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含糖飲料危害大 肝炎、乳癌、憂鬱症攏總來

含糖飲料危害大 肝炎、乳癌、憂鬱症攏總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普遍民眾都知道,飲用含糖飲量對身體負擔大,不僅會變胖,還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但對於愛好者而言,不管何時、不分季節,只要想喝幾乎人手一杯,但你知道嗎?根據《人類生殖期刊》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女性若攝取過多含糖飲料,除了會使月經提早來報到外,也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糖分攝取多 未來罹患乳癌率將提高該研究主要是由哈佛醫學院,在1996~2001年間針對5500多名9~14歲的少女進行觀察,而這些女孩在一開始參與研究時,初經皆尚未報到,但5年後他們發現,每天攝取1杯到1杯半含糖飲料者,若與每周喝2杯以下者相比,他們的初經平均提早來了2.7個月。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初經提早2.7個月來報到,對於乳癌的影響程度為「中等」,因為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初經若提早1年來,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將會提高5%,這是因為人體若迅速且大量攝取糖分的話,可能會導致胰島素快速增加,進而影響賀爾蒙濃度,只不過,目前仍有部分專家對於此份研究的抱持存疑的態度。飲料喝多 容易引起憂鬱症雖然此研究結果,並非所有專家都可接受,但其實過去關於含糖飲料的研究,反面論述從來沒有停止過,且危害程度是從心理到生理皆有影響,董氏基金會在2013年時,曾將憂鬱程度與生活習慣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飲用過多含糖飲料者,容易有憂鬱傾向,而這就是所謂的心理影響。果糖危害大 代謝症候群、肝炎皆與它有關至於生理風險,除了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就連腸道壞菌也會連帶受到影響,在國外曾有研究指出,含糖飲料中的糖,尤其是果糖,會引發壞的細菌增加,進而增加許多危害健康的併發症,如代謝症候群。不僅如此,在《優活》過去的曾報導過的「肝炎、癡呆都與高果糖漿扯上一腿」文中,董氏基金會尤宣文營養師就特別指出,高果糖漿比起一般天然糖類,例如:蔗糖、紅糖等,傷害更劇,除了引起肥胖之外,肝炎、肝硬化、老人癡呆症都能與它有關。以水取代飲料 增加代謝無負擔綜觀以上種種含糖飲料對身體的危害,民眾除了盡量減少飲用外,也建議以水取代飲料,如此一來,除了可幫身體增加代謝外,也無須過度擔憂糖對身體帶來的影響,透過簡單的小改變,就能達到身體保健的效果。

哎呀!寒流一波波 老人天冷跌倒就醫增3成

哎呀!寒流一波波 老人天冷跌倒就醫增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高齡92歲的吳姓婦人,晚上下床因為天氣冷,腳不方便,走一走不小心就跌倒了。這次已是第二次因為跌倒,造成股骨頸骨折而入院接受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雖然年紀大但是身體硬朗,阿嬤也在接受手術後順利的恢復行走。跌倒竟是65歲以上老人死因之一佳里奇美醫院骨科李易儒醫師指出,隨著寒流來襲,除了明顯感受到寒風低溫外,急診和骨科因為天冷跌倒的老年人數增加約3成,年紀從八十多歲到近百歲,造成的傷害也從手腳擦挫傷到股骨頸骨折,甚至頭部腦震盪或腦部出血症狀等嚴重病症都有。且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事故傷害列台灣地區65歲以上十大死因的第七位,其中又以跌倒為第二大原因。跌倒是老年人的隱形殺手,常造成四肢、骨盆、脊椎等部位骨折,影響到日後的生活行動能力,甚至嚴重可能從此倒臥病榻。「保命防跌」謹記6原則 因此李醫師呼籲,冬天是老人跌倒的高風險季節,預防勝於治療,從改善家中環境著手,減少老人冬天跌倒機率;下面幾點提醒有長者的家庭特別留意:1)環境地板保持通暢無礙,光線充足,常常跌倒的地方像是樓梯浴室扶手要穩固,保持乾燥,另外可以放置防滑墊增加摩擦力。2)冬天穿著的毛襪、拖鞋,要檢查是否會太滑、太厚。走道避免放置地毯,夜晚須留指引燈或螢光膠條,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在房內放置便盆椅或尿壺減少夜晚走動距離。3)避免家中小孩或寵物衝撞或絆倒老人,地板不能有玩具、書本等影響走路的雜物。4)保暖衣物外套,或是輔助行走器具放在床邊可隨手拿取的位置。半夜或是凌晨剛起身時建議先坐三到五分鐘,穿好保暖衣物後再慢慢活動。5)服用藥物必須按照專業醫藥師指示使用,特別是心血管藥、利尿劑、安眠藥、神經穩定劑、肌肉鬆弛劑等,避免因藥物造成跌倒。6)定期檢查是否有其他如視力、聽力、腦部、暈眩等容易跌倒的疾病。

出一張嘴!7成民眾靠「嘴巴」運動

出一張嘴!7成民眾靠「嘴巴」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跑個兩三下就喊累,亦或者今天心情不太美麗、工作太累,就不想出門運動,這是許多人給懶得運動所找的藉口,根據最新的調查發現,有高達七成二的國人,自稱有所謂的「運動習慣」,但極為矛盾的是,這些有運動的人,卻有三成比例體重過重,顯見眾多人運動是嘴上說說,距離要真正動起來,動得健康有效果,恐怕還差之千里!調查報告顯示:眾多人身陷代謝症候群威脅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所發布的「2014代謝症候群與運動認知度調查報告」赫然發現,國人對於代謝症候群與運動習慣上的認知程度,分數可說是滿江紅般的慘烈,也因此讓眾多人身陷健康危機之中。事實上,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疾病極為廣泛,包括民眾所熟知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都與之息息相關,其中,死亡率在2013年佔31.3%,已高過惡性腫瘤所佔的死因比例,達近五年的高峰。三高是什麼?竟只有三成民眾知道既然代謝症候群威脅如此之大,理當國人應對此疾病極為熟悉,不過,事實正好與此相反,調查發現,能正確回答三高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僅約三成、能正確回答出五個代謝症候群指數僅約一成九、正確回答男女健康腰圍標準值僅約一成五、正確回答腰圍代表內臟脂肪僅約二成八,顯見國人對代謝症候群認知度偏低。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孫璐西強調,內臟脂肪會分泌過多的游離脂肪酸而致使代謝異常,而內臟脂肪的堆積會使腰圍增加,因此腰圍若是超過標準,女性應低於80公分,男性應低於90公分,表示內臟脂肪堆積多,代謝症候群及三高的罹患率自然也會增加。再進一步觀察國人的運動習慣,調查顯示,達七成二的國人,都口述有運動習慣,但探究其中竟發現,卻有32.9%的民眾BMI過重,26.3%有三高或代謝症候群,可見運動二字,大多數人只是光說不練,嘴上說說,千禧之愛呼籲,避免代謝症候群,應要勤勞控制腰圍、血脂、血糖、血壓,並且減少高油高鹽高糖食物攝取,真正落實每周運動的好習慣,才能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危害。

持續三個月養成健走好習慣!怒甩「肥肉金鐘罩」

持續三個月養成健走好習慣!怒甩「肥肉金鐘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天天大吃大喝,長期久坐不動,國人運動習慣不佳,且飲食高油高脂的情況下,讓眾多男男女女,都晉升為「肉罩哥」、「肉罩姊」,根據統計,我國民眾肥胖比例,高達三成五左右,等同放眼望去,觸目可及,皆可看見這些大哥大姊滿街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族群已有兩成六罹患三高或代謝症候群,再不好好動起來,恐怕離癌症、心臟病、中風等疾病,不遠矣!不必費力運動 健走足以甩掉身上肥肉根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的調查發現,國人不愛運動的主因,六成五都以工作或家務太忙等理由做為不運動的理由,但事實上,運動並非想像中,必須萬事俱備,花大錢買昂貴器材,才能達到運動效果,因為「健走」,正足以甩掉身上有如金鐘罩的肥肉。比利時文獻顯示,若每天能走4,000步,就可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推估,可減少三成左右的糖尿病併發症,此外,根據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所的實驗結果也指出,連續八年日走10,000步以上,相較日走不到6,000步者,可有效降低70%腦部萎縮發生率,而日走6,000步以上,相較日走不到6,000步者,也還有降低60%的效果,可見健走的效益,並不止於甩肉一事,還能預防三高甚至是腦萎縮的發生。此外,國民健康署也指出,健走好處數不清,每天只要十五分鐘,就能有明顯成效,除了有助減重之外,更能預防代謝症候群、三高等慢性疾病的發生,而這十五分鐘,只要花點小心思,例如,做公車提早下車,走一小段路到目的地,每天若能好好實踐,成為習慣,久而久之所帶來的效益,將會出乎預料。健走好習慣 須維持三個月才能定型至於該如何養成健走習慣?精神科醫師施佳佐指出,一個習慣若要養成,必須先維持45天以上,此行為才會有延續性,直到持續到三個月之後,行為才會維持穩定狀態,例如,一個人若要減肥養成運動習慣,須要45天的時間,才會漸漸萌芽,而到了三個月後,整體而言運動習慣就會定型。換言之,只要讓「較不容易被放棄」的健走小巧思──天天多走一些路,其毅力超過三個月,可望能維持良好的健走習慣,進而降低肥胖,亦可減少內臟脂肪量(使腰圍變小)及血液中胰島素、壞膽固醇的濃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的濃度,降低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冠狀心臟疾病死亡率,使代謝症候群的不利影響減至最低。

十大療癒歌曲 蘇打綠、鳳飛飛擠進前三

十大療癒歌曲 蘇打綠、鳳飛飛擠進前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心目中最為療癒的歌,屬於哪一首?衛生福利部公布「網路票選十大立志療癒歌曲」票選結果出爐,其中,以鳳飛飛的「祝你幸福」奪下十大療癒歌冠軍,第二名則是抗癌鬥士黃士祐的「心內有數」,第三名則為蘇打綠「十年一刻」。詞曲完美搭配、嗓音夠療癒 鳳飛飛奪冠十大歌曲,帽子歌后鳳飛飛的「祝你幸福」以12261票拔得頭籌,推薦的網友說,這首歌在別具溫暖,加上療癒嗓音特質,詞曲完美搭配,著實撫慰著無數台灣人的心。第二名為抗癌鬥士黃士祐的「心內有數」,推薦的網友分享,原來幸福像歌詞裡知足的人,才找得到幸福的門票,作伴走過的歲月才是真正的寶;第三名則是蘇打綠的「十年一刻」,網友感性地說,此歌陪伴我的求學時光,像鼓勵人別怕,我們在你身旁。儘管這段時光難熬,但終究成為我們成長的養分。其餘的歌曲,依序名次排名為,傷心的人別聽慢歌/五月天、欠一個勇敢/棉花糖、讓我罩著你I’ll Always Be With You/ MP魔幻力量、再出發/任賢齊、好的事情/嚴爵、那些你不敢解決的問題/廖文強、淋雨一直走/張韶涵。

慢性病患春節懶得吃藥 恐丟小命!

慢性病患春節懶得吃藥 恐丟小命!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綜合報導)越接近農曆春節,醫院領藥處排滿長長人龍的情景越容易可見,然而過年間醫院、診所普遍休診,再加上年節期間民眾大吃大喝又熬夜守歲,有些需定期服藥的民眾,以此為理由,在沒有醫師的允許下擅自停藥,這恐怕使病情失控,嚴重更有可能導致死亡。慢性病患用藥 年節前十天可預領為不影響民眾用藥權益,健保署呼籲,如慢性病患領藥時間為過年期間(104年2月18日~2月23日),民眾可提早在2月8日,春節前10天,持有慢性病處方箋至各縣市健保特約醫院、診所及藥局預領用藥。如果不想花時間等候或居住偏僻地區者,更有藥局提供由專業藥師親送到府,提供慢性病患用藥並適時給予服藥諮詢。不僅是「三高」患者,一般民眾也必須注意!以下整理出「健康過新年、遠離病痛」三原則,避免過完年,還得拖著虛弱的身體回到工作崗位:1)飲食少鹽、少糖、少油/歡慶年節之餘,難免無忌口的大魚大肉或是玩樂通霄,但「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有以上三高症的民眾可要注意了!少鹽、少糖、少油及高纖維的均衡飲食仍需把持,傳統年菜通常高鹽、高油、高糖類多,若無節制易產生血壓增高、血糖飆升,嚴重者易導致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2)勿過度熬夜、作息不規律/高血壓患者避免熬夜、喝酒,減少打麻將、抽煙等刺激血壓的行為,過去曾傳出多起因玩電動過分刺激,導致身體疲勞,加上天冷因素而引發血性腦中風的案例,尤其春節期間民眾往往毫無忌口的大吃大喝,加上熬夜守歲、玩樂通霄,恐造成生活不規律,過度疲憊。3)運動不可偏廢、注意保暖/年夜飯吃的均衡營養外,也別忘了起身來動一動,多到戶外走走、運動,如每週3次快走,一次30分鐘;國民健康署提醒,過年期間,如遇寒流來襲,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飆高,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患者與老年長輩,一定要多注意保暖措施,避免受寒。

諾羅發威又吐又拉 老人、嬰兒當心脫水

諾羅發威又吐又拉 老人、嬰兒當心脫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宜蘭縣衛生局表示,自103年12月至今年1月份以來,已累計接獲5件疑似腸道感染群聚事件,發生場所大都為學校,檢驗結果多數為諾羅病毒感染,衛生單位人員已進行相關防疫調查及衛生教育,並聯繫教育處轉知學校加強注意廚工健康狀況,請校方人員落實嘔吐和腹瀉等相關症狀監視,加強洗手及環境消毒工作。    流行季 學校、人口密集機構當心群聚感染秋冬季節正是諾羅病毒主要流行季節,常在學校及人口密集機構引起大規模感染,主要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痙攣及發燒,病毒能夠長時間存活在嘔吐物或排泄物中;其傳播途徑主要經由糞口傳染,其次是直接接觸傳染,包括接觸嘔吐物或排泄物,潛伏期約為24~72 小時,當心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和免疫力功能不足體弱者,則較易發生嚴重脫水的症狀。 衛生局呼籲各級醫院、學校及人口密集機構等提高警覺,加強嘔吐和腹瀉等相關症狀監視,如出現疑似腸道感染症狀,應儘速加強洗手及環境消毒的工作並向衛生單位通報,以利早期採取各項防疫措施。 

室內緊閉不通風 當心結核病上身

室內緊閉不通風 當心結核病上身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綜合報導)即使現在天氣冷颼颼,恨不得緊閉門窗、把自己包緊緊,但長時間待在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容易使黴菌、結核菌滋生,糖尿病、肺塵症、癌症等患者或免疫力差的人增加罹患結核病的風險。不通風環境 結核病菌容易生存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結核菌生存於潮濕、不通風的環境,民眾應注意,不論在家中、辦公地點等室內場所,保持屋內空氣流通;選購房屋條件以有無窗戶、通風明亮為原則,適時讓陽光照射室內,可降低結核菌生存機率。結核病為經由飛沫與空氣導致的慢性傳染,不幸中標者只要聽從醫師囑咐,透過六到九個月的藥物治療,即可康復。南投縣衛生局提醒,如有感冒症狀、身體不適者出入公共場所請配戴口罩;呼籲民眾平時養成良好生活作息,講求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並勤洗手,良好的衛生習慣養成可預防疾病傳染。

水煮去皮、換食材!年菜選對烹調方式 肥胖不來

水煮去皮、換食材!年菜選對烹調方式 肥胖不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春節假期即將來臨,對大多數人而言,要面對充滿食物誘惑的新年假期無疑是種考驗。根據以往的經驗,在長長的年假裡,胖個一、兩公斤,似乎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為了避免這樣的惡夢重覆上演,營養師特別提供春節健康飲食原則,讓民眾能過年聰明吃,不讓體重也跟著「步步高升」。草屯療養院營養師蔣瑜表示,春節是中國人闔家團圓的大日子,豐盛的年菜是不可少的點綴之一,為了避免讓體重悄悄地上升,建議民眾要:收斂放縱胃口的心情、每天量體重、選擇低油低糖的食物、多菜少肉、控制飲食量,避免暴飲暴食。減重族過年如何吃 營養師教你6撇步另外,減重族在年菜的烹調方面可稍加改變,才不會在年假過後,一上磅秤被自己的重量嚇一跳。例如:1)年年有魚/魚肉含豐富的蛋白質及不飽和脂肪酸,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為最佳之年菜,魚的作法可將油炸或糖醋改為清蒸或紅燒。2)雞/烤、燻、燉、煮之作法皆可,記得吃雞肉時要將外皮去掉。3)紅燒肉/挑選肥肉較少的部位(如後腿肉)或瘦肉,勾芡淋汁勿食。也可水煮後做成蒜泥白肉,既清淡又不油膩。4)長年菜/芥菜、菇藻、豆類蔬菜富含纖維質,但熱量不高,可多吃些。5)水餃/元寶可改用魚片或蝦仁當餡料,不但可增加新鮮感,油脂含量也較少,而青菜的比例要多一點,最重要的是,不要沾太多佐料,尤其是香油。6)甜點/年糕是不可少的應景食品,食用時除了避免用裹麵粉油炸的方式外,還要記得吃年糕就等於吃飯,所以飯量要相對減少。自己的飲食自己把關,讓體內器官放個好年假。蔣瑜營養師也提醒,想要健康的過好年,只要聰明選對食物,飲食均衡、足量飲水、適當運動作息正常,吃飯時細嚼慢嚥,就不用太擔心過個年又胖了一圈!

注意!北部今年首例德國麻疹已現蹤

注意!北部今年首例德國麻疹已現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北部日前出現今年首例德國麻疹病例!疾管署表示,該名個案為一名41歲男性,於本月16日因發燒及咳嗽至診所就醫,21日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出疹及結膜炎等症狀後,隔日再至醫學中心隔離就診,確診感染德國麻疹,目前已解除隔離。然而,個案於暴露期間無國外旅遊史,因此,研判為國內感染病例,可能感染來源仍在調查中。121名接觸者 需追蹤觀察至2月18日疾管署表示,個案於可傳染期間除工作、就醫外無特殊活動史,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疫調查工作,並掌握121名接觸者,包括親友、同事及就醫時曾接觸之相關醫護人員與病患,截至目前僅個案太太出現咳嗽症狀,經檢驗後排除感染,其餘未發現有孕婦接觸者及疑似症狀者,預計追蹤觀察至2月18日。孕婦感染德國麻疹 恐會造成死胎、流產去年共7例德國麻疹確定病例2月18日感染國家分別為中國大陸2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及南非各1例、另1例則為國內感染。一般人感染德國麻疹後大多症狀輕微,但孕婦於懷孕前期感染,可能造成死產、自然流產,胎兒可能發生出現耳聾、青光眼、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及心臟病等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因此呼籲育齡婦女,如經檢驗不具德國麻疹抗體,可檢具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報告,至衛生所或醫院免費接種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發燒、不規則丘疹 皆為症狀之一最後,疾管署提醒,德國麻疹在出疹前後7天都具有傳染力,可經由飛沫或與病人直接接觸而傳染,但可透過疫苗接種有效預防。民眾如有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及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暴露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