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天冷尿不出來 攝護腺肥大冬天加劇

天冷尿不出來 攝護腺肥大冬天加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解尿不順、頻尿、尿完後仍會滴滴答答的流不停、半夜頻起床上廁所甚至出現血尿的症狀,攝護腺肥大是許多熟男會面臨到的困擾,隨著年紀越大症狀越明顯,冬天症狀加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南投醫院泌尿外科林紋旭醫師表示,攝護腺位在男性膀胱出口處,又叫做前列腺,能製造液體以構成精液的一部份,而攝護腺肥大是50歲以上熟男常見的健康問題,一般可使用藥物治療或者進行射護腺刮除術,也可以在醫師的評估下,選擇進行雷射。應避免濃茶、咖啡 無須禁慾透過高能雷射治療,直接氣化肥大的攝護腺,較不會傷害勃起神經,復原的時間相較傳統手術快,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林紋旭醫師也提醒,有攝護腺問題的民眾,在平時應避免憋尿、睡前避免喝濃茶、咖啡以及酒精類等含有利尿功能的飲品,維持作息正常、規律運動,可以保有正常的性生活,無須特別禁慾,若有排尿異常、解尿不順、疼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避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嬰幼兒吃軟不吃硬 當心長大發音「臭乳呆」

嬰幼兒吃軟不吃硬 當心長大發音「臭乳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嬰幼兒時期的小孩,通常都只能吃軟爛或流質的食物,但若時間一拿捏的不好,到了一兩歲的時候還是都以這些不用費力咀嚼的食物為主,當心孩子以後講話會發音不正確,導致臭乳呆!流質食品吃太多 男童講話臭乳呆苗栗一名三歲男童,自從能呀呀學語,說的話也愈來愈多時,家人雖大感驚喜,但卻發現男童的發音極為不正確,例如「拼圖」說成「拼ㄎㄨˊ」、「我的」說成「我ㄍㄜ」,完全沒發現自己的發音有問題,遂給語言治療師診斷,研判是幼時吃太多軟爛副食品,導致口腔刺激不足,而出現的臭乳呆症狀。語言治療師陳清栩表示,人體從出生後,構音器官由大動作開始發展,然後趨於精細協調動作,因此,語音發展有階層性,先是各種不同的聲音組合,從「嘗試-錯誤-嘗試-建立」中進步到真正的語音,讓兒童能慢慢控制構音動作的力度和協調,學習母語中的所有語音。若在說話時,構音器官運動的位置、速度、強度或是動作的協調出了問題,就是「構音異常」。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父母將講話發音不準確,歸因於舌頭太短,臨床上假如孩子的舌頭可以伸長至牙齒外並舔到上下唇,基本上就不會產生構音異常。聽力損失 發音不標準最大主因其中,聽力損失是導致發音不正確的最主要原因,陳清栩表示,一般臨床上測量聽力損失程度的方式有音量和頻率兩種。音量是聲音的大小,以分貝(dB HL)計算;頻率是聲音的高低,以赫茲(Hz)計算,有些聽力損失是較低頻率聲音聽得到,較高頻率聽不到。假設某位輕度聽損兒童的聽力狀況是頻率2000到6000赫茲,音量大小是40分貝,因此若小於40分貝的聲音就會聽不見,像是ㄒ、ㄙ、ㄕ的頻率是2000到6000赫茲,音量是20到40分貝之間,他就會很難聽辨ㄒ、ㄙ、ㄕ,也會很難仿說「西、蘇、書」。由於輕度聽損的兒童仍可以聽見娃娃哭聲、狗叫聲或機車聲等,在熟悉環境中,他們能因看懂手勢和表情而可準確完成口語指令,例如,看到吃飯知道要拿碗,而不是真的聽到媽媽叫他拿碗,因此不影響日常生活行為,就更難讓家長發現兒童的聽力可能是有問題。陳清栩說,案例中個案經過多次治療與討論之後歸納發現,可能因小凡幼時食用的副食品多為軟爛食材,不需舌頭、牙齒攪拌咀嚼,使得口腔刺激不足,舌頭和牙齒運動的協調度不夠,所以ㄉㄊ難發音。陳清栩提醒,構音異常可分為很多類型,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且複雜的,因此當小孩出現講話不清楚的時候,建議家長須帶孩子到復健科找專業的語言治療師評估,才可擬定正確治療方案,協助小孩建立自我聽辨能力和說話發音的自信,進而改善構音異常。

正逢高峰期!新北類流感單周就診破萬

正逢高峰期!新北類流感單周就診破萬

(優活健康網記這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流感即將進入流行高峰期,新北市1月份共新增7名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為去年12月確診2例的3.5倍;且新北市近一週因類流感至門診或急診就診人次破萬,衛生局提醒民眾,寒假、春節連假將至,務必做好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個人防護措施,不要小覷感染流感的症狀。衛生局指出,依據疾病管制署資料,自去年10月1日迄今,全國流感併發重症共計44例,其中新北市9例。新北市個案近8成為50歲以上且併有慢性疾病,9成未接種流感疫苗,感染型別除1例為H1N1之外,其餘均為H3N2。3大流感高危險群:幼童、老人、慢性病患衛生局簡任技正李佳琪提醒,幼童、長者與慢性病患者為感染流感的高危險群,如出現呼吸急促、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活動力低下,或者高燒持續72小時等流感危險徵兆時,應儘速至醫院就醫。衛生局表示,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目前新北市公費流感疫苗約剩1萬8千劑,呼籲凡設籍新北市年滿50歲以上之民眾、出生滿6個月至國小6年級學童、高風險慢性病患以及相關防疫人員等,請儘速接種,以提升免疫力。 

北市年節食品抽驗 魷魚條、芒果乾漂白劑超量

北市年節食品抽驗 魷魚條、芒果乾漂白劑超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年關將至,民眾常從傳統市場或大賣場採購年貨,因此為維護民眾食的安全,臺北市衛生局共抽驗97件年節食品,當中4件品質檢驗不符合規定,另針對23件包裝產品檢查標示的完整性,有3件標示不符規定。此次抽驗97件年節食品包括木耳、烘焙食品、年糕、蘿蔔糕、水產加工品(如魷魚絲、蝦米)等類,重點檢驗項目包括防腐劑、漂白劑、調味劑等,品質檢驗結果以水產加工品不合格率最高。4件檢驗分別是:3件「魷片子、魷魚條、菲律賓宿霧芒果乾」檢出漂白劑「二氧化硫」超量;1件「香腸」檢出防腐劑「己二烯酸」超量。二氧化硫食入過量 恐腹瀉、嘔吐衛生局指出,漂白劑「二氧化硫」若食入過量可能會造成呼吸困難、腹瀉、嘔吐等症狀,尤其是氣喘病的患者,食用含有超量亞硫酸鹽的食物,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之過敏反應,引發哮喘與呼吸困難。而防腐劑「己二烯酸」於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易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雖屬毒性較低防腐劑,但不可隨意添加於食品中或過量使用。衛生局也提醒,於選購年節產品時,除了到信譽良好的商店購買外,儘量選擇包裝完整之產品,並注意包裝食品是否有完整標示。

每日飲300c.c紅酒、啤酒 抗老抗癌一把抓

每日飲300c.c紅酒、啤酒 抗老抗癌一把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整理)若給酒劃一條明顯的分界線,超出線外,就是世界衛生組織,所認定的第一級致癌物,與石綿、空汙齊名,安分於線內,則是眾多研究一同讚好的酒精性飲料,包括保護心血管疾病、抗氧化等,可見酒精飲料非黑即白。而由白轉黑的轉捩點,是酣暢之下,酒愈喝愈多的苦果,但酒到底要喝多少?怎麼喝?各國酒瓶上也皆未提出警示水位線,目前英國因此正反覆思考,是否於酒瓶上強制業者標明營養標誌,以降低酒精對人體的危害。紅酒、啤酒每日喝三百毫升內 對身體幫助大先探究,酒類飲品安於線內,對於身體的好處,舉例而言,像是啤酒,目前世界各國的研究均指向,適量喝啤酒,能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甚至能夠預防骨質疏鬆症,其中營養大功臣,各種胺基酸、鉀、鈣、鎂、鉀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等,以健康的常人,若能適量控制於一瓶三百毫升內的飲用量,對於身體確實存有不少助益。還有紅酒,也是被不少人公認,能有助於體內環保的酒類,其中的白藜蘆醇,抗氧化效果以及抗發炎效果,足以勝過其他類同樣為能抗氧化的營養素,能預防心臟病,同樣也有養顏美容的效果,紅酒也富含黃酮類,有助預防癌症,但那條分明的界線,也同等啤酒飲用量,在每日三百毫升以內。每日超過警戒線 就是一級致癌物但如果酒喝多了,簡直兩樣情,之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將酒精列為一級致癌物,頗有警示效果,酒精與許多癌症習習相關,食道癌、胃癌、咽喉癌、乳癌等,都與之扯上一腿,但根據英國的調查卻顯示,酒類與癌症之間的關聯性,大部分英國人,仍毫無概念。除了癌症之外,過量飲酒也與身體多達兩百種疾病相互關聯,根據統計,全球每年就有高達三百三十萬人因飲酒過量而喪命,顯示酒精影響人體健康甚鉅。反觀台灣,目前適逢一二月,春酒尾牙旺季,酒精危害的風險,恐怕會攀上高峰。英國酒類研究機構也指出,世界上的酒類包裝,完全沒有營養標示,消費者應有知的權利,知道飲酒過量會致癌、知道飲酒過量會傷心血管,更要知道他們到底喝下了那些東西,研究人員也說,政府應強制規定業者寫明所有警示標語,以及營養標示。雖台灣財政部於去年初,曾大修過酒精飲料包裝,須註明警語以及標語,但根據去年酒駕遭取締的案例,竟高達十二萬件,七萬件遭送辦,且百餘人因此喪命,由此可知,台灣民眾酒膽過人,不醉不歸,在酒精傷害的認知度,還須檢討。

甩肉且慢!研究:脂肪竟能預防感冒

甩肉且慢!研究:脂肪竟能預防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整理)脂肪是許多人恨不得趕快甩開的身體累贅,但討人厭的脂肪,其實並非一無是處,根據美國的研究竟發現,脂肪細胞能在身體遭到病菌入侵時,大量釋放抗菌胜肽,進而預防身體遭受病菌感染!脂肪細胞能釋出大量抗菌胜肽 保護身體此研究來自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大學醫學院皮膚科,研究人員讓白老鼠暴露在大量的金黃葡萄球菌下,嘗試讓老鼠受到感染,而金黃葡萄球菌會引發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另研究人員感到驚訝的是,當白老鼠受感染才幾小時以內,脂肪細胞就會大量釋放抗菌胜肽,而抗菌胜肽是先天性免疫系統,用來抵抗細菌、病毒、微生物的重要武器。研究人員指出,脂肪細胞能夠釋出的抗菌胜肽數量,與普遍被認為擔任抵禦病菌要角的巨噬細胞與白血球,竟幾乎同等,可見脂肪細胞能達到保護人體的作用。

雷射治肝斑恐無效!當心變成大爛臉

雷射治肝斑恐無效!當心變成大爛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年紀一大,臉上眾多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斑點就會一一浮現,其中,最為難纏的斑點為肝斑莫屬,皮膚科醫師就表示,愛美的熟女若輕易以雷射治療肝斑,如果防曬不週全,反而有反黑的副作用,此外,臨床門診也常見治療肝斑的偏方,例如用檳榔葉或荖花葉敷臉,亂敷一通,恐引起皮膚大發炎!坊間充斥肝斑偏方 當心花錢又變爛臉肝斑難纏,民眾可別被這又深又黑又大的斑點一時氣昏了頭,進而聽信偏方或砸大錢雷射治療,因為這些方法,恐怕會使問題更加惡化,皮膚科醫師曾忠仁指出,斑點一直是最困擾亞洲女性的肌膚問題之一,且斑點治療其實是最考驗皮膚專科醫師治療技術的一項症狀,也是消費者最容易忽略的皮膚淺在危「肌」,原因在於,坊間有太多宣稱能夠抗斑的產品充斥其中,反而阻礙了治療肝斑的進展,甚至還會出現嚴重副作用。他說,臉上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斑點,像是曬斑、老人斑、雀斑等,因屬於單純的黑色素細胞增多的原因,就比較適合雷射治療,不過肝斑就沒那麼幸運,因為肝斑屬於所謂的功能性斑點,簡言之,黑色素細胞不斷分泌過超量的黑色素所致,導致肝斑若以雷射治療,很容易出現反黑的現象。臉上當成炒菜鍋 敷臉偏方一籮筐曾忠仁強調,現在還有許多醫美診所,推出周周打、天天打的雷射療程,很容易造成嚴重副作用,恐怕還會打成大爛臉,除此之外,常見的肝斑治療錯誤方法,還有各種偏方,例如在臉上敷檳榔葉或荖花葉等植物,猶如把整張臉當炒菜平底鍋般,不少人還因此整張臉大發炎!他呼籲,目前治療肝斑的正確方法,建議以外用的三合一藥物為主,平日時再加強防曬,透過物理性防曬與勤擦防曬乳,其實就能淡化肝斑,減少斑點的生成。

女律師打肉毒打到毒蛇毒液 整張臉變形癱瘓

女律師打肉毒打到毒蛇毒液 整張臉變形癱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國外出現嚴重醫美糾紛,羅馬尼亞一名三十二歲愛美的女律師,兩年前為了維持青春美貌,想要消除臉上皺紋,在當地找了整形醫師幫她施打肉毒桿菌,不料這名醫師拿的竟是中國供應商所提供的毒蛇毒液,施打後這名女律師臉部嚴重變形,肌肉癱瘓,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恢復七成,更慘的是淚腺永不能復原。不能哭不能笑 癱瘓臉部僅恢復七成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這名受害者指出,醫師拿著針筒在她的眼帶和嘴唇注射液體後,立即感到整張臉猶如火燒般疼痛,遂緊急送醫治療,之後女子歷經了整整兩年的臉部重建期,目前癱掉的臉部肌肉,僅恢復七成,更痛股苦的是她現在還是不能哭也不能笑,一輩子都不能再流淚。這名醫師在法庭作供,聲稱注射藥物是從中國供應商取得,但事實上,此供應商的網站,密密麻麻的中文,寫的是毒蛇毒液,而這名醫師目前已辭去工作,似乎仍在當地私人營業。也提醒台灣民眾,挑選醫美診所,切記慎選,過去也有好幾例打肉毒桿菌打到臉歪嘴斜的案例,若看見價格低廉,殺到見底,請小心起見,以免花錢受罪。

「深蹲下去擦玻璃」鍛鍊腿部肌肉 多消耗350大卡熱量

「深蹲下去擦玻璃」鍛鍊腿部肌肉 多消耗350大卡熱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忙碌,又長期久坐,在不見得有時間運動的情況之下,體重異常超標,就成了普遍上班族的困擾,不過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小巧思,例如,上班時間盡量用走的上班,下班吃飽飯,也可選擇悠哉的時刻,走路到想到達的目的地,除了走路,在做家事之中,如果能配合一些深蹲、彎腰、伸直等動作,事實上也能達到微運動的效果,有助消耗過多的卡路里!掀起為運動風潮 輕輕鬆鬆消耗卡路里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俊忠教授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但其實有不需另外花太多時間的辦法增加活動量,例如多從事融入生活型態的體能活動,像是做家事、通勤走路、到垃圾、走樓梯、做園藝、遛狗、散步等,將勞動變運動,便可增加熱量消耗。根據美國科學家實驗結果顯示,每天少坐多動,移動和走路的次數較頻繁者,非運動性熱量消耗會比平常人多,每天可多燃燒 350大卡,這表示日常生活多活多動,並不須大費周章,採買各式運動器具,或是千里迢迢到健身房,才能有運動效果,只要記住生活小巧思,多動多走多爬樓梯,勤做家事勤拖地,除了能夠維持家裡乾淨,也能甩肉兼備:1) 深蹲下去擦玻璃/深蹲擦拭窗戶,活動髖關節,促進血液循環外,還可鍛鍊大腿和臀部肌肉,有效消耗卡路里。2) 微蹲下去拖地板/向下微蹲呈弓箭步,右膝弯曲90°使小腿與地面平行但不碰地,左膝盡量彎曲使大腿與地面平行,有效提升肌耐力。3) 雙手打直洗碗盤/手臂打直與地面呈平行,左右來回擦抹盤子各10下,可活絡肩關節,降低五十肩。4) 阿蜜陀佛看電視/坐在椅子上,雙手合十,雙腳膝蓋彎曲,大腿和背部離開椅子,用腹部力量支撐,停留約20秒,可鍛練腹部肌肉,進行核心訓練。5) 成雙成對爬樓梯/爬樓梯時建議可一次爬兩階梯,有效訓練大腿肌 、消耗熱量。規律的運動好處多,除了能消耗大量能量,降低肥胖,亦可減少內臟脂肪量(使腰圍變小)及血液中胰島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濃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濃度,降低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冠狀心臟疾病死亡率,使代謝症候群的不利影響減至最低。

突發性劇烈頭痛 當心是腦中風前兆

突發性劇烈頭痛 當心是腦中風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衛福部資料,民國102年國人十大死因,腦血管疾病依然高居第三名,更是造成青壯年失能或殘障的一大主因。門診也者常見患者問:「我常常感到頭痛,會不會是腦出血或中風的前兆?」醫師表示,的確,突發性的劇烈頭痛是出血性腦中風常見的症狀之一,然而腦出血引起的臨床症狀,主要還是與出血的位置有關。腦出血患者近3成發病後一個月內死亡阮綜合神經外科吳育綸醫師解釋,腦中風患者中,約7成屬於梗塞型,而謂的「腦溢血」,則是指出血性腦中風,約佔了2至3成。雖然近來國人對血壓的控制有進步,腦出血的比率逐年下降,然而死亡率依然遠比腦梗塞高出許多,約有近3成患者在發病後一個月內死亡。而造成腦部血管破裂出血的原因有許多,常見的是高血壓病史,或使用抗凝血劑、抗血栓藥物,或有酒精或藥物成癮,或是血液疾病。另外如果有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瘤或類澱粉樣血管病變等,也會引起腦出血。症狀除了頭痛,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血壓升高或頸部僵硬。許多患者會在6小時內明顯惡化,出現像是肢體偏癱(一側手腳無力)或是失語症(無法言語或口齒不清),甚至出現意識障礙、昏迷等。遠離腦出血威脅   控制血壓為首要一旦臨床確診是腦出血,多以減少血塊產生的併發症作為治療目標。若出血的情況不嚴重、神經症狀輕微,或是太過嚴重,抑或視丘及腦幹出血,則不建議手術治療。倘若是較大的小腦出血且有症狀惡化,特殊腦血管病變,年齡小於60歲較年輕患者,合併中度至重度的腦葉或基底核出血,則可考慮手術。至於要如何預防腦溢血?吳育綸醫師提醒,平日控制血壓是最主要的預防方法,此外清淡飲食、減少煙酒及藥物濫用,也可以降低出血機率。規律的生活搭配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並且在寒冷的冬季確實注意保暖,皆可以助於遠離腦溢血威脅。

Menu