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孩童患過動症!7成家長不願意面對

孩童患過動症!7成家長不願意面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根據資料顯示,國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盛行率約7.5%,而健保資料分析卻僅有2%學童就醫,換言之,有7成的家長不知道或不願意去面對ADHD。新北市衛生局提醒,小學1~3年級是ADHD的黃金治療期,若未經輔導治療,可能衍生學習挫折、人際互動或行為規範障礙,家長可別再以為只是「孩子不乖」的問題。事實上,ADHD是兒童最常見的心智疾病之一,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其中,75%合併學習障礙、70%有情緒症狀、25%有強迫及焦慮,甚至高達60~80%出現對立反抗,及30%有行為規範症狀等問題。但臨床上卻常見家長因錯誤迷思而不願意面對孩童過動症的問題,以下也整理ADHD常見的5大迷思。迷思一、過動症長大會自己好? 「ADHD通常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陳牧宏醫師表示,臨床發現,過動症狀確實隨著成長會逐漸緩和,但衝動及注意力不足此兩個症狀改善的幅度則相對較小,尤其是注意力不足。若沒有適當介入治療,影響的不僅是孩童的學習表現、人際關係或自信心,甚至是未來的成就。迷思二、過動症只需要經過導正就會改善?陳牧宏醫師說明,以目前來說,適當藥物合併認知行為治療,被認為是相當有效的治療方式。當孩童經過妥善評估,若症狀輕微(例如:嚴重度與頻率不高)或年紀小於6歲,則建議先以行為訓練為主,從教養方式、生活習慣、飲食調整、與規律運動著手。當症狀仍無法改善、或進步有限、甚至更惡化時,則需考慮藥物幫助。迷思三、過動症藥物副作用對孩童身心發展有不良的影響?事實上,所有治療都有其副作用,當中也包含非藥物治療,與家長溝通上,要明白每種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的優點與缺點,才是治療重點。陳牧宏醫師也強調,ADHD藥物(利他能)已被使用超過半世紀,安全性已經過諸多大規模研究確立,常見的副作用是影響胃口和睡眠。但並非每個孩童都有這些狀況,通常只要經過醫師適當調整藥物劑量及服用時間,大多能夠改善。迷思四:藥物治療時間要多久?可以自行停藥嗎? 「治療目的是希望孩童能夠克服生活上的困難,而逐漸進步;藥物亦然,因此穩定的治療對孩童的幫助相當重要。」陳醫師強調,ADHD的孩童們一旦經過妥善評估和適當的非藥物治療介入後,仍被評估需要藥物治療時,呼籲應規律藥物治療,不建議貿然停藥。此外,家長需要定期就孩童們的症狀和行為狀況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藥物劑量,其中當然包括減低劑量甚至停藥的時機。迷思五:要怎麼知道小孩是過動還是好動? 舉例來說,孩童在遊樂園吵鬧、好動是很正常的,但若在教室還是一樣坐不住、喜歡與同學講話、頂撞老師,這些行為就不合宜。所以,分辨孩童是好動還是過動,應考慮行為與外在環境是否合宜,若合宜可以解讀為好動;不合宜,也許就應該考慮孩童有過動衝動的問題。面對孩童患ADHD時,家長應有的4大正確觀念1)看見/看見孩童可能衝動、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的問題。2)理解/共同討論,理解孩童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為,和孩童所面臨的困難,及其背後的原因。3)面對/陪伴孩童一起面對、嘗試解決和克服困難,亦可與老師討論,並決定是否需要尋求醫療幫助。4)陪伴和成長/與孩童一起努力,一同克服,共同成長。當然,在面對ADHD孩童不合宜的行為時,也建議家長及早協尋兒童心智科,做適當且妥善的評估和治療,同時建議減少責備與處罰,應多溝通、多同理,降低孩童的挫折感。最後呼籲家長,跟著孩童一起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讓孩童有改善行為與進步的動機,當有了動機,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才會逐漸出現效果。

小孩只是不乖、太好動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5迷思

小孩只是不乖、太好動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5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小廷(化名)國小時,媽媽發現他常常上課坐不住、愛講話,帶至兒童心智科檢查後,才發現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當醫師建議小廷需用藥治療時,媽媽很不能接受,直到國中後,孩子不僅課業落後同學一大截,連帶人際關係、自信心等都發展不完全,導致反抗性升高、上課到一半就頂撞老師,經醫師建議,並進行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後,小廷過動的狀況才逐漸穩定。以上故事是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詹翔琳醫師的真實案例。事實上,在治療ADHD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旦理解錯誤且不願意配合治療,對孩子來說傷害是一輩子的。以下也歸納臨床上常見的錯誤迷思,給各位家長參考:迷思1:過動只是小朋友的通病,長大就會好?詹翔琳醫師說明,孩子過動問題長大後改善的幅度比較明顯,但因大部分ADHD的孩子會合併注意力不足及衝動問題,尤其是注意力不足的部分,有些個案改善幅度相當有限,若沒有及早介入治療,長大後除了注意力不足造成的學習表現不佳外,也容易合併出現人際關係障礙、自信心不足、容易有挫折感、甚至影響日後的成就表現。迷思2:過動症只需要老師及家長勸導(行為治療),不需要藥物治療?ADHD不是單純過動、好動的問題,若家長以勸阻或責備的方式,僅能對於孩子的過動行為暫時有用,但對於注意力不足的症狀,就很難達到效果;因此,若症狀到達需要用藥治療的階段,還是會建議家長讓孩子進行藥物治療。 迷思3:過動症的藥劑量都很重,副作用也很大,對孩子身心發展有不良的影響?這是許多家長共同的疑問,詹翔琳醫師解釋,ADHD藥物至今已使用多達5、60年,是相對安全的藥物,已知的副作用如:食慾較差、午休時不容易入睡,但經過醫師調整藥量後,多半都能改善這些副作用。迷思4:藥物治療時間要多久?可以自行停藥嗎?一般而言,用藥會以一學期來當成判斷標準,若孩子用藥一學期後,發現學習等各方面的成效都不錯,就會讓孩子在寒、暑假停藥一陣子,若表現更進一步,就會嘗試讓孩子在新學期減輕藥量或停藥,循序漸進地減輕藥量或是讓孩子停藥。迷思5:我的孩子應該是好動,不是過動吧?好動跟過動其實不好分辨,通常可藉由「好動行為會不會影響到他人」、「學習狀況」,以及「生活功能」等3面向進行觀察。舉個例子來講,孩子在園遊會時很好動、玩很瘋,但上課時卻可以專心聽講,這可以解讀成孩子是好動;但若孩子在園遊會時很好動,在課堂上卻坐不住、東張西望、難以專心,影響到老師、同學甚至是自己的學習狀況,就要小心可能有過動的症狀!因此,詹翔琳醫師建議,若發現孩子可能出現注意力過動症的症狀時,除了持續觀察孩子的行為外,也應趁早帶至兒童心智科檢查;若檢查出來發現的確有ADHD問題時,呼籲家長應先學著理解,並跟著孩子一起努力克服,以鼓勵代替責罰,才是幫助孩子共同治療的正確觀念。

葡萄糖胺顧骨頭?醫:錯!應是幫助膝蓋軟骨增生

葡萄糖胺顧骨頭?醫:錯!應是幫助膝蓋軟骨增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一位老太太每天都會服用各種關節保健品,但關節疼痛的問題還是存在,直到某日不小心跌倒骨折,被醫師診斷需替換人工關節,才忍不住問:「我不是吃了幾十年的葡萄糖胺保健品,怎麼還要動手術?」台北醫學大學骨科呂憲宗醫師表示,很多民眾都有這樣的錯誤認知,但其實葡萄糖胺並不用於補骨或補鈣,而是針對退化性關節炎在膝蓋軟骨的改善,特別是在初期關節發炎的患者作用比較大。關節總是痠痛 就一定是退化性關節炎搞鬼?「老太太因為不清楚關節痠痛的原因,而用錯保養,經醫師診斷後才發現,關節痠痛是因骨鬆所引起。」但事實上,關節痠痛不一定是退化的問題。呂憲宗醫師就說明,膝蓋關節痠痛的因素推測有3種,分別是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或運動傷害,當發現有關節痠痛問題時,應先就醫找出正確的病因,否則自行吃了一堆保健品,沒有對症下藥也是無效,甚至可能延誤治療的黃金期。研究顯示 葡萄糖胺可幫助膝蓋軟骨增生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研究指出,葡萄糖胺可以讓膝蓋軟骨增生,達到保健的作用;呂憲宗醫師也補充,根據臨床觀察,約3成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補充葡萄糖胺後,能達到緩解作用,特別是初期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最為明顯。而坊間葡萄糖胺又分成硫酸鹽及鹽酸鹽兩種,其中,具有治療效果的只有藥品級的硫酸鹽葡萄糖胺,其中,葡萄糖胺一天的服用劑量是1,500毫克,治療時程是以八個星期為單位,目前健保給付是一顆250毫克的膠囊,分早中晚攝取,民眾可別混淆!退化性關節炎高危險群:運動過度、女性膝蓋髕骨軟化「關節退化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呂醫師表示,臨床上發現許年輕人膝蓋也開始出現退化,綜合其原因與運動過度、膝蓋受傷,以及女性膝蓋髕骨軟化有關係。他解釋,劇烈的運動容易導致關節的受損,而女性因為體型的關係,骨盆較大、大腿骨較短,膝蓋在彎曲時,關節面容易往外翻,當膝蓋受力不平均,容易磨損外側的關節,久而久之就會有痠軟的問題,這類族群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關節要適度運動才會有養分。」很多人覺得越動關節磨損越嚴重,其實不然,要知道關節平常就需要透過活動,像是走路、游泳等,膝蓋經過壓縮後,才能將營養素供應到關節內,不過若是容易傷害到軟骨或韌帶的衝撞型運動,就建議避免為佳。

跨年保暖要做好 以免血壓飆高真掃興

跨年保暖要做好 以免血壓飆高真掃興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寒流一波波來襲,近日有許多患者因天冷血管收縮,造成血壓突然飆高,連血壓計都爆表,且出現胸悶、頭痛等併發症。對此,台北慈濟醫院家醫科許瀞分醫師表示,元旦假期許多民眾都會計劃跨年、出遊及慶祝等活動,不過,氣象局持續發布低溫特報,所以,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外出參加跨年活動,一定要做好保暖,出門前最好先動一動,讓身體暖和了再出門。 天冷血管易收縮 高血壓患者須多加留意天氣變冷血管收縮,血壓會比平時高出10~20毫米,對於高血衣患者而言,容易出現血壓失控的狀況,因此,民眾除了要多注意保暖外,也要多加留意身體變化,建議早晚各量一次血壓、脈博,若身體不舒服或不規律,就要提高警覺並盡速就醫。 連續假期聚會多 當心血糖、腸胃炎找上門元旦假期也是民眾聚會的大好時機,許瀞分醫師表示,在門診上經常出現,民眾因聚餐暴飲暴食、飲酒過量,導致血壓及血糖失控的情況,亦或者在飲食上,吃進太多燒烤炸辣的食物,造成急性腸胃炎,引起腹痛、嘔吐、腹瀉等情形。所以,建議民眾飲食還是要定量,並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生食、過度油膩及暴飲暴食,尤其糖尿病患者更要避免飲酒減少心血管負擔。 流感疫情升溫中 外出遊玩要當心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流感疫情逐漸上升,加上北半球整體流感活動呈上升趨勢,各國陸續進入流感流行期,且從目前門診患者來觀察,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以腺病毒為主。但流感病毒的個案逐漸增加中,對此,小兒科吳秉昇醫師表示,流感跟腺病毒的傳染途徑是以飛沫及接觸傳染為主,元旦假期親友團聚或到各地遊玩,可能會出現病毒遷徙傳染的情況,再加上進入到比較密閉的環境,都會加速病毒擴散的機會。預防流感 快打疫苗助防範在預防方面,醫師建議民眾若出現呼吸道症狀,還是要戴上口罩,加強洗手,做好個人衛生,不過,腺病毒目前沒有預防針也沒有特效藥,僅能作症狀治療,但若是預防流感則可施打疫苗。目前,疾管署為了鼓勵民眾施打流感疫苗,從明年元旦開始,擴大免費施打對象,增加了50歲以下的高風險慢性病患,像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都建議施打疫苗,2後就可產生抗體。

他無法自理生活、上學 竟是肌張力不全症惹禍

他無法自理生活、上學 竟是肌張力不全症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有一名16歲的洪姓少年,在7歲時被父母親發現走路怪怪且左側無力,之後出現肌張力不全現象,使得日常生活都需由他人協助,也無法上學,直到就醫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後,目前恢復狀況良好,能自行坐起及操作智慧型手機。肢體不自主扭轉 恐是肌張力不全症作祟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潘彥宏醫師表示,「肌張力不全症」是一種持續性的肌肉抽搐,而使肢體不自主扭轉的運動障礙,屬於罕見疾病的一種。在臨床的表現,主要以扭曲性的動作為本質,速度從緩慢纏繞性的手足徐動症,到快速扭動的舞蹈性或跳躍性動作都有,通常會因活動或緊張而加重,但靜止或休息狀態則減輕。因此,患者經常會自找方法來減輕症狀,例如:手觸摸眼角、走路步履蹣跚卻能跑步或跳舞等,但也因為這些外在行為,常被誤會是精神病病人,不過醫師也提到,其實肌張力不全症的致病機轉,到目前為止仍不清楚。肉毒桿菌毒 可針對局部進行治療在治療方面,潘彥宏醫師表示內科服藥治療效果不明顯,因此,常會多種藥物混用,包括抗乙醯膽鹼、痙攣抑制劑、鎮靜劑、抗癲癇藥物、左多巴等。另對於局部肌張力不全症之治療,肉毒桿菌毒局部注射能改善7成以上的症狀,也無嚴重併發症,只是平均效果約3個月左右,需要反覆注射治療,所以費用不貲,病人經濟負擔很重。但隨著醫學技術進步,目前對於原發性全身形的肌張力不全症,深部腦刺激術可利用腦部節律器發出的電刺激,來調節腦部不正常的活動訊息,控制運動症狀,達成治療目的,而此治療方式,也經常用來治療帕金森氏症,頑固型癲癇及其他動作障礙和神經精神功能異常疾病 。

低溫來襲!平均每天93.3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低溫來襲!平均每天93.3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清晨寒風當中,救護車警報聲,響徹大街小巷,大力擲向家家戶戶,又有一個人受不了低溫幽魂的索命,性命垂危,近日,中央氣象局連日發布低溫特報,在空曠區域更可能出現十度左右的低溫,呼籲有慢性疾病以及老年人,冬日之下可要特別注意保暖!根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2年因為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疾病死亡人數高達34,040人,平均每天就有93.3人因為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疾病)死亡。國民健康署提醒,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呼籲民眾一定要加強保暖,手套、襪子及保暖衣物不可少,戴帽子和圍巾來保暖頭部也非常重要,尤其長者與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別留意低溫的天氣,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的情形,一定要儘速就醫。國健署指出,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於冷氣團來襲期間更需要遵從醫囑,規律服藥來控制病情,同時提供下列「保暖護心」要訣,幫助民眾遠離低溫的威脅:1) 冬天多加注意血壓控制/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天氣變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因此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2) 夜間與清晨起床要先添加衣物保暖/提醒民眾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衣物在床邊,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3) 天冷外出運動注意事項/寒流來時,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氣溫回升以後再出門運動,或建議也可改在室內運動。出門穿著禦寒衣物,要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的保暖,如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及防滑鞋,以多層次穿著(例如洋蔥式穿法),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之外套,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之衣物。運動前要先暖身,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

聖誕節夜店狂歡喝掛 女大生遭撿屍不知跟誰上過床

聖誕節夜店狂歡喝掛 女大生遭撿屍不知跟誰上過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跨年狂歡之夜,可別喝得爛醉,遭旁人撿屍而不自知!就有一名二十二歲的女大生,日前聖誕節到夜店狂歡,友人稱要介紹男朋友給她,不料在燈光十色絢爛之下,控制不了一杯接著一杯的烈酒下肚,不久後便不醒人事,隔天起床發現獨自一人躺在旅館裡面,卻完全不知跟誰上過床,也不記得有沒有戴保險套,醫師就表示,每逢年終節日狂歡,不少人因此意外懷孕!喝到爛醉攤軟 一堆年輕人不知跟誰上過床北市聯醫院婦產科醫師林姿吟指出,曾經收治一名30歲粉領族,因喝得太醉無法退房,被飯店人員送來醫院急診,發現她仍不醒人事、全身癱軟,經醫療協助後,她從中午就躺在急診,一直到隔天下午才清醒,事後詢問她卻什麼事都不記得,只知道應該有發生性行為,最後開給她緊急避孕藥,確保不會意外懷孕。林姿吟說,緊急避孕藥並非常規的避孕藥,藥物中的女性荷爾蒙含量是一般口服避孕藥的八倍,高劑量的女性荷爾蒙可使子宮內膜增生,受精卵不易著床而達到緊急避孕的效果。但只能使用在「未受保護的性行為」,包括被性侵、男方未使用保險套,或保險套中途脫落或破裂之後,立即採取進一步措施的緊急避孕方法。然而,緊急避孕藥的避孕效果會隨著使用時間遞減,超過 72小時就幾乎無效,加上過度使用恐會造成噁心、嘔吐、水腫及經期紊亂等副作用,使用時要特別小心。天天吃口服避孕藥會傷身? 口服避孕藥的劑量低,安全性高,且避孕成功率可達99%,林姿吟醫師表示,口服避孕藥失敗的原因,常常是因為服藥不規則造成的。許多女性擔心天天吃避孕藥會傷身,其實現在的口服避孕藥,低劑量雌激素可使荷爾蒙濃度維持平穩,提供更好的抑制排卵效果。她呼籲,近來狂歡撿屍事件層出不窮,年輕女性應要更懂得保護自己,若有避孕需求,最好找婦產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避孕方式。若有固定性生活需避孕者,建議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讓自己多一分保障。平時最好使用男戴保險套,女吃避孕藥的雙重防護方式,不但可以安全避孕,還能避免罹患性傳染病。

國內禽流感疫苗研發 進入第三階段人體試驗

國內禽流感疫苗研發 進入第三階段人體試驗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時序進入冬季,中國大陸禽流感婦復又蠢動,根據統計指出,目前大陸共確診19例,禽流感案例,但由國光生技所研發的禽流感疫苗,目前已進入第三階段人體實驗申請,可望替禽流感疫情畫下一道保護防線。禽流感病毒 很難保證演變飛沫傳染自今年10月進入秋冬季節,H7N9病毒再次進入活躍期,中國大陸個案頻傳,根據疾病管制署所統計的資料,截至12月底,大陸共累計19例確診病例,而全球自2013年迄今共472例確診病例,包括中國大陸456例、香港11例、我國4例、馬來西亞1 例,WHO於12月18日統計死亡人數為182例。H7N9流感疫情流行地區主要為中國大陸各省市及香港,有多項研究指出,H7?N9病毒可能再次突變而通過飛沫途徑傳播,兩岸三地往返互動頻繁,尤其隨之而來的元旦假期、緊接著春節返鄉潮,當大陸與港澳疫情持續增加,以及香港衛生單位亦評估H7N9個案有南移跡象時,台灣防疫則不可不慎。

婦人膝關節受損不治療 檢查後竟磨到沒軟骨

婦人膝關節受損不治療 檢查後竟磨到沒軟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年紀增長,關節也會跟著退化,且嚴重者甚至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日前,有一名73歲老婦人,因膝關節受損,就連拿著拐杖走平路,也會窒礙難行,長久下來腰部開始痠痛不適,也易因膝關節疼痛而跌倒,直到就醫才發現,原來她的關節已磨到軟骨都沒了,後來置換人工膝關節,目前已能自己走路,不需要拐杖,且就連上下樓梯也不成問題。老年人怕痛 多數患者不願接受治療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黃鐙樂醫師表示,從門診上觀察,發現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的病人主要在58~85歲間,且年過8旬的高齡長者,雖多見退化性關節炎困擾,但因怕痛、怕後遺症或恢復速度慢長,多半打退堂鼓。以往傳統式的人工關節手術,醫師都會建議病人,在手術後必須拿柺杖3月,積極復健3月至半年,膝蓋關節的功能才有可能恢復正常,但黃鐙樂醫師建議患者,可用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對軟組織、肌肉韌帶傷害較小、復健少。及早發現、治療 可避免更換人工關節「老人家總是能拖則拖,往往拖到症狀嚴重,打針吃止痛藥已失靈,才選擇置換人工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使活動力降低,久而久之,肌肉、骨骼都可能萎縮或退化,只能走上換人工關節一途。黃鐙樂醫師表示,大多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患者都已第4或5期,但其實退化性關節炎前期可透過其他方式,延緩退化速度,甚至可避免換人工關節的命運,所以,建議民眾只要發現關節不適,就要盡速就醫檢查、治療。加強腿部靈活度 有助於延緩老化手術開刀雖有後遺症,但據台灣統計,術後感染率不到1%,有症狀的血栓者更少,手術所需的半身麻醉可能帶來風險,但經詳細評估後,高齡老人家也可考慮置換人工膝關節,因此,民眾無須過度擔憂,以至於延誤治療,使得問題越來越嚴重。此外,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因平時活動力減少,更要加強肌肉運動,所以,建議患者每天可花半小時游泳,或1天3次、1次15分鐘的抬腿運動,這些「無負重運動」可加強腿部肌肉骨骼靈活度,避免因不動而快速退化。最後,黃鐙樂醫師提醒民眾,部分退化性關節炎病人,會將其症狀和骨質疏鬆症劃上等號,於診間詢問是否吃鈣片補鈣就有效,但其實這2種病症的成因與後續治療方式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千萬勿再搞混。

遭白鼻心咬傷 可免費打狂犬病疫苗

遭白鼻心咬傷 可免費打狂犬病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宜蘭縣衛生局指出,為因應屏東縣出現白鼻心檢出狂犬病病毒,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宣布,自即日起如民眾曾被白鼻心明顯抓咬傷,或白鼻心經檢驗證實感染狂犬病,除狂犬病疫苗外,並經醫師評估施打免疫球蛋白,由健保給付。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所需人用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自103年1月1日起,已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給付,民眾如有遭受動物抓咬傷,應儘速就醫接受醫療處置,除了依時程接種5劑狂犬病疫苗外,民眾經醫師評估是否施打免疫球蛋白,以降低發病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