,排卵期的女性,因荷爾蒙的變化會刺激咽喉,讓她們有不同於平日的嗓音,聲音才會具有令人酥麻的魔力。不過這聲音的變化,並非變得較為甜美亦或高亢,反而是變得「低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