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免費講座】銀髮族營養

【免費講座】銀髮族營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裡有長者面對滿桌菜吃不下的困擾嗎?或者常抱怨菜沒味道?或者是吃的量日益減少?擔心老人家營養不夠?銀髮族常因為牙齒不好、食慾差、或食物太硬,能吃的食物有限,常導致營養需求不均衡。對此,亞東醫院特邀孫文蕙營養師主講「孫文蕙營養師」,希望能透過此活動教導民眾,改變質地或烹調方式,選擇均衡的飲食讓家人照顧輕鬆,長者吃的健康又容易,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銀髮族營養時間:1月29日(四)15:00~16:00地點:亞東醫院新院區一樓思源一廳洽詢:02-7728-1001

【免費講座】腫瘤病人營養品之選用

【免費講座】腫瘤病人營養品之選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多數罹癌的患者,在生病後都因為化療味覺改變,而越來越瘦,這時候的營養補給品變得相對重要,因此,到底該選擇哪些營養品,才能給予他們最大的幫助,是多數的患者及家屬最想知道的答案。對此,耕莘醫院特邀羅雅馨營養師教導腫瘤病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營養補給品,教導大家如何能在對抗病魔時不受食慾不振之苦,如何能夠吃的少又吃得營養,更有效打擊病魔,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腫瘤病人營養品之選用時間:1月29日(四)上午10:00~11:00地點: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放腫科治療區洽詢:(02)22193391分機65018 營養組

丟掉暖暖包!3大肌力訓練 有效提高體溫

丟掉暖暖包!3大肌力訓練 有效提高體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鍛鍊肌肉可以幫助提高體溫,遵守下列三步驟,慢慢鍛鍊出結實的肌群。1)勤散步活動腿部肌肉/下半身肌肉佔全身肌肉的七到八成,走路可以運用到腿部肌肉,提高體溫。2)增加身體柔軟度/身體僵硬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體溫下降。勤做伸展操維持關節與肌肉的柔軟度,不僅能促進日常的身體活動,也能提升運動效果。3)強化肌力/運動有助於調整自律神經,幫助調節體溫。關鍵在於持之以恆,維持適度的運動量,不要過度勉強。有效提高體溫的三大肌力訓練只要坐在椅子上,就能強化下半身肌肉。腰部與膝蓋無力的讀者,請酌量運動,不要勉強。Pose1)抬膝運動/緩慢抬高與放下膝蓋,避免產生反作用力。8下為1組,每次做 1~3組。• Point /這項運動可以強化腹肌群與腰大肌。膝蓋無力的人可左右兩邊輪流做,感到疼痛時,請調整膝蓋抬起的高度。Pose2)伸直膝蓋/輪流伸直左右兩腳膝蓋,速度要緩慢,維持伸直姿勢8秒,再慢慢回復原來位置。• Point/ 鍛鍊股四頭肌和脛骨前肌等大腿前方肌肉。Pose3)踮腳運動/腳尖著地,踮起腳跟,再慢慢回到原來位置。• Point /此動作可以強化小腿肚肌肉。將手放在膝蓋上,踮起腳跟時輕輕往下壓,即可增加運動負荷量。(本文摘自/神奇熱敷法:一條毛巾治好痠痛!/采實文化出版)

坐骨神經痛勿輕忽 當心延誤乳癌骨轉移治療

坐骨神經痛勿輕忽 當心延誤乳癌骨轉移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乳癌婦人,每3個月會回診一次,曾有骨頭疼痛症狀,卻以為是坐骨神經疼痛,直到向醫師提到骨頭疼痛問題,經過掃描骨頭後發現,整個背部已經佈滿癌細胞黑點,才會造成無法久坐久站與行動困難的現象。在臨床上,很多乳癌患者都以為骨頭疼痛症狀,可能是骨刺或是坐骨神經出問題,會找骨科醫師進行診治,或自行購買止痛藥服用,可能導致延遲骨轉移的治療時機。骨轉移較常出現的症狀有前胸痛、後背痛、腿沒力等,乳癌患者如果發現連續同一部位疼痛超過2週,以及有夜間疼痛狀況,就有可能是骨轉移的徵兆,因此,當發現身體產生骨頭疼痛現象時,最好至醫院進行診斷與治療,避免症狀加劇,而演變為骨折或脊髓壓迫等問題。根據統計,末期乳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的機率約達6至7成,尤其是荷爾蒙陽性的病人通常較可能發生乳癌復發的情形,也連帶有骨轉移症狀的產生。以往傳統的治療觀念是以治療原生癌症為優先,如果骨轉移已經發生,但還沒有出現明顯症狀,有些患者與家屬可能會輕忽骨轉移治療的重要性,也提醒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可適量補充鈣片、維他命D3,以及高鈣食物,當身體出現骨頭疼痛症狀時也請立即諮詢醫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台灣高達65%第I型糖尿病患 曾併發酮酸中毒

台灣高達65%第I型糖尿病患 曾併發酮酸中毒

(撰文/Megan Chen)(圖片/優活健康網提供)(專業諮詢/中中山醫學大學設醫院新陳代謝科楊宜瑱醫師)什麼!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發生酮酸中毒比例竟高達65%,比對岸中國大陸的41.7%還要高出五成多!酮酸中毒症屬於高血糖併發症狀,好發於血糖值高於250mg/dL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醫師指出,尤其是胰島素缺乏的糖尿病患,更要小心酮酸中毒發生的危險。阿源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某天因頭昏想吐,就醫後發現血液中酮體濃度過高,引發酮酸中毒,經急診室醫師施打胰島素後,阿源的症狀即緩解,出院前,醫師特別叮嚀他,一定要按時監測血糖、血酮及使用胰島素,以免酮酸中毒再度發生,引起生命的危險。糖尿病患引發酮酸中毒 死亡率約5~10%什麼是酮酸中毒?中山醫學大學設醫院新陳代謝科楊宜瑱醫師表示,所謂的酮酸中毒是由於糖尿病患體內的胰島素不足,而無法分解利用葡萄糖時,體內便會以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造成過多的脂肪分解因而產生酮體,當血液酮體濃度越來越高,身體會發生頭暈、噁心想吐等症狀,嚴重可能會脫水,造成意識混亂、昏迷,統計顯示酮酸中毒症死亡率高達5~10%。 楊宜瑱醫師接著說,糖尿病引發酮酸中毒,其實就意謂著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而臨床上發現,酮酸中毒高危險族群包含:(1) 第一型糖尿病的兒童及青少年。(2) 使用胰島素幫浦的糖尿病患者。(3) 當使用胰島素注射的患者生病、處於壓力,或遭感染、發生嘔吐時。(4) 使用胰島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忘記施打胰島素。(5)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嚴重恐會造成胎兒的死亡。 測血液中含酮量相較尿液測試較為準確 身體中的酮體有三種類型:β -羥丁酸 (β–hydroxyburate)、乙醯乙酸(Acetoacetate)及丙酮(Acetone),在身體處於正常狀態下,β -羥丁酸及乙醯乙酸的成分幾乎是各一半,從尿液及血液都能測得酮體,但當酮酸中毒發生時,β -羥丁酸會高達九成的比例,這時候單靠尿液測乙醯乙酸就無法完整呈現酮酸中毒時的酮體值,楊宜瑱醫師說,加上尿液檢查因干擾物質較多,且為非量化測量,故測試結果會有相當誤差,還是建議以測血液中酮體的量較為準確,而目前測血酮不再只有透過醫院生化儀器,因其需要一段時間後才能知曉血酮值,利用血糖機可以立即測值比較迅速方便,只要糖尿病患在測血糖時發現有血糖值較高的現象(一般為250mg/dL以上),直接以同機換成血酮試紙測酮體反應,若測量出的血酮值過高(正常值為<0.6mmol/L),請至醫院與醫師協尋治療方式! 血酮監控好 糖尿病不煩惱很多人都說:「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這句話可真一點也不誇張,尤其以酮酸中毒而言,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發生比率有65%之高,比起鄰近大陸的41.7%,及澳洲的37.2%都高出許多,也意味著台灣糖尿病患多數血糖控制不佳的事實,楊宜瑱醫師就這麼說,糖尿病患有規律的監測血酮,除了可以減少急診及住院事件發生外,也可以幫助醫師快速辨別病患的病情;對姙娠孕婦而言,也可以降低胎兒早產及死亡率的發生。楊宜瑱醫師呼籲,「飲食」、「運動」、「藥物」及「監測」是糖尿病患自我管理關鍵四步驟,透過良好的飲食及定期的運動習慣,並配合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同時定期測血糖及血酮值,才是控制糖尿病的不二法門。(1) 飲食:依照營養師的建議監控飲食。(2) 運動: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以333為原則,每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130下。(3) 藥物:依照醫師的指示服用相關藥物。(4) 監測:定期使用血糖機測血糖及血酮,一旦發現血酮值過高,可先施打胰島素,補充水分、預防脫水,若已經開始喘、噁心想吐時,就建議立即就醫。想了解更多血糖相關知識,請上:http://www.abbott-freestyle.com.tw/

雪上加霜!3成乾癬患者易合併關節炎

雪上加霜!3成乾癬患者易合併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根據臨床統計,約3成的乾癬患者合併有關節炎的問題,以皮膚症狀為最先表徵,平均十年後才產生關節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楊凱介醫師表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疾病,治療目的除了緩解皮膚脫屑問題外,另一方面則是緩解關節和周圍的軟組織發炎,以避免關節破壞引起失能的危險。乾癬性關節若關節變形 生活能力恐受限乾癬性關節炎指的是除了乾癬引起的皮膚脫屑外,也合併出現關節發炎問題。一般來說,患者在早晨起床時,會感覺到單一或多處關節不舒服、僵硬,甚至出現疼痛的現象,必須活動一段時間後才能緩解就要當心自己是否有關節發炎了。針對已有乾癬皮膚問題的患者,醫師建議,若出現單一或多處關節不舒服,或是睡醒後僵硬的問題時,應趁早到風濕免疫科就診;因為沒有治療的乾癬性關節炎,關節軟組織會因長期的發炎引起破壞,未來可能會出現關節變形,甚至失能。就像高血壓!乾癬性關節炎只能控制無法治癒「乾癬性關節炎定期治療,有機會完全治好嗎?」楊凱介醫師解釋,以目前的醫療科技而言,乾癬性關節炎是無法被根治的!但患者不必太驚慌,因為乾癬性關節炎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只要透過長期的追蹤治療,病情也是可以獲得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包括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楊凱介醫師表示,臨床發現大約6成的患者對傳統治療方式有反應,而針對效果沒那麼明顯的病患,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注射治療,能改善關節症狀及皮膚乾癬病灶。臨床統計,約7成以上的患者控制表現良好。生物製劑注射 化「癬」為夷事實上,生物製劑是一種針對發病器官的蛋白質抗體,比起傳統的治療方式較具專一性,且對肝、腎的副作用也較低。目前國內治療乾癬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分為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以及細胞激素抑制劑,因藥效在體內作用的時間不同,注射間隔也所差別,包含:每星期2針、每兩星期1針、每個月1針的生物製劑,療效會依患者不同程度的症狀表現和需求情況而有所差異,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使用。而對於需要工作的病友而言,越長效的生物製劑能帶來更高的便利性。對於部分病患對治療沒有信心,加上病情時好時壞,而影響就診意願,楊醫師也從3個角度給予病患建議,藉此恢復信心:1)身/保護自己身體,避免感染,皮膚乾癢時不要抓、不吃過多刺激性的食物;宜多補充蔬菜水果、好的蛋白質,且避免自行亂吃補藥或偏方,以免乾癬和關節炎問題更惡化。2)心/要放下,不要害怕乾癬這個疾病,應要好好面對。3)靈/關節炎急性發作時應先吃藥,不痛時一定要動起來,以維持身體的「靈」活。此外,也建議家人「聆」聽與了解病患的心情和需求, 適時給於支持。

每天按壓足底1分鐘 排出身體老廢物

每天按壓足底1分鐘 排出身體老廢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靠著12經脈聯繫五臟六腑,而這12條經脈上共有365個穴道,貼近體表,用力按壓可以觸及。要健康就要運動但我們一般運動時,動到的是肌肉、關節和骨骼,身體內部是沒有運動到的,也就是說,當你在跑步的時候,你的身體在動會排出汗水和廢物,可是經絡並沒有動,其中堆積的廢水和老廢物質會囤積在體內,阻滯經絡氣血運行的工作。我們的身體藉著內部經絡運送營養和排除廢物,日復一日地進行新陳代謝的作用,好讓身體維持在健康狀態,特別是腎臟、腸道和皮膚,這些「清道夫」器官如果失去正常功能,很快地體內垃圾會堆積如山,牽一髮而動全身,毒素很快散布到身體其他器官,如果正好某個器官比較弱,那個器官就先「中獎」出毛病。按摩穴道讓血氣運行順暢身體的疾病多半和「淤」有關,因為氣血運行不暢,走到臟腑受到阻礙,無法更新老廢細胞,排除老廢物質,而這些老廢物質聚集在臟腑裡,日久產生病變,人就會生病。要讓血氣運行順暢就要按摩穴道,特別是按摩病變器官相對應的穴道,排出毒素,讓身體恢復健康。「腳底按摩」能藉著刺激各部位反射區,使血液循環順暢,排除積聚在體內的廢物或毒素,使新陳代謝作用正常運作,達到治療的效果。要使身體裡的經絡活絡起來,就需要靠著按摩穴道的方式來刺激穴位,促進身體內部的循環,排舊促新,達到健康的目標。(本文摘自/轉腳踝、按足底、揉小腿,我成功瘦下25公斤!/三采文化出版)

口腔反覆潰瘍8年 她全身慢性發炎不自知

口腔反覆潰瘍8年 她全身慢性發炎不自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口腔反覆潰瘍勿輕忽,恐是貝歇氏症找上門!日前,一名42歲的翁小姐,自8年前起,口腔開始反覆出現潰瘍,原本一、兩個星期就會復原,直到3年前潰瘍持續的時間逐漸拉長,每次都要好幾週才能復原,且舊傷口還沒好,新傷口又出現,使得嘴巴痛到只能半開,說話、吞口水都有困難,晚上常常痛醒,一度誤以為自己可能罹患口腔癌,後來輾轉看過許多醫師後,才發現她罹患了貝歇氏症,在使用類固醇治療及標靶療法後,目前病情已獲得控制。貝歇氏症 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疾病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醫師表示,貝歇氏症又稱貝西氏症、貝塞特氏症,是一種慢性發炎的全身性疾病,常見症狀為反覆性的口腔潰瘍,發生部位包括全口腔、咽喉、食道、甚至整個腸胃道。最近更有資料指出,東方人特別容易波及小腸及大腸發炎潰瘍,甚至造成腸胃穿孔,另外還有生殖器周邊潰瘍、虹彩炎、靜脈栓塞、結節性紅斑及小膿腫等。調節免疫 可減少慢性發炎反應貝歇氏症在治療方面,賴寧生醫師表示,患者須要由醫師評估其嚴重性及器官影響程度,來給予藥物治療,可使用類固醇、秋水仙素及免疫調節劑,來調節自體免疫反應,減少淋巴細胞、中性白血球過度活躍引起的慢性發炎反應。大部份病患治療後,病灶部位皆可改善,若是有重要器官影響,則須積極治療,使用免疫抑制劑,亦或生物製劑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症狀發作的頻率及疼痛程度。

她切除乳癌後 左手竟水腫到舉不起來

她切除乳癌後 左手竟水腫到舉不起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進行淋巴結手術要當心,如果術後出現水腫,恐是淋巴系統受到破壞所致!日前,一名接受乳癌切除及腋下淋巴廓清手術的婦女,術後因出現左手水腫,造成手舉不起來、穿不下衣服的困擾,於是到醫院就診,後來接受淋巴管靜脈吻合及淋巴移植後,再藉由按摩,目前手部水腫已獲得改善。乳癌切除者 發生淋巴水腫率達近5成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整形外科官振翔醫師表示,淋巴水腫是淋巴系統受到破壞,導致淋巴系統循環不良,使得富含蛋白質的淋巴液堆積在身體肢端部位,產生腫脹,尤其是淋巴結曾開過刀,或曾接受過淋巴結廓清的癌症病人,發生比率較高,例如:乳癌、子宮頸癌等。根據資料顯示,乳癌病人接受乳房全切除術後,淋巴水腫發生率,甚至高達近5成。然而,在治療方面,針對淋巴水腫的治療,過去多採取保守治療,即藉由按摩、穿著壓力衣,來避免血管擴張及減少患肢壓迫,但此效果有限也不易維持。隨著近幾年醫療進步,顯微手術在進行細小血管、淋巴管吻合的技術方面,以變為可行,因此,在淋巴水腫治療方面,也開始透過顯微手術,幫助患者獲得改善。

久坐危害遍及全身 就連運動也救不了你

久坐危害遍及全身 就連運動也救不了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在普遍民眾的觀念裡,都知道多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可遠離肥胖、疾病纏身,但你知道嗎?根據《內科醫學年鑑》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如果長時間都處於坐著的狀態,就算是有運動習慣,也會增加心臟疾病、癌症等風險。多做少動 恐增罹患癌症、糖尿病機率該研究主要是由多倫多大學David Alter的團隊,檢視過去的研究發現,坐著時間越久,不管是看電視、玩電腦等,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的風險就會越高,姑且不論是否有運動習慣,這些久坐的人罹患糖尿病的機率高出90%、死於心臟疾病機率也會多出18%,整體來說平均死亡率則高出24%。對此,研究人員表示,久坐會影響新陳代謝,就算是每天固定運動半小時至一小時,也僅能減少15%的不良危害,因為大部分的時間,仍處於坐著的狀態,因此,建議民眾應多動少坐,才是預防的最佳方式。久坐超過半小時 屁股變大機率增且過去也曾有許多研究指出,久坐對身體的危害程度,是從外到內皆有影響,還記得「久坐屁股容易變大」這個說法嗎?其實是有根據的,在美國有項研究指出,女性每天若坐超過30分鐘以上,肥胖機率就會增加1.53倍,且時間若拉更長,超過6小時的話,其增胖風險更會增加約2倍,整體而言,包括屁股整個身體都會變的比較「大」,而這就是所謂外在風險。快起來動一動 有助於遠離骨鬆、早死至於內在影響,除了肥胖、慢性疾病外,其實就連壽命、骨頭也會連帶受影響,在國外曾有研究指出,25歲以上的人,每坐在沙發上或椅子上超過一小時,就會短少22鐘的生命,換算下來,每天若持續長達6個小時,久坐不動的話,一生的壽命將會少掉5年。而在台灣,中華民國骨鬆協會也曾對上班族調查發現,有5成上班族沒有運動習慣,且長期待在辦公室裡久坐不動,都是罹患骨鬆的主要原因。定時遠離椅子 是最簡單得保健之道綜觀以上種種久坐的危害,民眾除了要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外,也要定時的遠離椅子,起來走走晃晃,不管是上廁所、喝水都好,都能減少久坐時間,藉由簡單的保健之道,就能降低各種毛病的發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